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9 11:4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2



  燕国以举国之兵伐赵,震动赵国。
  在与秦军的惨烈交锋中,赵国精锐尽失,如今面对六十万的燕军,如何应敌呢?
  关键时刻,赵孝成王总算有自知之明,他起用了在长平战役中被撤职的老将军廉颇为大将,率领八万大军奔赴鄗邑,迎战栗腹的四十万燕军;同时,另一名大将乐乘率五万人马,在代地迎战庆秦的二十万燕军。
  在两个战场上,赵军的兵力上都居劣势,只有敌方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然而廉颇与乐乘却捍卫了赵国军团的荣誉。鄗之战与代之战的结果出人意料,赵军以寡胜众,不仅大破燕师,还击毙燕师主帅栗腹,俘虏了另一员敌将庆秦。
  乐毅的儿子乐间乘机脱离燕军,投奔赵国。
  这两场战役证明人多并不一定能打胜战,燕军的战斗力与赵国不是同一级别。这下子燕王喜慌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是这样的结局。他领着残兵败将逃回燕国。可是赵国人却不肯善罢甘休,就凭燕国也敢打赵国的主意,不狠狠教训一下怎么行呢?
  廉颇不愧是赵国第一名将,在重创燕国兵团的入侵后,他乘胜追击五百里,反客为主,杀入燕国境内,包围燕都。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燕王喜现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点太迟了。
  如今赵军反倒兵临城下,燕王手忙脚乱,赶紧派人前去向廉颇请和。廉颇说:“谈和也可以,但得让将渠来谈才行。”为什么要将渠呢?因为燕国国内反对伐赵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乐间,已经投奔赵国了,另一个便是将渠。

  燕王哪敢有异议,遂任命将渠为宰相,作为全权代表与赵军谈判。
  谈判的结果,燕国割五座城池给了赵国。此次伐赵,燕王可以说是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这也从一个侧面看出赵国的军事力量确实颇为强大。
  令人奇怪的是,这么一场伟大的胜利,史书却轻描淡写。
  这是因为战国已进入晚期,此期的六国史料,后来多数被秦始皇给毁了,因此战争的细节便不得而知了。
  廉颇宝刀不老,为赵国再立奇功。赵孝成王把廉颇提拔为假相国,即代理宰相之权,并封为信平君,用这种方式委婉地弥补当年在长平战役时撤换廉颇的过错。在廉颇失势的那几年里,门客都象躲避瘟神一样离他而去,如今见他东山再起,大家又厚着脸皮回来了。
  廉颇怒道:“你们全都给我走,不要回来。”
  有一个门客这样对他说:“呀,您的见识怎么这样迟钝呢?天下人结交都讲究一个市场原则,您有权有势时,大家就来投靠您;你没权没势,大伙当然要走了,这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您何必要抱怨呢?”
  类似的情况,在孟尝君身上也曾经发生过,所以战国时代的这些门客,大多也就是投机倒把之徒罢了。

  燕赵战争并没有因此而结束。
  燕王好大喜功,但似乎本领不济。
  除了进攻赵国之外,燕国还派一名将军进攻齐国,攻占聊城。可是这位不知名的将领却像乐毅那样,被朝中小人的流言蜚语所攻击,说他想自个霸占聊城,割据一方。该燕将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不敢回国,只得固守聊城。
  齐国宰相田单为了夺回聊城,围城一年而不能下。这时,齐国谋略家鲁仲连写了一封长信给燕国将军,劝他投降齐国。燕国将军左右为难,最后索性选择自杀,自行了断。聊城因此大乱,田单乘机发起总攻,收复该城。
  聊城的失陷,是燕军遭受的又一次损失。
  赵国人趁火打劫,公元前249年,廉颇、乐乘率领大军,再伐燕国,围困燕都。燕王只得再次割地赔款,才把赵国人打发走。可以说,由于燕王喜错误的战略决策,把燕国拖入到战争的泥潭中,最后难以自拔。
  一年后,魏国也出兵攻打燕国,赵国再派廉颇、延陵钧率军队助阵,协助魏师讨伐燕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1: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3



  然而,无论对燕国或是赵国来说,在这个时候相斗,总非明智之举。
  两个国家都要面对同一个强敌,便是有着席卷天下野心的秦国。与燕国的战争,使艰难恢复元气的赵国得不到休生养息的机会。公元前247年,秦国名将蒙骜对赵国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入侵,令赵国损失惨重,丢失三十七座城池,包括榆次、狼孟等重要据点。
  在这种情况下,赵国与燕国达成和平协议,并进行了一次土地交换。赵国以龙兑、汾门、临乐三地,与燕国的葛、平舒、武阳三地交换。这种土地互换,对双方都有好处。

  但是对赵国来说,一个危险的信号出现了。
  廉颇一直是个自视甚高的人,他一生除了独服蔺相如之外,恐怕没有佩服过谁了。在赵奢、蔺相如之后,乐乘成为赵国又一名重要将领,可是廉颇对他看不上眼。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新上台的赵悼襄王听信谗言,以乐乘取代廉颇相国的地位。这件事对高傲的廉颇来说,简直就是耻辱。
  我们从史书的记载来看,廉颇不愧为赵国的第一名将。他身经百战,无论是伐燕、伐齐、伐魏,都攻城略地,有战必胜,即便与天下最精锐的秦军相持于长平,也并不吃亏。如今乐乘不过是打败了燕军,就想取代他的地位,做梦。其实廉颇并非看重地位,作为一名武士,他看重的是荣誉,视荣誉贵于生死。
  俺廉颇可不是吃素的!想到这里,这名老将军居然做出不可思议的举动,他一怒之下,发兵攻打乐乘。乐乘被打得丢盔卸甲,落荒而逃。这样做虽然解气,却犯下大错了。廉颇自忖在赵国是呆不下去了,遂逃往大梁城,投奔魏国去了。
  在廉颇呆在魏国的那几年里,也没有受到魏王的重用。他经常打听赵国的消息,每当听到赵国遭秦国入侵,总是坐卧难安。同时,赵悼襄王也觉得廉颇一怒离去,对赵国是一大损失,他便派了一个使者到魏国,看看廉颇的身体状况如何,是不是还能适应军旅。廉颇的政敌郭开听说后,便暗里搞破坏,塞给使者很多钱财,让他在赵王面前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者到了大梁城后,见到廉颇,询问身体状况。廉颇跟他吃了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然后又披上铠甲,跨上马背跑了一圈。怎么样,老夫的身体还健壮如牛吧?
  可是使者已经收了郭开的钱,回国后却对赵王说:“廉颇将军虽然老了,饭量还不错,只是跟臣坐一会儿,就跑了三趟茅厕。”赵王听到这里直摇头,看来老将军真的不行了,便断了重新起用廉颇的打算。就这样,廉颇终于没能回到赵国。
  赵王放弃了廉颇,可是想得到廉颇者大有人在,楚王秘密派人前往魏国,挖走了廉颇。这样,廉颇从魏国将军变成了楚国将军。可是对他来说,祖国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他经常对人说:“我还是想指挥赵国的子弟兵啊。”后来廉颇终于客死他乡,死于楚国的寿春。

  所幸的是,赵国军事人材济济,继赵奢、廉颇之后,又一位名将脱颖而出,这个人便是李牧。李牧要是能早出生几年,并为赵王所用,那么赵国在与秦国的对抗中,可能不会落于下风。他是一名罕见的军事天才,只是有点生不逢时。
  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中,赵国精锐四十余万全军覆没,如果加上前后数年的战争,这一段时期,赵国壮丁死亡人数超过一百万,而整个赵国也不过仅有数百万人罢了。李牧是长平之战后崛起的新一代战将,此时赵国的国力已经无可挽回地走下坡路。一名伟大的将领,背后倘若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成就总是有限。
  然而李牧却在赵国残破之时,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奇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9-27 14:48:3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4


  奇迹发生在赵国北部边境。
  李牧战争生涯的开始,并不是与中原诸侯交锋,而是与北方的匈奴战斗。赵国地处四战之地,既与秦、韩、魏、齐、燕相接壤,北方又有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自从赵武灵王开疆拓土以来,北方的匈奴开始强盛。这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在后来秦汉时期,成为中国最强硬的对手,以强大著称的汉朝花了三百年的时间才彻底打败匈奴人。
  关于李牧的早年,我们知之甚少,只知道他曾经在代、雁门等地防备匈奴的进攻,并且成为赵国北方重要的军事将领。由于赵国北部是华夏族与游牧民族的混居区,故而赵国政府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统治模式,地方军政大员在行政、财政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在行政上,地方长官可以自行设置官吏,无需经过中央政府的批准,赏罚自决;在财政上,在军区内开设贸易点,所得租税皆入将军幕府,以作为军队的军费。这也从一方面看出赵国在经受长平之战、邯郸之围后,国家财政也遭严重削弱,故而地方的军队,更多依靠地方自己供养。
  凭借着非凡的才干,李牧在北方军区脱颖而出,并成为军政长官。他在北疆所做的事情,可概括为以下四方面:
  一、习骑射。这是坚持赵武灵王的军事路线,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必须发展骑兵,特别是在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骑兵更是取胜的关键。
  二、谨烽火。在通讯手段落后的古代,烽火台是重要的军事通讯手段,烽火台具有侦察敌情,通知预警的功能。一旦发现有匈奴骑兵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邻近的烽火台见到信号后,也燃起狼烟,这样通过一个个烽火台的狼烟传递,最后整个边境都能得悉消息,这就为备战争取到宝贵的时间。
  三、多间谍。烽火台具有传递情报的功能,但这是一种被动的方式,并不能主动掌握敌人的动向。李牧是情报战的大师,他用兵的原则之一,便是极其重视间谍的作用,在敌人内部收集情报,主动掌握敌军的战略决策,侦察敌人的兵力分布及将领用兵作战的特点,以达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目的。
  四、厚遇战士。李牧把军市赋税所得都得于士兵身上,绝不中饱私囊,不克扣军饷,每天都要宰杀几头牛以犒劳战士,战士乐为其所用。

  游牧民族的特点是居无定所,来无影,去无踪,很难跟踪追击。李牧从一开始便树立打歼灭战的决心,可是要打歼灭战是很困难的,因为敌人都是骑兵,打不赢就跑。在长平之战以前,匈奴人惮于赵国雄厚的军事实力,并不敢发动大规模的入侵。然而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精锐尽失,壮丁死亡殆尽,在前线的部队,非老即幼。此时匈奴人的南掠开始变得频繁,大股小股的骑兵不断进犯边关。对此,李牧采取示弱于敌的战略,一方面让敌人产生松懈轻敌的心理,另一方面也积蓄自己的实力,为发动歼灭战作准备。
  为了达成既定的战略,李牧下了一道命令:“匈奴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就是说,匈奴人一旦入侵,赵国军队并不出战,而是躲进城堡内固守,擅自出战杀敌抢功者斩。这是因为匈奴人的入侵,并不以攻城略地为主,而是抢掠为主。赵军只要躲进城堡,让匈奴人没东西可抢,自然就退却了。
  在此后的几年里,李牧一直奉行这种战法,坚壁清野。表面上看,这是消极防御,十分被动,但是军队却不曾遭遇过损失。这是因为李牧的情报工作到位,通过间谍收集情报以及烽火台预警的模式,确保军队有充足的时间转移到坚固的堡垒中。久而久之,匈奴人都不把李牧当对手了,游牧民族最为尚武,尊重强者,轻视弱者,他们视李牧为胆小怯弱之辈,打心眼里瞧不起。不仅匈奴人如此,赵国北方深受蛮族文化的薰染,也以勇武著称,战士们虽然觉得李牧的人品不错,但就是太怯懦了。甚至最后赵孝成王也看不下去,批评李牧的乌龟战术,可是李牧根本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依然我行我素。因为他知道啊,伟大人物与平凡人物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坚持自己的信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0 11:05: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5



  赵孝成王一怒之下,把李牧给撤职了,派了另一名将领接替他为北方军区长官。
  新任长官上台后,便把李牧那一套统统废除了,以积极出击代替乌龟战术。事实证明这种短促出击的战术并无成效,不仅伤亡颇多,屡战不利,还严重影响边关的农牧生产,经济随之萧条。
  赵孝成王以前撤了廉颇,如今又撤了李牧,原因如出一辙,两位当世名将都不是莽夫,遇到强敌时,坚壁清野的战术是为打胜利积累基础。赵孝成王总算在吃了大亏后,渐渐明白了些军事道理,于是他只好承认错误,请李牧再度出山。
  春秋战国时代,奉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的传统,李牧可不想在前线时,还受到朝廷的遥控,于是他称病不出。赵孝成王心里不高兴,强行命令李牧复出。
  李牧便对赵王说:“如果一定要用臣,那么就得回到原先的战略,这样我才能接受任命。”
  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这样,李牧又回到了北疆防线,重新实施乌龟战术,又与匈奴人相持了数年。
  在这几年里,匈奴一无所获,但仍然看不起李牧。从李牧负责北方战区至今,已差不多有十年之久,赵国也渐渐从长平之战的阴影中走出,新的一代已长大成人,这批血气方刚的战士,没跟匈奴人打仗,却天天享用牛肉,拿饷钱,心里也过意不去,纷纷向大将军李牧提出,与匈奴干上一仗。
  李牧见时机已经成熟,便着手组建一支庞大的军队。由于赵国实施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政策,平时为农为牧,战时穿上军装就是士兵。这支组建起来的军团,包括一千三百辆战车,一万三千名骑兵,五万名步兵及十万名弓弩手,总兵力超过十六万人。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在这十年的时间里,李牧虽然不出击,但在军民的军事训练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否则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如此庞大的军队呢?
  军队组建完了,这还不够。虽然士兵们个人水平都不错,能搏击,能射箭骑马,可是步兵、骑兵、车兵、弓弩兵这四大兵种要如何排兵布阵,要如何协同作战,这还得训练与演习。在大家都熟悉了阵法军令后,李牧开始策划大战的方案。

  在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政权的大敌,很难彻底打败。为什么呢?因为游牧民族不像中原地区,有固定的堡垒城池,你想去进攻,却不知要打哪儿,他们居无定所。对于中原国家来说,还有一个不利因素,马匹少,就算打赢了,也很难深入追击。因此要对游牧民族武装实施歼灭性作战,难度可想而知。
  那么要怎么样才能打歼灭战呢?
  诱敌深入。
  诱敌深入是要花费代价的,得抛出一个巨大的诱饵。
  李牧一反常态,让牧民四处放牧,漫山遍野都是牛羊。这在匈奴人看来诱惑力可太大了,这可是块大肥肉啊。刚开始时,匈奴人出动小股部队打劫,李牧这次不再打乌龟战术,而是派出小股军队迎击。两军相遇,赵军佯装不敌,匈奴人掳掠了上千名牧民以及大量的牛羊。
  当这些匈奴人回到大本营后,炫耀自己的战果时,所有人都兴奋了。这么多年来,匈奴人入侵时总是空手而返,如今居然这么轻松就捞得大便宜。大家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纷纷请战。匈奴单于向来也不把李牧放在眼里,根本不认为他是一个威胁,遂大举发兵,入寇赵国北疆。
  大鱼终于上钩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5 13:4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6



  匈奴人倾巢而出,给了李牧打大歼灭战的机会。
  可是李牧只有一万三千名骑兵与一千三百辆兵车,在马匹的数量上远远落后于匈奴人,倘若匈奴一旦觉得不敌,很快就会调转马头逃跑,那歼灭战就打不成了。因此在具体战法上,必须要出奇制胜。
  我们来分析一下匈奴与赵国军队的优劣之处。
  匈奴人的优势在于骑兵,突击能力强,速度快,剽掠如风,作为马背上的民族,他们的骑术应该比赵国骑兵还要强。赵国军队的优势在于武器的先进,特别是强弓劲弩,更是匈奴人所没有的,因此李牧兵团中安排了十万名弓弩兵,这正是发挥自己的优势。
  另外,赵国兵车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兵车在春秋时代是各国的主战武器,甚至是衡量一个国家军力的标志,故而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这样的叫法。进入战国后,由于作战规模的扩大,兵车的局限性便暴露无疑,山路、险路都不方便走,速度也没有骑兵来得快。
  但是如果在平地作战,车兵的优势是很大的,战车攻防兼备,一辆车上,既有近距离作战的戈兵,又有远距离作战的弓箭手,而且车体本身就是一个防御体。不要忘了,既然是诱敌深入,李牧一步步把敌人引向既定战场,该战场完全可以是适合于兵车作战的区域,最大限度地发挥车兵的作用。
  在防御型武器上,赵军仍然占优。中原的科技及工艺水平,要远远超过匈奴,无论是盾牌、铠甲、头盔等防御武器,赵国的质量都要远优于匈奴。

  李牧以战术欺骗及假情报,诱使匈奴大军深入,在有利于自己的区域预设战场,仗还未开打,他已经握有主动权了。可是匈奴人却还完全蒙在鼓里,他们对局势做了完全错误的估计:
  首先,他们远远低估了李牧的能力。与李牧相持十年,赵军只守不攻,匈奴人早不把李牧当作对手看待了,这个错误的认识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他们未能识破李牧“诱敌深入”的计谋,对赵军的战略部署一无所知。
  其三,他们完全没有预料到赵国军队有打歼灭战的决心与设想。
  关于这场赵、匈大决战,史料所述很简单,只有几个字:“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
  这说得也太简单了。
  李牧用了什么奇阵,我们也搞不清了。我估计要打这场大歼灭战,地形的选择一定是最重要的,料想是敌人进来了以后,不容易逃出去,就像钻进一个口袋一样。否则匈奴人拍拍马屁股跑了,很难取得大战果。从史料的叙述来看,李牧确实是采用了围歼战术,从两翼进行包抄,估计抄截的主力便是一万三千名骑兵与一千多辆的兵车,以快制快。使用十万名弓弩兵对付骑兵,想象一下十万枝箭同时飞箭而出的壮丽场面,人没被射倒,马也得被射倒。
  此役匈奴人遭到了灭顶之灾,死于战场十余万人。

  这是令人瞠目结舌的战绩。
  在中原国家与游牧民族的战争中,一次歼灭如此多的骑兵,这在整个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我们可以用西汉时期对匈奴作战为例来作个比较。西汉时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汉匈会战,是卫青与霍去病指挥的漠北之战,斩杀匈奴九万多人;其次是霍去病指挥的河西之战,歼灭匈奴七万余人。
  以卫青、霍去病的旷世天才,加上大汉帝国雄厚国力为后盾,战绩仍然比不上李牧的这次惊天胜利。而李牧所在的赵国,不足汉帝国面积的七分之一。卫青、霍去病生活在西汉帝国最强大的时期,李牧时的赵国已过了巅峰期,长平之战的创伤远未癒合。甚至李牧都谈不上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而仅仅是赵国北部的地方武装,就把匈奴打趴下了。
  此役足以令李牧跨入中国历史上伟大名将之行列,他的名字几乎成了“良将”的代名词。
  李牧挟大胜之威,大举反扑,对周边蛮族部落进行毁灭性的打击。灭澹林,破东胡,降林胡,横扫北方。这国家衰弱之时,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真是太了不起的成就了!
  李牧对匈奴的胜利,以及廉颇对燕国的胜利,保住了赵国的大国地位,再现一个军事强国的风采。经此役后,匈奴在之后十余年的时间内,未能恢复元气,更不敢窥视赵国的北疆。李牧的伟大胜利,解除了赵国的北患,让赵国在深重的外患面前暂时得以喘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1: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三章 赵国最后的辉煌-7



  在廉颇离赵后,赵国与燕国的战事又起。
  鉴于李牧在北方战场的出色表现,赵悼襄王拜他为大将,挥师进攻燕国。李牧不负所望,接连攻克燕国的武遂、方城。
  除了李牧之外,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他是赵国大将庞煖。
  庞煖的老师是一个相当有名的人物,号为鹖冠子。鹖冠子是楚国贤人,他原名不知是什么,因为他头上戴了一个鹖形冠,故而得号“鹖冠子”。鹖冠子大约属于黄老一派,同时也研究阴阳术数、兵法等。庞煖的兵学,大概是受益于鹖冠子。据说鹖冠子是一位隐士,隐居于深山老林中,身上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虽然研究世间学问,可是颇有出世的思想。庞煖曾拜鹖冠子为师,但他不愿意当隐士,便跑到赵国做官,凭借着过硬的军事本领,在赵国军界占了一席之地。
  庞煖在赵国时,与剧辛的交情很好。
  关于剧辛这个人,我们在前文中曾提到,他是在燕昭王时,从赵国投奔燕国的,可是这已经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从这里或许可以猜测,庞煖此时已经是一员老将了。赵悼襄王一度想要召回廉颇,只是因为郭开从中作祟未能成功,便提拔庞煖为大将,掌握兵权。此时庞煖地位在李牧之上,除了资历深之外,也说明他有一定的本事。

  喜欢打小算盘的燕王喜又想占便宜了,他听说剧辛与庞煖曾经是好朋友,便召剧辛前来,对他说:“赵国多次受到秦国入侵,十分窘迫,如今廉颇已投奔魏国,庞煖升任大将军,我想乘机攻打赵国,您看怎么样?”
  剧辛成名相当早,四十年前乐毅伐燕时,他便是乐毅的副手,与他相比,庞煖的知名度则比较低。剧辛胸有成竹地对燕王说:“庞煖很容易对付呢。”
  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以剧辛为将,出兵讨伐赵国。
  可是剧辛却忽略了一件事,庞煖名气不大,并不是没有本领,而是赵国军事人才济济,在赵奢、廉颇等人的光芒下,显得比较暗淡罢了。剧辛伐赵,正好给了庞煖一个表现的机会。两位昔日的好友,如今成了战场上的死敌。庞煖知道剧辛心高气傲,目空一切,而这种轻敌之心,在战场上往往是致命的。
  剧辛原本是赵人,如今赵国成了他的葬身之地。
  在庞煖的猛击下,燕军大败,两万人卧尸疆场,包括燕军司令剧辛。
  对他来说,这算不算是另类的叶落归根呢?

  这场战争爆发于公元前242年。
  六年后的公元前236年,庞煖再次出兵攻打燕国,夺取狸、阳城两地,这也是燕赵之间最后一次战争。
  燕赵战争始自公元前251年,终于公元前236年,陆陆续续交锋十五年。
  十五年的战争对燕国来说,是一次巨大的灾难。
  在此之前,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安定的一个国家,尽管军队的战斗力不是很强,但也拥有一支庞大的兵力。在赵国的连连打击下,燕国溃不成军,军力大为衰退,以致于后来面临秦国进攻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而赵国呢?表面上看,赵国是战争的赢家,其实不然。
  燕赵战争令赵国陷入多线作战的尴尬境地,秦国多次乘虚而入,攻掠赵国大片土地。倘若不是李牧力挽狂澜,在北线重创匈奴,赵国恐怕也坚持不了几年。因此,这是两败俱伤的战争,唯一的赢家,是雄据西方的秦国。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东方另一个大国楚国的情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6 12: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四章 春申君与荀子-1



  与赵、韩、魏三国相比,楚国的处境相对好一些。自从公元前278年白起攻破郢都后,秦国并没有持续对楚国用兵。对秦昭王来说,夺取中原才是重中之重。也正是这个原因,秦国对楚国采取拉拢的手段,在此后五十年里,秦楚两国没有大的战事。楚国也利用这个难得的时机,恢复了一些霸气,特别是在春申君主政的时期,国力有了明显的增长。
  楚国的春申君与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并称为战国四大公子。楚顷襄王在位时,春申君便以博学多才、能言善辩而获得楚王的倚重,担任左徒一职。公元前262年,楚考烈王即位,任命春申君为楚国宰相,并赏赐淮北十二县作为他的封邑,春申君由是开始了其执政生涯。与其他公子类似,春申君也养了一大帮门客,多达数千人,他又身居宰相要职,可谓是权倾楚国。
  战国养士之风极盛,各国公子竞相攀比。
  有一回,赵国平原君派人出使楚国,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旅馆。平原君的门客们多数是爱慕虚荣之辈,他们穿着华丽,冠髻上的簪子是用玳瑁所制,剑鞘上有珠玉镶嵌。这些身外之物让他们自认不凡,便提出要求,想见见春申君的门客,其实就是想把他们给比下去。岂料他们见到春申君的门客时,大吃一惊,不仅服饰更华丽高档,连脚上穿的鞋子都镶着宝珠哩。这下子平原君手下的门客们反倒自惭形秽,自愧不如。
  这反应出一个问题,到了赵国晚期,所谓的“养士”,其实只是摆显门面罢了,这些食客们,多数是些华而不实的人。

  春申君执政期间做了三件大事,大大提高了楚国的国际威望与地位。
  第一件事,救赵。公元前257年,春申君率楚国军队,会同信陵君的魏国军队,拯救赵国,解邯郸之围。尽管此役中信陵君是主角,春申君是配角,但是他扶危救困的精神仍然是值得钦佩的。
  第二件事,灭鲁。战国后期小诸侯的日子更加难过,实际上成为大诸侯国的盘中餐。魏国吞并卫国,楚国则灭了鲁国,这就是“小鱼吃虾米”。公元前255年,楚国出兵进攻并攻取鲁国,把鲁顷公放逐到莒。六年后,鲁顷公被迁往卞,贬为庶人。鲁国与卫国一样,是老牌诸侯国,在西周初期便封国,由周公旦之子伯禽所建,到这年止,鲁国的历史被彻底终结。
  第三件事,主持东方合纵运动。公元前241年,以楚国为龙头老大,楚、赵、魏、韩、燕、卫诸国联合进攻秦国至函谷关。楚考烈王担任合纵长,具体事务则由春申君负责。这说明楚国作为东方领袖的地位得到了认同。可是这次合纵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被秦军打败了。这令合纵长楚考烈王脸上很没光彩,把责任推到了春申君头上,春申君由此而被楚王所疏远。
  合纵的失败,让春申君一度非常沮丧,自信心遭到打击,而且这件事也让很多人质疑他的治政能力。有一个名叫朱英的门客对他说:“大家都认为楚国很强大,是您治理不好,这个看法是错的。没错,楚国有二十几年没遭秦国入侵了,可原因是什么呢?并不是楚国很强大,而是秦国要越过险要之地进攻楚国并不容易。倘若秦从东、西两周发动进攻,又要受到韩、魏两国的威胁,很难实行。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魏国已经危在旦夕。倘若秦国得到了许、鄢陵两地,那么距离楚国的都城只有一百六十里的距离,到时楚国将面临更危险的局面。”
  朱英向春申君提出迁都的建议,春申君把该建议上递给楚考烈王,楚王同意了,于是楚国再度迁都到了寿春。在朱英等人的努力下,春申君迁都有功,总算保住宰相的位置。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2: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四章 春申君-2



  为了广揽人才,春申君把德高望重的荀子请到了楚国。
  荀子名荀况,是战国时代的思想大师,继孟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巨擘。荀子是赵国人,他游历很广,曾游学于齐国,在齐襄王时代三次担任“祭酒”。他也曾西游秦国,秦国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他称赞秦国“百姓朴”、“百吏肃然”、近乎“治之至也”。他还曾在赵孝成王面前谈论过兵事,关于兵事的论述收录在《议兵》一文中。与前世的儒学大师相比,他的思想更加驳杂,揉合了其他家的思想,比如法家与兵家。荀子在当时思想界是个相当有影响的人物,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学生中,最著名的两个人,韩非与李斯,是彻头彻尾的法家代表人物。故而后世学者,也有不少人认为荀子的儒学思想并不淳正。
  公元前255年,春申君邀请荀子前往楚国,打算把兰陵交给他治理。荀子是个有抱负的人,想把这里当作一个政治试验场所,便欣然前往。可是何尝想到,当他刚到楚国时,就有人在春申君面前说他的坏话了。
  进谗的人是春申君的一位门客,多半是个嫉妒心很强的人,他对春申君说:“以前商汤兴起于亳,周武王兴起于镐,当时这两位明君只不过拥有百里的地盘。荀子是名满天下的贤人,而您却把方圆百里的兰陵交给他,就不怕他成为另一个商汤、周武王吗?我觉得这事对您一点好处也没有,不知您以为如何?”
  春申君本来并非一个爱好儒学的人,也不曾想拜荀子为师,只是觉得这样做自己脸上有光,显示招揽天下士人的胸襟罢了。被门客这么一说,他倒觉得不妥了,万一真的是引虎入室,岂非赔了本钱?于是他又赶忙派人去谢绝了荀子。荀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便离开楚国,回赵国去了。
  这时,又有另一个门客对春申君说:“以前伊尹离开夏桀而投奔殷商,结果殷商统一天下,而夏桀灭亡了。管仲离开鲁国去了齐国,结果齐国强大了,鲁国弱小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贤人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贤人到了哪个国家,君主就得以尊贵,国家便得以荣光。荀子乃是当今天下的贤人,您为何把他谢绝了呢?”
  这一番话,把春申君说得如梦初醒,他连连说道:“嗯,说得好。”于是他又派人前往赵国,重新邀请荀子前往。
  荀子并没有马上去楚国,而是先给春申君写了一封信,信的一开头是四个字:“疠人怜王”。疠人就是患了麻风病皮肤溃烂的人,这是很悲惨的人,是被社会抛弃的人,疠人疾病缠身,而国王却是高高在上,有无上权威,可是为什么说“疠人怜王”呢?荀子写道:“疠人怜王,这听起来是一句很滑稽、不恭敬的话。可是要细细考究这句话的含义,这里所说的王,是指被臣下劫杀的君主。”
  接下来,荀子展开来说:“君主倘若年轻且自视甚高,没有办法辨明奸伪,那么大臣就会独断专行。奸臣结党营私,为了避免遭受惩罚,往往铤而走险,杀死年长且有才能的君主,立幼弱的君主,用这种不义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故事,在春秋时代发生过许多次。比如楚国的王子围,听说楚王生病的消息后,他以探病为由,借机把楚王勒死,自立为王。再比如齐庄公的故事,齐国大臣崔杼的妻子长得漂亮,齐庄公与她私通,崔杼便率家臣攻打庄公,射中其大腿并杀死他,改立其弟为君主。”
  春秋时代是这样,那么近世又如何呢?
  “再说说近代的事情吧。赵国的权臣李兑,把主父(赵武灵王)囚禁于沙丘之宫,关了整整一百天,活活饿死。齐湣王任用淖齿,结果淖齿把齐湣王抽筋,悬于庙梁之上,隔了一夜才在哀号中死去。”
  最后,荀子总结说:“再来说说疠人怜王吧。疠人尽管皮肤痛肿溃烂,可是不会被勒死射死,也不会被抽筋或活活囚禁饿死。试想想前面说的几个君主,他们身心所受到的痛楚,难道会比疠人少吗?由此看来,说疠人怜王,是讲得通的。”
  这封信,是给春申君敲一记警钟。春申君年轻得志,对自己的才能又颇为骄矜,表面上看,他风光无限,但是却不能分辨忠奸。手下的人说好话也听,说坏话也听,没有一个判断标准。换句话说,春申君的性格,是容易被奸人所欺骗的,荀子所说的,后来不幸成为事实。
  在写完这封信后不久,荀子前往楚国,当了兰陵令。可是他并没有能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一方面是他年事已高,另一方面,楚国的政治相当复杂。春申君虽然任用荀子为兰陵令,也不是无条件地支持,毕竟他只是装潢门面罢了。春申君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权势与名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2: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四章 春申君-3




  楚考烈王当了二十几年国王,一个问题来了:他没有儿子。平常人家没有儿子也没关系,可是国王没有儿子,问题却相当严重,王位后继无人。作为宰相的春申君自然为这件事忧心忡忡,这可是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大事啊。
  怎么办呢?春申君到处找美女,进献给楚王,美女倒是不少,但仍然没能生子。
  大家都知道春申君四处寻找美女进宫,自然有些投机分子想利用这个机会攀龙附凤,其中就有一个赵国人,名为李园。李园的妹妹长得很漂亮,他原本打算送她入宫,自己也捞个一官半职。可是他听说楚王不能生育,心里就啄磨:倘若妹妹不能为楚王生个儿子,荣华富贵宛若烟云,没有保障。于是他暂缓送妹妹进宫,自己前去投靠春申君,在他手下当差办事。
  李园诡计多端,野心颇大,倘若只是当一名相国府的差人,永远也发达不了。若想求得荣华富贵,他就得依靠美若天仙的妹妹。为此,他想出一个计谋。有一天,李园向春申君请假,说是回家省亲,春申君同意了。
  可是假期过了好多天,李园才迟迟回来。
  春申君心里不痛快,要他解释迟到的原因。李园撒谎说:“齐王派使臣前来向我妹妹求婚,我只得留下来陪使臣喝酒,因此误了归期。”这样说是别有用心的,他知道春申君好色(哪个公子哥不好色呢?),故意卖关子,并不直说自己的妹妹如何貌美惊艳,只说齐王派人千里迢迢来求亲。能让齐王心动的女人,能差到哪去吗?
  春申君一听,果然有兴趣了,便问道:“齐王下了聘礼了吗?”
  李园一听,情知春申君已入縠中,便答说:“还没有呢。”
  “我能见见你妹妹吗?”春申君又问。
  “当然可以了。”李园爽快地答道。

  就这样,李园把妹妹引见给春申君。
  春申君一见,李小妹果然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心里特别喜欢。李园便顺水推舟,把妹妹献给春申君,再也不提什么齐王求亲的事。
  齐王得不到的女人,我得到了。春申君在得意洋洋的同时,免不得对李小妹另眼相待,更多了几分柔情与爱意。凭着妹妹得宠,李园身价陡涨。可是倘若以为他已经心满意足了,那就大错特错。春申君权势再大,能大过楚王吗?
  过了段时间,李小妹怀孕了。李园怀揣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跑到妹妹那里,给她做思想工作。他的如意算盘是,趁妹妹刚刚怀孕速速献进宫,到时孩子出生了,那可就是楚国太子了。
  李小妹如今是春申君的女人,春申君能让她进宫去服事楚王吗,他愿意给自己戴绿帽子吗?李园教给妹妹一套说辞,李小妹依计行事,对春申君说:“楚王如此信任倚重您,关系比亲兄弟还紧密。您在楚国已经当了二十几年的宰相,可是楚王没有儿子,倘若不幸去世,只能由他的兄弟来继承王位。新的楚王自有一帮亲朋好友,到时您的地位恐怕是保不住了。不仅如此,你执政这么多年,恐怕把楚王的亲兄弟都得罪了,到时说不定他们反攻倒算,保住性命都成问题,哪里还顾住上保住相印呢?如今臣妾已有身孕,可是旁人都不晓得。臣妾刚伺候您不久,倘若您把臣妾进献给楚王,凭您的地位声望,楚王必定会宠幸我。如果老天爷有眼,我怀的是男孩,那么您的儿子就是未来的楚王了。到时整个楚国都是您的,哪里还会面临不测的风险呢?”
  有些人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而春申君是爱美人更爱江山。李小妹这么一说,他怦然心动。没错啊,李小妹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当时这个孩子成了楚王,我岂不成了太上皇了?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大到春申君无法拒绝。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要忍痛割爱了。
  可是他并不知道,他正在为自己挖掘一个大坟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 12: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



  第五十四章 春申君-3




  楚考烈王当了二十几年国王,一个问题来了:他没有儿子。平常人家没有儿子也没关系,可是国王没有儿子,问题却相当严重,王位后继无人。作为宰相的春申君自然为这件事忧心忡忡,这可是关系到自己政治前途的大事啊。
  怎么办呢?春申君到处找美女,进献给楚王,美女倒是不少,但仍然没能生子。
  大家都知道春申君四处寻找美女进宫,自然有些投机分子想利用这个机会攀龙附凤,其中就有一个赵国人,名为李园。李园的妹妹长得很漂亮,他原本打算送她入宫,自己也捞个一官半职。可是他听说楚王不能生育,心里就啄磨:倘若妹妹不能为楚王生个儿子,荣华富贵宛若烟云,没有保障。于是他暂缓送妹妹进宫,自己前去投靠春申君,在他手下当差办事。
  李园诡计多端,野心颇大,倘若只是当一名相国府的差人,永远也发达不了。若想求得荣华富贵,他就得依靠美若天仙的妹妹。为此,他想出一个计谋。有一天,李园向春申君请假,说是回家省亲,春申君同意了。
  可是假期过了好多天,李园才迟迟回来。
  春申君心里不痛快,要他解释迟到的原因。李园撒谎说:“齐王派使臣前来向我妹妹求婚,我只得留下来陪使臣喝酒,因此误了归期。”这样说是别有用心的,他知道春申君好色(哪个公子哥不好色呢?),故意卖关子,并不直说自己的妹妹如何貌美惊艳,只说齐王派人千里迢迢来求亲。能让齐王心动的女人,能差到哪去吗?
  春申君一听,果然有兴趣了,便问道:“齐王下了聘礼了吗?”
  李园一听,情知春申君已入縠中,便答说:“还没有呢。”
  “我能见见你妹妹吗?”春申君又问。
  “当然可以了。”李园爽快地答道。

  就这样,李园把妹妹引见给春申君。
  春申君一见,李小妹果然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心里特别喜欢。李园便顺水推舟,把妹妹献给春申君,再也不提什么齐王求亲的事。
  齐王得不到的女人,我得到了。春申君在得意洋洋的同时,免不得对李小妹另眼相待,更多了几分柔情与爱意。凭着妹妹得宠,李园身价陡涨。可是倘若以为他已经心满意足了,那就大错特错。春申君权势再大,能大过楚王吗?
  过了段时间,李小妹怀孕了。李园怀揣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目的,跑到妹妹那里,给她做思想工作。他的如意算盘是,趁妹妹刚刚怀孕速速献进宫,到时孩子出生了,那可就是楚国太子了。
  李小妹如今是春申君的女人,春申君能让她进宫去服事楚王吗,他愿意给自己戴绿帽子吗?李园教给妹妹一套说辞,李小妹依计行事,对春申君说:“楚王如此信任倚重您,关系比亲兄弟还紧密。您在楚国已经当了二十几年的宰相,可是楚王没有儿子,倘若不幸去世,只能由他的兄弟来继承王位。新的楚王自有一帮亲朋好友,到时您的地位恐怕是保不住了。不仅如此,你执政这么多年,恐怕把楚王的亲兄弟都得罪了,到时说不定他们反攻倒算,保住性命都成问题,哪里还顾住上保住相印呢?如今臣妾已有身孕,可是旁人都不晓得。臣妾刚伺候您不久,倘若您把臣妾进献给楚王,凭您的地位声望,楚王必定会宠幸我。如果老天爷有眼,我怀的是男孩,那么您的儿子就是未来的楚王了。到时整个楚国都是您的,哪里还会面临不测的风险呢?”
  有些人是爱江山更爱美人,而春申君是爱美人更爱江山。李小妹这么一说,他怦然心动。没错啊,李小妹肚子里的孩子是我的,当时这个孩子成了楚王,我岂不成了太上皇了?这个诱惑实在太大了,大到春申君无法拒绝。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他决定要忍痛割爱了。
  可是他并不知道,他正在为自己挖掘一个大坟墓。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23: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