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12-31 11:4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麦克阿瑟终于明白了发生了什么,中国出兵了,没有构筑防御工事,也丝毫没有打算进行防御,而是集结重兵,没有任何犹豫的向联合国军发动了攻击,作为一个前线指挥官,他马上做出了动用90架B-29重型轰炸机,攻击鸭绿江两岸和鸭绿江大桥的决定,目的是切断中国补给线,同时将中国的补给基地摧毁。B-29号称“超级空中堡垒”,载弹9吨,最高升限超万米,而当时中国没有空中力量,苏联又迟迟不肯出动空军参战,防空只有靠苏联进口的高炮,这玩意儿有效作战高度只有几千米,很显然中国是无法抵挡暴风骤雨般的空中打击的,可是华盛顿方面否决了麦克阿瑟攻击中国本土的建议,几经交涉,也只准攻击鸭绿江桥梁的朝鲜一侧(鸭绿江大桥中朝双方各占一半),这个命令一看就是军事外行的政治家们下的,那会儿的轰炸精度,想炸一座桥,本来就需要大量的投弹,要想保证只炸一座桥的这半边,绝对不炸那半边,那实在是强人所难,再规定了绝对不允许飞过中朝边境,等于是逼着轰炸机必须做低空轰炸,这样就会使中国的防空炮火有了用武之地。政治家们主要是对中共介入战争的决心存在着一些幻想,不想战争规模扩大,这就给了志愿军足够的时间继续运送兵员和给养。
在空军不能发挥最大战力的情况下,麦克阿瑟选择了就地对志愿军展开攻击,目的就是打志愿军一个立足未稳,不给志愿军充足的时间建立自己的桥头堡,当然,作为那个时代一等一的大将,麦克阿瑟肯定会走一步看两步,此时他虽然确定了中共的强势介入,但却不能断定这个强势的级别,是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几十万人,麦克阿瑟无从知晓,所以他的设想是,如果中共介入的级别较低,则以现有力量一举拿下北朝鲜,然后休战罢兵,如果遇到中共大批部队的反击,则马上撤退脱离战斗。联合国军是摩托化部队,打不过,在空中掩护下说走就走,志愿军凭两条腿是无论如何追不上的,这时,如果你志愿军放弃追击,我就调齐人马反过来打你,如果你追击,我就向后大纵深撤退,把你脆弱的补给线拉长,因为此时远离了中朝边境,我得空中力量可以轻松摧毁你的补给线,那样的话,你人越多败的越快。
再说志愿军,一次战役虽然拿下了,但那是以数倍于敌的兵力,敌明我暗的态势下,主要对阵非美军的杂牌,所取得的战果,即便如此,10天就伤亡了一万多人,也使得彭德怀初步了解了敌人的战力,第一呢,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第二呢,战力确实不弱。彭德怀虽然是勇将,但并非莽夫,敌人在三八线以北到底有多少人,彭德怀并不清楚,但人数超过二十万还是可以估计到的,怎么着也和北朝鲜打了几个月了,金日成就是再窝囊,敌人有多少人总该有个数吧。而自己手里只有30万人,如果这时候就往南杀,很南讨得便宜,所以彭德怀一方面要求在国内的第9兵团星夜驰援,另一方面令前方部队边打边撤,目的是拖延时间等候援兵,同时使仓促应战的志愿军有时间完成布局,引敌人进入靠近中朝边境的预定战斗区域,在补给有充足保障的情况下,给联合国军来一个歼灭战,如果能将敌人大部消灭在此,则可减少后面战斗的压力,毕竟补给线的脆弱,不光麦克阿瑟看的到,彭德怀也清清楚楚啊。
拖延战术对于交战的双方是均等的,十几天的时间,一方示弱撤退,一方试探性进攻,这个过程中,志愿军完成了兵力配置,麦克阿瑟也完成了兵力调动,大家都觉的自己准备足够充分了,那还等什么,抄家伙打吧,11月24日,麦克阿瑟下达的总攻命令,第二天,也就是25日,彭德怀也下达了总攻命令,50,66,39,40,38,42六个军的兵力从四面八方杀出,只几天时间就在西线,对包括美军三个主力师在内的联合国军形成三面了包围。与此同时,位于东线,由宋时轮、陶勇统领的第九兵团也与美国第10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交上了手。
彭德怀成功将敌人装入了自己布置的口袋,取得了局部的兵力绝对优势,并在恰当的时机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击,在战术上,此次的用兵可算用到了极致,可是,志愿军并没有能够像他们在国内战争时一样吃掉对手,因为对手的实力远远高于共军曾经遇到过的所有对手。从战斗经验来说,志愿军将士绝对不输于对面的联合国军,甚至单独拿出来和美国兵比,也绝不逊色,这打仗和打架一样,一胆二力三功夫,平常练的再好,没有胆量,听见枪炮声就得尿裤。你美军不就打了打硫磺岛之类的战斗吗,可志愿军方面的高级指挥员大都是从红军时代就开始在枪林弹雨里混了,什么样的凶险什么样的残酷没经历过啊,手下这群兵也都打过三大战役这样的硬仗,普遍杀过人见过血,单兵素质绝对不容小视,因为德国、日本都被打蔫了,当时世界陆军强国,刨去美苏两强,恐怕还就得排上共产党中国了。
战术成功,单兵不怵,在优势兵力下却无法吃掉对手,问题当然就出在装备上了,首先是火力密度太低,先期入朝的原四野部队,通过内战时的缴获,也有80%配备了美式单兵装备,单兵配发子弹240发,比国内高了三倍,可真打起来才发现根本不够用。咱们看电影经常看到这样的情节,敌人开始攻击时,共军指挥员总是会沉着的命令,等敌人靠近了再打,为什么要靠近呢?不就是为了追求射击精度吗,而且考核标准不是单纯看你杀伤多少敌人,而是看你杀伤敌人的子弹消耗量,谁让你家底薄呢,不这么精打细算怎么活的下去。可当这种省吃俭用的作战习惯被原样照搬到了朝鲜战场上时,就麻烦了,你想抵近射击,人家根本不给你机会,先是空军轰炸大炮覆盖,再用坦克冲锋,离老远就高密度火力压制,子弹跟不要钱一样,稀里哗啦的往你阵地上泼,压的志愿军头都抬不起来。
那志愿军这个显然不适应朝鲜战争的习惯能改吗?起码在战争早期真没有改的能力,这就得说到第二个装备差距了,就是机动补给能力,联合国军汽车有的是,又没有空中威胁,可以随时将战争资源供给补充到一线部队,即使汽车不行,依靠横勇无敌的空中力量保护,可以轻易通过运输机空投补给,因此基本不用考虑弹药问题,离你好老远就敢闭着眼扣扳机,就当过年听响了,可志愿军这边哪行啊,带几天干粮打几天仗,带多少子弹打多少子弹,别指望战斗过程中给补给,所以打起仗来小心翼翼,这你还想围的住人家吗?
第三个差距就是部队机动能力,人家往拿走都是摩托化,志愿军就凭两条腿,所以只要美军打开一个口子,基本上就可以确定突围成功了,因为友邻部队根本没有时间来补缺口,也不可能追得上。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彭德怀战术成功,真的是麦克阿瑟中计了吗,我看也未必,麦克阿瑟虽然没有提前预知彭德怀的用兵,但对于敌我双方的装备差距却有深刻的认识,所以他才敢于重兵冒进,打的过就打,打不过就走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