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剑气豪情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3: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日开始,长春各个哨卡开始放人,堂堂中国最发达城市之一的长春市民此刻已是不折不扣的难民,战争使他们不得不把背井离乡当做求生的唯一手段,一时间大量人流蜂拥而出。
  在长春城外有守城部队和围城部队形成的两圈封锁线,难民被放出守城部队封锁线后就不再允许返回,可难民到达围城部队封锁线时,却被堵住,不予放行,大批难民被滞留在了双方部队警戒线之中间地带。难民出城,实际并非始于8月1日,早在6月就已经有了零星难民了,开始的时候守城和围城部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那时长春市民大都还有余粮,不到万不得已谁会逃难呢?所以影响并不大。不过东野指挥部做的是长期围城准备,他们料定围城日久,必会有更多的难民出城,所以在6月28日,政委肖华就在围城工作会议上专门指出:敌人疏散人口的方法,可能有如下几种,一,强迫逼出。二,组织群众向我请愿。三,搞抬价政策,收买存粮,逼的群众无法生活不能不外逃。四,出击护送群众处境。因此我对长春外出人员一律阻止,但不能打骂群众,纵有个别快饿死者需要处理时,也要由团负责,但不应为一般部队执行,更不能成为围城部队的思想。
   围城部队所担心者,无非两点,一是会有国军士兵混在百姓当中出城,事实上确实有一些国民党官员趁此机会将自己的妻儿老小送出。二是百姓出城后会大大缓解守城部队的粮食紧张状况。可堆积在中间地带的大量难民,处境的危急有目共睹,没有吃喝没希望的难民开始了在国共两军眼皮底下的批量死亡。这使得东野不得不调整政策,8月17日,一兵团副政委唐天际在围城高干会议上说,我们基本上还要继续执行围困封锁,但在我警戒线附近,因蒋匪之抢掠驱逐与强制疏散而奄奄待毙的饥民很多,死亡率很大。这些人已经不可能回到长春市内成为敌人之负担,故我们还是必须加以救济。
  对于救济难民,制定了几个原则,一是对于已经到达警戒线或警戒线附近,且“饥饿死亡很严重者”,放出或就地救济。对于敌乘隙疏散出的难民暂不予救济。对于有存粮或将存粮卖出者不予放行。二是不能整批自流放出,而是要先甄别清楚,确实是难民的在指定地区指定时间部分放行。事先统计好放行人数,以便准备救济。三是在放出的难民中,甄别工人和学生,能够吸收的,转至适当地点收留,对于有特殊才能的可以号召他们出来。
  这种有条件的放行较之当初要好很多,可这样一批批的放,速度太慢,随着时间的推移,死难者越来越多,9月9日,林罗刘谭联名致电毛泽东汇报长春围城情况,东野前指的电报大都只署林罗刘,这次把政治部主任谭政也给加上了,说明对此事的重视。电报中说,我们原来的政策就是严防死守,不让难民出来,初期有效,但越来越难,死的人太多了,“仅东城八里堡一带,死亡即约两千”,从8月我们开始放人,三天收容难民达两万,可紧接着城内就又放出数万难民把中间地带填满,现在如果继续严防死守,饿死人太多,影响不好,我们现在只能是将已出来的分批酌量放出,不一次大量放出,使敌不能在短期内达成迅速疏散。
  电报中还特别提到了干部战士工作难做,“不让饥民出城,已经出来的还要堵回去,这对饥民和对部队战士,都是很费解释的。饥民们对我们表示不满,怨言特多,说八路见死不救。他们成群跪在我哨兵面前央求放行,有的将婴儿小孩儿丢了就跑,有的持绳在我岗哨前上吊。战士们见状心肠顿软,有陪同灾民一道跪下哭的,说是上级命令我也无法,更有将难民偷放过去的,经纠正后,又发现另一偏向,即打骂捆绑乃至开枪射击难民,致引起死亡(打死打伤者尚无统计)”。
  时间进入到了10月,长春城内猫、狗、骡、马、树叶、树皮都没了,城内除了和鬼差不多的灾民,就只有死人了。部队状况好于平民,饿死的几乎没有,但都极度虚弱,这时不要说突围,就是敞开大路让你走,也走不到沈阳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3:2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进入到了10月,长春城内猫、狗、骡、马、树叶、树皮都没了,城内除了和鬼差不多的灾民,就只有死人了。部队状况好于平民,饿死的几乎没有,但都极度虚弱,这时不要说突围,就是敞开大路让你走,也走不到沈阳了。
  围城期间,东野的宣传攻势就没停过,肖劲光、肖华制定的策略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反正双方也离的近,就在阵地前支起喇叭开始喊,有的用高音喇叭的,有的干脆用铁皮围个土喇叭,每个连都有喊话队,到了晚上就喊,内容包括恩威并施、离间和亲情三部分。
  恩威并施就喊:你们里无粮草,外无救兵,再撑下去,没两个月,不打你们也完蛋了;我们共产党是穷人的队伍,为穷人打天下的,咱们都是劳苦大众,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你们给老蒋卖的哪门子命啊;枪是老蒋的,命是自己的;现在过来,好吃好喝好招待,愿意留下就留下,愿意回家给路费。
  离间就喊:60军的弟兄们,我们是原来184师的,海城起义跟了共产党,老蒋不把咱们滇军当人看啊,冲锋打头阵,退却打掩护,新七军吃大米白面,让咱们滇军弟兄吃野菜稀粥。共产党是仁义之师,对咱们起义投诚部队可好呢,愿意留下和我们一样,想回家的发路费。
  亲情部分更厉害,直接点名道姓的一对一的喊话,比如:
  60军182师545团朱云团长请注意:朱团长,你素怀报国救民之心,投笔从戎,转战湘鄂赣滇,抗战有功,人民都给你一笔一笔记着呢……滇军老前辈张冲将军,希望你认清形势,率部弃暗投明……
  新七军暂编56师2团3连张二宝子,我是你妈,你怎么样了,还活着吗,我和你爹想你啊,共产党对咱可好呢,给分了地,没人种,政府给种的,政府说了,你回来嘛事没有。
  等到了中秋节前后,亲情牌打到了高潮,新七军两湖两广的人多,60军主要是云南人,开始放他们家乡的小调,用乡音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战友喊战友,老乡喊老乡,妻子喊丈夫的,父母喊儿子,饿着肚子的国军士兵们,每天听着这些,军心怎么能稳的住,开始还对着喊,可喊那些话自己都不信了,再接着前沿阵地就开始聊天了,
  “缴枪真不杀吗?真让回家吗?”,“没问题,过来吧”。
  “八路弟兄,我饿的不行了,我过去吃口饱饭行吗?”,“可以啊”。
  于是就有胆大的士兵打着白旗过来,白面馒头管够,愿意留下就留下,愿意回去还让你回去,这回去一说,呼啦又来一批,郑洞国急了,杀,抓住逃兵就杀,还连坐,三个人一组,一人逃跑另外两人一起受罚,开始还能震慑的住,到后来就不顶事了,被抓住是死,留下也是死,逃跑还可能活,所以管你什么军法,越来越多的人当了逃兵,截止9月底,逃兵达一万三千七百多人,这仗还怎么打?
  进入八、九月份,饿死的人越来越多,市场上已经开始卖人肉了,缺粮的同时,城内的燃料也用尽了,大家先砍树,再拆房,最后把马路上的沥青也挖出来烧了,在此情况下,郑洞国并没有放弃努力,他竟然别出心裁的想出了一个办法,选择城内一条宽阔的马路改建简易机场,如果这个机场得以建成,不光可以运送给养还可运送兵员,那辽沈战役恐怕就不会那么快结束,如果辽沈能够多坚持两个月,东野就无法入关发动平津战役,而淮海战役的胜者将变成国军,近代中国历史将在这一刻被改写。可是,这一计划刚一实施,就遭到了解放军炮火的猛烈攻击,共军不光知道郑洞国要建机场,而且知道机场的位置,可见即使在长春如此险恶的环境下,仍然有中共的地下党在忠实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无奈的郑洞国除了求援就是等待了,就这样熬到10月15日,锦州失守了,16日,郑洞国得到了一个命令,要求郑洞国率新七军与60军强行突围,向沈阳靠拢。10月初,郑洞国曾进行过一次突围尝试,目标是大房身机场,希望夺回机场后,在飞机的接应下,实现全员突围,可东野似乎早有准备,以强大火力将身体严重虚弱的国军挡住,不能前进。最终郑洞国被迫放弃了攻取机场的计划。之后,不论是新七军军长李鸿还是60军军长曾泽生都认为,部队太过虚弱,突围已成梦想,如果不能拿下机场,那么即使突围成功,10万羸弱之师,在敌优势兵力的围追堵截下,在旷野上奔行300公里到沈阳,不是谈何容易的问题,而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锦州城破,沈阳危急,此时困守长春即无政治意义,也不能拖住东野的脚步,况且此时国共正在辽西会战,如果趁此机会突围而出,共军很难抽出兵力堵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因此蒋介石采用了极其严厉的口气,说“如再迟延,坐失机宜,致陷全局于不利,该副总司令军长等即以违抗命令论罪,应受最严厉之军法制裁”。
  郑洞国明知此时突围凶险无比,还是召开了军事首长会议,决定60军和新七军分别为左右纵队,右纵队于16日午夜12时开始行动,之后左纵队于17日凌晨行动,强行突围。晚上10点,郑洞国接到了一个电话,是60军暂52师副师长欧阳午打来的,声音非常急促:“喂!喂!司令官吗?60军决定起义了,今夜就行动”,郑洞国正想问个究竟,那边电话却断了。60军占据着长春半个防区,如果真的出事,对于郑洞国和剩下的新七军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郑洞国随即给兵团参谋长杨友梅打了电话,让他设法确认60军那边的情况,之后上了床,酣然入睡。出道二十多年,大小数百战,郑洞国已经练就了山崩于前不变色的本事,也许是太累了,也许是突然有了解脱的感觉,总之,郑洞国睡的很香很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3:3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洞国被推醒时,已是午夜时分,按计划,新七军已经开始行动了,可此时新七军副军长史说(军长李鸿高烧病倒,新七军暂由史说负责),参谋长龙国钧,新38师师长陈鸣人(此陈鸣人非彼陈明仁),都站在自己床前,原来和60军的电话联系已经中断,60军防地有乱枪打出,派特务连去侦察,发现那边很多士兵用朝鲜语说话。中共当初派十万干部出关时,就从延安和各解放区抽调了很多朝鲜族干部回东北,并将在东北地区参军的朝鲜族士兵、原来抗联中的朝鲜族士兵及一部分汉族士兵混合编队,到辽沈战役时,已经有了三个师的建制,因为这三个师以朝鲜族为主,所以习惯上叫他们朝鲜族师,出现在长春的应该是第156师。
  郑洞国命令部队停止突围,将已奉命调动的部队退回原防地,并向60军方向派出警戒。诸人散去后,郑洞国开始不断的给60军摇电话,说服60军回头,是他唯一可以做的,也是最后的希望。17日拂晓前,电话终于接通了,电话那头一个粗声大气的声音:“你是谁,要干什么”。郑洞国回道:“我是兵团司令官,你是谁?请曾军长同我讲话”。过了好一会儿,电话那边才有了声音,语气缓和了许多:“司令官,我是60军新闻处长,曾军长命我转告您,60军已经决定光荣起义。如果司令官赞成我们的主张,欢迎您和我们一同起义,如果您不赞同,我们也不勉强,就各行其是好了”。郑洞国不愿意和这个下级军官多费口舌,要求与曾泽生直接通话,遭到了拒绝。
  郑洞国颓然放下电话,光荣起义?哈哈,两年前林彪被打的仓皇而逃的时候,你来这么一手,那你是英雄豪杰,现在被围了150天,里无粮草、外无救兵,挺不住就投降呗,干嘛侮辱“起义”俩字。
  电话响了起来,是天津《民国日报》青年记者杨治兴打来的,这个小伙子和郑洞国、李鸿、史说的关系都不错,电话中,杨治兴情绪激动:“桂公(郑洞国字桂庭),60军已经起义,曾军长刚刚给我打来电话,要我转告您,说他决不向您开一枪,希望您带头率大家举行反蒋起义,您看怎么办?”末了,杨又一语双关的加了一句:“桂公,您要尽快拿定主意啊”。郑洞国淡淡的一句“知道了”就撂了电话。
  天亮后,新七军的几位高级将领加上尚传道等几位市府官员齐聚郑洞国处,与其说是商量对策,不如说是等郑洞国“拿定主意”,因为谁都知道,即使诸葛在世、子房重生,对于长春之围也只能徒呼奈何了。正在此时,一封曾泽生的亲笔信摆到了郑洞国的面前:
  桂庭司令官钧鉴:
  长春被围,环境日趋艰苦,士兵饥寒交迫,人民死亡载道,内战之残酷,目击伤心。今日时局,政府腐败无能,官僚之贪污横暴,史无前例。豪门资本凭借权势垄断经济,极尽压榨之能事,国民经济崩溃,民不聊生。此皆蒋介石政府祸国殃民之罪恶,有志之士莫不痛心疾首。察军队为人民之武力,非为满足个人私利之工具,理应救民倒悬,今本军官兵一致同意,以军事行动,反对内战,打倒蒋氏政权,以图挽救国家之危亡,向人民赎罪,拔自身于泥沼淖。
  公乃长春军政首长,身系全城安危。为使长市军民不做无谓牺牲,长市地方不因战火而糜烂,望即反躬自省,断然起义,同襄义举,则国家幸甚,地方幸甚。谒诚奉达,敬候赐复,并祝戎绥。
   曾泽生 敬启
  郑洞国看罢来信,冷冷的对信使说道:“信我留下,就恕不回复了,请你回去转告曾军长,他要起义,请他自己考虑,要我和他一路,我不能干”。作为国军高级将领,郑洞国对于政府之腐败一清二楚,深恶痛绝,对于中共的清廉也是心知肚明,他不得不认同曾泽生信中对时局的评价,但想让郑洞国“卖主求荣”则是千难万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7 13: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洞国命令史说和龙国钧回军部,召集将领们开会,商讨突围办法,同时安排尚传道和崔垂言两位市府官员回去焚毁重要文件,正在此时,前面打过电话的那位记者杨治兴过来探望,跟郑洞国讲,桂公早做决断吧,现在下面的将士都不愿意打了,您何苦为了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卖命呢,放下武器停止内战吧。郑洞国坚决的拒绝了这一劝降,将司令部撤往中央银行大楼。
  17日晚7点,有人来报60军军长曾泽生打来电话,郑洞国一惊,整整一天了,找他不到,急忙拿起听筒,那边却只说了一句话:有人同你讲话。接着一个自称姓刘的陌生声音响起:“我是解放军的代表,现在长春的局势你是知道的,我们的政策是,放下武器,可以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你考虑,不必再做无益的牺牲”。这个解放军代表叫刘浩,是云南人,此人6月就曾利用和60军的关系只身潜入长春,策反60军,可谓胆大心细。他与郑洞国通话,归纳起来就四个字:缴枪不杀。胜利者的自豪与自负显露无疑,郑洞国愤然道:战死可以,放下武器做不到。
  18日一天,是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的,郑洞国发现他已经指挥不动新七军了,主持大局的副军长史说坚决不肯带队突围,因为根本突不出去,突出去也不可能活着到沈阳,蒋介石要求18日晨从60军防地突围的命令是无法实施了。这倒省事了,已经绝望的郑洞国终于可以不用再去考虑那些烦心的问题,踏踏实实的睡觉了,可一场好没能睡到自然醒,杨友梅和两个督战官叫醒了沉睡的郑洞国,新七军决定放下武器了,解放军同意保证司令官以下所有官兵的生命财产安全,李军长,史副军长希望您出来率领大家行动,您看……。还看什么看,郑洞国知道所有的人都准备降了,所以他干脆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山穷水尽,众叛亲离,新七军放下武器后,曾经统帅精兵十万的郑洞国身边只有千余人追随,困守中央银行,他以时间已晚和不愿抛弃部署为由,拒绝了杜聿明派直升机来救他的建议。部署们也很对得起他,杨友梅偷偷的和解放军达成协议,我们都愿意放下武器,但得给我们司令官个面子,咱们大家一起朝天上打枪,激烈点,然后你们再冲进来,把司令官抓住,总好过我们一枪不放是吧。
  郑洞国哪知道这个啊,听着外边叮当五六这通打,还挺欣慰呢,终归是有和自己一样愿意战斗到底的勇士啊,于是去枕头底下摸枪,准备杀身成仁,结果什么也没摸到,再找其他自杀工具时,几个卫兵冲上来把郑洞国死死抱住,一众人等把郑洞国拥向楼下大厅,大厅内已满是解放军了。
  21日晚上,肖劲光肖华两位盛情款待郑洞国,言辞极其和善,郑洞国虽然是败军之将,但其铁血的军人气节还是得到了对手的极大尊重。郑洞国却是任凭你们把酒布菜,我该吃吃该喝喝,极少说话,直到最后,才提了几个要求:一、善待我手下官兵,他们愿意回家就放他们回去。二、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的宴会。三、卸甲归田,永不言兵。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非常爽快的答应了郑洞国的要求,然后委婉的提出,郑将军既然不愿意为我们共产党做事,可否去哈尔滨看看,休息休息或者学习学习。身为阶下囚,想去哪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另外郑洞国也想看解放区到底啥样,当即答应,好吧,我去哈尔滨。
  长春围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之作,是杰出的军事智慧的结晶,但大量的平民病饿而死,却给这一经典蒙上了一层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面纱。关于平民死亡数量,有大量不同来源的说法,从十几万到六十几万不等,我们下面采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的说法:根据国民党方面在被围期间掩埋的尸体数和人民解放军在城外和进城后掩埋的尸体数,总计是12万人左右。当然在当时那种战乱中,这个数字并不可能十分准确,却也相差不会太大。从长春市区居民的增减数看,日伪统治时长春人口最高为60多万(包括日本居民10余万人),国民党统治时虽有难民进入,但因日本人被遣返,市区工业萧条,生计困难,出者多而入者少,市民曾降到不足40万。后来因松花江北和吉林省内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有许多地主及其家属为逃避斗争纷纷躲入长春市内,周围一些县市里受国民党“正统”观念欺骗宣传的一些居民,也随国民党军退入城内。因此到1948年3月长春被围时,居民达到50多万人。人民解放军在围城期间共收容并安置城内出来的饥民20多万人,入城时市内居民只剩不足20万人,由此算来,非正常死亡数字约超过10万人。
  徐将军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同时时任长春市长尚传道也认可了这一数据(二人的数据来源应该是一个),这是所有说法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数据,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这么多的平民死亡,他们不是死于无法对抗的自然灾害,不是在战争中死亡的敌方士兵啊。徐焰说,长春是由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国民党政府又自称是全国的政府,理应负责城内人民的生活……据长春解放时对国民党军存粮清点时的结果证明,新七军尚有可供部队食用数月的粮食,六十军也有许多代用食品,而且市内兵民比例后来几乎是1:2,救济灾民并不困难。可是城中国民党军为长期固守,却实行“杀民养军”政策,……长春出现的人间惨剧,其责任自然应归于国民党军队。
  对于徐将军的说法,我实在不能苟同,新七军只有大约5万人,够5万人吃几个月的粮食,够60万人吃几天?徐将军的意思是,如果你早早就投降,老百姓就不会死,所以责任在你们,这种逻辑实在是太强悍了。可徐将军是否想过,东野为什么不让百姓出城,后来为什么在确信百姓不能再回城增加守军负担后,才有限度放百姓出来?大家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请问郑洞国除了投降外,还有更好的避免百姓死亡的办法吗?再请问,东野除了让百姓死亡,难道没有比郑洞国更多的选择吗?
  战争是无情的,前敌指挥员,不论是林彪、罗荣桓,还是肖劲光、肖华,或者是郑洞国,他们只是军人,军人为战争胜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本就无可厚非。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避免战争, 如果我们可以强大到外部力量不敢侵略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在内部建立有效的、非暴力的分歧处置机制,百姓幸甚!国家幸甚!记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百姓,和长春城内的那些人没有任何区别。
  锦州、长春相继拿下后,林彪不顾部队疲劳,不让部队休整,急调长春和锦州部队围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东野悍将梁兴初奉命死守黑山、大虎山一线,双方激战三天,廖耀湘也没有打通西进之路,还耗掉了南撤的宝贵时间,其余部队则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四面八方杀将过来,辽西旷野之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混战,林彪要求“不怕疲劳,不怕伤亡,猛打猛冲,果敢插入西进兵团各部队之间,割裂其队形,打乱其部署”,说白了就是不要战术、不要协同、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一个字——快。于是乎,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谁也联系不上谁了,团、营、连干脆各自为战、各打各的,猛打、猛冲、猛追,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扑灭一处战火,转身扑向下一个枪炮轰鸣之处。混战到26日夜,东野完全被打乱了,廖耀湘兵团被打没了。
   此时东北国军就还剩下沈阳了,他们显然不能再战,必然要跑,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急的直挠头,自己的建制全都乱了,师、团、营、连漂的哪都是,各部队找自己人还得半天,等重新集结好了,敌人早跑了。刘亚楼挠头,罗荣桓就只能搓手了,俩人一起看林彪,连续大胜之后,林彪依然面沉似水:乱就乱吧,不要集结了,全军就地出发,扑向沈阳。
  11月2日攻克沈阳,辽沈战役结束,东野共歼敌47万人,俘虏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等多名高级将领,更重要的是,将东北工业基地同时也是粮食基地据为己有,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转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4:3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十八章 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毛泽东之所以不顾风险,一定要拿下锦州,目的就是将东北国军主力歼灭于关外,不使其加入华北和华东战场,雄心万丈的毛泽东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攻城略地和杀伤敌人了,他的着目光已经从一时一地,一城一池移开,开始用自信的目光审视全中国了。
  毛泽东有一个战略原则,就是将战火尽可能的引向国统区,在进一步摧毁对手的经济基础的同时,使得解放区得以发展生产,毕竟打仗打不光要拼军事,也要拼经济啊。为此,在林彪率众长春围城之前,毛泽东曾设想让华野粟裕率领不少于三个纵队,10万人的主力部队渡过长江向东南发展,目的是搅乱敌统治的后方,番号都准备好了,叫东南野战军,就等成功渡江后,即对外公布番号。粟裕接受命令后,一方面做渡江准备,一方面仔细思考着未来的行动方案。粟裕和林彪有一点极其相像,就是谋定而动,在行动之前总是仔细权衡,力求将每一种可能性都做好设计。但他和林彪最大的不同是,林彪从不冒险,不打无把握之仗,比如这次在东北,人数比对手多一倍,一样打的小心翼翼,远不如毛泽东大手一挥来的霸气冲天、豪气干云,可大家不要忘了,辽沈之战前的军事优势,正是林彪在谨小慎微中逐步确立的,是在四平兵败岌岌可危的险恶环境中逐步确立的。而粟裕却是个玩惯了刀头舐血的家伙,不打的心惊肉跳、肝胆欲裂不过瘾,也只有他敢于在敌人的重围之中反咬整编74师。
  这次,粟裕在算计良久后,向毛泽东进言,我反对渡江骚扰东南,如此多部队渡江,一个晚上过不完,第二天可能遭敌人飞机和军舰的袭击,同时孤军深入,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沿途要留下人断后和建立根据地,等部队到达东南地区后,估计将减员近一半,加上东南地区多为水网稻田地,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所以蒋介石不太可能将中原地区的主力兵团像新5军、第18军等部调往江南,所以也无法减轻中原地区我军压力。与其如此,不如将部队留在江北,以这支部队长途转战所付出的伤亡代价,直接用于中原战场,选择敌一二个师为歼击目标,吸引敌机动兵团快速驰援,我们同时更大程度地集中兵力,以重兵阻援打援,将敌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因此我建议放弃渡江计划,发动“淮海战役”。
  粟裕南昌起义时是连指导员,林彪是连长,两个人跟着朱德、陈毅一路坎坷的上了井冈山,之后粟裕大部分时间做政工干部,而林彪始终是军事主官,超高的胜率使林彪迅速脱颖而出,特别是长征之时,林彪率领着他的一军团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力保党中央到达陕北,想不重用都不行。可粟裕却在远离党中央的环境里搞了三年游击战,其军事才能是在“皖南事变”后才逐渐显现出来,不过粟裕敢于、乐于、善于剑走偏锋的打法,与毛泽东发自内心的浪漫与豪情相契合,使毛泽东很快喜欢上了这个面相和善,从不按常理出牌的将军。
  毛泽东一听,你粟裕想在江北发动一场战役,直接将蒋军消灭拉倒,你敢我有什么不敢的,好,咱们不过江跟他们浪费时间了,就在江北解决战斗。林彪,东北交给你了,必须把卫立煌部队给我歼灭在东北,不许他们入关,中原这块这么安排,陈毅调到中原野战军当副司令,辅佐刘邓,华东野战军司令这个位置,粟裕,就交给你了。
  可面对华野司令的任命,粟裕却坚辞不受,主席,陈老总不能走,华野需要陈总。为大将者,没有人不想统帅更多的人马,创造更大的辉煌,但却少有粟裕这样很有自知之明的人。粟裕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军事天才,其战场感觉之精准,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果敢,当世无出其右,但有着如此冒险精神的人却非常谦和,这和粟裕的性格有关,也和他的资历有关,部队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初出茅庐的诸葛亮不是连关张二将都镇不住吗,何况华野资历与粟裕相当甚至更高的将军不是一两位,比如长征时期就已经是军长的悍将许世友,曾经担任过八路军王牌军115师参谋长和新四军参谋长的陈世渠,45年当过华中野战军司令的张鼎丞,55年同时被授予大将军衔的谭震林和张云逸等。林彪能指挥的动东野,一是林彪很少拿将士们的生命做赌注,赢得了部下的信赖,二是林彪23岁当军长,25岁当军团长的经历,足以保证他在中共军内的地位,在东野一言九鼎,还是没人敢抗命的。粟裕不具备林彪这层光环不说,自己动不动玩心跳的打法,也使得众将会产生异议,孟良崮那次,没有陈毅坐镇,粟裕还真可能玩不转。陈毅从南昌起义开始,就是党代表,后来不论是在井冈山还是在新四军,都没显示出足够的军事才能,所以后来很多人认为陈毅不够格当元帅,其实不然,陈毅为人豪爽,亲热起来拉的下脸,发起狠来瞪的起眼,众将爱他也怕他,所谓御兵者为将,御将者为帅,人家陈毅有御将之能,官封元帅,名至实归。毛泽东见粟裕坚持,说这样吧,陈毅调到中野来,但原来在华野的职务依然保留,华野还是你的部队,需要你出面的时候你就得出,粟裕就给我当华野的代司令、代政委,具体的作战指挥由你负责。
  在华野和中野之间,横了而一个国民政府的第2绥靖区,当年抗日铁军74军的军长王耀武,现在是绥靖区的司令长官,他以10万人驻济南,17万人驻徐州,成掎角之势。毛泽东一看,这些玩意儿搁这太窝心了,粟裕,你派人过去,把王耀武给我吃掉,今时不同往日,自己手头现在兵多将广,还真没把王耀武放眼里。粟裕二话不说,大兵压境,派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率6个半纵队14万人强攻济南,自己亲率8个半纵队18万人,于巨野、兖州等地严阵以待,准备阻击徐州北上的援军。经8天激战,9月24日,华野攻克济南,王耀武以下23名高级将领被擒。直到济南陷落,徐州的援军都没敢北援。中共中央的信心已经爆棚,电贺华野,济南的攻克,“证明人民解放军强大的攻击能力,已经是国民党军队无法抵御的了,任何一个国民党城市都无法抵御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了”。至此,华东华北两大根据地连成一片,华野中野两大主力得以携手对敌,淮海战役箭在弦上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4:41:4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攻打济南时,粟裕对于徐州之敌给予了极端的重视,亲率18万人准备与敌大战,可出乎粟裕意料的是,人家根本就没来,眼睁睁的放弃了济南,粟裕认为这说明国民党军没有做好大会战的准备,所以在有意避战,积蓄力量,既然他们害怕大战,我们就应该动用大兵团与敌力战,因此向中央军委提出发动淮海战役,就是围歼淮阴、海州一带的黄伯韬第7兵团,这个建议在9月25日就被中央军委批准了,但此时粟裕的构想还只是 “小淮海战役”。
  林彪在东北的节节胜利,为粟裕争取了充足的准备时间,以至于等到淮海战役发起的时候,粟裕的胃口已经大多了。粟裕当初反对先行渡江时的想法就是把国军主力消灭在长江以北,而如今的华东战场,让粟裕看到了实现这一构想的机会,此人可是有个五六成把握就敢出手的。在抗战刚结束划分四大野战军时,由新四军转制而来的华野无疑是最被轻视的一支力量,但几年打下来,华野已经用一场场胜利让大多人相信他们的战力在中野之上,加上淮海战役的设想是粟裕提出的,所以华野主导是无可争议的,但国军在此地屯兵毕竟有80万之巨,华野想打好这一仗,必须仰仗中野的默契配合,这配合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太难了,两个部队成长环境完全不同,除了一位刚刚调过去的陈总外,两下里甚至没有交集,从上到下不光没配合过,大部分连认识都还不认识呢,再说中野这边刘伯承,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就是参谋长,陈毅更是还兼着华野司令和政委,邓小平是参加了遵义会议的老资格,38年就当师政委了,你说让粟裕打主攻,可不论从职务还是资历上都不足以领导这老哥几个,没有建立起相互信任,又缺乏统一领导,这个仗就比较难打了。
  10月31日,在毛泽东命令中野陈邓(刘伯承带着两个纵队在豫西呢)配合华野于7或8日同时发起进攻,粟裕接令后给毛泽东和陈邓同时发了封电报,在要求陈邓确认一起发起进攻,并在电报的最后,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的建议:“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这封电报很有意思,粟裕当然知道陈毅军事指挥能力有限,邓小平一直是政工干部,还不如陈毅呢,粟裕请他们俩统一指挥,纯粹是不得已的选择,即使头差点,总要胜过没有头。毛泽东多聪明一个人,一看粟裕的电报,就明白了,粟裕恐怕大家配合不好导致失败,同时又没对调动几位老大哥没有信心。刘、邓、陈、粟,论资历,粟最低,论作战能力,粟第一,这可怎么办呢?
  第二天,毛泽复电同意了粟裕的建议,此人做事很少拖泥带水,既然粟裕无法指挥的动陈邓,那就只好接受粟裕的建议,没什么可犹豫的,关键是不能让刘伯承统一领导,毕竟人家是几十年统兵打仗的高级将领,在军事指挥上造诣不浅,如果拜刘伯承为帅,势必影响粟裕作用的发挥,因为二人是那么的不同,刘伯承是正宗的、有实践经验的学院派将领,对于红军及中共夺取政权后的军队正规化建设居功至伟,而粟裕和毛泽东一样,对于打仗完全是野路子出身,误打误撞、机缘巧合的练就了绝世神功,他的军事思维与刘伯承的交集不多。毛泽东属于非常自负的性格,我没读过马列原著,没去过苏联,照样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我没有上过军校,枪也不会打,照样可以统帅千军万马,因此他对喜欢引经据典照本宣科的学院派本能的会有些不感冒,在粟裕已经充分展示出自己能力的时候,完全没有必要请远在豫西的刘伯承挂帅了。
  第三天,也就是11月2日,陈邓给中央回了封电报,说“本作战我们当负责指挥,唯因通讯工具太弱,故请军委对粟谭方面多直接指挥”,因为当时中野和华野之间电报畅通,根本不存在通讯工具台弱的问题,而且中野和中央使用的是相同的通讯手段,中央不可能比你更畅通,也就是说陈邓找了一个明显的托词拒绝了对粟裕的领导,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陈邓当然明白,战役设想是粟裕提出的,战役主攻肯定是华野,自己只是策应而已,这个统一领导不过是一顶帽子。因此,陈邓这种婉拒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认为粟裕已是重兵在握,且战略战术构想肯定会由他来设计,那么我们按照中央指示配合你就是,完全没有必要搞这个形式主义;另一种可能,是来自一个传闻,说陈邓不愿意费力不讨好的为粟裕顶雷。说来也有道理,你粟裕净干这刀尖上跳舞的悬事,三年游击时期那是没办法,可后来条件好了,你粟裕还是自己主动往刀尖上蹦,从苏中七战七捷到孟良崮到豫东战役,哪次都玩心跳,孟良崮那次,陈毅虽然用事实证明自己身体良好,可谁的心脏也经不住老这么试啊,这次粟裕胃口更大了,竟然要主动巡歼国军大兵团,这样吧,我们遵照中央指示配合你没问题,但领导责任我们就不负了。毛泽东一看,就这么着吧,粟裕出思想,我这儿下命令,中野配合华野,给我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4: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粟裕在策划淮海战役的时候,认为国军正在有意避免与共军进行大兵团作战,只要他们害怕的事,我们就要做。其实这是一个错误判断,国军不是有意避战,而是同样在策划一场大决战,他们认为,共军攻克济南后,必会挟胜利之威,举兵南下攻取徐州,因此设想将兵力集中于徐蚌之间的津浦路上,变寻敌决战为以逸待劳等你来攻,然后一举聚歼之。为了能取得华北、华东战局的胜利,国军用50多万部队在东北死磕东野百万大军,目的就是拖住东野部队,毛泽东反复要求林彪将东北国军堵死在东北,怕的也是他们南下投入华北、华东战场,所以说双方统帅部在东北开打的时候,已经将目光锁定在了华东。
  三年以来,共军打了就跑,跑了还打的机动战法,弄的国军疲于奔命,他们迫切需要一次大兵团决战来发挥他们的兵力优势,此时,粟裕来攻可说是正中下怀。如果等到国军部队集结完毕,你用60万人硬抗人家80万,不死也得重伤,粟裕将为他的轻率冒进付出惨痛代价。11月5日,在徐州剿总的军事会议上,顾祝同和刘峙下达命令,要求各部队向徐州方向转移,准备徐蚌会战,会上顾祝同就分析说,共军打完了济南,必定要进行休整和准备给养,所以我们还有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集结,可这却是一个更加致命的判断失误,在他们下达命令的头一天,粟裕已经下达了淮海战役的进攻命令,各部队都已进入到了攻击位置。
  当时在徐州和海州之间两百公里的陇海路上,一字排开了国民党三支部队,西侧是曹八集碾庄的李弥十三兵团,东侧是海州的李延年第九绥靖区,黄百韬兵团位于当间。他们是在同时得到的向徐州靠拢的命令的,李弥的13兵团得到命令就走了,而黄百韬却不得不在新安镇待命,因为剿总将李延年44军划归黄百韬统领,黄百韬必须要和海州部队会合后再撤。这可太紧张了,华野13个纵队6日晚间就已分兵南下,扑向新安镇了,黄百韬一边探听着华野的消息,一边催促44军加快速度,7日早晨,44军一到,就急忙拔营起寨,向徐州狂奔。
  华野此时尚未得到国军策划徐蚌会战的确切消息,自然也不知道黄百韬兵团不抵抗直接向西撤退,7日晚上,华野9纵杀入新安镇,发现已是空城一座。粟裕脑袋嗡的一下子,意识到大事不好,开始他的“小淮海战役”的构想,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而此时黄百韬兵团不战而走,向徐州靠拢,让粟裕马上明白了徐州剿总的战略构想,这可坏了,如果让敌在徐蚌一线集结,自己不光是扑了一个空这么简单了,敌人在中间布阵,华野和中野用60万人围人家80万,势必处处薄弱,漏洞百出,不光围不住,还会被敌各个击破,有全军覆没的危险,这时要让粟裕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一是几十万人两个野战军的联合行动,不是说停就能停的,二是粟裕也丢不起这人啊,于是命令部队,不休息、不吃饭、不睡觉,给我追。新安镇到徐州只有100公里,人家一早就开拔了,你晚上再追,怎么可能追的上,就算你跑的比人家快,等你追上了也到徐州了,那时你非但围不了人家,弄不好让人家反咬一口,倒把你收拾了。这根本是把羊往虎口里送,这世界上恐怕只有粟裕才敢下这样的命令吧。
  原来设想的淮海战役,是在淮阴和海州之间展开,可尚未开打已经流产,从粟裕下令全力追击黄百韬兵团开始,战役就已经向着顾祝同他们设计的徐蚌会战方向迈进了。话说华野连夜发力狂奔,竟然在第二天下午就追上了黄百韬兵团,原来黄百韬兵团跑到运河前就傻眼了,唯一的一座铁路桥上已经堆满了逃避战火的百姓,一下再加上12万大军,秩序顿时大乱,等华野先头部队冲到的时候,正好抓住了黄百韬兵团的尾巴,叮当五六一通打,干掉了断后的63军。
  刘峙发现华野大举进攻后,情知自己开始判断失误,在各部队难以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的情形下,急令原来部署于徐州四周的部队迅速向徐州集结,以拱卫徐州,这一下就把黄百韬兵团孤悬在了徐州以东,这时候黄百韬如果继续跑,华野还真的很难追上,那个运河不光能挡的住黄兵团,华野那么些个人也一时半会儿过不来,可黄百韬跑到碾庄不跑了,碾庄这地方有李弥13兵团留下的工事,就这么跑了不把之前的努力都浪费了吗,此时国防部也发来电令,说你可以在这地方休整一下,如果能击退敌人再撤就更好。黄百韬一想自己手里还有近10万人马,在此地打上一仗又有何妨,而且他相信依靠完备的工事,挡住华野几天并非难事。可令黄百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11月10日,华野三个纵队从北面杀入,突然出现在了徐州和碾庄之间。徐州的东北韩庄至台儿庄运河沿线是第三绥靖区的防区,第三绥靖区下辖77和59两军,黄百韬万万没有想到,两个军守一运河竟然悄没声西的被突破了,等发现敌情时,自己已是深陷重围。
  原来这个第三绥靖区的司令是冯治安,副司令是何基沣和张克侠,这三位都出自那支赫赫有名的部队29军,在卢沟桥事变时,冯治安是29军代军长兼37师师长,何基沣当时是37师下属110旅旅长,面对日军的挑衅,冯治安以代军长身份下令坚决还击,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就是何基沣手下的219团(团长吉星文)。张克侠是冯玉祥的连襟,当时是29军副参谋长,跟随副军长佟麟阁驻守南苑。这三位在一起共事多年,抗战时的表现相当英勇,但不为人知的是,张克侠是29年的中共老党员,何基沣竟然也在39年秘密加入中共,好家伙这么两个高级将领竟然是中共的卧底,这还了得,后来张克侠的事迹还被拍成了一部在当时很轰动的电影叫《佩剑将军》,之所以叫佩剑将军,是因为张克侠曾经接受过蒋介石奖励的至高无上的“中正剑”。华野开战前就已经派一个叫杨斯德的和他们二人取得了联系,要求他们战场起义,杨斯德是华野13纵民运部兼联络部部长。粟裕对何张二人是否能按时起义并无把握,华野三个纵队杀向贾汪时,他们得到的命令是,如果他们不能按时起义,就发动强攻。好在何张二人还是有惊无险的说服了众将集体倒戈,这些人对日作战时那是没的说,西北军好样的,没人不竖大拇哥,但这打内战就没那么精神了,华野大军压境,俩长官再一撺掇,降就降了吧。面对部下的哗变,冯治安表示,你们走你们的,我走我的,我是坚决不降。就这样,77、59两军放下武器,接受整编,华野三个纵队迅雷不及掩耳的截断了黄百韬的退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4: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11月10日,新任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飞抵徐州,指挥徐蚌战役。杜聿明几天前还在东北指挥葫芦岛撤退呢,这会儿拖着病体来到前线,其实是蒋介石对刘峙的不信任,刘峙别看是所谓的“五虎上将”,但那毕竟是老了,从抗战开始就没正经打过什么仗,蒋介石当然更信任在抗日战场上经受过历练的杜聿明。杜聿明来后,建议坐视黄百韬兵团不救,派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南下,黄维兵团北上,在宿迁夹击中野,这招还真是很厉害,因为中野本来就弱,刘伯承又不在,靠陈毅、邓小平的率领,想抵挡住敌人的全力进攻几乎不可能,这时就可能出现两个变招,一是华野分兵来救,则黄百韬之围可解,同时这边打援,那边黄百韬突围,则可对华野实施反包围,二是华野坐视不理,集中力量攻击黄百韬,则这边迅速解决掉中野,然后回师救黄,一样可以反包围华野,杜聿明认为只要黄百韬能够坚守7-10天,则不论华野采取什么措施,都可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先在宿迁开战的最大好处是争取时间,毕竟拥有12万人的中原主力黄维兵团在11月8日时还在驻马店,让他长途奔袭碾庄谈何容易,所以在宿迁先行开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这个计划遭致了所有人的反对,理由只有一个,黄百韬根本不可能在重兵围困之下坚守7-10天,所以最后刘峙还是命令邱清泉,李弥东出救援黄百韬,华野命令5个纵队围攻碾庄,其余部队全力阻援。令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在如此压力之下,黄百韬硬顶了足足12天,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计划,命邱李兵团南下的话,黄百韬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但坚守7天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斗之一的碾庄之战一直打到了22日,华野损失惨重,第七兵团全军覆没,黄百韬自杀成仁。
  在围攻黄百韬兵团之际,中野同时行动,向只有一个师兵力的宿县发起攻击,此时刘伯承已经与陈邓会合,共同指挥作战,16日攻克宿县。中野在宿县,往北可协助华野实现对徐州的包围,向南可堵住从河南北援的黄维12兵团和从蚌埠北援的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
  对于中野来说,此时可算千钧一发,如果中野挡不住援敌,就只有向华野方向靠拢,那么不光吃不掉黄百韬,两个野战军还会陷入与敌力战的险恶环境。即使中野能够挡住援敌,但华野如果不能挡住邱李兵团的进攻,使得黄百韬破围而出的话,国军当可马上改变战术,以一部在徐州阻援,令一部南下会同黄维、李延年等围攻中野。
  中野挺进大别山后,15万人锐减至7万,这次会同陈谢兵团后,人数又达到了15万人,但全军只有两门野炮,43门山炮,炮弹200多发,轻重机枪子弹不到一个基数,反观国军方面,仅黄维的12兵团就拥有12万人,大口径炮100多门,中小口径炮1000多门,不光弹药充足,还有战车营和汽车营,如果中野真的被这三股力量包了饺子,恐怕就万劫不复了。而现实的情况是,华野确实被黄百韬死死拖住无法结束战斗,也无法分兵来救,黄维、李延年、刘汝明的部队却是越来越近了,中野毫无疑问是将自己放在了一个极其重要,极其危险的位置上,跑又不能跑,打又无把握,境况甚是尴尬。
  这样一来,华野、中野难免要扯扯皮了,电报你来我往的希望对方能够更多的给予自己支持。毛泽东一看,这么扯太耽误事,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你们组成总前委吧,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别你了我了的分不清楚。你看,放着分别担任过野战军军事一把手的刘、陈、粟不用,而用一个从来没有独立指挥过战役行动的邓小平,这个安排很有意思,我想这恐怕是毛泽东的聪明之处吧,后来米卢同志深刻的领会了毛泽东思想的深刻内涵,在带领中国足球队征战之际,放着资历、能力、威望最高的范志毅和郝海东不用,而是选用了相对中庸的马明宇当队长,成功的减少了内耗,实现了冲出亚洲。
  好在老天眷顾,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并未按预料的时间进入攻击位置,而黄维的机械化部队,这一路走来都是黄泛区,汽车陷在泥里,就拔不动脚,直到18日才在蒙城和中野接上火,你黄维武器再好,也才12万人,这边中野15万人,早到了两天,做了充分的准备,采取了且战且退的策略,虽然难以挡住黄维前进的脚步,却可以大大拖慢你的进攻,等打到22日,刘、陈、邓的心里才算踏实了下来,因为黄百韬被干掉了,来自徐州的威胁解除了。
  华野全歼黄百韬,对于中野是鼓励也是激励,后顾之忧已解的中野,岂能让华野独享荣光,你粟裕不是消灭了黄百韬12万人吗,那我就拿黄维祭旗,也把他这12万干掉。此时黄维进攻到了涡河,淝河,浍河三道大水之间,可算是兵临险地,中野急令原先向后退却的各纵队反扑回来。虽然国军方面总人数占优,但被分割成了好几块,相互之间难以形成合力,反观而华野开始阶段就集中优势兵力攻击一点,现在黄百韬一完,华野、中野具备了兵合一处的可能,而国军依然被条块分割,黄维久经战阵岂能看不出这其中的问题,他在中野合围之前已经感觉到了对方的意图,而此时李延年和刘汝明也已经运动到了距黄维40公里的固镇,所以只要黄维向东南转进,即可与大部队汇合,可黄维关键时刻想的太多,一怕中野是虚张声势,自己这么被吓跑了太丢人,二怕自己离徐州已近在咫尺,此时撤退,上峰怪罪,更要命的是,还和统帅部断了联系,不能请示,这么优柔寡断、犹犹豫豫当中,竟然被中野来了个大包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4:5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维的落脚点是一个叫双堆集的地方,他虽然洞察了中野的计谋,他并没有太多恐慌,毕竟自己是12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况且手下还拥有号称“狡如狐,猛如虎”的五大王牌之一的18军,我们一直说陈诚集团是土木系,这国军里面难道还有做土木工程出身的吗?当然不是,这个“土木”的木,拆开来是十八,指的就是18军,土拆开就是十一,指的是18军下属的11师,这个11师咱们前面讲过,曾在抗战时,以孤军死守重庆最后一道险关石牌,打的惊天地泣鬼神。黄维有这样的队伍在握,如果趁夜冲杀,中野想必难以阻挡,也许是黄维过于托大,也可能他过于小心,总之他没有趁着夜色突围,而是在25日留在了双堆集过夜。就这一夜时间,中野将包围圈巩固住了。
  中野总共才15万人,弄了这么个大包围圈,也确实勉为其难,不过黄维如果突围的话必然向东是明摆着的,西边是黄泛区,机械化部队无法施展,而且徐蚌这边打的正急,你往回跑算怎么回事啊?向东汇合李延年第6兵团无疑是黄维唯一的选择,所以刘、陈、邓在此安排了中野第一大将陈赓把守。果不其然,26日,黄维接到了不顾一切向东突围的命令。黄维在下午召开了军事会议,会上黄维提出,趁中野立足未稳之际,用包括11师在内的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撕破对手防线。这时,一位大将挺身而出,廖某不才,愿请命出征。大家闪目观瞧,非是旁人,乃是四大主力师之一的110师师长廖运周,廖运周接着说道,本师侦查人员已经发现了共军的薄弱环节,建议放弃齐头并进策略,由廖某率本部人马报打前敌,从敌人薄弱位置杀入,为我兵团杀出一条血路,之后其余各师梯次跟进,以我一师之损失换整个兵团的安宁。
  这通豪言壮语把黄维感动的好悬没掉下泪来,黄维知道对面的对手是自己黄埔一期的老同学陈赓,这陈赓在上学的时候就号称“黄埔三杰”之一,是共军一等一的大将,而他所率领的陈谢兵团又是中野一等一的主力,廖运周此一去实乃九死一生,命人拿过一瓶白兰地,给廖运周满上,兄弟,喝下这杯壮行酒,祝你凯旋,来日咱们重逢之际,再举杯痛饮,不醉不休。廖运周喝下壮行酒,说来生再见,带着110师两个团就杀出去了。
  没过多久,廖运周回报,我已突围,你们赶快跟进。黄维一听急忙命后面的部队按原路跟进,没想到遭到中野迎头痛击,黄维奇怪了,廖运周怎么冲出去的呢?三天后他终于明白了,廖运周是带着两个团,臂扎白毛巾,大摇大摆的走出的包围圈。原来,这个廖运周是黄埔五期生,27年的中共老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33年和中共失去联系,38年又把关系给接上了,之后一边坚决抗日,一边在国民党这充当卧底,这节骨眼上,早和邓小平取得了联系,来了个战场起义。
  这一招对黄维的士气影响太大了,加上顾虑到刚刚歼灭黄百韬兵团的华野随时可以南下的危险,黄维决定放弃突围,而采用固守待援。别说,他还真多虑了,人家刘邓也是有血性的人,开始时我们是担心黄百韬灭不掉,弄个腹背受敌,现在这个困难不存在了,你林彪东北连战连捷,粟裕之前灭了张灵甫,这会儿又起了咔嚓剁了黄百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黄维干掉啊,所以在兵围双堆集的头几天,刘邓还是倾向于用中野解决战斗。黄维啊黄维,你如果此时不去管什么廖运周的事,直接按照统帅部的要求和自己之前的部署,坚定的突围的话,中野想围住你那是势比登天啊。
  可黄维再次贻误了战机,不过好在他之前就没将部队集中在双堆集,而是让部队尽可能的向外部署兵力,为自己留出了梯次防守的空间,毕竟是12万人的重装部队,刘邓叮了咣当的打了几天,没有任何进展。你想啊,防守总是容易的,起码可以趴在那放枪,你进攻的总得站起来跑吧,所以在12兵团严密防守之下,中野损失很大,这么打下去拼光了也攻不进双堆集,11月30日,毛泽东致电华野,说你们派两个纵队南下,供刘陈邓调遣,粟裕得令后毫不犹豫,让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亲自带队,7纵,13纵外加一个拥有炮兵的特种兵纵队南下双堆集,不是要俩吗,给你派仨。
  陈士榘到了双堆集后找邓小平,政委给我安排个指挥位置,邓小平说,此时围攻双堆集一共有三个集团,西集团陈锡联,南集团王近山,东集团陈赓,没有位置了。陈士榘一听就急了,我堂堂华野参谋长带三个纵队来支援你,你连个指挥位置都不肯让给我啊,不给算了,我们走,这哥们还是说道做到,真就带兵要走。虽然说陈士榘带三个纵队过来了,给安排个指挥位置无可厚非,但这是人家中野冒着很大的危险寻觅的战机,抢抢功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说你得到的命令就是听刘陈邓调遣,军人服从为天职,哪有你这么干的呢?这陈士榘啊就出生在军营里,在军营长大,脾气火爆刚烈,加上华野自内战以来,可算露足了脸,难免多了几分骄横之气,竟然不把这个前委书记放在眼里。粟裕急忙给陈士榘发电,说你是代表华野去的,怎么能这么不和谐呢。这时中野也让部队拦住尚未走远的陈士榘,然后邓小平急忙协调,最后让6纵王近山让出了攻击位置,同时南集团的指挥权也给了陈士榘,并且将主攻任务给了南集团,原来的主攻陈赓给他打助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8 15: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林彪率百万雄兵入关,发动了平津战役,使得华北国军无暇南顾。另一件就是双堆集的国军领导核心中多了一个人,12兵团副司令胡琏,就是当年刺刀见红,死守石牌的11师师长。这次大战前,胡琏因为奔父丧正好不在阵中,本可名正言顺躲过一劫,可他却在老部队即将倾覆之际,乘坐小飞机飞过弹雨横飞的战场,在双堆集一简易机场强行降落,可谓自蹈险地。这胡琏在国军当中真是个人物,悍比张灵甫而不骄,忠赛黄百韬却多智,历任18军最强的11师师长和18军军长,12兵团就是18军扩编而来的,所以胡琏虽然只是副司令,却是这个团队真正的精神支柱。不过都到了这步田地,胡琏的回归,作用恐怕也就仅限于鼓舞士气了。
  再说陈士榘,闹了一通,弄了一个主攻当,当然要证明自己名副其实,所以打的格外卖力,4天就将黄维兵团的阵地压缩到了双堆集的最后一道防线大王庄,此时东西两集团进展远不如南集团。陈士榘违抗军令,慢待领导当然不对,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共军的士气之旺盛。守在大王庄的是国军王牌18军中号称老虎团的118师33团,进行攻击的是华野七纵59团和中野6纵46团。这老虎团还真硬,丢了阵地就往回反冲锋,一个小小的大王庄,国共双方在此五次易手,激战了33小时,最后,老虎团的兵打光了,马夫,炊事员,勤务,医务兵等还往上冲,直到全军覆没,共军这边也是将预备队警卫连什么的都用上了,华野一个纵队的警卫连150多人,打完了还剩17个,都是农家子弟,都是青春年华,太惨了。抛开主义之争,国共双方将士在血溅大王庄的战斗中,表现出的超强的战斗意志,确实体现了军人的尊严,胜者足可夸耀一生,败者亦是虽败犹荣。大王庄后面是小王庄,这里驻守的是85军一个主力团,大王庄这通打把他们吓坏了,直接投降了事。
  粟裕当初在策划淮海战役时,没有料到拥有优势兵力的国军会主动放弃淮阴海州一线向徐蚌收缩;粟裕在在下令华野全力追击黄百韬时,根本没料到运河铁路桥会有那么多难民与第七兵团争渡;粟裕没有料到黄百韬跑着跑着会突然停在碾庄与自己死磕;粟裕不敢肯定何基沣和张克侠真能率众起义,当然也就不能确定华野能够包围黄百韬;当华野顺利通过何张防区对黄百韬实施包围后,粟裕根本没有料到黄百韬能够楞挺12天。这些意料之外,哪一点都可能最终将历史改写,但粟裕用自己的智慧和果断加上不错的运气,使得华野这条大船最终没有翻掉。
   如果顾祝同刘峙早些下令向徐蚌收缩,如果黄百韬在新安镇等待的那两天在运河上架设浮桥,如果何、张手下众将都和冯治安一样坚决不降,如果按照杜聿明的设想先围攻中野,如果黄维不是犹犹豫豫,如果廖运周起义未能成功,这些如果哪怕有一条实现,同样可以改写历史,但可惜,相比于粟裕好的出奇的运气,国军简直霉到了18层地狱。
  在12兵团被困双堆集20天后的12月15日,华野中野联军喊着号子杀进了双堆集,此时的12兵团早已弹尽粮绝,无法抵抗。黄昏时分,黄维下令破坏重武器、电台,抛弃伤兵,各自分头突围,其实就是大家个人顾个人,听天由命吧。黄维、胡琏和兵团副司令兼85军军长吴绍周各乘一辆坦克开始往外突围。
  黄维跑出不久坦克抛锚了,等他钻出坦克一看,到处都是解放军,那就只好做俘虏了。50年后,黄维在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自己当时跑出了40里地,但事实上他坦克抛锚的地点离他的指挥所不过4里,可见当时黑咕隆咚的他是跑乱了,跑了好多冤枉路,转了半天也没转出去。
  吴绍周的坦克开出了一段后,也停了下来,不过他不是抛锚,而是对突围完全绝望了,吴绍周从坦克里钻出来,往地上一坐,不他妈费劲了,就等着解放军来抓了,黄维想跑,四处都是解放军,吴绍周等着被俘吧,却一个解放军也见不着了,把个吴绍周给急的,派警卫员出去四处寻找解放军,让他们快点来收容咱们。
  只有胡琏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奇迹般突出了重围,后辗转到上海虹口天主堂医院做了手术,从背部取出大小弹片32粒,有几粒距心肺“只一纸之隔”。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