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草鞋军团----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2: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0)

  早在红军围攻会理时,其进军路线已非常明朗,就是奔着大渡河去的,这让雅安的刘文辉如坐针毡。
  原本困扰刘文辉的,不过是穷,这倒也罢了,生活嘛,无非就是凑合着生,凑合着活,咬一咬牙便能挺过去,但当他看出红军的矛头所向,就觉得挺不过去了。
  大渡河是刘文辉的第二防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红军冲过这道防线,他在西康的大本营雅安便会无险可守,而雅安一旦被攻破,刘文辉也就彻底完了,他只能像田颂尧那样,给自己的毕生“事业”画上句号。
  这比让他死还难过。
  大渡河一战,毫无疑问关系到刘文辉的生死存亡。如果他还处在全盛时期,根本眉头都不会皱一下,那个时候,若说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他啃不动的,无非两样:鹅卵石、牛犄角。
  眼下,他早没了这副好牙口,部队士气低落,装备低劣,要跟红军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尽管刘元塘守住会理这件事,给他挣了面子,捞了声誉,但刘文辉心里十分清楚,特例是无法复制的。
  在与部将、幕僚反复商讨后,刘文辉决定将驻守雅安的第五旅调往大渡河。
  第五旅守于大渡河北岸,南岸叫作安顺场,往西十里,就是石达开当年兵败之所:“紫打地”。
  安顺场由地方官员负责管理。安顺场的这个地方官跟通安江防大队长类似,都是没见过世面、一脑子豆腐渣的土财主。在第五旅到达后,他本应带着地方部队撤到北岸,可却迟迟不肯挪窝。
  倒不是这厮还不知红军的厉害,而是舍不得立即离开。
  红楼梦中描写秦可卿办丧礼,用了王爷的“樯木”(实际应为楠木)棺材,此棺木号称万年不坏,细看时,“帮底皆厚八寸,纹若槟榔,味若檀麝,以手扣之,玎珰如金玉”。
  要论做棺材的上等材料,楠木以下,即为杉木。
  安顺场一带就有沉埋于地下几千年的香杉木,雨季一到便会被冲刷而出,这些杉木经过水土侵蚀,已变成坚硬木质,永不腐坏,当地称为“建板”,价格很是不菲。
  这些香杉不管在安顺场的哪个区域被发现,都属“政府所有”,当地居民必须报缴,并且在运走之前,还有看守责任,否则损坏了还要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3: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1)

  安顺场的地方官就靠香杉发财,如今正是雨季即将到达的时节,一想到收不成杉木,做不了生意,心里就油煎火烧似的。
  条条道路通罗马,红军也不一定就会来安顺场吧?要是不来,那就亏大了。抱着这种侥幸心理,地方官就跟北岸守军讲好:由他率地方部队留在安顺场,待红军到时再过河,这样南岸消息还不至断绝。
  北岸提出一个问题,说红军进军神速,要是你到时候来不及过河怎么办?
  地方官的回答是,他已在通往安顺场的道路上设了十余座哨所,红军不是本地人,路径必然不熟,只要远远看见红军,哨兵便会抄近路向他飞报,他就算是慢慢收拾再过河,也来得及。
  既然布置得这么妥妥贴贴,北岸便同意了。
  地方官没有忽悠,他确实设了哨所,可是他说红军不识路径,那就错了。
  红军不是本地人,给红军带路的却是本地人。
  红军绕道西昌,要经过三百里彝区(即彝海)。这曾是汉族军队的畏途,当年石达开来到大渡河,就是因为前有清军拦截,后有彝民围攻,才落到全军覆灭。
  最了解四川民情的是刘伯承。他在新川军中任职十几年,耳闻目睹,对彝区的情况很清楚。
  在彝族聚居区内,有好几个彝族部落,彼此械斗不息。刘文辉治理彝区的办法是将各部落的一些头人抓起来,哪个部落敢闹事,就拿哪个部落的头人开刀。
  刘伯承到彝区后,首先把头人都释放出来,以此与彝民取得好感,然后重点和其中一个部落的头人小叶丹接洽。
  对小叶丹而言,刘文辉是敌人,红军打刘文辉,是敌人的敌人,当然就是朋友,同时他也有借红军力量打败其它部落的念头,因此主动提出愿与红军结盟。
  刘伯承遂与小叶丹在池塘边对天盟誓,结为兄弟,这便是有名的“彝海结盟”。结盟之后,小叶丹随即派人做向导,在三天内护送红军通过了彝区。
  “彝海结盟”使红军有条件超越过去的历史,刘伯承后来回忆说:“如果不结盟,再推迟三天,蒋介石的重兵就调到大渡河堵住我们了,(红军)就有可能是石达开的下场。”
  红军高层欢欣鼓舞,毛泽东对刘伯承说:“当年诸葛亮七擒七纵,才把孟获说服了,你怎么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小叶丹说服了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3:3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2)

  有了彝民向导,红军犹如装备了卫星导航。战后曾有人在路边拾得中央红军的行军路线图,沿途大小路径,里程远近,村落所在,居民多少,全都标注得异常精准,好象他们未来大渡河之前,就派人实地勘查过一样。
  十余座哨所皆被一晃而过,哨兵别说抄小路报告了,红军什么时候过去的,他们糊里糊涂,根本弄不清楚。
  1935年5月25日,红军在拂晓前到达安顺场,将守军予以缴械。那个地方官从梦中惊醒后,赶紧翻墙逃走,匆忙中把脚都给摔伤了,由卫士背着,才在彝区躲藏起来。
  南岸靠着两只船,是当初约定划往北岸用的,如今正好给红军使。
  这两只船都是日常摆渡的小木船,每只仅容得下十人,刘伯承便挑选出十七名官兵,组成突击队,坐船过河。
  对红军占领安顺场,北岸守军还毫不知情,等看到船只划来,刘伯承已在南岸建立掩护阵地。
  大渡河两岸地势,南岸比北岸高,在红军火力打击下,川军连头都抬不起来,更别提阻击了,“十七勇士”很快到达对岸。
  登陆的地点有一个营,但北岸均为横断山脉,沿河仅有一条羊肠小道,兵力铺展不开,人再多,也不如十七个精兵管用,滩头阵地遂被红军牢牢掌握在手。
  到第二天上午,红军一个团全部过河,川军第五旅直到此时才得以收容兵力反攻过来。
  刘文辉部队的落魄程度,在红军抢渡大渡河一战中毕现无遗。双方隔山对射,射程上,红军能打到川军,川军却够不着红军,结果刘伯承一个两翼包抄,就把第五旅给打垮了。
  打仗无所谓,着急的是过河速度。
  大渡河水流湍急,河底全是乱石,形成无数旋涡,当地人称为“竹筒水”。由于流速太快,无法架设浮桥,就连渡船,也要呈斜线才能冲到对岸,一共才两只小船,刘伯承算了一下,红军要靠渡船全部过江的话,得一个多月,这怎么行?
  “石达开阴影”再次袭上心头,红军高层紧急磋商,决定兵分两路,即已过大渡河的为右纵队,未过大渡河的为左纵队,夹河而上,向上游的泸定桥挺进。
  红军抢渡大渡河成功的消息传到雅安,刘文辉十分震惊,他也知道泸定桥是除渡船之外,大渡河上的唯一交通枢纽,因此赶紧将第四旅派往泸定桥,这也是他所能拿出来的最后一点本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8 13: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3)

  1935年5月27日,刘文辉亲赴大渡河背后的汉源城,构筑工事,积极布防。
  刘文辉到汉源,主要为的是守雅安,在他到达之前,汉源城内只能用地方保安队来守城,这些保安队都没有枪,有人拿一把马刀,有人持一杆长矛,随刘文辉前来的警备旅成了守城主力。
  不过从红军动向上判断,刘文辉认为其直攻汉源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最让他担心的还是泸定桥。
  第四旅虽是奔泸定桥而去,但因为第五旅已溃退下来,它的侧翼和后方都受到威胁,不得不分兵阻击,所以能派往目的地的仅为一团。
  1935年5月28日,一个川军排最早赶到泸定桥,到的时候已是黄昏,他们就把所带的全团旗帜遍插泸定桥城中,以安定人心。
  川军要守的就是那座著名的铁索桥,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此桥当时没有遭到彻底破坏?
  据说在蒋刘通话过程中,蒋介石就曾让刘文辉将泸定桥砍断,但刘文辉说不行,砍不得。
  泸定桥建于康熙年间,距民国已近两百多年历史,桥上还有康熙御笔提写的桥名,刘文辉因而坚持不能予以毁坏。
  蒋介石听后,沉默不语,刘文辉便提出了一个折中办法:把泸定桥上的木板拆掉。
  那个黄昏,川军排要干的就是这个活。
  因下着雨,又是长途跋涉,士兵疲困不堪,使得拆除桥板的进度极其缓慢,等天亮之后整团到达时,对岸红军左纵队的先遣部队也几乎同时到达,当然也就没法再拆桥板了。
  隔河对射一天,守军顶不住了,于是在电话里向第四旅旅长请援,表示泸定桥已很难守住。
  第四旅的其余部队也正遭红军右纵队攻击,情况混乱不堪,旅长才顾得上答一句:“我们这里也很紧张。”电话便中断了。
  晚饭后,红军左纵队大部队赶到,火力更猛,桥头守军伤亡惨重,在无援可恃的情况下,这些人便决定乘夜色撤退,只留一个班守桥断后。
  守桥的班要放火烧桥,红军发现后才正式展开夺桥行动,将其全部歼灭,从而完成了长征中飞夺泸定桥的壮举。
  1935年6月2日,中央红军全部经泸定桥通过大渡河。过河后,左右两纵队合兵一处,向川军第四旅发起进攻,该旅伤亡过半,退往汉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4)

  经过大渡河一役,刘文辉所属的第四第五两旅都被打残了,原先每旅有三团,现在缩成两团还编不满。若不是红军自会理后不再随意攻城,加上薛岳和其它川军在后面紧追,汉源城中的刘文辉几乎要陷入绝境。
  中央红军未入汉源至雅安这一线,他们避实就虚,从雅安旁边一擦而过,翻越夹金山,向川西北方向开去,刘文辉这才长吁了一口气。
  几乎在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同时,红四方面军就撤出了涪江,一路西进,沿途虽有阻挡,但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哪里放在眼里,因此他们到达川西北的时间,要比中央红军早出很多。
  1935年6月16日,两大主力红军主力在川西北实现完全会师。
  尽管红四方面军已在川西北建立政府,但这里地广人稀,往往走上百里山路,都见不到一座村寨,并不适合大兵团久驻,因此会师之后,大家便考虑下一步该往哪个方向发展。
  最初决定向陕甘一带北进,不过那里有只拦路虎:胡宗南。
  胡宗南很有战略眼光,他入川后别的地方都没去,就卡住一个松潘县城。松潘是从川西北通往甘南的咽喉要道,要去陕甘,非攻下它不可。
  红四方面军刚进入川西北时,就曾打过松潘,只是拿不下来,此次旧事重提,1935年7月,以徐向前为前敌总指挥,红军再次攻向松潘。
  胡宗南与徐向前同为黄埔一期,无论练兵还是战术,两个黄埔同学都难分伯仲,徐向前或而正面突击,或而迂回包抄,胡宗南则凭碉固守,以静制动,红军多次攻击均未奏效。
  因为无法进入松潘,红军只能从侧背的松潘草地穿行北上,艰苦卓绝的过草地开始了。
  这是军事史上罕见的一次艰苦行军,到处都是水草和沼泽,找不到一点食物。能够收集到的粮食,包括青稞都快吃光了,眼看着高原上已是寒气逼人,但官兵身上仍穿着单衣。
  黄克诚回忆,在草地行军时,走在后面的人都用不着向导,只要顺着地上络绎不绝的尸体,便可以准确找到行军路线。
  红军内部就在这时发生了严重分歧。张国焘认为“茫茫草地,前进不能,坐待自毙”,要求停止北进,挥师南下,毛泽东及中央则仍坚持北上。
  其实自两大红军会师后,问题就已经冒了出来,那就是听谁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2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5)

  没有会师前,这应该是不成问题的问题,红四方面军的宣传口号是“欢迎三十万中央红军”,对中央红军的敬畏之心不言而喻。
  可现实是残酷的,中央红军从江西出发长征时,尚有八万六千之众,到达川西北时,只剩两万余人,且人困马乏,装备不整,人人身上破衣烂衫,反观红四方面军,仅主力部队就有八万,“兵强马壮枪多”。
  除了实力发生巨大变化,大家对南下风险的判断也不尽相同,确切些说,就是对川军这一对手的评估存在较大差异。
  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后,先是击败田颂尧的“三路围攻”,接着攻破刘湘亲自发动的“六路围攻”,最后强渡嘉陵江,可以说是鲜尝败绩,打遍川中无敌手,有绝对理由不把川军放在眼里。
  中央红军就不一样了。土城第一战便吃了亏,后面的叙永、会理也都打得不理想。朱德曾为此叹息说,中央红军“过去曾是一个巨人,现在全身的肉都掉光了,只剩下一副骨头”。
  在攻打会理之前,中央红军其实已疲惫不堪,亟需用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和补充给养,但整整围攻七天七夜,连挖地道炸城墙都用上了,仍无法获胜,由此还引发了对毛泽东的信任危机。
  此后红军在大渡河、泸定桥的胜利,很大程度上是靠刘伯承这条“川龙”发挥作用,要不然极有可能重蹈石达开的复辙。
  毛泽东对南下的认识,一言蔽之,是“绝路”。
  1935年9月8日,张国焘致电中央,再次明确态度,一方面说北上“将成无止境的运动战”,另一方面认为“川敌弱”。他的想法是南下抢占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在那里建立根据地,这样在粮食供给、兵员补充以及战略进退上,都较北上有优势,
  当天晚上,毛泽东亲自来到徐向前的住处,站在院子里问他:“你的意见怎么样?”
  徐向前回答:“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军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
  毛泽东再没说别的,遂告辞而去。
  1935年9月10日深夜,毛泽东和中央率红一、红三军团及一些直属分队秘密北上,与张国焘分道扬镳。
  一个月后,张国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把中央红军的北上判定为“逃跑”和“分裂”,同时宣布另立中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6)

  北上红军人数不多,仅八千余人,因此后来被命名为“北上先遣支队”,其余红军南下二过草地,最后重新集结于川西北的共有八万多人,除红四方面军外,还包括原属中央红军的红五、红九军团。
  1935年10月7日,张国焘发布南下作战令。
  欲入川西,必经河谷走廊。在中央红军北上后,薛岳已奉命跟了过去,同样追踪红军的杨森和刘文辉,一人在走廊上占一边。他们都没想到红军还会再杀回来,因此战备极其松驰,营以上军官甚至昼夜赌博,连对红军的警戒和侦察都不做了。
  南下红军两过草地,苦不堪言,通过作战以获得补给之心非常迫切,人人犹如出笼之虎,开战之后,瞬间就把川军给打得歇了菜。
  在击溃川军之后,徐向前又像“反六路围攻”后期那样,继续向杨森、刘文辉发起闪电式的快速追击。
  杨森所部从夹金山一路退却。夹金山是座雪山,几个月前,中央红军曾从这里翻越北上,它也是长征中红军爬的第一座雪山,不过那时还是夏季,加上所携带食物尚充裕,所以中央红军没有受到什么损失。
  几个月后,天气更为严寒,天上大雪纷飞,地下积雪甚厚。川军冻饿交加,疲惫不堪,特别是在夜间,只能在雪山上集体露营,官兵们都没穿棉衣,通宵达旦只听见“妈呀、妈呀”的呻吟声。
  杨森所部在雪山冻死饿死的极多,杨森用三天时间才将军队收容完毕,之后退到雅安以南重新整编。
  杨森早就没了防区,可以到处流浪。刘文辉不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西康是他发展“事业”的唯一地盘,守不住的话,就得下课了。
  知道什么叫下课吗,下课就是走出教室,没事可干了,那你还不如直接拿把刀把刘某给杀了。
  刘文辉将剩余的所有正规部队都收缩到汉源、雅安两城,其中汉源交给以守会理闻名的刘元塘,雅安则由他本人亲自坐镇。
  按照原计划,红军并不打算留在西康,所以他们对两城断粮断水,未发动大的进攻,但就在这时,张国焘本人忽然改变了主意,认为出兵成都过于冒险,应在西康立足。
  如果刘文辉在旁边听到这句话,他的头发得吓到根根直竖。
  红四方面军的攻坚能力和火力配置,要大大超过中央红军,只要有足够时间和愿望,绝对有把握攻破两城,取下西康,这一点刘文辉毫不怀疑。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3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7)

  不过,这次“将”却没有听“帅”的。
  徐向前正打得手顺,岂是上面一句话就能拦回去的,他说:“现在早已不是山大王的时代了,我能往,寇亦能往,蒋介石不会让我们僻处一方,悠哉游哉的。”
  张国焘也知道在西康发展,补充不易,你想刘文辉都活得那么饥寒交迫的样,还能挤出多少油水。
  他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
  徐向前留下少部分兵力,对两城围而不攻,大部队继续向东席卷。
  眼看四川腹地受到威胁,刘湘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他亲自赶到成都以西的邛崃县督师,同时急调作为第二十一军主力的模范师(郭勋祺师)沿路防堵。
  郭勋祺在土城一役中一举成名,便以为红军没什么了不得,他把强势之中的红四方面军当成了弱势之下的中央红军,大言不惭地要与红军在名山县进行正面决战。
  进入名山之后,郭勋祺见到刘文辉的部队仍在争相逃命,拦都拦不住,便下令用机枪向溃兵扫射,还说:“把这些杂色部队清除掉,我们好去打红军。”
  等到双方交手,郭勋祺才发现“杂色部队”的对手确实非同小可。尽管川军占据了有利地形,用重机枪、手榴弹和炮弹进行压制,给红军造成很大伤亡,但红军却毫不动摇,中间只是稍停一下,又立即冲锋,而且一浪高过一浪。
  郭勋祺智穷力竭,被迫弃名山而去。与此同时,已供刘湘直接调遣的另两路川军也被红军打得左摇右晃,南面的李家钰丢掉了战略重镇百丈关,北面的“常败将军”邓锡侯则干脆找不着北了。
  刘湘为此急到吐血,说:“打了二十多年仗,从未遇到这样硬手。”此时刘湘与蒋介石的矛盾已日趋尖锐,刘湘最嫉“中央军”入川,但在这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也只能向蒋介石紧急呼救,请其派兵增援。
  蒋介石根据中央红军北上的路线,已将兵力调往陕西,当时的部队都靠两条腿行军,谁也不是飞行侠,哪里是你喊一声就能立马赶过来的。
  百丈关是雅安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有“获百丈者,必得成都”之说,再打下去,就将进入丰饶的川西平原,红四方面军欢欣鼓舞,要“打到成都吃大米”。
  1935年11月17日,红军乘胜攻向郭勋祺所退居的黑竹关。
  黑竹关距离刘湘所在的邛崃总指挥部,已不足六十里,但这里地形险要,并且有早就修筑好的碉堡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8)

  蒋介石在江西与中央红军斗法时,使用最多的便是碉堡战术,他也一再向川军推荐这一“法宝”,因此早在红四方面军强渡嘉陵江时,川军便开始沿江修筑碉堡。
  同是碉堡,还有一个如何修筑以及布置火力的问题。张国焘曾与徐向前一起指挥渡江战役,那个时候的川军碉堡,几乎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参谋团入川后,提出的口号就是“勤修碉,广筑堡”,贺国光发给各路川军的电文,每电必提碉堡,所以川军私下都称贺国光为“贺碉堡”。
  上有参谋团的飞机作空中检查,下有军部来人的就地监督,而且均非常认真,最后逼得旅长都不得不去搬木动土。这些碉堡阵地也让张国焘发出感慨,直呼“威力较前大有进步”。
  郭勋祺凭借黑竹关的碉堡阵地固守,场面与名山的那一幕仍大体相仿:川军用重机枪对攻上来的红军进行猛射,红军前仆后继,前方不断倒下,后方不断补充,一眼看过去,依旧遍地都是红军,且势如潮涌,杀声震天。
  这是典型的红四方面军风格,概括起来就是一个字:狠。除非你在阵前立马咬死我,你咬不死我,我一定咬死你!
  郭勋祺下令迫击炮和小炮开火,仍然无济于事,似乎怎么挡都挡不住红军那坚不可摧的进攻意志。
  经过长时间的密集冲锋,红军先头部队已接近碉堡,川军官兵无不心惊胆战,大有崩溃之势。
  郭勋祺自以为有击败中央红军的经验,此时也恐惧起来,可他后面就是邛崃总指挥部,再无可退之地,换句话说,碉堡能守得守,不能守也得守。
  情急之下,他赶紧派出手枪队增援碉堡,并把所有手榴弹、掷弹筒、机步枪都集中起来进行射击,在最后一刻,才把红军击退。
  连续两天未能得手,第三天徐向前改变战术,他用小股部队正面攻击,以吸引碉堡火力,大部队直指川军的衔合部位。
  战术很漂亮,可惜使用过迟,刘湘已经给郭勋祺输送了大量援兵及弹药,使其预备队加厚,红军攻击再次受挫。
  就在红军后撤的同时,空军来了,不是刘湘的空军,而是蒋介石的空军。
  刘湘虽早就拥有自己的空军,但基本没派用场,大多数时间里只能打打酱油。最主要的原因当然是四川空军的水平比较烂,“中央军”的陈诚就直言不讳地说:“有些人花钱买了几架外国滥飞机,也叫空军,连送封信也不敢”。
  “有些人”指的自然就是刘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4: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269)

  除此之外,川军将领大多对陆空协同战术讳莫如深,一天一地,都不知道如何跟对方作配合。空军不投弹便罢,一投炸的全是自家军队,那还不如乖乖地在家里呆着不动了。
  蒋介石的“中央军”尾追中央红军入川,与陆军一道来的,还有“中央空军”,空中优势被最大程度地利用起来。
  地面川军见飞机从邛崃方向飞来,立即发出对空联络信号,“中央空军”向红军投弹,撤退红军为之阵脚大乱。郭勋祺趁机下令预备队追击,从而得以反败为胜。
  其后,“中央空军”便长时间往返于百丈和黑竹两关之间,一边在空中盘旋侦查,一边作地毯式轰炸,对红军造成很大损伤,以致于大部队在白天都必须分散隐蔽。
  两大方面军会师时,毛泽东曾说:“为什么我们要北上,主要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厉害”,他甚至还强调:“如果没有飞机大炮,就再不要说打倒蒋介石这句话了。”
  张国焘随后却反驳说,川陕甘康这一带地势险要,“敌人飞机大炮的威力也不易发挥”,言下之意,颇不以为然。
  当炸弹呼啸而下,张国焘终于明白毛泽东关于“敌人的飞机大炮厉害”这句话并非虚言,
  在南下战场上,有一次战后检点损失,三百几十名红军官兵伤亡,其中竟有近三百人是被飞机炸死的!
  由于伤亡过大,弹药也消耗殆尽,徐向前只得临时变更作战计划,下令放弃黑竹,撤回百丈。
  郭勋祺也够呛,尽管下有碉堡护身,上有飞机助阵,可他那个模范师一样伤亡惨重,一个主力旅里面,就战死两个营长,连排长死伤十八人,红军前脚刚撤,郭勋祺就赶紧撤往邛崃后方进行短暂休整和补充。
  与此同时,刘湘已任命潘文华为前敌总指挥,所有嫡系部队全部调至邛崃。由于后方兵力用尽,刘湘甚至没有一兵一卒可用于守卫成都,必须由当地民团代替。
  1935年11月19日,刘湘令旗挥动,邓锡侯从北,李家钰从南,潘文华从东,总计十几个川军旅自三面向红军占领的百丈发起进攻,从而拉开了百丈决战的序幕。
  当天黎明时分,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川军整营整团发起冲锋,从黑竹关到百丈关,十多里路的战线上,到处都是子弹、鲜血和呐喊。
  徐向前久经战阵,深知成败在此一举,因此亲自骑马赶到一线进行观察和指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6: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