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转帖] 《天机的真相:刘伯温的神奇预言》-从“一只白鹿引发的血案”开始吧-作者:华胥公子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4: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请大家欢迎新上场的队员——杨宪。

      实际上,杨宪早都上场了,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机会介绍。下面,终于轮到他了。杨宪表示很兴奋。

      如果说大明开国之初有人能在官场上与李善长、胡惟庸斗几把,这个名额非杨宪莫属。

      但奇怪的是,对于这么一个角色,《明史》却并没有专门为杨宪立传,所以他只能流窜于别人的传中,实在很冤枉。

      其实,就杨宪一生的所作所为而言,他既算不得好人,也算不得奸臣,所以主笔明史的人不知道到底该把他往哪放。再一看这人,既然他这么能折腾,就让他周旋于好人和坏人之间吧。

      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杨宪先生在《明史》中就像个流窜犯。


      杨宪,原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

      史载杨宪同学“有才辨”,也就是说他很有才智机辩,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这个人脑袋瓜聪明,很灵活机智。

      他的灵活机智在他人生第一次跳槽时得到了初步的体现——因为他跳得实在太及时,太果断。

      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庆(今南京)时,杨宪看准朱元璋得胜的时机,相信他在新占的这块地方一定需要新的人才,注入新的血液,而自己正是一名来自朱元璋对手公司的员工,朱元璋一定求之不得,于是毅然决然抛弃了在元朝的官职,跑到朱元璋手下应聘。

      朱元璋见到元朝官员前来为自己效力,果然喜出望外,任命杨宪为文书。

      就这么着,杨宪以自己的聪明机灵、见风使舵一举实现了跳槽。他的人生轨迹就此发生改变。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聪明机智将一次又一次派上用场。而很不幸的是,正如《红楼梦》里那句有名的话——“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他终将为自己的机巧圆滑付出代价。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4:52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时,在朱元璋组织的这场“球赛”中,杨宪从一开始就在观察:李善长耍滑头,自己不出主意,反倒充当了一把边线裁判,搞了个“全场任意球”,忠厚老实的汪广洋率先上去踢出一脚,但事实上不但难以命中对方,而且还极有可能直接导致对方得分。

      对于这一脚臭球,聪明机智的队友杨宪立马看出了其中的破绽,予以强烈谴责,展开内部批斗,说你这明摆着送人得分,不行别乱踢,让我来。 

      于是,就在众人的注目下,杨宪自信满满地一脚踢了出去。

      事实证明,杨宪出脚,果然不同凡响。

      杨宪提议:“如今敌强我弱,实力对比悬殊,现在不是硬拼的时候,为保应天城安然无虞,我们可以派人前去诈降,麻痹陈友谅,以为缓兵之计。而我们可以暗中抓紧时间多招兵买马,等部队壮大壮大再跟陈友谅大战。”

      按说,杨宪的这一“缓兵之计”从理想上也说得过去——诈降为虚,拖延时间招兵买马壮大兵力为实。

      然而,就在此时,有一名队友站了出来,拍了拍杨宪的肩,对他说:“你这也是一脚臭球,只是臭的程度不一样而已,你也不行,让我来!”

      杨宪回头一看,原来是他。

      这个人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朱升。

      朱升为人很低调,之前一直和李善长共事,从不抢风头,后来刘伯温来了,他更是低调低调再低调,因为自己已经和刘伯温两次过招,但都败下阵来,所以干脆选择靠边站,让李善长和刘伯温斗去,自己在一旁看热闹就够了。

      所以多数的时候如果没问到朱升的意见,他就会保持着沉默。但如今,情况不一样了。

      陈友谅大兵压境,应天城危在旦夕,李善长耍滑头不出主意,汪广洋出冒险的馊主意,杨宪出没用的馊主意。

      朱升作为朱元璋手下的高级顾问,看到他们这么胡折腾下去,而领导就在旁边,自己再不发言就很有点说不过去了。于是,他选择了站出来。

      于是,在这场“球赛”中,我们看到第三位球员朱升出场了,踢出关键一球。

      他告诉杨宪:“你这是真降,哪是诈降!”

      杨宪同志很纳闷,当即反问道:“靠,怎么是真降了?领导在旁边,饭能乱吃,话别乱说!”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朱升告诉他,你这主意也就能忽悠忽悠蠢人,遇到陈友谅那直接是送货上门。原因很简单,陈友谅那是大大的聪明人,人家已经打到家门口了,你说诈降,好,那就将计就计,既然投降就得立即交出城池,交出兵马接受收编。如果不交,就是诈降,那也好说,接着打,打到你真降为止。

      这么一来,是没有时间来实行缓兵之计的,反倒会给陈友谅送去顺水推舟的机会,你真降,他就过来收编你,你假降,他就过来揍你。

      总之一点,不管你真降还是假降,陈友谅总是要从采石过来的。而从采石过来,我之前也说过,只需要一两天。朱元璋此时只有几万人马,而要在一两天之内招到能跟陈友谅抗衡的几万人马,最低限度凑齐十万大军,谈何容易?除非上天大发慈悲,派来天兵天将。

      所以,杨宪针对于陈友谅的诈降计,在短时间之内不但行不通,而且还会加速陈友谅前来占领应天府——你都说投降了,我干吗还要停在原地等着,直接过来收了你就是。

      然而,有一个人对于“降”字实在太过敏感,听了杨宪说“诈降”,又听了朱升一针见血指出杨宪这是“真降”,当即怒火中烧,拍案而起。

      于是,我们的第四位球员出场了,此人脾气火爆,不管三七二十一,飞起就是一脚,来了一招黄药师的“旋风扫叶腿”,如秋风扫落叶,管你是“真降”还是“诈降”,全都扫翻在地!

      这位球员,也是我们的老熟人——常遇春同志。

      常遇春同志头一天刚应召从池州赶回应天开会,所以本次会议他也是与会代表之一,一直在现场聆听。当听了杨宪和朱升说到投降,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于是破口大骂道:

      “老子向来不乐意听人说‘降’,你们一说到这个字,知道我有多想砍人头吗?陈友谅那鸟人来就来,怕他作甚!上次老子没把他活捉,算他走运,要是他这次来,老子不把他砍成肉酱,他就不知道我常某人的厉害!”

      这一话说得太惊悚,直接暴露了他嗜杀的凶残本性,杨宪和朱升立即被震慑住,一想到他前阵子杀俘,再不敢吭声。

      而且,杨宪和朱升也都清楚,在朱元璋军中,谋士的地位是远在武将之下的,只要将帅一开口,谋士就可以闭嘴了。

      所以,他们接下来只能选择了沉默。

      然而,有个人见大家都不说话了,他却选择了站出来,与常遇春站在同一战线上,义正词严地表达了他的观点:

      “当今乱世,群雄逐鹿,强者胜,弱者败,勇者胜,怯者败。然而,强弱可以逆转,勇怯可以选择。虽然陈友谅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但他也败在了徐达和常遇春两位将军手上,说明他不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我们无须惧他。如今他再次来袭,号称十万大军,但不过是因为报仇心切而匆匆集结的人马,未必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说不定是一群乌合之众,一击即溃。我们只要团结一心,英勇抗战,哪怕是硬对硬,也未必没有胜算!如果我们胆小怯战,必会遭天下人耻笑!”

      此人的这番话实在慷慨激昂,句句直戳人心,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想不到这人平时不咋说话,一说起来这么能说,佩服,佩服。

      没错,这人相当值得他们佩服。顺便说一句,他不是刘伯温。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5:1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冯国胜。

      如果大明开国后搞个“十大将军”评选的话,以冯先生的实力,完全可以名列其中,而且我相信名次还能比较靠前——因为冯先生打仗那是相当的厉害。虽然不能跟徐达、常遇春比,但也是很有几把刷子的。

      冯国胜,安徽定远人,跟李善长是老乡。跟李善长是老乡,自然也是跟朱元璋老乡。

      相信大家也早都看出来了——朱元璋身边绝大多数都是安徽人,整个就一安徽老乡团。这种情况跟当年刘邦的情况实在太相似,要知道刘邦身边多半是江苏老乡,老乡一起干事业,首先就是交流方便,大家都说同一种方言,亲切,好说话,再就是感情深厚,有利于团结,有福未必同享,有难必然是同当。

      这种老乡组团创业的模式被几百年后的曾国藩、李鸿章采用,创建了强大的军队,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并成为满清维护统治的武装力量的中流砥柱,一度撑起大清即将坍塌的大厦几十年不倒。

      历史多次证明,老乡组团创业是很有好处的。

      其实,冯国胜是跟他的哥哥冯国用一起出道的。

      冯氏兄弟很有来头,家里是山里的大地主,坐拥良田几百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典型的富二代。但两兄弟并不是那种坐吃山空的啃老族、败家子,而是很有志气,很有追求。两人自小熟读经史百家,拥有物质财富的同时追求精神
      财富,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是新时代的有志青年。

      但冯氏兄弟眼见元朝压制汉人,因此并无意于科举,而是每天舞刀弄枪,很不安分(反正家里有的是钱,不用担心生计和前途问题),久而久之,十八般武艺精通,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

      有了本领就要用,不用就是废柴一块。

      于是在打听到朱元璋事业越干越大,且老朱为人比较可靠的消息之后,冯氏兄弟毅然决然放弃了地主的身份,地也不要了,祖宗家业也不要了,兴冲冲地跑去投奔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冯氏兄弟文武双全,大有可用之处,大手一挥,让他们当了总管府参谋,但更赏识冯国用,冯国胜到底是弟弟,愣头青一些,还需要锻炼。

      冯国用果然不负厚望,在朱元璋攻打采石、太平时大展身手,作战勇猛,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后来攻打集庆时担任先锋,更是立下汗马功劳,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将他升为掌管幕府亲兵。

      亲兵,也就是亲信了,足见朱元璋相当看重他。

      相信冯国胜看到哥哥如此受重用,自己却只能打打杂,在一边看着哥哥风光,内心是很有点郁闷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5:26 | 显示全部楼层
      然而,或许应了那句老话——“天妒英才”,就在去年,冯国用得了一场重病,很快就死了。

      “冯氏双杰”失去了一杰,而且还是自己一手培养的亲信,朱元璋相当痛心,在表示沉痛哀悼之后,痛定思痛,反正还有一杰,大可以让他继续当他哥的继承人。

      冯国胜,你小子也锻炼得差不多了,就你了,你可别让你哥失望。

      于是,冯国胜被朱元璋任命为亲都军指挥使,就此光荣成为冯国用二号。

      成为冯国用二号是容易的,但要超越他是不容易的,所以冯国胜如果不想活在他哥哥的光环下,就需要付出比他更大的努力,取得更大的成绩,不能让其他人认为他是在靠他哥哥的成就和朱元璋的可怜混饭吃。

      冯国胜在心里告诉自己:我将用我的实力证明,我绝不是这种人。我将用我积蓄已久的能量创造出一番业绩,铸就属于我的荣耀!我不会让你们小瞧我的,也不会让我哥失望的!他的在天之灵将为我证明,我不会让冯家失望!

      事实证明,冯国胜不愧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将才,他在一次又一次的战役中,以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一次又一次击败了敌人,取得了辉煌的战绩,越来越受到朱元璋的器重。

      而此时,在应天府大敌当前而举行的战前会议中,朱元璋叫来开会的人都是高层领导,个个都与应天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一亡俱亡,谁想当酱油淡淡飘过,朱元璋那是绝对不允许的,直接就会一板砖拍死他。

      所以作为与会代表之一的冯国胜,按例也是要发言的。但他之所以之前一直不发言,是因为他还没看到自己可以发言的时机。

      李善长说了,汪广洋说了,杨宪说了,朱升说了,除了李善长说了等于没说,其他人说的都被后面的人否定了,最后被暴脾气常遇春全部轰倒,而他是元帅,地位要高过这些人,所以他开腔说话之后,没人再敢说话。

      是时候出手了,不对——是出脚!这是“全场任意球”,当然是用脚。

      于是,我们看到第五位球员冯国胜猛踢一脚,事实证明,这是一脚威力很大的球,所有队员一时间都被他的气势震住。

      球赛就此进入白热化程度,裁判和众球员面面相觑,一时陷入僵局。

      然而,没几个人会注意到,对于这一切,有一个人自始至终从未发一言,从未表态过,但他一直看在眼里。他在默默地倾听着大会的意见,观察着每一个发言的人,包括领导朱元璋的态度。他用心记住了每个人的意见,并将他们一一记在心里。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是新来的顾问刘伯温先生。

      正因为他是新来的,所以他才不会轻易发言,不敢太出风头,以免招人嫉妒,得罪人。然而,在他心里自有是非分明,他知道谁对谁错,只是还没到他发言的时候,他也就不会说一句话。

      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张口就来,满嘴跑火车,这是在职场上最为忌讳的。因为你只要一开口,老员工就会相当敏感,立即作出反弹:你谁啊?我们老字号都没说话,还轮得到你新来的吗?

      没办法,中国传统就讲究个先来后到、前辈晚辈,不服都不行。

      所以,刘伯温在这次大会上表现得相当的谨言慎行,只要领导没开问,他就将自己的答案埋在心底不摊出来。

      然而,到现在为止,朱元璋一直在静静倾听大会的意见,不发一言,也没有问他。

      既然如此,说明自己发言的时机还没到,再等等吧。

      正在此时,有个人突然在会场门口说有要事求见朱元璋。朱元璋命人带他进来。

      此人的名字,叫做康茂才。

      如果你没听说过这个名字,也不奇怪,因为他出场不多,但出场不多并不代表他就是个跑龙套的。

      实际上,以他在中国古代间谍史上取得的光辉成就足以名列间谍排行榜前50名。

      而且,他还以自己的亲身行动实践了一句貌似开玩笑其实很有道理的话:“老乡见老乡,满眼泪汪汪。背后开一枪,死得硬邦邦。”

      很快,他就将上演一段“无间道”的精彩好戏,他的一个老乡就要尝到被他放冷枪的厉害。

      康茂才,字寿卿,蕲县(今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人。史载他“通经史大义”,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大义就是怎么坑老乡。

      不过在坑老乡之前,他确实干过还算比较大义的事情。元末天下大乱之后,他号召并联合义兵共同保卫家乡,把反贼打败并赶跑,立下很大功劳,被朝廷授为都元帅,成了朝廷的一位公务员。但当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市)后,他此时早把对朝廷的忠诚和大义抛诸脑后了,居然直接率部向朱元璋投降,被任命为秦淮翼水军元帅,守龙湾(今江苏南京市境内),后改任都水营田使,督修水利,搞屯田,兼帐前副总亲兵左副指挥使。

      就这么一位一会儿义一会儿不义的兄弟,还真让人有点摸不准。你前面才夸他义,结果他马上跑去了敌人那里,你前面才说他厚道,他马上坑了你,你连哭都来不及——怎么就遇上这么个人?

      很快,这种厄运就要降临到他的老乡陈友谅(湖北仙桃人)头上。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19 13: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康茂才突然请求面见领导,闯入这么高层的会议现场,让朱元璋很意外,很不高兴,又没谁叫他进来,他来凑啥热闹?但人既然来了,也不好轰人走,于是就问他有啥要紧事这么着急上火。

      康先生的胆识实在不是一般的大,见到这么多高层董事在场居然丝毫不怯,直接向朱元璋毛遂自荐,说自己跟随他已久,一直没立什么功劳,如今陈友谅大军来袭,希望自己这次能献上一计,立点功。

      朱元璋听了相当欣慰,想不到老康如此积极上进,如此强烈要求进步,不错,是个好员工,但也有人听了鼻子直冒冷气,毛遂自荐是可以的,但不是人人都可以的。一个不在董事局的人也想入局发表意见,说得好听点是积极,说得不好听是把自己当根葱了,实在讨人嫌。

      率先开口向康先生发问的是李善长,李先生直接劈头盖脸地来了一句:“你有什么计策?”

      这话的言外之意是——我们这么多高层在这里都没想出啥好计策来,你能比我们厉害?

      康先生也不是傻子,当然听得出这话的言外之意,知道李善长代表了很多同事瞧不起他,但他既然选择了毛遂自荐,就已经做好了被批斗的思想准备,因此也就不在乎了,直接豁出去答道:

      “我跟陈友谅是老乡,也算是熟人一场,我想利用这层关系取得他的信任,而且我有个老门房曾经也给陈友谅当过佣人,正好他可以当我们的中间人,我可以写一封降书让他转交给陈友谅,许以里应外合,诱他上当。”

      康茂才果然很有才,这招诈降计虽然跟杨宪的那招诈降计很相像,但不同的是,他的诈降比杨宪的诈降更有实际操作可能性,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康氏诈降计比杨氏诈降计落地。

      杨宪没干过策划这一行,不知道任何策划只有落地才有实际操作性,空想设想都是不行的。

      而康氏诈降计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有线人。这个线人,是陈友谅和他共同的熟人,而且这个线人的身份是门房,也就是一个底层打工的人,地位相当卑微,这样的人看上去非常老实本分,只要给他点好处,就能给你办事,对陈友谅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然而,康茂才没想到的是,他刚一说完,朱元璋就大发雷霆,对他大吼道:“大胆狗贼,居然暗通陈友谅,还提什么诈降,恐怕早都真降了,想勾结他一起害我,吃里扒外的东西!来人啊,给我拖出去好好看押起来!”

      朱元璋的震怒,让全场人都被震住——平心而论,康茂才虽然积极了点儿,讨人厌,但他的计策并非不可以考虑。可是朱元璋一听完就一口咬定他通敌,未免太武断了点儿,虽然老乡容易走到一起,劲儿往一处使,但并不一定所有老乡都会穿同一条裤子,裤子适不适合自己,只有自己知道,干吗非要穿一条?但领导不这么想,那就没办法了,所以老康只能为自己的毛遂自荐买单。敢于毛遂自荐,就该有这么个下场。

      所以很多人听到康先生被朱元璋下令关押起来,都相当的幸灾乐祸。但一看到朱元璋这么个玩法,再也不敢轻易发言。

      这场会一直开到中午,到最后一共有三种意见:战、降、跑路,但朱元璋仍然没有拿定主意到底该作出怎样的决定,陈友谅大军很快就要到应天了,再不决断就来不及了。

      正急得心如猫抓时,朱元璋突然想到整场会上一言一发的一个人——刘伯温。

      他就一直在角落默默地倾听,没有发表半句意见。以他的谋略,一直三缄其口,这不正常。很明显,他是在有意保持沉默。

      于是在散会之后,朱元璋悄悄地拉住刘伯温,请他跟自己进入小会议室谈话。

      朱元璋不知道的是,刘伯温之所以一直在会上不发言,等的就是会后单独面谈的这个时刻。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4:01:4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朱家公司新来的同事,而且还是来自死对手(元朝)的公司,而且一来就直接进入董事局,刘伯温肯定是不受其他同事待见的,除了个别人(朱升)对他客气点儿,其他人要么对他无视,要么对他怀有敌意,因此在这么重要的高层会议上,刘伯温知道,发表意见是很需要注意的,绝对不能轻易开口。

      但刘伯温一直不开口,并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意见,只是不愿意在众多董事面前表现出来而已。

      职场之道——低调低调再低调。

      然而,对于刘伯温的沉默,朱元璋看在眼里,明在心里——刘伯温在会上不发言,一定有他的理由:或者是想保持低调,或者是怕得罪人。但现在会议结束了,可以私下里谈,刘伯温应该会无所顾忌,畅所欲言。

      所以会议一结束,朱元璋就把他留了下来,但他并不打算问他为何不发言,而只是问他对大家在会上发表的意见有何看法。

      让朱元璋想不到的是,刘伯温对各位董事发表的意见不但有看法,而且相当有看法。

      刘伯温也不绕弯子,而是直奔主题。他的发言相当犀利,:“主战者,可用;主逃者,不可用;主降者,可杀!”

      这番话要是让主逃和主降的同事听到了会恨不得杀了刘伯温,而此时,朱元璋听到这话,也当场惊呆了。

      因为在他看来,陈友谅大军来袭,应天城所有人都人心惶惶,甚至包括他自己都有点,所以其实各位董事发表的意见都是有情可原的,没必要这么狠。就好比三国时,曹操率几十万大军攻打东吴,孙权手下的人也是主战、主降的意见不一,权当听听就行,犯不着那么较真。

      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会上朱元璋听到主逃和主降的意见时,没有大发雷霆拉人出去砍头的原因。

      但刘伯温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在他看来,谁对谁错都是很清楚的,没有半点含糊可言。

      然而,一个太有主见而不懂得圆融的人,对自己是很有害的。

      多年后,刘伯温就将为自己的这个性格缺陷付出惨重的代价。

      此时,朱元璋好半天缓过神来后,继续问刘伯温:“那么,军师你说我们到底该怎么做才好?”

      3刘伯温一听,很明显,朱元璋并不打算处置主逃和主降的董事,没办法,继续较真下去反而招人嫌,没这个必要,所以,他只能就朱元璋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

      “陈友谅大业未竟就急着僭号称帝,而且上次池州一败之后,他很快就来攻打应天,不仅仅是他报仇心切的表现,更是他急于求成的表现。凡是急于求成的人都是有弱点的,弱点就是对于能够让他加速成功的事情很敏感,一听就特别来劲,一来劲的话就容易被蒙蔽,就容易中计。这就正好给我们提供了可乘之机!”

      这话一听完,朱元璋如醍醐灌顶,觉得相当有道理:老刘不愧是老刘,凡事不离老本行,用计一直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紧接着,朱元璋就问刘伯温:既然是要用计,那么,用什么计呢?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4: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朱元璋的这个问题,刘伯温只用了八个字回答——“诱敌深入,伏兵邀击”。

      这八个字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个字——“埋伏”。“埋伏”,是军事术语,通俗点说,叫“挖坑”。

      “挖坑”两个字看似简单,其实非常深奥。

      我曾对刘伯温的兵法谋略展开过深入研究,纵观刘伯温一生的用兵之法,最重要的核心只有一个,就是“挖坑”。

      上次池州一战,刘伯温就是提前看破了陈友谅的“声东击西”计,预先在池州挖了一个大坑,陈友谅虎头虎脑,自以为聪明不可一世,结果一猛子跳进去,差点就没出来。

      这一次,刘伯温依然要“挖坑”。只不过挖坑的地点和方法不同而已。

      中国自有战争以来,无数经验证明,“挖坑”,从来都不是一门简单的学问,而是一门高智商+高技术含量的高级学问。

      “挖坑”,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一是何时挖,二是在哪挖,三是怎么挖,四是由谁来挖。四个因素缺一不可,错一个都不行。最关键的一点是,挖好“坑”了之后,你要确定人家一定会掉进你这个“坑”里来。

      这个听上去跟猎人挖陷阱、下圈套等猎物掉进去差不多,但实际上要比猎人挖陷阱、下圈套获得猎物复杂得多、困难得多,因为,这涉及到一个生物学知识——动物是没有逻辑思维能力的,而人是有很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的。

      要知道,猎人在某个地点以及周围预先挖好陷阱、下好圈套,只要飞禽走兽进入这个地界,都有随时“中奖”的可能,因为猎物只要没上第一回当,都是没有防范之心的,而且往往并不是成群结队来觅食,而且它们的活动很随意,没有规划性,这里逛逛,那里转转,看看有没有吃的,没有的话一会儿就走了,这就意味着猎人面临两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猎物目标单一,二是猎物活动很随意。还有一点——猎物的身体只有那么点大,要想它们中你的埋伏,那么,你的陷阱、圈套就绝不能只有一个,而是要多多益善,保证让它跳过了这个,逃不脱那个,总之要让它在劫难逃。

      而什么事只要一涉及到人,情况就复杂多了,挖“坑”也一样。

      人是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你要在哪挖坑等着坑对方,对方如果不是傻子,就会保持警惕,可能会提前想到,或者临时取消计划,或者听到消息改变计划,然后就会避开,或者明明掉进了你的坑,关键时刻突然发生意外情况(比如上方谷司马懿差点被火烧死,突然天降大雨,救了他一条命),让你挖的坑白挖。

      更有甚者,提前识破了你的“挖坑计”,直接将计就计,反过来坑了你。说到底,人挖坑不比猎人挖陷阱,上面还能铺上一层叶子盖起来,让猎物看不到,一不小心掉进去爬不上来,人挖“坑”那都是实打实的,你挖好坑、下好套,想让敌人钻进来,有个很关键的一点——既然是坑,你就得确保他会掉进来,一定会掉进来,而不是可能掉进来,可能不掉进来,所以你就得确定他一定会到这里来,走这里过,一定“噗通”一声掉进你为他准备的“大坑”。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4:0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战国的马陵之战前,孙膑确定他的同学也是毕生仇人的庞涓一定会走马陵经过,就在那里挖了个大坑等庞同学来,他的判断成功了,庞同学到底智商低点,“噗通”一声掉进坑里,爬不起来,自杀了。又比如,垓下之战,项羽就是掉进了韩信的巨坑里,又比如,赤壁之战后曹操跑路,一路上都是诸葛亮为他挖好的坑,惨不堪言。最后在华容道遇到诸葛亮为他挖的最后一个坑,幸亏关羽讲义气,放他一条生路,算是捡回一条命。又比如,明末大名鼎鼎的闯王高迎祥在子午谷被陕西巡抚孙传庭挖坑活捉,送到北京凌迟处死,算是被坑的典范。

      可以说,整个中国战争史里到处都是坑与被坑。挖坑的人脑子太好用,被坑的人脑子不够用,走哪都是坑,一群坑爹的王八蛋。

      所以,挖坑不仅要看眼光,而且要看智商。
      事实证明,刘伯温的眼光够准确,智商够高,所以他把坑挖得溜溜转。

      这一次,也不例外。他将再次施展“挖坑计”,挖个大坑等陈友谅跳进来。

      只是,具体操作起来,挖这个大坑还需要人配合。好在,正好有个人能配合,就是参军康茂才。

      他才是具体落实这一“挖坑计”的执行人——他跟陈友谅的老乡关系能得到陈友谅的基本信任,加上他一直在朱元璋手下效力,没有进入董事局,并不算混得特别好,但他掌握了朱元璋的大量情报,在陈友谅大军来袭的前夕,识时务地表示愿意投靠陈友谅,跟他里应外合,是可以想得通的。但如果康茂才自己直接去还不行,容易引起怀疑,因为作为一名参军,职务在身,随便就能离开应天是不靠谱的,但派一个两人共同的熟人进行沟通联络就不同了,说明他自己偷偷行动的确不便。

      刘伯温相信,对于刚愎自用、自信过头而又急于报仇的陈友谅来说,必定是宁可信岂有,不可信其无——老乡帮忙,这是一个报仇的大好机会。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