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4-10-12 08:00 |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24-6-3 09:5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有我的阿勒泰2(讨账)
《我的阿勒泰》里,有李娟帮开小卖部的妈妈去讨账的情节。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帮我妈妈去讨账的往事。
讨账
小时候,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小本子,有的是作文本,里面都是格子;有的是算术本,里面都是横线;有的是草稿本,里面都是空白。大多是家里孩子平时写作业用的。稍微富裕一点的人家,或者是家里没有孩子上学的,就会用塑料仿皮的日记本。
这种小本子,都是用来记账的。
那时候的农村,很多人家没有足够的现金来对付家里的开支,难免要东家借一点儿,西家凑一点儿。哪怕是骑着自行车来村里卖包子馒头,挑着担子卖豆腐豆渣,开着三轮车卖日常百货,总会遇到一些赊欠的主儿。
“你先记着。等下回来了,我再给你。”赊欠的主儿大多这么说。
虽然可能下回还要赊欠。
卖货的人总不能不卖。哪怕赊欠的主儿他都不认识,总不能不给人面子。
于是,卖货的掏出一个小本子,写下赊欠人的名字和金额,写完要给赊欠人看看名字是不是对的,金额有没有写错。
赊欠人认可了,卖货的便合上小本子,将东西赊给对方。
其实现在我连听到“赊”这个字的机会都很少很少了。
在那时候,到处都是赊账的人。
如果下次卖货的来了,也不能提上次赊欠的事儿,不能找人要钱。
人家手里有钱,自然会给的。
没有给,说明没有钱。
知道人家没有钱,还找人家要,就是没有给人家面子。那么,等于连上一次给的面子都拿回去了。
讨账是有规矩的。
一个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可以讨。人嘛,互相理解,快过年了,快过节了,自己家总得置办东西,要用钱,总归要讨一讨。赊欠的人总归多多少少给一些。有钱就多还一点,没钱也少还一点。如果实在没钱还,说点好话也能打发。总不至于撕破脸。
一个是实在需要钱的时候可以讨。人嘛,一生避免不了红白喜事,总归是要钱用的。或者生了病痛,要钱医治。或者临近开学,家里孩子要交学杂费。总之要有大家都认可的理由,才能去找赊欠人讨账。
不管是什么原因,你得拿着记账的小本子去。
人家都还了,就要当着面,在小本子上划去当时写的名字和金额。细心一点的,还会写上日期和事由。比如某某年某某月某某日,赊包子三个,或者买豆腐半块。
因为有的赊欠人记性不好,说不定会忘了。扯起皮来,说不清楚。
这些细节有助于赊欠人记起当时赊欠的情景。
那时候我就想,要是有的人记性不好,债主自己多写了一条,岂不是要多收钱?
当然了,有的赊欠人细心,自己欠了多少,自己也记在一个小本子上。等到勾账的时候,要和对方的小本子对照着勾。
按道理说,打欠条更可靠。并且应该由赊欠人来写,至少有字迹作证。
我向大人征询过这种记账的可能性。
大人告诉我:“大数目可以打欠条。平时往日里,几块钱的赊账,怎么好意思要人打欠条?是怕人家不还吗?”
说到底,又是面子的问题。
有的赊欠人也是顾面子的,人家上门来讨了,必定是人家需要用钱了,不给吧,面子上过不去;给吧,自己一家人不能喝西北风。于是,有的人只还一部分。
债主就要将原来的记录划掉,在最新空出的地方写上,已还多少,还欠多少。记上日期,登上缘由。
总之,债没还完,名字就得在小本子上挂着。
对于那时候绝大多数爱面子的人来说,自己的名字在别人家的小本子上挂着,心里也就仿佛挂着一件事,不落定。等到终于还清了账,看着人家在小本子上将自己的名字划去,才长吁一口气,走路都变得轻快许多。
这让我想起一个关于妖怪的名字的传说。据说如果你帮助过一个妖怪,那个妖怪就会告诉你它的名字,它会给你报恩,帮你做一件事情。报完恩了,它就会将它的名字拿回去。而你会忘记它的名字。
那时候人们用账本讨账的方式,跟这个传说里的妖怪有几分相似。
当然哪里都不乏耍无赖的人,根本不在乎有没有这笔账。
妖怪好像没有这样的,倒比人实在多了。
除了记账,这个小本子还有一个作用,那便是人情往来。
你上次送了我多少人情,下次我便要还多少人情。
来来往往的人情多了,怕记不住,就要用小本子记下来。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