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1-12 11:3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创造历史的渴望,使毛泽东没有理会党内关于缓进的建议。向有雄心的他清楚的知道,要想真正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比拼中胜出,仅有武功是远远不够的。打下江山,至多不过是又多了一个开国皇帝。中国历史最不缺的就是改朝换代,当然也就不缺开国皇帝。所以超越先贤,就必须要在文治上有所突破。苏联的成功经验就摆在眼前,用集体化合作化代替奉行了两千年的小农经济,引入大型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这是一个理论上无懈可击的选择。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会主义苏联的伟大成就,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远景加上毛泽东在党内的崇高威望,使得广大基层干部由衷的热情的投入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事业当中,改造的速度,大大超出了本已十分激进毛泽东的预料,到1956年底,全国96.3%的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其中87.8%加入了高级社。
对于地主富农们来说,东西反正已经被抄了,分给张三李四,亦或是让集体拿去,跟自己已经没什么关系,所以他们没道理也没能力反对改造。可对于刚分到了田地,准备全心全意当新时代地主的普通农民,私产充公可不那么容易接受了,但你大字不识的,能说出什么来,东西本来就是地主富农家的,是人民政府分给你的,现在带领你们搞社会主义,大家搞集体所有,建立天下大同社会,你也没少什么东西,你有什么权力有什么资格有什么道理反对?你反对合作社,除了暴露自己的私心,什么好处也得不到。既然毛主席说这么干好,咱们就听了他们的呗。所以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期进展还是比较顺利的,
问题,也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了,首先就是收入下降。刚土改那会儿,农民们不用给地主交租了,出一分耕耘,得一分收获,老公老婆儿子闺女,热热闹闹勤勤恳恳的在自家土地上,描绘美好的未来,加上战后的和平环境,农民特别是贫下中农的生活明显改善,在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劳动和生活是幸福的,因此,心向共产党,感谢毛主席,成为了这些得到了实惠的百姓的心声,当然,被剥夺了财产的地主富农恐怕不会感谢毛的,但一是他们人少,二是他们也不敢公开表达不满,所以他们的思想属于非主流,暂时可以忽略不计。后来一搞社会主义改造特别是转眼就蹦到了高级社,可就麻烦了,说好了让我们把自己的生产资料入股,还没分红呢就给取消了,搁谁也不会高兴。再说按劳分配吧,说的好听,可你相关管理制度又没跟上,这个劳的标准怎么定啊,干好干坏干多干少怎么分啊,普通老百姓,也没有那么高的共产主义觉悟,干好干坏一样我就不要好,干多干少一样,我就多歇会儿。如此一来,总收入下降是必然的。
其次,基层干部水平不高脾气不小。几千年来,中国的基层管理是“政不下县”的,县官就是最低级干部了,芝麻官嘛。乡村一级都是靠士绅阶层来维护的。所谓士绅,贵在一个“士”字,就是“士为知己者死”、“士可杀不可辱”的“士”,知识分子的意思,中国古代非常崇尚“士”文化,当你读了书了,有了知识了,不光别人高看你一眼,你自己也得把自己当个人物,各方面要自律才行,这就是道德的力量。所以,管理村子的士绅,必须是公认的有知识有文化且德高望重的人,谁家邻里有纷争了,分家有矛盾了,都会请他来给评理,甚至通奸了、偷盗了、打伤人了这类事情,也由士绅来断案判决并处罚。
知识、文化是有价的,没钱上不起学哪来的知识呢,知识和钱既然是正相关的,那么士绅大都是地主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家世代生活在这乡这土,如果能被乡里乡亲信任,出来管管事,是莫大的荣誉,也非常有成就感。地主也是人,解决了温饱之后就会有更高的精神追求,所以为村民义务劳动,这些地主都很愿意,甚至在正常“摊派”以外,一些士绅还会从他们收取的“地租”中拿出一部分,来维持地方事务的开销,如教育、道路、赈济等。反正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地方事务有限,费用也很有限,地方士绅还是很愿意负担这些,来换取更高的心理满足的,村民们对于这样的好干部自然也就没有二话。所以世世代代以来,大家相安无事,这种村民自治结构,一直十分稳固。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开放的进行(虽然是被迫的),城乡差别越来越大,农村中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更多的开始走出农村走向城镇,有钱的地主也开始迁徙到城镇去做买卖,随着人才的外流,农村中士绅候选人的水平逐渐降低。而与之对应的是,连年战乱,横征暴敛,乡村事务越来越多。原来的士绅阶层是维护乡里治安、保护乡亲的物业公司,可物业公司能力有限啊,对付个把小偷小摸尚可,面对荷枪实弹过来征兵抢粮的,可就嘛招都没了,今天这路军阀刚走,明天那路土匪又来了,今天是革命军,明天就是日本人,上面压下面挤,当个士绅两头不落好,干脆好人不愿干,坏人抢着干吧。于是,士绅阶层开始慢慢消亡,土豪劣绅的比例逐年上升。
中共上台,丝毫没有打算重建曾经行之有效的基层管理模式,而是通过土改,直接把地主阶级给铲除了,代之以文化水平偏低的干部直接管理基层事务。可你搞合作社,那就是股份公司啊,管十个人和管一百个人不一样,分管各部的部门经理和统管全局的总经理要求也不同,各个岗位如何安排,如何用人之长,如何绩效考核,这是学问啊,不是光有热情就行的。当时,中共党内都充满了共产主义理想,没有人反对社会主义改造,但在高层,却有缓进的建议,就是害怕时机不成熟啊。
一群文化素质不强的干部,领受了一项前无古人经验可循的工作,不闹出点幺蛾子倒奇怪了。农民最大的特点就是散漫,这是由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大多数的农活都没有太强的时间性,早一会儿晚一会儿,早一天晚一天的不碍事,现在集体劳作了,你们想多会儿出工就多会儿出工,那怎么给你们记考勤啊,还怎么按劳分配啊,所以干什么,几点干,都得由咱们社干部说了算,大家步调一致才行。本来悠闲的农耕变的紧紧张张,农民们不习惯就有怨言,咱干部们也不是吃素的,面对怨言给你来的简单粗暴,还有的干脆给你来个张嘴就骂抬手就打,连地主都敢打,何况你们普通百姓呢,奴隶主庄园也不过如此啊。深受先进的封建思想浸淫多年的广大农民,岂能接受奴隶社会复辟啊,于是干群关系变的十分紧张。
更有甚者,出现了较为普遍的贪腐问题。原来财产是私有的,干部们的权力有限,想腐败没机会,这会儿可不同了,大家的东西都归咱们们管了,有权力没监督,单靠道德素养维系,能有多大力量啊。刘青山张子善官大,就多贪点,咱地方小吏比不得他们,闹不了那么大动静,意思意思总可以吧。江苏省泰县张甸区,4个乡39名干部中,被查出利用职权贪污挪用公款有16人,占41%,7个社701个社队干部中,贪污挪用公款的有176人,占25.1%,张宏良之流说那会儿干部们可清廉呢,我怎么就看不出来呢,至多是不比现在坏吧。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退社吧,自己单干自负盈亏,不给政府添乱,享受当地主的乐趣,继续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于是,退社风潮以风起云涌之势,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