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1-15 10: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377)
在潘文华入局之前,一堆人记挂着上位,不过最有信心从死去的老大手里接过绿玉杖的就两,王陵基和王缵绪,可称“二王”。
王陵基身为代理会长,以为光凭老资格就能降服众人。王缵绪则是矮子里面拔高个,在部分留川军官中有一定影响力,尤其是励进会的一些旅级中层军官都看好他,愿推其为首领。
“二王”皆视对方为唯一竞争对手,他们几乎没有考虑潘文华。原因是潘文华系光杆回川,回来后又杜门谢客,不问时事,看上去既无实力也无欲望参与竞争。
可实际上,与“二王”相比,潘文华更像一个老练的政客。长达八年的重庆市长经历,以及与钟体乾等谋臣相对密切的关系,都为他占到了先机。
“二王”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不把钟体乾等人放在眼里,相反,潘文华更清楚谋臣在政坛上纵横捭阖的手段,因此对钟体乾等人的意见皆言听计从。
潘文华的部属于此时在幕后大力造势,说刘湘临死前,已确定潘文华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召其前去,执手相看泪眼,还呜咽着唤其“仲三”(潘文华的字)等等。
这种说法实在可疑,因刘湘死前早就不能言动,连遗嘱都无法口述,又怎么能把场面搞得如此生动呢?
再有疑点,对需要它的人来说,也会变成真实故事。
甫系原有“三老”之说,即钟体乾、张斯可、乔毅夫,但蒋介石在汉口向“甫系三老”宣召,张斯可不顾钟、乔二老的反对,执意要去会蒋,于是睡诸葛亦与钟、乔反目。
这个时候,太需要“忠臣”了。钟体乾把刘湘的“临终托付”拿出来作为凭据,又将几个候选人比较了一番:王陵基“粗暴”,王缵绪“老乱”,唐式遵“瘟症”,结果是潘文华较为忠厚,就选他了。
“老干部”的作用从来不容低估。在现实政坛中,哪怕这些老头子退了休,都可能对人事产生关键影响,更不用说尚在其位了。经过钟体乾等人的暗中运作,绝大部分甫系人马都开始倒向潘文华。
得到钟体乾的支持,潘文华乘热打铁。他腰缠万贯,有的是钱,回川后就把重庆原属自己的大片土地,转送给刘周书。刘周书是个农村妇女,跟着刘湘也没享到过多少福,现在丈夫死了,原来的部下还对自己这么好,一下子既感动又激动,当下也不想再做挂帅出征的“现代秦良玉”了,转而把潘文华指定为刘湘的继承人,使潘文华更成为众望所归的最佳人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