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3-18 11:0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赫梯首创冶铁术是不假,但就像最早的玻璃一样,铁器被研发出来后并没有被广泛应用。
先看一下铁器的价格,同黄金等价,是铜的60倍,这就说明当时铁器并没有被广泛应用,存世量极少,农民根本不会大规模使用铁质农具种地(用不起啊),在军事方面,赫梯历史上最大一次战役——卡迭石之战,赫梯士兵所用兵器还是当时世界上大规模使用的常规性青铜武器。
再说了,会冶铁就一定能制出好铁吗?赫梯那是正处于冶铁初级阶段,制出铁的质量可想而知。不说赫梯,就拿我们中国的春秋时期来说,虽说比赫梯晚了七、八百年才学会了(基本是从印度进口的技术)冶铁,但铁器也只是用于农业,直到秦帝国镇压秦末大起义的时候,秦兵所用兵器依然是青铜制。
赫梯的铁只是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最多用于制造艺术品,作为高级礼品馈赠外宾,最多给领导干部(或者马)打身拉风的铁甲,要想全军普及根本不可能。
真正托起赫梯帝国的是马,具体来说是马拉战车。
把赫梯帝国说成是战车上的国家一点都不夸张,优良战马的地位甚至超过了普通民众,而在赫梯,当个弼马瘟相当地不容易。
赫梯军队所颁发的军事手册对马匹的饲养管理就有严格而细致的规定,什么时候梳理马匹,什么时候给马上油,什么给马盖上毛毯(这待遇绝对不输人),怎么给马准备饲料,什么时候和怎样训练马匹,这些具体细节被严格执行,弼马瘟们丝毫不敢怠慢。
苏美尔人发明了轮子制造了战车,赫梯人则充分利用了轮子并改进了战车。
赫梯战车在当时西方世界是最先进也是最强劲的,同其他西方国家的战车不同,赫梯的双轮双马战车上不但人多(3个,跟我们春秋时的战车人数一样),而且坚固,战车上不设弓手,除了驾驶员,都是近战兵种。
照理说赫梯所处的安纳托利亚山多路崎,并不适合发展战车,但赫梯偏偏就把战车当做了主战武器,而且效果相当不错,这一点都是拜亚述和米坦尼所赐。
师傅亚述自不必说,赫梯跟着亚述学文化、学军事,受亚述影响巨大,对米坦尼,则是打出来的经验。
早期赫梯能把米坦尼殴倒,并不是靠绝对战力,苏皮鲁流马一世初战米坦尼就差点被打得不能自理,后来是战术得当(出其不意)外加米坦尼一把手临阵脱逃,赫梯才第一次得胜。
米坦尼虽然吃了大亏,半推半就地做了赫梯的小弟,但米坦尼亡赫梯之心一直不死,逮着机会就对赫梯下黑手,作为显赫一时的帝国,战斗力确实不弱,特别是战车,在古代社会名气那是相当大,要不是碰到赫梯,第四帝国的头衔有很大机会落到米坦尼头上。
苦主米坦尼从苏美尔人那借鉴来机动能力相对较差的重型战车,经过改良和创新,研发出新一代的双轮双马战车。
马车一般作为移动射击平台(这也是战车的一般套路)投入战场,给战场局势带来极大变数,后期更是发展出可载三人的准重型战车(有车辕,马身上和颈部披甲),并别出心裁地把战车兵当步兵使(安置底座)。
这种机动能力超强的轻便马车给米坦尼的敌人制造了大麻烦,吃过亏的敌人们纷纷效仿,其中学的最好的就属赫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