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9-2 16: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19)
北方诸国中,秦晋最强。所以周襄王将流亡中的左膀右臂重点派往秦晋求援。其中,简师父北上,求救于晋;左鄢父西行,求救于秦。
这时已入636 BC的冬日,落难的襄王境况惨淡。多亏了郑文公“大人大量”,另有邻近的宋国、鲁国派专人前来探望,端茶送水、嘘寒问暖,方才安身下来。卫国文公却没来。鲁大夫臧孙辰(字文仲)诅咒道,如此之人,死期不远。结果第二年,卫文公在位25时果然归天。不过,这次文公不来有他的理由,他也没闲着,他在谋划一件事——灭邢。第二年的635 BC,邢国被卫国一举攻灭,只是卫文公无福消受那种得胜的欢愉罢了了。
且说晋文公接见了左鄢父之后大会群臣,商议对策。以狐偃为首的智囊团纷纷表示救王危难,伯业可成。晋文公千辛万苦回国即位,自然希望大干一番。如今国内稳定,群臣齐心,将士用命,如此机会怎能错过?马上下令分大军为左右两军,左军赵衰为将,魏犨佐之;右军郤溱为将,颠颉佐之。晋文公自己带着狐偃、栾枝等人,率领人马左右策应。
晋军将发,西境守军飞报传来,说秦国已经大军陈兵于黄河西岸,说是要渡河勤王。狐偃提议,必须派人拦住秦军。勤王之功只能算在晋国头上,哪有分一杯羹的道理。胥臣领命去河边发话阻拦,说道:“天子蒙难,君之忧亦寡君之忧。寡君已经安定国内,如今帅军南下,定能救天子之难,亦解君之所忧。胜算已定,不敢烦再劳君涉水东渡,挥军远征了。”秦穆公听了胥臣之言,要再动兵似乎太不给面子,于是表示自己可以按兵不动,敬候佳音。这时,百里奚和蹇叔二相有点不服气,说晋文公才叫不给面儿,刚做老大就想独占勤王之功?!秦穆公笑了笑,说:“新官上任,正需立威,咱就做个顺水人情吧。另外西北未平,东道未通,现在时机还不够成熟。”
所谓的东道未通,更多的是指那个被晋献公安置在晋南的姜戎。如此妙招果然在儿子任上发挥了奇效。
晋文公一听秦穆公不再渡河抢功,便安心上路。先行军至氾,顺顺利利接上襄王,再挥军赶往王城。周公召公一看是勤王之师救王而回,马上开门纳王。周襄王终于安全回家。
帮襄王重登大宝当然还不够。王城的周襄王是王,温地的太叔也自立为王,两王并立,怎么可以?昔日晋文侯杀携王以定周平王之大统,如今晋文公也将杀掉自立的太叔,以定周襄王的大统。
事不宜迟,立刻出发。大军转向,杀奔温地。温地官民听说晋文公起兵勤王、周襄王已经复任,马上自己行动起来,起义了!
先是桃子颓叔双双被杀,然后太叔拉着叔隗登车逃遁。可是温地守军就是不开门放人。太叔一行于守门人争执、拉扯、攻杀。大门终于打开,迎面而来的确是莽撞人魏犨。魏犨大骂:“奸贼哪里走!”一跃跳上太叔的专车,一刀砍杀。太叔丧命,身旁的叔隗被揪下车来,魏犨下令,乱箭射杀!
上一任天子的血脉都敢杀,这一任天子的老婆都敢射,魏犨的底气为何如此之足?郤溱就忍不住说了魏犨一句,“为何如此莽撞?”魏犨却说:“这不是当今天子想做又不好意思做的吗?假手于晋,吾等代劳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