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19 23: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89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Ⅸ)
  
   红场阅兵
  
  
    霜冻虽然使道路上的运动问题解决了,可是没有冬装,士兵们又开始饱受严寒的折磨了。
   11月4日,气温还是华氏8摄氏度,不过轻度微寒,体格健壮的战士忍一忍还是可以熬过。但是到了11月11日,气温突然降至华氏-5摄氏度,有许多人连内衣和结实一点的靴子都没有。士兵们在凛冽的寒风中瑟瑟发抖,而且还不知道哪一天才能把冬装运到前线。艾伯特·西顿后来说,德国士兵至少要两人以上结伴而行,只有这样才可以互相观察对方是否出现了冻伤的征候——因为伤员倒下便会死去。帝国军需部部长,弗里茨·托德博士亲眼目睹了一名转移到后方的伤员因缺乏暖气,活活被冻死在列车里。
  
   在这种情况下,冯·博克陆军元帅仍在做着他征服莫斯科的美梦,疯狂地叫嚣着无论如何也要冲进莫斯科。在奥尔沙开会时,哈尔德还犹豫不决,不知支持谁好。可当他和勃劳希契看见士兵由于没有冬装,在荒郊野外遭罪时,就变成了博克的忠实簇拥——尽管哈尔德明明知道,此次作战的准备不足,但他还是无可奈何地同意了博克的意见。他表示,如果中央集团军群试图发起进攻,他不阻止,因为战争中还存在有运气这样一个因素。
  
   就这样,德国高层将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了“运气”上面。笔者在读到这里时也忍不住哑然失笑——这等于是说,将一支超过一百万军队的前途交给了所谓的“命运之神”。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第一次听说有一名军事家会发出这样的言论。德国职业军人的决断有时真是让人欢乐无比啊。
  
   11月13日,在博克不断催促下,停顿了1个月之久的向莫斯科进军又被提上了日程。德军放弃了他们惯用的两翼合围战术,而是选择了一条最直接的路线——从正面割裂“莫扎伊斯克防线”,因为两翼合围太费时间,就算成功士兵估计也快冻死光了。博克告诫那些忠心耿耿的部下,城里面有粮食、有冬衣(嗯,还有花姑娘)总之应有尽有。
  
  (2)
   就在博克先生靠意淫来强身健体的同时,几十万莫斯科人却在不分昼夜地构筑环绕莫斯科的防御工事。据朱可夫后来说,仅构筑内线就有约25万人参加,其中3/4是妇女和儿童。他们构筑了约7.2万米的防坦克壕、约8万米的崖壁和断崖,设置52500米桩砦和许多其它障碍物,挖掘了近12.8万米的战壕和交通壕。
  
   可是,朱可夫手中的兵力还是有些捉襟见肘。前文曾说过,由于维亚济马惨败的缘故,此时“莫扎伊斯克”防线上只剩一支不足10万人的部队(还有部分是民兵)。这其中有一个著名的小插曲,那就是当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到前线去视察时,一名民兵队长向他抱怨说,我们5个战士合用一把步枪,难道就真没武器可用了吗?想当年,沙皇时代俄军3人合用一把步枪,就被西方人传为笑谈,嘲笑了他们几十年。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怎么还越混越差劲了呢?
   莫洛托夫的回答堪称经典,他说:“没有武器!?那就用瓶子去敲德国人的脑袋吧……”
  
   总之无论如何,如果要建立一道绵密而坚固的防线,这些兵力实在是太少了。但作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也无能为力,因为从远东和其它地区调遣军队需要时间。因此,朱可夫首先决定先占领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小雅罗斯拉韦茨和卡卢加等几个重要据点,炮友和反坦克炮也集中在这些工事上面。
   可是,就在朱可夫为保卫莫斯科殚精竭虑时,斯大林的命令来了。11月1日,朱可夫被招回最高统帅部,斯大林告诉他,今年的十月革命节,除了开庆祝大会外,还要在莫斯科举行阅兵仪式。
  
   朱可夫很惊讶,然而聪明的他旋即便理解了斯大林的政治意图。凭直觉,朱可夫很快就意识到了在红场举行阅兵仪式的重要性,虽然被制成木乃伊的列宁尸体已经被转移到了另外一个更加安全的地方,但是这个象征性仪式的还是不容忽视的。起先莫洛托夫和贝利亚认为这个想法过于疯狂,因为这样集中搞仪式,很容易成为德国空军的攻击目标。但是斯大林却故作轻松地回答说,只要安排一个防空炮兵部队驻扎在首都周围,那么就可以避免德国空军的攻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21 12:07:2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0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Ⅹ)
  
  
   冰原血战
  
   斯大林真这么做了。他任命老资格的布琼尼元帅为总司令,带领部队接受检阅。为了充分凸显此次阅兵的重要性,斯大林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他指出:阅兵时如有德国轰炸机冲过空中防御进行轰炸,要迅速处理死者和伤员,但阅兵仪式必须进行下去!
  
   1941年11月7日上午8时,莫斯科街头寒风凛冽,首都军民在飘着雪花的初冬雾气中,在红场举行了独具风格的阅兵式。布琼尼身着戎装,骑着一匹高头骏马奔入白雪皑皑的红场,向着列队的红军方阵驰去。随后,上万名红军将士走过列宁墓地,并向列宁墓行军礼,朝着德国入侵的方向进军——直接从红场开赴西部前线。
   斯大林当然知道这个新闻短片的价值,也深知这对希特勒所发表的演讲有多大的驳斥性。“希特勒向全世界夸下海口,他即将占领莫斯科。而我们,却在莫斯科、在红场、在列宁墓前举行阅兵仪式。”斯大林来到会场,在人群的欢呼声中发表演讲,“既然德国想要一场毁灭性的歼灭战争,”斯大林咆哮道:“那好吧,他们一定会拥有一场这样的战争!我们的陆海空军将士、指挥员工作人员的任务,就是把侵入我们祖国领土的所有德国人、占领者——一个不剩地歼灭掉!”
  
   也许是过于激动;也许是看到德军按兵不动,实在是寂寞难耐啊……斯大林同志又开始想入非非起来。阅兵仪式结束不到5天,他亲自打电话到西方方面军司令部,要求朱可夫立即转入反攻。与此同时,他向朱可夫提供了一支约10万人的部队(其中包括300辆坦克和2000门火炮)。
   朱可夫简直不敢相信,他觉得,斯大林同志简直疯了!因为此时路面已经霜冻,德国突击集团眼看就要转入进攻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反击,不是自寻死路吗?主帅无能,害死三军啊……
  
   然而,斯大林十分固执,他秉承了自己一贯好大喜功的个性,拼了命地要求无论如何也在德军进攻之前来一个先声夺人的反击。当朱可夫抱怨自己根本无力发动这样的反击时,斯大林怒斥道:“你方面军有6个集团军,难道这还少吗?”
   朱可夫解释说:“但是,西方方面军的整个战线拉得太长,加上弯曲部长达600多公里,预备队少得可怜……”
   斯大林对着电话筒吼道:“关于反突击问题已经决定了,你执行命令吧”——朱可夫连多解释一句的权利都没有,因为电话线断了——斯大林挂断了电话。
  
   朱可夫后来写道,这次谈话使他十分沮丧,这并不是因为斯大林没有考虑他的意见,而是“将士们誓死要保卫的莫斯科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而我们却奉命把最后的预备队投入到一场毫无希望的反击中……要是把预备队全部消耗掉了,等到德军发动进攻时,我们拿什么来保卫莫斯科呢?
   更可笑的是,大约在15分钟后,西方方面军军事委员会委员尼古拉·布尔加宁垂头丧气地走进朱可夫的办公室,他抗议说:这次我受到了最高统帅的严厉斥责。斯大林对我说;‘你和朱可夫都骄傲了。但我们将设法约束你们!’他坚持要我来找你,立刻组织反突击”。
  
   纵使霸气外露的朱可夫同志,也被这个莫须有的罪名吓得胆战心惊。10月15日,也就是德军计划发动进攻的同一天,苏军在整条战线上发动了大规模的反击。
   不出朱可夫所料,这些主要由骑兵实施的反突击,最后都失败了。在距莫斯科129公里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地区,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蒙古第44骑兵师(共计4000名蒙古骑手)他们像成吉思汗时代那样,挥着马刀,纵马驰骋,一头撞在了德军第106步兵师的阵地上。结果当德军的机枪开火时,进攻的苏军一排排地倒下去,后面的人全然不顾,越过堆积如山的人跟马的尸体继续冲锋。
   但是,这些并不成功的进攻也使得德国人筋疲力尽。因为苏军的进攻方式是如此生硬,场面又很宏大,德国机枪手们几乎打光了所有子弹才止住了蒙古骑手的血肉洪潮。美国上校大卫·格兰兹后来在他的二战史中写道:“结果,在德军猛烈的交叉火力下,第44骑兵师战死了2000人,被迫溃退下来,而德军第106师没有损失一兵一卒!”唯一值得可惜的就是浪费了大量珍贵机枪子弹。
  
   与此同时,罗科索夫斯基下辖第58坦克师(这个师刚刚从远东调来),在没有做好任何战斗准备的情况下,向德军阵地发起了同样近乎疯狂的进攻。结果全军覆没——损失了139辆T-26轻型坦克和30%的作战人员,而德军阵地几乎纹丝未动。这还是罗科索夫斯基如此优秀将领打出来的成绩!其他集团军的战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整条战线上,苏军仅仅向前推进了3~4公里,就再也无法动弹了。
  
   11月17日,朱可夫被迫放弃了这些毫无意义的反突击,命令各师返回出发阵地,就地转入防御(唯一值得吹嘘的战果就是使德军的攻势延后了两天)。
   然而德军根本不给他以任何喘息的机会。17日同一天,德军中央集群的51个师,其中含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师,在沿着600公里长的战线向筋疲力尽的西方方面军铺天盖地压了过来。
   莫斯科最后的决战开始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24 20: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军的进攻看似来势汹汹,但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有人肯定会产生疑问,为何战无不胜的德军,在完全劣势的情况下从不吃败仗,反而在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栽倒在莫斯科城下了呢?
   通常的观点是,德军缺乏冬装,导致士兵战斗力大幅下降。许多学者甚至认为,这完全是希特勒的愚蠢和狂妄自大所致。他拒绝向前线派发冬服,因为届时德军早已攻克莫斯科,没有必要再提供所谓的“过冬服装”了。
  
   事实是这样吗?希特勒真有如此愚蠢吗?
   完全错啦!!!请相信我,关于这一点,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大家,德国人绝对是在过冬问题上做足了功课的——这可以从陆军军需官瓦格纳将军的日记中看到、可以从希特勒反复诘问瓦格纳的记录中看到、还可以从陆军总司令自8月初发出的不计其数的命令、训令和通报中看到。用《战争与后勤》的作者马丁·万·克列威尔德的话说就是,“这些文件的内容,从适当住所的勘察到防冻油料的供应,从冬季服装到马匹疫病的处理,简直细到了无法再细的地步了”。
  
   在很早的时候,笔者曾列举过一个数据:中央集团军群每天所需的补给为25列火车。但在整个大战期间,后勤部门也只能保证每天8—15列火车的运量(伊恩·克肖)。即使是这样,德军仍能克敌制胜,稳步向前推进,直至莫斯科城下。
  
   但这一次,情况不同了。严寒所造成的困难大大超出了德国人的预期——他们原以为,只要把冬季物品准备好,待冬季降临后及时派发给战士就万事大吉了。这个想法固然不错,但俄国“冬将军”的威力是一般人无法想象的……德国人机关算尽,却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火车无法抵御严寒。因为德制列车的给水管道造在锅炉外侧,结冰后极易破裂 ——这是致命的一击。
   德国人后来说,有90%的机车都开不动了,能开动的机车也必须铲雪才能通行。因为铁轨上的积雪有时达一米多深。虽然德国人在波兰、明斯克和基辅的仓库里面囤满了羊绒衣、防寒靴、手套、毛皮头套、便携式暖炉等冬季必需品,却无法将这些物资运抵前线。
  
   终于…在11月上旬,中央集团军群、甚至整个东线的后勤系统彻底瘫痪了……再也没有列车从德国发出——因为开出来也到不了目的地。阿尔伯特·斯佩尔(时任南俄铁路工作总监)后来说:“帝国在东方的铁路系统实际上已经崩溃,没有卸货的列车象潮水似地退回来,一直退到德国境内”。 在波兰,德国人准备好的冬季服装堆积如山,几乎将过道都塞满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现在,向东开拔的三支大军完全被大雪冰封在了与后方补给线超过200公里的前沿阵地上。尤其在中央集团军群方面,几乎与后方失去了联系。难怪英国J·F·C·富勒少将会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发出惊呼,“德国人的成就可以算是军事史上,最能体现忍耐力的伟大例证了”。因为历史上还找不出哪支军队能在后勤完全脱节的情况下坚持作战的。
   但德国人做到了!我认为,德国人很有必要去申请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上最能折腾陆军奖”。
  
   想象一下,有多么可怖,这等于是说,一支超过百万的陆军没了补给来源。为了不致冻死,德国士兵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自救,他们将双脚裹紧报纸里,来回不停地走动,防止被冻僵。因为趴在野外超过一个小时就会死亡。一位德国飞行员记录下了当时的情节,他写道:在10月份,从斯摩棱斯克——维亚济马公路每天都会有上万辆卡车来回穿梭,车水马龙。但大雪一落下,这样的情景再也看不到了。从高空往下俯视,整个大地白茫茫一片,所到之处一片死寂……火车已经停运,没有后备队,没有补给,伤员无法后送。单凭钢铁意志是不够的,我军已达到了力量的极限。前线样样都告缺乏——没有汽油,没有弹药。道路上早就看不到卡车行使的轨迹。马拉雪橇是唯一能行使的工具… 在如此低温下,甚至连飞机发动机都是短命的。
  
  
   然而,中央集群总司令冯·博克陆军元帅拒绝相信军队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他看来,越是补给困难,军队就越应该破釜沉舟,与敌人一决生死,因为苏军已到了崩溃的边缘,他们的后勤系统想必也好不到哪儿去。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困难,而忽视了敌人的困难,他向全军发出号召,“把一切可以抽调的人员都投入了战斗”,照他自己的说法,“这个情况是与1914年的马恩河会战一样——当最后一营兵力投入战斗时,就可以决定胜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21: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2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Ⅺ)
  
   噩梦的开始
  
   于是,在击退苏军的反击后,德军开始了对莫斯科最后的一击。苏军生力军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他实在搞不懂最高统帅部为何要发动那次毫无意义的反突击,不仅惨败不说,还搞得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军力更加虚弱。
  
   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着第16集团军。(注:除司令部和番号外,该集团军与原先那个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真正的第16集团军已经被全歼在维亚济马了)。
   此外,这个崭新的第16集团军真是一个俄罗斯民族的大杂烩——骑兵是蒙古和中亚人;步兵和坦克兵是亚洲人;士官团则由莫斯科军校学员组成……由此可见,苏军确实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什么中亚人、亚洲人都拉过来当炮灰了。
   但令罗科索夫斯基十分吃惊的是,这些俄罗斯少数民族虽语言不通,打起战来却十分勇敢,苏德两军在从沃洛科拉姆斯克——莫扎伊斯克①长达100公里的战线上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碰撞。同样的,这又是一场拉锯战——德军晚上攻克阵地,苏军白天收复阵地,罗科索夫斯基投入了一支甚至完全由警察组成的“莫斯科民警支队”(天呐,连警察都上了!)展开坚决反击,双方都在冰海雪原上打得筋疲力尽。
  
   现在,第16集团军防御地段正好位于霍普纳第四装甲集群、霍特第三装甲集群结合部之间。这一尴尬处境好似一个巨大的磨盘中央。霍普纳这位刚从列宁格勒过来的将军在冰天雪地之中不但没有退缩,反显得格外高亢,他鼓励部下,“这是对苏联的最后一击,胜利就在眼前了!”
   在敌人凌厉攻势下,罗科索夫斯基继续以他坚忍不拔的性格抵抗着德军一轮又一轮的冲击,他的防线几乎闹不可破!德军起初还怀有巨大希望——希望达到夏末时那样的前进速度,但在啃了两天冰渣后,才发现自己仍在原地打转——仅向前走了5~8公里。当德军以为苏军预备队已用完的时候,越来越多的西伯利亚精锐师却源源不断地出现在他们跟前。尽管博克害怕这次会战将变成第二个“凡尔登”,即:激烈的消耗战。但他仍然发挥出来了“巨大的精力”(哈尔德语),把一切可抽调的兵力都投入战斗。
  
   德国人的努力总算没有白费。11月19日,德军投入了新锐的步兵第252师,将第16集团军与右翼的第5集团军切开(司令员为德米特里·列柳申科少将),迅速向两个集团军之间形成的缺口嵌入(德军就是擅长从敌人的结合部进行突破,维亚济马的悲剧眼看就要重演了!)
  
   这一天,德军前进了近20公里!几乎以单翼合围了第16集团军,大批高加索骑兵因绝望而缴械投降。
   罗科索夫斯基反应相当敏捷,当发现这个缺口出现的巨大威胁后,他马上投入预备队——刚刚赶赴前线的西伯利亚第78步兵师,对德军侧翼展开反击。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写道:“充满战斗激情的西伯利亚人紧追不舍。只是在德寇向这一方向投入新部队后,才阻止了第78师继续推进……”
  
   就这样,缺口终于被堵住了!但情况是不容乐观的。接连几天,德军的步兵,在大批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将苏军驱离他们的防御工事,迫使筋疲力尽的苏军一点点让出阵地。罗科索夫斯基意识到了,德军即便是付出再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因为沃洛科拉姆斯克离莫斯科城最近,仅129公里,而他手上再也没有预备队了!更关键的是,朱可夫手中也没预备队了!(苏军所有预备队都投入到情况更加危急的第5集团军地段上了)
   在这种情况下,罗科索夫斯基实在无法保证他就能守住沃洛科拉姆斯克。最后,他迫切地要求朱可夫做出决定,将战斗中的部队后撤10~12公里,退到伊斯特拉水库组织第二道防御,尽管他明明知道向德军每屈服一公里,就意味着离首都就越近一步,但现实不容他再犹豫下去,因为水库本身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屏障。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在回忆录中为自己辩护说:“占领这一水库无形之中战线缩短了几十公里,只需不多的兵力就足够了……”(玩过突袭的朋友都应该知道守口是怎么回事,布置个新月形交叉火力口袋,丫就乖乖的往里面钻吧)。更关键的是,他还可以把那些筋疲力尽的部队放进第二梯队,建立纵深防御。
  
   争论就在这个时候爆发了。朱可夫说了,绝不后退一步,这个命令人人适用,怎么能对你单独开小灶呢?况且,在第16集团军后面已经没有什么部队了,如果第16集团军全军覆灭,通向莫斯科的道路就会被打开,这是敌人梦寐以求的。
   难道军事史上因撤退而引发的溃退还少吗?
  
   罗科索夫斯基感觉自己受了侮辱,要说他和朱可夫当年是同班同学,一起毕业于列宁格勒高级骑兵学院,30年代初,罗科索夫斯基还是铁木辛哥麾下的一名骑兵师长(朱可夫是该师的一名团长)。后来我们知道了,罗帅混得不好,关进监狱被打得半死,朱可夫却在诺门罕痛殴日本人,打了个大胜战,从此下级变上级。可现如今朱同学却在当年的老上级面前摆谱,罗科索夫斯基终于忍无可忍,他绕开朱可夫,直接打电话到总参谋部诉苦。和蔼可亲的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元帅在听取了他的汇报后马上同意了,他回电说,“你的建议很好,很好,作为总参谋长,我批准第16集团军撤往伊斯特拉水库!”
  
   罗科索夫斯基后来承认,“他的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一想到德寇肯定会在伊斯特拉地区碰得头破血流,他激动得几乎都要射精了。
  
   但是,他的高兴心情没有持续多久,第16集团军还没收到撤退的命令,却收到了朱可夫发来的一份用词不多、却令人畏惧的电报:
   “是我在指挥方面军!总参谋部的命令无效(总参谋长算个毛,当年老子也干过),我的命令是不许后退一步,给我回到原来阵地上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00: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3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Ⅺ)
  
  绝境
  
   后来,有一个杂志社的主编想弄清这次争执的原委。他采访了朱可夫,并要求他解释一下为什么当时不准第16集团军后撤到伊斯特拉水库。朱可夫回答说,“关于第16集团军后撤问题,不仅要考虑这个集团军本身的利害,而且要依据整个方面军的态势来作出决定,这个集团军一旦撤过伊斯特拉河,第5集团军的右翼就将暴露出来,而且方面军司令部所在地(佩尔胡什科沃)方向将失去掩护”。
  
   朱可夫固然明白,第16集团军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但他手中实在没有预备队了。怎么办呢?最后,朱可夫心生一计——将防守莫斯科的各个师,每师抽调一个满员排转给罗科索夫斯基。同时他命令,第16集团军必须坚守不动,不得后退一步!
   但是,罗科索夫斯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他集团军的正面上,德军共集中了7个师,并有近2000门火炮和强大的航空兵支援。而他呢,下辖的7个师中有三个是骑兵师,两个步兵师、一个民兵师和一个连一辆坦克都没有的第58坦克师。
  
   11月19日,德军继续以优势兵力压迫着他的左翼,并使之弯曲。罗科索夫斯基迅速投入第18民兵师展开反击,但很快就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罗科索夫斯基后来说,“整个集团军只剩下12辆坦克了,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朱可夫——这个他最信赖的、有着20年交情的战友简直是把他往绝路上逼!
   11月20日,德军终于突破了第16集团军的防御阵地,战斗在通往伊斯特拉的道路上打响了!当时,德军开始踏着伊斯特拉水库厚厚的冰层,抄近路追赶上来,为了不使部队遭到合围。苏联人打开水库闸门(苏联版花园口事件?)冰冷的河水汹涌而出,沿着伊斯特拉河谷奔流而下,将莫斯科以南数百公里的地域变成一片沼国。德军前进的步伐终于被阻挡住了!
  
   但是,德中央集群毕竟是身经百战,当他们发现无法从正面穿过第16集团军阵地后,便集体左转,全部压在了霍缅科少将第30集团军的左肩上。在苏军猝不及防的情况下,从行进中绕过伊斯特拉水库,强渡伊斯特拉河上游,并在河东岸占领了几个登陆场(行进间!德军干得很漂亮)
  
   罗科索夫斯基很快意识到自己酿下了大错——很明显,他的行为不过是将德军往北面赶走,将灾难从一个地方转移到了另外一个地方罢了。第16集团军虽然暂时脱离了险境,第30集团军却遭了殃(霍缅科少将才是最悲剧的,他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做,躺着便中了枪)
   罗科索夫斯基同志,你实在太不厚道了!
  
   由于霍缅科根本无法抵挡德军凌厉的攻势,根据斯大林的命令,霍缅科被解除了第30集团军司令员职务,其指挥权由第5集团军司令列柳申科少将接过。
  但是,列柳申科也无法阻止德军前进的步伐。他试图向上级请求增援,朱可夫无奈地回答道:“方面军现在没有预备队,请自己解决吧……”
  
   就这样,在德军4个装甲师和两个步兵师的优势兵力压迫下,列柳申科只能率领集团军且战且退。战至22日,德军坦克部队已经从北面切断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占领了交通枢纽克林城。进而形成了从北翼合围莫斯科的态势。由于德军在此处的突击做到了突然性,即便是朱可夫也没有事先判断出这一行动。11月23日,在德军逼近第30集团军司令部的那一刻,列柳申科少将不得不跳上一辆KV坦克,一边射击一边撤退。
   现在,德军离莫斯科红场只有不到50公里的路程了!



   德米特里·丹尼洛维奇·列柳申科,有着苏联最有经验的集团军司令之称。他在苏军中以作战狂热而闻名。1942年,当美国总统候选人温德尔·威尔基访问苏联时,问他2000英里的苏联前线有多长是由他防御时,他回答说:“先生,我不防御,我进攻。”
   列柳申科虽天不怕地不怕,却唯独畏惧朱可夫。每当朱可夫前往列柳申科的部队视察,列柳申科都让副手顶上,自己宁可上前线指挥战斗。朱可夫起初并未在意,后来才弄明白。一次,他来到军中,不无揶揄地问列柳申科的副手:“那个狡猾的胆小鬼又躲到哪里去了?”
   副手回答道:“他率部突袭敌人后方去了。”
   朱可夫一惊,随后无可奈何地皱起眉头:“难道我比古德里安更可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00: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得出来,罗科索夫斯基第16集团军的防御面是最广的,其它集团军防御面都在50~60公里之间。而他的正面超过了100公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00: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接近地的地图。看的出来,德军当时离莫斯科已经很近了!有意思的是,苏联政府后来指责德国人丧尽天良,掘开莫斯科城外最大的伊斯特拉水库导致无辜百姓生灵涂炭。但事实上,掘开大堤的正是他们自己。如图所示,德军已经占领了伊斯特拉地区,本应一鼓作气冲进莫斯科,却被大水所阻才不得不绕至更北面的克林方向,从北翼单臂合围莫斯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 0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4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Ⅻ)
  
   最后一次尝试
  
   德军的进攻频频得手,速度虽不快,但却是一步步地逼近莫斯科。
   11月21日,当德军突破第30集团军防线,迅速逼近克林时,由于直接威胁到第16集团军的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前往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域组织防御。①
   然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防御方式与其他将领都不相同,尽管第16集团军已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他还是将所有部队整合起来,向嵌入第30集团军战线的敌人的侧翼展开猛攻——步兵第17师(只剩不足300人)、第126师、第133师,以及一个以苏维埃最高统帅命名的军事学校学员团和坦克第25旅(确切地讲,都是一些残留人员)。
  
   毫无疑问,这种类似于自杀性的反突击最后都失败了。但却为最高统帅部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正当罗科索夫斯基心灰意冷之际,11月24日,朱可夫不知又从哪里变戏法式的变出了一个坦克旅、一个步兵团、一个独立骑兵团、一个加农炮兵团和一个反坦克团交给他,命令他继续进攻。(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西方方面军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无怪乎后来有人在点评朱可夫时说,“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中干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拉框调动部队”——就像我们在屏幕上拉动鼠标那样,首先判断哪里危险,哪里不危险,然后将部队从受威胁小的地方调给受威胁大的地方。
   说好听点,这就是指挥艺术;说难听点,就是用人命换时间。因为与其让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逃跑,还不如让他们战死沙场。战争,有时就是这样残酷,明知无法取胜,也必须坚决反击。因为德军在嵌入战线之后,倘若发现前面没有了阻碍,就一定会继续进攻,若一旦侧翼遭到袭击——哪怕再微不足道,他们也会停下脚步,巩固自己的侧翼。
  
   不出所料,面对苏军死缠烂打式的招数,德军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以第7装甲师为例(隶属于霍特第三装甲集群),该师在攻下克林之后本应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直接冲进莫斯科,结果却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反击下被钉在原地达整整一周之久。苏军按照命令,拼死抵抗,绝不后退半步。
   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他们已无处可退!在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这条短短的、不足20公里的战线上,苏军将士们整营整营地端上刺刀,高唱国歌,向敌人机枪阵地发起不间歇的集群冲锋,常常打到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有时,罗科索夫斯基不得不亲赴前线,将那些从克林方向溃逃下来的游勇散兵呵斥住,令他们返回阵地,向敌人发起反击。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虽然我们没有把敌人击退,但敌人因此也没有向莫斯科方向发展已取得的胜利”。
  
  
   同样,德军伤亡也是不轻的。德国人鲁道夫·霍夫曼在他撰写的《莫斯科战役》中承认:由于天气寒冷加之苏军顽强抵抗,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了2500人左右,即相当于实有兵力的1/3;装甲师的步兵减少了50%;坦克数量下降了60%~70%。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35%!霍特麾下最精锐的第7装甲师损失更是惊人——在克林的残垣断壁中和苏军苦战一周后,该师仅剩下千把名步兵和少量坦克,不过一个战斗群的规模。
   况且,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在11月27日那天,德国士兵中的冻伤人数终于无可奈何地超过了战斗伤亡!尽管德国的报刊杂志(包括希特勒本人)都在大吹大擂,说什么“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实际上已经打赢了”之类的鬼话,但战场上士兵的心里最清楚了,俄国人的抵抗实际上正在加强。
  
   现在,德军将所有进入莫斯科的希望都放在了北翼。虽然在克林受阻,但它们的右臂还是不断地向北延伸——尽管霍特明明知道,“手臂”挥舞得越长,他的战线就越单薄,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太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马恩河会战的翻版!——一模一样的翻版!!!27年前,德军的北翼也是不断延伸,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进行旋转运动。27年后,在莫斯科的城下,德国人又要开始转圈圈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1: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4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XIII)
  
  是那么近,却遥不可及…
  
   11月28日,霍特装甲集群在第9集团军的协同下从行进间穿过克林,一鼓作气冲向了伏尔加—莫斯科运河。在这最后一秒,苦命的霍特先生被冯·博克陆军元帅一脚踢开——他命令霍特交出指挥权,由自己亲自挂帅。名义上,霍特还是第三装甲集群司令,但真正的指挥权却掌握在博克手里。
  
   博克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不得而知。因为德国人给出的解释实在不能让人信服,他们说,“这是更方便指挥!”(我倒宁愿相信这是博克抢功来了)——就像当年赶在部队进入巴黎前乘飞机抵达那样。
   但是…博克先生的迷梦很快被砸醒了…就在德军越过伏尔加河,出现在莫斯科城侧后的一刹那,一支前所未有的部队突然出现在了德军面前——苏联突击第1集团军。
  
   博克的震惊可想而知了,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甚至,德国空军的远程侦察机也不知道!多么蛋疼的事情呀…等于是说,好不容易打穿了苏军第16集团军的战线,眼看胜利唾手可得的时候,却忽然发现还有一支崭新的集团军在等着他!
   博克不是有一句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吗——当把最后一营兵力投入战斗,就可以决定胜负了。现在看来,真是绝妙的讽刺。
  
  
  (2)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所谓的“突击第1集团军”其实是在原第19集团军的基础上组建而成(正是卢金中将指挥的那支)。该集团在维亚济马被全歼后,曾一度撤编。但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又在11月份再次重组,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突击第1集团军”。
   斯大林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别说德国人不知道这支部队,就是罗科索夫斯基这样高级苏联将领也不知道这支部队的存在。因为斯大林从一开始就不打算暴露这支部队的番号。他将这个秘密藏了很久,原因是他脑海里正在构思一次“巨大的冬季反攻”。说直白点就是,他想将“突击第1集团军”留作大本营战略预备队,总攻时再突然放出,而不是在防御战中白白消耗掉。但是,德国人实在太能折腾了,竟敢越过伏尔加运河,出现在莫斯科城侧后,还在那里建立了一个桥头堡!!!
   斯大林终于忍无可忍。
  
   11月29日,该集团下辖步兵第29、第44、第47、第50、第55,第 56和第71旅,在西伯利亚滑雪部队配合下,向越过伏尔加运河大坝的德军展开凌厉反击,德国人在极短的时间里做出了非常明智的选择——逃跑。多亏伏尔加河已被大雪封住……一位苏联坦克兵后来写道,营长走到我跟前,对我说,“孩子,从冰上开过去吧……”结果重达50吨的KV-1坦克一开上去就垮了,坦克沉入河底。就这样,在丢弃了大量辎重物资后,德军以极快的速度逃回了伏尔加河西岸(那一定是光速!),避免了被全歼的噩运。在第三装甲集群的作战史上,他们还没有这么丢脸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21:51:56 | 显示全部楼层
  补充一点——该图为第三装甲集群预计突击方向(实际上只打到伏尔加河畔的亚赫罗马)请大家仔细看图,就算德军再能打,以左手单臂合围了莫斯科,冲过苏联突击第1集团军的战线,他们也赢不了,因为后面还有一个第26集团军。而第26集团军的后面,还有34个师正座火车横穿西伯利亚,在赶来的途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4: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