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10-27 11:15:24
|
显示全部楼层
6)
“罃”音同“英”。
荀林父和荀首都是荀息的孙子,荀林父是长孙,纯大哥,荀首则是弟弟。这个荀罃是荀首的儿子,也就是荀林父的侄子。
这时候,也就自家人能支使得动。
赵盾让赵穿接回“黑屁股”做了晋成公之后,成公嘴上不发飙,心中自然对赵家弑君极为不满,所以,他有心扶植其他家族来对抗赵家。荀林父虽然比不上郤缺,但毕竟是中军帅赵盾手下的中军佐,所以,晋成公便对荀息的另一个儿子,荀首下起了功夫。也许两人还真的脾气相投,到最后,不光荀首,连荀首的儿子荀罃都成了“黑屁股”底下的红人。
荀首被晋成公分封在智(今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北部、临猗县南部、永济市蒲州老城东南一带),遂为“智氏”。而荀林父这边,也因为曾经做过中行(之前说过,晋文公三军之外设三行),遂为“中行氏”。
这里插一句,赵旃一脉,因为老爸赵穿被封在邯郸,便也成了赵氏别支的邯郸氏。
其实也可以看到,随着晋国的不断发展,朝野的政治力量在不断的分化、融合。这个过程最终导致了晋国“被三分”,韩氏赵氏魏氏扯旗子单干,而单干之前,最牛逼的却是智氏。
这个荀罃便是智氏一脉的大功之人。
这当然是后来的事儿,如今荀罃,跟魏錡、赵旃一样,只是随军征战的部将而已。那么,魏錡都回来半天了,这个赵旃又在干嘛呢?
且说他来到楚营外,找个能够野营的地方扎下帐篷。然后组织二十来人,吩咐如此如此,自己“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坐在帐篷里头喝啤酒、玩实况、等佳音。派出去的手下算得上敢死队。二十人混入楚营中,终极目标是“斩首行动”,就算不成功也能乱了楚国阵脚。
这一招来真令,虽然一个军官都没杀了,楚军却营中大乱,直到活捉数人,才知道混进来的不过二十人。
楚庄王大骂:“这晋人也太不知好歹。”于是决定亲往追击。楚军获得赵旃的坐标,便要反扑。先逃回来的几个小弟早拉着赵旃往回跑。虽然赵旃出发的时间比楚王早,但是他光顾着喝酒,没来得及喂马,所以速度不足。于是晚出发的乙追上了早出发的甲,便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是小学数学题。
突然,荀罃同志的救兵出现了。
赵旃心慌之际,那个喜出望外。
楚王气愤之余,那个胆战心惊。
为什么呢?
楚王还以为赵旃是个诱敌深入的铒,自己则入了晋国的大兵埋伏。
就在楚庄王心下着慌时,他的大救星孙叔敖出现了。令尹同志怕老板有失,全起大军,紧追而来。
看到身后的小弟不少,阵前的庄王打架的底气便也足了。
接着,一个问题出现了:打还是不打?
楚庄王觉得,晋国有备而来,这样打容易吃亏。
孙叔敖却说:“大王,瞧瞧那尘土便知晋军不多。怕他作甚?!”这一点,看过《三国演义》的童鞋应该知道,当阳长坂坡,张飞不惜破坏环保,让士兵砍下树枝,拖着奔跑,从而造成尘土飞扬的假象,弄得多疑的曹阿瞒着实担心了好一阵。
现在,荀罃的军马本想快去快回,救人要紧,哪里想着砍树以作疑人之兵,更没想到会遭遇楚国的大部队。要说楚庄王着慌,还真不及荀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