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2:4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5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保卫战(XIV)
  
   破碎的车轮
  
    德军企图从北翼单臂合围并占领莫斯科的计划受挫后,冯·博克陆军元即使是再疯狂,也意识到无法击败苏军新锐集团军了。有一个致命因素不容忽视——德国没有预备队,希特勒拒绝从西欧调遣援军。这意味着中央集团军群不是进攻就是撤退,别无其他选择。因为要停留在现有阵地上过冬是根本不可能的。
   12月1日,博克元帅给陆军总部发报,对当前形势作了一个宏观而完整的描述。虽然我极少引用原件,但这份文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思索再三,毅然决定一字不拉地敲打上来。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致陆军总参谋部(原文):
   “我不断向陆军总部提出有关已出现危局的请示与报告,招致了要不惜一切代价继续进攻的决定。”
   “当然,正在进攻的每一战术特点都要加以利用,但是主要靠正面进攻。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兵力进行大规模围歼战了——任何大规模运动都不可能。通过进一步的大举进攻,很可能赢得有限的领土,并肯定会消灭敌军,但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略成果!”
   “过去十四天的战斗已经表明,认为抵抗我集团军群的敌人会‘土崩瓦解’的想法纯属幻想。要是部队继续压在莫斯科——这个几乎整个俄罗斯东部的铁路、公路网都在这里汇合的大门跟前,那就意味着对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进行一场激烈的防御战。然而,集团军群现有的兵力不足,就连有限的时间也坚持不了。即使发生了不可能的事从而取得了进展,德军现有的兵力仍不足以包围莫斯科,同时抵御来自东南、东部、东北的反攻。”
   “因此,很难看出继续进攻有什么意义,能达到什么目标,特别是因为部队力量消耗殆尽已为时不远。到那时怎么办,现在就要作出决定。中央集团军群据守着大约960公里宽的正面,后方只留有一个很弱的师作预备队。在这种情况下,再加上军官团伤亡惨重,部队战斗力大为削弱,集团军群抵挡不住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由于铁路不能使用,也就不可能使这一拉长了的战线打一场有效的防御战,也不可能使它在作战中得到充足的补给。
   “我不了解陆军总部的意图,不过,如果要使集团军群度过冬天,那就要派来尽可能多的预备队,敌人一旦突破,能立即将其遏制住,精疲力竭的作战师也能撤离前线,进行休整与补充。另一个绝不可少的条件是,铁路运输要搞得更加可靠,使前线部队能定期得到补给,并建立存储点。如果这两个条件满足不了,那就越早选择一条较短的、容易防守的战线,预先为驻扎、补给、防御作好准备,以便时机成熟,就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将其占领。”
  
  
   这篇洋洋洒洒800字的报告可以说是对当前局势的针砭时弊。我惊异于博克元帅的清醒——在那种环境下能将局势看如此透彻是不简单的。
  
   同时,这也是博克首次谈到中央集团军群要转攻为守。哈尔德提醒他说:“最好的防守就是坚持进攻”。当然,他非常感谢博克的这份报告,并褒奖博克的电文“条理清晰、逻辑很强(太淡定了)。陆军总部将毫不犹豫地将其以书面形式再次呈报最高统帅部……”
   可是,呈报最高统帅部有什么用呢?现实的问题还是无法解决——没有预备队(最高统帅部去哪里找预备队呢?)被冻坏的火车头尚在修理(这需要几个星期时间)。博克说得没错,一旦苏军发动一次有计划、有组织的进攻,他唯一可调遣的预备队就是第25摩托化步兵师。
  
   由于后勤中断,第25摩托化步兵师一直留在后方为集团军群收割粮食。德国兵大抵都是农户出身,干起农活倒也得心应手。现在,骄傲且不可一世的德国陆军蜕变成了一支“农民军队”—— 烤面包靠部队自己脱粒,步兵师的主要口粮成了马肉——爱尔兰良种马(战前英国进口)因抵抗不了严寒正在大面积死亡。除作战外, 他们还要设法就地取食——靠抢当地人土豆为生。一名德国军官后来写道:“如果不是他们头上那顶得体的钢盔,许多人根本无法将他们与一年前横扫了大半个欧洲的纳粹国防军联系在一起。”
  
   尽管这样,冯·博克还是在哈尔德的压力下,勉强地答应了对莫斯科进行最后一击。
   12月1日晚些时候,由于博克担心希特勒是否获得了有关于局势的准确报告。因此,他采取异常步骤——直接打电话给希特勒的军事顾问约德尔将军,把部队的状况向他作了十分暗淡的描绘。经过他的巧言如簧,博克总算争取到了一个许可:“当代价高昂的进攻显然无望取胜时,可以中止进攻”。
  
   这个授权令博克相当高兴,他一刻不停地转电话给克鲁格(第4集团军司令),让他的部队,沿莫斯科正面,也就是苏军防线中央的伊斯特拉水库——福明斯克一线实施突击。尽管克鲁格不清楚此次战术进攻的意义所在(因为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但还是遵办了。同日,德军投入了第4集团军的若干个师,作最后一次拼死搏击。由于伊斯特拉水库的洪水已经退却,路面上全是厚厚的冰层,德军的突袭竟然成功了!他们凭步兵便嵌入苏军战线达20多公里,从正面击穿了苏军的防御。
   12月2日,德军在经过苦战之后,终于来到了莫斯科的近郊——已经可以看清克里姆林宫尖顶那颗闪闪发光的红星了。其中,第4集团军下辖第258步兵师冲得最远,他们在夜幕掩护下一口气冲进莫斯科南郊,离红场仅14公里!同一天,大喜过望的戈培尔博士要求柏林各报刊留下版面,以刊登攻下莫斯科的消息。
  
    然而,柏林当局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不仅是他们此生此世所能到达的距莫斯科最近的地点,而且也是德国军队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莫斯科。他们很快发现,那颗红星是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它虽然近在咫尺,却又像天上的星星一样遥远,因为苏军于第二天拂晓便发起大规模反击。斯大林将一支攒在手中良久的集团军——第20集团军(同“第一突击集团军”一样,该集团在维亚济马被全歼后在莫斯科北郊重组,下辖步兵第331师、第352师,步兵第28、第35、第64旅,独立坦克第134、第135营)交给罗科索夫斯基指挥。
  
   与此同时,斯大林亲自打电话到第16集团军司令部,责问罗科索夫斯基为何敌人离莫斯科这么近,你们这些集团军司令难道在梦游吗?朱可夫不是再三保证法西斯军队已经筋疲力尽了吗?(顺便提一句,朱可夫在11月29日的汇报中向斯大林保证德军已经筋疲力尽,因此建议动用战略预备队转入反攻)。罗科索夫斯基感觉自己受了委屈,他当时还在克林组织防御,不得不连夜驱车赶回莫斯科近郊的梅季希(距莫斯科27公里),协同第20集团军转入反攻。
  
   说来也是可笑,德军此时尚不知道大祸临头,更不知道苏军新锐集团军的出现。他们中间甚至还流传着一则笑话——德军在梅季希发现了一个汽车站牌,于是互相打趣说是不是应该在这里等公交汽车,因为从这里到红场只需要一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一大清早,苏联人的钢铁炮弹便砸在了头上。在4个强大的 “卡秋莎”火箭炮营齐射火力支援下,双方在梅季希杀得天昏地暗,梅季希镇几度易手。尽管苏联人一再声称双方在梅季希镇外的平原上进行了“残酷的坦克大战”,并最终将法西斯坦克部队击败,但我们都知道,克鲁格第4军团是步兵集团军,哪来什么坦克?——倒不如说是“苏军新锐集团军将筋疲力尽的德军驱散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克鲁格元帅决定终止这场毫无希望的进攻,将部队撤回出发阵地。第4集团军参谋长,也就是后来德国版二战史作者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写道:“我们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撤退,敌人只是谨慎地尾随……”
   至此,德国人所有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了,中央集团军群不仅是在一处,而是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公里的椭圆形阵地上被全线制止住了。京特·布卢门特里特将军意简言骇,他说,“东线战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我们在1941年打垮俄国的希望在最后一分秒化为了泡影。”
  
   当然,我们不应该去责怪德国陆军,事实上,他们已经做得够多了,没有人再能比他们做得更好。莫斯科战役的失利,都应该算作是德国陆军统帅部的狂妄自大,以及低估了俄国“冬将军”的威力。如果他们能遵照希特勒的战略,在南线稳扎稳打,绝不会落得如此狼狈的结局。
   129年前,杰出的骑兵统帅阿基姆·米拉在鲍罗季诺战役失利后,曾训斥他手下的将领们说,骑兵冲锋不够勇猛。骑兵司令南苏蒂将军回答说:“这得怪马,它们不够爱国。我们的士兵即使没有面包也打得很好,但是马匹没有干草就不肯走了。”129年以后,德国人也可以说,这得怪火车头,因为士兵们即使没有冬装仍在坚持进攻,但气温一低于零下二十度车轮就跑不动了。火车头实在太不爱国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6 22:4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人很喜欢用拿破仑远征俄国同自己做比较。我电脑上有这样一幅名画,画的是拿破仑皇帝骑着马,率领着他的精锐帝国卫队,沿着俄国泥泞路沉思着向东走去。这幅画的题目是:“他们牢骚满腹,但仍然忠实地跟着他!”这是对1812年也是对1941年莫斯科之战的最好写照。现在,中央集团军群这支精疲力尽的军队,将要在接下来的4个月内面对苏联7个集团军——100个师的轮番进攻。莫斯科战役远远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7 11:26:2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斯科的冬天,德国人的死神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2:06:42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军在环绕莫斯科周围320公里的椭圆形阵地上,被迫全线停止了进攻。声势浩大的“台风”渐渐逝去了……很明显,希特勒低估了苏联潜在的力量,这个错误对德国来说是致命的。在8月份的时候,他还得意洋洋的对冯·贝洛说,“要不了一个月,斯大林最后的预备队将会消耗殆尽。”结果到了11月底,斯大林的预备队还在源源不断出现……
   诚然,基辅和维亚济马的惨败使苏联损失了超过120万士兵,一度使斯大林陷入绝境。但毫无疑问,他们挺过来了。现在,随着德军的攻势逐渐陷于停顿,斯大林构思已久的反攻开始了。
  
  连载396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反击战(Ⅰ)
  
  
  
  
  绝不撤退!
  
   众所周知,苏联除德国这个“主要”敌人外,还有另外两个潜在的威胁,那就是日本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都是苏联的世仇)。无论欧洲战场打得多么惊心动魄,斯大林在远东仍然驻有重兵。但是随着西伯利亚严寒季节的来临,日本关东军的威胁没有了——虽然日本人经常犯二,脑袋瓜子也不太好使,但至少不会像德国人傻得那样纯粹,在这样的季节对西伯利亚进行远征明显是找虐的。
   所以,斯大林可以将这些部队抽调回来,以解莫斯科城下燃眉之急。除“突击第一集团军”与第20集团军这两支新锐部队外,新编成的主力核心还有来自中亚与远东的部队。(共计34个师)
  
   更为重要的是,在10月和11月份,苏联最高统帅部又组建和训练了9个集团军。据第10集团军司令戈利科夫将军后来追述,10月21日,他被派往伏尔加军区组建第10集团军。当时,司令部尚未成立,戈利科夫必须事必躬亲。化为“空中飞人”,来回跑动。因为第10集团军下辖各师相距甚远,有的在莫斯科,有的却远在土耳克斯坦。大部分师都得边征集、边训练、边装备。戈利科夫原以为会给他3个月的时间来训练这支部队,但11月24日,总参谋长要他马上开赴前线,这使他大吃一惊。
  
   为了把这些部队运送到西方方面军的后方,10月24日,莫斯科铁路局完全置于军事管制之下。根据苏联史料记载,大量军车自托木斯克、鄂木斯克、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古比雪夫开出,每天行驶800至900公里,中途不换车头和乘务人员。在这一阶段,铁路的总运输量竟高达333500节车皮。其中265800节运送士兵,67700节运送补给品。(如果将这些火车车厢连接起来,就是赤道半径的长度!)
  
   事实将会证明,苏联人的努力没有白费。直至反攻前夕,他们已经为前线部队储存了一个星期的口粮、6个基数的油料和3个基数的弹药。尽管这些部队算不上精锐——武器装备都是二、三流水准。但他们至少吃得饱,穿得暖,有充分的后勤保证。而德国人相当于,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吃饭基本靠偷,取暖基本靠抖的处境。
  
   据冯·贝洛后来说,那段时间希特勒很激动——甚至是故意找陆军的茬,他每天都在呼唤哈尔德和勃劳希契,然后将他们找来狠狠臭骂一顿,他指责陆军后勤工作没有做好,致使士兵大规模冻伤。他认为,这些问题陆军本该管好的,并拿空军、党卫军的后勤与陆军做比较(因为空军和党卫军都领到了过冬品)。
   勃劳希契百口莫辩,他告诉哈尔德,他决定向希特勒递交辞呈,因为谁也忍受不了多愁善感的元首大人的喋喋不休。
  
   不过在离职之前,勃劳希契还是毅然决定协助中央集群渡过难关。他在地图上拿笔一挥,画了一道所谓的冬季防线。这条防线距前线约140公里,几乎返回了10月15日的出发阵地,因为在这条防线的后面,有一条良好的公路横贯维亚济马——尤赫诺夫地域。这意味着军队补给至少能得到一定保障。
   但我们都知道了,希特勒拒绝撤退。当陆军人士反复提到撤退方案时,希特勒反诘道:“撤?往哪里撤?我们没有准备后方阵地。军队打到哪里,就必须守在哪里”。
   毫无疑问,这句话的分量,对部队而言简直像一个晴天霹雳。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2 22: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7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反击战(Ⅱ)
      
   躺着也中枪的南方集团军群
  
   
   是的,希特勒拒绝撤退。在他看来,到莫斯科这最后一程,根本算不了什么——他的军队已经向东走了800公里,只要再走二、三十公里便成功了!
   可是,勃劳希契竟告诉他要撤退了。甚至连善于逢迎拍马的凯特尔也和他闹起了纠纷。当凯特尔鼓足勇气向希特勒陈述唯有撤退,才能拯救军队时,希特勒对他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大骂他是“木头脑袋”。过后不久,约德尔看见这位最高统帅部长哭丧着脸,座在桌子旁写辞呈——旁边搁着一支左轮手枪,约德尔悄悄地挪开手枪,劝慰他“要对元首的侮辱继续忍受下去!”
  
   很明显,到了这个时候,希特勒自己都糊涂了。在战争中,俄国士兵打得很糟,现在却成了猛虎。这是怎么回事?当他的将军们纷纷拿起《随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并从书中汲取经验教训时,他却将此书付之一炬,列为禁书。
  
   也许,所有人都想象不到这本书在欧洲军事家心目中的地位。用一位德国将军的话说就是,“这是本圣经”。(克鲁格元帅直接将它供在案头,每日必看)
   129年前,科兰古伯爵在日记中记录着他和拿破仑皇帝远征俄国时的点点滴滴——“他在皇帝帐篷外面的篝火旁边记录下;在从波兰撤退的冰雪道路上记录下;或当皇帝正在打盹,在一旁偷偷地记录下……”
  
   于是…在129年后…这本书变成了了解俄国冬天的难得资料……常言道,读史使人明智。德国人深信这一点。当将军们读完此书后,都不约而同地肯定了拿破仑的选择——沿冰天雪地后撤,才能挽救军队。
   但是,希特勒却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当所有人都为博克的集团军群捏一把冷汗的时候,在东乌克兰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却首先遭殃了。
  
  (2)
   前文曾说过,南方集团军群一直都在前进,而且打得还不错。但这主要得益于基辅大捷的余威以及铁木辛哥实施的退却战术。1941年11月份,当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莫斯科身上时,爹不亲妈不疼的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按:已正式改名为第一装甲集团军)却在迎着暴风雪攻克了靠近顿河的罗斯托夫,苏军约有一万人被俘。
   但是,南方集团军群的进攻限度已经达到了顶点。第二天,他们又占领了通向高加索山脉的最后障碍——横跨大河的桥梁。这个时候,戈培尔的宣传部门又开始大吹大擂,说,“通向高加索的大门已经打开了!”
   然而,这个大门并没有开上几天,龙德施泰特和克莱斯特都意识到,罗斯托夫是守不住的。他们碰上了与中央集团军群同样的难题——后勤断了,士兵们没有冬装,在冰天雪地里瑟瑟发抖。
  
   果不所料,11月28日,铁木辛哥在西伯利亚新锐部队支援下,从侧翼奋起反击,截断第一装甲集团军与南方集团军群的联系。由匈牙利人组成的德军左侧翼不堪一击,再加上苏军横贯结冰的顿河发起强大突击,罗斯托夫失守了。南方集团军群同样来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据艾伯特·西顿记载:“龙德施泰特曾下令全线撤退,与敌人脱离接触。这一决定是经陆军总部批准的。”
   可是,希特勒撤销了这一命令。龙德施泰特后来回忆说:11月30日深夜,元首突然给我下了一道命令,“留驻原地,勿再后撤!”我立即复电:“要想坚持,简直是发疯。首先,部队固守不住,其次,若不撤退,将被全歼。”总之,龙德施泰特的回答是无法遵命,要么撤销这个命令,要么就撤了他的职,因为他再也不想承担什么责任了。
  
   希特勒一听这话,发火了!不承担责任?这是什么意思?——他后来将龙德施泰特找来,批评一通,并恐吓他说:“我不允许任何人再提出辞呈。”以我为例,我总不能去找我的上级——全能的上帝,并对他说。“我不想干了,因为我不想负责”。
   两个小时后,龙德施泰特的老友、陆军作战指挥处处长阿道夫·豪辛格打电话询问约德尔,是否撤消命令。约德尔回答:“绝对不行,元首的命令不容更改。龙德施泰特已被撤职,赖歇瑙元帅将担任集团军群司令”。豪辛格重复地喊道,“使不得!使不得!绝对使不得!”但电话那头,约德尔放下了听筒。
  
   在得知元首撤了他的职后,龙德施泰特还是一如既往的淡定——甚至有点如释重负。他说,“既然这样,我便回家去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11-9-16 11:4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8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反击战(Ⅲ)
       
  全线出击!
  
   就在龙德施泰特打铺盖卷准备回家的同时,对希特勒百依百顺的赖歇瑙却在宣誓对元首“绝对效忠”。并表示“一定能守住现有阵地”。但仅仅几个小时之后,赖歇瑙便无可奈何地派人给元首送去了消息,说这次撤退已无法阻止了……因为部队都在逃跑,想要士兵返回原有阵地根本是不可能的。
   终于…这个无耻举动终于把龙德施泰特激怒了,他破口大骂,恨不得立刻冲出去将赖歇瑙这个阴谋家踩死,他咆哮道:“赖歇瑙是一个裸着身体,到处闲逛的无赖!”
  
   事已至此,希特勒只好认栽了——接受了既成事实。但是,他竟没有批评赖歇瑙,而是在苦苦思索下一任陆军总司令的人选。他突然觉得,赖歇瑙再合适不过了①。
  
   这个时候,赖歇瑙已身兼俩职—— 一方面,他是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另一方面,他又指挥着第6集团军(足以看出元首对他的信任)。当12月3日,希特勒乘坐他的福克沃尔夫秃鹰座机飞往乌克兰视察时,赖歇瑙抱怨说,情况如此危急,他无力同时兼任两个指挥官的职务。因此他极力向元首推荐保卢斯将军——他的前任参谋长,担任第6集团军指挥官一职。虽然对此人没有太大兴趣,但希特勒还是接受了赖歇瑙的建议。
   就这样,从未真正指挥过一支军队的弗里德里希 保卢斯将军,突然发觉自己就像坐上云霄飞车那样,扶摇直上,先是被提升为装甲兵的将军,接着几天后,他又变成了第6集团军的总司令。
  
   很快,在赖歇瑙与保卢斯将军的精诚团结下,铁木辛哥的攻势被全面遏制住了。尽管西南方面军雄心勃勃,企图以一次歼灭战全歼克莱斯特的装甲集团军,但德国人跑得实在太快,他们将所有辎重摧毁殆尽,沿途埋下地雷,楞是将追赶他们的苏军甩了几条街(德军转移过快,苏军追赶莫急?)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大言不惭地说,能够收复罗斯托夫全是他个人的功劳。铁木辛哥并未参与此次进攻计划——因为他对该计划不感兴趣,整日饮酒作乐。
  
   此时,南方集团军群的战线已成凹形,平均后撤60~100公里。从亚速海直至库尔斯克,绵亘600多公里。尽管苏军仍在进攻,但德军却尽可能多的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从食物到冬装,甚至还有人力。一般而言,乌克兰人是站在德国人这边的,因为他们极不愿回到斯大林的暴政之下。(30年代大饥荒记忆犹新啊!)因此,撤退后的德军在当地人的协助下构筑了一条完善的战线,并一直坚持到了来年春天。
  
   第一次,红军有了优越感;也是第一次,看见了纳粹军队在他们面前仓皇逃跑时的摸样。斯大林有理由感到高兴的。来自前线的报道显示: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已经开始后撤,大量枪炮在后撤的过程中被抛弃,雪堆中满是马匹和冻僵的德国士兵的尸体,种种景象都让人不由自主的联想起了1812年的情景。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后来在回忆录中激动地写道:“自开战以来,差不多半年了,人们都在等待着这一天……纳粹军队自罗斯托夫撤退,意味着敌人是可以被打败的!”(能在一个战略方向战胜敌人,还是首次)。
   斯大林也燃了,他认为,既然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正在溃逃,这意味着法西斯匪徒不可能从这个地区抽调军队来加强中央集团军群。
   换句话说,莫斯科城下的反击时机成熟了。
  
  
   按照11月份制定的反攻计划,参加莫斯科反攻的有2个方面军(加里宁方面军②、西方方面军)的15个集团军,共计105个师又44个旅,1021700人,作战飞机1200架。鉴于朱可夫大将的西方方面军承担歼灭莫斯科附近德军的主要任务(第一要务是:西方方面军的北翼在加里宁方面军配合下,歼灭克林、伊斯特拉地域内的德军重兵集群,打开通往德军战线后方的道路)因此,朱可夫得到了更多的加强,除上文提到的3个集团军(第1突击集团军、第10和第20集团军)外,还得到了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8个步兵旅、6个坦克旅以及大量滑雪特种部队。至12月初,西方方面军的总兵力已扩充至70个师又40个旅,748700人,火炮7652门、坦克774辆。可谓兵强马壮。虽然朱可夫已在11月底便完全接受了这些部队,但为保险起见,斯大林将反攻的日期定在了12月5日。
  
   对于苏军的反攻,德军一无所知。很明显,他们的注意力已经被吸引到南方去了,忽视了来自“莫斯科大突出部”的威胁。直到12月4日,也就是苏军反攻的前一天,陆军情报部门仍然固执地认为,俄国人“此刻”还不够强大,“不会发动大规模攻势”,特别是看到铁木辛哥在南方发动攻势后,就更坚定这个信念了。
  
   结果,就在第二天,苏军的反攻开始了。为了迷惑敌人,科涅夫统率的加里宁方面军率先发起反攻。12月6日,朱可夫将军率领的西方方面军也跟着转入进攻,在沿着350公里长的战线上,向着筋疲力尽的中央集团群铺天盖地压过来。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1-9-18 22:2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2

查看全部评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2: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永远戴着单眼镜片儿的赖歇瑙元帅。有一种说法是,他能得到希特勒的信任是因为加入了纳粹党(当时军人加入政党是违反规定的)正是这个原因,龙德斯泰特等资深将领以不会在他手下工作为由反对他出任陆军总司令一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2: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加里宁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中将。当初,他因维亚济马惨败卸任西方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时,被朱可夫保了下来(因为伏罗希洛夫元帅宣称要将科涅夫送上军事法庭)于是朱可夫就说,西方方面军太大了,我指挥不过来,需要个副手(莫斯科保卫战中有这一段的精彩演绎)。就这样,科涅夫变成了朱可夫的副手,指挥加里宁方面军参加莫斯科城下反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18 22: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399
  
  
  
  
  
  
  
  
  
    
  神圣的战争——莫斯科反击战(Ⅳ)
    
   最黑暗的一天
  
   1941年12月5日,德军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天。同时,这也是苏军在莫斯科保卫战中损失最惊人的一天。为了掩护西方方面军的行动,科涅夫统率的加里宁方面军首先发难,它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上游,向对面的德国第9集团军扑来。
   怎料,加里宁周边气温骤降。在12月4日夜晚,俄国西北部迎来了冬季最后一次——也是最严酷的一次降温。平均气温降到了零下25度—29度。加里宁在莫斯科更北边(换句话说比莫斯科还要冷!)平均气温已是零下30度!
  
   当地人无奈地告诉在此地苦战的德国人,“你们真倒霉,”他们说,“已经有二十甚至三十年没见到过这样坏的天气了……”
  
   在这种气温下,别说打仗,就是出门都是遭罪受的。甚至连皮糙肉厚的苏军也高呼受不了了,指挥官们惊讶地发现,士兵要在齐膝深的雪地里奔跑非常不易——速度不快,而且经常跌倒。后来,一位德国军官对加里宁方向的苏军进攻是这样描述的,他写道:“密密麻麻的敌人象大海的波涛一样滚滚而来,穿过冰天雪地向我们进攻。我们的机枪不停地向他们扫射,把自己的说话声都淹没了。在我们前边的雪地上,被打死的敌人和垂死的敌人象地毯似的黑压压铺了一层…可是,一群又一群的敌人还是向我们压过来,越冲越近,真可谓源源不绝。最后剩下来的俄国士兵进入我们手榴弹够得上的距离时,才在我们的机枪前倒下。这时,我们的机枪手稍事休息,倒下的敌人又重新活动起来,在宽阔的地平线上黑糊糊地上来一片,于是战斗又开始了。”
  
   诸如此类的战斗,德军伤亡非常轻微。但是冻伤员却日益增多,(在苏军进攻的时候,总不可能看着时间说,好了,我趴了一个小时了,该起来活动啦)。结果,很多人就因为没有遵守“一小时活动准则”,被冻僵、冻死。截肢人数与日俱增。
   然而,第9集团军还是坚持了下来!事实上,要想顶住苏军的集群冲锋,除坚强的意志外,还要取决于机枪子弹的数量。常言道“新兵怕大炮,老兵怕机枪”。在进攻中,来自于炮兵造成的伤亡比例不高,真正造成伤亡的是机枪和迫击炮(这两样才是杀人利器!)根据德国《步兵手册》规定,遭遇防御战时,步枪兵必须围绕机枪阵地分散配置,将机枪组作为阵地的核心,每一名步枪兵,除自身携带60~80发步枪子弹外,还须携带300~600发机枪子弹。
  
   毫无疑问,这是个优良的传统。也挽救了东线德军。特别是在实战中,补给就算再困难,也极少出现机枪组子弹耗尽的窘境。因此,德军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仍然打了一场非常漂亮的防御战——加里宁方面军一头撞上,结果被撞得粉身碎骨。在突破了敌人前沿阵地后,攻势陷入停顿。科涅夫恼羞成怒,曾多次督促各集团军继续前进,结果除尤什克维奇第31集团军获得进展,插进德军右翼35公里外,其余各集团军都被赶回了出发阵地。(科涅夫真不中用啊)
  
   紧接着,12月6日,在700架飞机的支援下,朱可夫西方方面军右翼第30、第20、第16集团军和第1突击集团军也发起了大规模攻击行动(该死,这才是主攻方向!)在这段时间里,朱可夫已将预备队的第20、第1突击集团军运动至第30和第16集团军的结合部之间。换言之,在突破口上,苏军的实力瞬间翻了一倍!
   鉴于第9集团军已被科涅夫死死缠住,无法回缩。在这个方向与苏军对阵的是德国第3、第4装甲集群。虽说是装甲集群,但德国人的油箱早空了,坦克被冻住,炮塔无法转动。而宽履带的T-34却能在雪地中健行如飞。
   由于行动困难,苏联士兵纷纷趴上坦克,进行短距离急速冲锋。德军抵挡不住,开始向西溃退,沿途抛下了大批战略物资。但是,当撤退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德国人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妙了,因为天气实在恶劣,大雪铺天盖地,车辆一离开公路就开不动了——就是在公路上行驶也非常困难。要知道,在这种气温下,发动机一旦熄火,就很难再次打着(必须升火烤上几个钟头)。德军一次撤退只有几公里,因为抛锚的车辆横在路中央,将公路堵得拥挤不堪。士兵缺少冬靴,机动起来更是困难重重。
  
   然而,俄国滑雪部队却不存在这些困难。在苏联最高统帅部的秘密组织下,由西伯利亚人组成的滑雪师,构成了反攻力量的中坚。他们穿着加厚的短上衣和白色的迷彩服,头戴保暖的棉制帽子,两边有弧形的软毛耳盖;脚上还穿有温暖的特制靴子。并将武器非常好地掩饰起来——上面涂有动物油脂,以防止冰冻。
   因此,西方方面军拥有无与伦比的机动优势,他们死死咬住德军后卫部队,还从侧翼搞突然袭击。有时,俄国人冷不丁防突然出现,打完一梭子弹后便滑雪逃逸,德军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过,受限于公路两侧,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而且,士兵急怕落单,因为落单就意味着死亡——俄国人没有留下俘虏的习惯。
  
  (2)
   为了防止德军重整战线,朱可夫下了死命令,他告诉各集团军指挥官,“一定要咬住敌人的脚后跟进行追击”。
   起初,他还以为这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因为科涅夫方面传来消息说,“德国人打得相当顽强,未能击退敌人”。所以,当看见德国人溃不成军的狼狈样,竟吃了一惊。罗科索夫斯基的第16集团军作为第二梯队,本应跟在突击第一集团军后面行动,现在却杀红了眼,冲上了第一线,始终处于攻势的顶端。
  
   要知道,罗科索夫斯基同志等这一天已经等了很久了!!!
   他那筋疲力尽的集团军在得到3个步兵旅的加强后,不作任何停顿地转入反攻(突然从防御变为进攻),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一部分德军退入距莫斯科50公里的克留科沃市,企图依托这一要塞城市与苏军巷战。结果,罗科索夫斯基指挥部队从西南迂回,将德军困住。
  
   所幸的是,厚厚的积雪阻碍了苏军机动,在封闭包围圈的最后一刻,德国人楞是杀开一条血路,跑了出来……但是,54辆坦克、120辆汽车以及堆积如山的武器弹药和军用器材却成了苏军的战利品。克留科沃的解放,使该城居民无不欢欣鼓舞,人们顶风冒雪伫在街头,欢迎自己的队伍进城。
  
   之后,第16集团军马不停蹄,开始向伊斯特拉以及伊斯特拉水库一线突贯。回到半个月前的旧战场,罗科索夫斯基感慨万千——不过这一次,进攻方和防御方的位置互换了。
   德国人也不含糊,他们再次派出工兵,摧毁伊斯特拉大坝。汹涌而出的滔天巨浪暂时阻挡了苏军去路。然而,罗科索夫斯基早料到了这一步(哥半个月前已经用过啦!)他将主力转移至伊斯特拉河上游,从北面迂回水库。与此同时,由西伯利亚人组成的第78步兵师更是冒着严寒和敌人的炮火强渡伊斯特拉河。罗科索夫斯基亲眼目睹了他的部队是怎样过河的——圆木、栅栏、门板、多麦秸编的筏子、橡皮艇……总之,一切能浮在水上的东西都派上了用场(估计是拆了老乡的篱笆,门板,房子和车轱辘)
   多么滑稽的一幕啊……想想看,一大群士兵蜷伏在门板上,用枪托做桨,向对岸漂去…德军被这种大无畏的精神惊得目瞪口呆(西伯利亚来的土著惹不起呀)只能丢下防线阵继续逃窜。沿途遗弃辎重物资之巨,甚至把路都封住了!
  
   即使—个健康的指挥官在这种猛攻面前也会感到恐惧,更何况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这个重病缠身的人呢?11月里,他的心脏病又犯了几次。希特勒与前线将军通话,也不征询他的意见。(用哈尔德的话说,连邮差都不如)现在,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撤退有变为溃逃的危险。用不了几夜,部队就会垮掉,而且,后方既没有可以退入的阵地,也没有可以守得住的防线。博克元帅更是滑头,他宣称自己病了(又病了?!) 据说是胃溃疡……他俩纷纷向希特勒提出辞呈——他们明白,再不辞呈有被当做替罪羊的危险。勃劳希契直接跑进元首办公室,进行逼宫——(元首大人啊,快让我滚蛋吧,我再也干不下去了,我有心脏病呀…)
  
   希特勒苦闷难当,在屋里踱来踱去,十几分钟没有回答。然后他说,“在目前这个时刻,他不同意作任何变动”。
   勃劳希契二话没说,离开了房间。
  
   就这样,没有一个肯站出来主持大局的。前线每时每刻都有战士倒下,但第三帝国的领导人们都愿意把担子推给别人,将头埋沙子里。据记载,希特勒有时甚至是故意躲着他的首席新闻发布官奥托 狄特里希,把他当做噩兆的源泉。因为狄特里希先生带来的全是俄国前线的坏消息。
   但是,就在12月7日的黄昏,奥托 狄特里希匆匆跑进元首的地穴,说他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求见。由于刚收到俄国前线发来的报告。希特勒生怕狄特里希又带来更多的坏消息——他显得很不自在。当他的首席新闻发布官念完电报,希特勒脸上却浮现出了惊奇的神色。
  
   原来,日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
   希特勒精神为之一振,非常激动地问:“消息确凿吗?”
    狄特里希:“消息确凿”。
   希特勒二话不说,一把抓过电文,不穿大衣也不戴帽子,冲出暗堡,穿过寒冷的夜幕,把这条新闻直接甩在凯特尔和约德尔面前,“我们败不了啦!”他大喊道,“又多了个盟友——一个三千年来从未吃过败战的盟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9-24 22:5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00
  
  
  
  
  
  
  
    
   你是我的敌人
  ——向美国宣战!(Ⅰ)
  
   是的,日本人真这样做了。1941年12月7日,当美国总统富兰克林 罗斯福在白宫办公厅里悠闲地享受着午餐,他那宽大的写字台上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接线员说,对不起总统先生,打搅了,海军部打来了电话。紧接着,惊慌失措的海军部长弗兰克 诺克斯便向他的总统报告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珍珠港遭到空袭,这不是演习!”
  
   总统简直不敢相信。他觉得,就算日本人开战,也不可能跑到珍珠港。更何况,一个不比加利福尼亚州大的国家,竟敢同美国宣战,在战略上简直是发疯。
   但是,现实不容质疑。据初步估计,两艘战列舰和一艘航空母舰被击沉,四艘巡洋舰遭到重创。当消息被确认后,罗斯福不再犹豫了。第二天清晨,他在国会支持下宣布对日本开战,全面拉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同一天,他打电话到伦敦,丘吉尔感动得几乎热泪盈眶……罗斯福说,“好了温斯顿,现在我们在同一条船上了”。
  
   几年来的失败和屈辱终于使丘吉尔看到了曙光。因为他当时就知道,这场战争他们赢定了!那天晚上,他说得最后一句话就是,“今天,我们赢得了战争!”世界上4/5的人民站在了同盟国这边。说完,他抱着枕头就跑去睡觉去了。
  
   丘吉尔当然有理由喜出望外,美国所蕴含的军工实力不言而喻。但希特勒竟然也很高兴,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他天真的以为,日本参战既可以把美国栓在太平洋,又可以通过陆路进攻英国在远东的属地(譬如印度、香港)从而使丘吉尔腾不出手来。更可笑的是,他还把日本当做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军强国(这是雷德尔告诉他的)。却忘记了这个国家既不产油,又缺乏钢铁,连一个二流国家都比不上。
  
   与往常一样,希特勒非常“耿直”——那种德国人与生俱来的憨直。一个星期前,好战成性的日本驻德国大使大岛浩将军曾这样问过里宾特洛甫,他小心翼翼地问道:如果日本真决定同“英国和美国打仗”,柏林将持怎样的态度?
   里宾特洛甫回答说:“将站在你这边”。
   大岛浩将军又惊又喜。据美国作者威廉 夏伊勒记载,为了核实一下自己是不是理解得不错,矮小精悍的日本大使继续追问道:“阁下的意思是不是说,德国和美国不久就会发生战争。”
   里宾特洛甫回答说,“罗斯福是个狂人。因此说不上他会干出什么来……”然后,里宾特洛甫庄严地、正式地向日本做出保证:一旦日本与美国交战,德国自然立即参战。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绝无可能单独同美国媾和,元首在这个问题上是下了决心的。
  
   狡猾的日本人还是不放心。里宾特洛甫并不知道,就在他说那话儿的时候,日本联合舰队正在秘密驶往珍珠港途中。因此,东京迫不及待地希望德国人签字——口说无凭。到时候你们德国人耍赖不认账咋办?
  
   就这样,在东京政府强烈要求下,德国政府服服帖帖地签字了——将自己的命运绑上了日本的战车。时间是12月4日,也就是偷袭珍珠港的前3天。12月5日,意大利人也就范了。齐亚诺后来承认,“日本政府这一着使他目瞪口呆……”他们竟引用三国条约中的条款,要求意大利在战斗一开始就立即向美国宣战,而且还不准单独媾和!这足以看出亚洲人的狡猾与贪婪。齐亚诺说,他不打算签这份文件,因为意大利在这一事件中捞不到任何好处。但墨索里尼却无所谓——打就打,难道我墨索里尼还怕上厕所都要人扶的罗斯福不成?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9-28 20: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