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1:42: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69
  
  
  
  
  
  
  
   “总退却”
  
   当希腊第一集团军投降的消息传到雅典时,发生了两件大事。首先,希腊首相科里齐斯先生去世了——他向国王汇报了战败的消息后,回到寓所,举枪自裁。
  
   其次,丘吉尔很气愤。第一集团军突然投降岂不是把英军逼上绝境?自此,他不再抱有幻想,同意放弃希腊战场。丘吉尔后来写道:“我们应当退守克里特岛,并在那里站稳脚跟……”
  
   直到这个时候,英国人还恬不知耻地盼着盟友替他们当炮灰。4月21日,中东总司令韦维尔将军觐见希腊国王。也不兜圈子,他直截了当地问道:希腊军队近况如何了?还有多少士兵?最重要的是,能否在温泉关以南建立一条新防线以掩护英军撤退?
  
   乔治二世表现得很淡定。他回答说:“不可能啦,已经来不及调遣任何军队了。”
  
   韦维尔顺坡下驴,他马上接口说:“既然如此,那我只好以救出英国远征军为最高行动准则。”
  
   乔治二世表示同意——其实他早有此意。在谈话中他还表示,“使英军陷于这样的绝境,他深以为憾……”
  
   随后,他俩又探讨了关于希腊政府迁往克里特岛的方案。韦维尔叮嘱国王,务需绝对保守秘密,并需采取一切措施,使英军得以成功登船。譬如,希腊政府应当尽量维持雅典城内秩序;残余希军应当坚守不动;国王和政府迁往克里特岛的时间应当尽量延后,等等等等。因为国王越晚离开本土,他便越有留名青史的机会。
  
   据记载,韦维尔说得口沫横飞,乔治二世答应得也很痛快,他头如捣蒜,表示将“竭力协助英军”。双方在友好的气氛下结束了会谈,韦维尔满意地走了。
  
   但韦维尔将军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一切都是空话,是皇帝大人忽悠他的。在留名青史和保住性命之间,乔治二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4月23日,在帕帕戈斯将军护卫下,国王逃往克里特岛。24日,希腊政府停止了本土抵抗。
  
   这一次,英国人总算尝到了被盟友忽悠的滋味——真不是滋味。眼下,6万多英军将士正在全线溃逃,一个劲儿地朝温泉关隘口飞奔。为了延缓追击,英军炸毁了每一座他们所经过的桥梁,甚至火车隧道,总算避免了被全歼的厄运,逃进了温泉关。随后,英军关闭隘口,并留下2个团坚守阵地(澳大利亚第19团和新西兰第6团)。他们的任务是,“尽量长时间地守住隘口,以掩护其他单位安全登船。”换句话说,这两个团是负责殿后的部队。指挥此战役的英国军官后来回忆说:“我对撤退不抱任何希望,我甚至开始幻想,在坚守了两个星期之后,被数倍于我的敌军击败……”
  
   丘吉尔也是这样想的,他乐观地认为:“我们起码可以在温泉关坚守2—3个星期”。
  
   2—3个星期?做梦吧。德国人一天都不给他。4月24日上午,德军开始仰攻温泉关,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在付出15辆坦克的损失后,德军攻克此关口,前后只用了不到一天时间。
  
   4月26日,德军空降兵又开始在科林斯湾实施空降作战,并迅速攻下了横跨科林思运河的一座重要桥梁。但他们毕竟来晚了一步——英军主力早就溜了,伞兵们只抓到了900名英军和1450名希军。这个微不足道的战果让空降兵总司令施图登特将军大为火光。因为他一开始是反对此次空降作战的,原因是,为了即将展开的克里特岛空降,德国伞兵应当绝对保密,并造成还在西欧驻防的假象,但戈林好大喜功,总担心功劳全被陆军抢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1:51: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0
  
  
  
  
  
  
   “小小敦刻尔克”
  
   上文曾提到,希腊有两个重要港口,它们分别是第一大港——比雷埃夫斯,以及第二大港——萨洛尼卡。早在4月6日那场大爆炸中,比雷埃夫斯便已遭到彻底毁坏。萨洛尼卡也于4月9日被德军攻克。因此,当温泉关沦陷后,英军只好继续撤退,往雅典方向转移。因为那里还残有一些小渔港,威尔逊将军设想,远征军可由这些港口分散登船。
  
   起初,英军把萨罗尼科斯湾(雅典以西峡湾)的小渔船停泊场作为上船地点,并留下部队在底比斯建立一条临时防线,延缓敌军追击。
  
   可是,当科林斯运河被伞兵封锁后,上船地点又只好改为伯罗奔尼撒半岛——那里有大量开阔的海滩。根据指示,绝大部分撤退人员应当在克里特岛登陆,以便加快撤退速度。由于英国当局把拯救士兵置于首位,所以除步枪、机枪之外,其他所有武器与装备都丢弃了。一场“袖珍版”的敦刻尔克行动再度上演。为了保障撤军,地中海分舰队倾巢出动:7艘巡洋舰、20艘驱逐舰、21艘运输舰,还有许多各式的舰艇。坎宁安海军上将把整个老本都压进去了。
  
   丘吉尔事后承认,随着温泉关迅速沦陷,英军几乎无险可守。在他看来,从希腊有组织地撤退五万余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丘吉尔后来写道:“在敦刻尔克战役中,我们总的来说,是拥有制空权的。但在希腊,却是德国人完全地、绝对地控制着天空……”
  
  
   我在这里引用一下尼米兹海军上将的说法,他写道:“为了避免遭受敌机空袭,负责撤退的舰船只能利用夜间撤运人员,而且必须于凌晨3时前离开。”换句话说,军队只能利用夜间短短的几个小时登船。而在白天,军队只能躲在海滩周围的灌木丛中,避免被敌机发现。舰船也只能停在敌机航程以外的克里特岛海域。
  
   很奇怪,德国人的攻势总是那样凌厉,走位也很风骚。但消灭包围圈中走投无路的敌人却总是力不从心。由于各部队忙着抢功,并把攻克雅典放在首位。因此大部分英军都安全地溜掉了。一直到4月27日,也就是雅典沦陷的那一天,德国人方才如梦初醒——原来英国人一直都在他们鼻子底下实施救援!
  
   希特勒指示陆军,无论如何也不能再让英军溜掉了。可是,德军主力都在雅典(部分军官已经开始在巴特农神庙游山玩水了)因此,阻止英军撤退的重任再度落在空军肩上—— 一切都是敦刻尔克的重演,英军在敌机最猛烈的攻击下装载上船。在纳夫普利翁地域,英军人员遭到了惨重伤亡,许多船只被击沉。一艘名为“斯拉马特”号的运输舰为了抢救人员而停泊太久,未能在天亮前离开。拂晓时分,它被俯冲轰炸机击中,约800名士兵落水。令丘吉尔痛心不已的是,有两艘驱逐舰(“金刚石号”和“鴢号”)眼见同胞落水,于心不忍,折回抢救。但德国轰炸机第二波的袭击接踵而来,两艘驱逐舰也被击沉,三艘船上的生还者不过50人。丘吉尔后来感慨道:“这是英勇但同样也是是愚蠢的行为。”
  
   在付出惨重损失后,救援工作陷入了停顿。无奈之下,英国远征军只好继续转移,奔逃至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底部的卡拉迈地域上船。谢天谢地,多亏意大利海军不敢出门,英军撤退未受阻碍。当时,卡拉迈海滩上还有8000名士兵和大约1400名南斯拉夫难民(还有一些意大利战俘)。撤退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德军各先遣支队突然赶到,卡拉迈小渔港也被攻占。由于德国人搞不清英军底细,又慑于英军舰炮威力,因此不敢冲到海滩上来,只敢躲在镇中胡乱开炮。
  
   与此同时,英国军舰眼见小镇四处起火,以为德军已经取胜,所以再也不敢实施救援,折头返航。虽然英国远征军奋起反击,并一度把德军逐出卡拉迈镇,但当他们回头看时,海面上却早已空空如也,残存的7000名英军将士只好放下武器,向德军投降。
  
   偶,耶!意大利战俘咸鱼翻生啦—— 一下子变成了胜利者。剩下的时间,意大利军队跟在德国装甲兵后面耀武扬威地杀到——他们的海军也及时赶来打酱油。在坐地分赃和占领岛屿的工作上,意大利海军是相当活跃的。不消说,他们还要忙于占领南斯拉夫和希腊海军基地,这些港口原封不动地落入了意军之手。
  
   紧接着,意军又把爱奥尼亚海及爱琴海各岛屿全部收入囊中。速度之快,简直让人折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1:5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图说话,俗话说无图无真相。英军首先是在雅典附近海域登船。可是大家注意看科林斯运河(红色标记)被伞兵封锁之后,英军只好撤退至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开始是在纳夫普利翁,随后又奔逃至卡拉迈,被撵的到处跑就是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9: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1
  
  
  
  
  
  
  
   一封丘吉尔的来信
  
   4月28日,希特勒离开了位于奥地利边界的前线指挥所,以胜利者的姿态份回到了帝国首都——当然,这也是这位纳粹统帅最后一次以微小的代价取得胜利而凯旋。尽管德国人民比在西线取胜时要沉默许多,但如此迅速的胜利显然再次证明,他们的领袖是一个了不起的天才。
  
   那一天,柏林上空乌云密布。但威廉广场仍然聚集着黑压压的、一望无边的人群。当元首的座驾从广场上经过时,人群中发出了排山倒海的欢呼声。
  
   随后,许多好事者聚集在帝国总理府门前,把他们的元首团团围住。除了表达祝贺之外,他们更希望元首能多谈论一些关于战争的细节。然而希特勒语出惊人,他交口称赞希腊军队,用他的话说就是:“希腊陆军骁勇善战。因此在投降时,他让希腊军官保留了武器。”
  
   当有好事者询问意大利人在战争中的表现时,希特勒闭口不谈。他只是为墨索里尼辩解,强调意大利人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兄弟般情谊”……
  
   而眼下,希特勒最关心的,反倒是英国人民的态度。从里斯本(葡萄牙首都)传来小道消息说,丘吉尔在经历了第二次敦刻尔克式惨败之后,竟安然无恙, 他在英语国家仍旧拥有居高不下的威望。此外,英国民众继续抗战下去的决心未受动摇。
  
   英国人是如此固执,希特勒大惑不解。这种不解,马上又转换成了仇恨。5月4日,元首按照惯例在战争胜利后于国会发表演说,他的演说主要是针对丘吉尔个人进行恶毒的人身攻击——很难相信,一个堂堂的大国元首竟会骂出如此恶毒的话来:
  
  
   “他是历史上最嗜血成性,也是最外行的在战略家,五年多来,这个人一直像麻风病人一样在欧洲到处追逐,寻求他能够放火焚烧的东西。”
  
   希特勒大嚷道,“三天前,丘吉尔先生呼吁德国人民抛弃自己的元首,这纯属麻风病人高烧时的胡说八道,或者酩酊大醉的酒鬼在信口开河。就是这样一个脑袋,妄图点燃巴尔干烈火,孕育了那个拙劣的巴尔干之征。现在,勇敢的希腊人民为自己那个亲英大王(乔治二世)的愚蠢付出了代价……从一开始,我就深感遗憾,我生来就崇拜希腊,崇拜这个最早被尊严和美德所普照的国家,崇拜她所创造的文化与艺术。对我而言,与希腊交战是一种莫大的痛苦……”
  
   希特勒嘲讽丘吉尔,他继续道:“倘若哪位政客遭到如此惨败,他是无法把自己的位置保持六个月之久的——除非他也具备丘吉尔先生那样独特的天才,那种可以虔诚的说谎,和扭曲事实的天才,直到最后把惨败说成是光荣的胜利。”
  
   “丘吉尔对军事是一窍不通的,因此他一下子就在南斯拉夫和希腊连吃败战……他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只能表明他患有瘫痪病,或者表明他是一个说胡话的醉汉……丘吉尔先生也许可以驱散他们人民眼前的迷雾,但却消除不了他灾难性的结局!”
  
  
  
  
   看得出来,希特勒对丘吉尔的仇恨已经到了怎样一个地步。在伦敦,丘吉尔一字不拉地收听到了这通广播。面对英军被逐出希腊以及利比亚的事实,丘吉尔选择了沉默。眼下,英帝国的处境比以前更加不妙、更加没有希望了。他们在世界的威信降到了新的低点。那天深夜,在收听完希特勒演讲后,丘吉尔提起笔来,给罗斯福总统致信一封:
  
   “总统先生,我确信,如果我毫不掩饰地道出我心中的话,你是不会误解我的。在我看来,埃及和整个中东将有丧失敌手的可能。一旦丧失,将对西班牙、维希法国、土耳其和日本的立场产生巨大影响。那么英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要进行的战争,就会变得十分困难、前景暗淡了。”
  
   怎么办才好呢?丘吉尔继续写道,“据我看来,只有一种办法才能扭转这种暗淡的局面,那就是美国应当立即参战!
  
   哦,绕来绕去,原来最后一句才是丘吉尔最想说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09:57:5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2
  
  
  
  
  
  
  
   重磅炸弹
  
   5月4日,当希特勒向国会议员做完演讲从台上下来时,与往常一样,他挨着他最坚定的追随者、党的副元首鲁道夫·赫斯坐下。据里宾特洛甫一周后追述(他当时坐在赫斯身侧),“赫斯那天晚上的神态十分反常,看上去心不在焉。”
  
   希特勒显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天深夜,赫斯同希特勒私下密谈了莫约半个小时,他们到底说了什么?非常抱歉,没有记录留下。但据希特勒几天后透露,在这次会谈中,赫斯曾反反复复地一再追问他,“元首,你是否仍然坚持在《我的奋斗》中所提出的政治纲领。”即:与英国并肩作战,共同抵御欧洲的死敌——布尔什维克苏联。
  
   希特勒做了肯定的答复,他承认,“从原则上来讲,他仍然坚持这个纲领。”——他未曾预料,这是他与赫斯最后一次相见了。随后,希特勒便在副官们的簇拥之下,乘火车离开柏林,前往位于波罗的海的造船厂,视察一艘刚刚下水的战列舰“俾斯麦号”去了。
  
   5月9日,希特勒回到了位于萨尔茨山的乡间别墅。他宣布自己需要好好地休息几天,然后将于6月精力充沛地返回柏林。他同时希望凯特尔和约德尔在进攻苏联前也好好的放松一下。
  
   可是,这个愿望似乎无法实现了——5月11日上午,正当元首的副官向希特勒作每日简报的时候,山庄里突然出现了两位不速之客,他们是赫斯的副官莱特根与平奇。据斯佩尔后来回忆,“他俩脸色苍白,神情激动,请求我让他们先见元首,因为有一封赫斯的私人信件要转交给他。”
  
   不待斯佩尔回答,副官平奇便不顾警卫阻拦,硬闯进了元首书房。希特勒没好气道:“你没看见我在作军情汇报,不想受人打扰吗?”平奇被叉了出去。片刻之后,脸色白得像纸的平奇又闯了进来。这一次,他说什么也不肯出去了。他声辩说,有一件非常重要,或者说非常危险的事情。
  
   说罢,他便把赫斯的信掏了出来。希特勒不以为然,他带上老花眼镜,满不在乎地溜了一眼。可当他读到,“我的元首,当您读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到了英国”的时候,他一屁股跌座在椅子上,大喊了一声——声音之大,连楼下都能听见:
   “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他飞到英国去了?”
  
  
   斯佩尔后来调侃说:“这真是一阵模糊不清,几乎象野兽一般的尖叫。”紧接着,一大群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出现在了元首书房门口,可是都被委婉地劝走了。副官平奇向元首叙述道:“他的头领于前一天傍晚5点40分,在奥格斯堡机场起飞,飞往英国,进行谈判去了……”
  
   希特勒打断了他,他愤怒地问道,“为什么现在才告诉我。”平奇马上把对赫斯的忠诚拿出来当理由。希特勒嗖地转过头去,面对卡尔·包登夏茨将军(空军驻希特勒大本营代表),“怎么回事,我的将军,我禁止赫斯飞行,空军为什么还让他飞?把戈林给我叫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0 1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3
  
  
  
  
  
  
  
  
   赫斯飞英事件始末
  
   正如威廉·夏伊勒在他那本著名的《第三帝国兴亡》中所描述的那样,鲁道夫·赫斯独自飞往英国的消息最初传来时,对希特勒的打击犹如“一枚重磅炸弹落在伯格霍夫。”元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即逮捕了副官平奇,这位可怜蛋被警卫架了出去,投进集中营。他的罪名是,“违反了元首命令——未能把副元首看管好。”
  
   当然,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赫斯“单刀赴会”到底是谁指使的?他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谜团?譬如斯大林,他从来就不怀疑这是英国与德国之间相勾结的证据。他坚信,赫斯是希特勒的秘密使者,此行是专程与英国议和,矛头对准苏联。特别是发生在卫国战争前一个月,这更加深了斯大林的怀疑。
  
   就连丘吉尔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他犹然记得,当在第二次访问莫斯科时,他发现斯大林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斯大林曾在餐桌上反复询问赫斯赴英的真相。丘吉尔后来写道,“斯大林认为,我们与德国之间一定是存在着某种秘密计划,但这个计划流产了……”
  
   被自己的盟友怀疑,丘吉尔当然不爽了。他试图辩解什么,反复重申赫斯飞英是一起独立事件,英国政府事先并不知情云云。可是斯大林根本不相信他。丘吉尔后来写道,“斯大林对于这个答案报以相当生硬的一笑。”就此打住了这个话题。
  
   令人惊异的是,不止斯大林一人怀疑此事,当赫斯飞往英国的消息传到罗马时,墨索里尼与齐亚诺并不像通常那样幸灾乐祸地等着看德国人笑话,墨索里尼的第一反应是不寒而栗。他担心希特勒三心二意,出卖盟友,暗地与敌人勾结。希特勒则对此百般辩解,骂赫斯“精神失常”,但很明显,意大利人并不信任他,对于德国的官方说法,墨索里尼嗤之以鼻。他对齐亚诺说,“这一事件具有无比的重要性”,一定要加以重视。
  
   那么,赫斯飞英到底隐藏着什么真想?这场二战期间最大的政治闹剧产生出了当时令全球最感兴趣的冒险故事,甚至被部分历史学家认为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谜团。由于英国当局至今没有公布档案,我们只能从历史的蛛丝马迹之中去寻求答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3:31: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4
  
  
  
  
  
  
  
   赫斯其人
  
   有位朋友对我说,赫斯就一马屁精。我问他,你为何这样说呢?他说,你看了《意志的胜利》就知道了。
  
   诚然,在这部黑白影像中,赫斯的表现最为夸张(不相信的朋友可以去看看)。他对希特勒的那份真挚,那份激情,以及那种无愧于心的歌功颂德,恐怕世间无人再能超越。
  
   但赫斯绝不是马屁精,正如副官魏德林所言,赫斯是元首“最忠心耿耿的部下”。这种忠诚发自内心,伴随一生。当1945年9月,纽伦堡军事法庭对赫斯进行审判时,一位美国律师站了起来,他向法官展示了一张纳粹组织的系统表,这张图纸表明,希特勒的指定接班人首先是赫斯,然后才是戈林。
  
  
   赫斯先是斜了一眼旁边的戈林,向座位上一靠,仰天大笑起来。笑完之后,赫斯从容不迫地座位上站起,请求法庭允许他做一个最后的简短声明。他说:“我一生中曾多年效忠于我国几千年历史所孕育的最伟大的儿子(指希特勒),即使我能够,我也决不会把这一段经历从我的一生中抹掉。我很高兴地知道,自己尽了一名德国人、一名国家社会主义党党员、一名元首忠诚追随者应尽的责任,这一点,我决不后悔!”
  
   这是赫斯在公众场合最后一次露面。随后,国际法庭对赫斯做出了判决——无斯徒刑。
  
   赫斯为自己的言行付出了代价,但他绝不后悔。从这一点而言,赫斯是狂热的,他对希特勒的忠诚至死不渝。这位副元首长就一副宽下颚,双唇紧闭,不拘言笑。同时,他又是纳粹高层中最没野心的一个。正如约翰·托兰所言,“赫斯最大的野心莫过于使其主子的事业锦上添花。”
  
   照理说,希特勒死后,继承人就是他。可是当戈林取代他地位的时候,赫斯居然一点儿都不动怒,仍然勤勤恳恳地干着他的党内工作。在旁人眼里,他更像一名公务员,而不是副元首。更让希特勒放心的是,赫斯品德优良,从不拉帮结派。戈林,戈培尔,希姆莱等人可以说是他的同志,但绝不是朋友。在纳粹高层,每个人都敬重他,但没人敢说自己了解他。
  
  
   但作为纳粹党内第三号人物,赫斯同样也是愚蠢的。他行为古怪,对一切人情世故漠不关心,更不懂得讨人欢心——哪怕是他最崇拜的那个人。在某些人眼里,赫斯就是一个无可救药蠢蛋。举例来说(据斯佩尔后来回忆):赫斯经常到总理府吃饭,但他都是自带食物。在他后面,跟着一名副官,提着一个装有食物的马口铁盒,带进总理府让厨子加热。这一点隐瞒了希特勒很长时间。终于有人向元首告密时,希特勒当着前来吃饭的人面,怒冲冲地对赫斯说:“我这里有一位一流的女厨司,如果医生规定你吃特殊食物,她也乐于替你单做的,但你不必自己带来吃。”
  
   赫斯当时就固执地顶撞起来,理由让人瞠目结舌,他当着众人的面回敬道:“我的食物必须含有特殊维生素!”
  
   希特勒简直快被这个木鱼脑袋气晕了。他回答说:“既然如此,以后你干脆就在自己家里吃好了。”
  
   斯佩尔后来写道,“从此以后,再也不见赫斯前来吃午餐了……”
  
   午餐是不来吃了,但碰上党内问题,赫斯仍然会往希特勒那儿跑。双方一谈就是好几个小时。而且,赫斯带来的问题总是让人心烦意乱。譬如某某大区领导对党有意见,某某地区入党积极性不高,党费缴纳出现问题等等等等。发展到后来,希特勒很害怕见到赫斯,他对斯佩尔感慨说,“我同戈林谈话,就好像洗一次温泉浴—— 精神为之一振。因为帝国元帅总能把事情讲得让人亢奋。同赫斯谈话,却是难以忍受的折磨。他总是带着不愉快的事来找我,而且喋喋不休。”
  
  
   这就是赫斯,一个狂热而又不谐世事的怪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13:35: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5
  
  
  
  
  
  |
  
   和平谈判
  
   尽管希特勒越来越不喜欢赫斯,但对其人格而言,是敬重的。也只有他,才能把党内一切事物打理得井井有条,一丝不懈。可是随着战争的爆发,赫斯发觉自己再也不受元首重视了。党的指示现在算什么?简直不值一提。在战争期间,希特勒往往几个月不理政事,一心扑在军事方面。这使得戈林、里宾特洛甫、以及陆军统帅部的势力日渐扩大。赫斯既失望,又无奈。
  
  
   另一方面,赫斯又是一个极有主见之人。正如英国右翼历史学家戴维·欧文所言,“赫斯是一个不知害羞的亲英份子。”(这与他从小在埃及长大受过英式教育有关)。
  
   毫无疑问,赫斯钦佩英国,并希望与之修好。他把《我的奋斗》当作金科玉律,认为苏联才是德国的敌人。然而事与愿违,眼下德国正与英国血战,这并非纳粹本来的愿望,而是里宾特洛甫等人错误的外交政策把德国引入了歧途。赫斯曾私下对他的财政部长说过,在这场战争中,得利的不是德国,也不是英国,而是布尔什维克苏联。
   (由此可见,赫斯还是有一定政治嗅觉的)。
  
  
   如何才能与英国实现和平呢?赫斯一开始就犯迷糊了。起初,他计划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与英国的汉密尔顿公爵进行秘密会晤——汉密尔顿公爵是英德社团的成员,据说,他对实现英德和平持同情态度。更为关键的是,这位大人物经常与英王乔治六世共进午餐,并能和他说知心话。这显然是可以直接亲近英王的一个渠道。赫斯认为,乔治六世已经被“战争贩子”丘吉尔蒙蔽了,一旦汉密尔顿公爵把德国的真实意图传达给英王,两国便可以实现和平。
  
   一想起自己肩负起的历史使命,赫斯便很兴奋,他毫不犹豫地把这项计划告诉了希特勒——很明显,同英国秘密谈判希特勒是知情人。
  
   据一份近期才得以公开的档案显示,赫斯所构思的英、德和平谈判一开始便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着实出人意料)。在日内瓦,英国全权代表会见了德国的豪斯霍弗尔教授(地缘政治学创始人,时任德国科学院院长)他是由赫斯派去同英国人进行先期融洽的。
  
   在这次谈判会上,英国人提出的条件非常耐人寻味。他们声称,可以同德国实现和平,条件是德国必须断绝与苏联的外交关系,取消1939年同苏联缔结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太棒了!正中下怀!要知道,希特勒早就想这样干了。赫斯与希特勒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这一条件。
  
   可纳闷的是,线索到这里也就断了——德国方面眼巴巴地盼着英国再派人来,以便结束这次谈判。但经此之后,英国方面再无任何消息,赫斯也曾多次给汉密尔顿公爵致信,但同样也是石沉大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5: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6
  
  
  
  
  
  
  
  
  
   异想天开
  
   这就好比谈恋爱,男方好不容易把心仪的女子追到手,结果呢,女方不再出来幽会,并且杳无音讯。
  
   事实上,就事后公布的档案来看,英国政府并不是诚心实意地想要和谈,而是借此机会,试探德国。
  
   可是,德国人却当了真,掏心窝的话全都讲给人家听。翻一翻其闷无比的《丘吉尔回忆录》就会明白,温斯顿其实比谁都清楚德国的战略早已转向东方。他也知道,德国乞求和平的愿望是诚恳的——他们不想两线作战。譬如什么希特勒妄图称霸世界,一统江湖云云,那是讲给罗斯福跟老百姓听的,当不得真。
  
  
   再看看德国这边,赫斯早就等得不耐烦啦——他搞不懂英国人到底想要什么。他对副官平奇说,“他打算亲自前往英国,以结束这次谈判。”
  
   有趣的是,当29年之后,同在施潘道监狱服刑的施佩尔曾这样问赫斯,“你当时是怎样做出这个的决定呢?”
  
   赫斯表情认真,非常严肃地告诉他(据施佩尔说),“那个决定是他在睡梦中由一种超自然神力所启迪的……”有一位占星术士为他算命时说过,“他是注定会带来和平的。”他以前的导师、地缘政治学创始人豪斯霍弗尔还说,自己曾梦见赫斯三次驾驶一架飞机,不知飞往何处……这些超自然神论,施佩尔听得瞠目结舌,如坠梦端。紧接着,赫斯才恢复了正常,他说,“其实我不想为难元首,既然我们保证英国维持其世界帝国;反过来英国也应该保证我们在欧洲自由行事……”
  
   赫斯相信,这是一项公平买卖。另外,英国国内一定存在着大批反战人士,只要亲自跑一趟,并与保守党的汉密尔顿公爵接上头,然后再由他引见乔治国王……到那时,丘吉尔临时内阁将被推翻,张伯伦所遗留下来的保守党骨干将重新掌权。
  
  
   毫无疑问,赫斯想象力超群,构思的计划也很奇特,那就是由他亲自驾驶一架飞机驶往汉密尔顿公爵庄园,以跳伞着陆——他是一个飞行专家,曾荣获围绕德国最高峰飞行比赛的冠军。想必驾机飞往千里之外的苏格兰也非难事。沉湎于超自然神力的赫斯相信,只有采取这种富有独创性的策略,元首关于英德和平的梦想才能实现。失败了,这也不会连累希特勒;成功了,他便把功劳归于元首。应该承认,这个想法的出发点是很好的,尽管活着抵达苏格兰的机会微乎其微。但得大于失,值得一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9-12 15: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77
  
  
  
  
  
  
  
   “单刀赴会”
  
   1941年5月10日,星期六,赫斯起了个大早。一听天气预报说是个好天,他立刻便着手行动。对妻子,他从未像今天那样殷勤。吃完茶点后,他吻了妻子的手,然后站在育婴室门口,表情严肃,“好像在沉思,又好像在犹豫不决。”她问他什么时候回来。他说,最迟不超过星期一。妻子脱口而出道:“我不信。你不会那么快回来的!”她猜想,他此行肯定是去与像贝当那样的人会晤,赫斯却以为妻子猜透了实情。他的脸“红一阵,白一阵”,不待她再开口,便冲进育婴室,最后看了一眼正在熟睡的儿子。①—— 谁也没有想到,这是他与妻儿最后一次见面。当半个世纪之后,儿子再见到父亲时,赫斯已经变成了一具冷冰冰的尸体。
  
   那个下午,在副官、传令官、保安官和司机的簇拥下,赫斯驱车来到德国奥格斯堡机场——那里停放着一架由他亲自改装的ME110战斗机。赫斯换上了羽毛边的飞行服和帝国空军的皮夹克。5点40分,他交给平奇一封信,并叮嘱道,“如果4小时后我仍未回来,就立即把信交到元首手里”。
  
   说完,赫斯跳上飞机,头也不回。当时钟指向5点45分的时候,这架ME110战斗机腾空而起,消失在了夕阳的余晖之中。
  
  
  
   好了,行文至此,让我们再跳到5月11日上午,希特勒的萨尔茨山乡间别墅。
  
   有趣的是,都到这个时候了,平奇副官仍然认为他主子是元首派去的。当希特勒的警卫队长许格尔把他强行拖出书房时,平奇脸上流露出了莫名其妙的神情。他死死地盯着元首,心乱如麻。平奇猜想,元首莫非是想杀人灭口?后来,平奇告诉许格尔,他坚信主子是在希特勒授意下飞往英国的。因此他不理解为什么要逮捕他。
  
   当然,平奇是多虑了,元首没有杀他。在遭受了数年的牢狱之灾后,平奇活了下来。后来,他又被发配到前线惩戒连当了一名普通战士。尽管这样,平奇先生仍然奇迹般地活着,甚至1944年12月被希特勒提升为少尉……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赫斯留下的那封信吧:
  
   “我的元首,当您读到这封信时,我可能已到英国了。我打算到苏格兰去会见一位德国真正的朋友——汉密尔顿公爵。在此之前,我曾三次试图飞往英国,但都由于天气因素而折返……”
  
   赫斯在信中解释道,“我的元首,我的行为不应该解释为第三帝国懦弱的表现,相反,我强调我们国家在军事上是战无不胜的。我要指出德国不必乞求和平……而我此行的基本动机,是希望在“巴巴罗萨行动”前与英国实现和平。我希望通过我个人的努力——不管付出什么样的努力。去实现元首长久以来想实现而未能实现的英德和平……另外,赫斯在信中保证,他绝不会透露“巴巴罗萨”半句。
  
    在信的末尾,赫斯写道:“我的元首,如果这项计划失败——我承认,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命运同我作对,此事也不致使您或祖国带来致命的后果,您在任何时候都可否认一切,就说我疯了吧。”
  
  
   元首气得脸色苍白,读完信后,瘫在椅子上半天都起不来。此时,包登夏茨将军正在给他的主子戈林打电话。这位帝国元帅还在自家的城堡里歇着呢。他不耐烦地问包登夏茨,为什么要他到萨尔茨山去,没见他正在休息吗?
  
   听到这里,元首一把抓过电话,以命令的口吻道:“戈林,你必须马上来!出事啦!”
  
   喜欢提问的戈林同学仍在提问,“什么事?”
  
   元首一句话都不想多说,他在电话里喊了起来,“出大事啦!”说完,啪地放下话机,在大厅里气呼呼地走来走去。萨尔茨山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充满了各种猜测。
  
   有人猜想,大概赫斯本来就是英国间谍?或者他去俄国了?更有甚者(那种阴谋论者)说是元首派赫斯去的,此刻正在演戏呢。人们对赫斯做出了种种五花八门的解释。譬如那位第一当事人包登夏茨将军,他毫不怀疑希特勒是在演戏。他猜想,元首是想用这种方式来掩盖只有他和赫斯才知道的秘密。
  
   当然,我不敢苟同这种观点——正如英国学者伊恩·克肖所言,“如果希特勒是在演戏,那真可谓是好莱坞奥斯卡级别的演技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1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