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8 23:3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刚刚在“满洲作战行动”中取得“显赫战绩”的武藤,一放话,立刻就把梅津连同参谋本部的一帮人都给震住了。

  名将啊,我们都听您的。

  武藤认为,拿下热河,好处至少有三:

  团圆了——按日本人的说法,东北三省再加上一个热河,才是完整的满洲。

  安全了——关内外交通自此完全截断,东北“治安作战”可保长效。

  今后更有奔头了——热河就是一个战略基地,占领了它,等于在华北插入了一个楔子,再往前捅一捅只是举手之劳的事。

  武藤本人对在热河战役中取胜抱有相当把握,甚至可以说,比前一年奉命对付马占山和义勇军的信心还要足,还要大。

  因为他判断,在江西和红军作战的中央军不可能大规模向华北调动,他的主要对手,只不过是华北这些零散的各路地方军队。

  为什么这样说呢?

  除了作战需要,无法抽身外,最重要的就是:地方势力不希望中央派军队过来!

  武藤可以说把中国地方诸侯们的那点小心眼看得透透的。他们的一致意见大概如是:老蒋,你一个人来我们欢迎,但如果带大部队来,那大家就要黑脸了(谁知道你是不是奔兄弟们的这点地盘而来的?)。

  另外,这位关东军司令官还把宝押在一个人身上——汤大虎。

  关东军情报部门的“地下工作人员”早就在汤部打开了局面,跟关东军达成私下协议的中高级军官都不老少,战斗一旦打响,汤大虎这里就是再好不过的突破口。

  尽管信心很足,但一个富有经验的指挥官在作战之前是从来不敢有丝毫马虎的。武藤也是如此。

  用咱们的话说,这个就叫做:从战略上藐视敌人,从战术上重视敌人。

  武藤对此战有可能遇到的艰苦程度做了充分估计。

  以往,关东军都是在东北作战,遇到的最强的敌手是马占山,但马占山掌握的部队并不多,与华北这些部队从数量上更是比也不能比。他二次复出后还要惨,连正规部队都没有了,就靠一些义勇军和游击队在兜圈子。对付他和那些东北义勇军,关东军是以大欺小,说句实话,就算赢了也没什么了不得的,胜不足喜。

  可是在华北就不一样了。

  打个比方,一个人想坐车回家去,如果他有两块钱,被小偷偷走一块,最多心疼一下,毕竟他还有一块可以坐公交,胆小点的话,甚至完全可以不予理会,继续赶他的路。但如果小偷胆大妄为,又接着要把他的另一块钱也抢走了,那他可能就要抓狂了——路费你总得给我剩下来吧。

  从心理上分析,这个人情急之下,极有可能会与小偷拼命。

  东北军也是如此,华北就是他们最后的那一块钱,如果热河也守不住的话,日子就难过了。

  武藤认为,东北军会和他拼命,而这个世界上,拼命三郎总是最让人头疼的。

  (38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3:0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除此之外,一旦攻击热河,中国关内其它重兵势必也要加入战团,到时面对的就不止一个东北军,还有晋绥军和29军。

  与义勇军相比,这些都算是既有装备又经过训练的正规军,战斗力肯定不能与义勇军同日而语。尤其是晋绥军和29军,这两支部队都参加过中原大战,当时与中央军都差点打成平手,甚至还略占优势,后来虽然败了,可是这两年在实力上已有所恢复,实在不容小觑。

  得好好准备,做最坏的打算。

  在武藤的指挥下,热河之战成为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动用2个师团(弘前师团、熊本师团)、3个旅团(服部混成旅团、中柯混成旅团、茂木骑兵旅团)。关东军飞行队9个中队,这次一下来了7个。加上伪军的3万,关东军这次先后出动8万人马,超过了整个东北日伪军数量的一半。

  热河作战计划由参谋本部上报天皇。

  这时候的裕仁由于满洲的“平定”,正沉浸在帝国版图扩大以及皇军“神威无敌”的喜悦之中,见马上又要给他送来蛋糕,自然乐得跟什么似的,二话不说,“朕准奏”。

  “九一八”以来,由天皇亲自发布的第一个侵华作战敕令就这样诞生了。

  无论如何,少帅这回需要认认真真对待一回了,他也知道这次不比以往,所以调兵遣将,在热河附近做了一番部署。

  战前,东北军共准备了14个军20多万人马。引人注目的是,从东北后撤的吉辽黑义勇军尽数参战(冯占海、唐聚五、邓文、李海青等),有近2万人,锦西山区尚有6千义勇军在敌后进行策应。

  此外,西北军宋哲元、孙殿英,晋绥军商震均领命配合。

  连以往不怎么敢掺和进来的空军亦有行动,北平的2个飞行中队随时候命。

  但少帅安排的这次布防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那就是兵力分布不合理,部队数量多,却捏不成一个拳头,且主要停留在平津一带,并不在热河区域的核心地带。

  热河那里,他也派了一个人:“辅帅”张作相。

  这老头子人倒不坏,但打仗实在不是个材料。时人送了他一个评价,叫做:一不五无。

  一不,不学无术。

  五无者,无威制人,无智服人,无信心,无决心,无准备。

  他自己也不太情愿担当这个差事,是少帅硬拉上去的。你说这样的仗,怎么可能打赢。

  本来应该成为主角的热河,现在反而倒过来成了陪衬,基本上还是留给汤大虎一个人打理,这个混帐大家也知道了,他能守得住吗?

  即使你没有剌,武藤这样的打仗老手也能给你挑出来,更何况漏洞这么大。

  直捣心脏,攻取热河,是为上计。

  当然,在此之前,如果不玩点花招,那也不叫武藤。

  象白川指挥上海淞沪会战时那样,武藤也使出了声东击西、指南打北这一招。

  东北军不是数量多吗,那我分散你的兵力。

  他首先制造种种假象,在攻陷山海关后,索性让东北军误以为他会在山海关一侧的渤海湾登陆,如此一来,东北军的两大主力——何柱国、于学忠都被牵制在了滦东。

  接着又利用满蒙伪军在察哈尔东部和热河北部招摇,这样又至少吸引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

  好了,算算也差不多了,正面攻击。

  (38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3: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23日,以弘前师团为主,其它部队作南北迂回包抄掩护,五路并进,杀向热河。

  战役一开始,中方就陷入了被动。

  少帅委派的热河主将张作相此时连原计划配备的一半兵力都还未拉上来,所谓的防御体系更是乱七八糟。

  汤玉麟的部队则像事前预料的那样,在关东军“地下工作者”的策动下,接二连三地出现了投降潮。虽然只是一部分军队,但他们的投敌立刻对前线士气构成了极大的杀伤力。

  打仗的时候,各支部队都不是单打独斗,那是要依靠协同保护的。旁边是友军,你打的就安心,可是如果他们两分钟以前还是友军,两分钟以后一转眼就变成了敌军,你还能打得安心吗?

  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这句话一点都不假。

  军心一乱,队伍就难带,队伍难带,就得往后面撤。这一撤可就乱了套,大家你推我,我挤你,用不了关东军开枪,自己就能把自己人给踩死。

  其实你们怕什么呢,关东军还离的好远呢,而且他们遇到了一个相当大的困难,那就是恶劣的自然条件。

  气势汹汹的熊本师团第一个遭到打击。这个师团来自日本最南部的九州,不经冻,也没想到过临行前要多带厚衣服,结果一出场就傻了。因为他们的任务是从北部内蒙发动进攻,以策应弘前师团进入热河中心地带。但此时的内蒙草原冷得跟个冰窟窿一样。

  我们记得,仙台师团在江桥之战时也碰到过这种鬼天气,立马就趴下一大片。不过内蒙比齐齐哈尔还要厉害,两者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齐齐哈尔当时是零下20度。

  这里多少?

  零下30度!

  真是没有最冷,只有更冷啊。

  还没打仗,熊本师团就哆嗦得不能动弹了,出现了大面积冻死冻伤的情况。

  天气有时比一切军队都要来得凶猛,拿破仑当年够嚣张了吧,还不是被莫斯科的一场暴风雪给整得一撅不振。

  让严寒来得更猛烈些吧。

  关东军司令部闻讯,赶紧通知飞行队:炸弹先搁一边去,快装防寒装备。

  飞机当然不能去执行轰炸任务了,于是飞往内蒙,卸下防寒装备,然后再把冻伤的日军搬上去,运往后方医院。

  你说这多费事啊,早干什么去了你们都。

  其实很简单,跟江桥作战时一样,辎重后勤的事在日军里面属于下贱活,就有人想到也没人愿意去干。

  熊本师团被冻住了,中路突进的弘前师团也是举步维艰。

  此时北方积雪尚未融化,以机械化作战见长的弘前师团深一脚,浅一脚,推进极为缓慢。

  弘前师团原本在日本国内并不突出,尽管参加过日俄战争,但却是在战争后期才加入的,没经历过什么实战,充其量只能算是打扫战场的清洁工角色。它和仙台师团说起来是“北方老乡”,老家都在日本东北部,可后者一度成了关东军的主力师团,那家伙,红得发紫,而它就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干看着——连中国的东北,不也是老晚才派它去的嘛。

  真是人比人该死,货比货该扔啊。

  弘前师团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自强不息。

  (38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3:07:17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自强不息呢?

  苦练啊。

  找的地方是日本北部的一片山区,叫做八甲田山。去的时候是大冬天,冷得要命。

  越冷越好,要的就是这效果。大家一块咬着牙练挨冻。

  这功夫要真练成了倒也不错,那样的话,弘前师团就可能要成为日本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神龟师团”了。忍者神龟嘛。

  可是太倒霉了,大概是练挨冻把脑子给冻坏了,在此进行训练的第5联队部分官兵竟然在雪中迷了路,又正好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找上了他们,结果歪打正着,一家伙被埋进去210个人,等挖出来的时候,只找到一个活的。

  这个事件在日本很有名,高仓健后来演了部电影《八甲田山》,讲述的就是这段往事。

  弘前师团欲练“神功”,却差点没“自宫”了自己,心里别提有多憋屈了。

  但是热河之战给这个倒霉的师团提供了翻身的机会。

  如前所述,关东军未到,热河北部防区却已乱成一锅粥。

  投降的投降,溃退的溃退,根本不把少帅的命令当一回事。

  此外,关东军还碰到一个主动上前“帮忙的”。

  不是伪军,也不是汉奸。

  我告诉你,是热河的老百姓。

  你还不能怪老百姓不爱国,纯粹是汤大虎太混帐了,不给治下的老百姓以活路,才弄得物极必反,导致了这种令人惊诧的现象。

  等到脸蛋冻得发青发紫的关东军“冒风雪逾艰险”赶到时,很多守军阵地上已空无一人,就等他们来“接收”了。

  弘前师团师团长西义一中将(陆大第21期)迅速捕捉到了战场上的这一变化,并重新调整了部署。

  大部队不是走得慢吗,那我就派小部队。

  他从第16旅团(川原旅团)中抽出了1个半大队,由100多辆汽车运送,再配以少量骑兵,组成快速挺进队。队长由旅团长川原侃少将担任。

  西义给这支小部队的任务就是,你们别管师团主力,只记得一个劲地往前跑,朝前钻就行。

  这是一支真正的精兵:堂堂旅团长当了大队长,联队长当了中队长。一般情况下,根本不会有人想到如此用兵。但这只是说的一般,现在的情况非常特殊,对手已经陷入了一片混乱。此时,精干的小部队往往能起到大部队也难以起到的作用,而热河,正是陷在这支小部队手中。

  兵贵奇而不宜平,不出奇招焉能制胜。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2月24日,日本在国联的外交出现大败局,十九国委员会的裁决报告获得绝对多数通过。但是第二天,日军在华北就打开了局面。

  热河东大门开鲁失陷。

  关东军认为他们可以用这种方式向国际社会发泄不满和愤懑:不把票投给我们又能怎样,我们自己用枪炮来投。

  2月26日,眼见热河情况危急,老蒋不得不向指挥作战的各将帅(包括少帅)发出手令,要求死保热河(“时至今日,惟有牺牲一切”),同时命令驻扎于徐州、蚌埠一带的第25师(关麟征师)于当天即刻北上。

  然而此时的局面已经难以控制。

  (38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19 23: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线的失败几乎是摧枯拉朽式的,开鲁门户洞开后,整个热河的失陷正以一天一个重镇的速度持续蔓延,日军也离省会承德越来越近。

  位于承德以东的黄土梁子素称险要,然而其主要阵地均被自动放弃,被对方兵不血刃地予以占领。这样一来,承德前方顿时一无屏障,城内陷入一片惊慌。

  面对上级的责问,汤大虎倒也很沉得住气,说这不是溃退,而是他的战略,所谓“诱敌深入,决一死战”是也。

  再诱,人家就被你诱到承德来了。

  汤大虎说大家不要怕,脑袋砍了碗大个疤,我这就去前线督战。

  这混帐基因突变了?

  不是。他另有打算。

  汤大虎当天就调集了200辆大卡车,但不是往前线方向开的,而是往天津租界去的。卡车上装的也不是武器弹药和援兵,而是金银财宝和鸦片。

  第二天早上,他自己也骑一辆三轮摩托溜掉了。

  从热河开战到现在,你要问他日本鬼子究竟长什么样,他都不知道。从没见过嘛。

  顶头上司一走,底下人也不是傻瓜。大家撒开丫子跑吧。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4日,弘前师团川原挺进队128名骑兵信马由缰地进入了承德。此时,别说师团大部队,就是挺进队的后续人马也还离得很远。

  不到10天,一个半大队(约合中国一个半团)的关东军狂飙突进,最后靠一百多个骑兵把偌大的热河省给终结掉了,东北军也就此完成了他们继“九一八”之后的又一“经典”得不能再“经典”的战例。

  经此一战,关东军特别是弘前师团在日本国内的地位迅速得以提升,西义也开始跻身于“名将”之列。

  热河沦陷,这回不光是举国震惊,而是举国都跳了起来。

  这仗究竟是怎么打的?光汤大虎手下就可指挥8万人马,8万人打不过128个日本兵,天晓得!

  可以评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遭到舆论一致指责的除了一个汤大虎,当然还有负总责的少帅。

  当时的胡适虽然不是什么军政要人,却堪称舆论领袖。他就说,热河失败,少帅“应负绝大的责任”,其能力无法“担负这种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所属东北军更是难当大任,很多军官居然不会看地图,那还打什么仗。

  胡适一向是个厚道人,绝少与人争到青筋暴突的程度,不过由于受到前线失利的剌激,此刻也变得尖刻起来,甚至直接喊出了“明知不能负此大任,而偏要恋栈”这样伤人感情的话。

  专家都发话了,但老蒋仍然准备再给他的盟弟弟一次机会。

  “128骑进承德”后,连着两天,他都发电报给少帅,要求他振作精神,指挥部队反攻承德——哪丢的你再从哪夺回来。

  少帅这次也知道把事情搞砸了,表示愿意亲自带兵去打。

  可是已经晚了。

  因为大家不需要他再去了。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3月7日,南京政府监察院提出弹劾案,要求军法惩办张学良、汤玉麟二人。你还别小看这个监察院,明清以前,那就是御史台啊,里面的人被称为御史都老爷,他们不是只会参参一般的王公大臣,皇帝老子怎么样,当着面照骂。

  屈于舆论压力,张学良不得不于当日主动致电中央要求辞职。

  (38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2:48: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下子老蒋感到情况严重,不能也不敢再掉以轻心了,当下从南昌飞赴武汉,随后乘车北上,直抵石家庄。

  屁股还没坐热,华北军政大员纷纷闻讯赶来。

  黄绍竑、徐永昌(山西省政府主席),这些人个个带着一副苦瓜脸,争着要向老蒋汇报工作,其实意思都是一个:让少帅下课吧!

  黄绍竑怕老蒋关键时候心软,还苦心孤诣地做了一番推论,怎么说的呢?

  委员长你想过没有,如果让他(指张学良)继续干下去,不光全国舆论不会罢休,华北其它非东北军系统的部队也不会干啊。

  经过当年中原大战,西北军和晋绥军对东北军至今都隔阂难消,而且宋哲元、商震这些人都是老兵油子,刀山火海里杀出来的,他们只服比他们更狠更有能耐的人,你派一个打仗不行的,怎么指挥得动他们?而且别忘了,在中央军无法大批调动过来的情况下,打日本人,还得靠他们。

  再者说了,张即使有这种勇气,肯率部与日军死拼,可他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啊,你瞧瞧他的身体,他的精神状态,都难以支撑。

  老蒋不动声色地听着黄绍竑滔滔不绝地发表他的宏论,只是默不作声。事实上,即使在到华北以后,对于是否要撤换主帅,他仍然没有最后打定主意。但是黄绍竑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他不得不动容了。

  黄绍竑:即便现在你准许张辞职下野,东北军也不会有大的动静和反响。

  为什么?

  热河新败,全国各地喷来的唾沫星子能淹死人,正是需要人出来担责任的时候。

  不此时斩马谡,更待何时。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对老蒋来说,他最看重也最有顾虑的其实就是这一点。此惑一解,豁然开朗。

  他不再犹豫不决。

  之后便有了老蒋、宋子文与少帅的那次著名会谈。会谈内容莫衷一是,各有各的说法。但结果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少帅这回是真要下课了。

  3月12日,国民政府明令宣布,准许张学良辞职,由原军政部长何应钦接替其北平军分会代理委员长一职。

  少帅通电下野,老蒋安排他“出国考察军事”。

  这次经历对他来说,可算是一次人生的滑铁卢。军事惨败,政治失意,身体颓废,原来还想保住一些老本,最后一摸口袋却发现已分文不剩。

  1933年的第一场雪,是否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了一些?

  此时此刻,他可能会想起多年前的改旗易帜和中原大战。那都是他人生中经历过的一个个辉煌顶点。

  然而,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命运像早已设置和安排好的一样,它会让你感觉拥有一切,又会同样毫不留情地把这一切都从你手中夺走。

  唐朝的刘禹锡对此早已看破,所以他在虎踞龙蟠的石头城,才会由衷感慨:把“千寻铁锁”沉到江底又有什么用啊,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他说的是晋朝之统一中国。当时那么轰轰烈烈,然而没有多长时间便直如昙花之一现,很快中华大地就出现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分裂(黄仁宇称之为失去的三个世纪)。

  其实人之命运与江山之命运是多么类似,一样的无常,一样的残酷,一样的使人心碎。

  痛苦和绝望,在那一刻,几乎压垮了这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

  东北丢了,热河丢了,等到他再回国的时候,山西、河北、平津也不再归他统制。他和所有的东北军部属一样,真正地成了一个天涯浪子。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失去后才更知道拥有的可贵,从此东北军和少帅都以“打回东北老家去”为念,寄望于返回故里——那个梦中长满大豆和高梁的地方。

  其间,英雄亦辈出矣。

  (38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2:4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少帅下野后,老蒋在与包括胡适在内的华北各界名人见面时,也自掌了一嘴巴,承认反应慢了一点,让日本人有机可乘(“不料日本进攻热河及汤玉麟张学良败溃如此之速”)。

  既然做了自我批评,当然要拿点行动出来。

  老蒋命令中央军加速北上赴援。

  有多少?

  3个主力师。

  嗨嗨,不对吧。怎么这么少,在去年年底,不是还说可以“密备6个师”的吗,哪里有跌得这样利害的?!

  其实说起这件事,老蒋也是有苦难言: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

  再往前面去,更多的师也估计过,不要说6个师了。

  按照老蒋原来的想法,这些师的重点出处都只能放在江西,可是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谁去江西跟红军作战?

  关键时候,有人拍了胸脯。

  两广驻沪代表表示,只要中央有决心跟日本人干到底,江西抽出多少部队,他们两广就补进去多少部队。

  人都有着急慌忙的时候,被热河局势搅得整天茶饭不思,连个安心觉都睡不好的老蒋顿时被感动得眼泪哗哗的。

  难得同志们这么识大体,顾大局,还有什么事不能办好?

  可是“天真”害死人啊,哪怕是对搞政治阴谋这一套很有心得的老蒋,一不小心,也着了它的道。

  这边眼看热河之战就要打响,那边两广方面却还悄无声息,好象没事人一样。

  难道我被忽悠了?不会吧。

  老蒋的江西部队调不出来,一时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般。

  在这要命的当口,政府命令、中央指示都是不济事的,再说当初两广承诺出兵也没有签什么合同——就算签了也没用,那年头搞政治的谁信这个。

  给钱吧,自己现在还穷得要当裤子呢,哪有钱?况且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宗仁,这都是精得跟猴子一样的人物,就算你借来高利货给他们,也保不准会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给地盘?南京政府一共也没控制几个地盘,给少了不行,给多了自家就不用过了。

  想来想去,没有别的办法,只有用——

  感情。

  我差点被这个词给雷倒了,政治人物之间谈“感情”,不是在排演琼瑶阿姨的新戏吧?

  估计老蒋一定是被逼得走投无路了,否则我想像不出他怎么能挤出这么脑残的主意来。

  奉命去“谈感情”的是黄绍竑。

  之所以让他去完成这一“大任”,自然是因为黄绍竑本就是两广那边出来的人,宾主交谈都不用说普通话,距离容易拉近。

  结果嘛,我不说大家也知道了。

  老乡归老乡,情谊归情谊,兵,一个没有。

  理由多了,枪弹不足,军费不够……

  反正都是很客观很现实的困难,没人说自己主观上是不愿意去。

  跟他们一比,你就很能明白当初老蒋为什么会习惯性地护着少帅了:条件也不是没提过,可人家单纯啊,哪像这些人这么“老奸巨滑”。

  看到黄绍竑两手空空地回来,老蒋又生气又郁闷。

  事已至此,也只有直面惨淡的人生了,临时想别的招吧。

  (38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2:52: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西方面再怎么排来排去,也只能先抽1个出来,这就是早先已从徐州出发的第25师(关麟征师)。其它的,还能凑2个,1个是在湖北孝感的第83师(刘戡师),1个是在陕西潼关的第2师(黄杰师)。这2个师此前也在和红军作战,前者是和红四方面军,后者是和陕南红军。

  6个师变成了3个师,打了个对折,可如果我们站在老蒋的立场上帮他想想,能做到如此地步,确实也不容易了。

  这3个中央军主力师组成第17军,从各自驻地分别开赴华北战场。

  好了,形势紧迫,也不要再怪你怪他了。中央军、西北军、晋绥军不是都聚齐了吗,那咱就痛痛快快地打它一家伙吧。

  但是痛快不了,因为少帅留给何应钦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

  除了失去的热河,还有溃散的人心士气以及本来尚可一战的战略态势。

  20万东北军已如惊弓之鸟,如潮一般向关内涌来。他们带来的恐惧则有如瘟疫一样地到处传播,连旁边的晋绥军和西北军都被感染上了,一时间也有些手足无措,不知道这关东军究竟是什么凶神恶煞,竟如此生猛。军队都抖成这样,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更不用说了,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拖家带口,扶老携幼往南面逃。

  未战先怯,兵家大忌。

  此外,最让何应钦感到棘手的就是他甚至没有一块完完整整的场地可用来排兵布阵。

  热河倒是足够大,整整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面积的2倍,仅从辽西的朝阳到承德,就有600多里路,而且主要是山地高原,路面极其崎岖不平,那是要纵深有纵深,要高度有高度,日军机械化优势根本无从发挥。

  可惜,丢了。

  现在关东军只要一过长城东段,马上就能进入华北平原。这里一马平川,无险可守,日军的大炮坦克不要太欢畅哦。

  显然,华北平原决不是合适的战场,而且距离平津太近,稍有差池,则平津难保。

  能用来凭险据守的,只剩下了一个长城。

  但是长城也不是一个固若金汤的地方。

  你想想,这时的长城还是几百年前明朝传下来的遗物,老胳膊老腿的,有的地方都早已坍掉了,过去防防大漠草原上游牧部落的骑兵尚显吃力,又哪里抵挡得住日军机械化师团的攻击。

  大敌当前,却无多少可施展的空间,如此重担,也只有让当时在军中居于翘楚地位的何应钦来挑了。

  我们可以想像,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这位总教官一定给自己的学生出过各种各样的考题,有时甚至还会尝试增加难度,以测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他那时候大概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要坐在教室里,咬着铅笔,一脸凝重地答题。

  这不是ABCD的单项选择题,连瞎猜一下的机会都没有。

  思考题,还是得转几个弯的那种。

  (38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3 22:5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我天资愚钝,以前对数学物理这些东西很是发怵,考试时心惊胆战的往往就是最后那几道思考题。抓耳挠腮,汗如雨滴,就是答不出来哇。这还成了一个心病。后来隔了很多年,我还是会老做这种答不出题的恶梦。这是真的。

  现在的小朋友估计是更惨了,因为据说把奥林匹克竞赛的概念都引进来了。还让不让人活了?

  当然了,何教官既能当上八十万禁军总教头,那是状元之才,岂是我辈可比。很快,他就交出了自己的答卷。

  他的答案,如果用我们熟悉的校园行话来做个点评,那就是工工整整,清清楚楚,重点抓得住,层次很分明。

  先稳定人心。张学良辞职下野后,东北军被改编为4个军,由于学忠(51军)、万福麟(53军)、何柱国(57军)、王以哲(67军)分任军长。少帅下台,这些人在不敢为其鸣冤叫屈的同时,也生怕自己的人马受到肢解。但何应钦明确告诉他们,好好打仗,我不会动你们的(“一切照旧,望各安心”)。这就先把长城一线多多少少给稳住了。最起码,在其它军队接防之前,东北军还不至于马上弃长城而逃。

  再部署防守。

  长城,在何应钦眼里,是必须守的。但守长城,并不是说要在那一千多公里的城墙上均匀布兵,而只要卡住几个重点关隘即可。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这几个关隘一桥架南北,通过公路正好可以把热河和华北连接起来。如果关东军不攻破这些关隘的话,他们连汽车都开不进来,更别说大批大批地往华北平原涌了。

  那么,这些砖砌石筑的老城墙能挡得住他们吗?

  单靠它自个当然很难,不过只要再加上一个东西,就能强强联手,多上一把力气。

  这就是它所处的地形——燕山山脉。

  想当年,秦始皇、朱家父子都把修筑长城的地点选在这里,不是没有眼光的。此地关山险峻,巨势强形,确是兵家扼要之所。

  高大城墙,再配上奇伟山势,方能成就天下雄关。从西往东,构成了后来长城抗战的三个标志:古北口、喜峰口、冷口。

  在中央军调至前线后,何应钦名义上所能指挥的部队重新达到了26万。其实数量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能征惯战的上来了。

  手上有了棋子,怎么排也是一门学问。

  少帅在这方面就差远了,估计跟我一样是个臭棋篓子。乱哄哄地这么多部队,却不知道往哪里摆好,最后都缩到自己的大本营来了,把个楚河汉界愣是白白丢给了对手。结果人家“车”“马”“炮”还没出动,只过来了两个“卒”,就把一切都摆平了。

  在布阵上,何应钦就是闭着眼睛也能弄出一个大概来。不说别的,内战都打了这么多年,同类配方那是信手拈来。

  (38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7 23:3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防区为长城要隘。要求停留在该地的东北军至少坚持到友军换防,之后,最重要的西线古北口交中央军第17军,中线喜峰口交宋哲元第29军,东线冷口交商震第32军。

  三个长城关隘的末端也得有人驻守:古北口再往西的独石口由绥远的傅作义负责;冷口再往东,则由从长城上撤下来的东北军担任防御。同时,在内蒙的多伦,安插一个孙殿英。这基本上是在日军身背后了,为的就是使日军在向长城大步推进的时候,也能有点后顾之忧。

  第二防区为平津重地。由东北军于学忠守天津,自热河败退的张作相守北平。

  第三防区为华北侧后。继续调集中央军各部向此集结,以防止日军在取胜后继续南下。

  正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棋坪上轻轻的几步推移,先前杂乱无章的布局很快就被理清了,一个以长城和燕山为依托的纵深防御体系跃然于眼前。

  应该说,何应钦的战术与他这个人的性格很有相契之处,就是虽然不以奇见长,但“处之厚”,一招一式均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符合军事教科书上的任何一条原理和准则。

  努力很快就见到了成效,甚至比大家一致期望的还要早——西线冷口关被商震收复。

  对于长城抗战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局。

  不过这里面有一个问题。

  什么叫收复,那就是失而复得。可按照军分会原来的意思,不是说让东北军坚持到友军接防的吗?

  对啊,没错。不过老实说,能不能“坚持”到“接防”,那就不是指挥部说的算了。

  且说商震按照总体部署,把他的139师派到冷口去做交接。

  这个139师的师长叫黄光华(保定军校第2期)。

  黄光华在军校学的是一个比较冷门的专业——工兵科。这个专业毕业了比较好分配,因为哪一支部队都缺不了干这个活的,但要再往前发展就比较难了。一般能出将入相的,不是步兵科,就是骑兵科,再不济也是炮科,很少有看到工兵科出身的。在这方面,黄光华算是一个特例,也证明了行行出状元在军队系统中一样适用。

  黄师长带着部队赶到滦县时(还没过滦河),却意外得知,冷口早已有人接防了,而且正在筑工事哩。

  再一打探就更不对劲了,接防的竟然不是自己人,是关东军!

  原来这是服部旅团米山先遣支队。他们本来是和万福麟军缪澄流师作战的。万福麟属下的部队水平有多高,也不用我多说了。打了两下就跑,日军在后面狂追,直把好端端的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变成了追逐比赛。

  追到后来,米山就追到冷口来了。缪澄流逃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守,二话没说就把关口拱手交到了关东军手里。

  米山别提多乐了,无心插柳,给他白捡了一个这么好的皮夹子,当下连东北军也顾不上追了,安营扎寨,准备坐等后面的大部队。

  黄光华远道而来,没想到住冷口关的却不是友军,而是敌军。

  只好赶紧把这一“意外”军情上报北平军分会。

  (389)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7-1 03:4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