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风雨大隋:一个不堪重负的流星王朝(全景式解读大隋帝国的勃兴和速亡)----司马子上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3: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武帝新政 北齐内乱

  28、斛律光之死

  越是身体残缺的人,往往心理越是扭曲和变态,祖珽无疑是心理变态中的佼佼者。

  当穆提婆、陆令萱得知这一歌谣之后,又是害怕又是着急,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二人纷纷求救于祖珽。而这一效果,正是祖珽所预期的,一切尽在祖珽的掌握之中。三人经过短暂的谋划之后,决定把这一歌谣上报给皇帝高纬,让高纬亲手杀掉斛律光。

  当祖珽在高纬面前,把这几句歌谣详细地解释过一遍之后,高纬顿时吓得面无血色,往日的无愁天子总算发愁起来了。不过,斛律光毕竟是当朝的第一名将,因为一句歌谣,就把他杀了,似乎说不过去。高纬略显迟疑。

  看到高纬迟疑的样子,祖珽有些等不及了。眼看着自己的仇敌马上就要被除掉了,可不能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了差错啊。于是,祖珽指使一个人来到高纬面前,并自称是斛律光府中的人,对斛律光予以揭发,称斛律光有种种不法行为,且私藏兵器,蓄养家僮无数,常常和自己的弟弟暗中来回,行动诡异。

  这下,高纬已经没有再考虑的机会了,如果再不行动,怕是明天自己就得脑袋搬家。高纬是一个爱惜生命的人,当然他只爱惜自己的。

  公元572年夏日的某一天,居家的斛律光,突然接到一封诏令,诏令上说,皇帝要去东山游玩,需要斛律光陪同,并且还赐予了一匹骏马。斛律光接过诏书,看着眼前的骏马,没有丝毫的疑虑,他整理了一下着装,便驰马入宫。

  当斛律光进入皇宫,来到一处叫做凉风堂的地方,按照皇帝的安排,他要在这里等候皇帝,而这座凉风堂也确实是阴风阵阵,斛律光不觉打了个寒颤。

  斛律光等着朝见皇帝高纬,高纬没等来,等来的却是杀手。

  一个壮汉突然从斛律光的身后扑了上去,斛律光也是武人出身,哪有那么容易就被撂倒。斛律光站稳后,回头才发现眼前的人是高纬的御用杀手,名叫刘桃枝。这个杀手在北齐可谓赫赫有名,死在他手里的人太多了,斛律光当然认得他。斛律光怒目而视,说道:“刘桃枝!你又干这种杀人的勾当,我斛律光尽忠报国,从没辜负过国家一分一毫!”

  尽忠报国是不错,从没辜负过国家,这也不假,可你一旦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那么,你必须得死。

  紧接着,另外三个壮汉跳了出来,一同围攻斛律光。以一敌四,而斛律光也已接近花甲之年,斛律光招架不住了。

  刘桃枝拿着事先准备好的弓弦,趁斛律光不备之时,突然勒住了斛律光的脖子。纤细的弓弦,深深的陷入斛律光的脖颈之中,直到气绝。

  斛律光是死瞑目的,临死的刹那,他一定是瞪大了双眼,离开这个世界的。他至死都不明白,这一切是为什么。

  没有绝对的忠臣,也没有绝对的奸臣,有的只是永远的利益。作为利益的牺牲品,斛律光你就该死。

  现实的世界里,正义和邪恶,往往就是此消彼长的。人们总说正义战胜邪恶,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任何一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邪恶的一面,邪恶从来没有被消灭,它只不过是暂时的被掩盖。

  而残酷的现实是,为了利益,正义往往被邪恶所抑制,好人往往被坏人所欺负。

  无数的历史告诉我们,所谓尽忠报国,到头来往往是“国报忠尽”。

  斛律光,你再忠心,你力量再大,你做的贡献再多,到头来也终究不过是利益下的炮灰罢了。

  《资治通鉴》记载,斛律光被杀死的地方,鲜血流满了地面,无论经过怎样的清洗,始终还留有印记,“血流于地,铲之,迹终不灭”。我想,这不仅仅是斛律光在流血,也是北齐帝国在流血。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兰陵王之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3: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武帝新政 北齐内乱

  29、兰陵王之死

  北齐三杰,按照地位高低排序的话,依次是段韶、斛律光、高长恭,而如果按照死亡的先后顺序排的话,也是这个顺序。这是冥冥之中的巧合吗?

  高长恭,本名高肃,又名高孝瓘,长恭是他的字,后世称之为兰陵王。高长恭是高澄的儿子,是高欢的孙子,和高纬的关系,属于堂兄弟。著名的《兰陵王入阵曲》就是在一场邙山大捷之后传唱开来的,不仅兰陵王的名号威名远播,这首曲子更是传唱了千年之久。

  魏晋南北朝无疑是一个美男论斤称的时代,美男是层出不穷,兰陵王高长恭就属于其中最为知名的美男之一。史书记载是“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具体怎么个美法,对于今人来说,只能是发挥你的想象力进行脑补了。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个偶像明星,却并没有一直生活在光环和鲜花之下,而在他人生的后期,却始终郁郁寡欢。

  就在公元564年,高长恭在取得一场邙山大捷的胜利之后,高纬询问高长恭说:“入阵太深,万一失利,岂不追悔莫及?”

  高纬也许只是无心之问,而高长恭也随口一答:“关系到家事,不自觉地就勇往直前了。”

  高纬顿时心头一紧,狐疑地注视着眼前的高长恭,而高长恭并不明白高纬此刻到底在想什么。对高长恭来说,他只是老实回答,我们都是高家的子弟,这北齐是我们高家的,为国效忠,也就是为自己的家族效忠啊。

  可是,事情坏就坏在你姓高。高纬姓高,高长恭也姓高,高纬可以说这天下是高家的,但是你高长恭却不可以说这天下是高家的。原因是高纬是皇帝,高长恭你即使也姓高,那也是君臣关系,一个臣子怎么可以说这天下是自己家的,难道你想图谋不轨?

  高纬如此想着,从此便开始猜忌高长恭。而高长恭也终于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可是为时已晚。

  比起斛律光,高纬内心其实更害怕高长恭,因为斛律光能力再强,也只是外人,而高长恭却是自家人,而且不仅有才,还能领兵作战,这让高纬那颗脆弱的神经再次紧张起来。

  高长恭是聪明的,他选择了明哲保身,并且从此开始收受贿赂,贪污军饷,把自己弄成一副贪财好利的样子,以蒙蔽高纬。

  但是,高长恭的内心深处是痛苦的,他根本不是一个守财奴,惶惶不可终日,整日担惊受怕,生怕高纬哪一天突然要了自己的性命。

  当时高长恭的一个名叫相愿的手下看在眼里,便问道:“您深受朝廷器重,为何突然如此贪财了呢?”

  高长恭默不作声。

  相愿又说道:“难不成您是因为邙山大捷功劳太大,怕遭猜忌,才如此自污吗?”

  高长恭点点头。

  相愿继续说:“如果朝廷真的猜忌您,那么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岂不是正好落了别人攻击您的口实吗?您原本是为了避祸,这样反倒加速了灾祸的来临。”

  高长恭顿时泣不成声,相愿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说到了高长恭的心坎里,内心的痛楚全都被一一说中。高长恭突然跪倒在地,说道:“请您指点我一条可以安身的办法。”

  相愿扶起高长恭说道:“只要您称病回家,从此对朝政不闻不问,那么,灾祸或许就可以避免。”

  高长恭听后,觉得相愿的一席话深有道理,连连称赞。不过,功成身退,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打拼了那么多年,突然之间让自己放弃一切,怎能甘心。高长恭犹豫了,他并没有及时的急流勇退,而这一片刻的犹豫,最终葬送了自己。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5 13: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也就在这个时候,陈宣帝对北齐开始了北伐,高长恭害怕被调任到前线作战,感叹地说道:“我去年脸肿过,怎么今年就不复发了?”

  一个战功赫赫的名将,因为忌惮皇帝的猜忌,不仅无法在疆场上杀敌建功,却还希望自己生病,以此来逃避皇帝的调遣和任命,这是何等可悲!

  既然没病,那就想办法制造疾病,高长恭从此对自己的身体放任自流,从不进行医治。

  高纬觉得其中有诈,便派了一个叫做徐之范的御医,将一杯毒酒赐给了高长恭。

  望着那杯毒酒,高长恭拉着自己妻子郑氏的手说道:“我一心一意为国,为何却要遭此厄运?”

  听完丈夫的告白,一颗颗豆大的泪珠,从妻子郑氏的眼睛里夺眶而出,顿时哭成了一个泪人,眼角的泪花不断濡湿着衣襟。

  郑氏哽咽着说道:“你不能死,你去见见皇上,求求他,或许其中有什么误会,他会饶恕我们的。”

  高长恭仰天长啸一声:“皇帝他是不会见我的。”

  高长恭知道,高纬是绝对不会让自己活下去的,此刻做再多的挣扎也都是徒劳,只后悔没有及时听从尉相愿的建议,没有能够及早功成身退。

  说罢,高长恭端起了那杯毒酒,闭上眼睛,生前的种种荣耀从他脑海中片段似的闪过,笼罩在自己心头多年的阴霾也终于在此刻散去,就这样去吧,一了百了。高长恭举起酒杯,将毒酒一饮而尽。

  在那个将星云集的年代里,高长恭算不得第一流的名将,这并不是说高长恭不优秀,而是段韶和斛律光实在太猛。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段韶和斛律光的名字已经逐渐被人淡忘,而高长恭兰陵王的名字,却闪耀了一千多年,而他的《兰陵王入阵曲》甚至传播到了日本。

  在高长恭的身上,名将的影子其实并不算多,他给世人留下更多的历史记忆,是偶像,是男神,更是传奇。

  如果说有一种军事神话,叫做斛律光的话,那么也有一种偶像的力量,叫做兰陵王高长恭。

  从公元571年,到572年,再到573年,每一年都要死去一位名将,似乎是上帝之手在无形中安排好了,北齐三杰在这三年里一一凋零。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歇过,翻开《二十四史》,随手翻开一页,映入眼帘可能就是政治斗争,一片勾心斗角,一片尔虞我诈。

  每个时代都有人才,历史上从来不缺乏人才。对于北齐来说,祖珽就是多学科、跨领域、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

  可是,这些人才把精力都放在了勾心斗角上,放在了尔虞我诈上,在这样一种内在的消耗中,无数人才精疲力尽,最终也将国家的能量消磨殆尽,最终将跌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人们总是说官场如战场,可是战场永远比不上官场,官场的政治无时无刻不在左右着战场。

  于是,我们看到,无数驰骋疆场的英雄人物,他们不是死在战场,而是败在政治角逐上。卫青如此,岳飞如此,于谦亦如此。

  当英雄全部凋零,当英雄被政治的角逐所淘汰,剩下的就只有一帮蝇营狗苟之辈,这帮人只会追求个人名利,国家也将在这帮人手中被彻底葬送。

  历史的悲哀,就在于此,明知这是悲剧,我们却无能为力,而且,这样的悲剧将一再上演。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幕后主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第三章 武帝新政 北齐内乱

  30、幕后主谋

  所谓长使英雄泪满襟,斛律光和高长恭的被杀,总是让读史之人忍不住唏嘘感叹一番,然而,就当时的人来说,根本没有人会去感伤和流泪,因为所有人都在狂欢。

  首先,是高纬和他的玩伴们,他们无不弹冠相庆。

  高纬终于除掉了威胁自己皇权的人,可以继续高枕无忧地做他的“无愁天子”,想泡妞就泡妞,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何其逍遥!

  祖珽和陆令萱这对活宝,同样也是不亦乐乎,祖珽终于除掉了自己的政敌,除掉了这个曾经百般羞辱过自己的斛律光,从此,在这朝廷里,除了皇帝,就属祖珽和陆令萱最大了,可以为所欲为,真是太快人心!

  然而,沉浸在玩乐中的高纬并不知道,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长安城中,有两个人笑得比他还得意!

  一个是宇文邕,一个是韦孝宽。

  宇文邕听说斛律光被杀的消息,立刻宣布,大赦天下,一时间,北周举国欢庆。

  而追随在宇文邕身边的韦孝宽,嘴角微微上扬,他的笑声有些怪异,也有些阴骘。

  一首可以置人于死地的歌谣,怎么会凭空出现在北齐邺城街头?真的是上天安排?

  显然,高纬和祖珽等人,都是有神论者,因为她们根本没有怀疑过这首歌谣,在他们的观念里,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而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教导我们,世界是物质的,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根本是不存在的。

  既然如此,这歌谣又是从何而来?为何偏偏把矛头指向了斛律光?

  因为这一切,根本不是上天的意思,而是韦孝宽的使的反间计,一切全都是韦孝宽一人策划。

  韦孝宽,本名韦叔裕,孝宽是他的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上阵杀敌,而且并不是个粗人,对经史均有涉猎,可谓文武双全。后来,他又和独孤信一同在荆州担任郡守,当时的人们把独孤信和韦孝宽并称为“连璧”。

  能和偶像明像独孤信并称的,并非普通人物,事实也确实如此。真正让韦孝宽扬名天下的,是一场著名的城市保卫战,其惨烈程度,在南北朝时期堪称第一,这场战役史称玉壁之战。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玉壁位于山西省稷山县西南,汾河下游的峨嵋塬,此处地形易守难攻。早在春秋时期,晋国就曾三次驻军于此,以防备秦国和戎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而此时,这里同样是西魏防备东方的战略要地,东魏几次想打下来,却始终没有得手。

  公元546年,东魏权臣高欢集结了十多万兵力,可谓是倾巢出动,意图一举攻破玉壁城。而此时驻守在玉壁城的将领,正是韦孝宽。

  但是,此刻的韦孝宽不过是个晋州刺史,并没什么名气,他手中也并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遣,此前高欢可能也从来都没听说过这号人,因此,高欢势在必得,根本没把韦孝宽放在眼里。

  然而,高欢从一开始进攻就碰了钉子,他敏锐地感觉到,韦孝宽并不是个普通角色。

  高欢严密的部署了攻城战,在城外先是修筑土山,接着又断绝城中水源,冲车、云梯投石机,各种攻城器械轮番上,甚至用上了最先进的地道战。各种办法全部都想尽了,然而,这些招数却都被韦孝宽一一化解,玉壁城岿然不动。

  高欢傻眼了,他没想到眼前的对手如此强悍,但是,高欢并不甘心,倾全国之力,居然打不下一座小小的城池,竟然打不赢一个无名小卒。

  高欢越想越不甘心,大军包围在玉壁城下,昼夜不停地猛烈攻城,这一攻,就是六十天。

  六十天后,玉壁城依旧是那个玉壁城,只是城外多了七万具尸骸。这七万具尸体,无一例外全都是高欢的士兵。

  高欢彻底服气了。

  高欢下令撤军,而高欢没日没夜的攻城,一下子就累趴了,从此一病不起,以致于军中谣言四起,说高欢已经被韦孝宽用弓弩射杀了。高欢痛哭流涕,在无比的悲痛中,走向了生命的终点。据说,高欢就是被韦孝宽气死的。

  不管怎样,韦孝宽胜利了,韦孝宽创造了军事的奇迹,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以寡敌众,最终击溃了一代枭雄高欢,从此,韦孝宽步入了名将的行列。

  而这一场玉壁之战,不仅仅是一场成功的城市保卫战,它同样是一个历史的分水岭。

  因为,自此役之后,东魏从战略进攻,开始逐步转为战略防御,而西魏,则由战略防御逐步转为战略进攻。并且,在高欢病逝之后,东魏内部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内讧,大将侯景归降了南方的梁朝,一场席卷南朝的侯景之乱也随之爆发。而这一切,都和玉壁之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果说斛律光是北齐的第一名将的话,那么韦孝宽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北周的第一名将。北周建立以来,随着八柱国的逐渐凋零和谢幕,韦孝宽成了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如果给韦孝宽单纯定性为一个名将的话,那你就小看了韦孝宽,韦孝宽不仅是个名将,他还是个谋略家,他不仅能在战场上杀人,还能用谋略杀人。

  韦孝宽和斛律光,可以称得上是老相识,相识的方式有点特别——打仗。

  很显然,要想在战场上彻底击溃百战百胜的斛律光,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韦孝宽便使出了这一招反间计。

  韦孝宽借祖珽之手,借高纬之手,成功地除掉了了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除掉了对北周最大的威胁。而祖珽和高纬可能至死都不会知道,他们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

  杀死斛律光的,不是高纬,也不是祖珽,真正的幕后黑手是韦孝宽。

  这招反间计高明吗?其实,并不高明。但是,如果面对高纬这样的人来说,这种计策已经绰绰有余了。就像皇太极对崇祯使出离间计,杀袁崇焕一样,不需要多高明的计策,只需要这条计策能够击中对方的软肋,击中对方那颗敏感的神经,怕什么你就给他来什么,这就完全足够了。高纬和崇祯虽然差别很大,但是有一点,他俩都属于神经过敏的人,他俩都有一根脆弱而敏感的神经。

  (本章结束,欲知后事,请看下一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章 周齐决战 入主邺城

  31、伐齐的时机到了

  面对北齐君臣上演的自相残杀的好戏,宇文邕和韦孝宽无疑是最忠实的观众,宇文邕全程欣赏了高纬君臣的华丽表演,就只差奉上鲜花了。

  然而,高纬此时根本浑然不觉他有这样的好观众,当然,他也没空知道,因为高纬是一个极其执着而敬业的好演员,在昏君的角色上,他将付出全部精力,根本无暇顾及其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高纬的梦想是,做一个前无古人的昏君,做一个真正的影帝,宇文邕也有梦想,他的梦想是统一大业。

  宇文邕虽然没有像马丁·路德·金一样发表《我有一个梦想》的精彩演讲,但是,宇文邕大刀阔斧的改革,却是另一种无声的演讲和宣誓。

  宇文邕的矛头毫无疑问的指向了北齐,指向了高纬。

  其实,在此前不久,宇文邕就曾经征询过一位大臣的意见,此人叫做于翼。

  于翼,八柱国于谨之子,也是宇文邕的姐夫(娶了宇文邕的姐姐平原公主),在宇文护掌权之时,于翼就和宇文邕有着密切的联系,后来宇文护被诛杀后,宇文邕当即任命于翼取代宇文护儿子的职位,镇守山西蒲州,但却被于翼推辞掉了。

  而就是在宇文邕亲政之后,宇文邕不断的在周齐边境上增加兵力,眼尖的于翼很快洞察到了宇文邕的用意,他知道宇文邕这是想对北齐用兵了。

  于翼对宇文邕说:“在战场交兵,只会白白消耗兵力,对于大局并无益处,这并非上策,不如撤去边防上的军部部署,两国修好,这样可以使对方松懈,我们可以静观其变,趁其不备,出其不意,这才是上上之策。”

  于翼的这一番话,犹如醍醐灌顶,让宇文邕瞬间醒悟,宇文邕即刻听从了于翼,撤掉了边境上的兵力部署。

  然而斛律光被杀后,宇文邕瞬间看到了时机的到来,出于谨慎,宇文邕又征求了一位大臣的意见,此人叫做伊娄谦。

  宇文邕召见了伊娄谦,从容地说:“现在国家一点点强盛起来了,我想对外用兵,你认为应该先拿谁开刀?”

  伊娄谦毫无犹豫地回答说:“齐国”。

  伊娄谦的回答,正中宇文邕下怀,宇文邕又问:“为何?”

  伊娄谦回答说:“齐国的皇帝整日沉溺酒色,他们的名将斛律光也死在了谗言之下,上下离心离德,百姓慑于爆政,只能道路以目,讨伐这样的国家简直轻而易举。”

  听罢,高坐在龙座上的宇文邕哈哈大笑,笑声传遍了整个宫殿。

  看来,这是天意,既然大家的意见都是伐齐,那就这么定了。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伐齐的时机终于到了。

  这时候,韦孝宽突然站了出来,为宇文邕提出了三条计策。

  第一、陈朝可以一举攻占北齐的江淮之地,说明北齐已经腐朽不堪,只需号召全国兵力,分道进攻,联合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一鼓作气,直捣黄龙,北齐必灭。

  第二、联络陈朝,孤立北齐,同时,借助陈朝的兵力夹击北齐,让北齐的兵力分散,且战且退,坚壁清野,让北齐疲于奔命,北齐的灭亡指日可待。

  第三、和北齐订立盟约,重新修好,从而麻痹敌人,让敌人继续内耗,而我们则养精蓄锐,伺机而动,最终可以轻易地兼并北齐。

  什么是谋略家?这就是谋略家,一个超越名将的谋略家,一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韦孝宽。

  这三条计策,即三种应敌策略,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这三条计策,其实已经融合了所有人的观点,其中,第三条计策完全就是此前于翼的翻版。这让宇文邕连连称赞,有如此的谋略家在,还会怕他北齐不成?而在宇文邕心中,他已经急不可待,他采取了韦孝宽提出的第一条计策,这也是上上之策。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12: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宇文邕下定决心之后,立即组织了他的智囊团,召开战前会议。

  智囊团成员包括:宇文宪、王谊、卢韫、于翼。

  会议上,大家达成了统一的意见——伐齐,又进行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一场大战,即将到来。

  北周建德四年,即公元575年,七月二十五日,宇文邕正式下诏讨伐北齐。

  诏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骂人。

  说起来,这也是中国古代战争的一个优良传统,大战之前,总少不了一番口诛笔伐,揭发和声讨对方的罪恶,甚至要问候对方的祖宗十八代,怎么难听怎么骂,骂要骂得有水平,骂要骂得有风格,美其名曰“檄文”。例如,建安七子的陈琳骂曹操的《为袁绍檄豫州文》,那就是骂出了水平,骂出了风格,骂文中的经典之作。

  目的很简单,第一,为了说明自己是以有道伐无道,我们是正义的,对方是邪恶,代表正义消灭你,第二,以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气势上先占据上风。

  宇文邕明显有些仓促,并没有骂出高水平,不过,宇文邕是一个务实的人,宇文邕迅速做了以下的战争部署:

  前三军总管:柱国陈王宇文纯(宇文泰第九子),荥阳公司马消难(曾是北齐将领),郑国公达奚震(十二大将军达奚武之子)

  后三军总管:越王宇文盛(宇文泰第十子),周昌公侯莫陈琼(侯莫陈崇之弟),赵王宇文招(宇文泰第七子)

  齐王宇文宪率众二万趋黎阳(今河南滑县),阻挡邺城来的齐军救援洛阳。

  随国公杨坚、广宁侯薛迥率舟师三万,从渭河入黄河,顺流而下。

  梁国公侯莫陈芮率众二万守太行道,阻挡北齐邺城以外的其他军队。

  申国公李穆帅众三万守河阳道,作用同侯莫陈芮一样。

  常山公于翼从安州(今湖北安陆)帅众二万出陈(今河南淮阳)、汝(今河南汝南),牵制北齐南部军队。

  以上这十二万军队,其实都是为了服务宇文邕,宇文邕亲自率领六万主力部队,直指河阴(孟津西北),实际目标就是中原腹地。

  这份名单中,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了杨坚的名字,杨坚在幕后已经待了很长时间了,也该出来透透气了。

  这几年中,杨坚始终默默无闻,但他却始终密切关注着北周的“新闻联播”,和今天的新闻联播不无两样,分为三部曲:第一、国家领导人很忙(宇文邕);第二、全国人民生活很幸福(宇文邕改革的成果);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北齐)。

  总之一句话,身为宅男的杨坚,家事国事天下事,他事事关心。

  当然,也有一件大喜事,是不得不提的。

  就在两年前,即建德二年,杨坚的大女儿杨丽华已经出落成了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这在古代已经是到了婚嫁的年龄,此时,杨丽华的姿色被宇文邕一眼看中了,被宇文邕纳为了妃子——太子妃。当时宇文邕已经册立了太子,太子叫做宇文赟,杨坚和宇文邕也因此结成了亲家。

  杨坚不会想到,这次联姻,杨坚收获的不只是一个皇亲国戚的名分,也是他一生的转折点。

  而这次领兵出征,虽然杨坚只是一个偏师统帅,负责策应,但是这毕竟是杨坚第一次带兵出征,意义非同凡响。

  言归正传,胜券在握的宇文邕决意要把战略制高点放在洛阳,由他亲率主力一举把洛阳攻克,如此一来,直捣北齐都城邺城,就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了。

  可是,这条战略,当即遭到了宇文弼、赵煚(jiong)、鲍宏三位朝臣的反对。这三人都是同一个理由,他们认为,洛阳重兵把守,很难攻下,且处于四战之地,即使攻下也很难守得住,而河东之地,城小山平,最容易攻克,如果把河东重镇晋阳当做战略目标,会更容易攻克。

  宇文邕对于这一番意见,只是摇摇头,并没有采纳,既然已经决定,就绝不轻易更改。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杨素崛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5: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第四章 周齐决战 入主邺城

  32、杨素崛起

  当宇文邕所率领的六万主力军队正准备开拔之时,一个21岁的年轻小伙突然站了出来,自称甘愿当先锋去打头阵。

  宇文邕看着眼前这个器宇轩昂振振有词的少年,点头一笑,当即表示同意,宇文邕认识这个人,此人叫做杨素。

  杨素,字处道,出生弘农杨氏,世代为官,属于高干子弟。说到弘农杨氏,我们不得不解释一下。

  杨姓,是当今中国最庞大的姓氏之一,人口超过五千万,而杨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传奇而显赫的家族,这个家族就叫做弘农杨氏。之所以叫弘农杨氏,是因为这个家族的祖先长期居住在弘农华阴,具体就在华山脚下的华阴县,甚至流传有“天下杨氏出华阴”的说法。

  这个家族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楚汉时期刘邦的手下杨喜。在垓下之战中,项羽于乌江自刎,杨喜等五人亲手把项羽的尸体分成了五份,因而杨喜便获得了刘邦赐予的赤泉侯的爵位。后来,杨喜的后人中,出了一位西汉王朝的丞相,此人叫做杨敞,杨敞就是华阴人,杨敞也成为了弘农杨氏的第一世。

  到了东汉时期,这一家族开始迅速地发展壮大,壮大到什么程度呢?史称“四世三公”。“四世三公”,很多人并不陌生,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袁绍的家族就是“四世三公”。所谓四世三公,意思就是这个家族有四代人做高官,且做到了三公的位置。而在东汉时期,可以称得上四世三公的,只有两个家族,一个就是袁绍的“汝南袁氏”,另一个就是“弘农杨氏”。

  东汉时期,弘农杨氏,也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此人叫做杨震,做官做到了太尉。杨震也是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桃李遍天下,朝中很多官员全都是他的学生,世称“关西孔子”,而且还留下了“四知”的美名,即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人称“四知先生”。

  后来,弘农杨氏还出了一系列著名的人物,诸如汉末名士杨修、西晋权臣杨骏等,杨骏和他的两个弟弟甚至在西晋时号称“三杨”。

  就是因为弘农杨氏的名气太响、太牛,所以有很多人都想巴结杨家,甚至想混入杨家的家谱,杨坚便是其中之一。

  《隋书》称杨坚是出自杨震之后,标榜自己是出身名门,可事实上呢?这不过是牵强附会,给自己脸上贴金,杨坚一家和弘农杨氏八竿子打不着。具体原因,现代史学家已经得出了确凿的研究成果,理由也有若干,我们只举两条。

  第一,杨坚的父亲叫杨忠,而杨震的曾祖父也叫杨忠。也许你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劲,但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门第等级观念非常强烈的士族社会,和自己的祖先取一样的名字,这就犯了祖先的名讳,作为第一等士族的弘农杨氏,尤其看重这个,绝对不会犯这样的错误。解释只有一个,那就是杨坚和杨震根本就不是一家子,杨坚根本不是出自弘农杨氏。

  第二,杨坚的母亲叫做吕苦桃,所谓人如其名,苦桃这样的名字一看就不是大户人家的闺女。事实上,吕苦桃起初只是个农村妇女,家里人也都是靠种地为生的庄稼人。由于杨忠早年落难于山东,杨忠和吕苦桃才得以相识,并最终私定终生。在讲究门第观念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门大族是最讲究门当户对的,如果杨坚真的是弘农杨氏之后,他的父亲杨忠怎么可能会娶一个农村妇女为妻呢?毕竟这不是《西厢记》,也不是《牡丹亭》,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这样的壮举,一般人是绝对做不到的。

  而杨素一家,则是正宗的弘农杨氏,名门望族之后。杨坚姓杨,杨素也姓杨,同样是姓杨,怎么做人的差距就这么大呢?

  (本节未完待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6: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杨素自幼勤奋好学,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也是一绝,且长得一表人才,史书记载“美须髯”,活脱脱一个关公在世。

  杨素的父亲杨敷,曾领兵驻守在汾州,某一天突然遭到北齐五万军队来袭,而当时的杨敷根本毫无准备,手下的兵力仅仅只有两千。杨敷并不是韦孝宽,他创造不了军事奇迹,因而这一场战役的结果,我们可以按照一般逻辑来推测——必败无疑。

  杨敷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将军而已,虽然没有什么卓越的军事才能,可也是一个铁血的汉子,是一个愿意为国捐躯之人。杨敷并没有轻易投降,而是选择了坚守,并且宣誓,人在城在,誓与敌寇血战到底!

  最终,在北齐五万兵力的团团包围和猛烈进攻下,杨敷终于扛不住了。在一片战鼓和冲杀声中,杨敷带领着士兵浴血奋战到了最后一刻,两千人无一人投降,直到全部殉难。

  然而,就是这样一样英勇的烈士,死后却得不到朝廷的追封,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场败仗。

  难道只有成功才算是英雄,失败就不是英雄了吗?杨素想不明白,自己的父亲与敌人奋战到了最后一刻,换来的却是国家如此的报答。

  愤愤不平的杨素便上表申诉,请求朝廷给予追封。宇文邕看到杨素的上表,却对此嗤之以鼻,置之不理,一个败军之将,不惩罚你就算不错的了,居然还讨要追封。

  杨素并不灰心,他誓死也要给父亲正名,为父亲争得应有的荣誉,他不想让自己的父亲含冤而死,就此白白牺牲。杨素接二连三地上表申诉,不遗余力地为自己的父亲奔走呼号,这立刻引起了宇文邕的震怒。愤怒的宇文邕,当即表示要处死杨素。

  在这生死关头,杨素大声呼号:“侍奉一个昏庸的天子,死就死了吧。”说完便仰天长笑。

  这一幕瞬间让宇文邕震惊,并不是因为杨素骂自己是昏君,而是宇文邕被杨素这孤注一掷的勇气威慑到了,在杨素的身上,宇文邕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似乎看到了一个和自己一样为坚守信念而执着到底的人。宇文邕当即释放了杨素,并从此对杨素刮目相看,同时,也对壮烈牺牲的杨敷予以追封。

  宇文邕从此对杨素礼遇有加,任命杨素为自己起草诏书,杨素起草文章,每每下笔立就,且文采华丽。宇文邕嘉奖道:“好好努力吧,以后不愁没有富贵的日子。”杨素却回答说:“臣只怕富贵来逼臣,臣却无心谋取富贵。”杨素满满的自信,让宇文邕更加欣赏和赞叹。

  也就是575年,宇文邕下诏伐齐的这一时刻,杨素感念于父亲当年的英勇不屈,为了继承父辈的荣光,杨素毅然决然地向周武帝宇文邕主动请缨。

  起草诏书,舞文弄墨,玩弄笔杆子,这并非杨素真正的人生理想,真正的人生应该是像父亲一样,上阵杀敌,冲锋陷阵,抛头颅,洒热血,这才是真正人生夙愿。

  世界上的机遇很多,就看你懂不懂得把握,而杨素无疑就是一个懂得把握机遇的人。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为他赢取到了第一次领兵出征的机遇。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伐齐失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4-8-19 16: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第四章 周齐决战 入主邺城

  33、伐齐失利

  公元575年农历七月三十,以宇文邕为首的六路大军,浩浩荡荡地从长安出发了。

  而当北周的军队进入北齐境内之时,宇文邕发布了一条耐人寻味的诏令,“禁伐树践稼,犯者皆斩”。意思就是,我们要讲文明、树新风,不践踏路边花花草草,要爱护一草一木,要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果实,不要践踏庄稼。

  还没打败北齐,就已经把北齐的国土当做自己的国土,把北齐的一草一木当做自己家的一草一木,可见,宇文邕是充满自信,志在必得的。这也正好映衬了宇文邕给自己所标榜的正义之师,我们是以有道伐无道,我们是来解救贫苦大众的。

  宇文邕的自信是有道理的,就在两军交战的开始阶段,北周军队就占据了上风。宇文邕的六万主力,进入河南战场之后,一鼓作气,就把第一个目标河阴城,轻易拿下。

  齐王宇文宪所率的两万兵力,也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曾经发誓要用实际行动报效宇文邕的宇文宪,挥兵黎阳,又占领孟津,和洛口。黄河南岸一线,几乎被宇文宪扫荡了一个遍,同时又把黄河上的浮桥,一把火彻底烧毁。

  宇文宪没有辜负宇文邕当年的知遇之恩,事实也证明,宇文邕不杀宇文宪,是何等的明智之举。

  在宇文宪的模范带头作用之下,于翼、李穆、杨坚等多支军队,连战连捷,势如破竹,一下子就攻克了北齐三十多座城池。

  越战越勇的宇文邕把下一个目标定在了中潬(tan)城。

  中潬城,其实并不大,它只是河阳三城之一,是河阳城的城中之城,三城中的另外两座也早已被宇文宪所攻下。然而,就是这个小小的中潬城,成为了整场战役的转折点。

  在一片沦陷的城池中,中潬城就如同一座孤岛,随时都有被洪流淹没的可能。而中潬城的守将,叫做傅伏,一个非常普通的将军,就是他让中潬城这座孤岛坚持到了最后一刻。

  连战连捷的宇文邕也根本没想到,自己会绊倒在一个不起眼的中潬城,而且这一绊,就是二十天。北周军二十天的连续进攻,都没能撼动这座中潬城,这是宇文邕此次出兵以来遭遇的第一场失利,这是宇文邕所始料未及的。

  面对中潬城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宇文邕并没有选择坚持,宇文邕拨转马头,把目标对准了中原腹地——洛阳。

  而要打洛阳,宇文邕首先瞄准了洛阳城东边的一座小城,此城叫做金墉城。墉,是城垣的意思,金墉,无疑就是固若金汤的意思。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直接攻打重兵把守的洛阳,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占据固若金汤的金墉城,那么,面对近在咫尺的洛阳,攻克起来就会容易很多了。

  宇文邕的算盘,打得是不错,也很有道理,但是,战场是千变万化的,就像在中潬城所遇到的抵抗一样,很多事情往往难以预料。

  当宇文邕的军队马不停蹄地赶到金墉城下之时,也已经人困马乏,面对黑压压的北周军阵来袭,站在城头的金墉城守将,则非常淡定,此人叫做独孤永业。

  独孤永业对着城下北周军队高喊:“城下来者何人?你们来这里有何贵干?”

  这不是明知故问吗?周人没好气的回复说:“我们大周皇帝陛下亲临,你怎么也不出城来迎接?”

  独孤永业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来得太快了,我没准备啊,也不知道,所以就不迎接你们了。”

  多说无益,那就打吧。

  独孤永业一边指挥着作战,一边命人连夜赶制了两千具马槽,并且把这个消息放风给北周军队。

  宇文邕听说独孤永业连夜赶制了两千具马槽,独孤永业肯定没那么好心,这马槽肯定不可能是给自己的,那还能给谁呢?难不成援兵就要到了?

  怪不得白天的时候,独孤永业表现得那么淡定,谈笑风生,还说客套话,原来他早就知道会有援兵啊。

  如果等北齐的援兵赶到,恐怕便会全军覆没,宇文邕经过一番思量,迫不得已下令撤兵。

  无缘无故就撤兵,肯定会让军心不稳,宇文邕为此找了借口,借口是自己生病了。

  谎称生病的宇文邕,迅速撤兵,原先攻占下来的三十多座城池,也全部返还给了北齐。

  宇文邕事后才知道,这不过是独孤永业故弄玄虚的奸计,可是,战场就是如此,兵不厌诈。

  兵圣孙子曾经曰过:兵者,诡道也。战争除了要在战场上厮杀,还要玩阴谋诡计,谁玩得够阴、够狠,谁就赢。

  宇文邕虽然不服气,但是,不管你服不服气,胜败已然注定。

  就这样,北周的军队狼狈不堪地一路溃退回了长安,此时已是九月二十六日。至于他们在溃败的路上,是否践踏到路边的花花草草,已经没人在乎了,宇文邕更不会在乎。

  自此,第一次东征伐齐,正式结束。

  (欲知后事,请看下一节《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6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