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听我说南明(持续更新,讲述最后的汉人王朝无奈的末路,崇祯十七年开始)----孙敬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京城破
  
  (1)刀锋出鞘
  
  大顺军围京,崇祯不是唯一睡不好觉的人,李自成同样睡不好觉!崇祯是太沮丧,李自成是太兴奋!
  
  十几年前揭竿而起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将走向哪里,最终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他只是不想忍下去而已!他从未想到要使京城探为囊中物,做梦都没有,而今,这座城,居然唾手可得!
  
  他将这一切归功于自己随遇而安的态度,不去刻意做一件事情反而更容易成功。这话本身是没错的,但是他很快就会知道,在某些时候,这句话可能失效!
  
  按照计划,明日中午,他的万人大军将开始攻击京城各个城门,他将和自己手下最勇猛的战将——李岩、李过和刘宗敏一道,挥舞利剑,攻克大明朝神圣的都城!他很快会成为紫禁城新的主人,就像当年的朱元璋那样,江山在握,傲视群雄!
  
  想到这里,这个有着黝黑脸膛的男人心中,泛起昂扬的斗志,他隐隐地预感到,自己将成就一段传奇!
  
  这一夜,注定无眠,无论对谁!
  
  “东李姨娘,检儿昨夜梦到黑龙了,好大呢,盘在殿梁上!”
  
  女子连忙捂住小男孩的嘴:“王爷,小点声,别让别人听见。这话只能跟姨娘说,千万别跟别人讲,一定记住!”
  
  小男孩儿懵懂地点点头。
  
  女子又说:“也许我不能守护王爷很久了!”
  
  “姨娘,你说什么呀,我娘出远门了,你可千万不要再离开检儿啊!”小男孩晃动着女子的肩膀,撒起娇来。
  
  女子喜极而泣,说道:“王爷,姨娘不走,姨娘会一直守护你的。”
  
  小男孩儿顽皮的笑起来:“嘿嘿,姨娘真好!”
  
  
  娘,东李姨娘,检儿做不成这件事!检儿该怎么办?
  
  
  十七日清晨,尽管很疲惫、很绝望,崇祯皇帝还是照例举行早朝。不知道他有没有意识到,这是他所举行最后一次正式的早朝。他没有力气再去谴责谁,因为他哭了!从小到大,经历无数艰难险阻、悲欢离合,他从未在众人面前垂泪,他认为那不是男人所为!然而今天,他还是哭了,一如小时候在母亲怀里嘤嘤哭泣!委屈而无助!
  
  百官们看到皇上当众哭泣,很是手足无措,联想到危急的时局、未知的前途,也跟着哭起来。
  
  最有责任表态的便是兵部尚书张缙彦,这个一年前从兵科给事中直接提拔到兵部尚书的人,没有御敌经验,不会带兵,所以什么也说不出来。
  
  这时身为首辅的魏藻德对崇祯提议,应该立刻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东安伯!
  
  魏首辅认为,刘泽清屯兵临清,离京城最近,上次他不来,肯定是因为朝廷给了吴三桂爵位,却没给自己爵位。只要能封他爵位,他必定驰援京师!
  
  说实话,魏首辅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太晚了。刘泽清今日作何打算尚不可知,就算他确实因为没有得到爵位而心生怨恨,现在八百里急递把旨意给他,京城到临清,一来一去需要多少时间?等你回来,李自成都在京城搭上帐篷了!
  
  不是对魏藻德这个人有偏见,但身为内阁首辅,事情搞成这样,大家在这里坐以待毙,他至少得负领导责任!想到他之后的行径,更加深恶痛绝!
  
  听到魏首辅的建议,朝廷百官延续群策群力的优良传统,开始集体讨论。这个说应该提拔前户科给事中瞿式耜,那个说霍维华(阉党)若是活着,或许有办法,就差没说魏公公在世一定能挡住李自成!后面的提议纯属胡扯,但他们却没想到瞿式耜这个人还真靠谱,这个后面再讲!
  
  崇祯的思维逐渐陷入混乱,他没有理会魏首辅和展开热烈讨论的大臣们,只顾伏在御案上写字。
  
  等大臣的注意力回到皇上身上时,崇祯猛地抖开刚才写过字的纸,上面赫然写着:“文武百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
  
  霎时,刚才还人声鼎沸的朝堂变得鸦雀无声,众人面面相觑。
  
  二不尚书范景文已经绝食三日,他险些在朝堂上昏倒。
  
  崇祯问他怎么了。
  
  群臣们告诉皇帝实情,想让皇帝表扬范学士。
  
  谁知范景文却回答说:“身为阁臣,不能仗剑击贼,虽死何益?”
  
  崇祯和群臣们在僵持,大顺军却等不了了!
  
  中午时分,西直门首先受到大顺军攻击。爷爷们等到中午,让你们叠好被子、吃过早饭,够给面子了!
  
  西直门位于内城墙的西侧,阜成门的北面。发起首攻的大顺军以骑兵为主,人数不多,确切的说是很少,只有六十骑左右,而且除了向城里放箭,就是叫门!看来当先锋,基本素质是飞镖撇得准,外加嗓子好!
  
  这就怪了,城门紧闭,箭能射进去咋的?你叫门人家就开啊,这里又不是招待所!不是大顺军的头领们白痴,他们这么做确实是有道理的。
  
  一路上降兵叛将非常多,他们跟随闯王一路向北,估计道上跟闯王和大将们说了不少京城守备空虚,要钱没钱,要炊具没炊具的事儿,闯王和幕僚们一激动,决定玩智取,先瓦解守城明军的意志,以最小的伤亡获得最大的成果,兵不血刃,那才是兵家的最高水平!是不是宋献策的主意就不知道了!
  
  面对敌人的叫骂和挑衅,守着大炮的西直门将士玩真的,不忽悠——调整角度!装实心弹!点火!放!
  
  几声巨响振聋发聩,激起尘土飞扬,二十多名大顺军得以表演敦煌莫高窟飞天之真人版,自学成才,动作优美,搁现在可以上春晚了!
  
  敌人总共来六十人,报销二十人,百分之三十的伤亡率,非常凑合。
  
  被轰的大顺军有点蒙,权将军没跟咱们说这些人会玩真的啊!这倒不是权将军刘宗敏有意骗他们,他本人也没料到被合围的明军还敢真开炮,你现在轰老子,不怕城破之后,老子杀你全家吗?你有没有点危机意识?
  
  这种留后路的想法,在守城的明军中很普遍,当然谁也不会说出来,反正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但这条潜规则不适用于西直门,因为奉命守西直门的是吴麟征!
  
  这个吴麟征就是最早向崇祯提议,放弃宁远,让吴三桂屯兵宿迁,以拱卫京师的礼部都给事中!看来有时候主张放弃的人,并不都是懦夫!现在他的职务是太常少卿!
  
  吴麟征,字来玉,浙江嘉兴人,天启二年进士,猛人卢象升的同学。虽然和卢猛人同科,吴同学却远没有卢同学年轻有为,人家三十多岁当上宣大总督,直到崇祯十七年,吴麟征还是都给事中,七品芝麻官,职业生涯发展的速度,堪比蜗牛!
  
  官虽然小,胆子却不小!吴大人书生上阵,却不愧硬汉本色,丝毫不为自己今后的前程和出路打算,对着西直门外的大顺军一顿乱轰,不创造几幅飞天壁画誓不罢休!效果很显著,没有飞天的敌人小分队居然跑路了!
  
  跟随吴麟征守城的将士欢呼雀跃,吴麟征却站在城楼上一言不发。众人问他原因,他说:“大股的敌军很快就会来,炮弹别放了,省着点用,人多再放!”
  
  就算京城必破,本大爷也要多给皇上轰死几个陪葬!
  
  面对部下的仓皇失措,吴麟征镇静地说:“时事一旦不济,你们可以潜身远害,而为国捐躯是我自己的志向,与你们无关!”
  
  我相信,天启二年的进士,盛产纯爷们!
  
  吴麟征的判断很准确,不久大批大顺军开始攻击城门,除西直门外,广宁门、阜成门也陆续受到攻击!从地理位置来,广宁门位于外城墙西侧正中偏北,阜成门位于内城墙西侧偏南,西直门位于内城墙西侧偏北,三个门基本处在一条直线上。
  
  大顺军的战略意图比较简单:使用大批兵力围攻城池西侧,争取一举攻克!
  
  屯兵于东侧朝阳门的三大营,此时已经转移到受攻击的西侧来助战!这支光荣之旅与大顺军先头主力遭遇,想必一场恶战即将展开!但是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没有恶战,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史书上用了两个字来形容光荣之旅的表现——溃降!
  
  三大营中的神机营,曾在明初远征越南时,一战成名,继而得名响彻中华大地的“神机”二字!其他两营也在不同的时期,谱写过不同的传奇!世易时移,昔日纵横南北的精锐之师,如今只剩下逃命和投降!
  
  怪将士们不用命吗?
  
  我曾对一个同事说:“如果说开始一个项目很难,那么结束一个项目也绝非易事!”
  
  同事很酷地回答:“生和死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我想这句话,李国桢一定深以为然!
  
  作为守城总指挥,我只能说,他尽力了!
  
  将士们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竟然无动于衷,既不去提刀,也不去放炮,名副其实的作壁上观,似乎自己不属于任何一方!不是大顺军,亦绝不是明军。
  
  一向温文尔雅、以雄辩著称的李国桢发怒了,他操起鞭子,去抽盘腿大坐的士兵。被抽的大兵还算给襄城伯面子,站起来,懒洋洋的提起刀,李国桢抽起来一个,又去抽另一个,另一个站起来,原来那个又坐下来了!
  
  李国桢带着哭腔问道:“你们到底要干什么?快去杀敌!”
  
  一个胆子大的士兵告诉他:“现在我们做什么都没有用了。”
  
  这一次,李国桢没有再挥起手中的皮鞭,他扔掉鞭子,仰天大恸:“苍天哪,难道你真要灭我大明?”
  
  万念俱灰的李国桢终究没有忘记皇帝,他找来一匹马跨上,向紫禁城疾驰而去!他已经几夜没有合眼,衣衫肮脏凌乱,昔日衣冠楚楚的爵爷不复存在!
  
  在皇极殿外面,李国桢见到刚散朝的范景文、周凤翔、马士奇和倪元璐等人。众人看到汗流浃背,连腰带都跑丢了的李国桢,大吃一惊!
  
  崇祯的内侍上前责备李国桢,李国桢跺着脚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君臣能够相见,已是万幸,复求其他?”
  
  李国桢跌跌撞撞的来到崇祯面前,对他奉若神明的皇帝说:“陛下,将士不用命,事已不可为,臣死罪,您杀了我吧!”说完,伏地痛哭。我想,此时李国桢真想让崇祯杀了他,这样就彻底解脱了,不必活受罪了!
  
  崇祯捶足顿胸,哭泣着说:“诸臣误朕至此!”
  
  一时间,满朝文武和内侍都失声痛哭,声音响彻殿宇!
  
  崇祯不再说话,哭着回宫去了。
  
  李国桢快步走出来,上马驰去!
  
  最终的结果,他已知晓,却不能妥协!
  
  那就战斗到最后一刻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京城破
  
  (2)北京!北京!
  
  李国桢骑马返回正阳门时,远远听到守城将士们在大声喧嚣,似乎在争论什么事情。他走进仔细一听,原来有人说勤王兵马到城外了。李国桢听了,心中为之一振!是哪路人马呢?他首先想到,可能吴三桂或者刘泽清的人马到了!
  
  老伯爵太过天真,吴三桂和刘泽清忙着晾衣服呢,哪有心思进京勤王啊!嚷嚷半天,人到跟前才看清,原来是唐通率领人马来到城下,架起大炮准备放呢!李国桢空欢喜一场,勤王兵马不用指望了,是福是祸自己扛吧!
  
  陷入绝境的李国桢反而异常坚定起来。
  
  为防止奸细的破坏,李国桢下了一道死命令,城门守将之间不许私自通讯,各自守住自己跟前儿的一亩三分地。违令者,斩立决!接着他下令,对着唐通的人马放炮扔石头,轰不死你,也砸死你!
  
  这样僵持到晌午,天气忽变,黄沙障天,不久又下起微雨,地面上泥泞不堪。大顺军在城外一个劲儿放炮,似乎要报上次被轰的一箭之仇!
  
  吴麟征发现西直门的城墙根儿被轰开一个缺口,他十分着急,如果敌人从这个缺口进来,后果不堪设想!吴麟征吩咐士兵赶紧去填土,趁敌人发现之前,务必把缺口堵上。
  
  可是他的命令没有人听。
  
  一向文质彬彬的吴麟征不禁咒骂道:“你们不填是不是?老子自己填!都给我滚!”
  
  说完,他三步并作两步下到墙根儿,开始给城墙加固填土。
  
  士兵们看到长官亲自动手,自己不好干站着,一起动起手来。
  
  吴麟征很快变成了泥人儿,他的脸、他的官服被沙土覆盖,他的两只手更沾满泥水,尽管这双手在过去一直是提笔写字的!
  
  截止到十七日未时,即12点至14点之间,大顺军的主要工作,除了骂仗、放箭,就是和守军对着放炮,另外一项任务就是填充护城河,填充材料是木头和沙石!
  
  可能有人要问,大顺军为什么不直接攻城呢?不是不想,是不能!这要拜明成祖朱棣所赐!
  
  想当年,他老兄迁都北京时,在城市建设上采用了城中套城的格局。除了建有内城和外城,内城里还建有皇城和宫城(紫禁城),基本原理参见现在流行的工艺品套娃儿。
  
  本着有城必有池的理念,分别形成外城护城河、内城护城河、皇城护城河、宫城(紫禁城)护城河等多个护城河水系。
  
  当然,李自成们需要攻克的是内外城护城河,只要能过去,皇城和紫禁城的河就打包送了。
  
  内外城的护城河距城墙20米,河面宽52米,河底距地面深5米。河帮呈垂直状,两岸河帮均用厚50公分,宽70公分的花岗岩灌白灰浆码砌。另外,河帮上砌有拦护用的矮河墙,护城河的河底用灰土夯实,十分坚固。内、外城护城河总体长约41公里左右。
  
  以前我孤陋寡闻,以为古代的护城河,大致就像沈阳的卫工明渠那么宽,估计卷起裤腿、淌着就过来了,找到这组数据才知道自己多么无知鄙陋!
  
  举个例子来说,李自成们要靠近城墙,首先得过护城河。步兵游泳过去吗?大顺军主要的兵源是西北,都是旱鸭子,再说了,就算你是浪里白条,跑着弓箭大刀,怎么游啊!骑兵就更不靠谱了,河深5米,你有那么高的马吗?头顶上还飞着炮弹,根本过不来!明成祖的天才设计,简直能把李自成恶心死!
  
  这就不难理解,大顺军为什么想法设法,找各种材料把护城河填起来了。
  
  大家各自忙活的时候,一队人马出现在广宁门外,走在最前面的是大家的老熟人——独眼闯王李自成!
  
  这个时候来无非为了督战,比较嚣张的是,李自成居然带了凳子,直接坐下观战。当然李自成并不是单纯来看热闹的,他派太监杜勋进入城内,胁迫崇祯禅位,据说被崇祯斥退!但我不信!你信吗?
  
  按照崇祯那个脾气,只有他胁迫别人,没有别人胁迫他,即便山穷水尽也是如此,杜勋要是敢去,估计会被崇祯剁成肉馅。贴身太监张殷劝皇帝投降,尚且被一剑刺死,你杜勋算老几?
  
  也有史书说,李自成抓了两个王爷当做人质,杜勋若遭不测,他就手刃二王,作为报复!先不说杜勋在李自成眼里有没有那么重要,崇祯连自己的命不要,还会管亲戚们死活吗?
  
  我觉得杜勋压根就没见到崇祯,最多就是翻墙爬进城里,向守城太监们宣传一下闯王的宽大政策。末了还会说:“看我跳槽之后活得多滋润啊,大家都是太监,你们来了也是一样的!”
  
  杜勋这招儿对崇祯是没用,但不代表对别人没用!因为杜勋爬回来不久,事情就起了变化!
  
  骤变发生在申时,有一扇城门忽然开了,不是轰开的,更不是砸开的,是守城人自己开的。
  
  关于哪扇门先开和开门的人是谁,各种史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崇祯实录》说是监军太监曹化淳开的广宁门,也有的书说是兵部尚书张缙彦开的正阳门。当时情况极其混乱,不可能有史官专门记载这件事,《崇祯实录》也是由清初的无名氏整理,真实情况已被彻底掩埋。
  
  我们唯一能肯定的是,北京不是被攻破的,而是出了内鬼!这就没办法了,明成祖再聪明,也设计不出来防内奸的城墙!
  
  在诸多的不确定中,有一点很确定:外城失陷后,有一个人立刻跪迎闯王李自成进京,这个人叫光时亨!还记得这个名字吗?
  
  李明睿提议南迁时,是他强烈谴责李明睿的逃跑主义!指责他的话我就不说了,对这样一个人,就不浪费笔墨了!
  
  此时崇祯尚不知道城门洞开的消息,毕竟北京城那么大,那年头没有手机,骑马也得骑一会。但情势紧迫,为防万一,他还是想让太子突围先走,无论从一个父亲的角度,还是从一个皇帝的角度!
  
  于是崇祯紧急召见了巩永固——他最可靠的妹夫,想让妹夫带着家丁护卫太子先走。意思是,就算自己死了,还有正统继承人在,广大的江南地区尚在明军手中,再组织个朝廷不是难事!
  
  崇祯的想法没错,但可操作性不强!因为巩永固有护卫太子的忠心,却没有护卫太子的实力!
  
  巩永固流着泪对崇祯说:“陛下,皇亲国戚家中不许私自养家丁,这是祖宗的规矩,微臣哪敢违反啊?就算有,皆是老弱病残,何足当贼!”
  
  崇祯相信,他这个妹夫是不会说谎的。于是他嘱咐巩永固好自为之,就此诀别!
  
  既然走不了,就先找个安全的地方藏起来吧。
  
  巩永固走后不久,崇祯方知外城失陷,他问阁臣这个消息是否属实。
  
  阁臣们回答说不知道!
  
  崇祯问:“现在该怎么办?”
  
  他们一致表示:“皇上之福,自当无虑!如其不利,臣等巷战,誓不负国!”
  
  到现在还忽悠皇上洪福齐天,太过分了!
  
  崇祯无力的摆摆手,吩咐说:“你们都下去吧。”
  
  发誓慷慨激昂,动真格的就不是那么回事了。除了范景文之外,其他的内阁大臣都没能兑现自己的诺言!
  
  内阁大臣们退下之后,崇祯焦虑地徘徊,一个内官从外面跌跌撞撞跑进来,哭着说:“陛下,内城也失陷了,贼从宣武门蜂拥而入!”
  
  崇祯和王承恩倒吸一口凉气——宣武门离紫禁城已经很近了!
  
  崇祯急迫地问道:“大营兵在哪呢?李国桢在哪?”
  
  内官语塞,不知如何回答。
  
  王承恩上前说:“大营兵溃散了,陛下快走吧!再不走,恐怕来不及了!”
  
  崇祯不置可否,说道:“陪朕登万岁山!”
  
  看王承恩站着没动,崇祯斥责道:“这都什么时候了?朕还有什么可怕的?”
  
  崇祯了解王承恩,他自己不怕死,却不想让崇祯有事!
  
  王承恩也急了,脸上永远是一副讨好笑容的他,跺着脚对这个自己从小看着长大的孩子说:“陛下,别再耽搁了,如果您有什么事,老奴就是死了,也没有脸见贞皇帝(指崇祯的父亲朱常洛)!”
  
  崇祯暴跳如雷,对他喊:“陪朕去,立刻!”
  
  既然不能送你走,老奴就陪你走到底吧,贞皇帝,老奴只能做到这些了!
  
  两人登上万岁山远眺,看到的是烽火连天,听到的是呼天抢地!
  
  崇祯紧皱着眉,表情痛苦的扭曲着,半响,仰天大恸:“苦我民尔!”眼泪夺眶而出。
  
  尽管悲痛至极,但崇祯知道,不能再耽搁了,自己可以死,但太子必须活着!
  
  随即他返回乾清宫,用朱笔诏谕内阁:命成国公朱纯臣提督内外诸军事,辅佐东宫!
  
  成国公朱纯臣是靖难功臣朱能的后代,就是不愿意送孩子去国子监军训的那位。他后来的表现更加恶劣,不知道在地下见到自己的祖先,会不会脸红!
  
  傍晚,慈庆宫。
  
  三月天黑得很早,远处的火光和吵杂声依稀可辨。
  
  天启张皇后,闺名宝珠,今年已经三十八岁,却仍旧颀长清丽,样貌不输于二八少女。二十多年前,少年天子朱由校对她一见钟情,随即封为皇后,她的父亲张国纪因为女儿的婚姻,被封为太康伯。她守寡十七年,每日靠读书、写诗、养花派遣时光!
  
  崇祯最宠爱的恭淑田贵妃临终时,将亲生儿子永王朱慈炤托付给张皇后。张皇后自己没有孩子,自然把朱慈炤视为己出,尽心尽力抚养他。但是今天,张皇后知道,告别的时刻到了。
  
  她嘱咐永王赶紧去找嫡母周皇后,她十分清楚,周皇后一定会想办法送太子朱慈烺和定王朱慈炯出宫,虽然田贵妃生前数次恃宠而骄,不把周皇后放在眼里,但张皇后是这个妯娌的,相信她不会将气撒到无辜的孩子身上。只要孩子能活着,总算不负田贵妃的嘱托!
  
  张宝珠一直都是个聪明的女子!
  
  慈炤走时,问她会去哪里?她慈爱的对孩子笑了笑,没有回答,她已经为自己想好了出路。
  
  虽然你在别人眼中,是个无能的木匠皇帝,但我在心中,一直敬爱着、思念着你!我很快就要去见你,等着我!
  
  
  广宁门外,冲天火光映红李自成坚毅的脸,他扬起头,抽出刀锋,翻身上马!
  
  北京,就此成为坦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京城破
  
  (3)化身为凤
  
  崇祯命王承恩召来周皇后、袁贵妃,以及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桌子上备着酒菜,大家愁眉不展的围坐在一起,算是最后一顿家宴。
  
  崇祯与周皇后、袁贵妃同饮几杯酒,权且当做对她们追随自己多年的感谢!
  
  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事。崇祯对太子、定王和永王说:“北京势必不保,吃完这顿饭,父皇会安排你们出宫!你们一定要记住,大明中兴全靠你们了!”即便山穷水尽,崇祯的刚烈个性丝毫未变。
  
  周皇后忍不住哭出了声,她痛心疾首的责备崇祯说:“妾追随陛下十八年,您从来没听过我一句话,事情才走到今天这步田地!”说完,搂住太子和两个小王爷失声痛哭起来!性情柔顺谦让的袁贵妃在一旁默默垂泪,事到如今说什么都迟了!
  
  崇祯示意王承恩过去领走三个孩子,再不走就真来不及了!
  
  周皇后反复叮嘱三个孩子,她具体说了什么,我们无从知晓。想来作为一个母亲,无非是告诉孩子们时局异常凶险,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太子和两个弟弟自幼养在深宫,生存能力基本为零,更何况他们面对是怎样的境遇啊!
  
  内官们催促着周皇后,她不得已把心一横,使劲儿将三个孩子推出去,用生硬的语气说道:“快走吧!”接着便哭倒在地,不能言语。皇后如此悲伤,内官们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崇祯很着急,他瞪起眼,小声对内官们说:“还等什么?快领他们走!太子和定王送周皇亲家,永王送田皇亲家!”
  
  周皇后望着孩子们离去的背影,也许此刻她最想做的就是,把孩子们的模样牢牢的刻在脑海里,因为她再也见不到他们了!
  
  崇祯对周皇后和袁贵妃说:“事到如今,唯有一死。”
  
  袁贵妃很吃惊,周皇后很平静。
  
  周皇后没有争辩,成婚十八年,她从没有跟丈夫任性过,但凡他交代的事,她总是和和驯驯去做,今天也一样。
  
  她默默看了一眼这个自己从少女时代就开始陪伴的男人,只身回到坤宁宫,无条件的接受了自己的宿命,一如她被册封为王妃、乃至皇后时的坦然。
  
  有时候我会想,在告别时,崇祯有没有抱抱她。或许我的想法很小资、很矫情,以崇祯的个性和当时的观念,不会有这样的拥抱,就算有史家也不可能写进书里,可我还是希望崇祯真的抱过她, 带着丈夫拥抱的余温面死,才不会觉得孤单冰冷。
  
  七尺白绫,腾空而起,缠绕住殿梁,飘飘荡荡,白如雪,十八年如幻如梦。
  
  嘉定有女,婉如清扬。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新郎在堂前等我啊,美玉闪闪金线悬,姑娘许郎心如鼓!
  
  雪绫缠颈,骨裂香魂断。
  
  小轩窗,一缕清风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京城破
  
  (4)负责任的皇帝
  
  崇祯督促袁贵妃立刻回宫自尽,并尾随她回到自己的宫殿,企图监视她了断。
  
  袁贵妃没办法,哭着将头放到系好的扣子里,并蹬掉了垫脚,眼看就要步周皇后后尘,或许她命不该绝,这时意外出现了!
  
  也许是扣子没有系牢的缘故,袁贵妃竟然从半空中摔到了地上,除了屁股跌痛点,居然没有大碍!崇祯见她没死,便挥剑向她砍去,连续三剑只击中肩膀,不是崇祯剑法太差,而是他也下不去手。崇祯认为三剑都不能杀死袁贵妃,她肯定有神灵庇佑,不敢再砍,转身走掉了。
  
  当然,崇祯没有就此停手,他的下一个目标是,自己的女儿!
  
  崇祯来到寿宁宫,找到大女儿长平公主。外面乱哄哄,说什么的都有,大公主正不知所措,见父亲来了,拉住父亲的衣襟哭起来,她当然不知道父亲是来要自己命的。
  
  看到女儿可怜的样子,崇祯的心都要碎了,他是一个父亲啊。他痛苦的质问女儿:“你为何要降生在我家?”说罢,闭眼向女儿砍去,大公主出于本能的反应,以左手格住剑锋,但崇祯用力很猛,宝剑又很锋利,大公主的左臂被无情砍断,锥心的疼痛使她昏死过去,不省人事。
  
  
  据史载长平公主“金枝秀发,玉质含章”,皇帝女儿吃的好、穿的好,想必难看不到哪里去。长平这个封号,是清廷后来加封的,她在明廷的封号是坤兴公主,想必寄托着父亲崇祯振兴乾坤的良好愿望。
  
  被父亲砍伤的这一年,她十五岁。父亲为她精心挑选了驸马周世显,原本计划明年完婚,谁知这场巨大变故的发生,将一切都改变了。当然,大公主没有死,还有一口气在,然而对于她来说,这未必是幸运!
  
  
  崇祯拾起沾满血污的宝剑,又在昭仁殿找到了小女儿昭仁公主,由于昭仁的年龄十分幼小,没有任何自卫能力,最终被自己的父亲杀死,甚至连一声叫喊都没能发出。
  
  杀掉小女儿之后,崇祯的手酸软得再也持不住剑柄,一声清脆的碰撞,宝剑掉落在地。他没有力气弯腰去拾,只是愣愣地站在原地,目光浑浊而涣散。
  
  王承恩闻声赶来,他看到了血腥的宫殿和公主的尸体,这个忠实的老仆人没有哭泣,因为他知道,李自成是不相信眼泪的。
  
  他对崇祯说:“陛下,走吧!”
  
  王承恩把崇祯拉回乾清宫,接着为崇祯换上自己的衣服和靴子,事到如今管不了衣服和鞋子的尺码是否合适了,凑合着穿吧!
  
  不过个人认为穿着不合适的衣服和鞋子,反而更容易暴露,你穿的跟《三枪拍案惊奇》里面李老四似的,太可疑了,谁看不出来你的企图啊!
  
  王承恩带着十几个太监跟着崇祯跑,开始还真顺利,出紫禁城和皇城一路畅通,直到他们来到最后一道关卡——朝阳门!
  
  崇祯的判断很准确,大顺军的主力集中在城西,东侧朝阳门的包围力量很弱,人数也不多,如果能顺利出朝阳门,便就此逃出生天!前往南都,中兴有望!
  
  不过令崇祯一行人大为惊讶的是,朝阳门的守将竟然不知道大顺军已经破城的消息,他们还在这里坚定的守卫!
  
  城上的守军望见一队人马由远及近而来,以为有人要趁乱逃跑,立刻架起大炮,准备惩治这些人。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守军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这就是逃跑!本着对皇帝负责的态度,守卫朝阳门的将士们在完全不知情的前提下,拿大炮把皇帝一行轰走了!不知道崇祯应该表扬这些将士,还是更想杀了他们?
  
  出是出不去了,崇祯的倔脾气又犯了,老子不走了!他索性开始围着内城绕圈儿,挺像巡警的。走到正阳门时,他看到了三盏刺眼的白灯!这节骨眼燃白灯意味着什么,我不解释,相信大家也都能明白!我相信,从这一刻开始,崇祯最终确定自己必死无疑!
  
  一路耽搁,黑夜快到尽头了!
  
  崇祯回到前殿,他挽起袖子,亲自击鼓召集百官,却没有一个大臣出现。
  
  心灰意冷的崇祯遣散了侍从们,令各位好自为之,来生再见!接下来要做什么,他很清楚。他一直都这么聪明,不需要别人提醒!
  
  他轻轻的冲王承恩笑了一下,尽管这个笑容很苦涩,但毕竟在以前,这样的笑脸只有田贵妃才看得到!
  
  他笑,就代表他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宿命!
  
  去内苑吧,那里有万岁山,万岁山上有很多棵健壮的树。
  
  你看到了吗,太阳快升起来了,又一个明媚的春日!
  
  朕平时待你们不薄,为何今时今日,却无一人相从?
  
  可能你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来不及赶到这里吧!
  
  李自成,朕可以死,且任你分尸,绝无二话!但不要伤害百姓,他们受的伤已经够多够深,都冲朕一个人来吧!
  
  娘,孩子就要见到您了!
  
  崇祯死了,死在这个从小陪伴他的老太监面前。
  
  从朱常洛的淑女刘氏生出朱由检的那一刻,当时还很年轻的王承恩,就奉旨来照顾和陪伴这个孩子。
  
  这么多年,刘氏被遣出宫、忧郁而死,将五岁的检托付给东李选侍;君临天下四十八载的万历爷死后的血雨腥风;以及朱由检那内心充满不安全感的父亲朱常洛之种种;魏忠贤乱政时的险恶;无论何等凶险,他都一直陪伴这个孩子挺了过来,以各种各样的手段化险为夷!看他从襁褓中的婴儿,成长为俊朗的少年,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直到走向末路!
  
  三十多年,他从不曾离开,因为这个孩子。现在这孩子死了,那他也不能再活着了。
  
  司礼太监王承恩引带扼颈于皇帝对面!
  
  我不知道崇祯算不算一个好皇帝,但我确定,他是一个负责任的君父!
  
  我不知道王承恩是不是一个好人,但我认为,他是一个忠诚的守护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5)死生之禅
  
  我经常会想,在避无可避的大难面前,究竟是好死更具价值,还是赖着活下来更有意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被这个问题困扰着,百思而不得解。
  
  谁都不能否认,壮烈的死去可以让死者的人格得到升华,形象也愈加高大,但人的生命毕竟只有一次,现在放弃了,就算运气好,有机会再投胎,也不知是牛是马。
  
  朱由检再投胎还会是皇帝吗?我觉得不会,这辈子是皇帝,够意思了,下辈子是棵大树也说不定。
  
  那么屈辱的活下来会不会更好呢?如果你选择活着,就要当心了!你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忍受别人的冷眼和折辱,这是很痛苦很现实的遭遇。至于有没有机会翻身,你自己全然不能把握,多数得看老天爷的心情,像宋徽宗和他儿子那样,死在人家手里也完全有可能。即是一辈子翻不了身,你都怪不得社会,人家会这么说:怕死就凑合活着吧!
  
  那么,死还是不死?
  
  对于崇祯来说,死不死要赶紧决定,如果稍有迟疑,等李自成到跟前,估计想死都死不成了。因为此时,崇祯将拥有新的角色和价值——能喘气的战利品!这种会说话、极具说服力的完美活化石,李自成怎么舍得让他死呢?
  
  如果让崇祯做出和李煜相同的选择,那么我相信,他每次向李自成下跪,都将是一场心灵的炼狱,一种生不如死的煎熬,而对李自成来说,每接受一次崇祯的跪拜,都将是一次征服者的体验,感觉肯定相当不错!
  
  以崇祯的性格,他不会给予李自成这样的机会,死也不会,所以他死了!
  
  崇祯放走儿子、杀死妻子和女儿,我一度认为他对妻女太狠心,尤其是看到他曾经试图逃跑的片断,更加觉得不屑——杀死妻子和女儿,自己却要逃,太不讲究了,是男人吗?
  
  我停下来思考了一下,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朱由检不是人,他是一个皇帝,或者说,他首先是个皇帝,其次才是人、是丈夫、是父亲。即使他不能再护佑妻儿,也绝不能使他们陷入宋徽宗妻女的那种境地,摆在崇祯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条选择——杀死他们!
  
  我相信,这是他自认为保护妻女的最好方式!
  
  朱由检生活在三百多年前,企图用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他,显然不合适。他也不会有让妇女和孩子先走的观念,确切的说,就算他想,也行不通!
  
  在冷兵器时代,带着女人和孩子出逃,与其说是突围,还不如说是自投罗网。女人小脚儿,走不快,骑马又不会;孩子太小,体力更成问题。
  
  在山西一家博物馆里,我看过古代妇女所穿的鞋子,只有三寸大小,袖珍得只能放下我的脚趾头。穿的下这鞋子的女人,估计走路都需要人搀着,哪还能亡命天涯?
  
  还是那句话,评价一个人要符合客观的历史情况。因为一个人做出的选择,免不了受到历史的制约,即便他是皇帝!
  
  绕了一大圈,我到底想对大家说什么呢?
  
  那就是,无论好死还是赖活,都是当事人自己的选择。毕竟生死事大,不可以此责人。更何况特定的历史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制约和影响我们。
  
  我们有权赞扬或是指责,却否认不了其存在的原因。
  
  对于当事人来讲,则更简单——选择了过程,就要承担结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6)一个驸马的选择
  
  乐安公主府,或许现在应该叫巩宅吧,因为按照明朝的规定,公主如先于驸马去世,府邸的名称便不能再和皇家沾边。
  
  巩永固从内城楼退回家中时,家中的奴仆已全部逃走,只有一个老仆人安静的坐在院子里。
  
  院子里的寂静和安详,与外面炮火纷飞的喧嚣和混乱,形成鲜明对比。大顺军还没有到达这一带,这里暂时是安全的。
  
  巩永固十分疑惑,问道:“大家都走了,你怎么还不走?”
  
  老仆人回答说:“驸马爷,我还有事没办完呢。”
  
  巩永固对他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有比逃命更重要的事吗?快走吧。”
  
  他总是这样,为别人考虑得更多,即便是自己的仆人。
  
  老仆人摇摇头:“我在等着给您收尸阿!”
  
  听到这句话,巩永固终于领悟,这个老仆人为何如此坦然!
  
  巩永固没有责备老仆人乌鸦嘴,反而点点头——现在能有个人愿意给自己收尸,也算是一种幸运吧。
  
  收尸的人有了,巩永固彻底放下心,现在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了。
  
  他拿出家藏的陈年老酒,记得公主在世时,总是不让他饮酒,今天他准备破一回例,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他满满斟出三大杯白酒,一杯敬给皇帝,另一杯献给远行的妻子,而自己则喝下最后一杯。
  
  喝酒,不仅可以祭奠死者,还有另外一个重要作用——壮胆。任何人选择去死,都需要胆量的。只是不知道,巩永固喝下的这杯酒,是辛辣、是香醇,还是苦涩?
  
  巩永固一把扯下罩在头上的网巾,掷到地上,本来束的很整齐的发,飘散落下。
  
  古人以披发为不雅,巩永固此举,无异于明志必死。
  
  在赴死之前,他最大的牵挂,就是自己和公主的孩子。 关于他们夫妻二人生育了几个孩子,都是男孩还是女孩,史书的记载不是很统一,在这里我们不打算进行考证,因为无关大局。
  
  值得一提的是,巩永固对孩子们的安排。最普遍的说法是,他点了一把火和孩子一起自焚,追随公主而去。或许史书的作者认为,只有这样记载,才能将巩永固的形象无限拔高。
  
  毕竟驸马殉国,明末只此一人,不烘托得壮烈一点,不仅对不起驸马,更对不起大家。
  
  可我还是希望,巩永固放走了他的孩子,毕竟他只是驸马,不是皇帝,他的孩子姓巩而不姓朱,没有义务跟随大明朝这艘船一起沉没。
  
  巩永固是顺天府大兴人,史书记载他善于骑射,但终其一生,并不见他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想来是史书的溢美之词。对于英雄人物,我们总是有一种过分保护的心情,唯恐他有一丝不完美。
  
  我倒希望所有的勇者都是不完美的,正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才能确定他们都是凡人,而凡人的英勇无畏,才更值得敬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6:40 | 显示全部楼层
(7)初进京
  
  迎着纷飞的炮火,望着满目的疮痍,李自成进入北京。
  
  他十分低调,没有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贴身随行的只有宋献策、牛金星和李岩等人。在李自成的身上,农民的朴实与率性彰示得十分明显,他一直是个低调的人。然而行为低调,穿着却不低调。
  
  据记载,当时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青白色丝织长衫,骑着乌蛟马进入北京。个人觉得这装束有点怪——毡笠是冬天戴的,而丝织长衫是春季穿的。自成兄应该没学过混搭,却穿得如此拉风,如此新潮,不知是不是史家蓄意的恶搞。
  
  对于李自成来说,最要紧的事,自然不是形象问题,而是赶紧把崇祯和周皇后找出来,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不然过几天,在广大江南地区,无端冒出十几个帝后,这事儿怎么算?
  
  另外还要控制住太子、定王和永王。这三个孩子是崇祯的亲生儿子,一旦跑出去,随便一个总兵,都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摇身一变成为正朔,这样一玩,估计大顺朝又成黑户了!
  
  虽然李自成的政治悟性偏低,但这么简单的道理,他还是懂的,所以他绝对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在紫禁城里,李自成坐着崇祯的椅子,用着崇祯的桌子,拿着崇祯用过的毛笔,下了一道缉拿崇祯和周皇后的命令——献帝后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夷族!
  
  赏金不低,还能加官进爵,但这事太难办。就算崇祯不死,估计做着发财梦的普通人,也领不到这笔赏钱。
  
  我们都知道美国想捉本拉登,捉活的多少钱,死的多少钱,明码标价,绝不忽悠!谁都明白,只要捉住拉登,无须艰苦创业,就能成功跻身富豪行列,可你怎么还在这上班,不赶紧去捉拉登呢?问题是捉得到吗?武装到牙齿、装备到脚趾的美国特种部队都找不到,你拿着墩布把和粪叉子就能找到啊?
  
  除了张贴寻人启事,李自成还努力安定秩序、稳定民心,干得热火朝天,可手下的头领们没有他那么敬业,捎带脚干了点私活。
  
  进了京城,头领们的眼珠子快掉地上了,哪还顾得保持低调,其中最张扬的就是权将军刘宗敏和讨北将军李牟。
  
  刘宗敏为非作歹,比较好理解,这家伙向来不知收敛,想干什么干什么,有时连李自成都管不了他。
  
  宗敏兄放眼望去,哇塞!这幢别墅好啊,面积大、精装修,没有公摊,还不用交物业费。虽然赶不上闯王的紫禁城,但也相当凑合!
  
  怀揣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宗敏兄打听到,房子的主人叫田弘遇,就是崇祯最喜爱的女人——恭淑贵妃田秀英她爸。得!前朝贵妃亲爹,肯定有钱,不勒索你勒索谁?宗敏兄是从来不讲客套的,太虚!房子腾出来,人就住进去了!
  
  其他没安居的头领们,接着在京城转悠,又发现一处宅邸,比田贵妃娘家的宅子更大更豪华!一打听,原来是周奎家。
  
  头领们大字不识一斗,却都知道周奎有个女儿,叫周玉凤,嫁了个人,叫朱由检。啥也别说了,拿来吧——宅子立刻归李牟所有!
  
  提到讨北将军李牟,你大概认为他是李自成的亲戚吧。你恰恰猜错了,还真不是!但他确实有亲戚在起义军的高层任职——他的堂兄是李岩,就是那个仗义疏财、功高盖主的李大公子。
  
  按说有这么个前途无量的亲戚应该高兴,但偷着乐的同时,夹着尾巴做人才是正理。可惜李牟最终还是犯了暴发户的通病,亏他还是个秀才!
  
  李小公子的行为,最多是非法侵占个人财产,放到现在,也就是判个几年徒刑,把东西退回来就完了,谁又敢说周奎和田弘遇不是通过巧取豪夺,得来的房子呢。
  
  说到底,不是杀人放火,就算不得罪大恶极。但李小公子很快就会知道,算不算罪大恶极,他自己说了不算,哪谁说的算呢?领导说了算,形势说了算!
  
  在入城的农民军里,肯定不只刘宗敏和李牟强占勋戚们的豪宅,之所以这老哥俩的壮举得以名垂千古、臭名远扬,是因为他们占的是崇祯老丈人的豪宅。
  
  这就活该了,你占谁的不好,非占皇帝老丈人的。要知道,就算朱由检死了,他也是皇帝,权利丧失了,名人效应总是存在的。血淋淋的事实证明,欺负到皇帝头上,是没有好下场的(哪怕是死了的皇帝),即便不能把你千刀万剐,也足够让你遗臭万年,永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我在想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宗敏们破坏规矩的事,李自成到底知不知道?说他完全不知道,似乎不太可能,他不是聋子又不是瞎子;说他知道得很清楚,也不尽然,毕竟手下人会瞒他一些事。可为什么他自己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却对部下的小变质不加制止呢?
  
  从李自成一贯的表现来推断,他极可能认为现阶段,这不是个事儿,至少不是个大事儿。再说大家跟着自己,不给点好处怎么好意思?
  
  这观点本质上没错,造反这么多年,颠沛流离,指南打北,好不容易成功进京,偶尔为非作歹一把,是可以理解和宽容的。
  
  问题在于,你强占勋戚们的房产,老百姓没得到实惠,肯定有人说你变质了,但你要是变质到底,还好办。你偏偏变质不彻底,这就像革命不彻底一样,危害大了去了。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讲,暂且按下不表。
  
  李自成想找到活着的皇帝,当然,他没能如愿。他只找到了皇帝皇后的尸体, 他一心想要活口,朱由检偏不让他称心,临死还要恶心他!谁让你李自成恶心他十几年?
  
  朕不给你留别的,就给你留俩尸体,看你怎么处置?厚葬朕,你不甘心;可你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侮辱死人,你就犯了众怒,吐沫星子也淹死你!
  
  另外,朕给你修书一封,写蓝色袍子上:朕任你分尸,勿伤百姓!明白告诉你,你把朕做成标本,朕不怕,太祖高皇帝的子孙怕过谁啊!可你不能伤害百姓,不然朕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这达到一种什么效果呢?你李自成伤害百姓,当然是你丧尽天良,不道德;你不伤害百姓,就变成你谨遵朕的遗诏。你造了大明的反,逼死朕,可到头来,你还得按朕说的做,膈应死你!
  
  与此同时,大顺军在一处民宅中,发现了太子和定王。诸位一定奇怪,太子和定王应该在周奎家被发现,为什么强占周奎宅邸的李小公子没发现他们,反而大顺军士兵在普通民宅里找到了他们?
  
  原因很简单,他们的亲姥爷根本没让他俩进门!做姥爷做到这份上,够意思!
  
  李自成没有杀这两个孩子,而是封太子为宋王,封定王为宅安公,将他们安顿在西宫居住。
  
  这期间,李自成召见了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神色泰然,问李自成:“为何不快快杀我?”
  李自成回答:“你并没有罪,我怎可滥杀无辜?”
  “如果你不杀我,那么不妨听我讲几句。首先不可侵扰我祖宗的陵寝,其二迅速以帝后礼仪安葬父皇和母后,第三不得伤害百姓。你能做到吗?”
  
  李自成点头同意。
  
  这一年,朱慈烺虚岁十六,虽然长年养在深宫,他还是继承了父亲刚强的衣钵。
  
  至于田贵妃所出的永王,出宫不久便人间蒸发,杳无音讯。直到几十年之后,须发斑白的他才再度现身,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到底是崇祯的第几子,究竟是真是假,谁也说不清楚。
  
  不管怎么说,初到北京的李自成和他的大顺军们,该找的找到了,需要控制的全部控制住了,前景是十分光明的。
  
  接下来要做的事,就是料理各位大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7: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京城破
  
  (8)首殉国
  
  为了妥善管理明朝的官员,作为丞相的牛金星发布了一道命令,让文武百官在第二天入朝报到。另外为表示改朝换代,不准明朝官员穿朝服,只能穿青衣,当然没要求大家戴毡笠,戴小帽即可!
  
  同时牛金星申明,想留下继续当官的,会量才擢用;想返回原籍的,大顺朝悉听尊便, 但必须等报到之后,大顺朝让你走了,才能走!不来报到的,一律按藐视新政府的罪名处置!
  
  牛金星没有料到,有些人不会给他耀武扬威的机会!
  
  京城失陷不久,范景文就得到了消息。左右人劝他南迁避祸,他不听,执意赴死。
  
  这时他的妻子陆氏已经去世,只有一个侍妾陪伴左右。
  
  范景文选择投井而死,不知道是不是他预先找好的那口井!或许他认为,和这个纷乱的世界相比,只有水才足够纯净,只有井才足够安宁!
  
  他是第一个自尽的大臣,也是唯一一位选择与大明朝一同沉没的内阁成员!
  
  范景文赴井后,他的侍妾随之自尽。
  
  范景文是孤独的,他自命清高、卓尔不群,佩服他的人很多,理解他的人很少。对此,虽然他总是表现出满不在乎的态度,其实内心不可避免的、滋生出极度的依赖——这种依赖的表象是对大明朝的认同和忠诚,实际上却是他对自己理想和抱负的坚持!
  
  这种依赖造成的结果就是抗拒——对新生事物大顺朝的拒不接纳!
  
  这就印证了克里希那穆提的“每一个种抵抗都滋生了依赖”的理论,我将其排序为:孤独——依赖——抵抗。我将这个过程,作为对范景文思想和行为演变过程的诠释。
  
  但无论孤独或是依赖,他都至死坚持了自己的抱负和想法,他已不需要任何人的肯定或者赞扬。
  
  就像他自己说的:“天地人才,当为天地惜之。朝廷名器,当为朝廷守之。天下万世是非公论,当与天下万世共之。”
  
  我觉得他做到了,也得到了!
  
  
  
  
  倪尚书宅邸。
  
  倪元璐拦住想出去打探消息的家仆,家仆不解,他说道:“想必梦章已成仁!”
  
  他们算不上好朋友,却彼此理解,惺惺相惜!
  
  倪元璐在几案上写下一段大字:“南都尚可为!以死谢国,乃分内之事。死后勿葬,必暴我尸于外,聊表内心之哀痛!”
  
  他的字,依旧劲峭奇伟。
  
  这个以书画名噪天下的书生,最终选择以暴尸的方式,排解内心的伤痛。这种近似自虐的方式,是减轻了苦痛,还是加深了苦痛?
  
  他写下遗言,告诉大家可以去南京谋求恢复,自己却选择在北方殉国,尽管他自己是江南人!如今若想再见那——红胜火的日出江花,绿如蓝的春来江水,恐怕只能在冥冥幻梦之中!
  
  他知道家人终究会将自己的尸首入殓,就嘱咐说:“如果一定要入殓,也必须在大行皇帝之后!”
  
  大行皇帝,这里指的是崇祯,古代皇帝新崩,未上谥号时,称为大行皇帝。
  
  倪元璐料到皇帝入殓必费周折,身为臣子无法援救,只能陪着他暴尸!这颗心,赤贞到何种地步?
  
  和范景文一样,倪元璐的父亲也是进士,官至知府。倪元璐本人则于天启二年登科,同年进士中比较出名的是卢象升!卢象升以善战闻名,而倪元璐则以书画闻名,是小资闲情逸致的杰出代表。明史说他“雅负时望”,估计在当时,也是个风流倜傥的人物。
  
  看到倪元璐的墨迹,我的脑海中便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方巾束发、身穿长衫的少年公子,轻摊笔墨,在一片薄纸上,书写自己的世界,时而险峻恣肆,时而清丽多姿,一挥而就。他抬头笑笑,眉目净朗,玉一般温润雅致,冰一样骨清气傲。
  
  昔日的风发少年,逐渐两鬓染霜,时光虽流转,才情却依旧。天下忽然大乱,他知道,自己的书画可以流传千古,却不能救国家于眼前的危难。毛笔遇大刀,谁输谁赢,不用试!
  
  此时倪元璐已经体会到,他的同学卢象升扔下毛笔,操起大刀的苦衷。但禀赋不同,不可强求,纵然有心报国,却无力带兵,他只会写字画画,除此之外,只剩下就是一颗坚贞的心!
  
  那么就用这颗心来报答曾经的知遇之恩,就用这颗心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吧!
  
  出身官宦之家,少年时,苦读诗书,勤于学问;青年时,举士登科,步入仕途。这就是范景文和倪元璐的人生轨迹,一个清高自诩,一个才情横溢,却最终在国破家亡的时刻,做出相同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倪元璐还有一个同学,后来这个同学比硬汉卢象升还声名远播,他就是黄道周!此人也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曾与倪元璐一道跟随韩日缵学习书法!才高八斗的黄道周,和他的同学卢象升、倪元璐一样,都一个心眼儿!人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们是撞了南墙,选择把南墙撞倒!
  
  电影里说:老八区教导队出来的,都他妈的死心眼儿!
  
  我想说:天启二年的进士,都他妈的是好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3: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京城破
  
  (9)成全
  
  乱纷纷的京城街道上,两个男人偶然相遇,一个须发全白,另一个青丝尚壮。
  
  “这座城守不住了,该怎么办?”须发全白的老者首先发问,他可以使自己的语调不那么急促,却掩饰不住一脸的绝望。
  
  中年男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慨然死国难,不正是书生的最高境界吗?我们遇到了别人没遇到的机会,此时不报国,更待何时?”
  
  老者使劲点点头:“圣生不愧威名远播,确是真英雄!”
  
  吴麟征,字圣生,前面我们提到过他,想必诸位不会忘记!
  
  那位老者名曰李邦华,时任左都御史。对于这个名字,你或许很陌生,但他有个名扬四海的老乡,你无论如何不会不认识——大宋状元丞相文天祥!
  
  李邦华还有个老师兼老乡叫邹元标,老邹与赵南星、顾宪成合称东林“三君”,是个老牌兼铁杆东林党!有这么个出名的东林领袖作老师,李邦华说自己不是东林党,估计鬼都不会相信。
  
  和同朝为官的很多人相比,李邦华都不算个出奇的人。论清高自诩他不如范景文,论才情非凡赶不上倪元璐,但他仍旧有自己的独特一面——他是个坚定的反腐斗士!
  
  他对官场的腐败深恶痛绝,惩治贪官还敢于硬碰硬,不怕玉石俱焚,大致相当于朱镕基总理的“一口棺材给贪官,一口棺材给自己”的境界。史书上说他“性好别黑白”——遇见事不跟你辩个是非曲直,绝不罢休!
  
  他敢说万历皇帝的宝贝疙瘩——福王占的田产太多,敢弹劾杭州织造的大太监徇私舞弊,还敢裁汰“北京三大营”的冗兵,更敢收拾贪污的军官们!
  
  说白了,天下的事,就没有他李老汉不敢干的。
  
  从考取进士、当上御史那一天起,从青年到老年,他一直在做相同的一件事,那就是砸贪官的饭碗!当然,他本人也数次被砸饭碗,顺序是这样的:弹劾贪官——被罢免(或请辞)——起复——再弹劾,以此类推!
  
  就这么折腾到七十岁,李自成来了!
  
  照理说,这个年纪应该把一切都看淡了,找个安静的角落度过晚年,凭李自成的为人,还不至于跟个七十岁的老先生过不去!可李邦华就是看不淡,对他而言,人逾古稀,老的只是躯壳,不老的是精神!
  
  路遇吴麟征之后,李邦华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孤单,心中更增添如虹的勇气!
  
  后来,他得知崇祯皇帝殉国,我相信,是这件事使他最终下定决心放弃自己的生命!
  
  虽然崇祯皇帝比自己的儿子还年轻,但在李邦华心中,这个年轻人是君,亦是父。君父既死,子臣岂能独活?
  
  当晚,满天繁星。
  
  李邦华穿戴整齐正二品的飞鱼文官朝服,迈着稳健的方步,进入京城的文天祥祠堂。
  
  明朝文武百官的朝服,我在博物馆里见过,做工精良自不必说,样式色泽十分契合中国男人的脸庞和身材,堪称绝品!相信身穿朝服的李邦华,会更加器宇不凡!
  
  整整一夜,李邦华端坐于文天祥塑像前,久久无言!是在回顾他的一生?回顾四十年前,自己和父亲一道进京赶考时的豪情?还是缅怀自己的壮志,缅怀从始至终深爱着的国和家?
  
  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个老翁此时在想什么,似乎也不需要人知道。因为这一夜,是属于李邦华自己的,他要独自完成灵魂的救赎!
  当新一天的太阳冉冉升起,文天祥的塑像依旧沉默不语,一如英雄生前的洒脱与执着!
  
  李邦华恭敬地对着英雄的塑像跪拜三次,投缳而死。
  
  堂堂丈夫兮圣贤为徒,忠孝大节兮誓死靡渝,临危授命兮吾无愧吾。
  
  
  吴麟征最后的日子是这样度过的:
  
  北京城破之后,吴麟征从西直门的激战中退下来,满身征尘。回到家中,他水米不进,魂不守舍,家人知道他是个如假包换的死心眼儿,就日夜看着他,不给他寻死的机会。
  
  但吴麟征向来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主儿,守城如此,寻死更是如此!
  
  一天夜里,他的家人听见有咯咯的响声,似乎是骨头被压迫的声音。起床一看,原来是吴麟征拿绳结自经!家人夺过绳结,无奈的对气若游丝的吴麟征说:“就算要死,也要见过祝孝廉一面啊!”
  
  祝孝廉,大名叫祝渊,是刘宗周的学生、吴麟征的铁哥们,时年三十一岁。史籍没有明确记载吴麟征的出生年月,从他中进士的时间和朋友的年龄来推断,应该在四十岁上下。
  
  家里人知道,吴麟征的倔劲上来,谁的话也听不进去,唯独很听他这个朋友的话,只好让祝渊帮忙劝他。
  
  见了好朋友的吴麟征,与其破杯痛饮,开始祝渊想劝吴麟征跟自己去南方,谁知吴麟征说道:“山河破碎,不死何为?”
  
  说来说去,还是要死!
  
  奇怪的是,祝渊没有再劝吴麟征,只是接着与好友大口喝酒。
  
  既然你一心成仁,那我就成全你!
  
  吴麟征与自己最好的朋友永诀之后,并没有寂寞太久,很快他就再见了自己的朋友!
  
  值得一提的是,吴麟征也是天启二年的进士,又一个天启二年!这一年的科举出的怎么都是死心眼儿啊?
  
  这一年的科举尽出纯爷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17 01:3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京城破
  
  (10)成仁谱——王家彦
  
  王家彦,字开美,天启二年进士,时任兵部右侍郎。史书上说他“弹击权贵无所避”,想来是个个性极强的人物!
  
  天启二年的这一科进士,可谓名人辈出,除了前面提到的卢象升、倪元璐、吴麟征,还有即将登上南明舞台的风云人物,如黄道周、祁彪佳、张国维等。其中倪元璐、卢象升和黄道周在这次考试中获得第二甲,成绩比较好,是优等生。
  
  祁彪佳和张国维的排名基本倒数。吴麟征则更是名副其实的倒数,我费了半天劲,才近乎绝望的在名单末尾找到他的大名。
  
  由此可见,学习一般,并不代表能力一般;就算能力一般,只要有个纯粹的心,也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
  
  比较凑巧的是,李明睿和陈演这对冤家竟然同为这一年的进士,真是造化弄人!
  
  另外,掘了李自成祖坟的汪乔年也是这一年的进士!
  
  天启二年的科举盛产硬汉,很多人极有个性,也极有能力。当然,陈演属于例外,他不是硬汉,最多算个泼皮无赖!这个人我们以后再说,他还有登台的机会,就是形象不怎么正面!
  
  我查了一下,王家彦在这次全国大考中的名次一般般,在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里面,排名也不靠前,可见王大人绝非什么天才!但不聪明的王大人在当时却是个小名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源于一句话!
  
  当时流寇横行,官军追剿大多不利。王大人心里着急,恨自己是文弱书生,无法统兵御敌。最后王大人忍无可忍,针对官军的表现,进行了恰如其分的形容——剿贼无术,扰民有方!
  
  此话一出,立即成为当年的流行语,风靡一时。
  
  说实在的,这话的确够狠!不过王大人并没有就此打住,反而愈战愈勇、再接再厉,大胆批评他的同学——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卢象升的部队人数太多,粮食不够吃,所以卢总督给朝廷上疏,想让皇上多给自己点钱。
  
  无奈朝廷囊中羞涩,据说皇上走路都不敢快走,走快了里面的破衣服就露出来了,所以就算加饷也只能加到百姓身上!
  
  此时王家彦的职位是户部都给事中,就算你户部是管钱的吧,自然有户部尚书说话,你这小芝麻官算哪根葱;卢象升是总督级别,总理诸省军务,轮的上你批评吗?
  
  不过在王大人这里,这些全然不是问题。他就是要管!
  
  你要管也行!但同学间怎么都应该给点面子,单按照品级,王大人也应该讲点礼貌,私下给卢总督写封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把事儿解决就完了。卢总督不是不通情理的人,这不实在没办法了嘛,不然凭卢总督的觉悟,不会来麻烦组织的!
  
  可王家彦偏就不给老同学这个脸,他公开上疏指责卢总督不爱恤民力,声称如果再加赋,必定要制造无数新生流寇!史书上对王家彦的评价,可谓实至名归!
  
  反了天了!卢总督从白面书生成长到军事统帅,靠的就是跟流寇拼命。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手下的流寇魂魄无数,卢总督杀生不积德为了谁?是为了他自己吗?
  
  他少年早慧,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小伙子长的不差,当时就被吏部领导挑中,一般情况下,新科进士都得先去外地当几年县令,可人家直接就做了京官,按照这种发展,靠熬也能熬个封疆大吏退休!
  
  现在军饷实在不够用,提议加点钱,结果被老同学、还是一芝麻官的王家彦,说成是流寇制造机,岂不够憋屈的!
  
  令人惊奇的是,卢象升没有迁怒老同学,这怎么可能,完全不符合卢总督一贯的风格!不知道卢象升是不是处女座,反正他向来是完美主义者。本人看过几封他写给家人和朋友的信,从他的只言片语中可知,这是个追求尽善尽美到极致的男人!
  
  他这一生,活着就是为了跟流寇干仗,平时他脾气很好,但在这个问题上,只有别人迁就他,没有他迁就别人!为什么这次王家彦拦路一刀,四眼齐的卢象升却选择毫无怨言的容忍?
  
  原因并不神秘,因为卢象升知道,自己为国家着想,王家彦也在为国家着想!
  
  换句话说,他们两个都没有错!
  
  卢象升成年累月的赶着流寇跑,任务十分艰巨,多申请点预算买粮食实在不是个非分要求。他为人素来端正,拿百姓血汗钱打水漂的缺德事,自然是不会干的。估计是真没办法了,才向朝廷张的嘴!
  
  那么王家彦呢?他知道卢象升的难处,可他更清楚,流寇之所以越剿越多,根本原因在于百姓负担过重——老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一年,都吃不到一顿饱饭,不反留着你啊?所以王家彦坚决反对加赋!流寇已经够多,咱不能再人为打造了!
  
  作为统帅,卢象升为部队负责,没有不当之处!让士兵跟着自己打仗,就得让人吃饱!
  
  可王家彦更没错,爱恤民力到什么时候都没错!
  
  两个人都想救国救民于水火,出发点没有错,错的只是时间而已!
  
  宣大总督卢象升和芝麻官儿王家彦的较量结果是:王大人把卢总督的事彻底搅黄了。
  
  虽然卢总督没有因为这件事,操起大刀去砍王大人,要知道,卢总督用来练功的刀就有一百六十三斤重,按照这种标准,十个王大人也不够卢总督砍的!
  
  虽然卢总督颇有风度,但从此也不爱多搭理王大人。王大人不以为意,该批评谁还批评谁!反正两个人从事的行业不同,碰面的机会不多,几年下来,倒也相安无事。
  
  崇祯十二年,卢象升为国捐躯,得知消息后的王家彦,十分伤心,竟至三日不食!
  
  我知你是个英雄,很想支持你实现平定天下的壮志,但为官一任,不能不考虑百姓!
  
  不要怪我,一路走好!
  
  等我们再见的时候,我一定给你筹足粮食!
  
  李自成围京之后,王家彦和张缙彦一起登城视察。
  
  投降太监杜勋声称,秦王和晋王二人在李自成手上,于是将士们都不敢打了。
  
  大家的顾虑很好理解,万一哪个死催的,一炮轰了皇帝的叔叔二大爷,这事怎么办?
  
  王侍郎却认为,这事很好办!
  
  他一声大吼:“二王投降闯贼,则与贼无异,怕他们作甚?”
  
  水浒的故事告诉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
  
  王侍郎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吼时就要吼!
  
  王侍郎靠一声吼镇住了守军,却镇不住形势,眼看京城不保,他想最后见皇帝一面,没能如愿。他不跑也不回家,坐在大街上,一直哭到天明!
  
  城破之后,王家彦从城墙上一跃而下,哪知只挫伤了筋骨,性命无忧,后来他在一所民舍中投缳自尽!
  
  一些大顺军的败类,趁着形势混乱,在城中为非作歹,洗劫民舍之后,便放火焚烧,王家彦的遗体也在这期间被毁。他忠实的仆人费尽周折,冒着巨大风险,终于找到主人的残骸。
  
  一生针砭时弊、专杵人肺管子的王家彦得以入土为安!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0 收起 理由
云雾飞舞 + 60

查看全部评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