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8 13: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四千纪的一天,平地一声雷,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一群外乡人,这群拖家带口从外地搬迁到美索的苏美尔人决定结束盲流生涯,很快就扎下了根,开始大搞基础建设。
这时的苏美尔人别说是识字,连字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不过他们已经能识数,他们用来记数的是一种叫做陶筹的东西。
陶筹其实就是一种几何形或动物,器皿等形状的小型陶制物,不光苏美尔人,广大西亚地区人民早在公元前八千纪就用它来做为记数工具。
最初的陶筹虽然造型不错,款式式也不少,但无孔无洞,也没刻道,被称为“朴素陶筹”(plain tokens)。朴素陶筹被使用了4000年之后,款式有了长足发展,陆续出现了大洞、刻道、既打洞又刻道等新型款式,这样的陶筹有了个新名字——“复杂陶筹”(complex tokens)。
新款式的出现也带动了保存方式的改变,因为有洞,复杂陶筹可以串起来保存,有些人则嫌这种方法不好,于是又发明了一种“空壳保存法”。用泥巴捏个空心球,再把陶筹往里一放,最后拿个平印(后来用滚印)盖个章,齐活了。
“空壳保存法”虽然挺酷,却有个重大缺陷,那就是一次性。如果哪位记性不好或是时间长了,忘了泥球里封存陶筹的款式和数量就麻烦了,不把泥球砸开就不能复查,为了克服缺陷,人们决定在把陶筹往泥球里塞之前先在泥球上压个印,然后再封。这样以后复查就方便了,看下泥球就行。
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泥球上都有印记了,那还要封里面的陶筹干嘛?于是“空壳保存法”下岗,空心球变成了实心球。
时代在发展,苏美尔人的革新也在继续,实心球变成了长方形泥板,其他照旧,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
往泥板上刻印盖章不难,不过往往是盖的章又大又清晰,陶筹压的印又小又模糊,苏美尔干脆连陶筹都省了,直接在泥板上画陶筹,画着画着就把“文字”给画出来了。
这种泥板上的平面图画只是文字的雏形,随着苏美尔人“绘画”技艺的不断纯熟,图画变成了象形符号,再往后到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变成了象形文字。
在象形文字体系中,一个或多个具有事物的图画便够成了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意义跟图画意思差不多,很直观,“羊”字就是一只羊的图画,“水”字就是两条波纹的图画。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事物,苏美尔人采用象形符号加会意符号相结合来表示。比如在一只卧着的家禽旁边放上一只蛋就表示“生育”,两条平行线表示“朋友”或“友谊”,两条交叉线则表示“分歧”或“敌对”。
用一个图案表示一种事物或行动造成的后果是符号越来越多,把人看的越来越晕。晕则变,变则通,依照一般语言形式共同遵循的经济原则,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符号表达尽可能多,尽广泛的意思,苏美尔人又想了一招,一个图画在代表一种物质的同时还用它来表达与之相关联的意义。
画个太阳图画不光表示“太阳”,还表示“光明”、“白”、“白天”等意思,星星图画也不仅表示“星星”或“天空”,还表示“神”。
虽然加了这一层,可符号还太多太杂,“写”起来实在是慢,要知道在泥巴上画画可不容易,而且写了别人还不一定看的明白,“写”着“写”着苏美尔人又“写”出了新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