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1: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45
  
  
  
  
  
  
  
  
   生存还是毁灭
  
  
   不得不先赞扬一下那位空手套白狼的卢金中将。从7月15日算起,这位16集团军司令员竟然在自己友邻部队连吃败战的情况下,在斯摩棱斯克的废墟中坚挺了半月之久,愣是没让古德里安的左翼前进一步。当时,西方方面军广为流传着一句名言:
   “卢金坐在德国人的口袋里——他不想离开!”(这也使卢金赢得了“专门擅长在敌人包围圈中作战”的美名)。
  
   但是,战场形势不得不迫使他离开。随着铁木辛哥在叶里尼亚方向已成败局,卢金在斯摩棱斯克的坚持也就失去了意义。7月的最后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终于下令放弃斯摩棱斯克,命令卢金向东做战斗突围。
  
   很显然,苏联人是认输了。他们只想从那个战区中救出一点儿军队,能救多少救多少,为即将展开的莫斯科会战保存实力。
  
   苏联人的想法固然是很好的,但实际却很难办到。因为,霍特集群下辖第7、12装甲师已经绕过了卢金的侧翼,剑锋直指苏军致命“死穴”: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
   德国人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深入斯摩棱斯克的大后方,勒紧并切断这个位于第聂伯河右岸的袋口,然后再慢慢消化苏第16、19、20集团军。
  
   鉴于霍特拥有第7装甲师这样的劲旅,他的攻势几乎锐不可当。挡在前面的苏军不是被击败就是被绕过。苏第19集团军司令员科涅夫中将好不容易把打散的部队召集起来,结果又被打散。苏军在北翼的处境甚至比叶里尼亚方向还要险恶,而且每况愈下。有时,德军的几架飞机甚至几发炮弹都能使一个整编制的苏军队伍瞬间崩塌。
  
   以19集团军下辖第25步兵军为例,该军刚刚从基辅战区调到斯摩棱斯克,匆忙构筑了一些防御工事。可是,德军几发冷炮一打到该步兵军中间,最前面一个大约1500人的团及其军官、政委纷纷逃命,一哄而散。多亏他们的副军长戈尔巴托夫将军以身作则,设法把队伍重新召集起来加以整顿。由于已无法回到原有阵地,他只好命令部队就地构筑新的工事。当天晚些时候,新阵地又遭到了德国人的冷炮袭击,戈尔巴托夫将军眼见没人逃跑,颇为满意——看来部队已恢复镇定,能在敌人炮击下坚守工事。但当他前去准备表示祝贺和鼓励时才发现,原来阵地上早已空无一人,只剩下团长和团部的几个军官留在那里。戈尔巴托夫将军二话不说,扭头便追。当他在又高又密的草丛中奔跑到第二天时,他追上了一群向东逃跑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人竟然十分淡定地围在篝火旁烤被河水浸湿的袜子。有的人已把武器扔掉了。戈尔巴托夫拦住他们,说他们可耻,责骂并命令他们返回阵地。当人们不情愿地往回走时,他注视着,直到他们从视线中消失,他才继续往前赶,去追另一批开小差的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7 11: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46
  
  
  
  
  
  
  
  拼死一搏
  
   再譬如那位在叶里尼亚战役中被德军击毙的集群司令员卡恰洛夫。苏联最高统帅部没看见他从包围圈中出来,便武断地认为他当了俘虏。斯大林下批了一个红头文件,点名谴责卡恰洛夫,“表现懦弱、可耻!被德国法西斯俘虏,宁愿在敌人面前当逃兵……”还把他的家属、亲戚统统流放到西伯利亚。一直到很久后才查明,原来大家都错怪卡恰洛夫了,他早就在8月4日的突围战中英勇牺牲。
  
   一个堂堂中将军衔的集群司令员,战死沙场了竟然没人知道。由此可见苏军的指挥系统已经紊乱到了何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铁木辛哥还四处打电话,给指挥员出难题。据说有一次,他打电话到连级单位,若有其事地指挥一个坦克排该如何调动。
  
   完全没用的……霍特集群的长途奔袭已深入苏军大后方。那位坚忍不拔的科涅夫中将曾试图再次整合他的军队,向霍特集群的侧后进行反击,但没有成功。德国飞机对反攻部队的密集压制使苏军所有企图化为乌有。
  
   现在,卢金暂时还在斯摩棱斯克坚守,但再也找不出任何部队来掩护他的侧翼了。铁木辛哥惊恐万分,又开始四处打电话。然而无论他怎么打电话,现实都是残酷的……因为在整个方面军的后面,就剩下一个所谓的“利久科夫战斗群”了。
  
   由于事关重大,铁木辛哥亲自给利久科夫下了死命令:“确保卢金部队的补给线,必要时保证他们有撤退的通道!”利久科夫有点受宠若惊,又有点脑袋发晕。他…他…不过是一个小师长(莫斯科第一摩托化步兵师)。自塞恩诺一役后,他的部队被打散,利久科夫运气倒也不错——居然能从那个地区屁颠屁颠地一路跑了出来。
  
   仔细琢磨一下,从白俄罗斯的塞恩诺到斯摩棱斯克,行程起码也有个几百公里。由此可见,逃出包围圈不仅属于技术活,而且还是体力活。并且,利久科夫先生的组织能力似乎也不差,“利久科夫战斗群”就是他一路收容溃兵,七拼八凑组织起来的。
  
   可是,想要凭借这些乌合之众去守住整条莫斯科公路,那就太不靠谱了。怎么办?霍特集群的前锋部队已经相当近了,公路随时都有被切断的危险。
  
   好吧,罗科索夫斯基先生,轮到你上场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8 1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47
  
  
  
  
  
  
  
  
  
   罗科索夫斯基
  
   众所周知,二战中和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野战三驾马车之一的就是罗科索夫斯基。就当时而言,朱可夫还稳坐于陆军总参谋长的宝座上,没机会打野战。而科涅夫则比较倒霉,他先是被霍特撵得四处乱窜,后又被莫德尔摁在地上猛揍。什么洋相都出过,一直忍辱负重到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才脱胎换骨,终成一代名将。
  
   一般而论,朱可夫和科涅夫更擅长打“顺风战。”一向与朱可夫争风吃醋的叶廖缅科就这样评价朱可夫的指挥艺术,“朱可夫这个人呐,”他说,“必须要有比敌人多5倍的兵力,否则,他根本就不会打仗!”
  
   而罗科索夫斯基则不同,他是属于那种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也能坚持到底的人。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曾组织德国高级将领纂写他们在二战中的经历,当向他们问及谁是苏联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时,绝大多数德军将领所提出的名字是罗科索夫斯基。
  
   从性格来讲,罗科索夫斯基又要比那位“光芒万丈”,连初中生都识得的朱可夫元帅要好上太多。朱可夫脾气不好,这是有名的。他那种吹毛求疵以及一切以个人为中心的毛病实在令人难以忍受。据说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列柳申科(苏军大将)非常惧怕朱可夫,总是千方百计避免与他见面。每次朱可夫上前线时,列柳申科都避而不见,宁肯上前线去跟古德里安拼命。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次次都见不着列柳申科,才终于按耐不住问列柳申科的下属:“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下属回答说:“将军率部突袭敌人后方去了。”朱可夫一惊:“混蛋!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
  
   所以,在苏联二战名将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性格特点就显得尤为难得可贵了。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耿直,敢于说真话。在1933年的大清洗中,85个军级将领被处死了57个,罗科索夫斯基时为骑兵军长,又由于有半个波兰血统,而且长期在远东服役,于是被扣上了波兰间谍、日本帝国主义内奸等等罪名被投进监狱。要他交代同谋。
  
   当时,许多人因受不了严刑逼供而屈打成招。但罗科索夫斯基一概拒绝牵连任何人,打死也不开口,在狱中他的9颗牙齿被打落,3根肋骨被打折,脚趾被逼供者用榔头敲碎,2次被行刑队拖出去“枪毙”。先于罗科索夫斯基的两名将军被枪毙了,轮到他时,罗科索夫斯基仍然一言不发,故而死里逃生。后来,斯大林曾很好奇地问他,“在那里有没有挨打?”罗科索夫斯基说,“当然挨打了,而且在那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
  
   不管怎么说,罗科索夫斯基运气很好,没有死在集中营里。再加上他为人厚道,铁木辛哥为他说了很多好话。当苏芬战役惨胜后,斯大林发现再这样杀下是去不行了,再杀下去,军队里连个会打战的人都没了,于是决定放一些人出来。罗科索夫斯基才得以死里逃生,并且又穿上了军服。不过,斯大林似乎忘记了罗科索夫斯基在大清洗时候被判了死刑,是作为死刑犯上的战场,他的死刑判决一直到当上元帅后也没有撤销。(我甚至怀疑罗科索夫斯基打战这么不要命是不是因为担心再被斯大林拖出去枪毙,故而表现神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48
  
  
  
  
  
  
  
   登场
  
   好了,长话短说。我们来看一看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中的表现吧。
  
   其实呢,罗科索夫斯基先生在前文已经出场过一次了——1941年6月21日计划去湖泊钓鱼的那位机械化军军长就是他。正是有了这层关系,罗科索夫斯基所辖第九机械军准备的最为充分,其余指挥员不是在休假,就是对德军将要进攻的消息置若罔闻。
  
   但是,作为一个军人的敏锐嗅觉以及那位德国司务长的口供,使罗科索夫斯基深信战争即将爆发。据他后来追述,战争第一天,第九机械化军便碰上了一件非常窘迫的事情:部队和莫斯科、基辅,甚至卢茨克集团军(第5集团军)司令部失去了联系。无论如何要电话,上峰均无回音。
  
   没有办法,已经到了千钧一发的时刻。罗科索夫斯基毅然决定由自己来承担这份责任。他拆开绝密文件、砸开军火库、抢了民用汽车,命令部队开始集结。当时,许多人对罗科索夫斯基的做法表示抗议,管军火库的军需官把罗科索夫斯基和那些跟随他的士兵当成了“抢武器库的兵匪和兵匪头子,”双方差点打了起来…… 但正是依靠这种果敢的作风,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第一时间便劫走了方面军全部的200辆预备车辆。
  
   6月22日下午2时,第九机械化军在没有接到上级命令的情况下开始向前线进发。罗科索夫斯基回忆到,“部队井然有序,唯一的问题是后勤方面,我几乎没有任何弹药和燃料储备。”
  
    当时,前线的形势是十分险恶的。基尔波诺斯上将统辖的西南方面军虽然对战争准备的最为充分(他是第一个命令部队开进前沿阵地的方面军司令员。但斯大林认为这样会刺激德国人挑起武装冲突而撤消了他的命令)因此,西南方面军仍然在德军的打击下节节败退,龙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已经突破苏联边界并向其纵深挺进。
  
   6月23日,当基尔波诺斯上将得知罗科索夫斯基已完成集结并正在向前线进发后,真是喜出望外。他毫不犹豫地命令第九机械化军向德军发起反击,执行苏联最高统帅部下达的第3号进攻令。
  
   从纸面上看,第9机械化军似乎是占有绝对优势的——下辖坦克1000余辆,超过了龙德施泰特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和(下辖坦克720辆)另外:南方集团军群的战斗将会在后文“基辅大会战”中详谈)。
  
   但基尔波诺斯上将哪里知道,第九机械化军在经过200公里的急行军后,早就跑散了架。罗科索夫斯基自己也说,“我的机械军实际上是徒有虚名。”急行军200公里的直接后果是导致还剩下不到1/3的作战坦克——由于质量问题(尤其是那些旧式坦克)一次急行军就损失掉其中的2/3,在其它国家看来,真是恒古罕见的奇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9 11: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49
  
  
  
  
  
  
  
   “集团军司令”
  
   一位苏联军官后来感慨说,“在我们通过的公路上,到处摆满了为数众多、发生故障的重型坦克……”但没有办法,赶路要紧,只好一路走一路丢。运气好的,或许还能赶来参加战斗;运气差的,就成了德国轰炸机的活靶子。苏军坦克保养之差,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有诸多困难,但罗科索夫斯基还是忠诚地履行了最高统帅部的命令,他把为数不多的坦克集中起来,向迎面而来的德第十一和十三装甲师发起了反击。这是罗科索夫斯基在战争中的第一次表演,结果却演砸了,他的部队不但没能突入德军防线,反而在每一处地方都被顶了回来。
  
   在接下的几天里,德第十一和十三装甲师不仅顶住了包括罗科索夫斯基在内3个苏联军的强攻,反而势如破竹,把他们撵回了出发阵地。最后,苏第5集团军的司令部也丢了,却仍然无法遏制住德军前进的步伐,基尔波诺斯和莫斯科都曾寄予厚望的反突击彻底告吹,部队伤亡惨重。当初极力主张这次反击并积极其监督执行的西南方面军政治委员瓦舒金,更是由于巨大的失利而吞枪自杀。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感觉到再继续进攻下去是没有任何希望的,他向上级汇报,要求转入防御。但得到的答复却是命令他“继续向敌人翼侧进行反突击,将其消灭并恢复最初态势……”
  
   消灭?!简直就是在胡说八道!再进攻下去,就是与自杀无异!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写道:“我认为,方面军司令部当时只是简单地重复总参谋部的指示,而总参谋部实际上也不了解情况。”尽管统帅部仍在喋喋不休,再三要求他“不惜任何代价”继续反击。但罗科索夫斯基显然已下定决心,拒绝接受任何他认为不现实的命令。
   他决定自行其是。
  
   事实上,在与德国人几天的较量中,罗科索夫斯基已经发现了德军进攻上的漏洞。那就是他们的装甲集群孤军深入,缺少步兵配合。而且,德国人很懒的,相当依赖空中侦察,前进从来都是走大路,而忽视了侧翼的掩护。罗科索夫斯基决定试试一个新战术。他亲上前线,在卢茨克——基辅公路选择了一块地方,精心组织了他装备有85毫米新式火炮的炮兵团,构成了一个陷阱。他先把一部分反坦克炮摆上大路,另一部分则摆在公路左翼的排水沟里隐藏起来,由一个步兵师掩护。然后再派出少量坦克,且战且退,把德军引进埋伏圈。
  
   德国人果然上当,一切犹如罗科索夫斯基预先安排那样—— 一个德国装甲师(第13装甲师)沿着大路一阵狂飙,一头载进了这个陷阱。罗科索夫斯下了死命令,“得让法西斯分子靠近了才开炮!”双方距离相当近时,公路上的炮兵率先开火,打乱德军阵型,公路上塞满的摩托车和装甲车纷纷中弹起火。德国人大惊失色,也拉开阵势,准备与苏联炮兵一决高下。就在这个时候,隐藏在左翼炮兵也开火了,这种近距离的炮战使一长串的德军车辆变成了废铜烂铁。然而,德军竟然没能反应过来!被打得晕头转向的他们仍固执地以为敌人的主力在其正前方,于是继续前进,企图碾过苏军阵地,结果却越陷越深(菊爆的滋味不好受啊)被侧翼的炮火打得像狗一样。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得意洋洋地写道,“法西斯分子继续向前挺进,不过是让我们的炮兵有了更多的新目标而已。”
  
   所幸的是,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是缺少坦克,敌强我弱到了非常悬殊的地步,因此无法追歼德第13装甲师。要不然,汉森少将指挥的部队将会很荣幸地成为苏德战场上第一个被全歼的德国装甲师。
   从此直到7月初,罗科索夫斯基的第九机械化军又遭到了德国第13和14装甲师的轮番进攻,但他的防线几乎是牢不可破的!南方集群把吃奶的劲都用上了,也未能切断罗夫诺——基辅公路,也未能突破第5集团军的防线。难怪龙德施泰特会在一次报告中向希特勒感慨说,“苏联人真是无与伦比的防御大师,打了半辈子的仗,还从未遇到过如此精良的对手。”
    
   尽管罗科索夫斯基有着如此精彩的表演,但他在西南方面军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鉴于右翼巴甫洛夫的西方方面军被德中央集群围歼,其高级军官不是战死沙场就是被斯大林召回枪毙。为了重建西方方面军,铁木辛哥开始挖基尔波诺斯的墙脚(顺便提一句,卢金中将也是这样被挖过去的)。作为罗科索夫斯基的老上司,铁木辛哥对他信任之极,再加上罗科索夫斯基在战斗中表现突出,他很快被升任为西方方面军的一个集团军司令。最高统帅部命令他,“立即前往莫斯科述职。”
  
   现在,一个全新的战场在等待着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4: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59
  
  
  
  
  
  
  
  “罗科索夫斯基战术集群”。
  
   一回到莫斯科,罗科索夫斯基才发觉自己上了当。什么集团军司令,就一个所谓的“战术集群”!(他本来被告知前来担任第4集团军司令)。当罗科索夫斯基抵达西方方面军司令部后,铁木辛哥亲自接见了他。老元帅相当无奈地向他表示,第四集团军已经被解散了。眼下,霍特的第三装甲集群正在斯摩棱斯克北部实施突破,库罗奇金和科涅夫是指望不上的。德军在7月15日攻占了斯摩棱斯克——莫斯科公路上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亚尔采沃(斯摩棱斯克东北63公里),准备从背后攻击斯摩棱斯克。现在,我只能靠你去解除这个威胁!
  
   罗科索夫斯基表示压力很大,他旋即问起了最关键也是最最实在的问题——有哪些部队能交他指挥。
  
   在这个问题上,铁木辛哥的压力就更大了。大家都知道,铁木辛哥此时正策划在叶利尼亚方向实施反击,加之斯大林同志十分关切此次战役的实施。因此,他根本无法交出什么部队给罗科索夫斯基,能够给他的只有两个师:第101坦克师和第38步兵师。鉴于这两支部队着实有许寒酸,老元帅许诺道:“从莫斯科到斯摩棱斯克,一路上遇到的一切部队都可以归你指挥!”
  
   罗科索夫斯基就这样上了路——带着他所有的家当——8辆吉普车,一部电台和2辆由卡车改装的四联高射炮。当他星夜兼程,于7月16日抵达了设在亚尔采沃密林里的司令部后,发现局势实际上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问题的关键在于,交给他的两个师没一个是满员的,第101坦克师只有80辆老掉牙的T-26和BT-7,以及7辆新型“斯大林式”坦克(KV-1)。另外那个所谓的第38步兵师就更欢乐了:该部队原隶属于科涅夫19集团军,撤退时与主力失去了联系,后又被德机械化部队撵散,许多士兵连武器都没有。
  
   当得知这一切后,罗科索夫斯基明白事情很糟,但又得不到任何时间去整合他的部队。7月18日,霍特集群的装甲矛头强渡沃皮河,并占领了河东的登陆场,他们一路上不仅没有遇到任何有组织的抵抗,反而俘虏了相当多失去组织的苏军。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苏军的士气已濒临崩溃,负责防守斯摩棱斯克的卢金第16集团军陷入包围之中。
  
   但令苏联人不敢相信的是,霍特集群此时仍在大跨步地向前狂奔,而不是掉转头去,把陷入重围的第16集团军一口吃掉。很显然,德国人一项都喜欢在地图上画圈圈。他们总以为,“饺子”包得越大,装下的俘虏便越多。道理虽然是这个道理,但中央集群究竟有没有能力包“饺子”,这很值得怀疑。霍特先生一边怨声载道,抱怨他的搭档古德里安冲得太远,打乱了中央集群原定的行军轴线,可他自己却又干着同样的勾当——冲得更远,眼看都要冲进莫斯科州了。
  
   说来说去,德国人还是犯了他们的老毛病——胃口太大,低估了苏军的抵抗意志。霍特集群的正确做法是应该先把第16集团军一口吃掉,然后稳扎稳打,小心谨慎地沿公路向前挺进,而不是把这个集团军丢在后面不闻不问,从而形成一个潜在的威胁。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14:32: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60
  
  
  
  
  
  
  
   过分自信的恶果
  
   霍特集群冲得很快,并很快占领了亚尔采沃。此时,罗科索夫斯基正潜伏在亚尔采沃附近的密林里整合军队。但是,敌人已经打到了家门口,罗科索夫斯基表示不能忍了。他毫不犹豫地将部队投入战斗,并于极短的时间内在德军前进路线上组建了一条纵深的防御阵地。同时,他以手中的80辆坦克作为机动部队,随时策应防线上任何受到威胁的地带。
   接下来的一幕便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了——前一天还溃不成军的苏联红军在罗科索夫斯基的领导下像是嗑了药一般,变得顽强起来。使德国人特别吃惊的是,一旦他们突破了苏军防线上的某一点,满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便会遭到不知从哪里冒出来的苏军坦克逆袭。经过5日浴血奋战,以骁勇著称的德第七装甲师竟无法撼动苏军防线使之后退一步!
  
   更令德国人头疼不已的是,苏联KV—1式重型坦克简直就是一种“穿越式武器”。37mm反坦克炮一如既往的在战场上扮演了它那尴尬角色——无论从哪个方向射击;无论KV—1的装甲部分出现多少个令人不堪入目的弹坑,37MM炮始终都无法撼动这台令人生畏的庞然大物。一名曾与KV交手的德国坦克兵后来回忆说:“我们从800米距离开始射击,什么反应都没有。直到50米距离,我们的炮弹还是被弹飞,KV坦克根本不看我们,从我们身边开了过去攻击步兵。结果我们必须掉头在后面追赶。”KV坦克压倒性的技术优势甚至使一部分Ⅲ 、Ⅳ号坦克驾驶员在碰上KV坦克后弃车遁走,此类事件在德国以往的战争史上简直是不敢想象的。苏联人难道不是劣等民族吗?劣等民族怎么能生产出如此精良的坦克?!
  
   从7月18日至23日,罗科索夫斯基不仅打退了德军所有进攻,而且还不停地对敌人实施反突击。可笑的是,他麾下的7辆KV坦克不仅没有损失一辆,反增至10辆。而对面的第七装甲师却遭到了灭顶之灾——坦克损失过半,人员伤亡大得惊人,丧失了继续进攻的能力。无奈之下,霍特将军不得不调来第十二装甲师增援第七装甲师,并于7月27日再次向罗科索夫斯基集群发动攻击,德军的意图是在击破罗科索夫斯基的拦截后,进入斯摩棱斯克的远后方,对卢金集团军形成一个外层包围圈。
   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将军仍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顶住了两个装甲师的疯狂进攻。德国人的攻势从一开始便遭到了惨败。7月28日,罗科索夫斯基集中了他所有部队(包括第38步兵师师、101坦克师,以及10辆KV型重型坦克)以一次堪称大胆的反突击强渡沃皮河,硬生生地从德军战线中间撕开一个缺口。最后,一辆隶属于第203坦克团的KV坦克冲进了亚尔采沃市区,解放了这座夹在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之间森林深处的城市。在向最高统帅部的报告中,铁木辛哥元帅言简意赅地写道:“亚尔采沃仍被罗科索夫斯基坚守着……”(这是他唯一值得吹嘘的战果)
  
   事已至此,霍特上将终于尝道了冒进的恶果。他后来承认,5个机械化军在400多公里宽的正面上向前推进,没有步兵跟上,这就好比是伸开的五指,而不象握紧的拳头;这样的装甲突击是没有锐势可言的。此时的霍特已感到力不从心。很显然,他的集群与其说是在包围卢金集团军,还不如说是被夹在卢金与罗科索夫斯基之间进退维谷—— 一方面,他已无力吃掉卢金,另一方面,又无法越过罗科索夫斯基的战线以形成一个更大的包围圈。没有办法,霍特此时唯有声嘶力竭地呼吁落在后面的步兵迅速赶来,替装甲部队揩屁股。
  
   就这样,在罗科索夫斯基的猛冲猛打之下,局势发生了变化——在霍特与古德里安的结合部处,奇迹般地出现了一条可供卢金撤退的走廊,结果苏军从这里潮水般地突围。7月31日,卢金在接到放弃斯摩棱斯克的命令后也开始突围了。可是,霍特将军压根就不知道这个缺口的存在,一直到第2航空大队陆军元帅凯塞林亲自驾机飞过此处时,才目睹了苏军的突围。
  
   凯塞林元帅大吃一惊。他看到,无数的苏联士兵就像蚂蚁一样朝着东方涌动。装甲师在哪里?为何不封闭缺口?他立即呼吁霍特采取行动。但霍特已派遣了一个军去应付来自大卢基方向的敌人,另外两个师又被罗科索夫斯基打得满地打滚,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他把‘皮球’踢给了古德里安,要求他“火速派兵封锁包围圈”。
   在霍特不断催促下,古德里安做出了回应—— 他宣称,派不出任何部队了……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命令炮兵打炮,对突破口周围乱打一气(算是交差)。后来,西方学者普遍怀疑古德里安有意不管那个缺口,但古德里安也有难言的苦衷。因为,他的主要兵力向叶利尼亚伸展过远,为保住这个进攻莫斯科的跳板,正与铁木辛哥的生力军打得热火朝天。
  
   总而言之,缺口还是没有闭合……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陆军元帅明显无法驾驭局势的发展;更指挥不动霍特与古德里安这两位大爷级人物。很显然,要想阻止卢金突围,则必须先放弃叶利尼亚,而不可两者皆得。
  
  
   凯塞林元帅急坏了。他觉得,不去消灭被包围的敌人,而去另辟战场,简直就是“愚不可及的蠢事”。他恳请戈林向希特勒施加压力,让他下死命令一定封闭缺口。但他哪里知道,此时身处“狼穴”大本营的元首正患着严重的痢疾——腹泻,胃痛,恶心,四肢酸痛,浑身打寒颤,发高烧,足足折磨了这位独裁者十四天而无法处理军政事务。因此,空军要求批准第11空降师去封闭缺口的请求犹如石沉大海,结果也不了了之。
  
   现在,凯塞林元帅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实施空中打击。大面积地去杀死苏联人。从7月31日到8月3日,第二航空大队出动了所有可以升空的飞机,冷酷无情地摧毁了地面上一切正在移动的军事目标——卢金将军本人也在渡口维持秩序时被德机的炸弹击中,身受重伤。
   但是,光靠空军卖力是远远不够的。凯塞林完全清楚白天空袭的效果还勉强可以,夜间则基本无效。尽管苏联人失去了所有重武器,但仍有10万多红军将士通过这条走廊,与罗科索夫斯基集群顺利会师。同时,这也是开战以来苏军大兵团第一次成功突围!
  
  
   在亚尔采沃郊外的瓦西利卡村,当罗科索夫斯基再次见到卢金时,这位第16集团军的司令员是被人从车里抬出来的——他眼里布满了血丝,身体虚弱。数十年后,罗科索夫斯基仍然清晰地回忆起了卢金对他说的一句话:
  
   “第16集团军没有被击败,她只是消耗殆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15:25:3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61
  
  
  
  
  
  
   举棋不定
  
    8月4日,围绕着斯摩棱斯克地区的大会战终于落下了帷幕。德国人预计,大约有50万俄军落入陷阱。但他们清点俘虏时才发现,包围圈中的大部分都逃跑了——除去卢金带出的那10多万士兵,仍有大约10万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于夜间穿过德军战线,逃回了己方阵地。
  
   上述数据表明,西方方面军虽连续两次被来自德国的怪叔叔推倒,可两次都挣扎着爬了起来——她仍在战斗!以罗科索夫斯基集群为例,该集群在与卢金集团军成功合并之后,立即退回到维亚兹马一线。与此同时,卢金又很快接手了重组后的第19集团军;另一位叶尔沙科夫将军则接手了第20集团军。这三个集团军在很短时间内便形成了拱卫莫斯科的第一道屏障。
  诚然,俄国人是“打不死的小强”,但德国人却不是。当希特勒扳着臃肿的手指,在阴冷潮湿的地下室中盘算着自己的胜利时,方才颓然发现,在列宁格勒至黑海整个3000公里的战线上,斯大林部署的集团军仍有二十七个之多。这意味中央集群离莫斯科不到400公里,却仍要受到许多俄国部队的阻挠。全歼红军于国境线?这句话现在听来真像是一句天真的神话。
  
   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上将座不住了。曾晓何时,他告诉希特勒,苏军164个师中只剩46个还有战斗力(情报部门很可爱呀)。但到了7月下旬,哈尔德又在自己的日记中将这个数字修改为93个……他认为敌人已被“决定性地削弱”,但绝没有被“彻底消灭”。由此可见,斯大林的人员补充并未枯竭,他们的兵力仍比德国人想象的要多得多。在莫斯科以东的大后方,一支支崭新的集团军正在组建,每天都有增援部队开到。
   然而,对人力资源漠不关心的纳粹德国却寒碜到了可笑的地步,两国一相比较,哈尔德真是无地自容:在整个7月份,德军东线阵亡士兵人数为63099人,伤员15万人。但是,他们没有预备队,也没人想要去改变这一囧境。哈尔德只能痛心疾首地写道:“除了用康复的伤员解决这个问题之外,别无他法……”
  
   在这种前提下,以哈尔德为首的陆军人士对于攻克莫斯科的渴望就更强烈了。他们坚信,将莫斯科作为首要目标,苏军将调集大量的军力来保卫它。拿下这个城市以及周围的兵工厂,苏联将四分五裂。再也不会对帝国构成威胁。
  
   鉴于这一目的,陆军统帅部很快便制定了进攻莫斯科的详细计划。一向不太管事却风头十足的冯·博克元帅更是神气十足地向同僚表示——他将第一个驾驶坦克冲进莫斯科——就像当年驾机在巴黎降落一样。
  
   我们知道,此时的元首正患者重病。医生的诊断是:急剧发展的冠状动脉硬化(一种不治之症)。尽管他老早已下令取消向莫斯科发动直接进攻,并剥夺了中央集团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斯摩棱斯克战役结束后,霍特集群将奉命派往列宁格勒。此时,北方集群正三面包围着这座城市,却怎么也啃不下来(很显然,没有霍特帮忙,弱小的北方集群是无力攻克这座北方重镇的);另一方面,古德里安集群将被派往南部战场。此时,龙德斯泰特麾下的南方集群正受阻于乌克兰大草原,眼睁睁地看着乌克兰首府基辅却无力攻取。这两个地区,在希特勒看来,都比莫斯科更重要。元首的如意算盘是:攻占两个目标以后,即从那里出发,沿着向心方向对莫斯科实施突击。那时,莫斯科就像是熟透的苹果,会自动地落入他的手中。
  
   但是,元首很合适宜的重病却令哈尔德感到了片刻的狂喜。他们不声不响地试图将自己的战略付诸实施。在这点上,甚至连一向支持“元首战略”的凯特尔和哈尔德也倾向于对莫斯科的直接进攻。元首下令南北分兵的战略根本无人理解(更无人执行)。
   直到8月中旬,希特勒的身体渐渐复原时,他才发觉有人在背后搞了鬼。
  
   现在,围绕着莫斯科还是基辅的世纪大争论开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5-7 15: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262
  
  
  
  
  
  
  
  
  
  致命的直角(Ⅰ)
  
    毫无疑问,陆军参谋部的唯一目标是消灭敌有生力量,而希特勒却热衷于政治与经济目标。
   为何元首总是不愿意向莫斯科进军?用约德尔的解释就是,“本能地避免与拿破仑走同样的路。”129年前,拿破仑皇帝同样将莫斯科当做“战略的重心”。问题是,他占领那里以后,人困马乏,左右侧翼又受到威胁,呆了一个时期,无路可走,只有撤退,最后落得一个悲惨结局。
  
   希特勒搞不明白了,阿芒·科兰古的《随拿破仑远征俄国》照理说是一本科普读物呀!他自己读过,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肯定也读过。但他们为何不肯从历史教训中吸取一点经验呢?
   然而,陆军并没有轻而易举地向希特勒屈服。对于元首这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做法,陆军人士实在无法忍受。8月4日,在中央集群举行的一次例行会议上,希特勒听取了中央集群各司令官的情况汇报。冯·博克元帅和他的集团军司令员们一致认为,“必须无条件地继续向莫斯科进攻。”希特勒没有说话——他一言不发地听完了将军们的陈述后,才开始了他那众所周知的冗长、充满政治色彩的讲话。
  
   古德里安后来讽刺道,“元首又在那里发表高论了!”于是乎,他们个个面无表情,听得昏昏欲睡。总而言之,元首断然拒绝了进军莫斯科的建议,认为必须先占领列宁格勒和基辅。最后,他将基辅放在了首要地位。他认为,从这里能够得到工业原料和粮食,没有这些,要想继续进行两线作战是不可能的。
  
   与往常一样,元首的建议是没人听的。将军们显然意识到了,希特勒病得不轻,没有精力来约束陆军。在尔后的几天里,中央集群各部队仍在按原计划进行休整,并期望在休整完毕后直接冲向莫斯科。
  
     元首一直被蒙在鼓里。显然未意识到他那宏伟的计划无人执行。约翰·托兰在《从乞丐到元首》中尽情的嘲弄说:“执行的既不是希特勒战略,也不是哈尔德的方针,而是两者的混淆物。”
  
   8月18日,陆军向希特勒摊牌的时候到了——勃劳希契把一份备忘录交给了希特勒。该备忘录毫不掩饰地传达出了陆军对攻取莫斯科的渴望;并严辞拒绝了希特勒提出的关于将兵力转调南北作战的方案。拒绝的理由很简单:过不了几个月冬季就要到来,考虑到天气因素,中央集群必须立刻向莫斯科挺进。
  
   勃劳希契显然是找抽的。因为希特勒很快便做出了答复——他给予了陆军总司令非常激烈的还击。为了澄清形势,希特勒于8月21日发布了一道命令。这道命令是不可能被误解的:“……最重要目标不是莫斯科,而是乌克兰……冯·博克的中央集团军应和莫斯科对峙,保持守势……”接着,在这道命令下达几小时后,希特勒生气地口述了一份信件给勃劳希契,他攻击说,某些指挥官已受“自私的欲望”驱使,并把陆军总参谋部说成是“死抱着过时理论”的集中营。第二天,勃劳希契本人也受到了批评,希特勒指责他“缺乏领导能力,受制于各集团军的特殊利益……”(相反的,戈林受到了表扬)
  
   这封粗暴的信件,引起了陆军内部的轩然大波。直接后果是——哈尔德被骂哭了;勃劳希契的心脏病也轻微地发作了一次。哈尔德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写道,“闻所未闻!忍耐的极限……”一心第一个冲进莫斯科的冯·博克元帅则显得更为痛苦,他在日记中以一种几乎自言自语的方式喃喃说:“我想毁灭敌军……大批的敌军就在眼前……”他给元首的副官打电话,以一种哀求的语气“请求元首至少要听听古德里安的意见。”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5-9 09:07:32 | 显示全部楼层
终于更新了,等了很久很久了,最喜欢看二战的故事和纪实,尤其是阿登战役和苏德会战!!!!     崇拜希特勒!!!  伟大的元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7 06:0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