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49: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1
    
    
     1940年2月17日,柏林总理府,希特勒赐宴招待了五位新任军长。
     召见前,曼施坦因就请求宴席完毕后向希特勒当面陈述他的作战计划,并通过希特勒的侍卫长——希孟德将军转达。
     在赐宴的时候,照例也都是希特勒一个人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声称:“德国科学家将要发明一种新式武器名字叫——直升机,还有一种远程炮弹,能够从柏林发射一直可以打到英伦三岛。”
     听众们都听的津津有味,曼施坦因却对这些全然提不起兴趣,他非常焦虑,他生怕希孟德将军没有转达他的请求,希特勒也没做出任何暗示,却大谈技术发明。而且,这种正式的宴会上再提出来是非常失礼的行为。
    
    
     当宴会结束时,其他四位军长都起身告退,曼施坦因却原座不动。
   不过多久希孟德将军走过来低语说:“元首要单独召见你”。
     随后在希特勒的书房里,曼施坦因详细的说出了他的作战计划。(该计划就是与“施里芬计划”齐名的“曼施坦因计划” 这是李德·哈特编撰德国战史时添上的名字 当时并不这么叫它)
     上文提到,陆军统帅部决定模仿“施里芬计划”把主力放在右翼的B集团军群,并用较弱的A集团军群掩护其侧翼 。而曼施坦因的计划却是B集团军群担任佯攻,把主攻之点移到A集团军群方面,通过阿登山区并越过马斯河,直趋索姆河下游,以切断在比利时北部境内敌军的退路。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计划,首先,B集团军群故意心兴师动众地在右翼佯攻,使得敌人无疑会吧这一行动看成是主攻,并且会迅速调兵支援,以掩护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附近的比军防线。他们越是往这一地区调动兵力,就越会加剧他们覆灭的命运,因为A集团军群才是正真的主攻,它通过阿登山区直插入这些聚集在比利时平原的法军侧后 。
     肯定有人要问了A B 集团军群都进攻了,侧翼完全暴露怎么办。
     对了,曼施坦因计划绝就绝在这里,A集团军群的侧翼不但完全不管,还要由其隶属第12集团军通过攻击方式来化解。虽然只有一个集团军,防守整个侧翼肯定吃力。但是,赌的就是法军统帅部优柔寡断。说直白点就是,既然一个集团军防守太吃力,那么干脆进攻,让法国人琢磨不透 而且过于谨慎乃法国人的通病。(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这个作战计划大大的狡猾,而且也具有相当的冒险精神 。赢, 则全歼比利时境内法军。败,则深入法国腹地的A集团军群全军覆灭。
     依旧是德国陆军传统:“一役定胜负”。曼施坦因的意思是:既然要赌就要赌最大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2
    
     曼施坦因一直说,希特勒不停提问。
     对于该计划的战略思想希特勒非常满意,唯一的问题是:阿登山区的崎岖山路到底能适合坦克作战吗?
     假如A集团军群气势汹汹,牛逼哄哄的冲向阿登,结果到了一看,哇靠,全是山,根本没办法过,那就彻底抓瞎了。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希特勒不住的反复提问。曼施坦因胸有成竹,并指出:关于阿登山区的地形,他已经详细询问过古德里安将军的意见,古德里安这样的坦克专家,既然已经做出保证,这样的困难想必是能克服的。希特勒这才放心,不再提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件突然事故的发生,也非常有利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实施,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国空军飞机因迷航飞入比利时领空,这时,飞机油料已经用完,飞行员只得迫降在一片比较平坦的树林里。
     重要的是,机上的一名德国军官携带着一份“黄色计划”的全部细节方案。开始他们还以为飞机成功迫降在了德国境内,殊不知比利时防空部队早已监视到了这架飞机,并派出搜捕队,对飞机迫降区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狂啸的警犬声打破了夜晚的宁静,德国军官和飞行员也不着急,他们兴高采烈的以为是德国警方前来营救呢!
     很快,比利时军队接近了飞机迫降地。那名糊涂的军官这时才发现情况不对——前来的人员并不是德国人,于是他当机立断,并立即用随身打火机点燃文件。
     走在最前面的比利时军官知道,德国人肯定在焚烧某样重要的东西,他眼疾手快,冲上去,制服了这名德国军官。
     所幸的是,由于文件过厚,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又是从纸张边缘点的火,所以“黄色计划”大部分内容被抢救了下来。
   这次事件还有另外一个版本,这版本讲的是:当时这名德国军官所携带的“黄色计划”并未被比利时军方所发现,这位倒霉的德国军官是在待审室里,突然将文件塞到炉子里,可是一个比利时警察刷地一下把手伸进去抢出冒烟的碎片。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无论哪一个是真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同盟国已经得到了这份“黄色计划”
  
     这次事件随即被比利时各大报刊公布。事故的细节,德国方面倒是无从知晓的。
     所以,当曼施坦因计划出现在希特勒眼前的时候,希特勒就下定决心要启用这个新计划了。而这次事故正好给他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理由,他坚持认为飞机上的文件肯定已经落入了盟军手中。
     但是,陆军统帅部却说:“既然飞机不是坠毁,机上人员又相安无事,那么文件肯定是早被烧掉了,在这段时间里烧10份的时间都有了,不必紧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2:0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3
    
    
    
     在希特勒的直接干预之下,1940年3月中旬,曼施坦因计划被确定了下来。当然,这个计划确定的过程肯定没有我写的这样简单。
     如果可以的话,我宁肯把陆军统帅部和希特勒的关系比喻为夫妻俩,经常吵架,却发现彼此互相都离不开谁,但是最终赢的总是希特勒。
     希特勒精明的利用飞机迫降事故大做文章,勃劳希契元帅虽然十二分的不愿意,但也清楚的感觉到,仅凭借自己的力量以无法制止战争的全面爆发。所以他表示:将积极配合新计划的实施。
     曼施坦因知道自己的方案已获得通过,非常的高兴,他认为凭借自己的资历怎么也得指挥一个装甲军吧。
     于是他递交一个申请,勃劳希契元帅此时杀他的心都有了,还当装甲军军长,做梦吧你。于是,曼施坦因只能郁郁寡欢的在他精心策划的战役中充当一名配角——一个二流步兵军的军长(一个预备军)。
    
    
    
    
     德国统帅部内部纠纷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再来看看战争的形势。
     西方,宽广的战线平静依旧。在莱茵河两岸,只有高音喇叭徒劳的互相喊叫,每一方都在企图让另一方明白,他们的行动是怎样的徒劳无益,他们的政府是怎样的蠢不可及。
     有些地方,军队在河里洗澡。在法国和德国的边境线上,秘密地进行食品和饮料交换。法国逃兵泄露,他们的前线哨兵不许在枪里装实弹。德国指挥官接到相当严格的指示,不许向法国领土开火。此外,希特勒还故意避免激怒英国的公众舆论:当戈林请求允许轰炸安静地停泊在斯卡帕弗洛的英国舰队时,希特勒认为为时过早,拒绝了这位空军司令的请求。
     由于这种奇怪的战争模式,德国人民只有再也喝不上法国香槟的时候才感觉到了战争的存在。
     走私的商人却因此大发横财,不过多久,又能喝上法国香槟的德国人大喜过望,虽然价格比战前要昂贵许多。
     对于这样的秘密活动,双方政府睁眼闭眼,在酒馆里打赌战争几月份结束,成了男人们最好的娱乐方式。
     乐观的人们不知道的是,希特勒已经在为他的进攻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了。
     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从1940年3月开始,德国侦察机就开始对阿登山区做出全方位的侦查。用希特勒的话说:要探清楚这里的每一块石头。后勤部得令,要准备比平时多出一倍的绳索、铁链以及备用履带、轮胎。工兵团则被调去山区练习炸山修路,装甲部队也加强了山区作战训练,德国人已经在这场无可避免的战争中做好了准备。法国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4
    
    
    
     1940年3月,德国空军的高强度侦查使得阿登地区驻防的法军大感奇怪。
     但是,没有人相信德国人会选择从这里进攻,甚至有人开玩笑说:假如德军从这里进攻,等他爬出山区,也只剩下半条命了,拿着扳手的工人就能把他们全部俘虏。虽然嘴上这么说,但是盟军最高统帅甘末林将军还是命令加强该地区的防御。
     但是问题是:法国为什么不选择进攻呢?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拼搏精神?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陆军,出台了不止10个防御计划,却没有一个是去考虑如何去进攻的。
     是啊,无论后世如何辩解,也不足以掩盖以下事实:法国统帅部高层以无人敢去承担进攻所带来的巨大的伤亡和责任,以及,战胜敌人的决心。“让德国人血流成河吧,我们只想守住它。”
    
    
     我们应该的看到,贯穿整个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指挥部所制定的任何进攻计划无一例外都是以失败告终,1917年春季攻势的失败甚至引起了法国士兵的内部骚动,要不是英国士兵接管了战线,法国可能已经在那个时候就崩溃掉了。
     我们应该看到,德国士兵无论是在单兵作战素质,指挥艺术都要比法国士兵更加优秀。这一事实法国人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内心已产生了自卑情绪。(进攻)成了法国军方鲁莽的代名词。
     但是,在防御战中,法国士兵往往却有着超人的表现,从马恩河到凡尔登,普通的法国士兵在保卫国土的防御战中的表现,都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他们咬紧牙关顽强作战,被毒气熏瞎,就帮着传递弹药,腿被打断,那就趴在战壕里向射击敌人。
     这些战役无一例外,都是以德国的辉煌胜利作为开始。但是,他们突破法军一道防御,那么等着他的是第二道,第三道,强大的突击力就这样被耗尽。然后法军再用准备已久的预备队发动反击,如此反复,战场变成了地狱,据点变成了绞肉机,阵地战使得双方在伤亡百万的情况之下,也无法前进哪怕一英里。
     惨痛的教训使法国军方陷入一种极端的情绪中,那就是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敌人的再次侵略。在这种背景下,一条长约700公里,耗资近50亿法郎的军事防线——马奇诺防线修建完成。
     是呀,法国人不愿意再流更多的血了,他们的血早就流尽了,和日耳曼尼亚这个新兴的民族对抗接近一个世纪以来,法国人已经疲倦不堪。如果愿意加上日期的话,法国人的灵魂早就随着那位伟大的科西嘉人的逝去而烟消云散。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5: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
  
   就在希特勒和他那沉默寡言,不善言辞的曼斯坦因将军为入侵法兰西紧锣密鼓做最后准备的时候。一个突然传来的情报,撼动了希特勒那绷紧的神经,该情报指出:英国人正计划入侵挪威。
   而且这个情报的准确来源还证实,该计划的制定者是英国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
  
  
   作为希特勒最痛恨的对手,丘吉尔是在1939年9月5日,在英国首相张伯伦邀请之下,第二次出任海军大臣一职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丘吉尔也担当过这个职务。但是当时,由于入侵土耳其计划的失败,丘吉尔被迫辞职。
   按理说,一个失败的政治家,就应该隐居不出,或者低调的等待着下一次的复出。可是,这位顽固前海军大臣,做出了一个让所有排挤他的人都大跌眼镜的决定——抗起步枪,亲赴法国西线当一名普通的士兵 。
   从一个海军总司令到普通士兵,这事如若发生在别人身上,无疑是一件非常丢脸且有失荣誉的事情 。
   但是,异于常人的丘吉尔,毫不忌讳,他倒宁愿呆在前线,与普通士兵钻战壕,吃着发霉的饼干,一同并肩作战。
   值得一提的是,在丘吉尔战线的对面,也有一位卑微的普通士兵,正在经历着同样残酷的战斗,此人正是——阿道夫·希特勒。
   就这样,这两位足以在二十年后撼动世界的人物,在这场不太引人注意的惨烈阵地战中,互相敌对,甚至可能在同一场战役中互相射击。
  
   毋庸置疑的,与丘吉尔一样,此时的希特勒是一个满怀激情的青年,作为一个普通的通信兵,希特勒是与众不同的:他责任感太重,一种肩负着使命感的勇敢。
   在这点上,他是疯狂的,如果有人开玩笑说战争永远也不会打赢时,他便变得十分的愤怒,那些德国士兵总是抱怨政府的腐败:“我们在前线殊死作战的时候,那些官僚却漠不关心,那些投机倒把,利益熏心的商人,为了赚钱,甚至把过期劣质的食物发放给前线作战的士兵,他们再不愿意为这样的国家卖命了。”
   此番言论,总会让神经质的希特勒大为火光,他时常暴怒的呵斥这些士兵,并滔滔不绝的发表他的长篇大论。他时常激励他的同伙:“拿出坚韧不拔意志的力量!”
   他的坏脾气总是惹人厌烦,这些头脑简单,没读过书的士兵,对希特勒那不合时宜的长篇大论的反应是:脱下靴子,使劲的朝他脑门砸去。也只有这样,希特勒才会终止他那喋喋不休的演说,虽然口中依旧回念念有词。
   尽管如此,“希特勒下士”,依旧博得众人的喜欢。原因是,每逢危险时他很可靠。若遇到有人受伤,他从不将伤兵丢下不管;遇有危险的任务,他也从不装病。
   在残酷的战中,士兵们总是学会了一两样保命技能的,最有效的无疑就是装病,特别是通信兵,危险最大,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各营各连指挥所相通的电话线,常被敌人炮火所打断,通讯只好靠通讯员联系。
   所以,那些机警的士兵,总能在最为危险的时刻,找到各种理由不去送信,借口当然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的。
   对此,军事法庭是要经过详细调查,分辨真伪,装病的士兵会受到最严厉的惩罚。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士兵很快就找到了应对的法门,譬如自残,自伤的什么稀奇古怪的办法都使上了。诸如此类的装病,就成了前线士兵心照不宣的秘密。
   但是,希特勒从不装病,他非但不装,还急于上前线,他甚至常常不请自来,替其他通讯员送信。而且,据当时希特勒上级回忆:“我从未发现他在撒谎或言过其实,他能像他童年时书上读到的印第安人一样爬往前线。”为此,希特勒也获得了应有的奖励: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而他将来的对手——温斯顿·丘吉尔也是一个干劲十足,精力充沛的人。虽然此时他已经年过四十,但是所做的一切,丝毫不比那些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子差。
   一个卑微的下士通信兵,一个失意的政治家,当他们在一战的泥潭里苦苦挣扎的时候,他们并未料到,二十年后,他们将要主宰这个世界的命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6
   时过境迁,当年的狂热小下士已经成了德意志的元首,而那位年过六旬,身材肥胖的丘吉尔,仍旧原地踏步,获得了他25年前的地位——海军大臣。
   多年以后,温斯顿·丘吉尔在他回忆录中,记载了这伤感的一段,那是在他第二次入职海军大臣不久,依照传统对海军进行了一次巡查,在一个宁静的夜晚,他再一次登上了在25年前曾经检阅过的军舰。月朗星稀,苏格兰壮丽的紫色山峰在四周耸立着,大英帝国的巨型战舰排成长列,安静停泊在港口内等待着他的检阅。
   当他看到在很久以前,一些年轻的海军上尉或者甚至准尉,现在已经成为舰长,向他敬礼,而当年的舰长,大部分都已逝世,或久已退休。
   他所看到的一切,依旧是皇家舰队那完善的纪律,惯常的海军传统——一切都没有改变,包括那熟悉的海军军装。但是:“已是完全不同的一代人了,海洋还是海洋,军舰还是军舰,却不见了人”。苏格兰那悠扬的海风使他激动万分:“这真是一个离奇的经历,好像突然回到了前世一般。在我多少年前所保持的地位中,现在似乎只有我一个人仍幸存至今。”丘吉尔回忆录里的记载是如此的伤感,并久久地沉默。
   “我觉得自己
     像是一个孤独失群的人,
     在空寂的宴会厅里徘徊,
     灯火已经熄灭,
     花环已经凋谢,
     人们已经散去,只他一人还在”!
  
  
   就这样,满腹感慨的丘吉尔,在1939年9月,他再一次的回到了大众的视线。一上台,丘吉尔就要求:下属官员须严格服从自己的权威,并将不屈从自己的官员革职。
   一切都是他25年前的老套路,这种铁腕做法,在海军内部甚至舆论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对。
   对于这样的反对,他一向都是不屑一顾的。因为在英国这样的民主国家中,报刊、舆论界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他们为了攀登发行量,惟恐天下不乱,那些政治家们为了赢得舆论,结果往往是百口难辨。
   而丘吉尔的哲学是:装作没看见,那些舆论只是吹毛求疵,无事找事,跑去和他们理论,那正是他们求之不得的事情,不用去理他们,那些舆论界反倒成了自讨没趣,不用多久,自会消停。但是战胜这些舆论的前提是:脸皮要够厚。
   所幸的是,丘吉尔正是这种人物,用中国人的话说:“做大事者,要不拘小节。”那种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是什么事也干不成的。(希特勒这次终于找到了对手,碰上个脸皮厚的丘吉尔,继而又遇上了心黑的斯大林,厚黑教主齐聚一堂,其乐融融。)
  
  
  
   由于英国是个资源匮乏的岛国,大部分资源需要从国外进口,所以海洋就构成了他们的生命线,在海运问题上,为了应付德国潜艇的威胁,并保证生命线的畅通无阻,丘吉尔下令组织庞大的护航舰队,并召集船主,就有关如何的防御德国潜艇的事项进行磋商。此外,对各船长发出训令,指导他们如何应付在战时必然要遇到的许多不熟悉的事情,同时,向他们提供了特殊的信号和其他设备,使他们能够参加护航队。
   他还规定:每一艘商船上的水手,必须要经过必要的军事训练,对于那种不服从管制的人员要予以最重的惩戒,以便杀一儆百。他还要求:在每一艘商船上也要安装大炮,因为德国海军潜艇为了对付那些毫无武装的商船,往往为了节省宝贵的鱼雷,他们时常会大摇大摆的浮出水面,用舰炮进行轰击,如果商船安装上了反潜艇炮,就算给德国人天大的胆子,也不敢浮出水面了。
   姜还是老的辣,丘吉尔强权的铁腕政策,使得英国的航运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德国潜艇的猎食机会越来越小,这也引发了以后德国潜艇部队战略的改革。当然,这事后话了。现在,我们来看一看德国海面舰艇的战斗,以及上文提到的,双方就争夺挪威问题的重要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8:1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
  
  
   德国海军的行动
   在战争爆发的时候,海军元帅——雷德尔,无疑是德国高层中最愤怒的人了。
   因为,据希特勒事先承诺,战争要在1944年才会爆发。到那时,德国海军将拥有:8艘大型战列舰,8艘袖珍战列舰,5艘重巡洋舰,44艘轻型巡洋舰,2艘航空母舰和249艘潜艇,雷德尔元帅自信,凭借这支强大的海军力量,再加上日本和意大利海军的配合,打垮英国海军没有问题。
   可是,雷德尔元帅怎么也没有想到,战争会在1939年以这样的形势开场。当他回首望去,港口内只有那几艘稀稀疏疏的舰艇,真是欲哭无泪。
   德国海军太弱了。如果算上此刻仍然大摇大摆,骑在墙头,两边观望的意大利,轴心国与同盟国力量的对比是1:9。
   而且,最让雷德尔元帅感到尴尬的是,德国海军战列舰的数量,居然还达不到英国海军航母的数量(德国战列舰5艘,英国皇家海军此刻却拥有8艘航空母舰)
   但是,战争已经爆发,有些事情,还是要去勇敢面对的。德国海军再弱,此时也别无选择,雷德尔元帅只能硬着头皮,陪英国人玩下去。
   对于德国海军最终的结局,雷德尔元帅是很清醒的。在战争初期的一次海军会议上,他无不悲凉的对邓尼茨将军说道:“德国舰队除了战斗,并光荣地沉没之外,不可能有别的作为。”
   是的,在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面前,德国海军显得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力。面对如此强敌,德国海军全军覆灭,乃是它最终的归宿。
   既然结局无法改变,但是这个过程,是可以改变的。
   德国海军此时的处境,像极了战争影片中,那些弹尽粮绝的勇士,在临死之际,他们怀抱着最后一枚手榴弹高呼:“就是死,也要拉两个垫背”!
   就这样,背水一战的雷德尔元帅决定,德国海军出海迎战。但是,不和英国海军拼命。现在,我们来换种玩法。
  
  
  
   其实,雷德尔元帅的游戏规则很简单。那就是,利用宽广无垠的大西洋,与英国海军玩游击。
   一向信奉“水面舰艇决胜论”的雷德尔元帅,为这个游击战术取了个很好听的名字:“巡洋战”。
   从此,他就把潜艇部队一股脑的托付给了邓尼茨将军,自己就一心一意的扑在他那心爱的“巡洋战”上面了。
   最初,参加“巡洋战”的舰艇有两艘。(德国海军现在能拿出手的,也只有这两艘了。)它们别是:“施佩伯爵号”;与他的姐妹舰“德意志号”。在战争爆发的前一个星期,这两艘袖珍战列舰就从德国的威廉港起航,秘密地驶入大西洋。从此,这两艘孤独的袖珍战列舰,仅在补给舰的支援下,在今后的岁月里,开始了他们的亡命之旅。
   所幸的是,由于此时战争尚未爆发,英国并未对德国海岸进行有效的封锁,当战争在9月1日爆发的时候,这两艘战列舰已经穿过最危险的,也是英国船只最密集的北海,神不知鬼不觉的驶入了大西洋。
   达到大西洋后,这两艘战列舰就按照预先计划,分头行动。“德意志号”在通过丹麦海峡后,转身向北,隐藏在北极圈内的格陵兰岛附近,而施佩伯爵号则掉头往南 朝南极方向行驶。
   那些斗志昂扬的德国水兵未曾预料,他们将踏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2:5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8
  
  
  
  “施佩伯爵号”的战斗,以及对挪威战役的影响
   众所周知,像南极这样鸟不生蛋的地方,船只也是最稀少的。
   “施佩伯爵号”从出海的那一刻开始,就进行了极其细致的伪装,它悬挂英国国旗,并用帆布罩上炮管。就算偶尔碰上过路船只,远远望去,也会被误认为英国商船,而不被人们所注意。
   最初,“施佩伯爵号”的舰长——汉斯·兰斯多夫上校并不急于取得战果。他先把军舰隐藏在靠近南极圈附近的海面,等待时机。
   他知道,在这片船只最稀少的海域,只要不进行袭击,是不会遇到任何危险的。直到9月下旬,兰斯多夫上校才决定,把军舰驶向巴西附近海域,进行猎捕活动。并在9月30日这天,该舰取得了它在战争爆发后的第一个战果:一艘5000吨的英国商船“克莱门特号”。
   机敏的兰斯多夫上校在取得战果后,迅速撤离战场。他知道,从他取得战果的那一刻开始,也是暴露“施佩伯爵号”所在位置的开始。他的信条是:保命第一,战绩第二。就算撤离途中遇上再多的英国船只,他也不会采取攻击。他明白,一但发动攻击,英国军舰就会探测出他的航行路线,并加以追踪。
   他所采取的战术是:迅速驶入英国商船最密集的航道,在取得战果后,又立刻撤出,从一个战场,转移到另一个战场。广袤的海洋提供了它良好的隐蔽空间。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佩施伯爵号”存在一天 ,那么,它对英国的航运始终是个威胁。在此后的一个半月时间里,“佩施伯爵号”频频得手,它先后摧毁了四艘英国商船,随即又迅速撤离,消失的无影无踪。
   由于“施佩伯爵号”这种声东击西,灵活机动的战术,英国海军根本无法探测出“施佩伯爵号”的航向,英国海军舰队为了保护航运。也只能被动的在宽广的大西洋海域,疲于奔命。
   但是,这种无目的搜索,简直就跟大海捞针一般徒劳。
   就在英国海军舰队在南大西洋苦苦搜索的时候。幽灵般的“佩施伯爵号”于11月15日,突然出现在了印度洋,并在马达加斯加附近海域,击沉了一艘英国小油轮。
   在这里,兰斯多夫上校耍了一个花招,其实,他在印度洋上的现身,是想把英国皇家海军引到这个方向来,然后,迅速折回,并且取道好望角最南边的航线,再次杀回大西洋。
   但是,兰斯多夫上校在随后的行动中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在他驶向南大西洋的途中,他居然在特里斯坦群岛附近袭击了一艘英国货轮。
   这样,他不但暴露了自己的行踪,还使得那些原本打算驶入印度洋的英国舰队,迅速折回,继续搜索大西洋海域。
   而且,特里斯坦群岛毗邻南极,要想重回大西洋,“佩施伯爵号”只能往北面,或者西面行驶,才能进入大西洋航道。
   更致命的是,早在10月5日,丘吉尔就已经抽掉了包括3艘航空母舰为骨干,28艘大型军舰组成的9个搜索群,在大西洋海域进行了拉网式的搜索,如此庞大的舰队,目标只有一个——摧毁“佩施伯爵号”。
   为了铲除这个大西洋的幽灵,就算是高射炮打蚊子,丘吉尔也在所不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3:0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9
  
  
  决战普拉特河口
  
  
   当“多里克明星号”出现在兰斯多夫上校视线内的时候,毫无疑问,他心动了,他没有料到,一艘万吨级的巨轮,会在这么偏远的航道出现。
   看着士兵们那期待的眼神,他毫不犹豫就下达了进攻的命令。施佩伯爵号”那高达26节的航速,不到一刻钟,就堵住,并击沉了“多里克明星”。
   就在官兵们庆祝袭击得手,举杯欢庆的时候,兰斯多夫上校立刻又后悔了。他发现,“施佩伯爵号” 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多么的不利,像他这样的“海上游击队”,选择一条好的逃跑路线,要比取得战果更为重要。
   一直以来,兰斯多夫上校也正是这样做的,这样的小心翼翼,才使得“施佩伯爵号” 在历经三月的战斗中毫发无损。可是,这一次,由于一时的头脑发热,居然犯下了如此低级的错误。
   现在“施佩伯爵号”正是处于这样尴尬的位置,往南边,是南极洲腹地,在这样的季节里,就是破冰船也不敢贸然进入;掉头重回印度洋,也不行,那些从印度、香港起航的英国舰队,按时间推算,此刻应该已经绕过好望角,朝他背后杀来。
  
  
   那么,“施佩伯爵号”只剩下两条路可以选择了:沿着非洲西海岸往北面行驶;或者往西,进入南美洲航道。
   就在兰斯多夫上校为这个难题彻夜难寐,苦思对策之际,突然又传来了一个更为严峻的消息:据截获英国海军部的电报证实,“施佩伯爵号”确实已遭暴露 ,该电报详细描述了“多里克明星号”的遇袭时间,以及具体沉没地点,并要求:南大西洋各舰队“紧密配合”,一定要把“施佩伯爵号” 揪出来。
   12月3日,活动空间越发狭小的兰斯多夫上校决定:战舰取西南航向,驶向南美洲的拉普特河口。那里贸易兴隆,商船云集,是块大大的肥肉。更为重要的是,假如情况进一步恶化,大不了,穿过麦哲伦海峡,跑太平洋去避避风头。届时,就是神仙也抓不住他了。
   兰斯多夫上校认为,既然南大西洋舰队正在全力在对“施佩伯爵号” 进行细密的拉网式搜捕,那么,只要逃出这个包围网,就可以高枕无忧。
   说实话,兰斯多夫上校这个充满想象力的行动确实高明,但是,他太低估英国海军的实力了。
   事实上,在拉普特河口外,三艘英国重型巡洋舰,正静静等待着“施佩伯爵号”的到来,它们已经等了三个月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6 23: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0
  
  
  
   战争开始后不久,英国海军准将亨利·哈伍德,接到命令:保护普拉特河口,以及里约热内卢海面的英国航运。
   就在大西洋舰队在广袤的大洋上疲于奔命的时候,哈伍德准将并未参与围捕 ,他只是命令舰队静靠在拉普特河口外,守株待兔,静候“施佩伯爵号”的到来。他深信“施佩号”迟早要向普拉特河驶来,因为在这一带,它可以掠取极其丰富的捕获品。
   早在10月份上旬,哈伍德准将就已经周密地制定了发生遭遇战时将要采取的战术。现在,他所指挥的舰队包括两艘八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坎伯兰号”及“埃克塞特号”,两艘六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埃阿斯号”及“阿溪里号”。
   但是,由于燃料和修整方面的需要,这四艘军舰似不大可能在"预期的那一天"同时应战。假如情况果然如此,那就很难有把握了。
   所幸的是,“多里斯明星号”在12月2日被击沉的消息,使得他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部署。
   虽然“施佩伯爵号” 此刻还在三千里外,但他断定,它将要向普拉特河驶来,按照“施佩伯爵号”的航速计算,它的到达时间应该为12月13日。他命令:所有可以作战的战舰,须得在12月12日以前,在普拉特河口集中。
  
   到了13日凌晨,他麾下的“埃克塞特号”、“埃阿斯号”及“阿溪里号”,已集合在普拉特河口外。
   很可惜,另外一艘8寸口径大炮巡洋舰“坎伯兰号”在途中遭到风暴的袭击,使得该舰严重受损,此刻正郁闷的在港口内接受维修。(八卦一句:什么风暴这么厉害,能击伤一艘重型巡洋舰。海啸?)
   哈伍德准将此刻能使用的军舰只剩下三艘了,不过,对付“伯爵号”这样的袖珍战列舰,是足够的。
  
  
  
   12月13日上午6点14分,天蒙蒙亮,一名快艇瞭望员发现距离10海里的天水线上升起了缕缕青烟,随即,海平线上出现了一艘舰船的模糊轮廓。
   哈伍德准将得报,即令"埃克塞特号"前去查看,通过高效望远镜的仔细观察,发现这艘来路不明的船只,悬挂法国三色旗,正往拉普特河口急驶而来。
   “施佩伯爵号”意图悬挂法国旗帜鱼目混珠,骗骗普通商船倒是挺有效,碰上那些每日对附近海域船只进行坐标定位的英国海军来说,可不是那么好忽悠的。附近海域哪来什么法国船只? 毫无疑问了,此船正是他们久侯多时的“施佩伯爵号。”
  
   此时,在“施佩伯爵号”战列舰上,德战舰即将驶入拉普特河口,所以,早餐比以往都更提前,突然,话筒内传来了惊呼声,瞭望哨报告:发现一艘英国战列舰。
   兰斯多夫上校将早餐一扔,跑步奔向舰桥,他举起望远镜,顺着瞭望哨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浓浓黑烟之间,一艘英国巡洋舰正向他急驶而来,这时,话筒传又传来更为急迫的声音:“船左舷,发现两艘英国战舰。”
   三艘敌舰,如果兰斯多夫上校此刻愿意逃跑,还是跑得掉的。他知道“伯爵号”,由于工业上的优势,此艇虽为袖珍舰,但火力强大,速度也比它的敌人更快,掉头跑路,没人追的上。
   但是,在三艘敌舰的围攻之下,他依旧下达了进攻命令,他下令:“伯爵号”每小时五十里的速度迅速接近英舰“埃克塞特号。”
   最开始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兰斯多夫上校会如此玩命。但当我看到接下来的一个动作,我想我明白了,他下令:扯掉法国三色旗,升起德国战旗。这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最著名海战:“日德兰”海战的名将,愤怒了。也许,在海上三个月以来东躲西藏的战斗使他厌倦,择日不如撞日,就是战死沙场,也要牺牲在自己的国旗之下。他要向全世界证明,德意志帝国海军并不是只会打游击的。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