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草鞋军团----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11: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0)

  日军乘两军移交之际,突然发动攻势,桂军刚到阵地,立足未稳,阵地转眼又丢了。杨森见状,急忙集中残余部队,由团长李介立指挥,回身进行反击,将阵地收复巩固后再次交到桂军手上。
  李介立亦是四川讲武堂学员,战斗中受伤被送至后方医院进行治疗,军委会传令嘉奖,授其陆海空甲种一等勋章,并由中校提升为上校。
  这次反击,给第二十军带来了更大伤亡,一个旅撤下来后,能收容到的士兵仅剩四十人左右。
  第二十军在淞沪战场激战七昼夜,伤亡士兵七千余人,连排长以上两百多人,除因故未能参战的那个旅外,余者仅能勉强编成一个旅,其中还有很多是轻伤未离队的。
  中方在淞沪战场的布局,取自于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的建议。上海郊外河川纵横的地形既限制了日军机械化重装备的运动,同时也增大了防守密度,诸如第二十军防守的顿悟寺一线,其防守正面都在千米左右,这样就使得中国军队可以采取类似于车轮接力赛的办法,一支一支地上,要不然可能早就支持不住了。
  第二十军撤防后,另一支川军接力,这支川军同样来自于贵州,而且他们以前也叫第二十军。
  当年杨森统兵万县时,郭汝栋是其手下的一名师长,曾与范绍增等人一道组织“四部倒杨”,跟杨森争抢第二十军军长头衔,演出双黄蛋奇观的,也正是此君。“四部倒杨”失败后,郭汝栋自知难以立足,便早早出川投奔了蒋介石。
  这以后,郭汝栋改了番号,成立了第四十三军,但这个军其实下辖仅第二十六师一师,师长是刘雨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支川军都同处贵州一省,杨森在黔西南,郭汝栋在黔南。郭汝栋出征比杨森还早,8月初就出来了,而且直奔上海,是川军中启程最早的一支部队。
  可是走得早,不等于到的早,沿路负责领军的刘雨卿系文书出身,办事过于细致,与杨森那种大刀阔斧的作风迥然不同,倒跟“二瘟”唐式遵很像。这样一来,行军速度就拖慢了,以致于杨森的第二十军都在前线构筑工事了,第二十六师呼哧呼哧才刚刚赶到。
  此时正值蕴藻浜战场另一侧的大场吃紧,薛岳便令刘雨卿前去接防,对于这个命令,很多人觉得悬。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6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1)

  装备条件上,第二十六师和第二十军相仿,都是脚穿草鞋,身着土布夏装,手持川造或汉阳造步枪,一样寒酸可怜,但给外界的印象却大为不同。
  杨森早已名声在外,只要在军界混的,无人不知他能打仗,就连一惯对川军不屑的陈诚,都对杨森另眼相看,将他与叶挺并称为“全国知名的将领”。反过来,郭汝栋的名气就要小多了,出了四川,就没几个人知道,更何况刘雨卿这样的初出茅庐之辈。
  除了第二十军,先后防守大场的还有宋希濂师、税警总团,这些部队不是“中央军”精锐,就是当时知名的美械军团,然而无一不损失惨重。它们都不行,换“草鞋军团”上场,能守得住吗,别半天就给丢了吧?
  战区方面也心中无底,只是手中能使用的资源已接近耗尽,就算是稻草人都只得先拿去摆上一摆。
  刘雨卿的表现,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他还是那副不慌不忙的样子,上阵后,一边誓言“有敌无我,有我无敌”,一边从容部署,哪些团突前防守,哪些团坐镇大场,哪些团留作预备队,全都布置得井井有条。
  第二十六师上阵时,第二十军尚未完全撤防,两支川军一左一右,形成默契,相互进行火力支援,从而有效地阻击了日军的进攻。
  原先从上级同僚到部下,都认为刘雨卿有些“瘟”,没想到他还是个温柔杀手,不由得不对其刮目相看。
  第二十军撤下后,第二十六师在防守上更加艰难。守到第六天,其掩体和战壕大部被敌摧毁,部队伤亡剧增,能集合起来的战斗兵,多数是缠着绷带的轻伤员,预备队也早就用光了。
  温柔杀手的定义是,看似很平常,其实是一道很猛的菜。刘雨卿一咬牙,把师部所有的卫兵和勤杂人员组织起来,甚至连到阵地上送饭的炊事兵也留下,全部编入战斗行列,自己亲自领兵,以机枪为掩护,趁着夜色全体出击,主动向敌阵发起冲锋。
  日军未想到对手已经摇摇欲坠的时候,还能突然荷尔蒙大爆发,当下被川军抓住衣领纠在一处,想脱身都脱不了。一场肉搏战之后,第二十六师连夺两个前进阵地,借此又撑了一天,直到友军接防。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0:54:5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2)

  两支川军在淞沪战场上都没给川人丢脸,这一点,只要与接防友军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来:接防刘雨卿第二十六师的是湖南湘军,交防第二天,大场便遭日军攻陷,且再未能予以收复,成为导致中方淞沪兵败的直接起因之一。
  在拼尽全力的同时,两支川军的损失也都非常惨重,伤亡率均达百分之七十,第二十六师的团长解固基以身殉职,战死后连遗体都未能找到,被称誉为“裹革无尸,沉沙有铁”。
  省外川军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下面该轮到省内川军了。
  因前线战事不断发生剧烈变化,蒋介石重新划分战区,改任刘湘为第七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十三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为第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原纵队编制也分别由集团军所替代。
  某个相声段子,说:人这种东西,干了好事总想让鬼神知道,干了坏事总不想让鬼神知道,这也太让鬼神为难了。
  对邓锡侯、孙震、李家钰而言,刘湘就是那个让鬼神为难的“人”。蒋介石入川,一个劲挤兑刘湘,刘湘感觉无法忍受,但与此同时,在四川神气十足地“压迫”着邓、孙、李的,也正是刘湘。
  三人之中,李家钰曾受过刘湘的恩惠,一度对其感恩戴德,到了后来,也几乎与刘湘翻脸,以致于重庆整军会议召开时,他还想趁机告刘湘的“御状”,说上次他正在前方跟红军作战,刘湘却在后方收编他的军队,他实在想不通这是什么道理。
  何应钦见状不妙,立即制止:“我们这个会议有一定的范围,李军长(李家钰)的话是横生枝节,出了范围了。”
  主持人不让说,李家钰才没有再说下去。
  邓锡侯也是“被压迫者”之一。在刘湘统一四川之前,水路被刘湘紧紧掐住,邓锡侯无法从省外进口武器,统一之后,刘湘在继续实行禁运的同时,又收回防区,限制经费,弄得邓锡侯只能靠起家时的那点破铜烂铁混日子,“事业”越来越窘迫。
  蒋介石举办峨嵋军训团,邓锡侯被任命为军训团团附,看着“副团长”刘湘当众挨老蒋和陈诚的讽刺挖苦,尽管他有时也不无兔死狐悲之感,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别人帮着报了仇的兴奋。陈诚请到他上台讲话,其调门和口气也与刘湘完全不同,加上邓锡侯讲话比较通俗诙谐,尽用四川口头语,因此还很受学员们的欢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0:56:3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3)

  学员欢迎并不顶用,四川说穿了,不是刘家的,就是蒋家的,跟他姓邓的依旧一点关系没有,猴子还是很郁闷。
  抗战军兴,大家都认为可一举两得,刘湘是要借此抵御老蒋的“入侵”,邓锡侯则巴不得早一日摆脱刘湘的“魔掌”,好到外面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顺便还能置换多少年未置换的装备。
  就要出发了,底下有个师“闹饷”,扬言“不发清所欠薪饷不出发”。
  这都是防区取消前就欠下的军饷,数目不小,邓锡侯哪有钱发,而且欠饷的责任其实也不在于他。
  防区制时代,邓锡侯与其他人不同,实行的是“无为而治”,各师军费完全独立,均在各自驻防区内筹款。于是,他在召集官兵训话时便理直气壮:“你们的欠饷是应该发清,可是过去军部没有收到过你们的分文税款,军部没有经费,比你们的师还穷哩,大家是知道的。”
  欠饷跟邓锡侯无关,却跟“闹饷”的自己有关。
  邓锡侯说:“你们都背着枪,拿起碗在吃饭,为何过去别人来夺你们的饭碗,你就让他拿走呢?你有一支枪还保不住饭碗,又怪谁?”
  邓锡侯并不是故意要翻防区制时代诸侯争雄的老帐,他是要以彼及此,把官兵的士气和斗志给激发出来:“从现在出川抗战起,我要按时发饷,如不兑现,你们来找我。欠饷也不是不发清,只是前线情况急如星火,怎么能说要发清欠饷才出发呢?”
  闹的人都低下了头。见火候已到,邓锡侯大声发问:“你们是等发欠饷还是马上出发?”
  台下齐声响应:“愿立即出发杀敌!”
  出川首先要解决的是武器,而不是欠饷。在邓锡侯的部队,本来质量就不算好的枪支因使用太久,很多已不堪使用,打一两枪就扳不开枪机,此外,除为数不多的重机枪和迫击炮外,攻坚所必须的山野炮一门也没有,堪称家徒四壁,是急着要换换家当了。
  当时军中对补充武器传得神乎其神,都说:“蒋委员长准备抗日多年,在外国买了很多武器,秘密存在几个战略仓库。”
  按照此类传说,在宝鸡就有一个这样的战略大仓库,川军到了那里之后将一律更换新家伙,还要照“中央军”装备起来,“不然,我们这些破铜烂铁怎么去打日本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7 10:58:4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4)

  大家都对此深信不疑。个别旅团长竟偷偷地将部队中能用的枪支提留起来,以便作为失败后“重起炉灶”的资本,更有甚者,以废枪换好枪,换出来的好枪私运回家,以致于一连之中,竟然只有一两只枪能打得响。
  出川时秋季将尽,冬季即将来临,传闻北方已是冰天雪地,但官兵们仍是单衣短裤,最多再加一件棉背心。
  不是不怕冷,也是认为北上后可以更换冬季被服——说起来,都是穷字惹的祸,邓锡侯连欠饷都无法发清,还不是能省一点是一点。
  1937年10月中旬,第二十二集团军到达宝鸡。
  目的地是西安,可不是有说宝鸡有军火大仓库吗,应该就在这里换枪换衣了吧?
  停了一天,换的是火车,枪和衣都无影无踪。
  官兵们在火车上还相互打听:“换枪呢?”“补充呢?”
  有人答道:“枪吗?在西安!到西安去换。”
  于是传说中的军火仓库又移到了西安,谁知那里等待他们的仍是一场空。
  川军是靠双腿从成都走到宝鸡的,中间耗去了三十天,再转乘火车到西安,又是好几天,在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前方战情已经发生了极大变化,尤其是晋东娘子关一线异常吃紧,急需兵力增援。
  蒋介石下令,临时改变北上川军的指挥系统,晚来的李家钰赴河南,归程潜第一战区节制,在中条山区域作战,早到的邓锡侯、孙震划入阎锡山第二战区序列,直接驰援娘子关。
  补充来不及了,邓锡侯、孙震率川军东渡黄河,进入山西。
  沿途老百姓见这些四川兵皆单衣短裤,赤足草鞋,莫不为之骇然,纷纷以家存鞋袜相赠,还告诉他们:“我们山西高寒,不比你们四川。像这样的寒冬,如果冬天不穿棉鞋,我们的脚也会烂掉,不穿棉裤,就会变成‘老寒腿’,你们千万保重才是。”
  除了衣,当然还有枪,邓锡侯心急如焚,给南京军令部长白崇禧通电话,答复是:“在太原由战区负责配发。”
  1937年10月30日深夜,邓锡侯、孙震抵达太原。第二天一早,两人就赶去谒见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问补充装备的事。
  阎锡山一推干净,说太原所有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都已运过黄河,储存于黄河附近,实在没有办法给你们补充了,“还要南京解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5)

  皮球从南京踢到太原,再从太原踢回南京,原先允诺的补充宣告彻底泡汤。因川军先头部队已经陆续投入娘子关战场,阎锡山才抠抠唆唆地拿出了二十挺晋造机枪,作为礼物送给川军。
  邓、孙还不甘心,又在太原住了两三天,想找阎锡山多少再要些补充,或掉换少数武器,但始终没有下文。
  川军以前打仗,多数是摸着石头过河,从军部到师部全都缺乏通信器材,邓、孙也没法跟前线取得联系。
  不知道部队在哪里,至少得弄清楚娘子关一带的地形吧,问阎锡山要地图,阎锡山支支吾吾,连这个都舍不得给。还是孙震手下的高级参谋,凭借与阎锡山的参谋处长是陆大同学,以私人关系弄到了两张晋东地图。
  翻着地图,听着战报,邓、孙都坐不住了。
  开赴晋东前线的川军,现在全归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指挥。不是自己的娃不心疼,这黄绍竑不会把我们的“政治资本”一股脑儿全都给输光吧?
  太原呆下去也不可能再弄到一支枪,邓、孙起身向阎锡山告辞,急急赶往晋东,以便切实掌握各自的部队。
  1937年11月1日,邓锡侯、孙震率一众幕僚乘火车到达前线,见到了黄绍竑。
  一问,黄绍竑竟然说,他也不知道川军都在哪里。
  由于日军迂回部队已威胁后方,黄绍竑被迫采用了填坑式战法。川军一下车,不管一团还是一营,都先调去抵挡一番,因为是逐次零星使用,加上川军师旅团严重缺乏通讯器材,黄绍竑早就失去了对川军的掌握,他自己还盼着邓、孙能早一点把“失踪”的部队给找出来呢。
  这算是怎么一回事,邓、孙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当下便驱车继续前行。
  终于看到士兵了,全都是从娘子关败退下来的兵,已成“兵流”,情形非常狼狈,川军也在里面。邓、孙这才得以与部队取得了联系,也大略知道了战场的大致情况。
  短短几天时间,川军各部都打了败仗。
  一个没几支枪能打响的部队,要想取胜,那真是一件艰巨无比的任务。上阵后,能让川军发挥出一点战斗力的,还是背上的一把大砍刀,有的士兵既无砍刀又无刺刀,短兵相接时,竟然只能抡起枪托与敌肉搏。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55:5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6)

  填坑式战法,把川军填进去不少,其余部队已无招架之功,不得不逐一撤离。
  日军野战部队之所以强悍,除官兵训练有素外,其标准化的作战配置也不容忽视。从娘子关方向进击的日军,为原驻朝鲜汉城龙山的第20师团,这是一个老师团,兵种从步兵、骑兵、工兵、炮兵无所不有,后勤分工也非常细致,除辎重队外,尚有通讯队、卫生队、野战医院,甚至连军马都有专门配备的兽医服务。
  可怜川军一无所有,更谈不上什么医药救护。负轻伤的,血淋淋地自己往后方走,重伤的大多遗弃阵地,无人过问。重伤员们痛呼:“弟兄们,我们都是四川人呀,出来都是打鬼子的呀,打鬼子负了重伤就没有人管了吗?天啊,打国战就是这样打的吗?”
  一些伤员为免受辱被杀,便先行自尽,其状甚惨。即便是仓惶撤退中的官兵,也大多丧魂落魄,有人边走边哭,有人愤慨绝望,军心士气一落千丈。
  这可都是邓、孙的基本部队,看到这种样子,二人不免既失落又心痛。好在彼此取得了联系,已是不幸中之大幸,只得赶快予以收容和掌握。
  1937年11月3日,在晋东和晋北相继失守的情况下,阎锡山决定集中兵力固守太原,川军被列为总预备队,要求限时集结于太原以南的北营。
  邓、孙奉命率川军昼夜兼程,争分夺妙地赶往北营。在四川时,像他们这样的高级指挥官及其幕僚,出行一般不是骑马就是乘坐滑竿,但因为要抢时间,等不及载运乘马的列车到来,众人就与普通士兵一起徒步行军南行。
  1937年11月6日,川军总部及少数先头部队到达太原南郊,但距离北营尚有一段距离。这时马也送过来了,邓锡侯便想抢先一步赶到一座叫南盘村的村庄,以便侦察一下北营的地形。
  走着走着,士兵在路边捡到一只纸盖盒子,上面画了一个箭头指向前方,旁边还用铅笔标注着外国文字。邓锡侯及其幕僚没一人识得外国字,邓锡侯看了看也看不懂,就把盒子扔掉,继续打马前行。
  行距南盘村不远,有士兵报告:“前面发现敌人。”
  邓锡侯不相信,太原城里还有晋绥军守着,南郊怎么可能出现日军呢,当下便笑着说:“军人,连常识都没的,太原还在那边,敌人从哪里来的?一定是汉奸扰乱,不要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2:5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7)

  一直走到南盘村村口,才发现村内已用包谷杆堆成工事,隐约还有人影晃动。邓锡侯到这时仍以为村里驻扎的是友军,还叫卫士不要轻易射击。
  幕僚眼尖,一眼看到了一个将脑袋从土屋探出的日本兵,赶紧指点着说:“看,日本兵!”
  邓锡侯方才猛醒过来,大喊一声:“集合!”
  话音刚落,村里便枪炮声大作。幕僚翻身下马,朝邓锡侯所骑战马的屁股上猛击一鞭,助其先驰向小道。
  由于事出突然,人忙马慌,在越过一座壕沟时,突然马失前蹄,邓锡侯被掀翻跌入泥沼。沼深过腹,他的一条大腿也摔伤了,一时之间难以自拔,而后面追兵却越来越近,情形真是万分危急,眼看着就要悲催了。
  在三国演义之中,刘备乘马陷身檀溪,想来也是这样一番惊心动魄的场面,多亏了他座下之马非同凡响,竟能奇迹般凌空跃起,从而帮助主人脱离了险境。
  邓锡侯没有这么厉害的马,不过他有一个忠心的副官,副官跟随在后,冒死将他扶出泥沼,又一路背着狂奔。
  一个人跑还不一定能跑得脱,何况还背着一个,正在惶急之中,忽见路边趴着一当地老乡。老乡认识路径,经他指点,二人才得以摆脱追兵。
  脱险后,邓锡侯藏身于北营的一座村庄。村里残垣破瓦,空无一人,显然遭受过敌机轰炸。时已深夜,邓锡侯不敢再往别的地方去,又找不到吃的,只得忍冻挨饿,在民房土坑上蹲了一夜。
  天亮后,殿后的孙震也带着大部队到达西营,在村子里找到邓锡侯,众人一阵唏嘘。
  按照阎锡山固守太原的军事计划,由傅作义守太原,其余部队则“依城野战”,但各军都知道败局已定,除傅作义属晋军体系,不能不遵命守城外,其他人全都心猿意马,以致于太原周围并未能形成严密防线,从而给日军的小股尖兵创造了乘隙钻入的机会。
  邓锡侯派兵侦察得知,进据南盘村的正是日军尖兵部队。他在路边捡到那只纸盖盒子,乃日军的联络标志,“外国文字”就是日文,可惜无人识得日文,不然也可以多留个心眼。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3: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8)

  当天南盘村的日军尖兵有四百多人,配置数十挺机枪和数门迫击炮。他们先用机枪向邓锡侯等人射击,后来还派了骑兵出村追赶,而邓锡侯随身卫士很少,加上突遇意外,如此险境下尚能保住性命,真可谓是大难不死。
  邓锡侯自己也感叹,说:“当日虽不死,险矣!”自此以后,他把11月6日作为抗日遇险日,每年到了这一天都要纪念一下。
  日军在进攻方面有个分工,从晋北南下的一路负责攻打太原城,从晋东而来的另一路则进袭城外乃至城南的中国军队,南盘村的日军尖兵即属晋东一路。
  南盘村遇险,意味着日军的大部队随时会追踪而至。太原攻守城尚未正式打响,城外已经看不到任何中国军队的踪影了。
  此时阎锡山自己已经离开太原,与邓锡侯失去了联系,邓锡侯也就得以“便宜行事”。他与孙震一商量,城外的都跑光了,我们城南的也得跑啊,不然难道坐以待毙,把部队全赔进去不成?
  为避免被阎锡山套上“擅自行动”之罪名,从而受到军法处分,邓锡侯发挥他水晶猴子的聪明劲,留了一个旅在原地,其余大部队悄悄向南撤离。
  半途之中,因太原失守,阎锡山终于发来了撤退命令,于是邓锡侯趁势把“放线”的那个旅也给收回,全部急行撤入晋南山地。
  从北上川军被改变指挥系统起,坐镇四川的刘湘就陷入了极度焦虑和不安之中。
  尽管抗战已成主旋律,但以刘湘为首,川军各头领仍对南京政府保持着一种根深蒂固的疑惧,最怕老蒋乘势而入或拉走他们的军队,除李家钰所部倾巢而出外,其余各军都在四川留下了看守部队,以防不测,同时刘湘还再三强调,所有部队出川后都必须归他统一节制。
  邓锡侯、孙震动身前,刘湘在成都为二人饯行,又特别叮咛:“川军出去,一定不能分割建制。北上后,必待全集团军集中才能渡过黄河,然后所有川军集中才能参加作战。”
  邓、孙当时都深以为然,唯唯受命,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不单是蒋介石有严令,变化万端的形势也逼得北上川军根本做不到集中了再如何如何。
  关于是否提前渡河,邓锡侯曾从西安打电话给刘湘请示,情况一讲,刘湘同样无话可说,只能让邓、孙按照军令执行。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8 13: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39)

  第二十二集团军就像放出去的风筝,刘湘已毫无办法,飞就飞了吧,横竖也不是自个嫡系,第二十三集团军就不一样了,那是十代单传的亲儿子,若再有个闪失,则前途尽毁。
  从四川到武汉的船只既少又小,光等船就需要花去很长时间,因此第二十三集团军东进的速度一直很慢,至1937年11月初,其前卫部队才刚刚到达武汉。
  刘湘认为一切还来得及,他必须亲自出川,把嫡系部队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有高级幕僚都被刘湘召集起来开会。众谋臣各抒己见,但口头上都不主张刘湘出川。
  一种看法是蒋介石这个人极不可信,刘湘出川恐被其挟制,陷于被动。钟体乾便直言不讳地说:“川军精锐都调出去了,如果老帅(刘湘)再出去,那就变成腾空交价,以后再无任何筹码了。”
  另一种看法是前线不同于后方,刘湘的胃溃疡又一直没好过,连每天结鞋带都弯不下腰,需侍卫帮忙,以如此病号之体来承受重荷,累垮了怎么办?
  邓汉祥劝刘湘还是以养病为重,不必躬亲赴敌,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派一得力亲信将领去前线代劳,以照料前方部队,自己则继续坐镇后防,调度军政要务。
  刘湘后期的个性,正如他得意之时跟邓汉祥透露过的,遇到事情开始也许会犹犹豫豫,一旦考虑决定后,便有一种撞了南墙也不轻易回头的牛脾气。
  事实上,除了担心嫡系部队会遭到分割乃至吞并外,他始终有个想法,即要在国人面前展示一个真实的刘湘。
  长期以来,刘湘等地方诸侯以抗日为号召,与蒋介石展开明争暗斗。由于口号用得过多过滥,有人便出语讥讽,说他们只会坐地冲锋,高呼抗日,其实不过都是内战专家而已。
  别人可能无所谓,刘湘听到这些话却很不是滋味。现在见众人都反对他出川,不由当场动了气。
  “我过去打了几十年内战,都报不出帐来,脸面上甚不光彩。今天大敌当前,好不容易有了枪口对外,一致抗战的机会,正好尽力报效国家,昭信于国人,从而洗刷自身污垢。”
  说到这里,刘湘质问他的谋臣:“战幕已经拉开,难道我刘湘反而退缩不前,在后方苟安?这岂不是要贻讥于后世,坐实了不实之辞?”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26 16: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