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 00:0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4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Ⅻ)
最后一次尝试
德军的进攻频频得手,速度虽不快,但却是一步步地逼近莫斯科。
11月21日,当德军突破第30集团军防线,迅速逼近克林时,由于直接威胁到第16集团军的右翼,罗科索夫斯基受命前往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地域组织防御。①
然而,罗科索夫斯基将军的防御方式与其他将领都不相同,尽管第16集团军已经虚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可他还是将所有部队整合起来,向嵌入第30集团军战线的敌人的侧翼展开猛攻——步兵第17师(只剩不足300人)、第126师、第133师,以及一个以苏维埃最高统帅命名的军事学校学员团和坦克第25旅(确切地讲,都是一些残留人员)。
毫无疑问,这种类似于自杀性的反突击最后都失败了。但却为最高统帅部调集援兵赢得了时间——正当罗科索夫斯基心灰意冷之际,11月24日,朱可夫不知又从哪里变戏法式的变出了一个坦克旅、一个步兵团、一个独立骑兵团、一个加农炮兵团和一个反坦克团交给他,命令他继续进攻。(从这份清单可以看出,西方方面军已经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无怪乎后来有人在点评朱可夫时说,“朱可夫在莫斯科战役中干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拉框调动部队”——就像我们在屏幕上拉动鼠标那样,首先判断哪里危险,哪里不危险,然后将部队从受威胁小的地方调给受威胁大的地方。
说好听点,这就是指挥艺术;说难听点,就是用人命换时间。因为与其让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逃跑,还不如让他们战死沙场。战争,有时就是这样残酷,明知无法取胜,也必须坚决反击。因为德军在嵌入战线之后,倘若发现前面没有了阻碍,就一定会继续进攻,若一旦侧翼遭到袭击——哪怕再微不足道,他们也会停下脚步,巩固自己的侧翼。
不出所料,面对苏军死缠烂打式的招数,德军不得不再次停了下来。以第7装甲师为例(隶属于霍特第三装甲集群),该师在攻下克林之后本应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直接冲进莫斯科,结果却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反击下被钉在原地达整整一周之久。苏军按照命令,拼死抵抗,绝不后退半步。
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他们已无处可退!在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这条短短的、不足20公里的战线上,苏军将士们整营整营地端上刺刀,高唱国歌,向敌人机枪阵地发起不间歇的集群冲锋,常常打到整营、整团不剩一人为止。有时,罗科索夫斯基不得不亲赴前线,将那些从克林方向溃逃下来的游勇散兵呵斥住,令他们返回阵地,向敌人发起反击。他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虽然我们没有把敌人击退,但敌人因此也没有向莫斯科方向发展已取得的胜利”。
同样,德军伤亡也是不轻的。德国人鲁道夫·霍夫曼在他撰写的《莫斯科战役》中承认:由于天气寒冷加之苏军顽强抵抗,参战的所有步兵师都减员了2500人左右,即相当于实有兵力的1/3;装甲师的步兵减少了50%;坦克数量下降了60%~70%。平均起来,一个装甲师只有正常兵力的35%!霍特麾下最精锐的第7装甲师损失更是惊人——在克林的残垣断壁中和苏军苦战一周后,该师仅剩下千把名步兵和少量坦克,不过一个战斗群的规模。
况且,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在11月27日那天,德国士兵中的冻伤人数终于无可奈何地超过了战斗伤亡!尽管德国的报刊杂志(包括希特勒本人)都在大吹大擂,说什么“敌人已经被击败,战争实际上已经打赢了”之类的鬼话,但战场上士兵的心里最清楚了,俄国人的抵抗实际上正在加强。
现在,德军将所有进入莫斯科的希望都放在了北翼。虽然在克林受阻,但它们的右臂还是不断地向北延伸——尽管霍特明明知道,“手臂”挥舞得越长,他的战线就越单薄,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太不可思议了!这简直就是马恩河会战的翻版!——一模一样的翻版!!!27年前,德军的北翼也是不断延伸,然后以巴黎为轴心,象一扇巨大的旋转门一样围绕巴黎外围进行旋转运动。27年后,在莫斯科的城下,德国人又要开始转圈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