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乱世里的枭雄们--一个比三国更为精彩的时代-----小马连环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了小弟,朱三挺进长安。
   这是他第二次向长安进军,上一回他只是一名草军的高级打工仔,那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大红的锦绣衣裳。简直是时尚的悲剧,十足的龙套小弟样。
   龙头大哥黄巢就不一样,他坐在黄金装饰的大轿,虽没露面,但所有的人都感觉得到那轿内散发出来的霸气。
   二十年来,那个场景在朱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终有一天,吾可仿而效之!
   走大哥的路,往往比较容易。现在,朱三成了龙头大哥,真正将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很快就到了长安城东边的长乐坡,长乐坡相当于首都国际机场,大家都在那里接客。朱三受欢迎程度很高,刚落港,就看到一大堆人夹道相迎,送鲜花的送鲜花,鼓掌的鼓掌,敲锣的敲锣,欢迎朱温先生入京主持公道营救大帝。
   想当年,李克用数入长安,都没受过这样的待遇,可见勤快的人不如会把握时机的。
   迎接朱三的是被被遗弃的百官,当然他们是主动被遗弃的。遗弃团团长是崔胤。
   崔胤向朱三详细汇报了这些天长安发生的一切,强烈谴责了太监们犯上做乱,挟帝西奔的行径,并解释了自己为了保全国家的栋梁-文官们,所以将兵防卫在开化坊。顺便着,崔胤将护官有功的孙德昭介绍给了朱三。
   见到朱三后,孙德昭提了一要求。
   请让我的八千兵归朱公统率,以救国难。
   八千禁兵,放到偏远的地方,比如岭南,都可以割据一方,当个山大王。就是放在长安,亦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年,大兵都是稀缺资源。大家抢都来不及,那有白送人的。
   当然,也不像孙德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为夺回李晔出一份力。
   现在的朱三身为四镇节度使,势力遍布中原,河朔。不说雄兵百万,调动个三四十万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说是多一个浪费军粮,少一个无关紧要。
   可孙德昭要献,而且献的一个不剩,把自己献成了光杆司令。
   他犯傻了么?
   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今天的献兵举动,孙德昭成为了三使相当中唯一善终的人。
   在乱世里善终实在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个概率比在眼下不善终还要难。孙德昭做到了。
   因为他懂得放弃。
   没有兵的他不再是一个威胁,没有威胁才能在乱世中活下去。
   孙德昭可能没读过多少的书,没看过道德经庄子易经之类的哲学教材。可他懂得人生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舍得。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这个道理很多人懂,却很少有人做到。那是因为宁可无中有,不可有中无的贪欲蒙敝了自己的双眼。
   而孙德昭以一介武夫,却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的智慧已经超过了身边那位崔四入。
   崔胤听到孙德昭把兵献出去,心里直骂娘。
   这兵你不要,给我啊。
   崔胤做梦都想拥有一支武装,他还没有想明白放弃的道理,总有一天,他会死在这上面。同样,凤翔的李茂贞们以为得到一个李晔可以得到整个世界,却不知道大祸已经降临。
   不用崔四入多做动员工作,不用百官哀求,第二天,朱三连参观长安的活动都省了,直接领兵冲向凤翔。

  12.
   凤翔
   汴兵终于来了。
   在城下,朱三一抬头,就看到了李茂贞。据翻查史书,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李茂贞全副武装,立于城头,神气得意。他现在终于站在了牛A与牛C之间。前些日子,他去迎接李晔时,那位倔强的唐朝皇帝竟然放下了架子,下马相对。
   什么皇权富贵,终敌不过拳手硬。奋斗了这么多年,李茂贞终于把梦实现,当手握倚天宝剑,长空当舞。可问题是,得到一件东西容易,保住一件东西很难。比如青春谁都有,可谁也留不住,初恋谁都有,又有谁能留住一生一世。
   李茂贞要留住李晔,得问问朱三同不同意。
   明摆着打是打不过了,李茂贞决定扬长避短,跟朱三讲道理。上来后,李茂贞当头就一句:朱公前来有何贵干? 朱三一愣,这不是废话,自己领着这数万大军千里迢迢,耗粮草无数,草鞋数双,从东边冲到西边当然不是来取经的,可刚要冲口而出时,才发现不好回答。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总不能说自己是来抢皇帝吧。
   他想了想,然后答道:我接到崔胤的信和皇上的密诏,皇上让我领兵入朝,给皇上保驾护航的。
   那朱公去长安呆着啊,到我凤翔来干什么?李茂贞的智商很高,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偏要跟朱三玩一下文字游戏。
   朱三有点火,皇上不是让你们劫持到这里来嘛。他对着上面喊道:你们劫持皇帝,我前来问罪,然后迎驾回宫的!
   李茂贞笑了笑,说道:谁说我们劫持皇帝了,皇上是自愿到凤翔的。前些天,长安失火,皇上为了避大火暂到我这里住两天。再说,你说有皇上的密诏,拿出来看看!
   李茂贞的话倒有些真,李晔离京出走,确是因为长安皇宫着火了(虽然是人为纵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皇宫都失火了,长安的生活美好不了,只好西迁。
   朱三一时为之气结,他手里并没有什么皇上的密诏,自己又造不出来,可见汴州的人材结构还是有缺陷的,甚至还比不上草班子梁山,人家梁山都有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随时随地刻章写公文。
   崔四入的密信朱三是有的,但拿出来不就等于坦白跟崔四入内外臣勾结吗。
   没有吧。李茂贞冷笑着,然后掏出一个东西,喊道:我这里倒有皇上的亲笔诏书,让你赶紧后撤,那来的回那去。
   很快,那封诏书送到了朱三面前,果然,上面写着让朱三退回汴州,不可造次。
   很明显,这是自学成才的优秀假证制作人员太监们的杰作,似乎每一个太监的必修课不是倒马桶,而是学习怎么刻萝卜章,临摹笔迹。这会不要说拿出唐帝李晔的公文,就是玉皇大帝的公文,他们琢磨琢磨,搞搞科研攻关,未必制造不出来。
   这一封诏书果然忽悠住了朱三。看完了,朱三笑了笑,然后对李茂贞说:好,我听皇上的。
   果然,朱三诚信为本,守诺五岳轻,在一天之内,拔营起军,走了个干净。
   敌军已乘西风去,此地空余西风吹。
   李茂贞擦一擦冷汗,叫声侥幸,没想到奸名满中原的朱温并不是那么难对付,三言二语,外加一张放到眼下,五十块钱就可在街上买到的假证就打发了。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上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0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收了小弟,朱三挺进长安。
   这是他第二次向长安进军,上一回他只是一名草军的高级打工仔,那时,他披散着头发,穿着大红的锦绣衣裳。简直是时尚的悲剧,十足的龙套小弟样。
   龙头大哥黄巢就不一样,他坐在黄金装饰的大轿,虽没露面,但所有的人都感觉得到那轿内散发出来的霸气。
   二十年来,那个场景在朱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终有一天,吾可仿而效之!
   走大哥的路,往往比较容易。现在,朱三成了龙头大哥,真正将机遇掌握在自己的手上。
   很快就到了长安城东边的长乐坡,长乐坡相当于首都国际机场,大家都在那里接客。朱三受欢迎程度很高,刚落港,就看到一大堆人夹道相迎,送鲜花的送鲜花,鼓掌的鼓掌,敲锣的敲锣,欢迎朱温先生入京主持公道营救大帝。
   想当年,李克用数入长安,都没受过这样的待遇,可见勤快的人不如会把握时机的。
   迎接朱三的是被被遗弃的百官,当然他们是主动被遗弃的。遗弃团团长是崔胤。
   崔胤向朱三详细汇报了这些天长安发生的一切,强烈谴责了太监们犯上做乱,挟帝西奔的行径,并解释了自己为了保全国家的栋梁-文官们,所以将兵防卫在开化坊。顺便着,崔胤将护官有功的孙德昭介绍给了朱三。
   见到朱三后,孙德昭提了一要求。
   请让我的八千兵归朱公统率,以救国难。
   八千禁兵,放到偏远的地方,比如岭南,都可以割据一方,当个山大王。就是放在长安,亦可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这些年,大兵都是稀缺资源。大家抢都来不及,那有白送人的。
   当然,也不像孙德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为夺回李晔出一份力。
   现在的朱三身为四镇节度使,势力遍布中原,河朔。不说雄兵百万,调动个三四十万是不成问题的。可以说是多一个浪费军粮,少一个无关紧要。
   可孙德昭要献,而且献的一个不剩,把自己献成了光杆司令。
   他犯傻了么?
   识时务者为俊杰,正因为今天的献兵举动,孙德昭成为了三使相当中唯一善终的人。
   在乱世里善终实在不是件容易办到的事情,这个概率比在眼下不善终还要难。孙德昭做到了。
   因为他懂得放弃。
   没有兵的他不再是一个威胁,没有威胁才能在乱世中活下去。
   孙德昭可能没读过多少的书,没看过道德经庄子易经之类的哲学教材。可他懂得人生一条重要的哲学思想:舍得。
   有舍有得,不舍不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
   学会选择,懂得放弃。这才是人生的智慧。
   这个道理很多人懂,却很少有人做到。那是因为宁可无中有,不可有中无的贪欲蒙敝了自己的双眼。
   而孙德昭以一介武夫,却做到了知行合一,他的智慧已经超过了身边那位崔四入。
   崔胤听到孙德昭把兵献出去,心里直骂娘。
   这兵你不要,给我啊。
   崔胤做梦都想拥有一支武装,他还没有想明白放弃的道理,总有一天,他会死在这上面。同样,凤翔的李茂贞们以为得到一个李晔可以得到整个世界,却不知道大祸已经降临。
   不用崔四入多做动员工作,不用百官哀求,第二天,朱三连参观长安的活动都省了,直接领兵冲向凤翔。

  12.
   凤翔
   汴兵终于来了。
   在城下,朱三一抬头,就看到了李茂贞。据翻查史书,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见面。
   李茂贞全副武装,立于城头,神气得意。他现在终于站在了牛A与牛C之间。前些日子,他去迎接李晔时,那位倔强的唐朝皇帝竟然放下了架子,下马相对。
   什么皇权富贵,终敌不过拳手硬。奋斗了这么多年,李茂贞终于把梦实现,当手握倚天宝剑,长空当舞。可问题是,得到一件东西容易,保住一件东西很难。比如青春谁都有,可谁也留不住,初恋谁都有,又有谁能留住一生一世。
   李茂贞要留住李晔,得问问朱三同不同意。
   明摆着打是打不过了,李茂贞决定扬长避短,跟朱三讲道理。上来后,李茂贞当头就一句:朱公前来有何贵干? 朱三一愣,这不是废话,自己领着这数万大军千里迢迢,耗粮草无数,草鞋数双,从东边冲到西边当然不是来取经的,可刚要冲口而出时,才发现不好回答。
   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总不能说自己是来抢皇帝吧。
   他想了想,然后答道:我接到崔胤的信和皇上的密诏,皇上让我领兵入朝,给皇上保驾护航的。
   那朱公去长安呆着啊,到我凤翔来干什么?李茂贞的智商很高,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偏要跟朱三玩一下文字游戏。
   朱三有点火,皇上不是让你们劫持到这里来嘛。他对着上面喊道:你们劫持皇帝,我前来问罪,然后迎驾回宫的!
   李茂贞笑了笑,说道:谁说我们劫持皇帝了,皇上是自愿到凤翔的。前些天,长安失火,皇上为了避大火暂到我这里住两天。再说,你说有皇上的密诏,拿出来看看!
   李茂贞的话倒有些真,李晔离京出走,确是因为长安皇宫着火了(虽然是人为纵火),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可皇宫都失火了,长安的生活美好不了,只好西迁。
   朱三一时为之气结,他手里并没有什么皇上的密诏,自己又造不出来,可见汴州的人材结构还是有缺陷的,甚至还比不上草班子梁山,人家梁山都有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随时随地刻章写公文。
   崔四入的密信朱三是有的,但拿出来不就等于坦白跟崔四入内外臣勾结吗。
   没有吧。李茂贞冷笑着,然后掏出一个东西,喊道:我这里倒有皇上的亲笔诏书,让你赶紧后撤,那来的回那去。
   很快,那封诏书送到了朱三面前,果然,上面写着让朱三退回汴州,不可造次。
   很明显,这是自学成才的优秀假证制作人员太监们的杰作,似乎每一个太监的必修课不是倒马桶,而是学习怎么刻萝卜章,临摹笔迹。这会不要说拿出唐帝李晔的公文,就是玉皇大帝的公文,他们琢磨琢磨,搞搞科研攻关,未必制造不出来。
   这一封诏书果然忽悠住了朱三。看完了,朱三笑了笑,然后对李茂贞说:好,我听皇上的。
   果然,朱三诚信为本,守诺五岳轻,在一天之内,拔营起军,走了个干净。
   敌军已乘西风去,此地空余西风吹。
   李茂贞擦一擦冷汗,叫声侥幸,没想到奸名满中原的朱温并不是那么难对付,三言二语,外加一张放到眼下,五十块钱就可在街上买到的假证就打发了。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可没过多久,他就发现自己上当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凤翔撤走后,朱三并没有回长安,更没有回汴州。而是领着兵在李茂贞的属地搞起了大扫荡。
   李茂贞的属地很多,这些年,李茂贞本着海纳百川不择细流,做大做强不择手段的精神占了死去兄弟王行瑜的邠州,又打跑杨守亮,霸占兴元。论地盘之广,可进前三。
   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当日怎么吃进去的,现在该一件件的吐出来。
   十一月二十三日,朱三从凤翔撤走。
   二十七日,朱三领兵攻打邠州。驻守邠州的是李茂贞的干儿子李继徽(原名杨崇本),二天后,这位儿子挡不住,举白旗投降。为了表示投降的诚意,杨崇本把自己的老婆送到了河中做为人质。
   杨夫人很漂亮。
   十二月二十日,朱三亲攻陕西周至。
   。。。。。
   要打老虎,先拔虎牙,断虎爪。用不了多久,凤翔就要成为一座孤城。
   李茂贞到今天才明白,自己跟那位朱三比玩小心眼,不过是小学生的水平。人家才是差异化竞争的高手,打不过你,就跟你谈,但可以完胜你,谁还跟你费口舌。
   难道只能眼睁睁着看着朱三把自己这些年辛苦挣下的家当一个个占去?
   幸好,今天的李茂贞已经不是昨日的李茂贞,现在他手中握有倚天宝剑-李晔,好比陈老师有了照相机,黄教主有了内增高,快车手有了刚爹,功力猛增。
   是时候祭出挟天子令诸侯这一绝世剑招了。
   很快,数十道庙堂救急令从凤翔发出,奔向各地。(当然,太监们辛苦了,他们不计报酬,不怕腰酸,加班加点赶制了这些诏令)
   蜀地王建,湖南马殷,淮南杨行密,太原李克用,河朔诸镇,杭州钱镠,福建王审知。但凡有点兵的,全数收到。仿若结婚发帖子,多多益善,有钱的要来捧个钱场,没钱的挤出钱也要捧个场面。
   有的人不会来,比如河朔那块地,除了刘仁恭全是朱三的小弟。有的人太远了,远水解不了近渴,比如杨行密。有的人无心亦无力插足中央事务,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是其人生最大的理想,如马殷,王审知,钱镠们。有的人倒是来了,却是来趁火打劫的,比如天下第二滑头(第一是谁,大家都知道吧)王建。
   只有一个人能听令而动。只有一个人能与朱三抗衡。
   他当然肯定确定一定是独眼龙飞虎子黑鸦儿李家外宅郎君太原李克用。
  
   牧马人
   就像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的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数天下英雄无抗手的孤独求败。他刚被汴兵的四面八方霹雳金刚拳打得眼冒金星。
   为了生存,他连自己的女儿女婿都不救了。
   可在接到庙堂救急令后,他知道这一次,自己无论如何都要救李晔。
   为道义,义不容辞。
   自从当年他主动从渭桥撤走后,李家户主就跟这位李家外子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李晔让自己的兄弟认李克用叫哥哥。要不是因为皇帝这个尊贵的身份,李晔可能会亲自叫李克用一声大哥。当然,在后面他用行动补偿了这个遗憾。
   李晔把自己最漂亮的小老婆送给了李克用。兄弟可以分享一切,老婆除外,可李晔却连老婆都送了出去。
   所有的一切,足以打动一个人的心,如果这个人不是太贪得无厌。
   李克用明显不是索男型的。
   要说在以前,这位代北枭雄还心存一点野心的话。在今天,他已经端正态度,静化心灵,决心成为一名忠君爱国的好干部。
   君有难,臣当千里赴难以救之。
   而且就算为了自己,也不容他坐视不理。
   当年,朱三不过略施小计就哄得李晔将他定为唐朝叛逆。他无法想像如果李晔被朱三握在手里会是怎么一种情形。说不定,他又要被开出李姓户籍,开批判会,成份划为阶级敌人,再戴上一块刻有蕃贼的木牌,来一回游街示众,白菜叶子待侯。
   朱三不是韩建,不是李茂贞,若让他耍起倚天剑,谁人匹敌。
   想到自己又可能成为朱邪克用,李克用不禁打了一个寒颤。为了荣誉,为了父亲血战得来的姓氏,当拼死捍卫。
   李克用召集军队,数量有点少,只有数万。前面数起败仗,部队减员历害,还来不及补充。可兵贵精不贵多,只要运用得当,未免不可夺取胜利。
   在李克用的面前,有一个机会:夺取河中。
   敌之要点,则为已之要点。河中以前是太原之腰,朱三断之,而兵挥汉中。现在河中成了汴州之腰,夺取河中,将朱三隔在老巢之外,让其成为无根之树,无爹之二代,无妻之西门。
   到时可一举扭转颓势,要是运气好点,李茂贞胆子大点,出凤翔合而击之,就可将朱三消失在旅途当中。
   太原的数万精兵出城而去,领兵的是李嗣昭与周德威、李存审。太原五虎上将就出了三位。
   因为行动迅速,计划保密,而朱三也没有料到被围了大半年的太原人还有胆量敢出兵。这一支救帝大军旗开得胜。在晋州(山西临汾)外全歼汴兵的一支分队,擒获一名汴将。
   不久,又攻占河中的外围慈州(山西吉县)、隰州(山西隰县)。而这会,汴州的BOSS正在汉中搞大扫荡。
   时间就是胜利,李嗣昭没做多少休整就挥军南下。趁朱三没有回过神,夺取晋州,再南下攻取河中,才算最终的胜利。
   匆忙之下,他没有发现自己的队伍里多了两个人。
   在向晋州进军的途中,大路边有两个喂马的军人。这两个人看到太原的军队开拔过来,像倦鸟归巢,很自然的就把马赶到了部队当中,随军前进了。
   可路边的野花尚不能随便采,路边的野马怎么能随便收。
   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人上前盘问一下。正是这个小小的疏忽引发了后面一串不可收拾的结果。
   而太原兵团这么不小心,随便让人混进来是有原因的。原因长在那两个人的脸上。
   这二位两边胡须向上翘,好像那天上的弯月亮,眼窝深陷,犹似月亮上的环形坑。活脱脱天然纯种未污染的沙陀人。
   其实长得怪的不一定是沙陀人,就算是沙陀人,也不一定就是李克用的兵。
   太原突击团就快就发现了这一点。到到饭点,大军就地休整,烧火的烧火,作饭的作饭,休息的休息,这时,那两位突然发作了,二人猛的跳将起来,顺手就抓住了身边的某位小兵,一掌下去,将其击昏。
   大家还以为是打架闹着玩呢。太原军团是八族联军,各民族团结一致算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样就导致人员混杂,打起仗来不要命的有。不听指挥,军纪涣散,精力过剩时喜欢打打闹闹的情况也有。
   大家笑呵呵,都当饭前的开胃游戏看,可不一会,这两人各挟了一人,迅速跳上马,双腿一夹,跑了。
   望着越来越远的尘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愣了好一会才明白,这不是打架斗殴,这是敌人来抓舌头。
   他们跳起来,大叫:快追那两人!
   追已经是追不上了。
   接到通报的李嗣昭下了一个决定:退兵驻营。
   敌人已经连侦察兵都派出来了,还抓走了自己的人。击敌不测的先机已经失去,再往前,接不定就有埋伏。
   李嗣昭这些年常吃败仗,难免心里有些阴影。
  这一退,真正的灾难开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派出两位体态不端正,相貌不清秀之侦察兵的是汴将氏叔琮,因上次围攻太原颇有苦劳(注意,不是功劳),官封晋州刺史。当然,以他这个年纪只混了个刺史在一干汴将中实在不算突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努力的人总会有机会的,而机会常常是藏在危机后面的另一半,只有临危不乱心有成算的人才能见到那一面。
   李嗣昭连下两城,继而兵逼晋州,此时,汴军未集,人心不稳,这是一个危机。
   情急之下,氏叔琮派出了这两位活宝侦察员,成功打入了敌人内部,制造了混乱。抓两个舌头只不过顺手牵羊的副产品。吓唬李嗣昭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他成功了,李嗣昭退去,氏叔琮为自己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将危机变成了自己的机会。
   没多久,汴州的援兵来了,在接到太原出击的情报后,朱三派出了数万大军奔赴晋州,交付给氏叔琮,听侯调度。
   粗略一算,氏叔琮可指挥的部队接近十万,半年前退兵时被追着打的耻辱终于可以报了。
   唯一的问题是刚运送大军过来的领队却不同意出兵。按理说,这位兄弟只负责带队,到了晋州,交割完毕,爱热闹的就看氏老练练,当啦啦队加加油。不爱看的就回汴州睡大觉去。
   可这位领队不是普通人,他叫朱友宁,是太子党。
   朱友宁是朱三的侄子,其父亲就是那位二十四年前跟朱三走上从军路的朱家老二朱存,朱存同志胆大心不细,当日跟着黄巢战略转移,不幸死在攻打广州的战场上。
   据说朱三到汴州上任后,光记得自己的老娘在乡下吃苦,忘了当日与他并肩做战的二哥,把二哥的子女们丢在了乡下。直到有一天,他的老娘提起,才把侄儿们接了出来。
   不走运的父亲客死他乡,发达的叔叔又善忘,朱友宁差点成为遗弃儿。这样的孩子缺少教育,很可能走朱三当混混的老路。
   但朱友宁是个例外。可能朱存同志出门早,那身鲁莽习气并没有传染儿子。朱友宁处在单亲家庭中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学习成绩不错,平时还研究一下兵法,举手投足颇为倜傥。还经常征战沙场,多干的是运输的工作,很多年前押运秦宗权上北京搞单程游就是这位朱家少爷。
   想当年秦宗权横行中原,兵多将广仿若丐帮,现在千里押运秦宗权上路,难保不会有两个忠心的反贼要来救老大。
   可朱友宁出色的完成了任务,顺利将秦宗权送到长安,交给地陪,让其在菜市场完成了那一场脍炙人口的单口相声。
   江湖上的朋友称朱友宁果断勇敢。
   来到晋州后,朱友宁给氏叔琮建议,按兵不动,太原人自会退去。
   仔细分析,这其实是个不错的建议,晋州之战,充其量是个打援的活,把太原人吓回去,不要影响老大在凤翔抢皇帝就行了。
   可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打援的氏叔琮却把战场扩大化,把自己的分战场打成了主战场,进而将全天下的目光都抢到了自己身上。
   听到朱友宁的建议后,氏叔琮沉默了一会。
   朱少爷,你还年轻,以后机会多的是,像我这把年纪的,再不拼一拼就退休了。
   朱少爷,你是太子党,有亲属关系在那罩着,就算什么功都不立,到时分蛋糕,你的那份也不会少。
   我们就没有这种命了。
   我们命苦,不怪这社会,只好勤能补出身。
   这些话,滚到氏叔琮的喉间,又咽了下去。
   他只是坚定的对朱友宁说:眼前就是立不世功名的机会,怎么能让它白白溜走!(若然,则贼必遁矣,遁则何功焉!)。
   朱友宁抬头,看着氏叔琮的眼睛,那是一双对胜利充满着渴望,对军功的追求已经近乎疯狂的眼。
   好吧,氏将军执意要出兵,那就听您的安排。
   于是,在朱友宁到达的当天夜里,氏叔琮就领着大军杀出晋州。
   走着走着,朱友宁觉得不对劲。
   氏将军,您这是去那啊。
   袭营!
   好像不对咧,这样走会比较绕。
   我知道,相信我,这样走不会错。氏将军头也不回,只从夜色里传过来这一低沉的声音。
   朱友宁一路狐疑,但朱三家教颇严,汴州太子党亦素来谦虚,对大将的命令不敢多作质疑。
   朱少爷对氏叔琮的了解还是太浅,这位氏老为了工作业绩是什么都愿意干。在后面,氏叔琮更接受了一项死亡任务,只是那时,朱少爷已经跟他爹重逢了。
   在经过数个时辰的急行军后,朱友宁终于明白了氏叔琮的用意。
   朱友宁望了望氏叔琮的背影,叹了一口气,见过贪功的,但没见过这么贪的。
   如果是偷袭,趁着夜色的掩护,杀到太原的军营前就是。可氏叔琮领着大军绕着大老远的路,竟然抄到了李嗣昭军营的后面,截断了其退向太原的后路。
   氏宗琮不仅仅是要胜利,更是要大胜,全胜,他不是打跑敌人就算数,而是要全歼这一伙太原人。
   也许是上回兵围太原时,李嗣昭们屡次出城偷袭惹火了这位老将,更因为这位老将急需一场大胜来证明自己。
   在抄到背后时,他们遇到了一批太原游骑兵,只有数百,想来是外围警戒的。
   数万打数百,如果我没算错,平均分配下来是数百个打一个,一人推一下也能结果一个。
   这数百人猛然碰到数万大军,不用一会,就全部交待,只可惜当时没有消息树可推,也不能打电话发短消息。一个也没能有逃出去报信。
   氏叔琮继进,不久,就潜行到太原军营的背后。
   进攻!
   那一夜,火光冲天,喊杀如雷,铁马嘶鸣,将尚在沉睡当中的太原兵惊醒。
   夜袭,已经够出奇不意,还能从背后进攻,急于立功的氏叔琮却用最隐忍的方式去取得自己的胜利。
   似乎是从天而降的汴兵让李嗣昭们措手不及。
   天边泛白时,我们看到了李嗣昭,他浑身血迹,伏于马背,旁边是身高马大,沉默寡言,一脸黑色的周德威。再后,是垂头丧气的李存审。
   再往后,是稀稀拉拉的残兵。
   他们正撤往太原。
   昨夜一仗,李嗣昭已经不知道自己损失了多少(据事后统计,亡万人)。要不是浴血奋战,杀出了这一血路,这一支太原救帝大军就要全军覆没。
   现在,他们连大路都不敢走,只敢沿着山脚撤退。
   李嗣昭同学,不给力啊,您又败了。
   这一败,太原又将告急。
   一击得手的氏叔琮并不满足,领着大军杀向了太原城。他的行动得到了老板的支持。
   朱三接到捷报之后,大喜。
   杀蕃贼,破太原,非氏老不可!
   有氏老在,大可鱼与熊掌并取。抢皇帝,灭死敌一个都不能少。
   昭宗天复二年(902)三月十五日,时隔一年以后,氏叔琮再一次兵临太原城下。
    李鸦儿,请用你的头颅成就我的功名。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城下,汴兵正在攻城。攻城的场面我们已经见过很多,大抵上就那么回事,一个小攻,一个小受,一个拼了命往上爬,一个狠心的向下踹。各种兵器,各种战法俱有上场,放箭砸石,擂木火球,倒开水强硝水尿水,泼人血狗血经血,云梯巢车抛石机箭塔擂门柱,挖土道垒高台上天入地等等无所不用所极。
   所以,那个场面极其混乱,箭矢乱石不明飞行物满天飞,一个小心就要中招。为了保护自己,一身好铠甲当然是再好不过,没有的,也该弄些厚衣服之类的。
   可在这天,有一个人身着儒装,来到了城下,好像是窜门走亲戚的先生,或是进京赶考的书生,又或是闲时逛大街看娘子的西门大官人。
   可是,我们还是认出他来了。
   氏老,别装了,以为换个行头,我们就不认识你了。你那张青铜的脸,熊般的腰,虎样的背,已经将你出卖。
   此人,正是氏叔琮。
   在他的手下浴血攻城时,他却穿了一身休闲装,跑到城下得瑟,这跟穿睡衣上班没什么两样。要不是穿这身衣服的是汴州的军事劳模氏叔琮,我们还以为是位偷懒的人摆酷呢。
   氏叔琮这么干,肯定是又在挖空心思的出新招来破太原的城池。
   他使的这一招叫攻心术。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是谓孙子兵法推崇的第一战争法门:不战而屈人之兵。
   冲锋的汴兵在攻击着太原的城墙,拼杀着太原人的肉体,而闲云散步的氏叔琮给城内人传递了一个信息。
   我根本就不着急,你们已经是我的囊中之物。
   这不仅仅是一场肉与血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力的比拼,谁的心理只要稍脆弱一点,就会崩溃。
   这一次氏叔琮占了上风,在城外的老氏悠然望太原,城内的李克用却对他的儿子们说:收拾一下,我们先到云州避一避吧。
   云州,山西大同,向北一点,就是内蒙古草原。
   难不成,李克用又要领着他的儿子们去草原放羊?
   坚守
   太原府衙
   李克用刚刚从前线(城楼)撤下来。他已经接连数日在城头指挥作战,不眠不休,不吃不喝。
   他曾经这样激励士气,击退过敌人。可这一次,他已经没有那样的信心,他已经看到了,汴兵这一次来势更为凶猛,攻势更为猛烈。举目四望,汴营四面相连,军旗成云。
   他当然也看到了大玩心理战的氏叔琮。
   那颗坚强的心似乎被摧跨了,下来后,李克用召集军中大将,准备开一个会。
   到齐后,李克用说出了心里的打算,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退保云州。
   云州,是李克用的起步地。
   到了云州,要是敌人再追过来,下一步自然走二十年前的老路。
   那会,他被李可举,赫连铎击败,从云州逃到了北边的草原,投靠在游牧民族鞑靼的保护伞下。
   到时,风吹草低不只现牛羊,还能现出一位驼背独目瘸脚还可能会流哈喇子的牧羊老汉。
   有一个人觉得,这样青蛙跳的逃跑方式太麻烦,干脆一逃到位,直接奔到草原算了。
   这位是能说会道,外语过六级丧权辱国的太原干部李存信。
   这位兄弟好久没露面了,其实不久前,他还领过兵的,在得知李嗣昭大败后,李克用派他去接应一下,他出城后,转了一圈,看到汴兵连绵不断,一个激灵,直接回家了。
   他从来不是为兄弟抛头颅洒热血的主,这一次出征(其实算出游)是他最后一次领兵。
   在亲眼看到了连绵不断涌向太原的汴兵后,他已经胆裂了,在他的心中,云州是浮云,并不保险。
   他说道:中原,河北全在朱温的手上,我们守着太原不放,他们把我们围起来,到时可就上天无梯,下地无门,坐待困死了。
   不如先投靠鞑靼,再考虑下一步怎么走。(不若且入北虏,徐图进取。)
    在听到宝贝儿子的建议后,李克用似乎又闻到了草原羊粪的气息,嫩草的鲜意,奶茶的清香,也许还有帐篷里里的蒙古大姑娘。
   这么多年了,是该故地重游了。
   可问题是,那时,他才二十二岁,年轻不怕失败,大不了从头再来。可今天的他已经老了,这样的年纪经不起失败,经不起逃亡,北国的草原也不会欢迎一个老羊倌。
   最后点醒李克用的是他的老婆。
   会议结束后,李克用沮丧的回到家,见到了他的正室刘夫人。这位刘夫人我们曾经说起过,当年在上源驿沉着冷静,保军而还时就为老公出过谋划过策。
   这位刘夫人堪比汴州张小姐。平时对兵法有研究,还经常把李克用的大小老婆丫环们组织起来,操练阵法,练习武艺,成为太原军队中的一只亮丽的娘子军。妇女同志爱武装不爱红装在唐朝是有传统的,太祖皇帝李世民的妹妹平阳公主就是一位,当年化家为国时,平阳公主尽散家财,招山野亡命之士数百人响应娘家造反有理。
   这位刘夫人有不育症,据我流连各大论坛情感社区,翻阅一干三姑六婆,还有怪叔叔小萌男(又据我观察,妇女板块最多男人潜伏)们的励心之作,作为大老婆,却生不出儿子,那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搞不好还会羡慕嫉妒恨的导致精神失常。
   但刘夫人是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心胸宽广,自己没有亲生子女,就把妹妹们生的当成自己的子女对待,这里面,她最喜欢的一位叫李存勖。
   就连李克用收的干儿子,她也视如已出。
   可她却不喜欢李存信,当然,这不能怪刘夫人,像李存信这样的人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
   听到李存信建议自己的老公逃到草原时,她发火了。
   李存信不过是代北的放羊娃,他懂什么!
   老公,你以前常跟我说起王行瑜不能死守邠州,弃城而去,终为人擒,难道,你也要走这条路吗?
   老公,你忘了以前在北疆,鞑靼人起了坏心,差点回不来吗?
   老公,当年我们之所以能回到中原,是因为天下多难。这样的机会不会再有了。况且现在屡战屡败,一旦动摇军心,谁能跟随我们,我们只怕到不了草原。
   刘夫人是智慧的,她已经看出来了,守太原,则有一线生机,放弃太原,只有死路一条。
   而磋衣板键盘还有仙人掌提醒我们,听老婆的话,一切都会好起来。
   第二天,李克用再一次召集众将,令:誓与太原共存亡。
  李嗣昭、周德威、李嗣源、李存审等等告诉李克用:父亲不用担心,只要有儿子们在,太原城就一定能守住。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2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表决心的儿子里当然没有李存信。叫义父快跑是他在正史里面最后的台词,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一直装病逃避出征的他终于祝福成真,病死了。
   纵观其一生,他算不上大奸人,但也不是好人。他只是一个有小聪明会嫉妒怕死好陷害的小人罢了。
   这样的人本该过平凡的生活,要在盛世,说不定还能发财走运什么的。比如凭其掌握多族语言的能力开一个像山木培训那样的机构。
  
  
   归来
   在被攻的这些天里,就连久经沙场的李克用都动摇了信心,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上个月,为了响应祖国号召,拯救唐帝,打击对手,李嗣昭领出了太原主力,可在晋州一战,被斩杀万余。而且因为战斗发生在深夜,大军被汴兵冲散,很多逃出战场(亦是屠宰场)的太原兵并没有及时回到太原城。
   他们或百人一队,或多至千人,逃遁在山西大地上,他们很快发现,并没有人主动来追杀他们。
   情况很快就清楚了,汴人的目标是他们的老巢。
   到了这时,回不回太原已经成了一个问题。
   太原的主力兵团叫藩汉军,顾名其义,这是多族部队,他们多是由居北在代北的少数民族以及太原的汉族军队混编组成的。
   这些军队的性质接近于雇佣兵。跟着李克用打天下,得了赏赐分金银,有的还会在攻城之后打打劫,搞搞副业,走的是合资武装致富的道路。
   现在,太原被围,十余万汴兵屯在太原城下,日夜攻城,大树已经要倒了。
   好比合资的企业要清算,各位股东是时候套现走人了。
   这些太原大兵也有机会离开。
   回太原,不说要冲开重重的包围圈,就算回到了城内,也有可能是进入了一处死地。而离开太原,回到老家退体养老也好,或者,换个地方重新干。他们这些人能骑善射,素来是劳动力市场上的抢手货。以前的太原大将史俨,李承嗣因为救郓州朱暄兄弟被断了归路后转投淮南杨行密,现在都过上了四有(有房,有车,有妾,有权)的幸福生活。
   可是,在听到太原被围后,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了回家。
   只要老大一天在太原,那里就是我们战斗的地方。他们重新抽出了大刀,跨上了战马,向太原的方向进军,一路上,他们有的碰到了汴州的部队,倒在了回去的路上,有的回到太原时,已经满身是伤。
   但就算倒下,也要朝着太原的方向。
   断断续续,离散的大兵回城了。太原的兵力得到了补充,而这时,更有一些不是太原本部的军队亦冲开了汴兵的包围,加入了守城的队伍当中。
   有一支是李克用的弟弟李克宁率领的部队。前些日子,太原城还没有被围,他被任命为忻州(山西忻州市)刺史。
   行到半路,就收到老家被包围的消息。
   李克宁召集他的部众,环视手,他已经做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可能会让自己跟这些人陷于困境,但他相信,此刻他们的心情与他是一样的。
   他说:太原就是我的埋骨之地,我们还去什么忻州。
   宁在太原死,不在忻州生。
   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返回太原!
   很快,他们回到了太原,加入了守城的队伍当中,他们的回归稳定了军心。
   而数年以后,李克宁亦实践了他的诺言:死在太原。只是他的死法并不像当初承诺的那样光彩。
   他们的执着,更像飞蛾扑火,虽知九死一生,但一往直前,无所畏惧。
   现在,太原人恢复了信心,众志成城,绝地反击开始了。
   李嗣昭短小精悍,却强韧不屈,周德威不拘言笑,不怒自威,李嗣源纵横呼啸,所向披靡,李存审铁剑之处,血光四溅。。。。。。
   他们又拿出了游击骚扰的战术,对手进攻时,他们防御,对手休息时,他们进攻。
   他们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儿辈在此,必能固守!
   顺风顺水时,拿一场胜利,不过是绵上添花,不足为喜。可在困境里,每一次成功的出击都会极大的鼓舞已方的士气。
   太原人士气如虹,一切仿佛去年重现。
   自助者天助,如果自己不会放弃自己,那世界都不会抛弃你。
   据可靠消息,太原人感动天感动地,连瘟神都被打动,前来相助太原了。
  
  
   昭宗天复二年(902)三月二十六日
   氏叔琮准备退兵了,他打了一个短平快,猛攻了不过九天,就不得不承认攻城失败。
   太原城被称为龙城不是虚的,别的时期不说,在本文所及的唐未宋初一百多年里,这座城池保持了金刚不坏之身,从来都没有被攻破过.无论是朱三,还是后起之秀后周皇帝柴荣,大宋太祖赵匡胤,数次兵临太原城,无一不是乘胜而来,败兴而归。
   氏叔琮就有些败兴。在他身着休闲装,故作轻松的在太原城下转悠时,曾有那么两天,他离自己的成功如此之近。
   可现在,他不得不取消继续攻下去的计划。
   所有的情况已经不如预期那样美好,敌人恢复了士气开始骚扰,军中又流行开了疫病。就连老板朱三也放弃了强攻的打算,五天前,朱三把朱友宁的那支部队抽调到了汉中的战场。
   趁现在主动权还在自己手上,及时抽身,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
   可退比进更要难。
   如果说攻城是中国人考英语六级,退兵就相当于外国人背唐诗三百首。
   这一点,氏叔琮接受过血淋淋的教训,上次撤军就被人趁机反击,损兵数千,物资无数。
   今天的情况似乎比上一次还不好。
   有的人其实不想走,其实很想留,留下来陪太原陪过每一个春夏秋冬。
   这些人是病号们。
   病来如山倒,他们实在没有力气跟着大部队撤退,再说,他们的症状是上吐下泻,跑起来,上吐还好,边跑边吐就是了,反正一路上不会有戴红袖筒的大妈大爷来罚卫生款。但。。。
   他们强烈要求在太原城外把病养好了再说。看来,他们受到了氏叔琮不爱武装爱儒装的影响,也变得异常自信起来,直把太原当太医了。
   可氏叔琮心急如焚。再不走,等敌人发现已方疫情,就走不掉了。可又不能不管这些病号。据史书记载,氏叔琮这个人对手下还是很不错的,后面主政一方时,也是一个养士爱民的好官。
   但好人氏叔琮似乎发火了,他下了一个命令:把那些病得跑不动的,直接焚掉。然后撤军!
   很快,命令传开了,医学上的奇迹产生了。
   刚还病儿扶来软无力的肠道病患者突然腰不酸了,腿有力了,不吐不拉,声波传到之处,全部痊愈。这世界上再妙手回春的神医也比不了氏老啊。要有氏老在,什么瑞辉都得成灰。
   精兵殿后,大军撤!
  现在撤退才正式开始,等待氏叔琮的是太原的反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原,堂堂天王三京之一,又不是天上人间分店。岂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太原城墙也不是违法或不违法的民间建筑,岂是你们行征讨之名想拆就拆,不想拆连现场也不收拾一下,拍屁股就走人的?
   此路非是我开,此树非是我栽,但大雁飞过留下痕迹,陈老师来过留下照片,圣诞老人来过留下礼物。你们来过,也当留下些什么,性命最好。
   太原人出来了。
   这些日子来,他们憋着一股怒气。
   有人假冒他们的同志,抓走了他们的兄弟。有人半夜不睡觉,也不让他们睡,从后面偷袭他们,有人攻城时还玩服装秀,挑逗他们的神经,有人吓唬他们,差点让李老大流浪北疆,老死草原。
   这回的面子丢大了,此仇不报咱们就不姓李。
   李嗣昭们领着骑兵出城沿着氏叔琮的退路紧追。很快,追到了一个叫石会关的地方。
   石会关,在山西榆社县西二十五里,是太原与泽潞之间一处重要关卡。这里曾经发生过数起大战。
   军人到了古战场,仿若剑客临华山,姑娘走夜路,自然要提个小心。
   李嗣昭勒马扬手:慢!  那一天,天空晴朗,不远处有高岗,高岗之上有风,风在吹动数面军旗。
   旗是汴州的军旗。而军旗的旁边还有数匹战马。
   旗在猎风,马在吃草,宁静,唯独不见人影。
   这将是一场心灵的较量,没有刀光剑影,却有剑气横秋。没有马嘶箭鸣,却似杀机暗伏。
   数面旗,数匹马,这是一个棋局,一个残局,布局人氏叔琮,需要破解这个局的是李嗣昭。
   是埋伏,还是空城计?是前进,还是放弃?
   每一个将军都有自己的选择,大胆的自然要冲上去,就像激进的赌客,无论如何都要看看对方的底牌,而谨慎的,当坚持宁可不胜,也不犯险境的原则。
   这是将军的个性,不能说谁好谁坏。
   李嗣昭当属谨慎的,他纵马左右踱步,眼睛却死死的盯着高处那军旗和战马,仿佛耳边听得到旗的鼓风声,战马的呼哧声。
   有那么一会,他甚至觉得自己听到了金戈相击的声音。
   过了一会,李嗣昭叹了一口气,下令:退军。
   不是李嗣昭胆小,实在是太原输不起,赢了不过是砍些汴兵,抢些装备出出气,而万一中伏,太原可能都保不住。
   谁都不会用自己的全部身家去押多一些上不了福布斯少一些领不到底保的好处,当然,股民除外。
   那氏叔琮到底是真的退兵,还是诱敌出城设伏袭击呢?
   不久,答案就出来了。
   据说二天后,有人向太原报告那些马还在。于是李嗣昭又跑到那里去看了看。
   登上山岗,虽然心里早已知道,但看到眼前的情景时,李嗣昭的三丈无名火仍直从丹田冲上天灵盖。三个字掠过大脑:上当了。
   马,还是三四匹,栓在木桩上。而军旗亦只有他们先前看到的数面,缝合起来,也只够给杨二车大姐做一身长袍的。
   这是氏叔琮布的旗马阵。
   当日,诸葛亮还要焚香客串演艺人员,才成功退去了敌军,氏老威武,只用了些动物演员和数面道具,就成功阻挡了敌人。
   此计跟空城计相仿,若要成功,需要对方将领心理上自宫。氏叔琮跟李嗣昭打了那么多个回合,已经算死了李嗣昭不敢冒然进军。
   数旗数马,不过是二个沙陀放马人的重演罢了。
   靠着这数旗数马,汴兵尽数撤了回去,包括那些拉肚子的病号,总算是做到了不抛弃不放弃。
   太原之战结束了,据事后总结,双方老大都觉得这是一场平分秋色的较量。
   在这场战役里,氏叔琮充分展示了其高超的战争指挥艺术。虽然没有拿下太原城,但进一步的削弱了太原的实力,使其数年之内再无力与朱三争高下,从而为老板一心一意搞抢帝活动创造了空间以及时间。
   一年以后,汴州军绩大考察,论功行赏,氏琮叔终于成为了节度使。可关于成功,氏老表示刚上路,朱三亦还有用得着他的时候。
   而太原在最艰难的时刻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力,虽然损失惨重,但他们生存了下来,保住了基地。
   只要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东山再起,唯待时日。
   太原城内有一位十六的少年亦全程参与了这起攻防战,在汴兵人退去以后。他走到李克用的面前。
   这时的李克用正处在人生的最低谷,郁闷不乐。人在不开心的时候常常用酒来麻醉自己,而李克用连酒都没有心情喝。
   少年轻轻的对李克用说:要使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物不极则不返,恶不极则不亡)。现在朱温仗着武力强劲,兼并四邻,搞得人怨神怒。现在还逼迫皇帝,窥觎神器。他已经走到了极致。离灭亡已经不远了。而我们家族世代忠贞,虽然现在处在低谷。但我们无愧于心,只要养晦韬光,积蓄力量,一定能击败朱贼!
   父亲,不用担心暂时的困境,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李克用大笑,他当然知道这些不过是劝慰人的话,用这话是打不倒敌人的。但是他从这话里看到了志气,看到了坚持,看到了希望。
   特别当这个话是从他的儿子嘴里说出来时。
   这位少年是他的儿子李存勖。总有一天,这位少年将亲身证明:汴州不足畏!
   李克用一扫前些日子的颓废,大设宴席,众鸦将也需要这一场大醉来扫去阴霭重立信心。
   酒席上,李克用又喝酒了,就像李寻欢又开始摸飞刀。
   而在李存勖指出朱温行将疯狂时,有一个正在劝朱温快点疯狂。
  这个人是崔四入崔胤。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崔胤的宰相位又被罢免了,从凤翔组织部来的某位年轻人找到了崔胤,给他送来了贬书:罢去宰相职务以及一切荣誉称号,改授工部尚书。
   那意思的,你不跟皇帝到凤翔,那别的事也不用干了,专心当个建筑部部长,好好的把长安被燃毁的宫殿修一修吧。
   不紧跟大领导,自己也别想领导。这一切,全在崔胤的意料之中,被贬对于崔掌门来说就跟吃饭一样正常,只不过是为他的出出入入,生生死死的传奇励志生涯又增添一道亮丽的风采。
   兵来将挡,贬书来了哥哥挡。
   但大哥很忙,一会要在汉中忙兼并,一会又要与太原较量,倒把迎帝回长安的正事给到了一边。
   崔四处再也坐不住了。什么事情都怕拖,爱情拖久了,激情没了,下岗久了,就可能变成退休。
   崔胤还有余热发挥,身体更是好的很。李晔西去半年后,他背上包袱,带上干粮,开始寻找他的朱三哥。
   朱三的行踪颇为飘忽,一会跑到河中,一会跑到晋州,一会又杀回汉中。就算李克用要找他也未必容易,但崔胤多方打听,紧密跟踪,终于找到了朱三的大营。
   为了说服朱三赶紧办正事,崔四入给了一个理由:再不迎帝回京,只怕李茂贞要劫持天子到蜀地。
   这个理由很有杀伤力,李晔在华州也好,在凤翔也罢,都不过是寄放在超市小柜子的物件,朱三想什么时候去拿都可以,可到了四川,那里就太远了。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曾经有一次,蜀地的带头大哥王建同志派了一个使者到汴州进行军事政治文化交流。朱三特地就入蜀的交通状况进行了咨询,那位使者叫郑顼。一听人家要问道路,他知道坏了,这跟西门庆问人家娘子漂不漂亮,西天妖精问长老来自那里又将去到何方一样。
   被贼惦记上了。
   郑顼告诉朱三,去蜀的路险峻无比,将军还是不要想了。
   也许正是这一次的谈话,让朱三暂时打消了入蜀的念头,猪养殖产业链上的两位枭雄:喂猪的与杀猪的从来没有正面交锋过。
   听到李茂贞有可能挟帝入蜀,朱三急了。但到了晚上的时候,朱三才明白了有人比他更急,更急的是崔胤。
   晚上,朱三为了答谢崔四入这些年的卧底工作,也为了给千里寻哥的崔四入补偿点蛋白质,特地设宴招待。
   在这次宴会上,崔四入同志别出心裁,做出一件让所有人吃惊的事。
   吃着喝着,崔四入突然站了起来。慢悠悠的走到前面,然后手向后面一摸,掏出一个黑漆漆的东西,这个东西叫拍板,用数块木板连成,大概是今天快板的加强版。
   那一刻,崔四入被蓝采和附体了,他打起了快板唱起歌,他唱得豪情红似火,从此跟着大哥走,我们的道路多宽阔。 大哥的忠贞暖心窝,一定让皇帝回老窝,我们才有自己的新生活。
   堂堂儒家豪门子弟,书香世家出品,四及尊位的文官,为了让朱三为他出头,已经抛弃了一切颜面,唱颂歌跳忠字舞。
   人至贱则无敌,朱三大笑,表示马上出兵凤翔,迎帝回京。
   崔四入终于说服了带头大哥,只是他不知道,他向自己的成功每迈进一步,亦是为自己的墓坑多掘了一铲土。
   而史书已经记下了他的行为:某年某日,崔胤与朱温会饮,崔胤起而击板,以助酒兴。 每一个翻到这一页的人都会从心里泛出强烈的鄙视:这就是官啊。
   历史是公正的,不会冤枉一个小人,也不会委屈一个君子。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中,凤翔。被崔四入歌舞打动的朱三又将部队开到凤翔城下。
   我只是想迎车驾回宫,并不想与岐王较量高下!
   对于自己的去而复返,朱三给出了解释,他实在不想再跟李茂贞磨嘴皮,讨论兵临城下的原因了。
   交待完动机后,朱三在凤翔城下摆了五座营寨环绕围城。
   朱三同学好奇门遁甲术,当年围秦宗权时,就摆了一个二十八星宿阵,这一回可能摆的叫五行阵。
   李晔,我是要定了。
   李茂贞同志试着出击过二次,但这五行阵甚是历害,出来一次,被打一次。经常并善于总结教训的李茂贞领悟了。硬碰硬,受伤的只能是自已。
   李茂贞关上了城门,从此,城内外是两个世界,城外是一片建筑工地,那是朱三在挖工事,城内是凤翔版新龙门客栈。
   正所谓穷巷多怪,池浅王八多,庙小妖风大。做为临时政府,凤翔很热闹。这里面颇像封闭的新龙门客栈,各路人马,各色人等齐聚一堂,为自已的目标明争暗斗。
   说起中国的斗争,当然离不开酒宴。
   有一天,李茂贞做东请喝酒,宰相,学士,中尉,枢密使都有列席。可见大唐临时政府颇有效率,虽然绝大数官员都在开化坊没有随迁过来,但到了凤翔以后,他们以李晔同志为核心,迅速组织起了有效率的行政队伍。
   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这一支队伍采取的方式是城外吃紧,城内紧吃。
   喝着喝着,有的人就退了。韩全诲走了,韩公公长期在中央工作,对李晔的习性很了解,这是一位喝多什么都敢干的主。当日就是因为喝多了,就斩了身边的小太监宫女。要是再发作起来。真不好对付。
   走时,韩公公向李茂贞使了一个眼神,李茂贞马上也明白了,皇上快喝醉了,是时候开溜了。
   李茂贞也走了,他可能是这个世界上最劳心劳力的绑匪,绑了李晔来,也不知道跟谁要赎金,就被人家汴州特警围了起来,最悲催的是还不能撕票,每天好吃好喝的供着。做绑匪做到这一步,他才真正理解当日韩建玩着玩着突然就不玩的道理。
   这两位走的很及时,刚走,李晔就发作了。
   找不到太监,找不到东家,李晔找上了一个宰相。
   李晔红着脸,粗着脖子,斜着眼睛歪着身子盯着一个人,然后就冒了一句:朕为什么突然到了凤翔?(朕何以巡幸至此﹖)
   被问的这位叫韦贻范,是位文官,刚被提拔到宰相的岗位,能跟着李晔来凤翔的文官只有两种,跟太监关系紧密的或者不怕死的。
   韦贻范还能升官,当然是前者。
   韦贻范只恨自己没先走两步,碰上发脾气的酒鬼,他只好一问三不知装糊涂:臣在外地,不知道什么原因。
   不对,你说,到底是为什么?
   听说长安失火了?圣上是为了避火?
   不对!李晔摇头。
   那是因为想巡视一下凤翔?
   不对!
   李晔藐视的看着眼前这位文官。
   你不知道朕是被家奴挟持过来的?你要是不知道,怎么一到凤翔,他们就举荐你?
   李晔嘴角微翘,冷笑一声:你好好干,出了差错,我罢你的职。
   接着,李晔嘟囔了一句:这厮该拖出去打二十大板!
   你这种人也称得上宰相。
   声音虽小,但足够韦贻范听到,所谓小声埋怨就是要这种效果,既要显得无心说出,又要字字入其耳。
   韦贻范那颗猥琐的心受到了莫大的屈辱。
   可李晔同志一时骂得尽兴,忘了韦贻范并不是好相与的人。
   在提拔到宰相这个位置前,韦贻范的工作岗位是门下省给事中。
   这个位置就是给皇帝挑毛病的。反驳圣上,挑战权威是他们的工作要素。听到李晔拿他出气时,他怒了,端了一大杯酒举到李晔面前:皇上,你再喝一杯吧。
   不知道李晔被灌了多少杯,只知道李晔接杯子稍迟了一些,酒杯就举到了下巴那里。
   九五之尊,比唐僧肉还金贵的龙体在韦贻范的眼里亦不是凡身俗体罢了。
   不幸的李晔总算尝到了人质的味道。那时,他真想将韦贻范免职,开除出唐朝公务员队伍。
   没过多久,李晔的愿望真的实现了,只不过,免掉韦贻范职务的不是他本人,而是韦贻范的母亲。
  韦贻范的老娘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3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听到自己老娘死了时,韦贻范同志眼前一黑,差点昏过去。倒不是效徐庶哭娘,他只是哭自己的前途坎珂。
   双亲去世对于每一个醉心于权力的官员来说不亚于一起灾难。
   按规定,他得马上脱下官服,然后老老实实回家,守在母亲的灵前。至于什么时候能再回去上班,那就难说了,孔子老师说,懂礼的人应该守三年。
   三年,一千多个时日,一万多个时辰,刚当上宰相半年都不到的他,连中书省办公室的位置还没有坐热,就不得不脱下紫色的官色,穿上素色的丧服。
   而且就算守完三年,韦贻范还不一定能官复原职,照李晔对他的态度,再上岗就业估计很难。
   于是,在老娘的葬礼上,韦贻范哭得特别的伤心,不了解内情的人还以为碰到了大孝子。 除了韦贻范之外,还有一些人也想哭。
   他们是曾经给韦贻范送过礼,让其照顾照顾,提拔提拔的低级官员们。
   毫不奇怪,韦贻范是个贪污腐败份子,但像他这样猴急的倒不多见,升任宰相没多久,就敢接私活收贿赂卖官位。
   这可能跟韦贻范手头比较紧有关,为了当上宰相,他花了不少钱去结交太监,资金链都差点断裂,现在当上宰相,好比上了市,有了融资的渠道,当然要大圈特圈,以补资金不足的困境。
   他那里会想到,正当自己大展拳脚,一展钱图时,自己的老娘不给力去世了。
   这一下问题大了。在韦宰相他娘的追悼会上,来了很多人,有些人是来说节哀顺变的,有的却真是来提醒韦宰相,现在不是哭的时候,礼你已经收了,托你办的事,你不是顺变(便)的抓紧的给办了。
   谁说人才茶凉,退体的老干部门可罗雀?他们显然是没到韦府去看一看,接下来的日子,韦府门庭如市。
   白花花的买官钱,谁能轻易的丢掉,这些人进来后客气的问一声韦相能不能想点别的办法,不客气的直接下通碟,要么安排职位,要么还钱。
   韦宰相一时麻木了,茫然不知所惜,有一人趁着客人都走了,悄悄的走到他的身边,轻轻的说:大人,这真要想个办法,要不然他们捅出去可不是玩的。
   这个人是韦宰相的贴身秘书刘延美(男的)。韦相的老娘死了,最悲伤最惶恐的不是韦贻范,也不是众行贿者,而是这位刘延美。
   像受贿这种事,要堂堂孔子门生朝中大臣去干当然不太合礼仪,要老婆去干好,儿子办公司也好,总归要找个经纪人的。刘延美就是韦相的经纪人,可能在操作当中意志不坚定,见财起意,从中截流了一些好处。
   要是一查帐,不全完了。
   到了眼下,刘秘书没有职业道德也罢,韦宰相腐败也罢,他们已经成了同一条战线的盟友,怎么应付这些讨债的才是最重要的。还钱已经是不可能还的了,该花的也花了,葬礼也用了不少,况且这钱是资本,早投放到人情市场去了。
   那么,剩下的只有一条路了。
   韦相擦干眼泪,望望老娘的牌位:娘啊,您生了我,现在就原谅一下儿子的不孝吧。
   说罢,韦相脱下麻衣,换上一件提神的衣服,找到了太监韩全诲。
   多年的反腐经验告诉我们,贪污是一条食物链,没有单兵作战的,而韦相当然不是链条的最顶端。
   韦相的上面是韩全诲。
   听完韦贻范请求,韩全诲想了想答应了,培养一名听话的文官不容易,他们也正为安排新的宰相人选犯愁。既然韦贻范为了工作连面子都不要了,那正好。
   要让韦相官复原职,只有一个办法:夺情起复。
   这种事情多发生在出征的将士身上,韦贻范一个文官(当然,他也是在贪污战场上战斗不息的一位干将),而且是临时政府的文官,白天没啥事,晚上净啥事的。实在没有理由犯人伦之礼,夺孝亲之情。
   但办法总是有的,话总是人说的,事总是人办的,地球要是非要说成方的,也不是不可以。
   韩全诲找到了李晔,谈起了最近繁忙的公务,总而言之,韦贻范成了世界上不可缺少的人,放着这样的人不为国家出策而守灵哭泣,简直是浪费人才。
   最后韩全诲有些忐忑不安的提出了要求:是不是让韦贻范回来上班?
   韩全诲已经准备好了李晔拒绝后的应对,大不了扯嗓子吼两句,再不行就请李茂贞来跟他谈。
   可李晔竟然点头同意了。
   李晔说:好吧,你就去翰林院让那谁写起复书吧。
   韩全诲屁颠颠的出去了,事情出乎意料的顺利,贪污战线的同志又可以回来了。兴奋之余,他没有发现不对劲。
   看来,阉帮虽然中兴,但相比田令孜杨复恭们,帮主已经是一代不如一代了。韩全诲没有发现李晔在答应时嘴角泛起的微笑,他实在应该想想一向抱着非暴力不合作理念的李晔为什么这么痛快的答应,更应该想想为什么李晔指定了人去写这份起复制。
   韩全诲叫了人去翰林院去交待工作。
  
   翰林院里有阉帮的特派员,岗位名称叫学士使,主要工作职能当然不是为翰林学士红袖添香,他们是监视者,看着这些学士又给皇上出什么对阉帮不利的建议。
   这会,在翰林院蹲点的太监叫马从皓。
   接到命令后,马从皓一脸和气,请来了写制书那位,交待了一下内容,然后立在那里,立等制书了。
   等了一会,那人就笔走行龙,一气呵成,写好送上。
   马从皓一看,脸顿时刷成白色。只见上面龙舞蛇行般写道:韦贻范死了老娘没两天,就要回来上班,真是骇人听闻,大伤国体。
   制书人是韩偓,自从当日月下追李晔到了凤翔后,因为以前反对尽诛太监,在划成份时,并没有被归为崔四入一党。
   在听到要为刚死去老娘的韦贻范写起复制书时,他从心里冒出一股鄙视,这不能怪韩偓愤青,母亲尸骨未寒,坟上黄土犹新,这当儿子的就急着出来当官,实是为天下人所不齿。这种行为大概跟通奸是一个层次,到了办公室要被同事在背后戳脊梁骨,搞不好,编个猪笼装起来丢到黄河里也没有人同情。
   韩偓把笔放下,坐到一边,眼观鼻,鼻观心,入定了。
   有没有搞错?皇上让你写起复书,没让你写大字报,你敢抗旨不尊!
   马公公盯着韩偓看,从那漠然的脸上,他终于明白了,这位韩学士不是开玩笑。马公公冷笑一声,决定威胁一下这位看上去有点拎不清的儒生。
   你写不写?
   腕可断,麻不可草!韩偓眼都没抬,大声答道。
   你想死吗?(君求死邪?)马从皓向前一步,脖上的青筋露了出来,眼睛冒出凶光。
   韩偓不再回答,他反而站了起来,脱下了衣服,然后躺在坐床上,睡觉了。他已经用行动明白不误的告诉前面这位太监:吾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好,好!走着瞧。马从皓气得七窍冒烟,转身走了,走之前,他还回过头来撂下一句话:写不写你自己看着办,要是明天上朝皇上问起来,你就是死路一条!
  好吧,等明天看。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4-28 13: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天,早朝的时间到了,大家都接到消息了,韦贻范同志今天要回到他们的队伍当中来。可等李晔说到有事开讲,没事下班时,都没有听到宣布夺韦贻范情,复韦贻范职的公告。
   与会的太监巨头们有些奇怪,很快,有人送进来消息,韩偓罢工了,没有写那份制书!
   大太监们一下炸开了窝,所有的流程都走遍了,皇帝都点头了,一个抄写员级别的人物竟然要阻止这件事。
   这还了得,太监们开始在大殿上起哄,可李晔在上面微笑着看着韩偓。
   知我者,韩偓也。
   慷慨者,韩偓也。
   让他们闹去吧,咱们就让不要脸的韦贻范干着急。
   很快太监们也发现了,他们的控诉根本没起到应有的作用,李晔坐在上面,脸上挂笑,仿佛在看孙供奉演戏,韩偓站立一旁,面无表情。
   好,我们说了不算是不是?
   很快,韩全诲找来了东道主李茂贞。
   让耍大刀的跟你们谈。
   韩全诲祭出了秀才碰到兵有理说不清这一招。
   李茂贞很热情,他可能跟贪污链条没有关系,史书记载这个人还比较省吃俭用。但听到朝中发生了抗旨的事件,像路见不平一声吼的鲁提辖,怀着一腔热血冲了上来,朝着李晔就叫:皇上任命宰相,而学士竟然敢不写制书,这不是造反吗!
   李茂贞的胆子又大了,忘了当日他们三兄弟在长安城被李晔居高临下骂得狗血喷头的那一天。
   李晔可不是吓大的。他笑了。
   你们当日推荐韦贻范,朕没有意见,现在学士不愿意写制书,朕也没有意见。况且韩学士说的已经很明白,你难道不了解吗?
   是啊,李茂贞同学,你要主持江湖正义,维护庙堂礼仪,也该明白礼仪两个字是怎么写的吧。
   这。。。李茂贞想了半天,脸都胀红了,也没想到对应的话来。跟这些文人讨论礼仪的事情,实在不是他的长项。
   甩甩袖子,李茂贞狼狈的败下阵来。
   李晔跟韩偓相视一笑,莫逆一心。
   我们成功了,虽然这是他们的地盘,他们手握利刃,恐吓着我们,但我们仍然可以戏弄他们。
   李晔啊,你何其幸运,你并不孤独,在凤翔这个小人出没的地方,还有一位知音陪你一起度过这段黑暗的岁月。
   韩偓啊,你亦何等高傲,你的气场完胜一干文官太监军阀们。
   这一下,只苦了前宰相韦贻范,什么都豁出去了,眼见着又可以官复原职,却最后败在一张文书上。
   过了些天,他更听到一个消息,东家李茂贞要对他下逐客令。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一下李茂贞,这位三剑客之首飞扬拔扈数犯长安,逼迫李晔,在唐末造反派中名列前茅,但在求知的道路上,他还是一个有想法,求上进的人。
   别忘了,李茂贞还在叫宋文通的时候,恩师是唐未名相郑畋。
   近朱者赤,李茂贞虽然没有学到忠君爱国的思想,但跟着这位大儒,多少还是学了点文化,在成为节度使以后,亦跟王建一样,进行了突击扫盲,经常请一些学士讲课,主要扫盲教材是春秋,据说他连听数月而不倦。
   当然,四书五经里,李茂贞偏科严重,没有听讲礼记,在被李晔嘲弄了后,他专程去问了老师,终于搞清楚了,居丧而谋起复是文人最不耻的事情。
   而他差点被这样的人当枪使。
   李茂贞放出话来,韦贻范再不好好给他娘守丧,就要送他到邠州下乡锻炼。邠州已经是朱三的地盘,这一去,真个是儒生一去不复返。
   听到这个消息后,韦贻范的卖官代理人,亲吏刘延美走投无路,直接跳井自杀!
   韦贻范却不肯认输,为了复职左右奔波,最终他成功了,李晔又下了起复的命令,而这一回,他们知道了,不找韩偓,另找个人写就是了。
   这个世界上,怕死的到处都是,所以,英雄才是少数派。
   回到宰相岗位的韦贻范有很多事要办,有很多债要还,但他可能并没有办完所有的工作。
   在重新当上宰相的三个月后,他突然暴病身亡。他可能是被人鄙视死的,走在大街上,时刻觉得后背发凉,要是再敏感点,做梦该梦到斥责自己的母亲。
   这下他可以好好到地底下亲自陪陪他的娘了。
   人在做,天在看,这个世界还是有天道公理的。
   而李茂贞没有实现他的警告,再没有参与到朝中礼仪的社会实践当中。不是他不想学以致用,实在是因为他太忙。
   被围了数久后,李茂贞又开始策划着出城袭营。
   乌龟也会冒头,武大也玩抓奸,领导也下矿井,再胆小的人也有气壮的一日。
  
  
   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八月某夜 凤翔被围攻二个月后
   凤翔的城门悄悄的打开了,并不太皎洁的月光映着一张不太漂亮的脸。西方传说中,月夜下会有狼人出没。
   李茂贞出来了,数月来,他像一只鸵鸟把头藏起来,等偶尔抬起头,发现世界已经变了,曾经的他手握四镇十余州,到了今天,地盘已经被人分光了,大致上靠近四川的都被王建打着援助的旗号抢了去。靠进长安的,自然是朱三的盘中餐。
   李茂贞不容易啊,他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可不是投机取巧,从当年跟着郑畋在龙尾坡智取尚让,到为唐僖宗两次夜奔保驾护航,再到勇斗黑心招待所所长李昌符得以坐镇凤翔,以及大闹长安,甚至还面对过李克用的威胁。
   每一次,他都挺过来了,难道这一次要注定失败?
   李茂贞要再为自己拼搏一次。领兵出城后,他直扑朱温五行营中的一个。
   幸运女神终于眷顾李茂贞。
   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当强者开始放松时,他就等于卸下了装甲。
   汴兵根本没料到跟大姑娘坐绣楼一样的李茂贞竟然还敢出来偷袭他们。
   一战下来。李茂贞得胜而归,还顺手抓了二个汴州的军将。
   据说回来时,太监们到城门亲自相迎,他们对李茂贞说:将军威武,朱贼不足畏也。
   坐在高头大马上的李茂贞找到了胜利的感觉,信心又恢复了,没多久,他决定亲自找朱三练练。
   有的东西可以得逞一次,却不能复制,这种东西叫侥幸,把侥幸当成必然的人最后往往很不幸。比如守株的农夫,比如现在的李茂贞。
   数天后,李茂贞拉出了城内的主力,与朱三大战了一回,那一天,飞沙走石,黄尘漫天,仿若水帘洞的兽兵与天兵天将在花果山脚大战。
   在这一天黄昏的时候,战斗终于结束了。落日的余晖下,我们看到了李茂贞,他满身污血,倒拖长戈,领着大军急奔向凤翔的西门。
   进了城后,李茂贞大喊:快关城门!
   城门关上了,很及时,就在城门合扰的那一刻,汴兵的骑兵就冲到了城下。(汴兵追之,几入西门)
   李茂贞败了?
   这倒没有,史书只是记载他不胜,这次出击只是打了一个平手。可对于李茂贞而言,平局意味着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消耗战。
   李茂贞只有孤城一座,实在是经不过消耗。但他并不肯认输。
   据交通专家们统计:车里有一个美女,男司机的速度普通要快一些,现在凤翔的城内坐着李晔,李茂贞难免会胆气壮上一些。
   如果可以跟朱三打平,那我再努力一点,未免不可以战胜他。又或者我只需要一个好的时机。
  李茂贞期盼着一个机会,就像我们期盼中双色球,当然,李茂贞的比较现实一点。不用多久,机会来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8 12:2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