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环地中海古文明——美索篇(图文版)----有_的_人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3:2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四千纪的一天,平地一声雷,美索不达米亚出现了一群外乡人,这群拖家带口从外地搬迁到美索的苏美尔人决定结束盲流生涯,很快就扎下了根,开始大搞基础建设。
  
  这时的苏美尔人别说是识字,连字是什么玩意都不知道,不过他们已经能识数,他们用来记数的是一种叫做陶筹的东西。
  
  陶筹其实就是一种几何形或动物,器皿等形状的小型陶制物,不光苏美尔人,广大西亚地区人民早在公元前八千纪就用它来做为记数工具。
  
  最初的陶筹虽然造型不错,款式式也不少,但无孔无洞,也没刻道,被称为“朴素陶筹”(plain tokens)。朴素陶筹被使用了4000年之后,款式有了长足发展,陆续出现了大洞、刻道、既打洞又刻道等新型款式,这样的陶筹有了个新名字——“复杂陶筹”(complex tokens)。
  
  新款式的出现也带动了保存方式的改变,因为有洞,复杂陶筹可以串起来保存,有些人则嫌这种方法不好,于是又发明了一种“空壳保存法”。用泥巴捏个空心球,再把陶筹往里一放,最后拿个平印(后来用滚印)盖个章,齐活了。
  
  “空壳保存法”虽然挺酷,却有个重大缺陷,那就是一次性。如果哪位记性不好或是时间长了,忘了泥球里封存陶筹的款式和数量就麻烦了,不把泥球砸开就不能复查,为了克服缺陷,人们决定在把陶筹往泥球里塞之前先在泥球上压个印,然后再封。这样以后复查就方便了,看下泥球就行。
  
  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既然泥球上都有印记了,那还要封里面的陶筹干嘛?于是“空壳保存法”下岗,空心球变成了实心球。
  
  时代在发展,苏美尔人的革新也在继续,实心球变成了长方形泥板,其他照旧,不过新问题又出现了。
  
  往泥板上刻印盖章不难,不过往往是盖的章又大又清晰,陶筹压的印又小又模糊,苏美尔干脆连陶筹都省了,直接在泥板上画陶筹,画着画着就把“文字”给画出来了。
  
  这种泥板上的平面图画只是文字的雏形,随着苏美尔人“绘画”技艺的不断纯熟,图画变成了象形符号,再往后到了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变成了象形文字。
  
  在象形文字体系中,一个或多个具有事物的图画便够成了一个符号,代表一个词,意义跟图画意思差不多,很直观,“羊”字就是一只羊的图画,“水”字就是两条波纹的图画。有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事物,苏美尔人采用象形符号加会意符号相结合来表示。比如在一只卧着的家禽旁边放上一只蛋就表示“生育”,两条平行线表示“朋友”或“友谊”,两条交叉线则表示“分歧”或“敌对”。
  
  用一个图案表示一种事物或行动造成的后果是符号越来越多,把人看的越来越晕。晕则变,变则通,依照一般语言形式共同遵循的经济原则,也就是用尽可能少的符号表达尽可能多,尽广泛的意思,苏美尔人又想了一招,一个图画在代表一种物质的同时还用它来表达与之相关联的意义。
  
  画个太阳图画不光表示“太阳”,还表示“光明”、“白”、“白天”等意思,星星图画也不仅表示“星星”或“天空”,还表示“神”。
  
  虽然加了这一层,可符号还太多太杂,“写”起来实在是慢,要知道在泥巴上画画可不容易,而且写了别人还不一定看的明白,“写”着“写”着苏美尔人又“写”出了新问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3: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90:乌鲁克出土的陶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3: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91:泥球和陶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3:5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要知道这些会“写字”的苏美尔人不是一般人,他们跟以后出现的会看星象的“通天一族”一样,属于特殊人群,有个称号叫“书吏”。
  
  “书吏”这个称呼表面看起来很普通,实则不然。苏美尔人文字看成是一种“神秘宝藏”,把“书写”看成是一门手艺活,不过“书写”的从业人员可不是技工,起码是技师级别。
  
  “书吏”不但是对会写字的人个体的称呼,同时也是对整个书写行业的称呼,所以我们能把书吏们称为“码字一族”。“码字一族”有自己的行会,拜书写之神纳布为祖师爷,外加两个神级护法(“学问的保护神”),“宇宙万物的书吏”女神仙尼达巴(Nidaba或尼萨巴Nisaba)和她老公“印章之神”哈尼(Hani或哈亚Haya)。
  
  要说“码字一族”牛还真不是盖的,活着的时候有三大仙罩着,就是挂了也能找到靠山,“阴间女王”贝丽丝丽(Belitsiri)在下面掌管的就是文字和亡灵“码字一族”。
  
  不要以为能识能写就能成为光荣的“码字一族”的一员,如果不入行不拜码头那是绝对不行地,大多数人要写点材料还是得求助“码字一族”,毕竟人家是专业地,草根码字在美索行不通。
  
  就拿契约或法律文书来说,“码字一族”不但是起草者还是第一证人,如果哪位“码字一族”在巴比伦或亚述时期有宗教职位那就更牛了,巴比伦人和亚述人认为,只要这位“码字一族”把某个人的大名刻在一本神秘的生死薄上,那么这个人很快就能跟阎王他老人家喝茶聊天了。
  
  “码字一族”惹不起啊。
  
  “码字一族”虽牛,不过在写象形文字的时候还是碰到了麻烦。
  
  苏美尔“码字一族”常用芦苇笔在泥巴上写字,说是写字,其实也就是画画,把芦苇笔的头磨光、磨平、磨圆了,一横线一竖线外加一曲线的在有一定湿度的泥巴上从右到左、从下到上“画画”确实是件折磨人的事,这些“字”的“比画”实在太多,“写”起来既不精确又缺乏美感。
  
  但是“码字一族”发现,用笔在泥巴上压着写就舒坦多了,一压就是一笔画,又快又省力,而且程楔形或钉子形,美观方面也基本符合要求,当“码字一族”已经把象形文字转变为能压在泥板上的符号时(公元前3000左右),真正意义上的楔形文字诞生了。
  
  最初的楔形符号还是比较复杂,随着苏美尔、阿卡德、亚摩利、亚述、赫梯、加喜特、乌拉尔图、迦勒底、波斯和乌加里特“码字一族”的不断简化和完善,楔形文字最终成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用法),这些民族所创造的文明也被后世称为“楔形文明”。
  
  以上这些都是现代人对楔形文字成因的说法,做为文字发明和改造的参与者,美索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有着各自不同的说法。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00:25 | 显示全部楼层
  苏美尔人在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中有对楔形文字起源的说法。
  
  先说下这个恩美卡,还记得我们以前曾讲到过的吉尔伽美什吗?吉尔伽美什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的第五个一把手,而小恩同志则是他的前前前任。
  
  虽说小恩同志是乌鲁克第一王朝第二代领导核心,但他的情况有点特殊,小恩他老爹麦斯凯姆加舍尔(Meskemgasher或Mesh-ki-ang-gasher)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却没个自己定个名分,这两父子跟我们周朝的文王、武王父子都点像,都是老爹奠定基业,儿子完成霸业。
  
  小恩同志在老麦奠定的基础上,建立了乌鲁克城和乌鲁克第一王朝。史诗描述了小恩为了招降札格罗斯山山那边的富的流油的阿拉塔王国,派出使者前去威胁。
  
  这位使者可是个强人,不但耐力好,连翻7座山不带喘气(乌鲁克和阿拉塔隔了7座大山),而且记忆力超强,他把小恩交代的话一句不差的复述给了阿拉塔一把手,接着又是爬山,把阿拉塔一把手的一把手的回复再复述给小恩,完了还是爬山,还是复述......
  
  就这么一来二去,耐力再好也顶不住,信使来回爬山把自己脑子爬成了一锅粥,再加上两个一把手话越说越多,还越说越复杂,光靠背是不行了,小恩不愧是个高水平领导,他给信使出了个主意:把要带的话写在泥板上就OK了。
  
  就是这么个主意,楔形文字泥板书诞生了,不过这还不楔形文字的起源,苏美尔的一则神话《伊南娜与恩基》着重谈到了起源问题。
  
  在神话中,智慧神持有百种文明要素,文字是其中之一,这个“文明元素”是什么玩意,各有各的说法,我们大致可以看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正是很抽象很玄乎的东西。
  
  有一次,恩基的女儿伊南娜趁老爹喝晕,套出了这百种文明要素,拔腿就跑。恩基酒醒后发现大事不好,赶紧派人去追,可伊南娜跑的动作实在是快,早跑的没神影了。伊南娜也不藏私,回到人间就把忽悠来的文明要素传给了苏美尔人,其中就有“书写艺术”,楔形文字也由此诞生。
  
  古巴比伦人虽然从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那学到了楔形文字,但对文字起源有着不同意见。
  
  古巴比伦人认为他们的所有知识都是恩基亲自传授的,当然在巴比伦神话中恩基换了个名字,叫埃阿,也就是主神马尔都克他老爸。
  
  半人半鱼的埃阿从海中来,教完古巴比伦人知识后又回海中去,晃一晃尾巴,带走一大片浪花。
  
  楔形文字的传说很有意思,美索人把文字玩的也很溜。但真正能把文字玩出花来的另有其人,其中一个不用多说,就是我们华夏人;另一个则是一群“紫红之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1:5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紫红之人
  
  又一支闪族
  
  “紫红之人”只是这群人的一个马甲,还是不常用的那种。不过这群人还有一个很有名的马甲——腓尼基人,而他们的主ID则叫“迦南人”。
  
  公元前四千纪,闪族人的老家阿拉伯半岛因为人口过剩,资源短缺,导致部分闪族人开始搬迁,其中的一支走走停停,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地中海东岸。
  
  跟亚述人刚刚到美索一样,这支闪族也碰到了当地土著胡里特人,也是经过不断的融合,最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迦南。
  
  这些混迹于现今以色列沿海、黎巴嫩及叙利亚西北地区的迦南人跟定居在巴勒斯坦的迦南人虽然主ID相同,但做的事可不一样,巴勒斯坦的迦南人除了跟后来的希伯来人掐掐架外,也没混出点什么来,可这群套着“腓尼基”马甲的迦南人在上古地中海地区可是大大的有名。
  
  传说有个住在地中海东岸的迦南牧人养了一条猎狗。有一天,这条猎狗从海里衔回一个贝壳,猛咬一口,这个看似普通的贝壳顿时汁水乱溅,狗嘴、狗鼻也沾上了不少这种紫红色的汁水。
  
  牧人一开始以为猎狗把嘴咬破了,打了盆清水就给它洗,可是不管怎么洗,狗脸上的紫红色就是洗不掉,牧人纳闷了:“事出反常必有妖。”于是牧人拿起贝壳仔细研究,这一研究没把妖研究出来,却发现了一种强力染料。
  
  虽然传说未必是真,但这种能产出紫红色强力染料的贝壳(一说是海螺)确实存在,地中海东岸的迦南人从海里打捞出这种贝壳,提取出紫红色染料,染在布上做成衣服,穿着招摇过市,醒目的不得了。
  
  牛就牛在他们的这种鲜亮的紫红色衣服好象永不褪色,洗就不用说了,即使时间长了把衣服穿破了,颜色还是跟新的时候一样,这下可把周围国家、民族的款哥款姐们的眼都看直了,纷纷抢购这种紫红布,也就在这时,这群迦南人有了“腓尼基人”这个马甲。再往后马甲用多了,主ID也就被人们逐渐淡忘了。
  
  “腓尼基人”其实就是“紫红之人”,“腓尼基”就是“紫红色”的意思,两个马甲一回事。“腓尼基”是公元前一千纪希腊人对迦南人的称呼。
  
  腓尼基(Phoenicia),不但是民族名,同时也是地区名,腓尼基地区呈狭长形,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除了可用耕地少点,物产还是挺丰富的。
  
  腓尼基境内多山,雨量充沛。山地盛产木材和矿石,最有名销量最好的是黎巴嫩雪松。沿海平地适宜精耕细作的农业,多种植葡萄、椰枣、橄榄等经济作物。又因为有很长的海岸线,所以捕渔业也很发达。
  
  不过腓尼基最著名的还是它的航海和商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1:5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92:腓尼基历史地图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1: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前四前纪末期,腓尼基地区就有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如:乌加里特、阿瓦尔德、毕布勒、西顿、推罗等。
  
  这些小国大都建在海边的岩石之上,防御力不错,易守难攻,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海港,这为以后的航海和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
  
  这些城市国家中,有的是王国,但国家一把手有世袭权,但权力受城邦长老会议的限制。有的则是共和国,通过选举产生国家一把手(行政官吏)。
  
  正如阿摩利人不称自己为“阿摩利人”,腓尼基人也不称呼自己为“腓尼基人”,他们只称自己为某一城邦或城市的人,比如西顿人、推罗人等。
  
  腓尼基地区虽然国家不少,但各国家实力都差不多,没有一个特别强,所以腓尼基地区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各个国家谁都不服谁,三天两头掐架,最开始掐出了两个霸主——南方的毕布勒和北方的乌加里特,不过腓尼基周围有实力的大国实在太多,没事就削他们一顿,把腓尼基折腾的鸡飞狗跳,直到公元前三千纪中期,埃及拿下了腓尼基。
  
  照理说这下腓尼基该消停消停了,可实际并不是那么回事,各国家还是照旧掐架,公元前两千纪中期,小亚强国赫梯又跑到腓尼基分了一杯羹,这下更乱套了。
  
  公元前14世纪后,南北两个霸主先后倒下,西顿趁乱而起,成为新一代霸主。但好景不长,公元前12世纪,肆虐地中海的“海上民族”对腓尼基来了次扫荡,这下彻底消停了。
  
  这一消停就是两百年,公元前两千纪末、一千纪初,“海上民族”不再折腾了,埃及对腓尼基的控制力也削弱了不少,腓尼基各个国家慢慢回过气来,相继独立,腓尼基人迎来了自己的辉煌时代。
  
  由于腓尼基处在东西方交通的联结点上,又近海,有众多良港,所以腓尼基人的航海和商业贸易起步很早,而且不管乱世还是太平盛事,基本没停过。
  
  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腓尼基人就同埃及、两河流域及叙利亚古国建立起广泛的商卯关系,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埔路斯输入铜,从安那托利亚输入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木材、象牙制品、青铜制品、紫红色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
  
  腓尼基的这些贸易伙伴离的有近有远。近的,腓尼基人就赶着驴车去送货,远的,那就只能海运了,还好,腓尼基最不缺的就是船和航海技术。
  
  虽然在地中海各上古民族中,腓尼基人并不是最早下海的,也不是造船最好的,但无疑他们是走的最远,最成功的航海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1:32: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了更好的叙述,我们先引入一个地理名词——黎凡特(Levant)。
  
  要说起来,黎凡特并不是一个精确的地理名词,它的大致范围包括托罗斯山脉以南、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沙漠以北和上美索不达米亚以西的大片土地,差不多就是现在的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以色列和约旦,与其说黎凡特是一个地理名词,还不如说它是一个文化范围。
  
  “黎凡特”这个历史名词怎么来的,那是语言学的研究范畴,又是希伯来语、阿拉米语、西班牙语,又是英语的,麻烦,我们直接按快进,略过这一部分。
  
  北部黎凡特就是腓尼基地区。
  
  顺便说一声,黎凡特地区跟法国南部普罗旺斯地区的黎凡特岛可不是一路的,黎凡特人民不裸奔。
  
  继续说腓尼基人,作为上古时期的航海大牛,腓尼基航海事业的起步却不算早,在地中海驾船的民族,按时间排的话,腓尼基人进不了前三。
  
  最早在地中海驾船的是苏美尔人和古埃及人,谁让人家底子好呢,早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和尼罗河操练好一阵子了,第一拨下海有足够的技术支持。第二拨下海的是克里特人,等到公元前三千纪,腓尼基人才姗姗下海,而且还没自主研发的海船。
  
  早期腓尼基人使用的是仿造埃及的两头高高翘起、有帆带桨的平底船,有些甚至就是埃及本土生产的船支。
  
  大家可能发现一个问题,腓尼基人或是埃及人的船跟近几百年来挂着大帆的远洋“海轮”不大一样,还附带配置了船桨。
  
  遥想600年前,我们伟大的身残志不残的马三保同志率领的他的牛叉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最大的宝船长138多米,宽56米,九桅十二帆,靠的都是风力驱动,而小的多得多的地中海船支却要风力带人力,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答案就在地中海的“性格”,地中海和附近的红海,波斯湾都很“温柔”,大风大浪比较少(当然并不是没有,地中海海底沉的船可不少),要是船上只有帆,在地中海可能几天都无法行驶。
  
  风力驱动不足是一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一但遇到风暴,用桨能很快到达附近岸上或岛屿避难,有力的保障了船员生命和船支、货物安全。
  
  靠着这种船(最多15桨,长20米),腓尼基人开始了对海洋的征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1:3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图393:黎凡特历史地图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7 22: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