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1-2 1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今本竹书纪年》亦真亦假,真假难辨,颇受争议。Anyway,既然有了“今本”,那原来那部就被改称为“古本”。因为自西晋发现“古本”之后,史家虽然争论不休,但是写作发帖的时候多有摘录,所以到了清朝大搞文字狱的时候,文化人干不了别的,便埋头于对古学的考据研究。不少大方之家试图通过海量地归纳对比整理总结,还原古本《竹书纪年》,其中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为最。
那么,是什么内容会让世人惊讶呢?
劲爆点真的很多。
先说这个丹朱。“朱”是因为此人皮肤发红,乃肤色;“丹”是因为此人被流放到丹水,乃地名。
那是谁流放他的呢?
《竹书》说是后稷。
后稷是谁?
就是周人之始祖姬弃。
那后稷为什么敢流放堂堂的尧帝之子呢?是受了公私分明的尧帝的委派?
NO!这是舜的指令。
根据《史记》的说法,尧帝死后,早被指定为接班人的舜躲了起来,一心让位给丹朱。奈何天下归心于舜,不服丹朱,舜只好为了苍生百姓,“勉为其难”地再次出山。
如果事情真如此,那舜为何要流放毫无威胁的丹朱呢?
《竹书》告诉我们,非也,非也。因为尧帝未必要让位给舜,舜等不及了,发动政变,“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还不算,为了安全起见,舜同时“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切断这对父子之间的正常联系。这便是为什么舜在尧死后,依旧会把丹朱当成权力威胁而狠心流放的原因。
天下归心?
笑话!
禅让?
笑话!!
借用韩非子的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法家之言,果然振聋发聩!
除此之外,《竹书》还披露:大禹之子启的政治竞争对手伯益没有善终,而是被启所杀。而商朝的贤相代表伊尹同志,竟然是政变篡位,软禁当政的商朝第四代王——太甲于桐宫。7年之后,废君太甲偷出桐宫潜入都城,杀掉伊尹,方才复位。
当然《竹书》毕竟也还是一家之言,被人争议也在所难免。只是,我们的无奈是,当历史被当成橡皮泥那样揉搓了几千年之后,真相早已不可捉摸,甚至被人厌倦,觉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唯希望本人码字能“挑逗”今人对历史的兴趣,不论正确错误,只要有那份对历史的兴趣在,真相便总会被人探究。否则,怕是连听真相的人也要绝迹了。
转念一想,既然战国之魏国的史官们还知道丹朱的真实形象,那春秋时以多闻见长的胥臣更不会不知了。
这就有两个可能。第一,胥臣根本没拿丹朱当做不肖子评议过;第二,胥臣所谓的“丹朱不肖”是在惋惜为何儿子没能守住老爸的权杖,反被外人夺了去。
无论如何,晋文公乍一听,还是觉得胥臣说的很在理,于是同意面试。可是,差人去通知,郤缺觉得国家公务员竞争实在太激烈,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再说自己在朝中也没什么关系可攀,何况自己因父之过还是待罪之身,于是想都没想就婉言拒绝。
晋文公更来了兴趣,再三传令,表示现在招聘一人,面试一人,比例是1:1。
郤缺一听成功率较高,果然动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