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1 13:19:0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395)
成邑长官公敛处父怒气冲冲地跑来找孟懿子,一见面就说:“成邑不能拆。”孟懿子叹了口气说:“现在郈邑、费邑都拆了,成邑不拆怎么行呢?”公敛处父反驳道:“成邑是鲁国边境重镇,倘若拆毁,齐国的军队便可以长驱直入,直接威胁鲁都。”
孔子之所以要堕三都,是因为这三座城堡非常坚固,易守难攻,担心一旦有叛乱,政府军将望而兴叹。显然,孔子的想法是攘外必先安内,这个想法也无可厚非,在齐鲁夹谷会盟后,鲁国受到齐国军事威胁的可能性很低了。但是公敛处父所说的,也有道理,国家的安全,绝不能寄托在敌人身上,鲁国堕三都,是自毁长城。
当然,公敛处父未必完全是公心,他应该也有小算盘的。作为成邑长官,要是这里的城防都被拆毁了,不消说自己手上的权力就大打折扣。孟懿子听了他的话后,一声不吭,这时公敛处父又说:“成邑乃是孟氏的坚强后盾,没有成邑,便没有孟氏。你只要不吭声,保持沉默就行,我不会让他们拆城的行动得逞。”
面对鲁国政府强拆行动,公敛处父决心以武力抗拒。
成邑的强硬态度,使鲁国政府大为恼火,鲁定公亲自率领政府军进攻成邑。可是我们不得不说,鲁国政府军的战斗力实在太差了,在国君的亲自指挥下,成邑仍然毫发无损,鲁定公只得干瞪眼。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鲁国“三都”确实在城防建设上有独到之处,这也是孔子所担心的,一旦君主与这些国内实权派对抗,是丝毫不占优势的。
“堕三都”最终只堕了两都,成邑的高大城墙仍然岿然挺立着。
孔子这一旨在打击“三桓”及其家臣势力的宏伟蓝图,最终没能实现。后世儒者们都景仰孔子在“堕三都”中体现出来的大政治家风范,可是当我们详察史实时,却发现这一行动的得益者,却是“三桓”集团。
季桓子利用鲁定公与孔子的拆城,打垮了长期盘踞在费邑的公山不狃。虽然费邑名义上是季氏的领地,实际上早成为家臣的天堂,拆毁费邑,他并不觉得心疼,相反,让家族内部的反叛者失去了一个军事基地。同样,叔孙州仇的郈邑也早就落入家臣之手,借政府拆城行动,也消除了侯犯重返郈邑的后患。
与季氏、叔孙氏相比,孟氏没有家臣的反叛,当然不愿意拆城。因此,在“堕三都”一事上,表面上看,孔子还是取得一些成就,拆毁了两城,但说句不好听的,这只是为“三桓”打工罢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搞政治阴谋上,孔子还是学究味浓了点,毕竟斗不过这些老奸巨滑的政客们。
季桓子、叔孙州仇都利用孔子达到目的,那孔子的政治命运也差不多了。
“三桓”对孔子的政治主张心知肚明,这个家伙的目的便是剪除权臣势力,重树君主权威,强公室弱私门,将权力归还鲁定公,“三桓”不会让孔子得逞的。
一旦失去三桓的支持,孔子还能做什么呢?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以季桓子为首的三桓集团,开始架空孔子了。这一年,齐景公送八十名女乐给鲁国政府,季桓子接受了,并且与鲁定公终日沉迷于女乐美酒之间,看来鲁定公的定力也不行。鲁定公本来就权力有限,手头上那一丁点军队,在内战中都没有打过一场漂亮的战斗,这时又被季桓子以酒色歌舞迷糊,原本那点被孔子点燃的斗志也很快消失得无影无踪。
连鲁定公都不支持,孔子怎么跟三桓斗法呢,难不成靠他手下那千把个学生?这时门生子路跑来跟孔子说:“夫子可以走啦。”孔子舍不得走,想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就这样泡汤,他心有不甘,便对子路说:“先等等看吧,很快就要郊祀了,如果祭祀完后,会把祭肉分给我,就说明他们还想让我干,那我还会留下来的。”
季桓子主持郊祀,孔子眼巴巴地等着祭肉,左盼右盼,终于没有等到。在他看来,这是一个信号,鲁国政府已经排挤他了,他已经无用武之地。于是乎孔子带着自己的一帮学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随着孔子的离去,鲁国的改革也嘎然而止,政出三桓的局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