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有_的_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我们现在把城墙说的挺热乎,但科尔德威在挖的时候可没那么热乎了,历经2600多年的天灾人祸,城墙大都已经不知所踪,不是被后来的阿拉伯人挖去盖房子了(主要是砖)就是化做粉尘随风飘散了,就是埋在地下的也没那么顺当就重见天日。
  
  为了挖墙,科尔德威可说是小心翼翼,慎之又慎,他找来了一个约25组成的民工队伍,采用了高度系统化的墙垣清理方法:他们首先勘察地面,寻找完整的泥砖或是土色中任何细小的变化,因为这些都是发现城墙的征兆,找到这些征兆后,部分工人们就小心谨慎的开始清理墙上的土层,其他人则将清理出的泥土装入篮子,通过一条微型铁轨将泥土倒在遗址的一个不重要的角落里。
  
  每件考古发现都要按照出土时的样子加以记录,这是现代考古学的关键之处,也是科尔德威在“挖墙角”时很重要的一点,因为一旦被埋在散砖下的完整砖块露出地面后,一经接触空气后就会迅速化为尘埃,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有些出土文物甚至有稍微的晃动就可能飞灰湮灭,所以不光是研究遗址,包括文物,研究的最佳时机就在刚发现的时候。
  
  美索不达米亚的两条母亲河之一的幼发拉底河把巴比伦分为东城(Eastern city)和西城(Western city)两个城区,就象现在的南京被长江一分为二,有长江大桥连接南北一样,巴比伦城有一座“幼发拉底大桥”(该桥以尼二老爹名字命名,即那波帕拉沙尔大桥)把东西串联起来。巴比伦城的主要建筑基本都位于东城(西城的主要建筑是阿达德神庙)。
  
  因为穿城而过老爱不定时的来个洪涝灾害,所以尼二在运河,城墙和其他建筑上基本都涂了沥青,作为防水措施。巴比伦尼亚地区雨水稀少,人们就广挖渠,多积水,用于灌溉平原进行农业生产。
  
  巴比伦城共有24条主干道,1179座神庙,其中最大神庙就是巴比伦的主神庙马尔都克神庙(Temple of Marduk),该神庙位于巴比伦城中心(位于东城),过波帕拉沙尔大桥右转就到。
  
  如果过大桥往左转,也就是在马尔都克神庙的背面,就是“传说中”的巴别通天塔所在地。这地方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叫E-temen-Anki,意思就是天地基础之屋。还别说,这名字用来形容巴别塔还真合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尔都克神庙的南面是沙马什神庙(Temple of Shamash),东北面则是伊什塔尔神庙(Temple of Ishter)和平民区。
  
  虽然位于城中心的马尔都克神庙大体位置很容易确定,不过真要把它找到科尔德威还是花了很大精力。
  
  1910年,这时的科尔德威已经在巴比伦城遗址挖到了第12个年头,很多建筑的遗址都被挖出来了。但却始终不见马尔都克神庙的遗址的踪影。
  
  根据传说,由于马尔都克神庙“高耸入云”,所以巴比伦人管它叫“埃萨吉拉”(Esagila),意思就是“那座昂着头的庙宇”,但这有可能是讹传,因为相比较北面的巴别塔,马尔都克神庙矮了不少,高度也就十来米(比城墙要高一点),因为巴别塔的顶上和下面也有马尔都克神庙(规模较小),最先的“埃萨吉拉”指的是巴别塔顶上的那个,后来传着传着就传差了。
  
  虽然有可能是误传,不过两者毕竟离的很近,所以科尔德威逮着位于城市中心区域,并且靠近“盛典大道”的一座名为“阿姆兰•伊本•阿里”(Amran ibn Ali 一伊斯兰历史英雄名)的巨型土丘猛挖,可挖了很长时间都没见有什么动静。
  
  俗话说的好,“坚持就是胜利”,长时间的毫无结果没并有使科尔德威放弃,最后在地下21米处,从土丘中心探入的探测杆终于有所发现了。
  
  这回科尔德威撞了大运,探测杆触到的是一块铺好的地板,其实能挖到铺好的地板不算什么稀罕事,不过这块可不一样,它上面刻了关于亚述王阿淑尔巴尼拔和埃萨尔哈东的铭文。
  
  亚述王辛那赫里布曾经在巴比伦屠过城、放过火,差点就把巴比伦城给整没了,他的儿子阿淑尔巴尼拔和孙子埃萨尔哈东地狱曾经参与了巴比伦城重建,可以说这父子俩是新巴比伦城的奠基人。
  
  重建工程的重中之重就是这个马尔都克神庙,因为一方面阿淑尔巴尼拔和埃萨尔哈东在他们的老窝尼尼微都有自己的王宫,在巴比伦最多建个行宫,而且并不需要建得很豪华。另一方面,为了跟巴比伦人民搞好关系,把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神庙修的规模大一点,豪华一点符合当政者的统治思路,所以新巴比伦城初期的标志性建筑马尔都克神庙一定会留下有关阿淑尔巴尼拔和埃萨尔哈东的铭文。
  
  之后的发掘证明“阿姆兰•伊本•阿里”丘下面埋着的就是马尔都克神庙,科尔德威通过在墙的四周挖隧道的方式确定了整个神庙的占地面积达到了1720平方米。
  
  图370: 马尔都克神庙遗址(局部 19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1: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照尼二自己的说法,神庙内部的装修是相当豪华的,他在庙内修的一座神室墙面上不刷乳胶漆也不糊墙纸,直接往上贴金——“我(尼二)用眩目的金子,令那墙象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庙内其他的地方用的装修材料则是青近视和雪花石膏。
  
  西方对金子有一种特别的偏爱,就象我们中国人喜爱玉一样。西方人认为金子是凝固是阳光,尼二修神室的时候显然不会受到所谓“西方文明源头——希腊”的影响,反倒是西方文明一直受着美索文明的影响,连个人喜好都继承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西方文明的真正源头就在美索不达米亚。
  
  巴比伦城共有主要宫殿三座,分别是南宫( Southern Fortress),北宫(Northern Fortress)和尼二之宫(Palace of Nebuchadrezzar),这三座宫殿都位于马尔都克神庙的北侧,紧挨着伊什塔尔大门。
  
  通常情况下,南宫和尼二之宫被看成是一个整体,统称为“南宫”,“南宫”又被称为“整个巴比伦王国的中心。”
  
  科尔德威在“南宫”遗址发现了两座建筑,一座是由尼二老爹那波帕拉沙尔始建,尼二改建的美索传统风格的宫殿,另一座则是后期向北扩建部分,新巴比伦的一把手们在“南宫”渡过了他们人生的大部分岁月。
  
  南宫又五个区域组成,分别是军事卫戍区,行政处,国事处,国王寝宫和后宫,总占地面积约5700平方米。
  
  各区域中块头最大的处于中间的尼二正殿,正殿中的觐见室坐北朝南,长约60米,宽约56米,高约12米,外墙的装饰跟“盛典大道”两旁的装饰非常相象,都是深蓝色背景上排着一行行动物,只不过觐见室外墙上有了更多不同种类的动植物装饰纹样。
  
  虽然历经多年的不间断挖掘,很多巴比伦城的城的秘密都被一一解开,不过始终有一个疑问萦绕在科尔德威心头,那就是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到底存在与否?如果存在,那它的遗址又在哪?
  
  图371: “南宫”遗址(局部 190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2:0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913年,这个疑问似乎有答案了。
  
  1913年,也就是科尔德威在巴比伦城遗址开挖的第14个年头,在探测宫殿东北角时,科尔德威和他的队员们发现了一系列带有拱顶的小屋,他们中间是一口古井,这是在美索地区第一次发现拱形建筑(伍利的乌尔考古9年后才开始),这下可把科尔德威高兴坏了,并一口咬定宫殿东北角的遗址就是“空中花园”。
  
  科尔德威此次发现的拱顶小屋共有14座,这些屋子的墙格外的厚,科尔德威就想相当然的认为它们是为了承受极大的重力而特意修建的,他还找到了大量的劈砍而成的石料残片,据泥板书和希腊古典作家的描述,劈石在巴比伦城仅用于两处,一个是尼二主宫殿群卡斯尔的北墙,另一个就是“空中花园”,这就使科尔德威更加坚信了自己的判断。
  
  需要说明的是泥板书上从来就没有过有关“空中花园”的只言片语,后来的发现也证实了科尔德威当初是判断是错误的,在拱顶房中发现的泥板书被证明是油和大麦的分配记录,这些屋子压根就不是什么承重屋,只是一般的储藏室而已。
  
  而且在废墟中只发现了一口古井这个唯一的水源,其他水源离的又太远,附近也没发现水沟或水渠,如果光凭一口井的供水量根本无法满足整个“空中花园”的需求,所以科尔德的当初的判断只是个美丽的误会而已,“空中花园”在哪这个问题的答案目前为止只有上帝华仔他老人家才知道,活着的,没人知道。
  
  图372: 拱顶小屋遗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4 12:07:1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拱顶小屋没能成为“空中花园”有点可惜,不过在小屋中发现的泥板书还藏着另外一个重大的秘密。
  
  这一跟犹太历史有关的秘密过了多年后才被发现,
  
  科尔德威把在拱顶小屋发现的泥板书记录,编号后就运到了柏林,这些泥板书在博物馆的地下室躺到1933年才等到了破译者——亚述专家厄恩斯特•韦斯特。
  
  韦斯特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无意中)发现了四份关于供应情况的收据。这些收条详细记录了给一个名叫查-乌-吉努(Ia-ku-u-ki-nu)的人的配额量。
  
  一些专家认为这个叫查-乌-吉努的人就是“巴比伦之囚”前奏(公元前598年的那次)的男二号(一号是尼二),犹太王约雅斤。1955年,一块藏于大英博物馆的泥板书对韦斯特的发现和专家的推测做出了回应。
  
  这块有着2500年历史的泥板书讲的是一个俘虏犹太王的故事:“他(尼二)紧靠着这座犹太城市安营扎寨并将之攻克,俘虏了这里的王。”尽管没提被俘者的名字,但很多学者都推测这里提到的就是约雅斤。
  
  我们知道,尼二曾经K过耶路撒冷两次,约雅斤是第一次时候的犹太一把手,因为是主动投降,后虽被虏到巴比伦进行劳动改造,但生命安全得到保证,而且也能享受到一定的国家配额,所以这些专家们的推测还是有很大依据和可信度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纵观整个巴比伦遗址,很多原有建筑不是沉了就是碎了,已经再也找不到了,但有一样建筑却死而复生,让我们幸运地能依稀领略当年新巴比伦城的风采,
  原意为“神之门”的巴比伦据传说有上百座城门,并且都是青铜所制,不过在巴比伦遗址的考古发现表明压根就没那么多大门,迄今为止发现的也就八座,俗称八扇门。
  
  八扇门分别以巴比伦的八个大神的名字命名,从北按顺时针排列依次是Lugalgirra gate(瘟神之门),伊什塔尔大门(Ishtar gate),月神之门(Sin gate),马尔都克之门(Marduk gate),扎巴巴之门(Zababa gate),恩利尔之门(Enlil gate),乌拉什之门(Urash gate 命运之门),沙马什之门(Shamash gate)和阿达德之门(Adad gate风暴之门)。
  
  图373: 巴比伦遗址平面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扇门中最雄伟壮观的就是我们之前反复提到的伊什塔尔大门,一座尼二不辞辛苦修了三次才修成的华丽之门。
  
  就象雄师凯旋们之于拿破仑,大门和大腕相得益彰,搏到了不少人气。伊什塔尔大门也是如此,靠着从它身下经过的大腕们提升了不小的知名度,这些古代超级大腕中除了修建它的尼二同志,还有波斯帝国的两个一把手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一世以及马其顿的绝世猛男亚历山大同志。
  
  20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科尔德威开始挖掘伊什塔尔大门。刚挖的时候,出土很多破砖烂瓦(错了,巴比伦没瓦,只有好看的板砖),起先科尔德威并不知道这些板砖是干嘛用的,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板砖并是用来拍人的,因为这些花花绿绿的砖头很好看,直到挖出了伊什塔尔大门的地基,科尔德威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板砖是拼图用地。
  
  这时的基座已经沉入了地下约12米处,由模制的砖砌成,上面的动物装饰图案不再是狮子,而是牛和龙。
  
  找准了努力方向,科尔德威他们花了差不多一年时间终于把“盛典大道”两旁的图案拼了出来(就是那个长条蓝底群狮图),相对于拼狮子图,要把伊什塔尔大门拼起来难度就大多了。
  
  图374: 伊什塔尔大门遗址(193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7 10:4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75: 圣典大道两旁的狮子(Josep Renalias)
   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2: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1902年开挖到1917年(由于一战,全世界都忙着掐架,考古工作被迫停止),科尔德威总共挖到了600箱碎片,不过这时他根本没机会进行 “拼图游戏”(伊政府不让他把碎砖搬走),没了办法的科尔德威只好把箱子暂时存放在遗址附近。
  
  这一暂时就暂时了九年,直到1926年,当时受英国控制的伊拉克政府才允许科尔德威把600个箱子运往德国,这其中还包括了“盛典大道”的地砖,但令伊拉克政府没想到的是(或许伊政府点头同意的时候已经有了这个觉悟),这次“伊什塔尔大门”的离别并不是暂时的,不是去国外整个容后风风光光再回到国内,它这一去即是永远。
  
  虽然科尔德威是个杰出的考古学家,为巴比伦城的考古也是付出巨大,并且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不过他把出土文物运往德国这一做法就值得商榷了,虽说当时的伊拉克没有让伊什塔尔大门“起死回生”的能力和条件,但不管大门是谁发现或是谁重建的,它的最终所有权还是属于伊拉克政府的,科尔德威把“碎片”运走,名义上是进行考古研究,但其本质是掠夺,因为直到现在,修复重建后的伊什塔尔大门还安安静静的呆在柏林皇家博物馆内,并没有回到它的故土——美索不达米亚。
  
  现在的伊拉克也能见到所谓的“伊什塔尔大门”和“盛典大道”,虽然样子很像,其实只是些复制品而已,跟现在的一些人造景观没啥区别,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当时科尔德威的做法不对,但客观上保护了伊什塔尔大门不再受侵害,要知道经过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一翻折腾之后,如果真大门在伊拉克,门身安全绝对保障不了(历史更悠久的乌尔神庙就挨过炸)。
  
  不管怎么说,伊什塔尔大门流落他乡的命运是无法改变了,下面就该进行重建工作了。
  
  600箱碎片被运到柏林两年后,一个由9名雕塑家和制模工组成的小组开始了对碎片的重建工作,不过这些碎片娇贵的很,并不能直接用于拼图。
  
  这些碎片被分别泡在200个大缸里,水会把渗透到残砖中的盐类溶解到,不过这一过程是漫长的,一半年半后这些残砖才能被取出,并涂上石蜡加以保存。
  
  准备工作做完后,拼图工作正式开始了。
  
  玩过拼图的人都知道,拼图的难易程度取决于各部件的数量,块数越多,难度越大。工作小组在拼装伊什塔尔大门的时候就碰到了这个问题,数量大还不算,关键是每一个部件都没有编号,而且也没有最终效果图可以参考,最无奈的是部件还有缺失,这下又把难度提升了不少。
  
  与其说拼装伊什塔尔大门是一项工作,倒不如说是工作小组面临的一项挑战,一项超高难度的挑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8 12:3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工作小组按照颜色和动物身体的部分将残片进行了系统了分类,接下来就是把残片先拼成砖块,最后再完整的拼成狮子、龙、牛和各种装饰物的主题图案。
  
  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很难,虽然经过了系统分类,但实际操作起来工作量是巨大的,一般需要在成百种可能中找出唯一的一种才能把两块残片拼起来。
  
  因为这些板砖很好看(无釉彩砖,有说是琉璃砖,实际上这些砖只是涂上某些矿物颜料经高温烧烤而成,跟琉璃扯不上关系),巴比伦遗址从公元前2世纪就这么一直晾着,长期无人管理,当地人就把没坏的砖的拣回家再利用,所以伊什塔尔大门的缺失是比较严重的,最起码找块完整无损的砖是不可能了。
  
  碰到有缺失的话,只有在确定确实已经遗失的情况下,工作小组才会用现代的复制品来代替,动物图案的复制品相对不难,因为有其他图案多参考(不可能所有同一动物的图案都少同一组成部分)。
  
  重建工程最难的部分还不是拼图,大门的上部和胸墙等部分都没有任何提示,工作小组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了一只从巴比伦墓穴矩形金盘上面。盘子上描绘了一座带有拱门的宏大门廊,墙上有两座塔楼以及矩齿形的成垛,工作小组也由此把大门的其他部分重建了起来。
  
  公元1930年,重建后是伊什塔尔大门和“盛典大道”在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别展厅正式向公众开放,相隔1700后,伊什塔尔大门重现人间,重建后的外门只有差不多14米高,但一般认为原门的高度的达到了23米以上,宽约10~14米,门上有一层叠一层的龙和牛的图案(总共575个,基座上大约有150个),整个大门由双重门户构成,有两个入后,侧面有四座巨大的塔楼相接。
  
  因为皇家博物馆的地方有限,又因为以前签署的协议,德国人只好把一些拼好的动物送还给巴格达的伊拉克博物馆和伊斯坦布尔的古博物馆,其他的一些动物则提供给欧洲和美国的博物馆收藏。
  
  伊什塔尔大门的美丽已被人们熟知,但这座大门并不仅有美丽的一面,它的神秘才是世人真正关注的焦点。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6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