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4-22 12: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鞋军团(455)
杨干才是杨森的侄孙,在杨家已经是第三代了。他毕业于杨森所举办的泸州讲武堂,泸州讲武堂的建校历史比四川讲武堂还早,是杨森自办的第一所军校。
那还是杨森刚刚从滇军投到川军刘湘部的时候,他自告奋勇,担任了四川联军的前锋,在龙泉山大败滇军,其善战之名显赫于当时,之后杨森便举办了泸州讲武堂。经过统一之战等一系列大战的考验,“泸讲”(泸州讲武堂)学员迅速崭露头角,在第二十军中,早期团长以上军官多为“泸讲”学员,比如副军长夏炯、副师长刘席涵等人均系“泸讲”出身,而四川讲武堂及其他军校的学员主要还只能担任中下级军官。
论资历,杨干才确实弱了一点,但他年纪轻轻就能在强手如林的第二十军内当到师长,靠的并不是宗族背景。
在别人那里,通常是下级拍上级马屁。杨干才年轻,资历浅,他反过来,常常主动去讨好部下,而且很有针对性,喜欢喝酒的他送酒,喜欢抽烟的他送烟,喜欢喝茶的他送茶,喜欢大碗吃肉的他送火腿、腊肉。
战区物质奇缺,有钱出高价都不一定能买到这些食品,杨干才也不是常有,那些收到东西的部下往往被感动到不知如何才好。
不过且慢,人杨干才能咽着自己的口水,把好东西拿出来孝敬你们,他可不是白给的。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打仗之前,你就得好好想一想,假使仗打得不好,还有什么脸再去见那位年轻上司。
杨干才对胜败之将的待遇分明。打了胜仗,或是几百元奖金,或是升官提干,或是再请吃喝,乃至于跑到连营去讲一次话,以示勉励。
对败仗,杨干才不骂不打不罚,非但如此,他还会亲自“夹道迎接”:双手叉腰,努着个嘴,双眼鼓起,什么都不说地瞪着你。
每当这个时候,那些吃了败仗的部下比受任何处罚都难受,恨不得杨干才立即抡圆了抽自己两大嘴巴子,心里还舒坦一些。
杨干才会吟诗作对,喜欢谈古论今,平时也自诩为一文化人,怎么能出手体罚呢,他让你干耗着,耗到下次打胜仗为止。
拿着杨森的令箭,杨干才策马当先,几乎与日军同时到达南林桥,一顿拳脚,打得敌人落荒而逃。
此后经过一个月的拉锯战,杨干才吃肉喝汤,把南林桥外围的日军全部扫荡干净,让对手见识了一下什么叫谁的地盘谁做主。
小股进袭无法奏效,附近咸宁据点的日军倾巢出动。
趁来敌立足未稳,杨干才发起凶猛冲锋,短兵相接处,使日军占有优势的火力无法完全发挥作用,双方展开了血肉相拼的肉搏战。
既为杨家孙,杨干才的武术功底不差,别看岁数不大,在四川却也有袍哥背景。这种拳拳到肉,刀刀见血的功夫片,他是一定要亲自参加的,战场之上,马刀砍到手麻。
清场时一算帐,第二十军折损两百余人,日军伤亡亦以百计。
日军从正面难以下嘴,便以坦克和骑兵打头,步兵随后,攻第134师之侧翼,杨干才扎定马步,沉着应战,又将其击退。
十二天内,杨干才连挫日军七阵,引起外界极大关注。武汉失守以后,报章久无捷报,急需猛料,于是连篇累牍地进行报道,湘北民心士气均为之一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