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4 1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腓尼基人建立殖民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完善航海技术的过程。
早期海船的质量实在是不咋地,小不说,还不安全,不管是苏美尔人、埃及人,还是克里特人,又或是腓尼基人,船开着开着就开始漏水,那时候别说是征服大海,没被大海征服就是好事了。
为了解决船支远航难的问题,地中海各族海员在不断改进造船技术的同时,还在沿途设立维修站,其中无利不起早的腓尼基人干得最为积极。
想想也是,苏美尔人和埃及人出不出海对自身影响不是很大,克里特人也基本满足于在爱琴海晃荡,腓尼基人就不行了,自身条件差,本地区发展潜力不足,周围有那么多大佬盯着,时不时就要挨顿胖揍,不拓展海外市场根本不行,生存都得不到保障,还谈何发展?
腓尼基人设立的维修站不但能修船,还兼具补给功能。行了一天船,到了晚上赶紧把船拖上岸抢修,排水的排水,补洞的补洞,补给的补给,忙得不亦乐乎。
要说腓尼基人的航海技术确实不错,在其他民族海员还在用大熊座定方向的时候,腓尼基人已经学会靠小熊座(北极星就在小熊座)辨别方位,即使是这样,腓尼基人还是打死不夜航。不是技术不到家,实在是船太破,续航能力明显不足,所以到了公元前2000年代,腓尼基人已经在小亚沿岸、塞浦路斯、爱琴海诸岛、地中海南岸建立了大量的维修补给站(港口)。
因为腓尼基人不夜航,所以在各港口都设有烽火台,主要作用就是为那些因大浪或逆浪的船支指引方向。
其中的一些还升级为了商业据点,然后又慢慢的发展为了居留地。
严格来说,居留地还称不上真正的殖民地,毕竟还是以商贸为主,只能算是殖民地的雏形。
虽然有了这么多居留地,要远航也不再是什么难事,可腓尼基船舶的发展速度还是比较缓慢,公元前2000年,腓尼基的船舶还是那种没有龙骨,没有冲角的老式船,这一时期造船最牛的要属爱琴海人(克里特人和迈锡尼人)。
爱琴海人也有自己的维修补给站,他们发现船在乘风破浪的时候,首当其冲的船头的受到的冲击力最大,而且船在被拖上岸维修的时候,船头非常容易磕坏,于是冲角诞生了。
早期冲角跟作战不沾边,纯粹是为了保护和加固船头。早期笔直或弯曲的冲角只是龙骨纵向木版的简单延伸,爱琴海船舶正是在这条脊梁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
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人已经制造出了两头翘起的圆形船,这种实用性很强的船配备有两个特殊的基础部件——船下体和外壳,这种稳定性强而且坚固的船舶是最早的真正适宜海上航运的运输船。
等到腓尼基人掌握了爱琴海的造船技术,时间已经到了公元前一千纪,此时配备桨夫和冲角的爱琴海长条船已趋于完善,可腓尼基人还是没有自主研发的船舶,光模仿和借鉴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