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东周列国大白话》(更新中~~ )----天际一孤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6 09: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14)

其实,秦穆公这个倡议非常鸡贼。秦西晋东,秦又屡屡希望在中原扩大影响,只恨东道未通。这个“不通”除了戎狄拦道之外,便是晋国这个天然阻隔,实在堵得慌。所以,一旦秦晋军事协同,那秦国就有更多机会生事中原了。

晋文公未必不知秦穆公的小算盘,不过,秦国践土之盟没来,好容易来了趟河阳,又跟着教训了许国。这时候晋文公也不好意思拒绝。毕竟,军事联盟对晋国的霸业还是有利的。

秦晋双方各有各得算盘,终于在630BC伐郑时开始了第一次共同出兵,可就是这第一次军事上的联合作战竟然让订立才1年的军事同盟条约如同废纸一般。

且说晋文公的伐郑主意已定,本打算合会诸侯之力,元帅先轸觉得老发帖找人帮忙也不是个事儿,而且现在晋军军容齐整,士气旺盛,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力量。

晋文公点头:“我同意先同志的意见。况且晋国出兵,秦国一定会尽义务来帮忙的。”

先轸一听,赶紧反对,表示晋一国之力足以收拾郑国。郑国是兵家必争之地,秦国如果插手,势必会与晋国相争。

晋文公摇头,表示:“无论如何,郑国地理上近于晋而远于秦,秦国争来何用?”于是派人与秦国合计出兵日期,约定在当年9月,共同杀向郑国。

出兵时,晋文公想让郑国的流亡人士郑文公的儿子公子兰一同出征,公子兰婉言拒绝,说:“君子虽在他乡,不忘父母之国。我怎么着也是一个郑国人,哪能跟着外邦去打祖国。”晋文公非常赞赏:“好!不忘本呐!”于是,晋文公将公子兰安置在晋国东鄙,邻近郑国之地。明眼人一看就明白文公想拥立公子兰之心。

这次是秦国提议的秦晋军事联盟的首战,秦穆公非常重视,亲领百里奚,命孟明视为将,杞子、逢孙、杨孙等为副将,兵车二百乘而来。秦晋两军势如破竹,杀到新郑城下。晋兵在新郑西面的函陵扎寨,秦兵在新郑东面的汜南立营,形成合围。

郑文公极为惊恐。许国之难已经明示了楚国已经进入了漫漫熊市,郑文公脚踏两条船的梦想已经破灭。可是如何能才能逃过一劫呢?

叔詹建议,打是打不过的。不如派一个嘴巴厉害的人物去说退秦军。秦军一退,晋兵军心动摇,可以再想办法。

大夫佚之狐推荐一个人——烛之武。

之前说过的春秋四大辩士的老四就是烛之武。出场时,年已70岁。在郑国,三代为官,可惜只是小小的公务员——圉正,也就是养马的弼马温。至于烛之武之前的70年是如何渡过的,佚之狐是怎么和他结交,又如何敢推荐这个70岁的老人深入虎穴,我们不得而知。

东周的历史记载往往如此,一个人物几乎毫无征兆地出场,然后立下旷世大功,继而悄然消失于史籍,生不知何年,死不知何时,让追忆者留下很多遗憾。其实,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成为历史的小人物而言,一生之中默默无闻的奉献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如果有朝一日也能一举成名,世界因我不同,那就算只瞬息留名又如何?即使一生无名又如何?

老烛年华流逝70载,终于,郑文公的特使找他去宫中面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云雾飞舞 + 4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27 18: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4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8 11: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5)

老烛听说天降大任,推辞道:“老臣青壮之时,年富力强,创造力丰富,事业心蓬勃,工作态度积极。可是那时候都没想过能担此大任,如今古稀之年,如何能舌上退秦呢?”

郑文公先自我检讨而后力请之:“你们家三代为官,不受重用,这是中央不识人才。现在,寡人封你为亚卿,全权代表,出使秦营。吾不能早用子,今天事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不过要是郑国被灭,对你也没有好处呀。”

佚之狐在旁劝说:“你一生怀才不遇,终于现在等来了机会。君知先生而用之,先生切莫推辞,遗憾终生。”

烛之武一定很聪明。不然佚之狐不会这时候想到他,不然郑文公不会这时候倚重他,不然叔詹不会这时候没反对。那么,聪明的他又怎么会不知道,倘若这一去,没成功呢?如果不成功,70岁的使者老人估计不至于会被杀掉,但是后人将留下“烛之武谈判不成,郑国被晋秦所灭”的记忆,说不定留下误国的骂名。若如此,还不如默默无闻。

烛之武却同意了,估计是50%的自信心+20%的责任感+20%的荣誉感+10%的无奈吧。

新郑已经被围的水泄不通,生活生产物资无法运送,人员更是无法进出城门。当然啦,谁也没有胆量这时候开门。那老烛怎么出去呢?只能趁着天黑,觑个方便,缒城而出。想一想,一个70岁的老翁,从高高的城楼之上被绳索吊下来,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毕竟,郑国乃郑庄公小霸之国,城不会不高,老烛不会不累得慌。

为赴国难,死且不惧,受苦受累又如何?

当晚秦穆公忽闻帐外有晋使求见。秦穆公担心节外生枝,不肯相见。忽闻营外有人呼天抢地,哭丧起来。那人当然就是百里奚。秦穆公很是不悦,这不是耍赖吗?要不是看在烛之武是一个老头的份上,秦穆公就要不客气了。穆公把老烛叫了进来,质问他为何营外哭丧,乱我心军。郑国旦夕可破,要哭丧,回去哭!

老烛抹了把老泪,凄惨地说:“我不光是在为郑国,也是在为秦国哭泣。”

秦穆公大怒:“Don‘t cry for me,MR.Zhu.秦国有何可哭?乌鸦嘴!你再敢霍乱军心,别逼我发飙哦!给我一个理由先!”

老烛反问:“哭一个国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

秦穆公更加恼怒,严厉表态:“不需要吗?你说,我听!要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老子砍了你!”

这时候,老烛当然要开口摆事实讲道理,不然他到这干嘛来了:“郑国以一敌二,定不能胜秦晋联军。那么郑灭之后,秦国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既然地理上秦西晋东,那您劳民伤财、劳师远征、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郑国之地必然为晋所有。郑乃兵家必争之地,晋国得之,岂容秦国染指。晋愈强,秦愈弱,一山不容二虎。夫晋,何厌之有?!要是秦晋实力日渐相差,那晋国东方得手之后,他日势必开辟西线战场,谋取秦国领土。”

老烛顿了一下,看着秦穆公静听良久,也不插嘴。百里奚似乎不服,却也没说话。老烛心知,成功——已有一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08:46:44 | 显示全部楼层
16)
老烛继续滔滔不绝:“我知道,秦晋有军事协同的约定,可是约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晋国真的值得您信任吗?昔日晋惠公过河之前满口答,要将河外五城送给秦国当做谢礼,结果呢?过了河就不认账了。现在的晋侯又如何?靠您出兵复国之后,秣马厉兵,整军备战,开拓疆土,争夺霸业,对您报过恩吗?”

这席话,说的都是事实,事实是无法被推翻的,恰是秦穆公的难言之痛。

老烛还没完:“君忘了晋献公假道灭虢之事了吗?晋国向来不守信用,秦国为何还要信任于他。秦助晋攻郑,无益而有损,何必呢?何苦呢?”

秦穆公真的心动了。百里奚心里一直不赞成老大贸然东进,不过,看着烛之武想凭口舌之利退却秦师的一厢情愿也很不屑,起码,有点欺负人,于是插嘴道:“河南人想欺负陕西人脑子不好使?老大,烛之武身为辩士,自然要逞口舌之能,不可轻信!”

老烛赶紧说:“秦君若能退兵解围,郑国愿意弃楚降秦,郑国归入秦国势力范围之内,以后东方有事,秦师出关,大可以将郑国当做军事基地,提供后勤保障。”

秦穆公一听,“这不是就我之所以要和晋军联合出兵的原因吗?这不就为我苦苦追寻的东进称霸打开了道路吗?或者,我可以拿到手的郑国去跟晋国换苦苦追求的河外五城!”穆公怦然心动,彻底被老烛说服。

本来,百里奚以为他可以借着老烛的话说服穆公兵退关内,安心发展。没想到,最后老烛话锋一转,抛出块大肉,竟然哄骗穆公以退为进,以后更要以郑国为跳板,称霸中原。这时候,百里奚发现自己再劝为时已晚了。利令智昏,穆公马上决定与老烛歃血为盟,还留下副将杞子、逢孙、杨孙三人,留下二千秦军助郑戍守,大军秘密班师,撤离战场。

晋文公听闻,勃然大怒。舅舅狐偃更是请命,追击秦军,以报单独媾和之过!

只见文公摇摇头,表示:“现在攻郑要紧。秦伯毕竟对我有恩。成得臣那副德行我照样退避三舍,对秦国如何能刀兵相见呢?何况,无秦,晋师照样破郑。”

郑文公看到秦国被老烛说退,自是开心,可是晋军攻城愈发勤快,郑国依旧还以抵挡,怎么办?文公有些无奈地,对老烛说:“您老开动脑筋,再给寡人想想办法,再来个说退晋军。”

老烛这次倒是胸有成竹,表示退晋的确不难,只要老大同意一件事儿。

文公问:“何事?”

老烛慢慢地说:“流亡晋国的公子兰深受晋侯之喜,倘若老大能主动迎回公子兰,并承诺立他为世子,那晋国必然满意而退。”

郑文公一听,还真是有理。晋国动兵无非是想把郑国纳入他的势力范围,如果晋文公喜欢的公子兰当上了世子,那将来的郑国必定成为一个亲晋之国,晋文公自然会心喜。

郑文公便说:“要不老烛同志再去趟晋营?此任非老大夫,亦难成功啊。”

老烛一心,心说:“这年头,真的是不会干活的闲死,会干活的忙死。我已经磨破嘴皮子说退了秦师,晋国焉能不恨我?怎么可能再去晋营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29 21: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16)

看着烛之武犯了难,一旁的石申父主动提议,自己愿意代行。

郑文公觉得,这次不能再空着手去了,于是让石申父带些郑国宝贝去见晋文公,把意思那么一说,果然晋文公同意退兵。

只是,文公还额外提了一个条件。

他要郑国交出一个人——叔詹。

这下郑文公犯了难。


郑国在祭足之后,便是叔詹辅佐郑厉公郑文公父子多年,可谓股肱之臣,是郑文公政府智囊团的头号人物。失去了叔詹,郑文公如同楼主木有小JJ一般,以后想再办点事就难了。

看着文公不舍,叔詹劝道:“主忧则臣辱,主辱则臣死。今日晋人要臣去,臣不往,徒留口实,晋国更有理由发兵了。请主公让臣去吧!”

郑伯曰 :“子往必死,不忍心呐!”

叔詹对曰 :“詹一人之命与郑国百姓社稷比起来,算得了什么?舍臣一人性命以救百姓、安社稷,君有何不忍?老大如此爱惜我,已经值了!”

郑伯无可奈何,的确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郑国如同曹卫那样被灭,只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送走了叔詹。


那晋文公为何要向郑伯索要叔詹呢?

其一,叔詹是股肱之臣,是智谋之士,所以,把叔詹从郑文公身边抽走,便是大大地削弱了郑国的力量。

其二,成得臣当年在楚王面前劝老大杀了重耳以绝后患,如今,成得臣也算是死在了重耳手上。同样,叔詹当年也劝郑文公杀掉流亡过境的重耳,如今,有仇必报的重耳又如何能放过这个公报私仇,亦或者说,私仇和公仇可以同时报销的好时机呢?

那日,晋文公听闻石申父果然带上叔詹来求见,心中明白,这回郑文公真是下了血本的要和平了。不久,叔詹被带入帐中,文公呵斥道:“身为郑国的头脑人物,遇到宾客,你不劝领导要善待旅游人员,振兴郑国旅游业,此罪一;领导逃盟,你不劝他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道理,此罪二。有此二罪,留你何用?”随即命人抬来大鼎一只,添上柴火,倒上水,准备煮沸之后烹了叔詹。

叔詹竟然毫无惧色。这也难怪,回忆一下,叔詹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当年他蹲过齐桓公的大狱,之后奇迹Prison Break。剧集上演,大获成功。现在方伯从齐桓公变成了晋文公,叔詹之智勇丝毫不减。他知道晋文公的所谓“二罪并罚”就是在“公报私仇”。不过,既然晋文公不好意思直说,故意拿堂皇的理由来指责他,倒给了叔詹将计就计,据理力争的机会。

当然,在杀气腾腾的晋文公面前反驳是得要足够勇气的。

只听叔詹回答:“非也,非也。昔日公子来游,我曾力劝领导,公子富贵之象,一定要好生招待,结果领导不听;后来领导心中动摇,打算提前回国,我也力劝,逃盟而归,大伤晋侯之心,得罪不轻,必遭兵祸,结果领导还是不听。说到底,我不过是个领工资的打工仔,最后拍板的还是老板。谏言不纳,有何办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12: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17)

人是想杀,但是道理还是要讲的。叔詹的话又是实情,这下晋文公有些囧。

叔詹看晋文公也不反驳,便鼓足勇气,继续说道:“君欲我来,老大知我必死,便不忍同意。我说“主辱臣死。愿以一人之命救一国之难。”老大才同意放行。料事能中者,智也;尽心谋国者,忠也;临难不避者,勇也;杀身救国者,仁也。仁智忠勇俱全,我都做到这份上了,晋侯还要烹杀我?!”

叔詹跑到沸鼎之边,账目环视:“列位看官,在场的观众朋友们,打今儿起,忠君者以我为戒,打工仔以我为训,这就是大伙儿的下场!”说罢,便要跳入鼎中。

晋文公听得振聋发聩,看得目瞪口呆,眼瞧着叔詹就要主动入锅了,赶紧叫人拦住:“寡人不过只是试探试探而已。哥们,你真是忠臣烈士!这口鼎只是用来煮东周列国那锅粥的,第一碗早已沽清,欲罢不能,第二碗也快熬好咯。”

文公不停夸赞叔詹:“有性格!我喜欢!”

不久公子兰从晋国东鄙来到帐中,并随叔詹、石申父回到新郑。果然,郑文公立公子兰为世子,钦定的国家第一合法继承人。

晋文公见状,下令撤军。

后撤的晋兵撤得干干净净,秦兵的杞子、逢孙、杨孙三人所领两千余人却还驻留新郑附近,这是当然是秦穆公命令,他要将郑国变成自己的军事基地,他要让这2000多人的国外驻军变成一支关外奇兵。不要在乎开头实力有多弱。一生二,二生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嘛。

秦晋军事联盟从秦穆公单方面撤兵开始宣告破裂,秦晋之好的矛盾也终将慢慢激化。


这一年既然是前320年,那离晋文公前328年的死期便越发近了。让这位老人伤心的不只是晚年铁杆同盟的背叛。正如神给不了他多余的阳寿,也给不了他的小弟们。

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先是魏犨醉驾,越野狂飙,最后被摔出车外,新外伤加旧内伤,魏武子再也扛不住,吐血而亡。

对于魏犨之死,文公伤感自然,但是并不看的太重。直到一日,大舅狐毛也死了,文公想起当年困饿五鹿时枕着这位舅舅的腿,不禁泪眼潸然。没成想,二舅狐偃马上也告别了人间。这下,晋文公再也忍不住了,痛哭流涕道:“寡人失其右臂矣!呜呼!哀哉!”

狐偃死于前629年,一生对他外甥恩情备至,功劳卓越。没狐偃,便没有重耳的今天。狐偃死后,陪葬的有一组编钟,一组两套,每套八件,共16件,并刻有铭文132字,记载了他一生助其外甥渡过和成就的三件大事:流亡十九年后如愿归国即位、城濮击溃雄楚一战成名、践土之盟取得方伯之职。

不过这组编钟最后被盗,如此庞然大物竟然还被偷卖到港台,现存于台北故宫,从此走上了“流亡”的道路。

继续说重耳顿失1员武将2员谋臣,看着老大整日为失去股肱之臣而伤心难过,胥臣站出来建议:“臣举一人,可堪大用。”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23:18:00 | 显示全部楼层
18)

晋文公愿闻详情。

胥臣描述道:“我曾出差,投宿在冀地之野。一日中午,我先见一个男生在田地劳作,又见一名女生来田中送饭。细细一瞧,发现那位女生是双手递食,而那位男生则毕恭毕敬,接过饭来,不急着吃,先做了一番祷告:感谢上天赐予食物。男生吃饭的时候,女生就那样静静地站立一旁。男生用餐已毕,女生便端着饭碗回去了。男生远远目送,直到女生消失视线之外才重新锄地耕作。后来一打听,才知道这俩不是姐弟,不是兄妹,而是夫妻!臣闻‘能敬者,必有德。’夫妻之间尚且相敬如宾,何况对他人?此人必有所用。”

这也是“相敬如宾”的出处。

虽然我们现在常说有德之人未必有才,不过晋文公倒不在乎手下多一个人才,哪怕只是有德之人。至于是否有才,可以在工作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在相处中培养嘛。哪个大学生一毕业就有工作经验的?!

晋文公便来了兴趣,问道:“此人姓甚名谁,手机、qq、msn、email多少?”

只听胥臣的嘴中缓缓地吐出这几个字:“姓郤……名缺……郤芮……之……子。”

郤芮一门早先受封于冀地。郤芮造反失败之后,当年的晋文公为了稳定国内局势,照顾旧臣感情,赢得朝野信任,对郤芮的后人没有斩草除根,只是褫夺官爵,剥夺家产。郤缺一家的城镇户口变为农村户口,从繁华城市流落了乡下村野居住。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之前经常出现的“野人”是什么意思。其实那时候的“野人”是指居住在城市之外的农民、奴隶。野人,野人,野外之人而已。和野人相对的则是“国人”。国人,国人,国中之人。那时候,一国甚至只有一城,所以国人无非是指住在城市之中的人而已,主要是贵族,地位当然高很多。这种国人和野人之分便是周朝政治和人口管理制度中重要的“国野制”。因此,当年周厉王遭遇的“国人暴动”,绝对不是说他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唾弃,而仅仅是被首都人民搞下了台而已。而当时的首都人民中贵族相关利益集团极多,因此周厉王的“国人门”便极有可能是被人扇呼、操控的结果。

扯远了,且说郤缺从城中贵族顿时成了乡间野人,他却保持了贵族知礼之风。礼数的关键其实就是一个“忍”字,放弃真实的人性,保持象征的礼节,唯希望这些礼节能更好的保证人性的平静、和谐、永恒。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孔子说“礼不下庶人”,两人虽然分属法家和儒家,其实都是在说,因为庶人经受生活严酷的考验,会放弃对礼数的恪守。也正因为郤缺“穷并知礼着”,所以才被胥臣看中。

可是,这位郤缺毕竟是大仇人之子,而且现在,晋文公杀人早没了当年的瞻前顾后。

老大有仇必报,你还跟他提郤缺,胥臣这是帮人还是害人呐?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0 收起 理由
云雾飞舞 + 10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09-10-31 21:35:21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 宝宝寒 分享,辛苦了,+10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3: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19)

胥臣当然是想帮人,他要帮的不光是家道中落的郤缺,更是痛失“右臂”的晋文公。

文公却不领情:“他老爸如此大罪,我怎能重用其子?”

胥臣苦口婆心地劝解:“唐尧是不是圣人?可他的儿子丹朱却被老爸评价为“不肖乃翁”。虞舜是不是圣人?可他的儿子商均也是不肖之子。反过来说,大禹是不是圣人?可他老爸鲧却因治水无功,赐死身亡。所以,有其父未必就有子,有其子也未必就有其父。我们培养干部,发展手下,不是看他的出身,而是要看他的觉悟嘛。”

胥臣提到的丹朱和商均看似都是不肖子的代表。不过实际上,无论尧之子丹朱还是舜之子商均都是一等一的聪明人才,只不过有违父命抑或是厌倦政治,将心思花在了老爸不喜欢的地方。比如,尧造围棋,以教丹朱,结果丹朱成了围棋第一高手。

有人要说了,每个人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人各有志,的确不能强求。诚然如此,不过丹朱之所以没有继承老爸的帝位就真的只是因为他不受老爸的喜爱吗?现在要给大家隆重推荐一本书,此书现在并非畅销书,如今卖得估计还没有《东周列国那锅粥》好,不过此书的价值远超《东周列国志》,甚至超越《史记》。

这本书叫做《竹书纪年》,是墓中随葬之物,非考古发现,乃盗墓所得。

下面报道一下《竹书纪年》的发现过程。

话说西晋太康二年,也就是司马炎在位之时,有个叫“不准”的盗墓贼,在当时的汲郡,今天的河南卫辉市西南附近盗掘一个魏国古墓。进入墓室,点亮灯芯,憋了口气,发现灯火不灭,于是放心偷盗。(此段说明本人系受《鬼吹灯》的“荼毒”所致)。

不过,灯总有灭的时候,不准同志找到陪葬的竹简,点着了当火把使。

本来墓中没有发生尸变,没遇到尸虫,不准也没想回家写盗墓笔记,可偏偏事情败露,被官府抓了去,盗墓所得都被没收,其中便包括一批竹简。

当官的一看竹简上的字都是些古文字。自从秦始皇进行焚书运动和“书同文”的文化大改革之后,哪里还看得到古文字的竹简?这一发现马上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后经专家鉴宝,判定这些竟然都是因埋藏于地下而躲过了地上的始皇焚书、汉儒篡改的稀世文化珍宝!其中甚至有一部战国时期魏国史家用魏国文字所著的编年体史书!

时人皆知,因为秦火和汉儒所致,先秦历史早被改得面目全非、语焉不详,所以发现先秦史书便是一件惊天考古大发现。当时政府马上用专人、立专项,多亏了中央的大力支持和当时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最终翻译整理,成书曰《竹书纪年》,也称《汲冢纪年》。

《竹书纪年》的内容让世人惊讶,翻案风日起,争论声不断。但是中国自古战乱不断,书籍的发行量有限,随着时间的长河又不断散乱,到了宋朝,《竹书纪年》终于消失。可后来突然又冒出来一部所谓的《今本竹书纪年》,此书不幸被骂为吸引眼球的伪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 1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20)

《今本竹书纪年》亦真亦假,真假难辨,颇受争议。Anyway,既然有了“今本”,那原来那部就被改称为“古本”。因为自西晋发现“古本”之后,史家虽然争论不休,但是写作发帖的时候多有摘录,所以到了清朝大搞文字狱的时候,文化人干不了别的,便埋头于对古学的考据研究。不少大方之家试图通过海量地归纳对比整理总结,还原古本《竹书纪年》,其中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为最。

那么,是什么内容会让世人惊讶呢?
劲爆点真的很多。
先说这个丹朱。“朱”是因为此人皮肤发红,乃肤色;“丹”是因为此人被流放到丹水,乃地名。
那是谁流放他的呢?
《竹书》说是后稷。
后稷是谁?
就是周人之始祖姬弃。
那后稷为什么敢流放堂堂的尧帝之子呢?是受了公私分明的尧帝的委派?
NO!这是舜的指令。
根据《史记》的说法,尧帝死后,早被指定为接班人的舜躲了起来,一心让位给丹朱。奈何天下归心于舜,不服丹朱,舜只好为了苍生百姓,“勉为其难”地再次出山。
如果事情真如此,那舜为何要流放毫无威胁的丹朱呢?
《竹书》告诉我们,非也,非也。因为尧帝未必要让位给舜,舜等不及了,发动政变,“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这还不算,为了安全起见,舜同时“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切断这对父子之间的正常联系。这便是为什么舜在尧死后,依旧会把丹朱当成权力威胁而狠心流放的原因。
天下归心?
笑话!
禅让?
笑话!!
借用韩非子的话:“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法家之言,果然振聋发聩!
除此之外,《竹书》还披露:大禹之子启的政治竞争对手伯益没有善终,而是被启所杀。而商朝的贤相代表伊尹同志,竟然是政变篡位,软禁当政的商朝第四代王——太甲于桐宫。7年之后,废君太甲偷出桐宫潜入都城,杀掉伊尹,方才复位。

当然《竹书》毕竟也还是一家之言,被人争议也在所难免。只是,我们的无奈是,当历史被当成橡皮泥那样揉搓了几千年之后,真相早已不可捉摸,甚至被人厌倦,觉得“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唯希望本人码字能“挑逗”今人对历史的兴趣,不论正确错误,只要有那份对历史的兴趣在,真相便总会被人探究。否则,怕是连听真相的人也要绝迹了。
转念一想,既然战国之魏国的史官们还知道丹朱的真实形象,那春秋时以多闻见长的胥臣更不会不知了。
这就有两个可能。第一,胥臣根本没拿丹朱当做不肖子评议过;第二,胥臣所谓的“丹朱不肖”是在惋惜为何儿子没能守住老爸的权杖,反被外人夺了去。

无论如何,晋文公乍一听,还是觉得胥臣说的很在理,于是同意面试。可是,差人去通知,郤缺觉得国家公务员竞争实在太激烈,成百上千人竞争一个职位,再说自己在朝中也没什么关系可攀,何况自己因父之过还是待罪之身,于是想都没想就婉言拒绝。
晋文公更来了兴趣,再三传令,表示现在招聘一人,面试一人,比例是1:1。
郤缺一听成功率较高,果然动心。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5: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