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3-29 11: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0)
  
  第二天,田穰苴一大早就到达军营,坐等监军庄贾前来。不想这个庄贾自以为是齐景公的宠臣,骄贵惯了,并没有把田穰苴的交待放在心上,自己是堂堂的监军,不急着去兵营。正好此时,亲朋好友听说他到军中担任监军,都到其府中送行,庄贾酒兴上来,让众人留下来饮酒吃饭。
  田穰苴等到正午后,庄贾仍然没有来。他便走入军门,开始对士兵们发布命令,申明纪律后,开始军事操练。到了临近傍晚时,监军庄贾送走了他的亲朋好友,才慢吞吞地驱车前往兵营。只见田穰苴高坐在将台上,冲着他喝问道:“你为什么迟到这么久?”
  庄贾心里并不以为然,不过他还是装作道歉的样子回答说:“有亲戚朋友前来送行,挽留他们吃饭,因而来迟了。”
  田穰苴大怒道:“一个将领,从受命之日起,就应该忘掉家庭;以纪律约束军队,就要忘掉亲情;临阵指挥作战,就要忘记自己的安危;如今敌军入侵,国内骚动,士兵暴露于野地,国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的性命全系于阁下一人之手,你还有心思顾及亲朋好友相送。”
  说罢田穰苴喊道:“军正何在?”军正就是主持军中执法的军官,他赶坚站出来。田穰苴问道:“根所军法,按期不至者,该当何罪?”
  军正高声喊到:“当斩!”
  庄贾一听,田穰苴这回可来真的,他一转头,给他的随从一个眼色。随从心领神会,赶紧返回,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得知后,马上派特使驾车火速赶往兵营,特使心急如焚,驾车闯入兵营中,挥舞象征君主权力的符节,高呼道:“将军,刀下留人。”可是已经迟了,庄贾的人头已经被砍下了,悬挂示众。
  
  齐景公特使持节前往见田穰苴,出示符节。田穰苴大喝道:“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然后又问军正:“在兵营中驾车驱驰,该当何罪?”
  军正回答道:“当斩!”
  这下特使吓坏了,他又望一眼庄贾血淋淋的人头,差点没站稳。还好,田穰苴说话了:“国君的使者不可以杀。”使者不可以杀,但为了表示惩罚,杀死特使的一个随行人员,马车上的一匹马也杀了。特使惊魂未定,象是在鬼关门绕了一圈似的。
  田穰苴让特使回去禀报齐景公,自己则就率军出征,挺进到前线。经过这个事件后,齐国士兵对这位统帅又是敬畏又是佩服,没有人敢掉以轻心,以免脑袋搬家。田穰苴铁面无私,但是关心士兵疾苦。当时军队中军官与士兵的伙食是不一样的,他把将军吃的饭菜,拿出来与士兵分享;士兵中有生病的,他亲自探看,询问病情,所以士兵也愿为其效力。
  晋国人打听到田穰苴的事迹,认为有这样高明的将领来指挥齐军,不可与之争锋,便引兵退去。晋国人退兵后,燕国人也退走了。田穰苴率领军队收复了沦陷的城邑后,凯旋而归。齐景公得知田穰苴大获全胜的消息后,大喜过望,对田穰苴杀庄贾一事,他也不追究了,并亲自率诸大夫出郊外迎接。
  田穰苴后来被拜为大司马,故而世人称其为司马穰苴。
  日后田穰苴被齐国的鲍、国、高等家族联合构陷,齐景公听信谗言,罢免其大司马之职,田穰苴在罢官后不久病逝。
  
  关于司马穰苴这个人,历史上有争议。
  司马迁史学巨著《史记》中有司马穰苴的小传,但是编年史《左传》中并无此人的纪载,而且晋国攻打齐国的历史背景也未见纪录。根据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中的看法,司马穰苴或为战国时代齐国之田忌。不过在同一本书中,钱穆先生还推断孙子与孙膑为同一人,可是新的史料已经否定了这种推测。司马穰苴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呢,鉴于齐国原始史料的缺失,或许日后可以发现更多的史料,使真相大白于天下。
  战国齐威王时,曾下收集古代司马(司马是主掌军事的官职)的兵书要略,汇编成书,因把司马穰苴的兵法收列其中,故又称为《司马穰苴兵法》,简称为《司马法》。这本兵书是先秦军事著作的代表作之一,原本有一百五十五篇,乃是春秋战国军事思想之集大成者。司马迁曾高度评价此书“闳廓深远,虽三代征伐,未能竟其义。”后多数佚失,仅存五篇,即便如此,仍被列入《武经七书》之中,长期成为古代军事教科书,影响相当深远。
  
  在齐景公执掌大权的这一段时间里,齐国在文治、武功方面均有重大建树,摆脱晋国控制的欲望愈加强烈。
  齐桓公之后的齐国,曾有过三次试图与晋国争雄,均告失败。第一次是公元前589年,齐国与晋国爆发鞍之战,结果齐军大败;第二次是公元前555年,齐国与晋国的平阴之战,仍然被晋国击败,首都临淄被围;第三次是公元前550年,齐庄公趁晋国爆发栾盈叛乱之机,入侵晋国,但晋国很快反击,并于公元前548年伐齐,齐国通过贿赂手段请和。
  从齐顷公与齐灵公,从齐庄公到齐景公,齐国历代君主都试图能击败晋国,重夺中原霸权。前面三位君主都以失败而告终,齐景公能否改写历史呢?
  我们将目光转向晋国,来看看晋国在弭兵之后,发生了什么事件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1)
  
  第十五章 飘摇中的大国
  
  一、政在家门
  
  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内忧甚于外患。
  自从赵盾弑晋灵公,晋国的卿家势力非常强大。几大家族轮流执政的同时,也明争暗斗。曾经在晋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狐氏、先氏、郤氏、栾氏都先后衰败,赵氏也几乎遭遇灭顶之灾。晋厉公在与世卿家族的斗争中,差点取得胜利,但最后栾书绝地反击,反败为胜,杀死晋厉公,世卿家族再次战胜公室。
  晋悼公上台后,他吸收前几位君主的经验教训,没有与世卿家族公开决裂,而是采取相互牵制的手段,维持公室与卿家的一种平衡。这一段时期也是晋国的黄金时代,内部安定团结,对外则重振霸业。可惜的是,晋悼公英年早逝,使得这种平衡又丧失了,晋国政坛再次陷入动荡。晋悼公去世仅仅六年,公元前552年,晋国便爆发栾盈的叛乱,栾盈进攻绛都,晋平公差点自杀,而齐国又借此时机大举出兵晋国,晋国遭遇到百年霸业以来最严重的一次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公元前546年,晋国与楚国会同其他诸侯国达成弭兵停战的协定,其国策重点也由对外霸业转向内政。
  
  下面我们来略述一下晋国主要的世卿家族。
  赵氏家族是晋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赵衰与赵盾是晋国历史上两位重要人物,特别是赵盾弑晋灵公,开启了晋国世卿政治的时代。树大招风,赵氏家族后来被其他家族联手对付,几乎被夷灭,只剩下一位孤儿赵武,这就是著名的“赵氏孤儿”的故事。自小患难的赵武成为重振赵氏雄风的关键人物,在晋平公时代,他出任晋国执政兼中军元帅,也是晋楚弭兵的主要策划人。
  韩氏家族崛起的关键人物是韩厥。赵氏家族得以东山再起,与韩厥的鼎力相助是密不可分的。韩厥为人低调,原则性强,他曾拒绝与栾书发动弑杀晋厉公的行动,这一点使他得到晋厉公的重用,在栾书之后出任晋国执政与中军元帅。韩厥是赵武的恩人,韩氏家族与赵氏家族的关系非同寻常。在公元前541年赵武去世后,韩厥的儿子韩起理所当然地接替他的位置,成为晋国的执政。
  魏氏家族是晋国卿家中的后起之秀,其关键人物是晋悼公时代的魏绛。魏绛在晋悼公时,贡献良多,特别是他提出和戎政策,对晋国的国防、经济等产生重大影响。魏绛的儿子魏舒,在栾盈叛乱时,本来是糊里糊涂站在栾盈这一边的。关键时刻,他被士鞅挟持,执政的士匄为了拉拢他,答应在镇压栾盈后,将其封地划归魏舒所有。从某种意义上说,魏舒是个福将,因祸得福了,后来他接替韩起成为晋国的执政。
  以上赵、韩、魏三大家族后来瓜分晋国,成为战国时代赵、韩、魏三大强国。除了这三大族之外,晋国还有另外三大族:范氏、中行氏、知氏。
  范氏家族人才辈出。范氏是士氏的一个分支,其起源从士会始,范是士会的一个封邑,所以后来这个家族便为“范”为氏。士会之后,范氏家族又涌现出士燮、士匄、士鞅等著名人物。士会与士匄都曾经是晋国执政,从士会开始,经过四代人的努力,其家族势力在晋国可谓根深蒂固。
  中行氏与知氏两大家族,其实同是荀氏的分支,起始于荀林父与荀首兄弟。晋文公曾经组建三个独立步兵团,称为“三行”,荀林父担任中行将,所以其家族后来称为中行氏。荀林父曾经担任中军元帅、执政,中行氏的著名人物还有荀庚、荀偃、荀吴等人,其中荀偃曾担任晋国执政。
  知氏的源头荀首,他是荀林父的弟弟,曾经担任晋军副帅,他的儿子荀罃也曾出任晋国执政兼中军元帅。知氏与中行氏同出于荀氏,所以两族实为一族,在晋国政坛上枝粗叶茂。
  
  晋国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就是世卿贵族实行轮流执政的制度。晋国的君主与卿家的关系比较微妙,表面上国君仍然是名义上的统治者,但自赵盾时代始,实际权力则落入卿家之手,经过几番残酷的政治斗争,到春秋晚期时,六大家族并立的政治格局定型了。
  这种由卿族内部轮流执政的传统,包含有某种民主机制、竞争机制,使晋国一直人才辈出,这也是晋国得以称霸百年的原因之一。然而每种制度的背后,都暗藏着一些潜在的危险,这种危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愈来愈明显,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其负面影响,最终将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晋国的卿家政治,最大的问题,就是内部斗争太激烈、内耗太严重。不仅是卿家与公室斗争,卿家之间也斗个没完没了。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晋国对外的霸业,晋楚弭兵之所以能顺利进行,与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有很大关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晋国的注意力已经从对外霸业转向解决内部矛盾,因此晋国执政赵武不惜自己吃亏,与楚国达成和平协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2)
  
  在卿家掌握大权时,聪明的晋悼公在夹缝中将君主的权力一点一滴地通过各种手段收拢,在他统治下,卿家的势力被限制了,公室的权力大大增加了。在维系权力平衡的基础上,晋国的霸业达到鼎盛,归附于晋国的诸侯,数量上比晋文公时代还要多。
  但是继任的晋平公才干远远不如晋悼公,内乱的混乱也就不足为奇了。
  晋平公不是一个好君主。他奢侈无度,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致使百姓劳于奔命,饿殍遍野,民众怨声载道,以致于大家听到国君的命令时,就象听到强盗来了一样,躲都来不及。
  在鱼肉百姓的同时,他却无法控制卿家的势力。他上任没多久,便爆发了栾盈的叛乱,晋平公被叛军的气焰吓坏了,差点自杀。栾盈事件后,晋平公也想削弱卿家的势力,当知氏家族的荀盈去世时,他装疯卖傻,假装不知,想废除知氏的卿位。但是知氏与中行氏同出一族(荀氏),势力大得很,在各方强大压力下,晋平公最后被迫让步,立荀盈的儿子荀跞为卿。这件事,这也说明晋平公在压制诸卿势力上,实际上是无能为力的。
  叔向曾感慨评论说:“晋国公室衰微了。公室的战车没有驾驶员与护卫,军队没有可用的军官。老百姓生活艰辛,可是公室更加奢侈,权力都落在各大家族手中,而国君不思进取,纵情声色,不知悔改,这样能长治久安吗?”
  他敏锐地预测到晋国的未来,公室迟早要被卿大夫所取代,这是时代的大势所趋,他也流露出几分无奈的神情。
  
  与内政混乱相比,晋国的外交也乏善可陈。
  首先,晋国在处理与诸侯国的关系上,表现傲慢无礼,使其霸主的向心力逐渐丧失。
  弭兵之后的中小诸侯,必须同时向晋、楚两国朝贡,这无疑加大了这些国家的财力负担。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晋平公又向诸侯国提出更多不合理的要求。
  公元前544年,即弭兵后两年,晋平公要求各诸侯国出人力,帮助杞国修筑城墙。原因很简单,晋平公的母亲(即晋悼公夫人)是杞国人,他要为母亲的祖国做点事。他要尽孝心,这本来无可厚非,可是却把中原诸侯国统统拉下水。这件事情引起诸侯国大为不满,特别是姬姓诸侯国,认为杞国是夏的后代,而晋国则与周王室同宗,是姬姓国,晋平公却置姬姓国的利益于不顾。郑国的子太叔批评晋平公说:“晋国不担心周王室的衰微,却保护夏朝的残余,抛弃姬姓国的利益,还有谁会归服呢?”
  帮助杞国修城墙,已经引起诸侯国的不满了,不料晋平公还变本加厉。
  原来杞国只是个小国,在兼并战争频繁的春秋时代,要生存下来,当然不容易,有部分土地已经被鲁国吞并了。
  晋平公派司马女齐到鲁国,要求鲁国归还所占领的杞国土地。这下子鲁国可犯难了,到嘴里的肥肉要吐出来,那多难受啊,可是不吐也不行,毕竟晋国是老大啊,老大发话了,不听也不行啊,怎么办呢?最后鲁国选择了一个折衷的办法,归还一部分算了。
  但是这件事,晋平公母亲很不满意,她发火了,咒骂前去办理此事的大夫女齐:“女齐是怎么办事的呢?要是先君地下有知,决不会保佑他的。”
  晋平公是个孝子,一听心里也着急,便把女齐召来,责问他,怎么没把这件事办好呢?女齐一听,反驳道:“晋国先后兼并了八个国家,这些都是姬姓国,因而国土才扩张到这么大,如果不靠兼并小国,哪来的土地呢?杞国只是夏朝的残余,而鲁国是周公的后代,与晋国的关系很好,把杞国封给鲁国还可以,怎么让鲁国归还杞国的土地呢?鲁国对晋国朝贡的义务,一件也没中断过,这样的盟国,怎么能剥夺他们的权益给杞国呢?我看如果先君在世,肯定不会听从夫人的话,又岂会责怪我呢?”
  看来这件事,连晋国大夫也觉得过分了,更不用说鲁国了。
  
  晋国在中小诸侯面前盛气凌人,在楚国人面前则缺乏底气。
  公元前538年,盛气凌人的楚灵王准备召集国际诸侯大会,以确认楚国的霸主地位,他派人前去晋国,试探晋平公的意见。晋平公居然答应了楚国的要求,楚灵王得以顺利召开了十三个诸侯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晋国的霸业衰微,也可以从这里看出来。事前楚灵王曾问郑国首相子产,晋国会不会答应楚国人的要求呢?子产回答说:“会的,因为晋国国君贪图安逸,没有进取心,而晋国大臣们又多为自己打算,没有人愿意出来辅佐国君。”子产的评论,可谓是一针见血。
  晋平公去世后,继位的晋昭公很快就面临一个尴尬的局面了。
  公元前531年,楚国突然诱杀蔡灵侯,大举出兵蔡国。楚国此举,完全是撕毁弭兵协议的内容。
  晋国在保护蔡国安全上完全无所作为。对此,上军司令荀吴批评晋国政府的懦弱无为,他对中军元帅韩起说:“作为诸侯盟主,如果不能拯救被灭亡的国家,那么人家还要这个盟主干什么呢?”
  韩起左右为难,只得召集鲁、齐、宋、卫、郑、曹、杞等诸侯国开会,共同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会议开了,但是晋国还是迟迟下不了决心与楚国开战,最后只派了一个代表前往楚国,与楚灵王进行磋商。晋国的软弱表现,只会令楚国人得寸进尺,楚灵王断然拒绝接受晋国的调和,最后灭了蔡国。
  其实所有国家都看出来了,晋国的霸业已经日薄西山了。
  
  晋国的大国地位,在风雨中飘摇。南方的楚国咄咄逼人,东方的齐国虎视眈眈,甚至连郑国、鲁国等对其也阳奉阴违。
  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晋国必须要有所表现了,不然的话,霸主的时代将终结了。
  由于晋国与诸侯国之间有弭兵的协定,不能轻易与诸侯国动武,不然相对和平的国际大环境就会出现重大变化。
  晋国人的刀锋又一次对准了狄人,春秋后期最大规模的“攘夷战争”拉开了序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3)
  
  二、攘夷英雄荀吴
  
  春秋时代是华夏族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华夏族的发展与“攘夷”之战是密不可分的。
  “尊王攘夷”是管仲提出来的一个大战略。攘夷之战,是针对夷狄势力向中原渗透而做出的反击。但是必须注意的一点,华夷的界限并不明显,更多是以文化来区别,而非以地域来区别。比如说最早攘夷的对象中,就包括楚国,但后来楚国积极向华夏文明靠拢了,就不能称为“夷”了,也渐渐被视为华夏族的一部分了。
  在攘夷战争中,晋国的表现最为杰出。在荀林父、士会、郤克三任中军元帅的指挥下,晋军扫灭夷狄中最为强大的赤狄,这也是华夏攘夷之战最伟大的胜利之一。
  赤狄被消灭后,狄人的活动,一度消失在众人的视野里。过了数十年后,狄人中的白狄势力开始转强,再次对华夏族安全构成威胁。同时,戎人中的山戎势力也逐渐强大,山戎中有一个部落,称为无终,无终戎人与狄人部落组成同盟,与中原诸侯相抗衡。
  由于中原弭兵,晋国可以集中力量来对付夷狄势力的死灰复燃。晋国再度扛起“攘夷”的旗帜,开始第二波大规模的攘夷战争。
  
  公元前541年,即弭兵后第五年,晋国政府开始对夷狄势力发起清剿,首先打击的目标是山戎的无终部落。
  在春秋战史上,无论是晋国还是其他诸侯国,最重要的兵种就是车兵。这是由于中原的地形条件所决定的,广阔的平原适合战车纵横驰骋,而且战车本身攻防兼备,有快速机动的作战能力,战车上有射手与护卫,既可以近距离格斗,也可以利用弓箭远射,可以称为当时最有效率的进攻武器了。
  可是战车部队在与聚居在山地中的戎狄军队交战时,就出问题了。山区地形不利于笨重的战车行进,无论是机动性还是速度的优势都无法发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国人很早开始便组建步兵。晋文公时组建“三行”部队,即是三支步兵部队,由此可见晋国人在军事战术改革上,一直是处于领先的水平。不过晋国百年霸业,主要的对手是楚国,特别在晋悼公时期,魏绛提出“和戎政策”后,晋与戎狄的关系趋于缓和,步兵的发展便陷于停滞。
  从技术层面上说,步兵并不属于先进的兵种,无论在武器配置与机动能力上,都远远不如战车部队,但是在山地战中,步兵的优势要远远超过车兵,这就是战争的辩证法。这里要说明一点的是,所谓的战车部队,其实是战车与步兵的混成部队,但是以战车为主要突击力量。
  晋国出动大军,在荀吴的指挥下,出征无终戎人部落与狄人联军。
  此时晋军仍以战车部队为主,魏舒深表担忧,他对主将荀吴建议说:“敌人以步兵为主,而我军则以车兵为主。如今战场乃是在险峻的山区,不利于战车的行进,如果敌人以十名步兵对付我一辆战车,那我们一定会吃败仗。我建议将军队全部改编为步兵,这样可以在险峻的地形下展开战斗,一举击垮对手。”
  魏舒的分析合情合理,荀吴同意他的建议,于是晋军主力开始整编。这个改变,引起了军队的骚乱,因为晋国是有很强荣誉感的武士国度,战车部队的指战员,是有特殊地位的,是其地位与勇敢的象征。现在魏舒要把战车的指战员编入步兵中,这无疑是削夺他们的特权,这使一些人感到受到污辱。
  有一名战车指挥官,仗着自己是主将荀吴的亲信,拒绝服从魏舒的命令,不愿意走下战车,自掉身价。魏舒毫不留情,当场将这名指挥员抓起来,以违抗军令为由,下令斩首示众。魏舒的铁腕令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连主将的亲信都敢杀了,还有谁敢以身试法呢?不敢情愿不情愿,其他人争先恐后地跳下战车。
  战车的作战人员全部被改为步兵,原先每辆战车有驾驶员一人,射手一人,护卫一人,共有甲士三人,魏舒将五辆战车十五名甲士分为三组,每组五名甲士,编入步兵中。在阵法的设计上,魏舒也做了重大改变,将兵力分为五个方阵,兵力不对称,其中后卫与右翼兵力最为强大,前锋、中锋、左翼的兵力稍弱。这种阵法,很明显是要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围歼敌军的主力。
  
  魏舒的大胆改革,是晋军赢得胜利的保证。
  晋军主力进抵大原(今太原西南),与戎人无终部落、狄人联军相遇。戎狄军队见晋军放弃了传统的战车编队,而采取步兵队形,且前锋线上兵力不多。戎狄联军不禁讥笑晋军将军放弃熟悉的车兵战术,反而摆出戎狄所擅长的步兵阵形,心里不禁流露出轻视之意。
  其实戎狄军队虽然悍勇,但在战术上却比较粗放,不注重军队的纪律,打仗时比较没有章法。而晋军一直是军纪严明,军队进退都必须听从将领的命令。一支有组织、纪律严明的军队,往往能轻松地战胜一群勇敢的乌合之众。
  戎狄军队见晋军前锋兵力弱,便猛冲过来。晋军有条不紊,且战且退,诱使戎狄军深入,这时,强大的后卫兵团与右翼兵团开始猛攻。阵势本来混乱的戎狄军阵脚大乱,很快大进攻变成大溃败,晋军奋勇出兵,斩获无数。
  晋军的完美表现,证明了魏舒的创新变革是正确的,军队组织纪律的严格以及战术的灵活,是胜利的关键。
  这是弭兵后晋国第一次大规模对外用兵,虽然晋国的霸业岌岌可危,然后其军事力量之强大,仍然是令人震惊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4)
  
  晋国在国际外交上既向楚国示弱,同时也不断地伤害其他诸侯国的利益,各国对晋国开始产生二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晋国急于通过炫耀武力的方式,来挽回其国际霸主的地位。晋国政府主动寻找战机,打击白狄势力。
  白狄的势力转盛后,建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鲜虞、肥、鼓。在这三个白狄国家中,鲜虞的力量最强大,肥国与鼓国力量较弱。
  公元前530年,荀吴率领一支晋军,假称要与齐国军队会师,向鲜虞的白狄借道通过,鲜虞不敢得罪晋国,答应其要求。荀吴的晋军兵团迅速穿过鲜虞,但不是前往与齐国会师,而是挺进到昔阳,进攻肥国。在晋军的凌厉而又坚决的打击下,肥国很快就抵挡不住,首领被晋军俘虏,这个白狄国家亡于晋人之手。
  晋国的狡诈早已是世人皆知了。在一百多年前,晋国人曾经假虞灭虢,现在几乎是故伎重施。向鲜虞借道灭肥之后,荀吴在返回途中,顺便攻打鲜虞。
  这么一来,晋与白狄的战争全面展开了。
  
  为了威慑中原诸侯,晋国于公元前529年在邾南举行盛况空前的军事演习。动员的兵力达到四千辆战车之多,这几乎是春秋时代最庞大的一支兵力。晋国在霸业衰微的情况下,试图以军事演习展现强大的军事力量,告诫中原各国,不可对晋国这个盟主怀有二心。
  白狄的鲜虞国对晋国这次军事演习也十分关注,但他们却做出一个十分危险的判断,认为晋国的军队已倾巢而出,前往中原地区,这个时候晋国绝不可能发动进攻,所以在边境线上的警戒放松了。
  然而鲜虞国低估了晋国的军事力量。
  晋国能在一百年的时间里,称雄于诸侯,并非浪得虚名。晋国将军们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与出色的战略思想,日后孙武写下《孙子兵法》时,其中许多军事原则,大概就是对晋国战争经验的总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闪击战的一个原则,正当鲜虞国认为晋国不可能在邾南进行军事演习的同时发动进攻时,晋国的将军却给了一个教训。
  上军总司令荀吴是令夷狄胆战心惊的名将,指挥过讨伐山戎无终国的战军与灭肥战争。他秘密集结一支军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突破鲜虞国的边防线,长驱直入。这时鲜虞国如梦初醒,仓促应战,结果被有备而来的晋军打得落花流水,大败而逃。荀吴指挥战车部队一路追击,大获全胜。
  
  白狄的厄运还没有结束。
  两年后,公元前527年,晋军再次大举出击,其统帅还是这位常胜将军荀吴。白狄所建立的三个国家中,肥国已经被消灭,剩下鲜虞国与鼓国,鼓国实力弱小,是鲜虞国的属国。荀吴的战略,是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晋军攻入鲜虞国后,并没有恋战,转而包围鼓国。
  鼓国军心动摇,有一些意志不坚定的人,就准备要献城投降。当时有一名鼓国政要,秘密派人潜入晋军营中,与荀吴会晤,商谈献城投降的事宜。
  令人惊讶的是,荀吴竟然一口拒绝了。原因呢,很简单,荀吴是个武士,他有自己的一套武士原则。荀吴的部下听了后吓一跳,赶忙说:“将军,我们可以不费一刀一枪就唾手得到一座城池,为什么要拒绝呢?”
  荀吴回答道:“如果现在有人要拿我们的城池向敌人投降,那是我最深恶痛绝的;现在别人拿城池向我投降,我为什么偏要高兴呢?明明是我最痛恨的事情,我却要奖赏、鼓励这种行为,这怎么行呢?我们有能力就进攻,没能力就撤退,量力而行,不能因为想占领城池就使用鼓励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如果这样做,我们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这就是中国的武士精神,中国的武士道。
  出于对变节小人的痛恨,荀吴还派人把变节者的名单交给了鼓国。鼓国人把变节者逮捕处死后,加强城池的防卫,与晋军形成对峙的局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1 13:4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5)
  
  攘夷英雄荀吴的传奇故事还没结束,他指挥晋军包围鼓国三个月,鼓国人吃不消了,请求投降。荀吴对鼓国使者说:“你先放一批老百姓出城。”
  鼓国政府便把一部分民众放出城,到荀吴的军中。荀吴接见这些老百姓后,又说道:“看你们的脸色还不错,看来还有粮食吃,你们先回去吧,继续修繕城防工事吧。”言下之意,不接受投降。这下子可把晋军的军官们搞懵了,这是什么主帅啊?大家纷纷站出来说:“敌国要投降,您却拒之门外,非得劳民伤财继续开战,这能对得起国君吗?”
  荀吴脸色一沉,大喝道:“我就是这样来事奉国君的。现在鼓国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现在献城来降,我们固然能得到一座城池,但是却不能得到懂得道义、忠于君主、勤勉为国的人民。”这就是一个武士的战争观,他认为鼓国还可以继续抗战,如果这时鼓国投降,说明鼓国人不够坚强、勇敢。这样晋国吞并鼓国后,同时也得到这些不够勇敢的鼓国百姓,这样是不行的。他宁可继续包围鼓国,使鼓国民众在战争中提升坚忍不拔的勇气,只有经过战火的考验,他们才有资格成为英勇善战的晋国国民。
  这种军事逻辑,堪称军国主义思想的典范。作为一名恪守武士精神的军官,荀吴大力鼓吹军国民主义,他蔑视软弱懒惰的人。如果他消灭鼓国的同时,也吞并这样一批软弱的民众,在他看来,这是得不偿失的。
  在荀吴拒绝鼓国的投降后,鼓国军民只得硬着头皮继续抵抗。最后城内的粮食全部耗尽了,荀吴才同意鼓国的投降。在他看来,鼓国军民能够坚持到最后关头,战争已经使他们变得坚强,晋国不仅得到鼓国的土地,而且也得到坚强的人民,这才是宝贵的财富。
  荀吴的这些举措,固然有些固执,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春秋时代的战争,还是充满人性化的特点。在攻占鼓国后,荀吴没有杀害一名鼓国的百姓。事实上,在整个春秋时代,虽然战争非常频繁,但参战各国大多讲究人道主义原则,几乎没有发生屠城、滥杀无辜这些反人道暴行(相反,夷狄则经常有战争暴行),这一点也说明中国文明的进步性。
  
  在经过一连串的胜利后,荀吴成为光彩夺目的攘夷英雄。
  在周王室领地的附近,有一支陆浑戎。在楚国最强大的时代,楚庄王曾经北进至此,打击陆浑戎。十年河西,十年河东,如今陆浑戎却使劲向楚国抛媚眼,想与楚国交好,抵制晋国。
  公元前525年,晋国中军元帅韩起做了一个梦,梦到晋文公拉着荀吴的手,把陆浑戎交给他。梦醒了之后,韩起认为这是晋文公托梦给他,要荀吴率军消灭陆浑戎。这是个吉兆,于是荀吴被任命为主将,率军出征。
  荀吴已是晋国胜利的一面旗贴。为了彻底打垮陆浑戎,他事先做了周密的侦察。晋军主力神不知鬼不觉地悄悄行进,抵达棘津(河南孟县南),然后渡过黄河。陆浑戎对晋军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丝毫没有察觉。荀吴大军逼近陆浑戎的地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突击。陆浑戎在没有任何戒备的情况下,被晋军打得大败而逃。一部分逃兵又遇到周王室军队的截杀,损失惨重,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陆浑戎的首领只得逃到楚国。
  再次出征又给荀吴带来无上的荣誉,他俘虏了大批陆浑戎战俘,凯旋而归,受到英雄般的礼遇。他在晋文公庙前,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6)
  
  
  然而有一件事,却是荀吴所始料不及的。
  白狄鼓国灭亡后,鼓国首领鸢鞮被押解到晋国,晋国政府对他宽大处理,将他释放回狄人区。不料鸢鞮前脚一走,后脚就背叛了,在鲜虞国的支持下,鸢鞮重新恢复鼓国,将临时政府设在鲜虞国内的昔阳城,又公开与晋国敌对。
  想以螳臂格档荀吴锋利之剑锋,不是明智之举。
  荀吴以勇悍善战而天下闻名,作为一流的军事家,他还有智慧的一面。鸢鞮的叛逃只能激起他的斗志,他打算趁鸢鞮立足未稳之际,将这个鼓国新政权连根拔除。
  公元前520年,荀吴视察晋国的东阳地区,这里距新建立的鼓国并不远。他制订了一个绝密的计划,驻守在东阳的晋军伪装成买卖粮食的商队,有些则伪装成其他商贩,大举渗透到敌人所据的昔阳城。
  看来晋与鲜虞的边界贸易还比较发达,所以这批“商队”并没有引起鲜虞人的怀疑,乔装打扮后的晋国士兵,昔阳城外集结,假装休息的样子,等待主将荀吴的命令。荀吴亲临昔阳城,见士兵已经到位,命令将皮甲披上,然后迅速冲入城内,控制城内的重要据点。晋国士兵从天而降,很多鼓国士兵根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缴械了,很快,昔阳城就完全落入晋军之手。
  鼓国的复国运动,就这样轻松就荀吴端掉了。
  荀吴这个人确实是很了不起。第一次伐鼓之战,他两次拒绝鼓国的投降,这是正兵作战,他注意宏扬武士精神;而第二次伐鼓之战,则是奇兵偷袭,可见这位名将并不是花岗岩脑袋。兵者,诡道也。该用正兵时用正兵,该用奇兵时用奇兵,这是优秀将领高等谋略。
  这里需要提及一下,即便白狄首领鸢鞮一度背叛晋国,晋国政府仍然没有处死他,只是当他逮捕,并派专人看押。这再一次证明了古代中国政治文明中的人道主义色彩,这点也是阅读历史者所要关注的。
  
  荀吴堪称是晋国后期最杰出的将领,戎狄的克星。灭鼓之战后不久,这位杰出的将军便病逝,这是晋国军界的一大损失。
  公元前507年,晋军发动了攻伐鲜虞国的战争。
  此时荀吴已经去世,指挥作战的将领是观虎,这是一个勇敢却轻敌的将领。如果以国力来衡量,晋国无疑要比鲜虞国强大许多,而且在荀吴时代,晋军攻伐白狄的战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观虎并非很出色的将军,却盲目地认为鲜虞的白狄军队不堪一击,他自以为可以继承荀吴的“攘夷”大业,然而很快,他就骄兵致败了。
  鲜虞的白狄军队故意诱敌深入,观虎蛮撞而进。在一个名为中人的地方,晋军遭到白狄军队的截击,在这场遭遇战中,晋军被打得大败,观虎本人在战斗中被鲜虞军队俘虏。
  这一战的失利,令晋国人耿耿于怀。公元前505年,晋国中军元帅士鞅亲自率军出征,围攻鲜虞国,以报复两年前观虎的那次失利,但是却无法取得荀吴的惊人成就。在之后的数年里,鲜虞国还多次卷入到中原的冲突与战争中。
  虽然没有能够消灭鲜虞,但是自从中原弭兵之后,晋国在“攘夷战争”中所取得的胜利,仍然令人瞩目。这些战果包括打败或消灭了山戎无终国、陆浑戎、白狄中的肥国与鼓国。这证明了晋国的霸主地位虽然受到动摇,但其军事力量,仍然是锐不可挡的。
  
  (下一节《安定王室》)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7)
  
  三、安定王室
  
  攘夷与尊王,是霸业的一体两面。
  除了荀吴的攘夷伟业外,在安定周王室上,晋国仍然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部春秋史,就是周王室的衰落史。周王室虽然威风不在,但是还有利用价值。无论是先前的齐国还是后来的晋国,在称霸途中,都以“尊王”为口号,打着王命的旗帜以号令诸侯。虽然周王室的力量不断地萎缩,却仍然顽强地存在。即使是野心勃勃的楚庄王,曾经“问鼎中原”,但始终考虑到有晋国、齐国这样的强国拱卫周室,不得不放弃取而代之的野心。
  到了春秋末期,周室的势力不仅受到外部诸侯的挤压,自身也陷入内部深深的危机之中。
  公元前520年,在位二十五年的周景王去世,这是周室内乱的一个导火线。周景王在位的时候,立姬寿为太子,可是这个太子无福享受王位,早早就死了,另一位王子姬猛被立为太子,又称为王子猛。
  王子猛为什么会被立为太子,这个已经很难考证了。他既不是嫡子,在庶子中也非长子,根据周代立储制度,他被立为太子的机会并不大。如果以后来政局的发展推测,他是得到了朝廷中两个实力派人物的支持,一个是单穆公(当时是卿士的身份),另一个是伯蚠。
  周景王还有一个儿子姬朝,又称为王子朝,他是庶长子,深受周景王的宠爱,王子朝的师傅宾起是个很有政治头脑的人,也深得周景王的信任。在宾起的不断鼓吹下,周景王在晚年时,打算废弃王子猛的太子位,传位给王子朝。
  当周景王打算改立太子的消息传出来,卿士单穆公与大夫伯蚠合谋,准备发动政变,杀掉王子朝与他的老师宾起,杜绝隐患。
  不料宾起的耳目众多,事先得知单穆公与伯蚠的阴谋,他秘密地汇报给周景王。公元前520年初夏,周景王以打猎为借口,要求王室高级官员随行,打算先下手为强,铲除单穆公与伯蚠。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周景王还没有来得及诛杀单、伯两人,心脏病突然发作,一命呜呼了。
  周景王一死,单穆公与伯蚠先发制人,马上拥立王子猛为周王,紧接着率军攻打宾起,并将其诛杀。
  宾起死了,可是王子朝却逃出都城,在周室旧官吏的支持下,占据郊、要、饯三个城邑,并且率领甲士开始反击。单穆公与伯蚠抵挡不住,带着王子猛仓惶出逃,周王室的内战全面爆发。
  
  单穆公一面抵抗叛军,一面向晋国政府紧急求援。
  在周室内战四个月后,晋国军队在籍谈、荀跞统帅下,开始卷入勤王之战。晋军势如破竹,将王子朝的叛军赶出王城,重新扶立王子猛为周王。
  然而叛军并没有放弃,很快卷土重来,单穆公与伯蚠的政府军被击溃,前来救援的九州戎人也被叛军击败。这里有个现象很有意思,在春秋时代,也是民族大融合的时代,曾经被华夏族视为洪水猛兽的戎狄,此时已经开始与华夏族融合,甚至成为保卫周王室的一股力量了。
  王子猛在返回王城后的一个月去世,有可能死于叛军之手。王子猛的弟弟王子匄被立为天子,史称周敬王。
  有剽悍的晋军参战,周政府军无疑具有相当大的优势,频频发动对王子朝叛军的进攻,叛军控制下的据点一个个被拔除。到了公元前519年初,政府军基本收复失地,在这样一种大好形势下,周敬王与单穆公却做出一个致命的错误决定。
  周敬王向晋国方面通报,鉴于叛乱基本被平定,要求晋国从周王室的领地撤军。在周敬王看来,兄弟都靠不住,也不能过分倚赖诸侯国,不然平定叛乱后,晋国军队赖着不走可怎么办呢?
  晋国方面倒中规中矩的,好吧,你让我撤,我就撤了。正月初九,晋军全部撤出周王领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56:0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8)
  
  
  然而周政府对形势的判断完全错误,他们低估了叛军的力量。
  当时拥戴王子朝的政府官员不在少数,看来这个王子朝还是个比较有能力的人。正当他被晋军与政府军联走打得走投无路时,情况忽然出现大逆转。尹邑是周王室一座重要城池,暗中支持王子朝的尹圉设计诱杀拥护周敬王的刘佗,迎接王子朝。
  单穆公与伯蚠兵分两路,进攻尹邑,被叛军打得大败,这一战,成为周王室内乱的一个转折点。
  此时支持王子朝的势力也在王城内大搞破坏,单穆公与伯蚠商量后,觉得王城也不保险,这里支持叛军的力量很强大,还是先撤出王城,护送周敬王前往刘邑。
  王子朝又回到了王城,住进王宫,自立为王。
  这样,周王室便形成两王并存的局面。王子朝占据京城,宣称自己为合法政府,并对周敬王连续发动进攻。战场成了一边倒的局面,很快王子朝就控制周王室的大部分土地。
  
  王室的内战,令诸侯国也不知所措,中小诸侯都看晋国的态度。
  晋国政府也迟疑了,因为现在出现两个周王了,究竟哪个才是合法政权呢?最初是王子猛与王子朝之争,王子猛是太子,可是在周景王晚年时,是想立王子朝为太子,只是因为突然病死没有实现。现在情况更复杂了,王子猛也死了,他的弟弟成了周王,不过只能流亡在外,王子朝也自立为周王,这件事,不好办。
  怎么办呢?晋国政府决定派人前往周地考察。公元前518年,晋大夫士弥牟奉命前往调查。到了王城时,他并不进城去,而是在城外向老百姓询问对两个并存王室政权的看法,结果老百姓普遍拥护周敬王,反对王子朝。
  周地的平民拥护周敬王,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周敬王是合法政权,而王子朝是篡位谋权的野心家。其实王子朝之所以能势力盖过周敬王,在于他得到多数官僚阶层的拥护,不过民众未必得到他的恩惠。
  士弥牟将调查结果回报晋国政府,晋顷公决定支持周敬王的政权,认定王子朝的政权为非法,拒绝接待王子朝派出的使臣。
  晋国的这一立场,对流亡中的周敬王是一粒定心丸。
  
  第二年(公元前517年),由晋国大夫赵鞅主持国际会议,商量安定周室的事宜。
  这次会议做出两项决议:第一,各国政府必须向流亡的周敬王提供粮食;第二,计划次年出兵,武力护送周敬王重返都城。
  但是晋国却遇到了一些尴尬的事情。到了春秋末期,周室早已经是形同虚设,对各诸侯国来说,周王只是象征性的存在,谁去理会他的死活呢?而且晋国的国际地位也在下降,霸业摇摇欲坠,齐国已经不把晋国的命令当回事了,拒绝参加这种无聊的会议,同时齐国控制下的莒、郯、徐等国,也没有一个参加会议。
  宋国代表乐大心也给晋国一个难堪,公然表示不能向周王室提供粮食,他的理由是:“周王室是主人,我们是客人,哪有主人指使客人的道理?”宋国是深受战祸的国家,乐大心意思很明白,以前我们宋国被人攻打时,你周王室在哪呢?有没有提供给我们援助呢?你是天下之主,我们有难,你不来帮忙,现在你有难了,反倒我们来帮忙,没门!
  晋国大夫士弥牟气坏了,跳起来骂道:“自从践土会盟以来(践土之盟是在公元前632年由晋文公主持的诸侯大会),一百多年的时间,盟军在共同行动中,宋国哪一场战争没有参加?哪一次结盟不参与?现在已经决议要共同安定周王室,你们怎么可以逃避?公然违背国际大会的决议精神,这样不行吧。”
  虽然宋国最后被迫接受这个协定,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国这个霸主,已经当得十分勉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4-2 12:5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269)
  
  周敬王的流亡政府不断地遭到进攻,可是晋国却迟迟不出兵。单穆公急了,派人向晋国政府求援。
  公元前516年七月间,在叛军的围攻下,周敬王被迫放弃流亡政府所在地刘邑。王子朝的军队占领刘邑后,将这座城池烧为灰烬。周敬王夺路而逃,一直逃到了滑邑。这个滑邑就是当年的滑国,以前被秦国给灭了,但秦军灭滑后返回途中被晋军在殽山设伏歼灭了,后来滑国便成了周室的一个地盘了。
  在周室频频告急的情况下,晋国终于出兵了。荀跞、赵鞅率晋军进入滑地,迎接狼狈不堪的周敬王,并且派兵防守战略要地阙塞,以防止王子朝军队的突入。
  在晋军的支持下,周敬王于十月十六日在滑地集合流亡政府军,准备与晋军联手,打回王城。在晋军的参战下,联军打得十分顺手,十一月十一日,荀跞、赵鞅指挥的晋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夺取巩邑。
  强大的晋军很快改变战争的局面,原来效忠于王子朝的召伯盈突然反戈一击,将王子朝赶出王城。王子朝与一帮大臣狼狈逃往楚国。
  十一月二十三日,周敬王终于回到首都,重新执掌大权。大功告成之后,晋军只留下成公般率领的一部分军队,协助戍守,其余全部撤回国内。
  
  但是周室的内战,并未因此而结束。
  王子朝逃亡到楚国后,发表了一份声明,谴责周敬王政权的两个核心人物:单穆公与伯蚠,认为这两个人“搅乱天下,倒行逆施”,并批评晋国政府出兵协助他们,乃是放纵这些野心家无边的欲望。同时,王子朝也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做出辩护,周朝的立储原则是:“如果王后没有嫡子,就选立年长的庶子,如果遇到庶子的年龄相同,则选立有德者。”由于周景王嫡子早夭,只能在庶子中选择接班人,王子朝认为自己作为庶长子,理所当然是王位的继承人。可是当年周景王在世时,并没有将王位传给他呀,所以王子朝指出“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意思就是天子在选立接班人时,要考虑制度规定,而不能出于自己的偏爱;公卿大夫在拥立王位继承者时,不能掺杂自己的私心;这是周代数百年来的一个不变的原则。王子朝其实暗中批评周景王在立储上的失误。
  这份声明,是王子朝为自己政权合法性的辩解,可是他却做错了一件事。他在这份声明中,除了攻击单穆公与伯蚠外,还责备晋国政府没有道义原则。鲁国大夫闵子马评论说:“王子朝一心想当天子,既批评周景王,又得罪了晋国,无礼到极点,就算文辞再精采,又有什么用呢?
  
  周敬王政府开始对王子朝集团打击分化,追随王子朝逃亡到楚国的一些周室大夫,向周敬王政府投降,其中包括王子朝的重臣尹氏固。
  不料到了公元前513年,在单穆公与伯蚠的策划下,周王室逮捕并杀害了一批以前追随王子朝的官员,包括反正的尹氏固,还有将王子朝驱逐出都城的召伯盈。
  周王室这一屠杀行径,不能不说十分短视,其结果就是使得王子朝的一些旧臣铤而走险,重新走上叛乱之路。在尹氏固、召伯盈被杀之后,王子赵车害怕遭到报复,索性起兵,占据郓地,与周室抗衡,但是周室军队很轻松地镇压了这次叛乱。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5: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