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17 13:3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洞国命令史说和龙国钧回军部,召集将领们开会,商讨突围办法,同时安排尚传道和崔垂言两位市府官员回去焚毁重要文件,正在此时,前面打过电话的那位记者杨治兴过来探望,跟郑洞国讲,桂公早做决断吧,现在下面的将士都不愿意打了,您何苦为了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卖命呢,放下武器停止内战吧。郑洞国坚决的拒绝了这一劝降,将司令部撤往中央银行大楼。
17日晚7点,有人来报60军军长曾泽生打来电话,郑洞国一惊,整整一天了,找他不到,急忙拿起听筒,那边却只说了一句话:有人同你讲话。接着一个自称姓刘的陌生声音响起:“我是解放军的代表,现在长春的局势你是知道的,我们的政策是,放下武器,可以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希望你考虑,不必再做无益的牺牲”。这个解放军代表叫刘浩,是云南人,此人6月就曾利用和60军的关系只身潜入长春,策反60军,可谓胆大心细。他与郑洞国通话,归纳起来就四个字:缴枪不杀。胜利者的自豪与自负显露无疑,郑洞国愤然道:战死可以,放下武器做不到。
18日一天,是在沉闷的气氛中度过的,郑洞国发现他已经指挥不动新七军了,主持大局的副军长史说坚决不肯带队突围,因为根本突不出去,突出去也不可能活着到沈阳,蒋介石要求18日晨从60军防地突围的命令是无法实施了。这倒省事了,已经绝望的郑洞国终于可以不用再去考虑那些烦心的问题,踏踏实实的睡觉了,可一场好没能睡到自然醒,杨友梅和两个督战官叫醒了沉睡的郑洞国,新七军决定放下武器了,解放军同意保证司令官以下所有官兵的生命财产安全,李军长,史副军长希望您出来率领大家行动,您看……。还看什么看,郑洞国知道所有的人都准备降了,所以他干脆躺在床上,不起来也不说话。
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山穷水尽,众叛亲离,新七军放下武器后,曾经统帅精兵十万的郑洞国身边只有千余人追随,困守中央银行,他以时间已晚和不愿抛弃部署为由,拒绝了杜聿明派直升机来救他的建议。部署们也很对得起他,杨友梅偷偷的和解放军达成协议,我们都愿意放下武器,但得给我们司令官个面子,咱们大家一起朝天上打枪,激烈点,然后你们再冲进来,把司令官抓住,总好过我们一枪不放是吧。
郑洞国哪知道这个啊,听着外边叮当五六这通打,还挺欣慰呢,终归是有和自己一样愿意战斗到底的勇士啊,于是去枕头底下摸枪,准备杀身成仁,结果什么也没摸到,再找其他自杀工具时,几个卫兵冲上来把郑洞国死死抱住,一众人等把郑洞国拥向楼下大厅,大厅内已满是解放军了。
21日晚上,肖劲光肖华两位盛情款待郑洞国,言辞极其和善,郑洞国虽然是败军之将,但其铁血的军人气节还是得到了对手的极大尊重。郑洞国却是任凭你们把酒布菜,我该吃吃该喝喝,极少说话,直到最后,才提了几个要求:一、善待我手下官兵,他们愿意回家就放他们回去。二、不广播不登报,不参加公开的宴会。三、卸甲归田,永不言兵。肖劲光和肖华两位将军非常爽快的答应了郑洞国的要求,然后委婉的提出,郑将军既然不愿意为我们共产党做事,可否去哈尔滨看看,休息休息或者学习学习。身为阶下囚,想去哪不是自己能够选择的,另外郑洞国也想看解放区到底啥样,当即答应,好吧,我去哈尔滨。
长春围城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之作,是杰出的军事智慧的结晶,但大量的平民病饿而死,却给这一经典蒙上了一层不足为外人道的神秘面纱。关于平民死亡数量,有大量不同来源的说法,从十几万到六十几万不等,我们下面采用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教授徐焰少将的说法:根据国民党方面在被围期间掩埋的尸体数和人民解放军在城外和进城后掩埋的尸体数,总计是12万人左右。当然在当时那种战乱中,这个数字并不可能十分准确,却也相差不会太大。从长春市区居民的增减数看,日伪统治时长春人口最高为60多万(包括日本居民10余万人),国民党统治时虽有难民进入,但因日本人被遣返,市区工业萧条,生计困难,出者多而入者少,市民曾降到不足40万。后来因松花江北和吉林省内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有许多地主及其家属为逃避斗争纷纷躲入长春市内,周围一些县市里受国民党“正统”观念欺骗宣传的一些居民,也随国民党军退入城内。因此到1948年3月长春被围时,居民达到50多万人。人民解放军在围城期间共收容并安置城内出来的饥民20多万人,入城时市内居民只剩不足20万人,由此算来,非正常死亡数字约超过10万人。
徐将军是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同时时任长春市长尚传道也认可了这一数据(二人的数据来源应该是一个),这是所有说法中死亡人数最少的数据,但即便如此,仍然有这么多的平民死亡,他们不是死于无法对抗的自然灾害,不是在战争中死亡的敌方士兵啊。徐焰说,长春是由国民党军队占领的,国民党政府又自称是全国的政府,理应负责城内人民的生活……据长春解放时对国民党军存粮清点时的结果证明,新七军尚有可供部队食用数月的粮食,六十军也有许多代用食品,而且市内兵民比例后来几乎是1:2,救济灾民并不困难。可是城中国民党军为长期固守,却实行“杀民养军”政策,……长春出现的人间惨剧,其责任自然应归于国民党军队。
对于徐将军的说法,我实在不能苟同,新七军只有大约5万人,够5万人吃几个月的粮食,够60万人吃几天?徐将军的意思是,如果你早早就投降,老百姓就不会死,所以责任在你们,这种逻辑实在是太强悍了。可徐将军是否想过,东野为什么不让百姓出城,后来为什么在确信百姓不能再回城增加守军负担后,才有限度放百姓出来?大家都是为了战争的胜利,请问郑洞国除了投降外,还有更好的避免百姓死亡的办法吗?再请问,东野除了让百姓死亡,难道没有比郑洞国更多的选择吗?
战争是无情的,前敌指挥员,不论是林彪、罗荣桓,还是肖劲光、肖华,或者是郑洞国,他们只是军人,军人为战争胜利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本就无可厚非。我们需要考虑的是为什么会发生战争,我们需要探讨的是如何避免战争, 如果我们可以强大到外部力量不敢侵略我们,如果我们可以在内部建立有效的、非暴力的分歧处置机制,百姓幸甚!国家幸甚!记住,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普通百姓,和长春城内的那些人没有任何区别。
锦州、长春相继拿下后,林彪不顾部队疲劳,不让部队休整,急调长春和锦州部队围歼廖耀湘西进兵团,东野悍将梁兴初奉命死守黑山、大虎山一线,双方激战三天,廖耀湘也没有打通西进之路,还耗掉了南撤的宝贵时间,其余部队则利用这三天的时间四面八方杀将过来,辽西旷野之上,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混战,林彪要求“不怕疲劳,不怕伤亡,猛打猛冲,果敢插入西进兵团各部队之间,割裂其队形,打乱其部署”,说白了就是不要战术、不要协同、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一个字——快。于是乎,纵队找不到师,师找不到团,谁也联系不上谁了,团、营、连干脆各自为战、各打各的,猛打、猛冲、猛追,哪里有枪声就往哪里打,扑灭一处战火,转身扑向下一个枪炮轰鸣之处。混战到26日夜,东野完全被打乱了,廖耀湘兵团被打没了。
此时东北国军就还剩下沈阳了,他们显然不能再战,必然要跑,东野参谋长刘亚楼急的直挠头,自己的建制全都乱了,师、团、营、连漂的哪都是,各部队找自己人还得半天,等重新集结好了,敌人早跑了。刘亚楼挠头,罗荣桓就只能搓手了,俩人一起看林彪,连续大胜之后,林彪依然面沉似水:乱就乱吧,不要集结了,全军就地出发,扑向沈阳。
11月2日攻克沈阳,辽沈战役结束,东野共歼敌47万人,俘虏郑洞国、廖耀湘、范汉杰等多名高级将领,更重要的是,将东北工业基地同时也是粮食基地据为己有,国共两党的实力对比发生了根本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