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关河五十州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2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和阎锡山一样,孔某人一向被大家封为山西大财主,经商很有才,私下也嫌了很多银子。照理,他这样的人,对身外之物应该是抱很无所谓的态度的。

  可你见过谁真正嫌钱多的?何况在民国笔记中,这位孔兄虽然会几句洋泾浜的晋版特色英语,实质却是大俗人一个,与他的小舅子相差不是一星半点。时人甚至认为这位自称的孔子后裔颇似三国时的一个著名人物——那个同样俗不可耐的刘表刘景升。

  不过俗人就有俗人的好处,因为跟俗人们打交道,正是萧振瀛的特长。

  见面以后,话里话外,萧振瀛都透着这么个意思:虽然我们老西北军已落魄至此,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孔先生今后会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的。

  一个人会不会说话就是大不一样,孔祥熙听到这里,大受触动。

  民国时代,与过往的大宋王朝有相仿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很多武人虽然从根子上说是个大老粗,却极爱附庸风雅,死皮白脸地都要往“儒将”上面凑,在穿戴上盛行不爱武装爱红装,平时军装是根本不穿的,长袍马褂兼瓜皮小帽是其惯常打扮。不同之处则是与宋代士大夫多不屑与武人为伍不同,民国的文人是非常向往和带兵打仗的人有上一腿的(典型的比如汪精卫)。

  对于孔祥熙来说,后者的意义更加重要。毕竟他不可能像宋子文那样自己拉起一支税警总团来,要想在老蒋这个连襟前面提高身价,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和有实力的武将们拉上关系。

  不错,如今的西北军是今不如昔了,然而这就跟炒股一样,原始股价格低,以后上涨的空间才大啊。同时,这个股票简直就等于自己免费送上门来的,除了动动嘴,实际根本花不了什么成本。退一万步来讲,即使以后真的涨不上去,变成了垃圾股,他孔某人也用不着急得跳脚。

  孔祥熙用他那孔方兄一般的心思,拨拉了两下算盘,觉得这笔买卖实在划算,非常值得一试。

  然后他就去跟老蒋敲边鼓去了,敲来敲去,无非让老蒋相信,这个宋哲元虽然在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中多次担当反蒋急前锋,但其实是因为身处老冯帐下,不得不为之的结果,其实他这个人的为人还是很不错的,对你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恶意,当年还力争过反蒋不如反阎呢。

  看着老蒋的脸色缓和下来了,孔祥熙立即给萧振瀛带信:是时候了。

  萧振瀛着手拜见老蒋,但不是通过孔祥熙,而是通过另一个政府元老于右任。道理很简单,老蒋为人是很多疑的:你成天在我耳朵边说某个人好,紧跟着又推荐那个人的使者来见我,请问到底是何居心?!

  这位于老亦是陕西人氏,与西北军的关系比孔祥熙可深厚多了。更重要的是,他虽称元老,但在国民党和国民政府内部向无实权,属于老蒋并不十分忌惮却又要给足面子的那种人。

  于右任引荐的人,老蒋自然没有不见之理。

  (420)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老蒋面前,萧振瀛细说原委,表示希望能对宋哲元部进行改编。

  老蒋表示同意,让他找军政部长何应钦具体落实相关事宜。

  萧振瀛没想到事情这么顺当,不由喜不自禁。

  且慢,萧大哥,按照我的人生经验,如果一件事情太过顺利的话,往往就值得怀疑了。

  我们永远不要相信,成功会从天而降。很多时候,它恰恰意味着磨难的开始。

  果然,何部长的回答犹如给萧振瀛兜头浇了一盆冷水。

  何应钦说,编制原来是有一个的,那就是第27路军,不过现在已经取消了。

  那还有没有新的编制?

  有。不过需要等。

  这一等就是两个月。

  萧振瀛什么回话也没能等到。

  两个月,对萧振瀛自己来说没有什么,尽管京城米贵居不易,但钱省着点花,还算够用。可他是个仗义的人,一想到流落山西的弟兄们吃穿无着,不知道在受着什么样的苦,心里就跟刀铰一般,实在是不好受。

  坐下来细细一想,明白了。

  老蒋口头答应,实际上是敷衍之辞,内心并不同意。

  什么叫没有编制?纯属扯蛋。只要他愿意改编你,根本不在乎多给你一个编制。

  老蒋和何应钦这一主一仆,说穿了就是在踢皮球。答应要传经给你,传的却是无字真经,让你空欢喜一场。

  照这个样子,别说两个月,就是再等两年,也不一定能等来自己想要的好消息。

  再托人想见一见老蒋,发现这条路子已经被堵死了。

  老蒋说他忙得很,不见,让他继续跟何应钦联系“具体事宜”。

  这样不行,得重新想法子。

  天不亮,萧振瀛就站在老蒋的办公楼下面苦等。

  心诚是心诚了,但如果老蒋不知道,那你这苦头就算白吃了。

  很快就有秘书向老蒋报告,楼下有个人说要见您,而且上班前就在等,估计他要是不见到您,这一天就要撂在这里了。

  人家秘书也忙得很,不去给领导写报告,管这闲事干嘛。

  嘿嘿,关系呗。

  高手就是高手,经过一番七弯八绕,萧振瀛这回把关系通到老蒋的秘书那里去了。

  老蒋一听还有这事,有点意思,那就出来看看吧。

  一看,又是那个萧振瀛,拔脚就要回去。

  萧振瀛马上追上来,对老蒋表示:这一回我只跟您谈三分钟,三分钟谈完,我即刻走人。

  老蒋是个很好面子的人,对方这么一说,他倒不好意思不继续听下去了。

  在准备这个三分钟陈述之前,萧振瀛很花了一番心思,动了一点脑筋。

  为什么第一次见面会导致失败的结局?关键还在于没有把老蒋的心理研究透,没有从他的角度想问题。

  那么老蒋现在在想些什么,或者换句话说,中原大战后,他万事无忧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老蒋整天想的就是要“削藩”,将东北、华北这些地方都合并同类项,归入中央的囊中。中原大战,他虽然斗倒了老冯和老阎,使自己在南京政府的权威一时无二,但这并不意味着华北可以真正归其统制了。

  东北军的入关,一方面使老蒋最终奠定了胜局,但另一方面,也使得华北局势更趋复杂化,那就是前者可能因此坐大。

  东北从形式上虽说是易帜了,其实中央政府在那里根本难以插足,如果整个华北也由东北军一手掌控,那就又变成了另一个东北。

  只有从这个角度出发,想老蒋之所想,急老蒋之所急,谈话才有效果。

  (421)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要的是如何使华北不由东北军一家说了算。

  萧振瀛分析说,山西一向都是华北的核心(“得太原者得天下,得太原而尽得地利矣”),只要保证这个地方不被东北军染指,其它事情就好办了。

  这个话题,立刻引起了老蒋的兴趣。

  那么,你有什么妙计吗?

  有。

  萧振瀛的计策就是,借助宋哲元这些原西北军将领的力量,再联合晋绥军旧部,就可以抗衡东北军,使其难以进入太原。

  三分钟谈话,基本上都是萧振瀛在说,老蒋只听不说话,听完之后也不表态。

  说完了吧,那好,我走了。

  帝王心术,就算别人真的说到了心坎上,也不能轻易地让对方知晓你的心思。何况面前站着的是萧振瀛这样的小人物。

  但表态仍然是必须的,不过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行动。

  几天后,不需要萧振瀛再托人求情,老蒋主动召见了他。

  老蒋明确告诉他,可以按照他们的请求,让宋哲元在山西运城编一个军出来。

  老蒋这关算是过了。可这事还不是老蒋一人能说了算。

  当着萧振瀛的面,他也很实在地告诉对方,你得再去找一个人。

  谁?

  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少帅张学良。

  华北地面上,只有他点了头(“请派令”),这事才算成。

  从老蒋这里拿到路条,萧振瀛就去天津找张学良。

  可是天津的事并不比南京那边更乐观,因为有人跑过来插队了。

  这个人不是别人,也是老西北军中的知名人物——孙良诚。中原大战溃败后,这位老兄也变成了光杆司令,跑到天津来做寓公了。

  做寓公虽然不愁吃穿,可哪有带百万兵风光,孙良诚便也想通过关系到少帅这里来报个名,由自己负责改编晋南西北军。

  替孙良诚操办这件事的人叫郑道儒。此君也是能人一个,在老西北军时就办过对外交涉,后来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还当过经济部部长。但能则能矣,碰到另外一个更能的,郑君就没折了。

  在这之前,郑道儒本想先取得张自忠和赵登禹的支持,但事与愿违,这两人都被萧振瀛说服了。他便索性赶回天津,准备直接走张学良的门子。

  忙了个昏天黑地,肯定不能为别人做嫁衣裳。萧振瀛抖擞精神,赶紧行动开了。

  论名气和地位,孙良诚属于“韩石二孙”四猛中的一员,宋哲元位列老西北军“五虎上将”,可算各有千秋,如今两人境遇又差不多,在编制问题已经通过的情况下,究竟选择谁,全在张学良一念之间。

  萧振瀛铆足劲,把他所有能用的关系都给用上了。

  我忘记提一句了,萧振瀛本人就是地道的东北人,他的祖上也是从山东逃荒出来闯关东的。

  在进入西北军之前,萧振瀛曾在东北军政里面呆过很长一段时间,而且做的官还不小,后来因为实在看不惯有些达官贵人的做派,才愤然进关找出路的。

  他利用这种关系,先找到一个人。此人在张学良手下做承启官。所谓承启官,其实干的就是看门老大爷的活,有客人来见,负责给里面通报一声。

  别看人家官不大,能量可大得很,甚至连高官都得拍他们的马屁。此中秘诀,有兴趣的同志不妨翻翻《官场现形记》或者明清笔记。

  (422)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26:02 | 显示全部楼层
  萧振瀛陪着他吃吃喝喝,把原先的关系又给拉近了一步。最后再翻翻腰包,借来的钱已经用得差不多了,大概就剩下个1千多块。一咬牙,全给了这位仁兄,要求就是让他重新调整一下会客次序。

  那时节,少帅在华北灼手可热,权倾一时,不是你想见就能见着的。实在要见也可以,得排队。

  郑道儒本来是排在萧振瀛之前的,承启官随手一拉,就把萧振瀛的位次拉到前面去了。

  萧振瀛排在最后,结果却最先受到了张学良的接见。这种中国人排队的规矩,估计傻呆呆的老外是永远弄不懂也学不会的。

  这次与张学良见面,萧振瀛充分吸取了京城跑项目的经验教训,他知道这次绝无退路,所以非得先摸准心思再和对方说话不可。

  关键是你得换位思考,现在最让少帅烦心的是什么事。

  他最烦山西的那些事。

  本来中原大战结束后,论功行赏,山西就是东北军的地盘了。可山西是阎老西的,别人动也动不得。

  人倒是下野了,然而阴魂不散,山西地方政府和晋绥军归根结底还是听他阎某人的。

  那时候的山西,可不比平津差多少,风光好得很,富得流油的一个地儿,你要说少帅不动心,那就是假的。

  可怎么进得去呢。

  我给你想办法啊。

  萧振瀛说,晋南不是有西北军吗,当初阎老西不念旧情,不肯收容宋哲元,于是宋哲元就恨透了这个势利的老家伙,现在你只要让宋哲元负责收编这部分晋南的西北军,都不用自己出面,就可以达到制衡山西的作用和效果。

  虽然不是每一个东北人都会忽悠,但经过本山大叔的经常性提示,我们知道,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东北人是擅长这一绝技的。

  听萧振瀛这么一撺掇,少帅果然颇为动容。

  和在南京时一样,旁边仍然少不了敲边鼓的,而且还都是东北军里面的要人,这些人以前也知道和认识萧振瀛。一套近乎,就都跑到少帅那里帮他说话了。其中,就有堪称位高权重的万福麟。

  你们既然都说宋哲元好,那还犹豫什么,就他了。

  可怜在这过程中,孙良诚派出的那位郑道儒一直被蒙在鼓里。他算算日子也差不多了,怎么少帅还不接见我,就跑去问,却被承启官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和理由给挡了回去。最后,眼看大局已定,郑道儒才被允许去拜见张学良,然而这时候说什么都是多余的了,因为有关任命早已下达。

  人家红头文件都出来了,哪里还能再收得回去。

  民国十九年(1930年)11月,在中原大战结束仅仅一个月后,晋南西北军就正式统编为第3军,宋哲元为军长。

  2个月后,第3军改番号为东北边防第3军。直到“九一八”事变爆发前,驻晋部队重编番号,才正式被命名为国民革命军第29军。

  缔造29军,萧振瀛实为首功。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两个孟尝君一样的人物都跟西北军有脱不开的干系——何成浚打垮了一个老西北军,而萧振瀛却只手重建了一个新西北军。

  (423)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27: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朋友和兄弟,萧振瀛给了宋哲元一个最好的交代,而宋哲元自然也得给弟兄们一个交代。

  功劳最著的萧振瀛好安排,这人没有什么名利心(“其性慷慨”),老大的位置他都推掉了,做什么都无所谓,最后担任了总参议。

  宋哲元原先的参谋长张维藩仍任29军参谋长。

  29军下辖2个师,张自忠是部队改编中的主力,自然其中一个师的师长必须由他担任。另外一个师的师长,则由冯治安担任。

  冯治安本人当时已无一兵一卒,但他过去于张自忠有保举之恩,加上又是宋哲元曾经的嫡系人马,居师长之位,大家都无话说。冯治安和赵登禹的关系很好,赵登禹也就到他下面做了旅长。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副军长。

  副军长这个职位是原先计划里没有的,但兄弟们的座次摆不平,只好临时插了两个板凳进来。

  其中之一是小名叫“呆子”的刘汝明。他原先在老西北军中的地位是和宋哲元差不多的,中原大战后手下的兵也折腾得没剩下几个,便来投了宋哲元。按照宋哲元一开始的想法,29军准备编3个师,也让刘汝明当师长。

  一个军编三个师,这在陆军里并不逾越常规,但这个方案在少帅那里通不过。宋哲元只好让他做了副军长。

  另一个副军长是秦德纯(保定军校第2期步兵科)。

  在29军中,如果说萧振瀛是萧何的话,秦德纯就是张良,两人在一起堪称黄金组合,为日后29军的发展壮大和在华北抗衡日本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29军虽然是由宋哲元当头,但实行的却是现在流行的圆桌会议的模式。大家达成默契,不管多大的事情,都要由这“八巨头”集体商量,集体负责,计议好后再行动(“尺事八人共议,谋定而后动”)。

  经过这么一运作,29军成为老西北军旧部中相对最巩固也最团结的一支部队,外人轻易很难拆分得开,自然也不用提什么倒戈和离间了。

  户口问题终于解决了,可是他们还面临着时时揭不开锅的难题。虽然有了编制,但29军的军饷却少得可怜,毕竟是杂牌军,能让你们凑合着一块吃就不错了,再要想吃饱和吃好,实在是很不现实。当然,南京那边也怕这些穷哥们被逼疯了会闹事,所以有时候也记得洒过来一点补助费,可是这点毛毛雨完全于事无补。

  萧振瀛,为了大伙,你还是再去南京跑一趟吧。

  自从老蒋上次见到萧振瀛后,便对其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前已委任他为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这次再见面,萧振瀛也不再说什么西北军,29军,口口声声都是“咱们的部队”——有“咱们的部队”在山西,东北军进不来,晋绥军出不去,您老就放心吧。

  为了“帮助”老蒋彻底看住山西那个不安分的阎老西,萧振瀛还在老蒋面前拍了胸脯,表示29军有意北上,开进晋东的阳泉,对西北军的“世仇”阎锡山负起监视之志。

  (424)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3:32: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蒋那段时间正好在犯愁。因为每次华北这边反蒋,后面都有这个阎老西在后面捣鬼。这次中原大战,好不容易把他赶了下去,但此人仍然阴影不散,中央军也依旧开不进山西——不通车(山西路轨跟全国其它地方不同),不配合,不鸟你,像个剌猬一样,让老蒋无处下嘴,急得不知如何是好。

  萧振瀛的主动提议,解决了老蒋的一个心病,当下乐不可支,欣然同意。

  既然如此,下面这个口就比较好开了——29军恨阎入骨,非常愿意为您效忠,不过他们现在遇到了点小困难,没钱。

  这个容易。

  老蒋当即刷刷两笔,拨特别费每月30万,并承诺追加每月军饷。

  这趟回来,萧振瀛一次就先带回了两个月的特别费:60万(一说为50万)!

  随银子在一起的还有清单,就象现在的工资单一样,给你详细标明每月增加的各种军饷收入,对此,那些苦惯了的西北兄弟都觉得非常稀奇,他们这才知道,原来当兵是可以拿这么多工资的,而且可以拿全。原先在老西北军的时候,基本就只能管个饱饭,每月只能发几块钱“鞋袜费”,就连这也从来没有发全过。

  经过萧振瀛的上下打点,这支寄人篱下的部队也开始过上了像模像样的生活。

  可是,好日子总是不能长久。没过多长时间,有人来赶他们了。

  因为那个最不遭待见的阎老西又回来了。

  其实这个著名的铁算盘从来就没有真正离开过。当初,中原大战失败下野时,他可怜巴巴地说自己准备“出洋考察”,趁大家一不留神,却跑到大连躲了起来。

  老阎那多精明的一个人。真的出了国,我还能回得来吗?

  人在大连,山西的一举一动却仍然在他掌握之中,而山西军政当局也对他惟命是从,所以东北军不管怎么努力,始终都无法对山西进行渗透。

  过了大半年,觉得风头过了,老阎又偷偷地坐上飞机,回到了山西老家。

  按老阎的说法,他是思念故乡,特地回来“隐居”的:你们都不要来看我,让我一个人静一静。

  其实这就是一个信号,隐含的意思就是,你们都来看我吧,让我给你们说一说。

  山西军政巨头徐永昌、杨爱源立刻前来拜见,这一下等于广而告知,从山西到华北乃至全国,都知道老西回来了。

  老阎的这一手确实很高明。到这一步,你们杀也不能杀我,赶也不能赶我,我就赖在这里了。

  老蒋知道后立刻就急了,不是说好要“出洋”的吗,怎么还耍上赖皮了,马上致电徐永昌,让后者催老阎出国。接着,老蒋、张学良又双双派出代表,去做老冯(此时也在太原)、老阎的工作。

  甭管你们用什么手段,硬的也好,软的也罢,二老不为所动,哪儿也不去,更别说出国了。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加快了老阎复出的步伐。

  在当年的国民(xx)党四大上,老蒋当众做了检讨。作为“痛改前非”的表态之一,便是与以前的“反对派”重归于好,老冯、老阎又重获政治生命,不仅取消了对他们的通缉令,还成了响当当的中央委员。

  (425)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3:35: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老阎变乖了,他自己搞了一个“中的哲学”,认为以前之所以倒霉都是不够“中庸”所至——本来好端端的,去惹人家老蒋干什么,弄得自己惨不忍睹。

  明摆着,老阎这是真的服软了,对老蒋。

  对舆论,他顺应潮流,赶了一回抗日的时髦,向中央积极献计献策,要求政府拨出10万劲旅死守锦州。

  至于10万劲旅怎么个拨法,那可不是他的事。你们只要知道我老阎是个积极要求抗战的好人就行了。

  如他本人所愿,老阎的声誉立刻焕然一新。

  可是,最关键的那个人——老蒋依然不表态。

  看来还是自己诚心不够,那来更猛的。

  老阎使尽吃奶的力气,拿出了一份东西,这就是有名的“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

  要说这份草案还真算得是老阎呕心沥血之作,它的主旨,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把山西建成抗战的前沿基地。

  我再也不跟你调皮了,就给你当小弟,在前面替你老人家出力流汗,挡着日本人,这总可以了吧(“锡山治全国而不足,治两省而有余”)。

  老阎认为,他心诚到如此地步,老蒋看了一定会感动得眼泪花花的。

  可是偷眼一看老蒋那样子,老阎顿时心凉了半截——这位看上去仍然一副无动于衷的表情。

  真不把我当人看啊。

  超愤怒。

  老阎这边嘴一撇,太原那边心领神会。

  学生上街搞抗日示威游行,国民(xx)党山西省党部开了枪,杨爱源马上以此为由,封闭了国民(xx)党党部,连负责人也被抓了起来。

  老蒋得知消息,连忙找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解决问题。

  徐永昌摊开手,说自己毫无办法,因为山西境内没人听他的。

  那他们都听谁的?

  当然是听阎锡山阎先生的了。

  我徐永昌办不好这些事,只有阎锡山能办好。(“在我办是事倍功不到半,阎先生办是事半功不止倍”)。

  据说徐永昌还曾经推心置腹地跟老蒋摊过牌——

  中原大战后山西政治经济一落千丈,大家都怨声载道(“军政与人民均不堪其苦”),说明阎锡山当家还是有一套,他不出山,山西没准得玩完。

  知道中原大战蒋阎有积怨,又干脆把话给挑明了:阎锡山最大限度不过是你的政敌,而政敌是可以合作的(估计老蒋对这一点也是深表赞同,搞政治的,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嘛)。

  接着辟谣:人都说老阎抠,其实抠来抠去,也没往自己兜里抠,都花到“公家”上去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是一个最称职的公务员!

  最后一点,徐永昌说的很不客气,却也可能最能打动老蒋:“你不但有与阎先生合作的必要,将来他还会有帮你的时候”。

  徐永昌靠嘴,其他人就靠行动。老蒋的脸色一缓和,山西省党部那个负责人立马就被放了。

  既不跟我争(权),又说要帮我(忙),老蒋终于被说动了。正好那时候“一二八”淞沪会战已经进入庙行大战的阶段,山西这里确实也不容再有闪失,老蒋一伸手,就把老阎捞了上来。

  (426)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3: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2月20日,阎锡山被委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新爬上了山西土皇帝的宝座。

  一上台,老阎便摆起一副臭脸,准备对29军这些“客军”下逐客令。

  但是如果公开这么做,比较难。因为早先徐永昌临时当家的时候,这人还算是厚道,出于当年同室操戈之谊,已经答应29军可以驻留了。现在反悔,感觉上会很没面子。

  不过这个难不倒老阎。他别的没有,鬼点子还多的是。

  借刀杀人。

  很快29军就接到老蒋发来的电报,说是要把部队调到江西战场上去。

  接到电报,29军高层都炸了窝。

  江西那是个大火坑啊。对地方部队来说,跟发配充军没什么两样。

  当初19路军在参加淞沪战役前,就是这么被不情不愿地调到江西去的,除了损兵折将,什么好处也没捞到。要不是运气好,被调回京师,又正好赶上跟日本人作战,没准就要弄得“尔曹身与名俱灭”了。

  共(zz)产党的部队(红军)战力了得,能征善战,在那个时候就是人尽皆知的事。跟红军作战,除了中央军属于职分所在,没有办法,几乎再没人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了。

  可是不愿意归不愿意,中央来的电令,看上去谁也没辙。

  编制给你,饷银给你,你说不去打仗,难道想反叛不成?

  但是29军有一个萧振瀛,他似乎什么时候都有办法。

  中央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想起来要把我们从山西调走?

  不用问,肯定是阎老西出的馊主意。

  你让我们走,我们偏不走。

  萧振瀛不找中央,不找老蒋,他去找东北军。

  做这种事,得有帮手。萧振瀛的帮手,就是秦德纯。

  秦德纯四处放风,说老阎回太原后要坐大了,根本不把东北军放在眼里,而且他还记着当年中原大战时东北军从背后捅他的一箭之仇,一个不留神,没准他会如法炮制——从背后反过来也捅你们一下。

  少帅本来对老阎回到太原就心存疑虑,这一下更是又惊又怕。

  这时候萧振瀛就找上门来,并且毛遂自荐,说29军愿意借调动的机会,分出一部分部队,驻防河北通县和天津蓟县,一左一右,一东一西,以拱卫东北军所在的平津和河北。

  有人肯帮我们挡子弹,这种好事谁不愿意。

  结果,29军确实调动了,不过只调动了一部分,而且不是往南去的,而是往东去的。

  至于部队为什么不开往江西,自然有人帮他们出面交涉和打点,用不着自己费心。

  此时,老阎正在家里想美事呢,他还兴致勃勃地派人去看29军是不是已经离开山西。

  回来的人说,29军走的走了(往河北和平津去了),没走的还是没走。

  有这种事?!

  老阎腾地一下就从椅子上跳了起来。

  一打听,明白了,真所谓强中更有强中手,着了一个叫萧振瀛的小子的道了。

  转弯抹角不行,只能直来直去了。

  (427)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4 23: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阎派了代表找到萧振瀛,明白着告诉他,这是山西的地界,其它部队不准任意驻扎。

  萧振瀛的回答是:山西是我们中国的领土,我们是中国的部队,所以愿意驻哪里就可以驻哪里。

  听上去正气昂然,其实也蛮有点耍赖的味道在里面——中国地方这么大,哪里不好去,你们怎么就愿意驻我们这地儿。

  可是在下无寸土,上无片瓦的情况下,不耍赖皮,还能有什么其它更好的应对办法?

  老阎自以为脸皮已经很厚了,没想到有人比他还要强,一时也被堵得说不出话来。

  29军驻扎的地方都是山区,皆为贫瘠所在,除了西北军,实际上也没什么人愿意去。既然又赶他们不走,老阎也就只好息事宁人,专心实施他的“省政建设”去了。

  留驻晋东,为29军后来走上成功之路创造了条件。倘若当初他们被调往江西,就完全可能是另外一种命运。

  在晋东的那些日子里,29军的日子仍然过得很苦。如果换其它部队,也许早就撂挑子不干了。

  可是,宋哲元和他的弟兄们必须坚持。

  衣服破了,再凑合着披一披,鞋子烂了,索性扔掉,咱光脚的不怕他穿鞋的,枪支旧了,那就当烧火棍继续在肩上扛着走。

  反正已沦为宅男,哪儿也去不了,不用怕在外面丢脸。

  这次第,还是缺不了那句提精神的老俗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对于地方上真正有实力的同志们来说,“大任”是一定会来的,而且也不用等得太久。

  这个“大任”就是抗战。

  29军晋东练兵,从头至尾都以“枪口对外不对内”为口号,其假想敌只有一个,那就是日军。

  日人侵华,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可谓双刃剑,既标志着民族危机的到来,同时又意味着军人展露头角的机遇接踵而至。

  不过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的,它需要实力。

  让我们认真准备吧。

  先从吃饭开始。

  吃饭前,大家先唱个《吃饭歌》,受点教育。

  小时候我吃饭时在桌上掉了个米粒,便会条件反射地想到课堂上老师说的:我们碗里的每一颗米粒,都是农民伯伯辛苦种出来的,决不能浪费。

  为了不浪费,我捡起来,把它吃掉。

  这个道理,29军也要讲。不过他们更进一步,要官兵吃完米粒,记住向农民伯伯报恩——打屠杀和侵略他们的日本鬼子(“日本军阀,国民之敌”)。

  很深刻,也很形象。

  吃完饭,要开早会,官兵必须高声问答。

  还记得《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点名时的那个经典经面吗?形式上差不多。

  列兵许三多。

  到!

   东三省是谁的?

   是我们中国的!

   可它现在被日本占去了,你不恨吗?

   我十分痛恨。

   那怎么办呢?

   奋斗!奋斗!奋斗!

  怎么样,很励志吧。这是教一般士兵的,至于军官,他们层次还得高点。

  (428)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3: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9军军官的必读书,说起来吓你一跳——

  “四书五经”里面的“四书”。

  他们另外又编了一本《义勇小史》,里面讲的都是岳飞、韩世忠、文天祥、史可法这些人的事,也是必读书。

  看起来,“四书” 跟这本通俗小书一高一低,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其实在宋哲元他们看来,都是一码事。

  读“四书”,不是为了上京赶考,而是要从中读出忠义二字:忠于朋友,忠于国家,然后可以救国救民。

  你还不要说他们陈腐,都是故国传统文化,里面鸦片鱼翅都有,拿来主义,就看你是想吸鸦片还是吃鱼翅了。

  在29军中,军官们经常就“四书”展开答辩,获胜者能得到宋哲元的亲自奖励。

  思想工作要做,军事训练也不能丢,在这方面最有名的是被称为“张扒皮”的张自忠。

  周扒皮为了让长工们多干点活,他得天不亮就钻鸡窝,这至少说明一点,你要让别人卖力,自己就得先掉一层皮。

  张扒皮也是如此。

  这名字是怎么叫出来的呢?

  有一回下大雪,大家都迟迟缩缩躲在营房里,不愿出操。

  张自忠二话不说,把自己的“皮”——棉衣先给扒拉了,然后光着个膀子在操场上跑起了圈。

  还看什么,都扒了“皮”,一块跟着跑吧。

  张扒皮虽然狠,但没人敢不服。堂堂师长,和士兵剃一样的光头,穿一样的衣服,扒在一口大锅上吃饭,同吃同睡同劳动。

  看了38师(张自忠师)的训练你就知道了,人家这个师长可是实打实的。

  找一两个兵在旁边,你们大家就看着我给你们做示范,什么时候能做到我这个样子,就OK。

  那是要射击就射击,要白刃就白刃,单兵技术,百里挑一。

  民国二十年(1931年)夏,孔祥熙以实业部部长的身份考察华北政务,公务之余,到山西老家去扫墓。不过,为外人所不知的是,他此行还担负着一个特殊的任务,那就是受老蒋之托,来探听一下29军的动静(投资开始见回报了)。

  晋南重编,孔祥熙有恩于29军,宋哲元和萧振瀛对这个大恩人自然都是招待备至。客套之后,宋哲元还特请其检阅军队。仅仅一年不到的时间,出现在孔祥熙眼里的这支部队,已经是步伐整齐,风纪肃然,官兵则个个精神饱满,毫无倦怠神色(“卒伍整饬,无矜气,无怠容”)。

  只有自身过硬,机遇来了才能一抓一个准。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8月,关东军大改组,武藤上任,对马占山和东北义勇军的攻势一浪高过一浪。

  华北局势骤然紧张。

  这个时候,说少帅真的不急是假的。义勇军在东北的情形,问一下北平救国会就知道了。

  如果东北义勇军顶不住,隔着河北平津的还有一个热河。在这之后呢?

  在这之后就是察哈尔,那里同样需要有人顶上一把。

  可是派谁去呢?

  没人愿意去。

  当年全国的穷省里面,要是弄个排名榜的话,察哈尔省绝对在三甲之列。

  这就想到了当年拾荒一样收来的那根大钢筋,听说现在发展得很不错——他们的队伍一直“赖”在山西不走,而以前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阎老西竟然只能选择装聋作哑。

  (429)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7-3 00: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