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3 11:37: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张灵甫,他上了孟良崮就将自己的计划电告了汤恩伯,紧接着国民政府统帅部就知悉了张灵甫的计划,14日夜里,张灵甫收到了由战区司令顾祝同转发的蒋介石来电:
今已得知灵甫之七十四师被围孟良崮,甚惊又甚喜。其惊之因,是灵甫被困随时都有危险发生;其喜之因,是灵甫给国军寻找了一个歼共军陈粟部于孟良崮的大好机会。现令七十四师灵甫部坚守阵地,吸引共军主力,再调十个师之兵力,增援七十四师,以图里应外合、中心开花,夹击共军,决战一场。
张灵甫的计划得到了最高统帅及战区统帅的认可,并且自己的献身精神也得到了他们赞许,使得张灵甫倍受鼓舞,更坚定了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心。74师的战斗力本来就是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虽身陷重围,却能沉着应战,即使华野攻势极盛,可一时半会儿却无法冲上这弹丸之地。然而,74师终归是以寡敌众,最为可怕的是没有弹药补给,没有水源,如此下去,自己的战力将迅速下降。战斗已经进行到了15日夜,两天了,援兵依然不见踪影,只收到汤恩伯一封电报:
张师长灵甫兄并转诸将士,贵部奋战多日,艰苦卓绝,砥柱中流,至堪佩慰。除严令各部队迅速前进与贵师歼彼顽敌外,尚希继续努力,以竟全功。
人是要活在希望里的,援军虽然还没来,但顶头上司这样的承诺和鼓励,还是给了张灵甫信心,那就接着守吧。
16日,华野已成背水一战之势,在陈毅“杀头”的喝令之下,发动了最为猛烈的冲击,断水、断粮、弹药不济的74师终于露出了疲态,所做的努力只能是让华野每进一步都付出相应代价,可却无法阻止华野步步进逼的脚步了。
下午1时,渐感不支的张灵甫又收到了汤恩伯的电报:
贵师孤军苦战亘数昼夜,忠勇坚贞,至深敬佩。除饬各师不顾一切星夜进击援应外,希兄等激励士气,坚苦奋斗,与援军里应外合,歼灭匪类,以完成革命之光荣任务,是所切盼。
张灵甫真是哭笑不得了,你们他娘的除了发电报唱高调,就不会别的了吧。共军总共才二十多万人,还有十几万在围攻我,你们几十万人,怎么就冲不过来呢?
其实,16日上午8时蒋介石已经下达了严令:
……如有萎靡犹豫,梭巡不前或赴援不力,中途停顿,以致友军危亡,致共匪漏网逃脱,定必以畏匪避战,纵匪害国延误战局,严究论罪不贷!
可是,在华野部队拼了命的打援之下,进展始终缓慢。
74师的指挥部设在一个山洞中,张灵甫没有再去下达什么命令,他明白随着弹药的告罄,74师的战斗力正在迅速下降,敌人越来越近,“冲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喊杀声已经依稀可闻,这光秃秃的孟良崮看来要成为“抗日铁军”的葬身之所了。
一向孤傲的张灵甫,此时变的异常安静,只是默默的展开纸笔,写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行字:
十余万之匪向我猛扑,今日战况更恶化,弹尽援绝,水粮俱无。余与仁杰决战至最后,以一弹饮诀成仁,上报国家与领袖,下答人民与部属。老父来京,未见痛极,望善侍之,幼子望养育之。玉玲吾妻,今永诀矣。
灵甫绝笔 五月十六日 孟良崮
张灵甫戎马一生,除了打仗,唯一的嗜好就是写字,他的字清秀中透着刚猛,从容中暗含杀气,很有大家风范。看他这封遗书,毫无懈怠、荒率、随意之笔,更无一丝丝的火气、怨气、恨气,满纸自在从容,此人心理状态之稳定可见一斑。
接着张灵甫发出了最后一电:
职师与数倍之劲敌血战三昼夜,官兵伤亡殆尽,援军不至,无力再战,为不辱党国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决心,发电后,职等集体自杀,以报校长知遇之恩。
下午3点,华野终于攻占了孟良崮,张灵甫的尸体被从山洞中抬了出来,至于他是战死还是自杀,众说纷纭,这没太多意义,不论是战死还是自杀,我想,张灵甫都是心有不甘的,“磨心计划”虽然冒险,但那仅仅是他74师在冒险,只要华野中计围攻自己,至自己于险境,那么对全局来说就算大功告成。可最后竟打成这个样子,徒呼奈何。
张灵甫在5月6日,曾经给蒋介石发过一封电报:
职师进克蒙阴后,匪乘我立足未稳,大部集结,期殄我于主力分散之时。幸我占取山地,集结迅速,未为所乘。惟进剿以来,职每感作战成效,难满人意。目睹岁月蹉跎,坐视奸匪长大,不能积极予以彻底性打击。以国军表现于战场者,勇者任其自进,怯者听其裹足,牺牲者牺牲而已,机巧者自为得志。赏难尽明,罚每欠当,彼此多存观望,难得合作,各自为谋,同床异梦。匪能进退飘忽,来去自如,我则一进一退,俱多牵制。匪诚无可畏,可畏者我将领意志之不能统一耳。窃以若不急谋改善,将不足以言剿匪也。职秉性直憨,故敢以肤浅之愚,披沥上陈,伏乞俯赐训示。
这封发自张灵甫沙场殒命十天前的电报,竟然一字不改,就可以作为孟良崮战役的失败总结,不禁让人感叹,冥冥中自有天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