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1
  
  
  
  
  
  
  
  
  困境
  
   鉴于意大利人是如此不靠谱,隆美尔果断地投入了他最后的预备队——40辆3、4号主战坦克。在这些坦克支援下,德军再次发起进攻。可是,在推进两公里后,他们竟陷入了一片地雷陷阱,担任主攻的40辆坦克有17辆触雷,丧失了机动能力。
  
   在隆美尔不断催促下,剩余的坦克和步兵又沿着环形防线侧后,转向东南,席卷英军战线。但是,在推进5公里后,他们又遭到了部署在雷区后面的大炮轰击,英军在20辆坦克支援下奋起反击,多亏德国工兵训练有素,他们冒着炮火修好了12辆触雷坦克,缓慢地沿着战线开始后撤。
  
   现在,局势已经很明朗了——隆美尔的兵力不足以夺取托卜鲁克。进攻开始之前,德军拥有70多辆坦克,如今只剩下35辆还可以作战,损失率竟高达50%以上。不过,环形防线西南角的209高地仍然掌握在隆美尔手中,当地阿拉伯土著把它称之为“摩德尔之角”。这个至关重要的高地正是英军骚扰隆美尔后方运输线的出发点。
  
   5月2日,莫斯黑德将军调动后备步兵旅展开反攻,双方的战斗异常惨烈。英军曾数次冲上高地,但都被打了回来。双方短兵相接持续至4日凌晨,英军毫无进展,德军牢牢地控制住了209高地,并抓获了几百名澳大利亚俘虏。当然,德军也付出了极大代价——有1200名士兵死伤和失踪,可谓两败俱伤。
  
   如此巨大的伤亡,简直把保卢斯吓坏了,这位意志不够坚定的将军断然命令隆美尔放弃进攻。在返回德国之前,他给予隆美尔一个新指示:继续围困托布鲁克,固守塞卢姆一线,不准再次进攻托布鲁克,因为现在德军正面临着严重的补给困境。
  
   面对这种情况,狂热的隆美尔开始冷静下来。他原本以为,只要一次坚决的进攻,英军就会放弃抵抗——他当然不知道丘吉尔下令死守托布鲁克的命令。他自问自答道:对于托布鲁克的围城战,是否应该坚持下去呢,还是中途而废?
  
  
   他的老对手韦维尔将军给了他答案,就在隆美尔十分迷茫之际,英军的解围行动开始了。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8-25 10:2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2
  
  
  
  
  
  
   “短促计划”
  
   实际上,就在隆美尔强攻托布鲁克那几天,韦维尔就一直在琢磨着反击。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一阵张罗之下,韦维尔居然组织起了一支像模像样的军队。除了从昔兰尼加撤回来的那支残兵败卒,英军还拥有三支崭新的坦克部队——第2、4皇家坦克联队,以及第22摩托化旅。坦克总数,55辆。
  
   一提到反击,丘吉尔首相当然是两眼冒绿光,双手加双脚的支持。可是,英国人的办事效率实在不敢恭维,设想一下,如果他们趁隆美尔在托卜鲁克遭遇挫折之际发起进攻,隆美尔的日子一定不会好过。但韦维尔仅仅为了集中兵力,就花去了整整两周时间,一直到5月13日,韦维尔总算准备充分了——进攻日期被定于5月15日,代号“短促作战”。 韦维尔对属下们宣布,他的战略目标是收复边境城市塞卢姆,把敌人赶回利比亚。
  
   其实,韦维尔说了假话,因为他的野心不仅如此。正如他在5月13日拍给丘吉尔的电报中所说:“一旦得手,我将考虑继续进攻,我会与托卜鲁克守军联合作战,把敌军赶到托卜鲁克以西。”换句话说,他要解除托卜鲁克之围,并把德军赶回昔兰尼加大沙漠喝沙去。
  
   我们都知道,隆美尔此刻正在160公里以外的托布鲁克与莫斯黑德将军死磕呢,加上战事吃紧,隆美尔又不断抽调部队去填补窟窿。因此,埃及边境只剩下极少量警戒部队,用隆美尔自己的话说,“塞卢姆防线还没有足够的士兵来扼守”,事实上只有少量战斗单位占领着几处前哨阵地而已。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英军保密措施相当成功,隆美尔并没有察觉到韦维尔的调兵行动。5月15日,韦维尔分兵三路,在经过60公里夜行军后,出其不意地攻克了3处意军据点,俘获并打死上千名意大利士兵,塞卢姆战线一触即溃。
  
   就在这一危机时刻,塞卢姆战线上还剩下最后一支可以说是“完整”的机械化部队,那就是第5轻装甲师下辖第3侦查营。他们的指挥官冯·赫尔弗上校指挥若定,在得知意军战线崩溃后,他立即命令侦察营撤出阵地,让英军扑空——尽管这样做意味着放弃阵地。
  
   但赫尔弗上校很聪明,他一直避免与英军接触,并在天黑后偷偷地绕到了英军侧后隐藏起来。这个时候,英军以为敌人都消灭干净了,于是他们大摇大摆地开上了通往托布鲁克的大道。怎料,冯·赫尔弗上校的坦克突然杀出。这位勇敢的上校后来回忆说:“那天夜里,我把所有的部队撤出阵地,16日一大早,我让八辆坦克返回去冲杀敌军侧翼”。
  
   在进攻中,德军展示出了他们高超的战斗技巧——他们利用一次沙漠风暴向英军侧翼猛烈穿插。英国人吃不准敌人到底有多少坦克,慌忙之下仓促迎战,可他们竟不是8辆德军坦克的对手,在损失13辆坦克后,他们就撤退了——因为英军指挥官向韦维尔报告说,“德军实力远比他们所估计的更为强大”,所以韦维尔决定撤回全部兵力。
  
   与此同时,隆美尔也从托卜鲁克匆忙调来一个装甲营和一支高射炮分队去增援赫尔弗上校。可这支部队却没能及时赶赴前线——他们的汽油走到半路就用光了(由此可见隆美尔的后勤补给是多么恶劣)。
  
   更为可笑的是,由于赫尔弗上校兵力不足,在偷袭得手后,他也赶紧撤出战场,铁了心与英军玩游击。于是,战场上就出现了奇怪的一幕——英军在后撤,德军也在后撤,双方都一个劲儿地朝各自国境线方向狂奔,但不同的是,英军跑了就没有再回来,而赫尔弗上校却在隆美尔严令下返回了阵地。至17日天亮时,赫尔弗上校发现,英国人都跑光了,方才安心不少。
  
   赫尔弗后来写道,“隆美尔将军真为我们捏着一把汗,因为他表示无法给我们什么帮助……”早一个月前,隆美尔就命令赫尔弗采取一种进攻性的流动防御,把部队派往敌军侧翼发动反击,这招还真的顶用,但就事实而言,也够惊险刺激的。几天之后,隆美尔从情报部门侦听到的消息得知,这显然是敌人援救托布鲁克的一次主要行动。隆美尔在日记中承认:“这真是千钧一发的时刻”。
  
  
   就这样,“短促作战”结束了。正如这个代号一样,进行得也真够短促的。折腾了近3个月的非洲战场终于得到了短暂的平静。双方打成了僵局——隆美尔攻不下托布鲁克,英军也解不了围。在1个月之后,韦维尔还会卷土重来,发动一次更具威胁性的解围行动。但就现在而言,双方都在组织后勤补给,静静地等待着下一回合的较量。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0-8-25 10:29 编辑 ]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0: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3
  
  
  
  
  
  
  
  夹缝中的巴尔干
  
   好了,鉴于北非战场陷入僵局,无事可叙。现在,我们把目光重新转移到欧洲大陆,在那年夏季,巴尔干及东欧各国将要经历有史以来最为动荡的一段时期——仅仅在几个月前,巴尔干还是希腊与意大利之间的“局部战争”,可没几天功夫,英国政府被牵扯进来了;随后,德国人闪亮登场了;再后来,斯大林同志也卷进去了;甚至到了最后,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人也掺和进来了。
  
   情况很复杂啊,这一切的一切,自然得“归功”于温斯顿·丘吉尔那个不着边际的设想——把中立的巴尔干国家统统卷进这场世界大战,为英国政府卖命。英军在希腊登陆,不过是丘吉尔梦想中的一个小步骤而已,他最终目的(正如他后来所承认那样)是在德国侧面建立一个庞大的“巴尔干联盟”,进而开辟一个反对德国的主要战场。
  
   顺便提一句,当希特勒仔细揣摩了丘吉尔的战略之后,他第一反应就是恨恨地攻击说,“丘吉尔总是把那些不愿意参战的国家拉进来替他们卖命,而又在患难之际把他们一个个抛弃掉”。
  
   此话很恶毒啊!希特勒固然担心,英国又会象从前那样,在希腊以北形成一条战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正是在该地登陆,并于1918年9月发动了一次决定战争走向的反攻。此外,这条战线还将威胁“巴巴罗莎”,使德国有了后顾之忧。
  
   希特勒再狂妄,也不敢在两条战线上同时作战。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在“巴巴罗莎”开始之前,把巴尔干各国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容忍英国在巴尔干站稳脚跟!
  
   那么,处于夹缝中的巴尔干国家是怎样盘算的呢?如何才能保全自己祖国不受伤害呢?这个问题,匈牙利总理泰莱基伯爵楞是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出来。因为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 一方面,丘吉尔威胁说,“一旦匈牙利加入轴心国,阁下您就等着大不列颠的宣战书吧”;而另一方面,希特勒频频发出照会,急不可耐地想把匈牙利绑上自己的战车。
  
   泰莱基伯爵是个老实人,他既不敢得罪希特勒,又不想得罪丘吉尔。甚至,他连保持中立的权利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这位悲情的匈牙利总理选择了第三条路——吞枪自杀,一了百了。
  
  
   而另一个巴尔干国家——土耳其,所处的政治地位也很微妙。在伦敦,丘吉尔放出谣言,大肆宣扬德国即将侵入土耳其。他甚至主动馈赠100门高射炮给土耳其政府,并承诺给予他们更多援助。(实际上,这种拉人下水的做法一点儿都不高明。)就是傻子都看得出来,英国人居心不良。区区100门高射炮,不仅无法抵挡入侵,反而会遭来德国人的仇恨。土耳其政府当即拒绝了丘吉尔的“好意”,原封不动地把武器悉数退还,并宣布,“不接受任何援助,只防备直接入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0:32: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4
  
  
  
  
  
  
  
  丘吉尔的战略
  
   尽管吃了闭门羹,但丘吉尔的算盘可多着呢——他又把目光瞄准了南斯拉夫,百般鼓励南斯拉夫人抗击德国政府。1941年3月22日,丘吉尔在一封写给南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博士)的信中自吹自擂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最终将会一败涂地,这是肯定不移的……德国人心狠手辣,人口只有区区6500万,而英帝国和美国人民仅在他们本国就超过两亿多……我们还拥有不可抗衡的制海权,在美国援助下,不久即将获得制空权。并且,我们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国家之总和”。
  
   很明显,丘吉尔是在威胁南斯拉夫,警告他们千万不要站错了队伍。与此同时,与丘吉尔穿连裆裤的罗斯福也给南斯拉夫送去了一份措辞更为强硬的照会,罗斯福写道:“美国政府不仅仅看着现在,它也注视着未来……任何国家如以很容易就被占领为理由,唯命是从地屈服于某国的话,它将不会获得世界人民的同情”。
  
   这种所谓“外交辞令”粗读之下也许不便理解,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明白,这实际上是远在5000英里之外的美国总统在对南斯拉夫下命令,要它卷入一场对德战争。否则,它将在未来受到惩罚。
  
   这是在是一个无理之要求。你罗斯福总统即不出钱,又不出力,自个儿悠哉游哉地作壁上观,大发战争横财,却怂恿别人去送死、去拼命,天底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南斯拉夫人并不是那么容易驯服的,摄政王保罗亲王给了美国政府一个高贵的否定答复。我甚至认为,这份答复可以道出世界上所有小国的心酸与无奈:
  
   “你们这些大国真残酷,你们竟谈到了我们的荣誉,但你们离我们很远。”
  
   就这样,丘吉尔与罗斯福策划的“巴尔干联盟”算是彻底失败了。可笑的是,他们忙乎了半天,却没能争取到哪怕一个盟友。在那年春季,所有巴尔干国家都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德国人很强大,大大超过了英国提出的任何慷慨援助。想要保全自己,就应当与英国政府保持一定距离。
  
   俾斯麦很早就说过一句话,“政治问题并不是说空话和多数派决议所能决定的,而是用铁和血来解决。”丘吉尔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动动嘴皮子谁不会?他相信,只要英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巴尔干国家才会奉行强硬对德政策——这也是为何丘吉尔不顾军事顾问警告,固执地要在希腊登陆的原因所在。
  
   他想在巴尔干打一场大胜仗啊!
  
   当然了,此时的希特勒也没闲着,就在丘吉尔四处碰壁之际,希特勒同样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正如黑帮老大强行拉人入伙那样,他首先把目光瞄准了两个国家,一个是罗马利亚,另一个,是匈牙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0: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5
  
  
  
  
  
  
  
  
  一个忠实的打手——罗马尼亚
  
   如果说希特勒没有把“巴巴罗莎”告诉任何人,这是不恰当的。没错,他没有告诉墨索里尼,但他告诉了安东尼斯库。希特勒永远记得,当他把进攻苏联的计划告诉安东尼斯库时,这位罗马尼亚领袖几乎跳了起来,“我肯定会支持你的”, 安东尼斯库兴奋地喊道,“如果要打斯拉夫人,你永远可以依靠罗马尼亚!”
  
   可以肯定,这是真情流露。在罗马尼亚,几乎每个人都对苏联恨之入骨—— 一年以前,苏联军队强占了属于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当时,罗马尼亚总参谋部向希特勒发出求救信,恳请德国政府“用现代化武器把罗马尼亚武装起来”。
  
   但是,希特勒拒绝了。原因很简单——他正忙于法兰西战役,无暇东顾。一旦东方打起战来,别说比萨拉比亚保不住,甚至普洛耶什蒂油田也会被苏联抢去了。弱小的罗马尼亚怎么可能是苏联人的对手?因此,希特勒不但拒绝了罗马尼亚的请求,反而建议他们主动放弃比萨拉比亚,希特勒向罗马尼亚政府施加压力说,“德国不赞成任何军事行动”。
  
   没有德国这个大靠山,罗马尼亚就不敢轻举妄动,他们只能接受现实,默默地把打掉的门牙往肚子里吞。1940年6月27日,苏军不费一枪一弹地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希特勒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斯大林总算没有夺取整个罗马尼亚,至少油田保住啦。
  
   希特勒是如此“软弱”,斯大林简直乐开了花。借用一位美国史学家的话说,斯大林无怪乎就是,“乘德国被牵制在西线之际,能捞多少就捞多少”。你希特勒敢说个不字吗?如果敢说,明儿个就来爆你菊花。虽然我知道这话很粗俗,但事实就是这样——西方国家之间打得不亦乐乎,斯大林同志捞得不亦乐乎。何乐而不为呢?在那些年月,从来不说真话的真理报更是发表社论说:“这是一场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瞧,多么洒脱!一副超然世外,坐山观虎斗的洒脱。
  
  
    好啦,虽说希特勒变相地“出卖”了罗马尼亚,但在1941年1月,他又变幻嘴脸,重新拾起了这段“友谊”。在与安东尼斯库无数次的会谈中,他不仅更加详细地讨论了“巴巴罗莎”。同时还向安东尼斯库保证说,“要不了多久,比萨拉比亚就是罗马尼亚的了”——希特勒甚至承诺,假如罗马尼亚对苏宣战,除了比萨拉比亚之外,第聂伯河以南(几乎包括整个乌克兰)都是属于你们的。
  
   偶买嘎,这个承诺简直太迷人了。安东尼斯库当即就说出了本章开始的那段惊呼。他不但保证罗马尼亚军队将站在德国一边,而且还允诺承担德国军队在罗马尼亚的全部过境费用。大家永远都不要忘记,这位“狂热民族主义者”在一次演讲中说过的一句话:
  
   “我们罗马尼亚人不收复祖祖辈辈居住的全部土地,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当然,这话不仅是对苏联人说的,同样也是对世仇匈牙利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4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6
  
  
  
  
  
  
  
   三心二意的匈牙利
  
   作为上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匈牙利几乎失去了百分之70%的土地和人口,沦为了一个东欧小国。重新修订凡尔赛条约和收复他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统治过的所以领土,是每一个匈牙利人心中的渴望。他们幻想,奥匈帝国的双冠国旗,将重新在维也纳上空飘扬!
  
   也许,这种强烈的怀乡症,只有希特勒才治得了。由于匈牙利人同样对俄罗斯民族及共产主义思想怀有深仇大恨。这两种因素导致了匈牙利在一场对苏战争中站在了德国一边。可是,罗马尼亚人同样也是他们的仇人(第一次大战结束后,罗马尼亚夺取了匈牙利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1940年夏末,匈牙利为了夺回这一地区,甚至不惜一战——在外交上,双方口沫横飞,吵得更是天昏地暗。最后,这场官司打到了希特勒那里。
  
   照理说,这种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是很困难的。但元首先生处理问题总是那样潇洒——他大手一挥,你们都别争啦,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一人一半!据说,当结果出来之后,罗马尼亚外交大臣看到地图上要把特兰西瓦尼亚一半的地方划给匈牙利时,他晕了过去,趴在即将签字的桌子上不省人事。德国医生在用樟脑对他实施紧急施救,他才恢复了知觉。
  
   哥们,字还没签呢,你可不能死啊!
  
   表面上看,这种处理方式似乎很公平。但实际上,匈牙利和罗马尼亚都觉得不公平。领土纠纷怎能这样潦草处理?如果有人提议德国只能合并奥地利的一半,你希特勒会同意吗?
  
  
   然而,希特勒却认为自己办了一件大好事。在他撮合下,1940年11月20日及23日,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分别在(三国公约)上签字,成为了轴心国一员。这次签约引起了苏联政府的恐慌。但斯大林并不打算与希特勒彻底决裂——苏联外交部强烈抗议了一番,就没了下文。
  
   与罗马尼亚稍有不同的是,匈牙利对于加入轴心国的热情不大——他们的热情依然放在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上面。当匈牙利人得知希特勒即将侵入俄国,并探清罗马尼亚已经全军动员的时候,匈牙利人竟高兴得心花怒放。他们设想,暂且按兵不动,等到罗马尼亚在战争中弄得筋疲力尽之后,再去消灭他们。
  
   因此,他们一方面呼吁德国提供武器援助,可当得到这批武器之后,却又全部储存起来。无论希特勒怎样三令五申,匈牙利人仍然不肯出力。他们甚至向意大利人透露说,“苏联人军事力量有限,估计不出8个星期就会完蛋,我们真正的敌人是罗马尼亚”。
  
  
   摊上这样一个三心二意的盟友,希特勒又气又恼(而且毫无办法)。因为他发现,自己援助的武器全部打了水漂,甚至连泡都不冒一个。当希特勒接见匈牙利国家首脑霍尔蒂,并要求他参加对苏作战时,这位海军上将竟然一本正经地回答说:“是的,我们精神上已经武装好了,但物资上还没有武装好”。
  
   偶买嘎,他简直太有才华了。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很八卦的笑话。(虽然真实性无从考证)
  
   话说珍珠港事变后,匈牙利对美国宣战,匈牙利大使面见美国国务卿并递交宣战书。美国国务卿有意刁难他说:我对你们国家不是很了解...你们政府首脑是谁啊?
  
  匈牙利大使:霍尔蒂海军上将。
  
  国务卿:那么你们国家的海军一定很厉害咯。
  
  大使:我们匈牙利是内陆国家…
  
  国务卿:啊!那霍尔蒂海军上将担任的是什么职务呢?
  
  大使:摄政王。
  
  国务卿:那你们国王是谁?
  
  大使:其实我们是共和制。
  
  国务卿:请问,美国人是你们国家的敌人吗?
  
  大使:NO,我们的国家敌人是罗马尼亚。
  
  国务卿:难道罗马尼亚在同盟国阵营?
  
  大使:NO,我们都是轴心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4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7
  
  
  
  
  
  
  
   投机者与“背叛者”(保加利亚与南斯拉夫)
  
   眼见身旁两个邻国先后加入轴心国,保加利亚国王鲍里斯三世却显得是那样悠闲和从容不迫。尽管鲍里斯三世发表声明说,“保加利亚人肯定会站在德国一边”。但实际上,有一点客观因素不容忽视——保加利亚人骨子里是亲俄的。
  
   因此,鲍里斯三世口头上答应加入轴心国,但就是不肯签字。无论希特勒如何威胁,如何饶舌不休,鲍里斯三世却始终坚持说,“大部分保加利亚人拥有斯拉夫血统,我们根本不可能与俄国公开闹翻。不然,政府就有倒台的危险”。
  
   可是,到了1941年3月1日,情况发生了变化。原因是希特勒描绘出的一幅美好蓝图,他向鲍里斯三世保证说,“只要保加利亚允许德军过境,通往爱琴海的出海口就是你们的啦”。
  
   这个美好的前景让保加利亚人感到眼花缭乱,鲍里斯三世当即同意了德军过境请求,并痛痛快快地在三国条约上签字。(由此看来,爹亲娘亲,还是利益最亲)。不过话说回来,希腊本来就是保加利亚的死敌,借希特勒之手去除掉敌人,何乐而不为呢?
  
   至3月5日,早已准备充分的德国李斯特军团(第12集团军)开始进驻保加利亚。德国军官和工程兵被派往保加利亚各地,他们修建桥梁,改善交通,为希腊战役做好准备。
  
   对丘吉尔而言,这可真是一个“惊天噩耗”——他自己在巴尔干国家四处碰壁,而希特勒呢,他一下子就拉了3个国家入伙。在得知德国军队进驻保加利亚之后,英国政府很快就同保加利亚断绝了外交关系。3月10日,英国大使也回国了。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发出正式照会,严厉谴责了保加利亚政府“懦弱行为”。
  
   但懦弱的何况是保加利亚,苏联政府自己就很懦弱。你为何不去谴责希特勒呢?谴责保加利亚算什么本事。事实上,苏联人在过足嘴瘾之后,就没有了下文——因为它只字不提德国政府。
  
  
   现在,如果再当我们翻开地图就可以发现,在德国与希腊之间,只剩下一个南斯拉夫了。这个顽强的小国似乎还没有认清形式——它不过是想在这场战争中力求自保而已。可是,英国人三天两头前来游说,突然之间,德国人似乎也变得热情起来。
  
   3月4日,笑容可掬的希特勒把南斯拉夫摄政王保罗亲王请到贝格霍夫,向他施加压力。然而,保罗亲王唯唯诺诺,就是不肯给予一个痛痛快快地答复。它预料,这场战争“可能要与美国人甚至苏联人打”,但南斯拉夫即不愿意与苏联人打,更不想与美国人打。在临走之际,保罗亲王表示,“对于加入轴心国的建议,他会考虑之后,再给予明确答复”。
  
   接下来,就是耐心地等待。保罗亲王实在拿不定主意啊!难道保持中立就这么困难吗?无奈之下,它把这个提议交给了内阁处理。3月20日,18位内阁成员就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的决议进行了投票,结果是这样的:
  
   10票赞成,5票弃权,3票反对。在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加入轴心国就没有什么疑问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8
  
  
  
  
  
  
  后果很严重
  
   3月25日,南斯拉夫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博士达到维也纳,在一场希特勒为他举办的盛大典礼中,茨维特科维奇博士在三国条约上签了字。在落笔的那一刻,希特勒转过头来对齐亚诺及日本外交大使大岛浩说道,“太棒了,最后一个巴尔干国家被我争取过来了,这将有助于我们进攻希腊!”
  
   希特勒确实很高兴,在接下来的晨宴上,他同意了几近漫天要价的南斯拉夫人提出来的所有要求,这些要求包括:
  
   1.德国将永远尊重南斯拉夫的主权与领土完整。
   2.轴心国军队不会在南斯拉夫过境。当然了,轴心国“也许”会利用南斯拉夫铁路运送一些军用品。
   3.支持南斯拉夫对希腊以北一片土地的拥有权。并且,南斯拉夫不必在军事上予以轴心国任何援助。
  
   正如一位德国史学家在他的二战史中所叙述地那样,“这些保证,才是南斯拉夫选择加入轴心国的原因所在”。事实上,正如大家所看到的那样,这些条件很宽大(相对于丘吉尔提出的那些保证),希特勒开出的条件实在要诱人得多——同时我们也可以侧面看出,希特勒并不要求、也不希望南斯拉夫参战。他不过是想让南斯拉夫表示效忠而已。这样,丘吉尔所幻想的“巴尔干联盟”,就会迅速失去市场。
  
   可事与愿违的是,这三条保证并未能持续多久——因为在两天之后,希特勒便违反了这些保证,其速度之快,简直骇人听闻。
  
  
   那是在3月27日下午,希特勒正准备与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举行一次重要会谈时,一名副官走了进来,他递给了希特勒一封紧急电报,上面写道:“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首都)发生政变,前政府成员均被逮捕……”读到这里,元首脸上顿时血色全无,他觉得,眼看就到手的胜利在最后一分钟被人抢了去,这简直让人无法忍受。这一次,他真是发火了——他提高嗓门大声喊叫道:“戈林在哪里?里宾特洛甫呢?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呢?叫他们立刻到总理府报到!”
  
   然后,他突然闯进会议室,约德尔和凯特尔此时正趴在桌子上比比划划。希特勒大步走到他们身边,挥舞着手上的电报,咬牙切齿道:“我绝不接受这个现实,天啊,他们居然背叛了我,而且是以最不光彩的形式背叛了我”。
  
   希特勒越说越生气,越说越激动。他发誓,他将立刻从北面和东面同时进攻南斯拉夫。
  
   以糊涂著称的凯特尔此刻却保持着清醒。他反驳说,“这不可能!部队已经在苏联边界集结了,巴巴罗沙不能再延期了。另外,驻保加利亚的李斯特兵团即将开赴希腊战区,抽不出多余的部队去对付南斯拉夫”。凯特尔甚至抱怨说,“我们根本不可能指望从盟友那里得到什么援助”——事实上,只有傻瓜才会指望没心没肺的匈牙利人会帮忙。
  
   但是,希特勒根本听不进去。兵力不够?这好办,大不了巴巴罗沙延期就是。希特勒大吵大嚷地回绝说:“不,我一定要消灭南斯拉夫,叫它永世不得翻身”。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5:5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9
  
  
  
  
  
  
  
  从地球上抹去南斯拉夫!
  
   是的,南斯拉夫确实出事了。数月以来,一部分铁杆亲英份子一直都在讨论,一旦政府倒向德国,便应当采取宫廷政变的方式,进行革命。他们的首脑人物是南斯拉夫空军司令博拉·米尔科维奇将军—— 一个公认对德国怀有敌意的塞尔维亚人。
  
    3月26日,南斯拉夫首都传开了关于首相等人签订三国条约的消息。由于保罗亲王不在首都,茨维特科维奇博士刚刚签订了协议,正在归国途中。因此,几乎在一夜之间,政变就取得了成功——在皇家近卫团引导之下,政变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进皇宫,逮捕了保罗亲王的支持者。首相茨维特科维奇博士刚下火车,即被警察逮捕,被迫宣布辞职。
  
   正在克罗地亚地区视察的保罗亲王闻讯大惊失色。他设想,皇太子彼得·卡拉乔尔杰还在自己手上,没有皇室支持,政变也许不会取得成功。可他哪里料到,皇太子早就跑了。这位17岁的小伙子在得知首都爆发起义之后,就逃过了摄政王官员的监视——他抱着一根雨水管道从三楼滑下,跑到政变者那边。3月28日,在贝尔格莱德大教堂热烈欢呼的人群声中,彼得·卡拉乔尔杰宣誓登基,史称“彼得二世”。南斯拉夫新任首相嘛,自然是政变成功的米尔科维奇将军。保罗亲王在匆忙签署了一份逊位声明之后,就携带家眷逃到希腊去了。
  
  
   人心向背啊,仅仅一天时间,起义就通过这种不流血的方式取得了成功。随后,塞尔维亚人(塞尔维亚人是极度仇视德国的)兴高采烈地上街游行。在首都贝尔格莱德,愤怒的人群包围了德国大使馆。广场上,人们在跳舞,英国国旗随处可见——由英国大使馆散发。如今,塞尔维亚人围在德国大使馆门前,口中反复呼唤着:“宁要战争,不要协定;宁愿死亡,不做奴隶”的口号。并剪断电话线,向使馆内投掷石块。由于德国使馆紧锁大门,示威人群开始动乱起来,他们捣毁了一切与德国沾边的物品——譬如德国旅行社,德国商店。最有趣的事件是发生在一位瑞典商人身上,由于瑞典系北欧日耳曼人种,人群中不知谁喊了一句,“他是德国佬”,旋即,这位喜欢凑热闹的倒霉蛋就被打晕过去。
  
  
   而在柏林这边,纳粹高层已齐聚总理府。勃劳希契、戈林、里宾特洛甫以及他们各自的副官们,三三两两地前来参加会议。由于召开得极其仓促,他们都迟到了——哈尔德从东部前线赶来,当他落座时,哈尔德发现,元首声音嘶哑,几近歇斯底里。他听到希特勒说:“我们要通过军事上的手段,彻底消灭南斯拉夫”。
  
   这个时候,里宾特洛甫插话了,他问道:“是否应当先给南斯拉夫发个最后通牒?”
  
   希特勒冷冷地看着他的外交部长,反问道:“难道您就是这样处理外交事务的吗?南斯拉夫人善于颠倒黑白,他们当然会说他们没有反叛的企图,但一旦我们把军队开进希腊,他们就会背后插刀”。
  
   因此,希特勒做出决定,“无论新政府如何保证,都应该以无情的军事行动粉碎南斯拉夫”。他接着下令说,“不要进行外交询问,不要提出最后通牒!不需要!”
  
   那要什么呢?希特勒最后总结说:“我要一举横扫巴尔干半岛——是让人们好好认识我是谁的时候了!”
  
   军官们皆点头称是,顶啊,顶呀,元首大人说得太棒了!但另一方面,他们内心里又充满着疑惑,“巴巴罗萨”怎么办?延期吗?
  
   没错,延期。希特勒甚至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在今年之内放弃“巴巴罗萨”。因为他预料消灭南斯拉夫和打垮希腊需要两个月。那个时候,夏天都快过去了,在1941年打垮苏联还有机会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16: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0
  
  
  
  
  
  
  
   代价
  
   在哈尔德等人苦口婆心的劝说之下,希特勒勉强同意把“巴巴罗萨”向后推迟4-5个星期。这个至关重要、却谁也无法预料的决定,最终让希特勒失去了在战争中获胜的最后良机。这样说并不过分,当1941年12月上旬,百万中央集团军群最终突入到距莫斯科只有25公里之遥,并在大雪和华氏-32度的寒冬下苦苦挣扎的时候,哈尔德将军方才痛苦地意识到,这个代价是多么昂贵。因为照他估计,要攻入莫斯科,所需时间不多不少,就差3、4个星期。
  
  
   肯定有人会嘲笑这个导致德国战败的致命延误。但我不得不说,平息南斯拉夫叛乱也同样重要。据伊恩·克肖版的希特勒传记载,当那位纳粹元首稍稍平静怒气之后,他对在座的各位将军说过这样一句话:
   “多亏上帝保佑,政变现在就发生了,而不是在攻入希腊,甚至攻入俄国之后”。
  
   事实上,希特勒的判断并非毫无道理。他甚至怀疑,那个摇摆不定的土耳其会在英国干预之下最终改变立场。因此,以一次“闪电战”,“无情地”消灭南斯拉夫这个叛徒,将会得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这个论调当然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翻开《丘吉尔回忆录》互相印证一下,就会发现,当南斯拉夫叛变的消息传到伦敦之后,那位乐观得几乎令人发指的丘吉尔先生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致电土耳其总统,他写道:“现在建立反德统一战线的有利时机已经到来,我已电请罗斯福总统,将美国物资的供应范围,扩大到巴尔干及东欧所有抵抗德国入侵的国家……所以,只要巴尔干三个国家能够联合起来,便可出现大好转机”。
  
   看吧,丘吉尔总是想把那些不愿意参战的国家拉进来替英国卖命,我都不知道应该怎样评价这个可爱的大胖子了。
  
   嗯,还是不评价吧。
  
   随后,丘吉尔又派出了帝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让他赶紧飞赴贝尔格莱德,与南斯拉夫新政府取得联系。丘吉尔甚至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计划——他亲自写信给南斯拉夫新首相米尔科维奇将军,恳切地向他阐述了来自德国的巨大危险。照丘吉尔看来,南斯拉夫军队不应该坐以待毙,等着德国人来进攻。而是应当先发制人,率先发起进攻。丘吉尔写到:“你们应当在希腊军队配合之下,前后夹击,率先消灭阿尔巴尼亚地区的意大利军队”。丘吉尔用了一个词汇——“乱七八糟的意大利军队”。他设想,意大利人可没用了,只要计划成功,希腊与南斯拉夫的战线将连成一片,一个崭新的“巴尔干联盟”将会就此诞生……
  
   好了,好了,我不得不先打断一下丘吉尔这个不切实际的意淫。因为事实证明,“巴尔干联盟”不过是一个猪小肚—— 一捅即破。更可悲的是,当英国总参谋长迪尔将军抵达贝尔格莱德之后,他发现,自己根本不受欢迎。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迪尔也未能与南斯拉夫签订任何牢靠的军事协定。他在贝尔格莱德逗留几天之后,于4月4日心灰意冷地返回了希腊。
  
   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南斯拉夫居然不肯与英国结盟?说出来大家可别喷饭,真相是米尔科维奇将军此刻仍抱有幻想。他暗自寻思,只要南斯拉夫不与德国公开闹翻,希特勒或许会放过他。
  
   因此,自始至终,米尔科维奇将军也没有公开宣布退出《三国条约》。他甚至还找来了德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向他保证说,“南斯拉夫绝对没有退出轴心国的企图”。
  
   得了吧,贝尔格莱德满大街都是反德游行,德国大使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出门的,他会相信一个塞尔维亚人的保证吗?
  
   米尔科维奇将军也太天真了吧。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8 1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