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6:1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1月19日的这次会谈,在许多二战史料上鲜有提起。包括那本最权威的希特勒传(伊恩 克肖版)甚至把这次会晤给省略掉了。也许,是比较隐秘的缘故;再或许 “北非是一个次要战场”的缘故。
  
   不过,既然要写北非战场,这次会晤就不得不提。它有三个爆冷的话题需要阐述:
  1. 希特勒为何会如此耿直;他为何要出兵北非?
  2. 希特勒是怎样说服陆军统帅部同意出兵的?
  3. 为什么会选择隆美尔将军作为此次远征军总司令?
  ~~~~~~~~~~~~~~~~~~~~~~~~~~~~~~~~~~~~~~~~~~~~~~~~~~~~~~~~~~~
  
   连载217
  
  
   1月18日,墨索里尼登上了前往德国的列车。看得出来,他心情很是忧郁。齐亚诺还发现,当岳父登上专列时,他“眉头紧锁,神情紧张”。一路上,他一个劲儿地对齐亚诺说,“他担心希特勒和里宾特洛甫会不客气”。他更担心希特勒会安慰他。如果真这样,他就越觉得自己处于劣势。在那段时间,英国媒体常把他比喻为德国的“卫星国”——这让他非常痛苦。
  
   会晤地点被选在萨尔斯堡,它位于奥地利与巴伐利亚州的交界处。这里群山围绕,人烟稀少。很符合墨索里尼提出的“三项基本要求”。当他们一行所乘火车抵达目的地时,萨尔斯堡刚刚放晴,阿尔卑斯山脉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当火车进站时,墨索里尼第一个把脑袋从列车里伸了出来,他猛然发现,穿着皮外套的希特勒,正站在冰天雪地里等候自己。很冷啊!希特勒把帽子戴到了耳朵下面,在他背上,还残有积而未化的雪渣。
  
   这一幕,让“领袖”不免有一丝感动。尽管他是那样地妒忌此人,是那样地喜欢嘲笑这位“前奥地利下士”。但不得不承认,小下士很够义气。墨索里尼缓慢走下火车,朝着希特勒移动着脚步,他的面孔硬绷绷的,犹如一块冻肉。两个人默默地握着手,都没有开口说话,他们以锐利的目光扫视着对方,似乎都想从对方眼神中看出点什么东西。然后,希特勒首先开口说话了:“欢迎!欢迎!”墨索里尼强堆起笑容,面容稍见缓和了一些。齐亚诺写道:“希特勒很真诚、是那种出于政治之外的真诚,没有那种隐含的安抚气氛”。因为希特勒不仅显示出了他对墨索里尼的谅解,甚至表露了亲切之情,丝毫没有责备意大利人在战场上可悲的表现。
  
  
   墨索里尼把希特勒这种态度解释为“硬要人家领情”。因此,在他内心里作了一个决定,那就是绝不主动提出任何要求。当会谈快要开始之前,意大利大使阿尔菲耶里把墨索里尼单独拉到一旁,悄悄地对他耳语道:“看样子,希特勒心情不错。他肯定很乐意提供任何援助的”。换句话说,只要你提出要求,希特勒肯定不会拒绝。不料,墨索里尼严厉地打断了他的话,大嚷着说:“我不会恳求他什么的,你等着瞧吧!”
  
   尽管墨索里尼没有什么要求,然而希特勒的话可多着哩!他坐在墨索里尼对面,发挥了他身为“大战略家”的才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谈论着与非洲局势毫不相关的话题。墨索里尼本就是一个说话欲极强之人,在国内也只有他一个人说话的份。可到了这里,他顿时降格成了听众。而他的随从副总参谋长古佐尼先生却显得十分活跃。这位被齐亚诺形容为“摇尾狗”的人物,戴着假发,顶着一个啤酒肚,摇尾乞怜,对于希特勒的口才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意大利人眼中,希特勒是一个政治家。可他说出了一大堆技术性的观点,甚至连随行的意大利军事专家都感到惊奇。惟独墨索里尼硬是不承认希特勒具有天生的才能,因为他的嫉妒心几乎使他发狂了。
   大家都知道,此时正是希特勒签署“巴巴罗萨”计划不久。那么,他会告诉自己的伙伴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6: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8
  
  
  
  
  
  
  
   一条船上的人?
  
   答案:肯定不会。希特勒并未向意大利人透露出一丝攻打俄国的计划;“巴巴罗萨”计划墨索里尼毫不知情。但希特勒总忍不住要去谈论这些话题。台湾学者钮先钟先生曾对这种有趣的现象做出了一番他自己的见解,他说:“这两位独裁者虽然一向宣称他们合作无间,但事实上,他们很少见面和会谈,而两国参谋总部之间也无任何战略计划,两国政府之间更无共同外交政策”。他们表面上是互相标榜、彼此捧场,实际上则勾心斗角、彼此猜忌。希特勒一切行动事先都不会告诉墨索里尼,等到事后才向他作一个礼貌的“报告”。因为他认为意大利最不能保密。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两个意大利人中,一个是间谍,另一个,那肯定就是蠢蛋。另一方面,墨索里尼也不会把自己任何计划告诉德国人,因为他觉得这种“汇报”很丢面子,对于希特勒一帆风顺的事业,他又是羡慕又是妒忌。
  
   这番话说明了什么道理呢?说远一点,这实乃轴心国失败的根源所在。表面上,三国轴心似乎很是齐心,可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希特勒入侵俄国、小日本偷袭珍珠港、意大利打希腊打北非,三方都不互相通告,各玩各的,连一点协调性都没有。这三个绿豆小国一直“奋战”到了1942年才猛然发现,不知不觉,自己正在与全世界为敌呐。
  
   好了,连火星人都知道了,小下士是一个话唠子。并且还说漏了嘴,他说:“即使美国参战,我也不认为它会形成很大的危险,大得多的危险是俄国这个大家伙。虽然我们同俄国签订了非常有利的军事和经济协定,但我宁愿依靠我拥有的强有力手段,来解决这一问题……”
   “强有力手段?”这话让一向敏感的墨索里尼听出了弦外之音。他对齐亚诺说,“看得出来,希特勒极端地反俄”。可是,他到底想要干什么呢?
  
  
   很明显,墨索里尼想从希特勒口中得到更多的东西。可希特勒突然闭口不谈了,或许,他发现自己说漏了嘴。他马上岔开话题,谈起了“正事”。即:出兵北非的具体方案。
   不过很抱歉,这次谈话我无法详细描述。因为,现在变成了私人谈话,连齐亚诺都无法参与。两人到底说了什么,没有人知道。甚至“正史”上的说法都是互相矛盾。
  
   因此,我把这个话题直接转到希特勒与陆军统帅部争论焦点上面。在返回柏林之后,希特勒对为什么要出兵北非做了解释。两个方面,一个理性,一个感性。
   先说理性。
  
   当然,有一点是需要搞清楚的——陆军人士反对出兵。勃劳希契元帅仍然在做徒劳地争辩,他甚至用最激烈的态度来反对出兵。参照以往谈话模式,希特勒此时肯定会从椅子上一跃而起,与陆军总司令口沫横飞地吵上他个几天几夜。但这一次,希特勒很平静,平静到让勃劳希契都感到惊奇。因为,“大战略家”说出了一番让军事家们都无法反驳的理由。
   首先,希特勒坦率地承认了自己是多么不想出兵北非。也承认了援助墨索里尼会直接削弱德军的实力。从军事上说,这是百害而无一利,可政治上呢?
  
   希特勒继而推论道:假使墨索里尼丢掉了整个非洲,到那时,丘吉尔可以端着手枪,逼着墨索里尼,强迫他单独媾和。而罗马皇室,甚至齐亚诺,希特勒是信不过的。墨索里尼一旦垮台,意大利就有加入同盟国的危险。这话,是墨索里尼亲口对希特勒说的。他甚至说过,“意大利人民都是一群妓女,谁打赢了,他们就跟谁走”。
   很好,墨索里尼这话虽然不中听,但实在是说中了意大利人的本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4 16: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9
  
  
  
  
  
  
  
  
   承诺
  
   感性来说,希特勒出兵是为了报恩。也许,这话说出来不大令人信服。希特勒也懂得报恩?说梦话吧。
  
   但是,请相信我,事实确实如此,千真万确!甚至,连齐亚诺也能感受到这一点。在一次令人费解的谈话中,我们便可以看出,为什么这位翻脸比翻书还快、撕毁协议比撕卫生纸还勤的纳粹元首,会对墨索里尼有着超乎寻常的“忠诚”。
  
   那是在一次与齐亚诺的闲聊上,这位意大利外交部长突然谈起了德奥合并问题(德国吞并奥地利)。当然,他们两人只是出于漫无目地的东拉西扯,回忆往昔。但说着说着,希特勒音调变了,他的声音变得嘶哑。当齐亚诺抬首望去,他惊奇地发现,这位平素凶神恶煞的德国元首居然哭了。齐亚诺后来写道:“希特勒动了他所特有的感情,我看到,两滴泪珠顺着他的脸暇流了下来……”
  
   齐亚诺也许还记得,当德军于1938年突然越过德奥边境,向维也纳进军时,自己是多么的愤怒。当时,他甚至在考虑与德国开战的可能性。意大利人民更是疯狂地叫嚣着“不惜一战,也要把这些德国基佬统统赶出维也纳!”
   意大利人为何会如此义愤填膺?道理很简单——意大利乃奥地利的保护国。墨索里尼很早就宣布要保证奥地利领土完整。而希特勒呢,他居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把奥地利给吞了。简直没把意大利人放在眼里嘛!
  
   希特勒当然知道此举的严重后果。事实上,他最担心的就是墨索里尼会突然翻脸。但令人惊奇的是,墨索里尼居然默认了希特勒的“违章行为”。在德军进入维也纳那天,墨索里尼拍电报来说:“致最良好的问候,希特勒先生——奥地利根本不使我发生兴趣”。
  
   于是,在接到这份电报之后,希特勒做下了一个承诺(对意大利黑森亲王说):“请告诉墨索里尼,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件事。……永远不会,永远不会,永远不会,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将永远不会忘记,不论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如果他万一需要什么帮助或者处于什么危险境地的话,他可以确信,不论发生什么事情,即使全世界都联合起来发对他,我也将坚决地和他站在一起!”
  
   事实证明,希特勒信守了这个承诺。虽然齐亚诺一直没搞明白,为何希特勒会失态到垂泪。他甚至大惑不解地写道:“这是个多么奇怪的人啊!”
   但我们稍微研究一下就会明白——因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希特勒压根就不是德国人。他的国籍,他的出生地都在奥地利。而这次、在墨索里尼的默许下,自己的母国与“第二祖国”最终得以合并,希特勒怎能不感激到垂泪呢?现在,他留着眼泪,当着齐亚诺重申了这一承诺。
   是到了报答墨索里尼的时候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3: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0
  
  
  
  
  
  
  
   抉择
  
   现在许多研究二战史的人都认为,非洲战场是一个得不偿失的战场,德国人完全是在那里做无用功,徒劳地损耗了自己的实力。我赞成这种观点,希特勒这个人的确很古怪,其心理更是难以揣摩,他对墨索里尼的“忠诚”即为一例。就其做人的立场来看,希特勒的“义气”似乎颇堪嘉许,但就其整个战略而言,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希特勒并非不知道这种“义气”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是,他既然不能阻止墨索里尼一再闯祸,而且等到他无法收场时,又不能坐视不救。这对希特勒而言,真是一种极大的痛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话可以很好地诠释出他此刻的感受。但没办法啊,谁叫他摊上了这样一个盟友呢?借用我们玩游戏时惯用的一句台词:“不怕神一般的对手,就怕猪一般的盟友”。这话实在中肯,我们马上就会看到,援助北非及希腊战役对“巴巴罗萨”计划所产生的直接影响。这种影响,后文将会提到。
  
   但从另一方面而言,希特勒并不会过多地削弱“巴巴罗萨”中德军的实力。孰轻孰重,他是知道的。于是,他听从了陆军统帅部的建议,只派出一个轻装师(第5轻型装甲师)投入北非战场。他们的师长名叫琼汉尼斯·施特莱彻上校,一个健壮的德国汉堡人。与此同时,陆军统帅部给施特莱彻上校交代了任务,任务很简单,甚至4个字就能为其定性——“阻挡部队”。顾名思义,就是能够阻挡英军继续前进,稳住利比亚局面的部队。勃劳希契元帅的观点是,只要意大利人能在德军援助下守住利比亚桥头堡,便是万事大吉了。
   但是,事情很快又发生了变化。
  
  
   1941年2月1,一位早先派往北非调查局势的坦克专家,汉斯·冯·丰克少将回到了柏林。当他得知陆军统帅部只派出第5轻装师前往利比亚之后,大吃一惊。他认为,派出的部队实在太少,无法挽救利比亚的局势。一星期后,他亲自向希特勒阐述了这一观点。据希特勒一位副官回忆说,“元首感到十分震惊”。
   因为,这位丰克少将言语之间非常悲观,他花了大篇幅时间描述了意大利人溃败时的狼狈模样。照他的观点,一个轻装师去了也是白搭,只是徒劳地羊入虎口,连给英国人塞牙缝都不够。他对希特勒说:“意大利人在北非根本就没有抵抗英国人的意志,我们需要的不是防御性的‘阻挡部队’,而是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可以向英军发动反击的机械化部队”。
  
   对于这位丰克少将的观点,希特勒完全赞成。毕竟,他去过北非,比任何人都要了解局势。但有趣的是,丰克少将也因此丢了乌纱帽。因为,希特勒觉得他过于悲观,不能委以重用——此乃这位纳粹统帅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细节——他会完全采纳别人的观点,但又会彻底不信任此人,在以后的东线战场,大家还会多次看到这样的情况。
  
   于是乎,希特勒再次做出决定,“必须派出一支更大规模的德国部队前往非洲”。他向勃劳希契元帅解释说,“英国军队在经过长期的推进之后,在人力和物资方面肯定已经精疲力尽。如果他们碰到了精神饱满和装备精良的德国部队,就会处于一种截然不同的状态”。(这话似乎是为增兵找到了一个理由,蹩脚的理由)
   他命令总参谋部,在原定“阻挡部队”的基础上,再派遣一个完整的装甲师前往北非——新组建的第15装甲师,他们还需要成立一个独立的航空大队,和一个军级作战指挥部。当然,还需要一名更高级的指挥官来全面指挥此次远征。谁能胜任这项任务呢?希特勒拿不定注意,他要求勃劳希契元帅推荐人选。第二天,人选结果出来了,俩个人——冯·曼施坦因和埃尔文·隆美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3: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1
  
  
  
  
  
  
  
   远征
  
   勃劳希契元帅推荐这俩个人其实很有意思。大家也许还记得,曼施坦因在递呈那个进攻法国计划时,与陆军统帅部闹得是多么的不愉快,他早就不是传统军官眼中的“自己人了”。而隆美尔呢,他压根就不是陆军统帅部的人,在1940年夏季,隆美尔战场上的两个朋友被晋升为中将,但偏偏没有他的份儿,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这两个人都是总参谋部军官, 隆美尔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他写道:“得到晋升的都是总参谋部军官,我们这些在战场上冲杀的军人天生只能当炮灰……”
  
   明白了吧,勃劳希契元帅推荐这两个人并不是重用他们,而是想打发他们到北非大沙漠里去嗑沙。毕竟,这不是什么美差事,是属于那种费力又不讨好的活儿。而偏偏希特勒又极其重视这俩位将军,在经过长时间抉择之后,他选中了隆美尔。(1942年,他向一位意大利外交官员解释说,“你问我为什么挑选了隆美尔,我现在告诉你,因为他懂得怎样激励部下,就象站在纳尔维克山上的狄特尔一样;对于一支在特别艰苦气候条件下战斗的军队——无论北非还是北极,这是绝对必要的”。)
   事实证明,他没看走眼。
  
  
   好了,好了,我们的隆美尔将军已经被丢弃在后场休息很久了,那么在法兰西战役结束之后,他一直在干嘛呢?
   答案:改行当导演,在拍电影呢。
  
   这并非开玩笑,虽然隆美尔受到了陆军统帅部的轻视,但却得到了纳粹党的赏识。在那年年末,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博士邀请他协助拍摄一部关于法兰西战役的大型军事影片:《西线的胜利》。
  
   名义上说是协助拍摄,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是隆美尔在亲自担任电影导演,他训练士兵们的表演技巧,并把一大群法国黑人士兵从战俘营里挑选出来,扮演从村庄里走出来投降的情景。在摄影机连续跟拍之下,隆美尔的战车又一次发起了冲锋,他的枪炮又一次喷射出火焰。他告诉黑人俘虏,脸上一定要带有恐惧的表情。举着双手走出来迎向坦克,可黑人士兵表演得总是太过卖力,他们翻着白眼,发出阵阵惊恐的尖叫声,隆美尔只好卡断镜头,通过翻译耐心地向“演员们”说戏,告诉他们,“感情戏应该表现得更逼真一些”。
  
   日子过得很悠闲啊!在“隆美尔导演”看来,这场战争差不多已经打完了——英国不久之后也会完蛋。隆美尔当然不知道希特勒实质上已经放弃了“海狮计划”,更不知道“巴巴罗萨”计划的存在。当时,总参谋部流传着德国要卷入非洲战场的传言。隆美尔不相信,他对一位老友说:“德国绝不会给意大利提供一个人或者一个铜板”——这是元首亲口说的。这位老友接着问他,元首准备何时打败英国时,隆美尔斩钉截铁地回答说,“元首一定会把英国砸得粉碎,并用裹尸布把这个国家包裹起来!”
  
   隆美尔万万没有想到,事情会发生180°的转变,更没料到自己会被选为这次远征的指挥官。1941年2月上旬,他请了几天假,提着从法国买回来的大包小包奢侈品,回到了奥地利的家中——他原计划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西线的胜利》盛大首映礼。然而,就在他回到维也纳的当天晚上,一辆大众牌小轿车停在了他家门前,一位希特勒的副官把隆美尔寓所大门敲得咚咚直响,隆美尔穿着睡衣给他开了门,这位副官脸上带着明显的歉意,他告诉隆美尔,“将军,元首与勃劳希契元帅要召见你”。
   “什么时候?”
   这位副官看了看表,已经深夜了。“明天吧,将军。施威夏特机场有一架飞机在等着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5 23:3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2
  
  
  
  
  
  
  
   征程的开始
  
   对战争无比敏感的隆美尔立即意识到:即将有什么重大的事情要发生了。第二天一大清早,他换上军装,与露西吻别。一路上,隆美尔不断地询问那位副官,到底出什么事了,元首这么急着要召见我?这位副官只是一个劲儿的摇头说不知道。于是,隆美尔下意识地认为是“海狮行动”要开始了——自法兰西战役结束之后,他的第7装甲师便一直驻扎在法国沿海地区,没日没夜地训练登陆作战。因此,隆美尔这样判断并不奇怪。
   (看来,元首把整个德国、甚至整个世界都忽悠了。直到现在,仍有许多军官认为登陆作战不可避免。)
  
   2月6早晨,隆美尔的飞机在柏林斯塔根机场着陆。勃劳希契元帅亲自召见了他。现在,隆美尔知道了,他的敌人不在英国本土,而是在非洲。他后来写到:“勃劳希契元帅授予了我一个新任务,由于盟友意大利的情势非常严重,所以派遣德军两个师到利比亚去救援他们,我被任命为这个德国非洲军的军长,并且奉命以最快速度赶到利比亚去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形”。
  
   2月6日中午,隆美尔又风尘仆仆地前往总理府,向元首辞行。这种情形不由使人联想起在一年以前,福肯霍斯特将军拜偈总理府的场景。可喜可贺的是,在一年之后,元首先生明显进步了许多——越来越像一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了。只见他从保险柜里极其郑重地翻出一大堆花花绿绿文件和图片,扔在了隆美尔跟前。隆美尔还以为是什么机密文件,他匆忙地翻阅了一下,原来,这全是英国与美国的周刊杂志,上面充斥着苏格兰男孩在非洲冒险经历等一系列文章。隆美尔大惊失色,敢情元首情报都来至这些国外杂志啊?
  
   “大战略家”却极为严肃,他详细地说明了非洲目前的情况,并且告诉隆美尔说,“大家都在推荐你,他们说只有你才能很快地适应非洲战场上那种完全不同的环境……”
   好了,废话我也就不多说了,反正很明显的是,希特勒显得很焦急,连隆美尔也明显感受到这次会见“十分仓促”。当隆美尔提出是否可以回家与妻子告别,顺便收拾必须生活用品时,希特勒大手一挥,“不用了,你的日常用具已经在路上了”。
  
   那一天下午,当隆美尔从总理府走出来的时候,他又是一阵阵地头晕目眩。还好,手上至少还有一大堆画册杂志,也省得去图书馆买什么“利比亚旅游指南”。此时,隆美尔已经成了德军驻利比亚总司令(兼德国非洲军团最高指挥官)。很快,墨索里尼把他的指挥权协议书也交来了。这一切是来得是如此突然,隆美尔真是猝不及防——从隆美尔写给妻子的信中,我们便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他是多么迷茫,却又无所畏惧。
  
  最亲爱的露:
    12点45分在柏林着陆。首先会见陆军总司令,他当面指派了我的新职务,然后我才再去谒见元首。事态发展得极为迅速,我的行囊已运到这里,我只能携带最少量的生活用品。我想你可以想象得到,一下子碰到许多事情,我的脑袋里是如何地天旋地转。
    所以“我们的假期”又只好缩短了。你不要感到忧烦,那是无可奈何的,我的新任务是非常的伟大,也非常的重要……
   2月6日,于柏林
  
  
   不过,仅仅依靠希特勒那些“可爱”的情报,肯定是不够的。2月11日,隆美尔飞往罗马,向意军最高统帅部报到,说是报到,其实是来了解情况。和这群意大利人打交道不由使隆美尔感觉有一丝尴尬,20年前,他和这些南欧人还是死敌,死在他手上的意大利士兵连他自己都数不清楚,而现在呢,他们却变成了朋友。时间啊,真是一个奇妙的事物,他可以把敌人变成盟友,盟友变为死敌。这些事情,谁能说得清楚呢?
  
  
   2月12日中午,隆美尔踏上了前往比利亚首府黎波里的飞机,他迎着炽热的阳光从飞机里走出来,第一次踏上了北非的土地——这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白色的异域建筑物、头缠白布的阿拉伯人,以及遍地掌状的沙漠植物。
   啊,这就是北非呀!
  
   大半夜的,座在电脑前的我,突然感到激情四溢,仿佛自己也到了那个遥远的异域。请大家允许我的抒情,啊,北非!啊,北非!
   我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0: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3
  
  
  
  
  
  
  
   危局
  
   隆美尔将军到了,可他的部队却没到。虽然墨索里尼一再吹嘘,“地中海,是咋们的海”。但实际上,全球吨位排名第5的意大利海军,愣是被小小的“皇家海军地中海分舰队”堵在港口内,一步也不敢迈出。
  
   当然,我并不是指责意大利人有多么没用,而是想探讨一下“非洲军”的补给问题。此时,从德国发运的第5,第15装甲师已全部聚集在意大利各港口。可是呢,由于没有制海权,这两个师只能待在西西里岛上晒太阳。意大利政府声称,一直要到5月下旬之后,这两个师才能全部运抵利比亚。
  
   5月下旬呀!我的上帝,现在不过才2月中旬。中间3个月该怎么熬呢?当隆美尔走下飞机那一刻,前来迎接的德国驻北非联络官海根格勒中尉,就忧心忡忡地与隆美尔交换了意见。他首先谈到了意大利人溃败问题,他说:
   “自1月4日巴尔迪亚要塞陷落以来,意军一直都在撤退。1月22日,托布鲁克港陷落,3万名意军被俘;2月7日,班加西港(利比亚第一大港口城市)也落入了英军手中,1万多名意军投降。自12月7日以来,意军一共损失了14万名士兵(其中,被俘者高达13.8万),格拉齐亚尼元帅的意大利军团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些残兵败将,他们此刻正以全速向的黎波里撤退。英军先头部队很有可能在几天之后,攻入的黎被里城外围防线”。
  
   隆美尔后来写到:“海根格勒中尉又大致说明了意大利军队组织情况,同时告诉我意军溃不成军的情形。意军士兵丢弃了他们的军械和弹药,不顾一切地向西逃走。在逃走过程中,秩序极为混乱,他们为了爬上已经超载的汽车,甚至互相开枪射击。在的黎波里的军人,士气已低落到了最低点。意大利军官都已经捆好了行李,希望能够早日撤回意大利去”。
   这,便是隆美尔所要面临的现状。
  
  
   当然了,好消息还是有的——就在隆美尔达到的黎波里前两天,“逃跑元帅”格拉齐亚尼老先生终于被墨索里尼解职了(早就应该这样做了)。接替他的是加里波尔将军,一个白发苍苍的意大利北方人。名义上,他是隆美尔上级,可实际上他根本指挥不动隆美尔。在第一次见面中,双方矛盾就暴露了出来。用隆美尔的话说,“加里波尔将军在经历大败之后,他几乎丧失了勇气”。当隆美尔谈起有必要在的黎波里东边建立一道纵深防线时,这位意大利人只是耸耸肩膀反驳说,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你认为英军会给我们建立一条新防线的时间吗?
  
   隆美尔利用地图,把自己的防御计划耐心地解释给他听。隆美尔说:“后面就是大海,我们还能往哪撤退呢?当务之急是应当在德国空军支援下,把所有溃退下来的士兵全部召集起来,保卫的黎波里地区。照我的判断,假使英军发现前面已经没有阻力,一定会继续向前推进;不过,当他们感觉到又要展开另一次苦战时,可能会暂停攻势,而先行建立他们的补给线。我希望能利用这一点时间,逐渐增强我们的实力,一直到我们能够击退敌人的进攻为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0: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4
  
  
  
  
  
  
   迷局
  
   此乃隆美尔将军原话。照理说,他的观点入情入理,可这位意大利将军依旧不感兴趣,他冷冷道:“这可能吗?你最好亲自到那里视察一下”。
   隆美尔听懂了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他后来写到:“加里波尔将军觉得我刚到此地不久,并不了解这个战场实际困难”。看来,指望这群不靠谱的意大利人是不行了,一切只能靠自己。他在一份写给希特勒的报告中写道:“如果英国人不考虑伤亡,立即向的黎波里推进,我们整个局势将十分严重;假使意大利人连的黎被里城外围防线都守不住,那么这个援助是否就太迟了呢?”
  
   这封信也许起了一点作用。2月14日,第一艘德国运兵船抵达了的黎波里港——他们包括一个侦察营和一个反坦克营。隆美尔把这些部队匆匆开上前线,并命令部下在的黎波里南面5公里远的一个小工厂内,迅速制造假坦克,以“壮大”这支部队的声势。这些假坦克全部装在德国大众牌轿车身上,从外表看来,几乎可以乱真。为了欺骗英军空中侦查,他还命令一些卡车和摩托车跟在这些假坦克后面,绕着的黎波里环形防线走来走去。而真正的坦克则在夜幕掩护下,偷偷开进沙漠中隐藏起来。据第五轻装师战斗日记记载:“从窃听到的英军电台报告说,发现大量德军中型坦克。”实际上隆美尔最清楚了,英国人所说的中型坦克不过是大众牌汽车而已。
  
   仅仅这样做,隆美尔并不过瘾,他打算继续玩弄花招。当2月下旬,第5轻装师的一个装甲团在的黎波里港登陆时,德军举行了检阅仪式。好奇的意大利人和当地阿拉伯人很早就聚集在的黎波里议会大楼前,等待着一睹德国军队的风采。
  
   入城情景大致是这样的:随着德国坦克在利比亚首府滚过的轰隆声,带来了一片可怕的寂静,随后,人群中传来了雷鸣般的喝彩声。可是,随着时间流逝,围观群众发现,德国这个装甲团数量似乎不可计数,没完没了地在大街上轰鸣。随同隆美尔检阅的意大利军官站得腿都快发麻了,这个装甲团仍没有走完。实际上,这是隆美尔做了手脚,他已巧妙地在暗中做了布置,他让那些坦克围着市中心大厦转了好几圈,目地就是让收集情报的英国间谍猜不出德军的真实实力。
  
   好了,好了,现在把戏也做了,戏也演完了,可令隆美尔迷惑不解的是,韦维尔将军仍然没有推动他的攻势。3个月来一直都气势汹汹的英国部队,如今就像是瘫痪似的,停在了的黎波里港外面。一开始,隆美尔还以为韦维尔是在集中物资,组织补给线,可一直等到3月4日,隆美尔发现,英军不但没有进攻,反而是后撤了!隆美尔彻底懵了,韦维尔到底在搞什么飞机?
  
  
   事实上,韦维尔将军并非不想进攻,而是那位可爱的“业余战略家” 温斯顿·丘吉尔首相想入非非的老毛病又犯了。我们马上将会看到,丘吉尔会以一次堪与希特勒在敦刻尔克突然叫停相“媲美”的表演。
   这次表演如果刨根究底来说,也许过于复杂,估计几千字也叙述不完。因此,我用最简单一句概括就是:“丘吉尔想派遣一支远征军到希腊去”。
  
   翻开丘吉尔回忆录,我们将会看到,自从英国被赶出欧洲之后,丘老先生几乎无时不刻都在梦想着“反攻大陆”。前文也曾说过,早在1940年末,丘吉尔就向希腊政府施加压力,但被希腊首相默塔克塞斯将军拒绝(见连载198)。
  
   但历史偏偏如此巧合,1941年1月29日,年老体弱的默塔克塞斯将军突然暴病身亡。丘吉尔乐了,他一刻也不耽误,再度向希腊政府施加压力,这一次,希腊政府同意了。丘老先生一刻也不耽误,他给韦维尔将军下命令说,“停止进攻!主力部队立即登船前往希腊”。——俺们要反攻大陆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0: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收藏的一些图片~~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8-16 10:1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16 10: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的黎波里港虽然离西西里岛近在咫尺,但大家注意看,中间马耳他岛的位置太奇葩了,它就在两点垂直之间,这里有良好港口提供给地中海分舰队停泊,岛上也有皇家空军驻扎,这就给非洲军后勤补给一直存在威胁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8-16 10:1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8 08: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