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25 17: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13)
元咺死后,周、冶一方面带着小队反贼先杀入宫中,没寻见卫中废公,几番搜索,已致天明,方知卫中废公已经投井自杀。周、冶赶紧张榜发通知,说自己是受了卫成公之命行事。然后城门打开,接卫成公入城。
卫成公也是受苦多时,坐定大位之后极其感慨,相当开心。不久,他兑现诺言,升周、冶为卿。哪知周歂刚穿上卿士的制服还没几个时辰,便在座驾上离奇死去。冶廑闻言大惊,心中不是冤魂索命就是仇家暗杀抑或是兔死狗烹,于是赶紧脱了卿服,打了封辞职信,上表中央。结果还是郁郁成疾,不到一个月,抱病而亡。
周、冶二人之死,倒也符合卫成公的心意。成公以宁俞护驾有功,想要提拔为上卿,宁武子表示孔达功不可没,愿意让位给,于是卫成公以孔达为上卿,宁俞为亚卿。孔达提议将卫中废公和元咺之死都推在周、冶二人身上,写一个情况说明的文字,交与晋文公。
这件事中,晋文公有些无耻。本来是他让元咺速速回国立人做老大,最后出尔反尔,默认了卫成公,对元咺等人既不帮助也不提醒。孔达也是看透了晋文公的心理,才做了如上提议。果然,文公不置可否,此事就此不提。
可悲,元咺。
可怜,元咺。
可惜,元咺。
元咺只是晋文公的一枚棋子而已。当他的价值失去之后,死活便无人过问了。此刻的晋文公想要做的事情不是去哀悼元咺,而是攻打郑国,时年630BC。
之前说过晋郑复交,为什么又要开打了呢?
话说践土会盟、河阳觐见之时,许国都不响应。晋文公当然坐不住,因为时不可待啊。重耳在前632年5月得到官方发布的正版方伯授权书。历史记载,他死于前628年10月,所以方伯之任只有4年零5个月。况且,文公死时70岁,受命方伯之时就已经65岁矣。
毕竟,老了。
岁月不饶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就在河阳觐见完毕之后,天子自己坐车回家,诸侯则被方伯晋文公一把叫住,要求共同起兵,马上教训教训许国。
各诸侯老大纷纷附议,只有一国,找个借口开溜了,那就是永远的墙头草——郑文公。郑文公曾经放了一次齐桓公的鸽子,这次,依样画葫芦,又放了一次晋文公的鸽子。郑文公当然由自己的理由,一方面,自己是欺负过重耳,眼瞧着曹卫的下场,晋文公说放又不放的诡秘态度,郑文公很是心虚;另一方面,许国是楚国的铁杆粉丝,如果郑国跟着齐国去砸场子,势必会被楚国忌恨。郑文公也知道自家地盘是兵家必争之地,到头来最有可能被楚国报复的当然还是自己。
当然啦,叔詹是不会同意郑文公的小算盘的。只不过郑文公跟齐桓公那次一样打死不听忠言,叔詹也没辙。
晋国不会因为郑国的缺席而放弃攻打许国。晋、齐、宋、鲁、蔡、陈、秦、莒、邾9国诸侯合兵杀向许国。许穆公听闻,赶紧去找楚国搬救兵。哪知,已经失去雄心的楚成王竟然坐视不管。
许穆公崩溃了。身为忠实粉丝,偶像竟为何物?!
许国靠自己当然敌不过,只好自缚出城,诚恳表示一定认清形势,痛改前非,愿受生死符,甘当马前卒,效忠追随武林盟主。
许国附晋,这对楚国的其他三十六洞七十二岛有很好的示范作用。晋文公很满意,罢兵而归。诸侯各回各家之时,秦穆公特意来找晋文公,提议:“秦晋两国要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婚姻之好之外,咱不如订立一个军事同盟条约。他日秦国遇战事,晋国必助之,同样的,以后晋国出兵,秦国也一定帮忙,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