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草鞋军团----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7 12:5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0)

  这只是刘湘对外所作的一个解释,当然不代表真相的全部。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直至赤壁之战,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应该是百分百,那称得上是他们的蜜月期。可是用心的读者也许会发现,后期这对君臣的关系开始变得复杂微妙起来。
  刘备分配给诸葛亮的角色,不再是运筹帷幄的帐前军师,而一度成了征调钱粮的后勤部长,其地位明显被法正等人所超越。
  诸葛亮自己也深有感触。刘备兵败夷陵后,他说:“法孝直(法正的字)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
  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在出兵与否这些大事上,刘备会听从法正,却不会听从他诸葛亮。
  说白了,其实就是已经不信任,或至少是不完全信任了。
  进入蜀中后,诸葛亮也没有四处串门子,更无中魏吴两国之“毒”的可能,怎么刘备就会不喜欢他了呢?
  不得不说,是诸葛亮自己太聪明,太有思想了。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说了一大通话,真心的不过就一句:“君才十倍曹丕,……”。
  试问,才能高过魏主曹丕十倍的,那还是谋臣吗?他还甘于只做一个谋臣吗?
  “隆中对”确实深谋远虑,高屋建瓴,不过这样伟大的战略构想,最好还是由刘备、曹操、孙权级别的霸主本人提出为好。
  到入主巴蜀,逐渐坐稳江山,刘备尝到了“隆中对”的甜头,见证了它的实现,但也注定会越想越不是滋味,加之诸葛亮的风头也越来越劲,有意识地予以监控和压低,就成了所有“主公”的必然之选。
  邓汉祥吃的差不多是同一个苦头。
  按照刘湘的说法,邓汉祥这个人“思想很顽固”,他连孙中山的起而革命都反对,更别提南北诸侯那一套“造反”理论了,尽管他站在刘湘和四川政坛的立场,也从政治策略上对蒋介石的过分举动予以积极抵制,但对刘湘的酝酿“造反”或联合“造反”却始终抱有微词,
  这是政治方略的区别,也表明你对“主公”不是“一贯紧跟”。所以刘湘经常说,敷衍蒋介石的使命可以全部交给邓汉祥,至于如何在外面给蒋介石设绊子那些事,则万万不能让邓汉祥知道。
  此前假如不是惹祸,需要邓汉祥出来擦屁股,邓汉祥对这些事确实只会被蒙在鼓里,一丝风声也听不到。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3:57:4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1)

  隔着千百年时空的两个“川中宰相”,处境与命运又何其相似,要说邓汉祥比彼时的诸葛强,也许只强在一点:在与蒋系阵营交往方面,他无人可以替代。
  刘湘“疑而重用”,不过是无奈之举。
  刘湘真正信任的,是傅常、乔毅夫、张斯可这些谋臣,他们也许眼光会短浅一些,也许会给你捅出各种各样的篓子,可他们会以你为中心,会根据你的喜好来献计献策,用起来既舒服又放心。
  直至刘湘出川抗战,在留守人事安排上,虽然已决定让邓汉祥代行省政府主席,却仍留下一个包袱,即保持内部联合办公制度。
  所谓联合办公,是由傅常、乔毅夫、张斯可、钟体乾、邓汉祥等人共同议事,讨论大计。傅常要随刘湘出川,他另外找了一个代表代其出席。临走时,傅常特意交待这位代表,告之:“你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邓汉祥。”
  协助二字,是要打引号的,其实就是监视和牵制邓汉祥。因为最终决定川政方针的,不是邓汉祥,而是这个圆桌会议式的联合办公,也就是所谓的集体领导。为此,邓汉祥在联合办公时,曾多次与傅常的这位代表争吵,双方相处很不融洽。
  幕后布置这一切的,正是刘湘自己。
  自从发现唐式遵“叛离”后,刘湘逾加疑神疑鬼,整天防前防后,防你防他。
  邓汉祥既代省主席,自然要跟已迁至重庆的“中央”官员们人情往来,相与周旋,被那些犯红眼病的同僚们一渲染,再汇报到刘湘这里,就变成了邓汉祥在吃“两头望”。
  两头望是成都街上的一种小吃,特别便宜,主要都是穷人们赏光。那些有文化的“长衫客”有时经过,鼻子一嗅,也会被香味儿掐拧得没了魂,可又怕被熟人撞见,失了身份,于是吃的时候就要左瞧一眼,右看一下,确定没人认识,才会迅速把食物放进口中,因此有人就把这种小吃取名为“两头望”。
  说邓汉祥在吃“两头望”,其实就是说他在耍两面派,一面做着刘湘的官,一面又跟“中央”勾肩搭背,互抹口红,随时都准备脚踏两只船。
  这不就是政坛的唐式遵吗?
  唐式遵有兵权,邓汉祥有政权,让刘湘特别忌讳的,是邓汉祥的县训学生遍于全川,这些县训学生不是县长便是区长,都是邓汉祥所树党羽啊。
  在汉口住院期间,刘湘与傅常计议,想套用更换唐式遵之法,撤换邓汉祥,以傅常继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3:58:09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2)

  傅常嘴上勇气百倍,却迟迟不动身。原因是那次换唐式遵不成,给他留下了心理阴影——虽然邓汉祥不可能像唐式遵那样,取他项上人头,但一想到此人政坛经验的老练,以及“党羽”的众多,又让傅常不由自主地退缩起来。
  说到底,他这种类型的幕僚,也就是躲在“主公”身后煽煽风,点点火而已,真要干大事,是派不上多少用处的。
  刘湘放心不下,他曾问乔毅夫:“邓汉祥造得起反吗?”
  乔毅夫轻蔑一笑:“我们在后方尚有军队十余万,邓那几个学生敢造反吗?如发现他真有异图,我们就把他请到绥靖总署,予以优待(即软禁),不就完事了吗!”
  说到底,政客毕竟没有枪杆子,比军人要好对付多了。
  听到这句话,刘湘方才默然不语。
  乔毅夫的到来,给刘湘带来了新的希望,那颗雄心勃勃的心又欢腾起来,精神也比以前好了很多。每天或者在病房外间唱唱很多年前的老军歌,这是他上军校时的最大爱好,或者到病房外面的小花园里散散步,人不知不觉胖了起来,引得随侍幕僚跟他开玩笑:“甫公,你这个病害得不得了,再害就要害成胖子了。”
  刘湘有时也写写字,练练书法,某天在桌上兴笔写了两句古诗:“思亲泪落吴江冷,望帝魂归蜀道难。”
  幕僚一边拿去裱册页,一边恭维他说:“甫公,你快成书法家了。”
  刘湘思乡心切,他也许没有想到,无意中写下的那两句古诗有多么不吉利。
  望帝者,蜀之古君也,死后思念故国,遂化为杜鹃,一迭声地呼唤: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它在预示着什么?
  自从住进万国医院后,刘湘就拥有了一个不可为外人道的秘密。与“釜底抽薪”相比,知道这个秘密的人更少,但是一说出来却绝对要惊煞人。
  七七事变前,通过冯玉祥的关系,刘湘得以结识了宋哲元和韩复榘,不过只是初步接触,并未像与广西的李宗仁那样制定军事协定。即使要建立联盟,其旗号也不出乎“抗日反蒋”。
  到了抗战,刘湘、宋哲元、韩复榘的处境都一样狼狈。当然三人还有区别,刘湘是生了病没法指挥部队,宋哲元是吃了败仗,不得不退,韩复榘则是放弃山东,不战而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4: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3)

  人在被逼急的时候,最容易误入歧途,刘湘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获悉蒋介石即将带兵入川,他又想到了联络宋、韩,以便建立起三角联盟。
  只不过建立这个联盟的目的和出发点,不是联合抗战,而竟然是反着来的。整个方案为:刘湘命川军封闭入川之路,不让蒋介石及其部队进川;韩复榘率鲁军占据南阳、襄樊、汉中;宋哲元负责据守潼关以西。
  之后三人联名通电,“和日倒蒋”。
  三角联盟其实与刘湘自定的回川规划并不矛盾。联盟是要阻止“中央军”大批入川,规划是要在“中央军”不可能大批入川的前提下,与光杆的国民政府斗,要不然川军再怎么武装,又岂是“中央军”的对手?
  刘湘先派代表拿着方案和韩复榘联系,韩复榘早有此意,一拍即合,随后韩复榘再派人去串通宋哲元。
  宋哲元虽然过去也和蒋介石明争暗斗,甚至做过“以日制蒋”的事,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却明显要比这两人有见识得多。他当下便把参谋长叫到自己房间,交代经过后,问:“你看这事做得做不得?”
  参谋长不知宋哲元内心态度究竟如何,遂反问了一句:“总司令(宋哲元)以为如何?”
  宋哲元斩钉截铁:“不能做,做了要遗臭万年的。”
  参谋同意,说:“对”。
  宋哲元特地关照:“要严守秘密。”随后他一面敷衍韩复榘的代表,一面用特密电,也就是只有蒋介石和宋哲元能亲译的密电码,向蒋介石进行了报告。
  蒋介石接到密报,在深感震惊的同时,也知道此事非同小可,在没有确凿证据,或有了证据一时也不便下手的情况下,暂时不宜打草惊蛇。
  蒋介石采取了一个相对审慎的态度和做法。宋哲元密报有功,自然要嘉许,对韩复榘要严密防范,除布下“卧底”外,还在鲁军周围设置兵力,随时防其异动。
  对住院的刘湘,则是另外一种特殊处理方式,蒋介石下令有特工王之称的戴笠负责派人监视,同时作出三条规定:“有病养;死了葬;逃走杀。”
  “飞速号”爆炸不是设备原因,而纯属人为:戴笠事前侦获情报后,派特工在重庆对飞机进行了破坏。
  戴笠截获了刘湘和韩复榘的来往电报,但破译不出,为此又亲邀范绍增协助监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4: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4)

  对范绍增而言,最后悔的一件事,便是在何应钦主持的重庆整军会议上发了一次大傻,真成了如假包换的“范哈儿”,尤其那句“服从中央,裁减我师”,令他成了刘湘的盯中钉,肉中刺。
  整军会议半途夭折之后,刘湘仿佛是赴鸿门宴的汉高祖,一俟转危为安,首先就是“立诛杀曹无伤”,下令免去了范绍增的师长职务——你不是喜欢裁吗,我现在把你也一并裁掉。
  要再找一个撤职的理由不容易,而且报到老蒋那里,可能又是一个“撤职留任”,刘湘转换手法,明升暗降,将范绍增提升为副军长,但同时又不让他实际到任,从而间接达到了撤职的目的。
  范绍增因一时冲动而丢了部队,成为光杆,也知道呆不下去了,便主动向刘湘请求到上海休养。刘湘求之不得,当即设宴为范绍增饯行,将他给打发走了。
  范绍增恩怨分明,绝不会因为一顿饭就原谅刘湘,也不打算原谅,戴笠之邀可谓正中下怀。
  为了抓刘湘的“现行”,混社会的范哈儿三十六计齐上,无所不用其极,然而始终未能掌握到刘湘的核心密码。
  一个偶然的机会,某团长从前线退到汉口,去医院看望旧交,后者担任刘湘的军务处长,当时正在草拟一份电令,而这份电令又恰巧被该团长给偷看到了。
  电令的内容是命令王缵绪率两个师的守川部队,驻扎宜昌、沙市,并与韩复榘派去襄阳、樊城的部队取得联系,以便拒蒋入川。
  某团长是原范绍增师的老团长,又与范绍增是同一个堂口的袍哥,他回去后便把电报内容告诉了范绍增。
  范绍增一听眼睛一亮,若电文为真,这刘湘的骨头都不知要被拆到哪里敲鼓去呢,还愁大仇不报吗?
  戴笠闻报,在再三确认后,立即将截获的刘、韩往来电文送交军统局电讯总台,参照范绍增所说的电报内容,终于顺藤摸瓜,破译出了相关的所有电报。
  1938年1月11日,蒋介石在开封召集韩复榘、宋哲元与会,会后将韩复榘予以扣押。宋哲元为其求情,蒋介石不加理会,当即将其押解汉口,不久予以枪决。
  事发时,刘湘尚不知情。他还在对三角联盟有所期待,还以为不过是在重复“那一年,我们玩过的把戏”,完全没有想到时过境迁,这种自编自导的演出将会给他带来怎样严重的后果。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5)

  1938年1月13日,上午,冯玉祥来医院看望刘湘。自从两人建立联系后,尽管表面上并无特殊关系,但实际上往来很是亲密,冯玉祥也一直视刘湘为自己的支持者和未来的“知心部下”。
  刘湘是病人,本不能谈话太久,可那天刘湘精神极佳,心致颇高,一下子竟谈了两个多小时,谈的时候声音很大,连外面都听得见。
  当然外面能听得见的就不会是什么秘密,无非是团结抗战、建设四川这些,也足见二人对前景的共同憧憬。
  下午一点以后,一位不速之客飘然而至,他是何应钦。
  这次又谈了一个多小时,内容不详,不过据说一惯温文尔雅的何应钦口气很重,在质问刘湘时,还当场叭地一声,把刘湘给韩复榘的密电稿甩在了桌上,说:“你看这是什么!”
  何应钦走后不久,身体本已渐渐康复的刘湘突然病情逆转,吐了很多血,并很快昏迷过去,醒过来后也不会说话,只能以摇头或点头示意。
  随侍和医院全都慌了手脚,拿不出任何有效的抢救办法。
  1938年1月17日,院方准备给刘湘输血,才发现刘湘的血管已经收缩,输不进去。
  眼见无法挽救,幕僚就替刘湘起草了一份遗嘱,读给刘湘听,可惜刘湘此时连头都不能点了。
  1938年1月20日,下午8时,刘湘气绝于汉口万国医院,临死前没有留下任何只言片语,那份有“敌军一日不退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生还”的遗嘱,实际为幕僚所代写。
  众人只在整理遗物时,于抽柜中发现一张纸条,上有刘湘亲笔写的两句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亦不知为何时所写,但陪侍刘湘的人都视其为刘湘的真正遗嘱,后将其带回了四川。
  刘湘一生行事,最值得颂扬的共有两条,其一是统一四川,川中百废得兴,使抗战得到了一个坚实而稳定的大后方,其二是力主抗战,誓师出征的川军及其不断补充前线的壮丁,都成为抗战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如果……
  没有如果,所以这个世界每天都在诞生各种各样的遗憾和悲剧。
  刘湘的死讯传到四川,对当地官场而言,不啻于是一声晴天霹雳,文武官员个个惊骇万状,邓汉祥更是痛不欲生。
  他留守川中,本以为能从白帝城迎来凯旋而归的英雄,不料等到的,却是一具出师未捷,带着无限痛悔的冰冷躯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6)

  作为一个职业幕僚,在效力于刘湘之前,邓汉祥还曾先后在陈宦、段祺瑞门下供职。陈宦太过腹黑,对他是“疑而不用”,段祺瑞倒是信任他,只可惜那时老段已在走下坡路,他始终得不到一个让自己才能充分施展的机会。
  刘湘是第一个“三顾茅庐”,并且曾对他付以足够信任和重用的人,尤其是在统一四川后的这三年时间里,邓汉祥如鱼得水,几乎释放出了平生的所有才华和智慧,也达到了一个幕僚所能达到的事业最高峰。
  自古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纵使也有猜疑,有羁绊,有隔阂,但他终究让你飞跑起来了。
  现在永远的伯乐去了,在这沉沉黑夜,世界也瞬间变得如此寒冷寂寞。
  当邓汉祥召集省府职员,当众宣布噩耗时,已是神色惨然,泣不成声,他手书撰联寄托哀思,其中的下联是:“我具竭愚忠酬知己之志,业犹未竟,上为苍生痛,下以哭其私。”
  观者谓,邓汉祥之哀刘湘,实亦顾影自哀也。
  刘湘如此结局,应了蒋介石所作规定的第二条“死了葬”。刘湘去世的当天晚上,蒋介石就在武昌召集紧急会议,第二天一早明令撤销第七战区,第二十三集团军划入第三战区。
  第七战区从成立到撤销,前后不到五个月的时间,称得上是昙花一现。“釜底抽薪”不再具有任何意义,川军自始至终也未能攻下芜湖,随后便撤回了淮南。
  1938年1月22日,蒋介石任命张群为四川省主席,同时撤销川康绥靖公署,从军政两方面为“后刘湘时代”做好了准备。
  张群本人籍贯成都,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时,曾受邀出任警察厅长,对川情川事并不陌生,而且他与刘湘和邓汉祥的私人关系都不错,又是中央大员空降地方,由他来接替刘湘,主持川政,在蒋介石看来,应该是最理想的人选。
  张群任职令传到四川时,身为代理省主席的邓汉祥对此积极促成,不仅拟出欢迎电文,还找省府各厅长在电文上联名签字。
  大多数省府厅长都签了名,只有一个人拒签,此君便是王陵基。
  王陵基的公开身份是四川保安处长兼代理保安司令,但他的另一个身份更为重要——励进会代理会长。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7)

  励进会会长原由刘湘自兼,刘湘一死,励进会失去核心,一些师旅级的主要会员便开了个紧急会议,公推王陵基出来主持。
  王陵基以代理会长的身份发号施令,其中有一条赫然是“没有武德励进会的命令,所有部队不准调动”,号令发出,所有留川部队果然一动不动,足见励进会的权威和影响力。
  张群的任命一到成都,便遭到励进会的强烈抵制,认为刘湘新故,尸骨未寒,这个时候蒋介石既不派人来成都慰唁,也不与四川商洽,就宣布由张群主川,实属趁火打劫,意图宰割。
  当然这只是冠冕堂皇的公开理由,更主要的原因是,第七战区和绥靖公署的撤销,已经让相当一部分人面临丢饭碗的威胁,而张群一旦上任,眼瞅着还要继续洗牌,四川军政人员自然是人人自危,其中尤以军人为甚,哗然而起就一点不奇怪了。
  听闻邓汉祥竟欢迎张群,励进会内部顿时群情激奋,连将邓汉祥予以“搁平”(即打死)的提议都出来了,经有人及时劝解,方才罢休。
  王陵基于是约请钟体乾、张斯可等人到文庙,大家一致决定要给蒋介石一点颜色看看,让他知道知道四川人可不是好惹的。
  当天成都全城贴出标语,全是反对张群入川的内容,同时辅以全城游行示威。在此基础上,由川军师长彭焕章领衔,留守四川的十七个旅长联名致电蒋介石,以张群主川不洽舆情,请收回成命。
  为增加胜算,经人提议,王陵基又把邓汉祥请来,让这位以善于筹谋著称的人物给支支招。
  邓汉祥并非励进会成员,原先也曾欢迎张群入川,但这时亦觉得“中央”做事,确实太过薄情寡义:你们是不是以为,死个人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除了不能开开心心出去玩,其它都很舒服?
  人一走,茶就凉,问题是现在人还没入土呢。都不知道是哪个货给老蒋出了这么个馊主意,这该需要多大勇气来面对他那可怜的智慧?
  邓汉祥不仅站到地方一边,而且提出,光是成都这里闹腾还不够,应该联络邓锡侯、刘文辉一起行动,给蒋介石制造更大的压力,因为邓锡侯亦有留川部队,刘文辉一兵未动,要是能与刘湘的留川部队联合起来,团结一致,坚持到底,“中央”很难对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9 14: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8)

  邓汉祥断言,在前方战事紧张的情况下,蒋介石绝对无法分兵来攻四川,非收回成命不可。
  会上众人都非常赞同,以为此计甚妙。
  说干就干,在川军师长许绍宗的领衔下,留守四川的六个师长、五个独立旅旅长,再次联名致蒋,请以贺国光、邓锡侯、刘文辉、王缵绪四人分掌全川军民两政,看那样子,似乎压根没收到或不知道张群要主川的事,实际上就是公开对张群表示不欢迎。
  蒋介石和幕僚们措手不及,倍感棘手。就在焦头烂额之际,又一个将令他们头疼不已的姑奶奶驾到:刘湘的夫人周氏。
  与一些喜欢找一大堆漂亮老婆、时髦姨太太的川军将领不同,刘湘志在天下,真的跟后主一样,在个人生活上十分检点,可以说比普通人还普通。
  他的夫人周氏是个农村妇女,出生于打草鞋为生的贫苦农家,没有文化知识,后来跟着刘湘才认了些字,刘湘也给他改了名,叫刘玉书,补上了一个“书”字。
  在迎刘湘回川的问题,钟体乾等人曾经有过一个方案,即由刘湘唯一的女参议官秦德君陪同,以眷属要求的名义,让刘周书亲自到汉口把刘湘给接回来。
  已经打点好行程,可是刘周书却因为与小叔子,也就是刘湘的弟弟闹纠纷而推迟了行期。
  在别人看来,这纠纷实在不算纠纷,竟然是为了谷子、麦子,究竟你多分一点还是我多分一点,争到了不可开交。
  刘湘身为川中的第一把手,平时迎来送往,家用开支不小,他本人又很自律,不肯从公家帐上轻取一文,因此常常弄到入不敷出,刘湘不当家不过问,女主人就为难了。
  刘周书私下里曾去找邓汉祥,请他予以补助,邓汉祥回答一切费用都有预算开支,实在无能为力,不过如确有急需,可由刘湘本人批示,他会立即拨付。
  知夫莫如妻,刘周书知道刘湘的脾气,只得作罢,日常生活中就只能不停地抠,以致于跟小叔子也要斤斤计较。
  现在刘湘死了,众人不敢再耽搁,急忙催促刘周书尽快去汉口。临行前,没有人敢告诉刘周书关于刘湘的噩耗。
  飞机降临汉口,在机场上迎接刘周书的人,全都佩戴一朵小白花。刘周书多在乡下务农,很少跟刘湘经历大场面,根本不知道这些人戴白花是什么意思,直到随接待者步入刘湘的治丧处,才渐渐发觉情形不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0 11:55:25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69)

  从门口到礼堂,不是花圈就是挽联,还有棺材,小白花不懂,花圈挽联棺材什么意思,还能不懂吗。再进屋内,只见床上的铺盖卷,不见丈夫,刘周书的心里顿时凉了半截,连忙问旁人:“甫公呢?”
  有人怯生生地指了指礼堂中央停放的棺材:“在那儿。”
  不祥的预感终于得到证实,可怜的女人立即泪如泉涌。她哽咽着问陪同前来的秦德君:“你知道么?是不是真的?”
  秦德君点头:“知道,是死了。”
  刘周书一边擦眼泪一边埋怨:“你为什么不先给我说呢?”
  秦德君解释道:“我怎么说得出来呢,说出来我怕你跳飞机呀!”
  刘周书流泪不止,沉默了好一阵,她对秦德君说:“甫公没有妹妹,你就来做甫公的妹妹吧,从现在起,你要和我一起披麻戴孝!”
  刘周书叫来刘湘的副官,让副官量尺寸,给她和秦德君做孝衣。
  一切交待清楚,刘周书才向刘湘的棺材走去。相隔一丈远,她就猛扑过去,然后号啕痛哭。这是刘湘家乡大邑的风俗,叫做“碰棺”,只有到这时才允许遗孀大放悲声。
  其时,武汉雨雪纷飞,室外茫茫一片,真是天愁地惨人哀。
  “碰棺”之后,刘周书要求启棺告别。一打开棺材,就见刘湘遗体的鼻孔和口角,都留有血痕。尽管医院医生及刘湘身边的医药顾问,都解释说,依照刘湘的病情和死亡症状,这是正常现象,但刘周书立刻起了疑心,坚持认为丈夫死得蹊跷,定是被暗害致死,任何解释都听不进去,并开始大闹灵堂。
  灵堂里面的人,除了秦德君外,她扯住就打,扯不到人,便砸东西,桌上的茶碗、笔筒、墨盒、烟缸,抓到什么砸什么。
  众人哪里还敢再呆下去,都跑开躲得远远的。
  没人理会,刘周书转而又大哭起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甫公在时,一呼百应,而今甫公不在了,就没有人理我了!”
  秦德君劝刘周书:“不是他们不来看你,他们是怕挨你的打,只要你不打他们,我就去喊他们来。”
  刘周书也知道没人看更没劲,因此点头答应:“我不打就是了。”
  说是不打,人才来了,而且是蒋介石亲自登临。
  刘周书一见蒋介石,便卜通一声,双膝跪地,连叩几个响头,接着大哭不止,老蒋让人搀扶,她也不肯起来,弄得蒋介石头上直冒汗珠,说话也结结巴巴。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6-17 13: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