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4-9-29 11:18: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我们最终选择了“走向共和”,笔者认为“共和”绝对是先进的社会制度,而且即使在20世纪初的中国,他一样有成功的可能,只不过我们没把一出好戏唱好。
在武昌起义之后,作为共和的交换条件,选择一个不知共和为何物的袁世凯做总统,实属无奈之选,确实使得这种所谓的共和先天不足,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袁世凯还是很努力的照葫芦画瓢,我们享受到了空前的言论自由,我们建立了良好的舆论监督平台,我们的议员们都认真的履职,没有诸如倪萍这样只投赞成票的委员,道路虽然曲折,但方向还是正确的。
如果南方各派革命党能够稍微的大度一些,给他一点时间进步,允许他犯错误和改正错误,袁世凯是否还有理由和决心偏离共和的轨道?
如果让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国家建设上,而不是用在应付吵架上,是否对当时动荡中的国家更有利?
如果革命党们能够少一些私欲、鲁莽和幼稚,多一些公心、沉稳与团结,共和是否可以更加稳健?
如果我们的法制建设再完善一下,不要光民主也要有集中,我们的办事效率会否可以提高?
如果袁世凯的胸怀可以更开阔些,对于那些批评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他是否有机会成为一代伟人?
答案显而易见,可惜事与愿违。
笔者认为共和制下的内阁制选择是错误的,总统像立宪制度下的皇帝一样被架空,但总统又不具备皇帝在国民心目中的精神领袖地位,反而引起社会动荡与不安。我们看看世界最强大的美国的共和政体,总统民主选出,然后可以按自己意愿组阁,就是我们中国人早就知道的“一朝天子一朝臣”,任期4年,最多连任两届,这一方面保证了人民按自己意愿选择最高领导人,另一方面又保证了最高领导人可以凭个人意愿组成“自己人”的政府,以提高办事效率。再通过总统任期限制,国会的监督机制等,限制了总统个人权力的膨胀。反观我们民国初期的共和制,从制度设计上就有了缺陷,先让一个强势的实力派当上总统,又企图用内阁制去架空这个实力派,况且架空总统的目的单纯的可笑, 如果是孙中山当总统就不限制,袁世凯当总统就限制,原因是袁开始是不赞同共和的,《临时约法》这种因人而设的法律(在当时起到宪法作用)从出发点上就背离了根本大法所应遵循的法律原则,基础不牢,倒塌就是必然的。
复辟帝制固然有倾心于帝制的人在拉,但如果没有那么多醉心共和的人在推,袁世凯也很难迈出这身败名裂的一步。
袁世凯失败了,败的很惨。坚定的立宪派梁启超反对他,南方的蔡锷起兵讨伐他,就连自己最可信赖的北洋军也逼他退位。共和在实施过程中,确实有诸多不足,甚至乱像频仍,但从国人对袁世凯复辟的态度来看,足以证明,民主是民心所向,共和是民心所向,一次失败并不可怕,中国人民还将继续为争取民主、自由、平等而不懈努力。
袁世凯退位了,在登基83天之后宣布恢复民国的,不久忧愤成疾,撒手西去。袁世凯逝世后,王士珍、张镇芳等打开金匮石屋,找出了袁世凯留下的继承者的提名,只见上面亲笔写着:黎元洪、段祺瑞、徐世昌,并没有自己儿子袁克定,看来袁世凯与金太阳是有区别的。
一心想当太子,一心想继承皇位的袁克定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很早就进入政界的袁克定随着父亲的倒下而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这个人贪恋权位、误国误民,连带害了老父,算是一无是处。但在抗战时期,身处北京的他宁可在潦倒中度日,也不接受日本占领军的邀请,可说大节无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