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有_的_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49:15 | 显示全部楼层
  诺伊格鲍埃尔老兄对分圆讲解的很透彻,我们姑且不论这一观点的后半部分是否真是那会回事,就说前半部分,既然巴比伦里是苏美尔人整出来的,而且这一文字资料又是隔了1000来年才写成的,那就不能排除在苏美尔人早就把六十进制整出来了,古巴比伦人只是拿来主义,用的好不代表就是他们发明的,是吧?
  
  再看一下古巴比伦建国的历史,一群外来的亚摩利强盗分子趁乱成立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前19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用了短短的三个世纪就从文盲一跃成为教授,以当时的历史条件,速度是不是太快了点?
  
  如果说第一种说法的前半部分是不严谨,那么第二种说法的前半部分就是不厚道了。
  
  古巴比伦人还真不知道一年有365年,他们只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知道了一年有12个月,一月有30天,一年总共是360天,这种历法称为太阴历。不过这种根据月亮盈亏制定的历法在苏美尔时期就已经有了。
  
  后来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巴比伦人(不能确定还是不是古巴比伦人)发现太阴历中的一年与回归年之间有误差,使得太阴历与季节不符,以后又逐年推算出月球每过223个朔望(即18年又11天)又回到它原来相对于太阳的位置,于是就有了往19年里插入7个月的办法来调整太阳历,这样推出的一个太阴月的时间与真值29天12时44分只差了不到一秒,一年也就有了365天。
  
  这种加闰调整历法的方法苏美尔人早就使过,使得好不好不知道,不过巴比伦人刚开始没使好是真的,直到公元前6世纪往里插闰月还是显得很随意,不靠谱,只是由国家一把手(更多时候只是市长)根据情况随时宣布,到了公元前5世纪以后才有了固定的闰周,先是8年3闰,后是27年10闰,最后到公元前4世纪,古新巴比伦都完蛋之后才确定为19年7闰。
  
  所以说古巴比伦人早就知道一年365天绝对是胡扯。
  
  不过第二种说法的后半部分比它的前半部分就要靠谱多了。
  
  在古巴比论时期,除了六十进制,古巴比伦还使用2、6、10、12、24等混合进制表示日期、面积、重量、钱币。10进制和12进制使用最为广泛,因为是同时混合使用,所以比较乱,这不排除自然形成或是迫于某种社会或政治力量统一了这两种常用进制,从而产生了六十进制。其他的诸如2,6,24等进制都可能是由12进制派生出来的。
  
  但即使这么解释,也跟第一种说法一样,还是不能证明六十进制是由古巴比伦人发明,也许我们只有到天文学和历法中去看看有没有六十进制的起源的线索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索地区最早的文明创立者苏美尔人留下的天文学和历法资料实在是少的可怜。苏美尔人把一年就分成俩季节,夏季(emesh)和冬季(enten)。夏季始于2~3月,而冬季则始于9~10月。新年则可能在4~5月。
  
  苏美尔人的月份是严格的太阴月,始于新月初现的那个晚上,每月有29或30天。每月的名称通常源于农事活动或祭神的节日,不过苏美尔时期各城邦没事就掐架,即使统一时期也是矛盾不断,所以对各月的称呼并不统一,都是图自个高兴,怎么顺口就怎么叫。
  
  虽然苏美尔人有了年,月,日的概念,但对于时的具体概念还是比较模糊,有时甚至还有点混乱。每天从日落开始包括两个时辰,夜晚被分成三更,每更4个小时。苏美尔人采用漏壶(一种用水滴计时的钟)计时,形状有点像圆筒或棱柱,他们可能还知道日冕指时针。
  
  除了历法,苏美尔人在天文学的研究上几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现在尚无材料证明公元前三千纪的美索人有过系统的天文学观测,保存至今的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天文观测记录来自古巴比伦王朝阿米•萨杜卡时期,记录的是公元前1750年~前1500年间金星运行的状况,这块泥板在当时是记录天象,到了现代就成了断代的依据。用现代方法进行计算所得结果被用来与这块泥板以及类似泥板中的数据进行比较,就能确定阿米•萨杜卡做巴比伦一把手的年代,从而也可以帮助确定他先人汉穆拉比统治的年代。
  
  虽然古巴比伦人不知道一年有365天,但他们确实把一天分为了12时,一时分为了60分,但依据是什么还是无从考证。
  
  感情说得这么热闹,我们的问题还是没有确切的答案,唯一能确定的只是古巴比伦时期已经有了现在每天都会用到的六十进制,至于六十进制在美索地区的专利权到底属于苏美尔人还是古巴比伦人,只有等待更多的考古证据了。
  
  就在古巴比伦人用着六十进制攀登数学和天文学高峰的时候,差不多同一时期,在两河流域的东方,另一个发育比较早的文明也有了自己的六十进制。
  
  这个傲立于东方的文明就是我们华夏文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0:5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现有的考古证据来说,即使算上还没显出真身的夏朝,华夏文明的发育还是晚了点,公元前四千纪,苏美尔文明率先发育,没多久离两河流域不远的埃及文明也开始了发育,到了公元前三千纪初期,克里特岛的米诺斯文明开始了骚动,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印度三锅也耐不住寂寞了,直到人类快要从公元前三千纪跨入下一个新千年的时候,华夏人才姗姗步入“文明时期”。
  
  差不多在乌尔纳姆在美索地区指哪打打的时候,我们华夏人独立研发出了自己的六十进制,那就是干支纪历。
  
  跟美索的糊涂帐一样,华夏的天干地支也没确定到底是哪个天才或是哪拨人根据什么发明的(相传是中华始祖黄帝他老人家研发的),只是在商朝的王八盖子,哦,错了,那玩意叫甲骨(包括龟甲,家畜骨,兽骨,甚至还有人头骨)的上面出现了干支纪历。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干和地支两两相配,奇对奇,偶对偶,干在前,支垫后,比如说甲配子,乙配丑等等,从“甲子”起,到“癸亥”止,循环一周就得到了六十,俗称“一甲子”。
  
  干支最早是用来干嘛的不知道,目前我们只知道在商朝的刻辞里,干支既不纪年,也不纪月和纪时,更不用来搞数学运算的,而是用来纪日和纪旬。
  
  纪日就不多说了,从“甲子”日到“癸亥”日,60天一轮,再从“甲子”日开始,就这么无限循环下去。自从有了干支纪起,往后华夏历代就开始了用它来纪历。虽然我们现在用上了公元纪历,同时保留了农历(其实应该叫做夏历),但干支纪历同样存在,谁要是心血来潮去算个命,把生日一报,黄大仙、赛半仙之类的江湖神棍就会那么掐指一算,排出命盘(主要是四柱,紫薇之类)后来一通神侃,忽悠不倒不算完。
  
  商朝时的干支纪旬是以十天为一旬,六十天总共分为六旬,“甲子”日到“癸亥”日为第一月的上旬,后面五旬(第一月中、下旬,第二月的上、中、下旬)以此类推,从“甲子”到“癸巳”三十天为一月,一循环总共是两个月,而每一旬的最后一天就被称为“旬日”,旬日有一个特点,天干都是癸(癸酉、癸未、癸巳、癸卯、癸丑、癸亥)。
  
  商朝的一把手们非常重视旬日,一到旬日就要占卜,问的内容大多是当天办事顺不顺利之类。
  
  我们华夏的这套六十进制虽然开发的比较早,但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还是用于纪历,日常中用的最多的还是十进制,至于二进制,根本就无从谈起,也没见谁用阴阳来记数或是搞算术来着。
  
  我们继续把目光转回美索地区,看看美索人是怎么搞数学和天文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0: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索不达米亚数学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美索的算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用文字叙述的代数学,代数语言的产生是古巴比伦人在使用苏美尔人教材的过程中产生的。
  
  古巴比伦人非常善于编撰数学用表,包括乘法表、除法表、平方表、平方根表、立方表、立方根表、倒数表,甚至还有对数表等。古巴比伦人列这些表可不光用来看的,它们都被用于实际的运算过程,而且这些数学用表都是按六十进制计算的。
  
  古巴比伦人解方程很牛,一元一次那绝对是小菜,什么二元一次、一元二次甚至一元三次的方程都能解。虽然系统的字母文字要在公元前13、14世纪才有腓尼基人研发出来,当时的古巴比伦人没办法用字母表示未知数,不过他们用自己的一套独特的方法解决了这一问题。
  
  亚摩利人当初是以强盗加文盲的身份来到美索地区的,作为有理想,有抱负的强盗,他们跟先前在美索地区横行了一阵的古提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明白依靠暴力解决不了一切问题,要想在美索扎根就必须学文化,“强盗有文化,谁都挡不住”,此话一点不假,正是因为有了文化,亚摩利人才开创了牛叉的古巴比伦文明。
  
  按一般套路,学文化都是从认识字和数开始的,当时美索地区最常用的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每一个字代表一个独立的概念,亚摩利人就用自己的语言(阿卡德方言)来读这些文字,文字的意思还是照原来的,这些文字后来就转变为代表抽象概念的代数语言,而且读法也换了。
  
  古巴比伦人通常用“长”、“宽”、“面积”、“体积”之类的此来表示未知数或是它们的乘积。
  
  古巴比伦人的代数运算过程跟我们现在采用的运算过程有点相似,但古巴比伦人的方法是尽可能的简捷。比如除法采用的是被除数乘以除数的倒数的简单方法。
  
  古巴比伦人不但在代数方面牛,在几何方面也不含糊。
  
  他们除了把圆等分为360分外,已经能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了。他们认为圆的周长等于直径的3倍,面积等于圆周平方的十二分之一。古巴比伦人之所以会用这两种方法来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因为他们所取的圆周率π等于3,是个常数。
  
  虽然古巴比伦通常取π=3,但并不表示他们没有其他比较精确的圆周率数值。一块1936年在苏萨发现的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就有一道证明π的近似值为三又八分之一的习题。也就是说当时的古巴比伦人已经把π的计算精确到了3.125。差不多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算出的圆周率为3.1605,至于同一时期我们这个星球还有没有人在算圆周率或是具体算出数值多少那就不知道了。
  
  古巴比伦人不光在圆上面打转,在三角形和“三角学”方面也有不少的心得。
  
  他们不仅掌握了计算直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也许还有普通三角形)面积的方法,还知道两个相似直角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过等腰三角形顶点所做的底边的垂线平分底边以及内接于半圆的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等等。
  
  不过这些都还不是最牛的,古巴比伦人在几何学方面最牛叉的发现被记录在了一块原始出处不详但时间大致确定(古巴比伦时期)的泥板上。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0:57:02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只知道着块泥板被一个叫普林顿的收藏过,大名叫做普林顿第322号泥板,也就是哥伦比亚大学普林顿收集馆的第322号藏品(NO.322 in the Plimpton Collection at Columbia University)。经测定这块泥板的制作年代大约是公元前1900年~前1600年之间,属于古巴比伦时期。
  
  这块有小四千年历史的泥板的保存状况可不咋地,泥板靠近右边中间有一个很深的大体成三角形的缺口,做上角也遗失了一大块,经验查,发现泥板左边断裂处有现代胶水的结晶,据此推测,泥板在刚挖出来的时候可能是完整的,后来不知怎么搞的,泥板破了,有人就用胶水把掉下来的部分粘了上去,也不知道是胶水的质量差呢还是泥板又被磕了碰了,总之粘上去的那块又掉了,掉哪了不知道,反正到现在还没找着。
  
  就这么一块残疾泥板当然不能吸引的眼球,最先没有人看出其中的玄妙,以为只是块记录普通商业帐目的普通泥板而已,谁都不拿正眼瞧它,直到1945年,诺伊格鲍埃尔和萨克斯经过潜心钻研,才基本揭开了这块泥板的玄机。
  
  这两哥们的发现是惊人的,这块看似杂乱无章的泥板竟然是一张构作是正整数直角三角形的数表,也就是说这张表其实要表达的就是“毕达哥拉斯定理”(Pythagoras' Theorem),也就是勾股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边长的平方等于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
  
  泥板上共刻有四列十五行数字,右起第一列为从1到15的序号,第二列是弦(我国古代学者把直角三角形的较短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直角边为“股”,斜边称为“弦”),第三列是勾,最左边的一列则是弦与股之比的平方,也就是说,右边第一列数字实际上是勾所对角的正割值的平方简表。
  
  而且这一列数字的数值从上到下呈有规律的下降趋势(差不多正好减少1/60),并且第一个数值约等于45度正割值的平方,最后一个数值约等于31度正割值的平方,显然这列数字的排列并不是偶然(形成一个正则序列),而是确定直角三角形长的原则。
  
  现在,人们把像(3,4,5)这样一组能作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的正整数称为毕氏三数(Pythagorean triple).这样一组数,如果除了1以外,没有其它公因子,就称它为素毕氏三数(Primitive Pythagorean triple)。
  
  普林顿322号泥板的数值显示,古化巴比伦人早就知道了素毕氏三数的一般参数表达式。
  
  这么牛的一块泥板以前没被当回事,还被搞了个残疾,实在太可惜了,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人们,看似平凡的东西中可能蕴藏着极大的不平凡,其他古巴比伦数学或商业泥板中可能也同样隐藏着玄机。
  
  在几何方面,古巴比伦人还能计算规则多变形的面积及其与边长的比率。像什么正方形、长方形、梯形之类的面积古巴比伦人都会算。
  
  虽然古巴比伦人在数学领域取得了不俗成绩,特别是代数方面,但缺点也很明显。
  
  在代数方面,古巴比伦人把十进制和六十进制并着用,不光把别人看晕,有时甚至还会把自个儿绕晕,这样的混乱和困惑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数学的发展;对数值的计算不但摸棱两可,有时还对精确值和近似值不加区分。几何方面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代数特征,一遇到复杂问题往往只涉及代数运算,缺乏具有几何特点的证明(几何方面古埃及人牛)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10:5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87:普林顿第322号泥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0:55:4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
  
  相比数学,美索的天文学资料并不丰富,虽然迦勒底人的占星术和天文学在欧洲大名鼎鼎,但近百年来的考古研究表明,在公元前的最后几个世纪中,有一个高度发达的数理天文学体系存在于美索,已发现的天文学原始文献,绝大部分属于塞琉古时期,而且数量并不大。
  
  美索流传下来的天文学资料主要分两类,即“星历表”和“程序文献”。
  
  “星历表”是给出某一年或连续某几年月球与行星位置的固定距离,目的是预告新月、月食、月蚀和行星的升落。“程序文献”指的是“星历表”的推算过程。
  
  现存的“星历表”不足200份,其中一半以上涉及月球,其余的涉及行星。“程序文献”更是可怜,只有区区20份左右,并且损坏严重,大部分只剩下了残片。这些原始美索天文学资料不但少和残,年代也相对较晚,大多时间都在公元前230年到公元49年之间,相当于中国的战国末期至东汉初.
  
  虽然资料不多,但我们还是能看出一些美索天文学的成就。
  
  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已经正确认识了水、金、火、木、土这五颗行星,不过在他们的观念里,行星还不止这五颗,当然他们并没有发现天王星、海王星或是刚被开除出行星队伍的冥王星,而是错误的把太阳和月球也归入了行星队伍。
  
  古巴比伦人还确定了这些“行星”的运行轨道,并认识到其他五颗真正的行星总是在太阳运行轨道周围运行。美索不光整明白了轨道,还知道天体运行的周期。
  
  例如他们认识到月球每过223个朔望(18年又11天)又会回到它原来相对于太阳的位置,金星这么溜一圈的时间是8年,其他行星如水星、土星、火星和木星则分别为45、59、79和83年。因此他们能计算出一次日蚀、月蚀和另一次日蚀、月蚀间隔的时间,并以此预测日蚀和月蚀的出现。
  
  正是由于对“行星”的了解,在公元前7世纪,为了记时更方便,迦勒底人根据月相的变化,又把一个朔望月分为四周,每周七天。第一周月相变化是从新月(通宵看不到月亮)到上弦月;第二周从上弦月到满月;第三周从满月到下弦月;第四周从下弦月又到新月。这样,人们根据月相变化的情况就能确定大致的日期了。
  
  每一周又与他们观念里的“行星”相对应,每个星神主管一天。
  
  具体分工是太阳神沙马什主管星期日;月神辛主管星期一;火星神涅尔伽主管星期二;水星神纳布主管星期三;木星神马尔都克主管星期四;金星神伊什塔尔主管星期五;土星神尼努尔塔主管星期六。
  
  这就是我们现在每周7天的星期制度的来历,星期,“星之日期”是也。
  
  迦勒底人还规定了一天有12个“丹那”,一个“丹那”为30“乌斯”,一乌斯约相当于现在的4分钟。这一计时体系是我们现在计时方法的基础。
  
  不过在天文学方面最吸引人的并不是以上说的这些,而是美索不达米亚的星占学。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占学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天文学和星占学完全是两码事,前者是科学,牛地很,后者是迷信,扯地很,不过就历史角度来说,两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就是一码事,至于这段时间有多长,具体还真说不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两家合一块的时间要比分家的时间长得多。
  
  天文学和占星学的关系跟现代化学和炼金术的关系又有所不同,虽然都是后者孕育前者,不过现代化学干掉了炼金术,随着现代化学的出现和发展,炼金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整个行业越来越不景气,直到最后消亡。但天文学的诞生并没有使星占学走向末路,两者分道扬镳各自练摊,虽然被天文学抢了风头,星占学好歹活了下来,就目前情况来看,还有越活越滋润的趋势。
  
  一提星占学,很多人,特别是广大年轻人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黄道十二宫,星座算命之类,虽然并不一定分得清“太阳星座”和“上升星座”或看得懂星盘,但并不妨碍广大年轻同胞们的热情,什么星座运程啦,星座配对啦,玩的那叫一个溜,可让这些人说下星座算命的前世今生,估计十个有九个会傻眼,剩下一个在那翻白眼。即使那些所谓的“大师”,要真让他们说些道道出来,也难。
  
  人类历史中几个发展早的文明都有星占学的痕迹,有些是自创,有些是继承发展,但总的来说有两大体系,东方体系和西方体系,东方体系指我们华夏及受华夏文明影响的周围国家,西方体系则指环地中海地区及印度等地,东方体系我们暂且不表,西方体系的源头就在美索不达米亚。
  
  而美索不达米亚星占学的源头则在古巴比伦。
  
  最早在美索地区建立文明的苏美尔人并不好占星这一口,晚上没事昂个头看星星纯属娱乐休闲,最多观察一下天体运行来为制定历法寻找依据(这一点做的还很一般),古巴比伦人就不一样了,自从在美索地区扎下根后就得瑟的不行,特别是那些一把手,变着法的跟神仙们套近乎。
  
  虽然表面看起来跟神仙套近乎和星占学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西方星占学就脱胎于“君权神授”。
  
  什么最大?东方是天,西方是神,而这些个高级领导都是无形的,东、西方,特别是专制国家的一把手们虽然可以声称跟领导们搭上关系,但这档子事不是说说就成的,老百姓可不好忽悠,你说你们关系暧昧就暧昧了?你说最高领导让你当一把手你就真厚着老脸往那个位子上坐了?领导的指示在哪呢?呸,唬谁呢?来点证据看看。
  
  看吧,这就是人心,对未知和未见事物总是报有怀疑,眼见为实嘛,其他人说出花来都没用,于是这些一把手们想到了一招--天学,声称天上的星星(恒星,行星,卫星什么的都算)及其运动就是最高领导们的指示,反正天上的星星只要不瞎是个人都能看到,至于里面的玄机,普通人肯定是看不懂的,不过没关系,只要你们的一把手明白就成。
  
  星占学就此诞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0:57:25 | 显示全部楼层
  星占学能干的事不少,预测水旱灾害、战争胜负、王位安危等等,这下一把手们满意了,终于有跟领导们扯上关系的证据了,老百姓们也很高兴,因为星占术的出现圆了自己的一个梦,一个古已有之的梦——预测未来,即使他们并不懂得怎么预测,而且也不是对他们的个体预测,不过好歹看到了希望,大伙都很满意。
  
  满意归满意,占星学最开始并没有落户民间,掌握天体预测技能的人只在宫廷,他们被称之为“通天一族”。
  
  “通天一族”包括国家一把手和祭司阶层,大多数时候一把手们除了个人爱好之外,并不具体参与预测,因为要掌握这一技能并不容易。
  
  要占星先得会看星,一把手们还真没这个时间和精力,忙了一天晚上还要做自己最喜爱的床上运动,一把手们哪有这个闲工夫看星星,不光要观测,还要会测量,末了还要总结,于是“重任”很自然的就落在了祭司们的肩上。
  
  经过祭司们的努力,星占学逐渐成型,占绝对主流的则有两类。
  
  第一类是根据星象来预测国家大事,像水旱灾害,战争胜负有关国家整体命运的大事,并不涉及个人命运层面,但国家一把手和他的老婆们以及国家重臣的命运安危是个例外,因为这些人的命已经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而是关系到军国大事。
  
  这类占卜运用到的范围很广,只要是颗星都能用来占卜,“通天一族”定期向国家一把手汇报工作,把观测到的天文现象以及结合这些天文现象对国家大事的作出的解释告诉一把手们,这些预测最有代表性的文献是一部名为《征兆结集》(Enuma Anu Enlil)的泥板书。
  
  《征兆结集》成书于公元前9世纪之前,时间跨度7个世纪以上,出自巴比伦人和亚述人之手,由70多块泥板组成,记录了7000余条征兆,由观察到的天象以及该天象的星占学意义组成,现举几例:
  
  若金星在二月出现于东方,大、小双子星环绕着她,且此四星连同金星皆晦暗不明亮,则埃兰王将患病而亡。
  
  若火星变暗,未来大利而吉;变亮,则不利而凶。
  
  若某行星之亮度凌驾众星,连恒星都显得逊色的话,那将有一国君王扫荡六合,统一天下……
  
  诸如此类的星占学就叫judicial astrology,国内的译名并不统一,有的叫“军国星占学”,也有的叫“天罚占星学”,在西方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征兆星占学”(omen astrology),不管它到底叫什么,我们知道知道它是预测国家大事的就成了,剩下的事就留给“通天一族”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4 10:58:4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类星占学不但在它的老家巴比伦宫廷大行其道,到了亚述也颇有市场。亚述一把手们不光听“通天一族”的汇报,自己也会参与其中,而参与的方式就是发问,或者说咨询比较恰当。
  
  亚述一把手如果想要知道幸运吉利之星在哪,“通天一族”就去看星星,并把观测所得的星象与旧有的征兆系列进行参照,然后以信件形式给一把是手写份报告,汇报所见天象以及该天象所兆示的意义。
  
  这类写于新亚述时期的原版泥板书留下了不少,而且连“通天一族”的名字都留了下来,问题专家埃萨尔哈东在当上一把手之初就咨询过“通天一族”大量问题,像什么时候建神祗神庙,即将发生的交食是否会危机自身安全之类的问题,甚至还咨询了什么时候是王子前来叩见自己的吉时这样的问题(显然他记起了他老爹辛那赫里布遭暗算的事)。
  
  虽说这类占星学在宫廷很有市场,可时间长了老百姓又不满意了,广大人民群众也是有需求地,光看着“通天一族”给国家,给一把手们预测实在不过瘾,于是,占星学占主流的另一大类——生辰占星学诞生了。
  
  生辰占星学(horoscope astrology)是专门根据一个人出生时刻(有些流派用受孕时刻)的天象来预言其人一生命运的星占学。这一类型涉及的天象较少,仅限于黄道十二宫和五大行星及日、月,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星座算命”。
  
  生辰占星学的诞生时间要比“征兆星占学”晚得多,直到新巴比伦时期才冒头,两者差了1200多年。
  
  虽说生辰占星学出现的时间晚了点,不过因为是全民参与,发展那叫一个快。不像“征兆星占学”理论方法都被“通天一族”所垄断,生辰占星学入行门槛低,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涉及的天象少),又没什么限制,而且对预测未来感兴趣的人又那么多,生辰占星学发展的不快那才有鬼。
  
  早先“征兆星占学”和生辰占星学基本只在美索地区流行,随着波斯和马其顿的入侵,星占学逐渐从美索地区向外传播,除了埃及等个别地区外,“征兆星占学”基本没什么市场,后起之秀生辰占星学则传哪就在哪火起来。随着星占学的传播,迦勒底人的名气也越来越来,以至于在西方语言中,“迦勒底人”成了“星占家”、“预言者”、“先知”的代名词。
  
  要说明的一点是,当初迦勒底人所用到的生辰占星学还只是雏形,作为生辰占星学基石的黄道12宫系统直到公元元年还没正式定型,更别说什么星象命盘了。
  
  迦勒底人登上历史舞台之前,美索地区的古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曾经整过一套“月道”18星座系统,具体是 1白羊座(hunga)、2 双子座(mastabba.galgal)、3狮子座(ur.gul.la)、4室女座(ab.sin)、5天秤座(zibanitu)、6天蝎座(gir.tab)、7人马座(PA.BIL.SAG)、8摩羯座(suhur.mas)、9宝瓶座(GU.LAA)、10双鱼座(zibbati)、11昴星团(zappu)、12毕星团(Gu,an.na)13、猎户座(Sib.zi.an.na)14、英仙座(Sugi)15、御夫座(gamlu)、16鬼星团(la,lul)17南鱼座(sim ,mah) 18北鱼座(aninitum)。
  
  这个“月道”就是《征兆结集》中的黄道,不过按照现代西方星座对天区的划分,第11~18星座并不经过黄道,而且这18个星座中缺少了后来定型的黄道12宫中的金牛和巨蟹两个星座。
  
  从18星座演变到12宫,具体时间至今尚未确定,不过大多数学者的观点是黄道12宫是亚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和埃及人共同的结晶,最后经过希腊——拉丁化的承传和发展,最终定型为现在我们所熟知的黄道12宫。
  
  另外要说明一点的是“黄道12宫”和“黄道12星座”其实是两个概念。
  
  由于岁差的因素,星群会沿着黄道缓缓向西退移,当初制定黄道12宫体系的时候,春分点在白羊座内,所以把白羊座定为了第一宫,而如今的春分点则在双鱼座内,所以“黄道12星座”并不一是一个固定的组合。“黄道12宫”则不然,它是固定不变的,以春分点为起算点,每一宫占据30°的宽度,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世界怎么改变,定死了就是这12个星座,永不下岗。
  
  征兆星占学和生辰星占学虽然所用方法不同,但都基于同一理论:命中注定。也就是说世间万事的发展是前定的,在人没出生之前或事情没发生之前,命运女神已经写好了历史剧本,借助于对天象的观察和研究,人类有可能窥破这个剧本中的若干部分或细节,从而使自己获益。
  
  至于“星占学能否能预测未来”这一命题属于玄学范畴,在这里我们暂不讨论,除了神秘之外,星占学不但哺育出了现代天文学,还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科学遗产。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7 12: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