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云雾飞舞

《清明上河图密码》-看似太平盛世,其实杀机四伏[全文完]-作者:冶文彪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四章 八子论战
   
    天下之习,皆缘世变。——《二程遗书》
    简贞在帘内偷望,赵不尤走后,哥哥简庄和其他四子都默不作声,各自低头想着心事。
    良久,郑敦才小心问道:“简兄,我们该怎么办?”
    简庄答道:“能怎么办?孟子不是曾言‘莫非命也,君子顺受其正’?你我能做的不过是先正己,再及人。宋齐愈一事,已经尽力,就这样吧,多想无益。倒是章美,各位再多尽些力,一定要找到他。”
    又是一阵沉默。
    郑敦起身道:“那我先回去了,再去打问打问。”
    江渡年、田况、乐致和也都起身道别。简贞看几人都有些涣散丧气,自己也不由得轻叹了一声。刚要回转身,却听背后一个压低的声音:“瞧!被我说中了吧?”
    简贞惊了一跳,是二嫂乌眉。
    乌眉往帘外觑了一眼,仍压低声音道:“我早说不能做,迟早要被人揭破。如今满京城的人恐怕都要传说——东水七子合起来整治宋齐愈,你哥哥这一世名声从今算是糟践了。”
    简贞没有答言,嘴角勉强笑了一下,转身回自己房里去了。她呆坐在桌前,怔怔望着桌上的笔墨纸砚,心里空落落,一阵阵泛苦。——给宋齐愈的那封相亲假信是她写的。
    那场论战后,东水六子连续几天聚到这里,一起商议如何挽救宋齐愈。众人一致认为宋齐愈迷途已远,恐怕再难劝回,他一旦踏入仕途,必定会追随蔡京力推新法。救他、救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阻止他进入仕途。
    如何阻止?大家想来想去都想不出好办法,最后是郑敦忽然提到了莲观。简贞和院里诸子一样,也是头一次听到这个女子。诸子终于找到了宋齐愈的弱点,都有些振奋,帘内简贞的心却像是猛地被冰水浇透。
    之前,兄嫂都相中宋齐愈,一直等着他来提亲,简贞自己却并没有抱什么期盼。她知道自己不过是井壁的青苔一般,如何能期盼天光?但真的听到宋齐愈早已心属他人,井口忽然被人盖死,猛地漆黑,她才发觉,即便深井青苔,其实也一直依光而活,而且比井外草木更渴念这泻入井中的微弱天光。
    那一刻,心底这一线天光断然熄灭。
    她呆立在帘内,怔怔间,不知不觉落下泪来。
    听到嫂嫂从后面厨房提水出来的声音,她才惊觉,慌忙拭掉泪水,急步回到自己房里。
    从小她就极能自持,那几滴泪后,她便强令自己断念、死心,重新回到井底之静。然而,第二天诸子商议出计策后,哥哥简庄就将她叫到书房,让她写那封假信,说诸子都是男子,由她来仿写,口吻才更像。
    她知道哥哥这样做是逼不得已,是出于顾念旧友及苍生,才想出这个计策。
    哥哥递给她一页纸,是章美设法偷来的——莲观写给宋齐愈的信。
    读过那封信,让她惊骇不已,一个女子竟然敢如此公然向男子吐露私情!
    她满面通红,拿着信的手都有些发抖,几乎吓出泪来,低声道:“哥哥,这样的信我写不出来……”
    简庄正声道:“我知道这太为难你,但为天理大义,只得委屈你稍作通变。古今多少贤德女子,也曾为义捐节、为国殒命。”
    她不好再推拒,只得点头应承。
    那封信,她写了三天,无论如何都落不了笔。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只因憎其名不净,她一个洁净女子,又怎么能写这些邀欢偷情之语?
    哥哥简庄再三催要,她才狠心提笔,莲观的那封信她已经读了很多遍,语气情绪早就熟络,情急之下居然一挥而就。写完掷笔,竟然脸颊赤红,额头细汗,大病初愈一般。
    望着纸上那几行字,她才猛然惊觉自己并非是在仿写莲观,而是抒写自己深藏心底、从不敢想甚而并不知晓的渴念。
    一回想立春那天,宋齐愈心里都会黯然。
    那天,大家坐在简庄家院子里,仍旧一人一领席一张几,听乐致和弹奏立春新曲《春启》。
    乐致和弹琴时并不焚香,只应节气选些花叶果蔬供在琴边,以作节礼。那天他摘了几片嫩草芽,向乌眉讨要了一碗清水,将嫩芽漂在水中,摆在琴前正中央。之后,才端坐琴前,凝神屏息,徐徐抬臂,缓缓伸指,在琴弦上轻轻一拨,霎时间,一缕春意从指尖流出,如东风启信,遥遥而至,又如春水融冰,漫漫而涌。之后,便觉千里春草竞相萌芽,万物生机次第而醒,一派春光融融漾漾,天地随之焕然而明……一曲奏罢,满院生春,心也似被春水洗过,一片和煦明澈。
    大家静默良久,谁都不忍发声,只有乌眉忽然发出一声叹息。
    乌眉一向爱说爱笑,简庄也管束不住,八子相聚时,她在一旁奉茶,时常要说些不着边际的话来。今天,乐致和弹奏时,她跪坐于一旁,竟也被琴声牵住,一动不动听入了神,这时才忽然轻叹了一声。宋齐愈向她望去,见她眼中竟落下泪来,他大为纳闷,甚而觉得有些好笑。乌眉自己似乎也觉着奇怪,慌忙用袖子拭掉泪珠,悄悄起身躲进屋里去了。
    宋齐愈想了想,才明白过来。春属木,主生,主仁,乌眉虽然未必能真正领会曲中之意,但人同此心,心同此情。乐致和琴曲发自天地生意,这支《春启》曲调和暖,韵律温柔,如同春风渗入冻土,苏醒了草根一般,触动乌眉心性深处,唤醒了她原本自有的恻隐之心,加之新近怀了身孕,从而催出爱慈之泪。
    他正在默想,简庄感叹道:“天地之大德曰生……”
    章美接着念道:“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宋齐愈知道他们念诵的是《易经》中的句子,也是关于生之仁,与自己所想不谋而合。
    郑敦在一旁却问道:“简庄兄和章美所引这两句,可是敬顺天命、仁以为己任的意思?”
    简庄点了点头:“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这天地生春,育养万物,也是一个仁字。儒者之命,正在推这一点仁心,以合天理。”
    郑敦忙道:“当年王安石竟然说‘天变不足畏’,实在是狂妄无理至极。”
    当年王安石为推行新法,曾向神宗皇帝进言“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话成为当时及后来人指责王安石的罪证之一。宋齐愈知道这话说得惊世骇俗,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要力改时弊,必得有这般气度才成。
    于是他摇头道:“王荆公这一句并不是要违天,只是不愿人妄测天意。孔子不也曾说‘天何言哉’?但自汉代董仲舒讲天人感应,汉儒将之漫延成灾异谶纬之学,这流弊直到今天仍大行其道。天地变化,本属自然,人却附会出许多说法。但你想,这天地这么大,这一年之中总有某处有某种天灾,难不成这天下每时每刻都无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郑敦立刻反驳道:“当年因为变法而生旱灾,我祖父上呈了《流民图》,神宗皇帝因此罢免了王安石,旱灾也跟着就消了,这难道不是天灾警示?”
    郑敦的祖父名叫郑侠。当年王安石说服神宗变法时,天下骚动,群议沸起。但王安石学问渊博,口才极佳,满朝反对新法的臣僚群起攻之,他以一敌百,舌战群僚,没有一人能论得过他。
    当时,郑敦的祖父郑侠只是皇城的一位门监,却心系国家,痛恨新法,他绘制了一幅《流民图》,将新法实行之后,百姓遭受旱灾流离困苦之状,全都画于图上,虽然屡遭上司斥骂,他仍设法将《流民图》上呈给神宗,神宗见到此图,心中悲怆,只得罢免了王安石。
    郑侠成为力转乾坤、拯救天下的豪杰,一时间广被赞颂。
    宋齐愈虽然敬重郑侠的品格,对这件事却一直有异议,便道:“发生大旱,令祖父上《流民图》是熙宁六年,王安石被罢相是熙宁七年,时隔两年,旱灾缓解,不是很常见吗?神宗薨后,元祐太后垂帘听政,停罢了新法,那两年同样有旱灾、水灾,这天灾又是在警示什么?”
    郑敦脸涨得通红:“你是说我祖父借旱灾诬陷王安石?”
    宋齐愈忙道:“令祖父一腔爱国忧民之情,出于赤诚——”
    “但仍是诬陷?”郑敦恼怒起来。
    宋齐愈知道郑敦恼怒事出有因,当年郑侠献图之后不久,便被王安石亲信吕惠卿发配到海南,病死在穷乡。郑敦的父亲是被亲戚收养,才活了下来。
    他忙解释道:“我绝没有半点这个意思。”
    但郑敦瞪着他,不再说话,眼中怒气始终不消。
    这时,章美问道:“这天地之变,的确难讲,但‘祖宗不足法’也没有错么?”
    这一条宋齐愈早已想明,随口应道:“何谓祖宗之法?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法,还是我大宋太祖所设之法?若是前者,尧舜禹汤文武代代不同,各有损益。若只守祖宗之法,周公何必制礼作乐?何不死守尧舜之政?若是后者,我大宋之法并非太祖一天之内凭空设立,也是因袭唐制,有所增损。太祖之后,太宗、真宗、仁宗又皆有更张,这世上可有万古不变的祖宗之法?”
    章美答道:“各代之法,虽有增损,却难违天地常理。如节用爱民,即便万世万代,也不可违逆。这常理便是祖宗万古不变之法。”
    宋齐愈见他应得好,提起了兴致,立刻回击:“王安石变法,何曾违背这节用爱民的道理?正因冗官、冗兵、冗费拖得国用不足,百姓疲弊,百年祖宗之法已难革其弊,他才创制‘民不加赋而国用饶’之新法。”
    简庄听到,冷声道:“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这田地有限,人力有数,生财有度,不加百姓赋税却能增加财富,天下岂有这凭空生财的法术?难道不闻巧妇难为无米炊?要生国家之财,除去剥扣百姓之财,还有第二种办法?”
    宋齐愈知道简庄这见解来自于其师程颐及司马光,宋齐愈也早已想过,立即答道:“这财不但要会生,更要会省,会用。同一斗米,笨妇人和巧妇人两个,吃进嘴里的数目大不同。笨妇人不会储藏,被老鼠偷吃掉一些,霉掉一些,淘米撒掉一些,又煮煳一些,吃到嘴里恐怕半斗都没有。王荆公便是那巧妇,还是这一斗米,他尽力将那些偷掉、霉掉、撒掉、煳掉的米都救回来存好,这便是民不加赋而国用饶。”
    简庄一时语塞,章美接过来问道:“说来固然好听,但王安石新法中哪一条做到了不加民赋?”
    宋齐愈答道:“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均输法、免役法,皆是民不加赋之良法。头一条‘方田均税法’更是立竿见影。天下田地,官吏豪强占了十之五六,却有不少隐匿瞒报,或是逃避税赋,或将赋税转嫁于小农。而下户小农就算想瞒,那区区几亩地又怎么能瞒得住?不多收已是万幸。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天下土地,根除隐匿,增加赋税。这岂不是民不加赋而国用增?但这一条首先触怒了这些大田大地的官吏豪强,所谓怨声载道,其实大多是这些非富即贵者贪酷无理之怒。真正的百姓民声又怎么能轻易传到天子耳中?”
    江渡年早已不耐烦,不等章美答言,抢过话头:“果然是说着好听。你难道不知那些胥吏?他们到乡间丈量土地,官吏豪强不敢碰,只对下户小农百般刁难,任意妄为,不是增了税,便是减了田亩,这些年竟开始追究田契,多少农户田地被指为违律,田产被强行收归官府?”
    宋齐愈最不喜这样首尾颠倒、本末不分,立即反问道:“这究竟是法之错?还是人之过?法若错了,便来论法;法若没错,便是执行人有过。将人之过归罪于法,岂不是因噎废食?司马光以来,众人非议新法,大多都是这样不问根本,因人罪法。”
    章美道:“好,你要论法,我们便来论法。你方才说怨恨新法者,只是富贵之人。我来问你,怨青苗法的,也全都是富贵之人?朝廷既已收了百姓赋税,又生出这谋利之计,与市侩争利,这便是你所言民不加赋之良法?”
    宋齐愈答道:“判断法之对错好坏,当看它设立的缘由。青苗法之前,每年开春及秋收之前,农户新陈不接,衣食难继,没有余钱买种,只得向富室商人借贷,利息往往翻倍。借两斗还三斗,已是看顾了乡里情谊。青苗法正是为解民困而设,青黄不接之际,官府借给农户钱,只收二分利息。这救急之法,有何不当?”
    章美反驳道:“你可知各地官府以借贷之数来评定优劣,州县官为争个优评,不管农户需不需要,强行借贷,等要还贷时,又百般催逼,多少农户因还不了这钱,卖屋卖田,卖妻卖儿,甚而流亡逃难?”
    宋齐愈笑起来:“你这又是本末不分,将法之对错和法之施行,又混为一谈。施行失当,该去查问州县官员,岂能将这些错全都归之于法?”
    田况一直捏着两枚棋子不住揉搓,发出的声响越来越刺耳,这时,他猛地停住手,也加入论战:“借本乡本地商人的钱,多少还念些人情旧谊。借了官府的钱,则容不得半分通融。下户小农,宁愿借商人倍息的钱,也不敢碰官府这二分利。这样的法,不管好坏,最终都是给州县官吏一个施虐于民的新由头。”
    宋齐愈回击道:“一个治病的良方,因为庸医胡乱用药,害到一些病人,便要连这方子也一起毁掉?”
    乐致和原本极少说话,这时也忍不住高声道:“是药三分毒,即便是扁鹊、华佗,也不敢在仓促之间,胡乱开出一道方子,随意让人用。何况这天下之大,仅凭王安石一人,妄造出这些新法,是非对错未曾检验明白,便大肆推行于世。这不是贻害天下是什么?”
    宋齐愈立即反问:“若是一人病重垂危,请到扁鹊来医治,他开出一道方子,你用还是不用?”
    郎繁在一旁厉声道:“区区王安石,岂是治世之扁鹊?他不过是拾法家贪酷之术,捡汉武夺利之技。”
    宋齐愈笑道:“岂不闻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只要有利于国,有利于民,何必分儒法道释?”
    简庄虽然神色极难看,但毕竟修为甚高,他缓缓道:“君子非不言利,却慎言利。《孟子》开篇即言,‘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王安石最大之过,在于眼中只有一个‘利’字。小民争利,尚要先顾些仁义是非。堂堂一国之宰,却开口闭口只知言利。上行下效,这天下便只剩个‘利’字。利欲之下,谁还顾礼义廉耻?若没了仁义,这人间还成什么人间?遍天下尽是逐利的禽兽而已。却不知,若无仁义,这利也是难逐到,就是逐到,也难长久。只看新法施行已几十年,究竟利了谁?国用仍是不足,百姓仍然困顿,只营造了些宫观,平地起了座艮岳……”
    宋齐愈听了,锐气顿减,他低头默想了片刻,才开口道:“王安石一生清素,虽贵为宰相,衣衫脏旧却从不介意,吃饭也只夹面前那道菜。他于自身,何曾有过半点利心?他言利求利,也只是为救时弊,盼着能富国强军。”
    章美又冷笑了一声:“若民不得安宁,这利要它作甚?”
    宋齐愈反问道:“他何时不要百姓安宁了?”
    郎繁抢过来答道:“本朝行募兵法,兵农分离,兵卫国,农耕田,各不相扰,互助互利,本是莫大良法。王安石却兴出一条保甲法,每户男丁两个抽一个,强迫练武习战。农人尽力耕田都未必能养家糊口,再抽掉一个男丁,这不是扰民是什么?你难道没有听说有农夫为逃保甲,不惜断指自残?”
    宋齐愈忙道:“保甲法练武习战都是在农闲期间,并不会妨农。何况,本朝承平百年,人不知战事,一旦强虏攻来,如何应付?”
    江渡年高声道:“每年耗费亿万国库,养兵用来做什么?”
    宋齐愈答道:“养兵自然是备战卫国,但兵未必能处处防护得到,就如眼下东南内乱,若百姓平日习战,到这时便能防卫乡里。”
    章美道:“保甲法已行了几十年,这东南依然被方腊肆虐席卷,何曾见到什么防卫?”
    宋齐愈道:“那只因平日练习不够。”
    七子被他噎得说不出话,全都铁青着脸,半晌,简庄才缓缓言道:“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宋君既然无视百姓怨愤,执意推崇新法,便是与天下万民为敌,也是与我们几位为敌。我这陋宅难留宋君,宋君请!”
    宋齐愈顿时愣住,没想到简庄竟至如此,再看其他六子,都冷着脸,齐齐瞪着他。他知道没有回还余地,只得站起身,勉强笑了笑:“今天争得过于执着了,还请诸位谅解,那我就先行告退。”
    众人都低下眼,并不看他。宋齐愈又笑了笑,转身离开了简家。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五章 空宅、毒杀
   
    人多昏其心,圣贤则去其昏。——《二程遗书》赵不尤搭船前往应天府。
    章美和郎繁都去了应天府,一死亡,一失踪,而消失的梅船也来自应天府。目前疑团重重,必须亲自去查访一下。
    下船后,随便吃了些东西,便租了匹马,骑着前往简庄说的那个地址——复礼坊朱漆巷。应天府虽不及汴梁繁华,毕竟是大宋南京,也是天下一等富庶之地。走了半个多时辰,才找到朱漆巷,巷子不宽,不过青石铺路,十分清幽。赵不尤见巷口石墩子上坐着一位老者,正在晒太阳,便下马向他打问。
    “梁侍郎家?巷子里面那棵老榆树边就是。不过你不必去了,他家没有人。”
    “哦?是搬走了吗?”
    “搬走半年多了,全家都回南边家乡去了。那院宅子一直空着,托给南街的蒋经纪替他们典卖,至今还没有合适的买主。”
    赵不尤望向那棵老榆树,树边那院宅子大门紧闭,门前积着些落叶,果然是许久没人住了。他谢过老人,刚要走,但转念一想,又回身问道:“老人家是住在这巷子里?”
    “是啊,就在梁侍郎家斜对过。”
    “老人家,我再请问一下,这一阵都没有人去过梁侍郎家吗?”
    “有倒是有,寒食前几天,蒋经纪带了两个人来,那两人住了进去,我还问过蒋经纪,他说那两人赁了那宅子。不过,那两个人看着有些不尴不尬,并没有什么家什,只带了几条铺盖,才住了没几天,就走了。”
    “哦?他们是哪天离开的?”
    “似乎是清明前一天。”
    “他们住在里面的时候,有没有其他人去过那宅子?”
    “有。前前后后好几个人。”
    “有没有一个身穿白襕衫,太学生模样的年轻男子?”
    “几个都是年轻男子,太学生模样的倒没见。”
    赵不尤想章美或郎繁就算来了,穿的恐怕也是常服。便又问道:“老人家,那位蒋经纪住在哪里?”
    老人指着南边街口:“那里有家汪大郎茶坊,蒋经纪常日在他家混,你过去一问便知。”
    赵不尤又谢过老人,牵马走到南街口,果然有间茶坊,旗招上大大一个“汪”字。他将马拴在店口木桩上,刚要走进茶坊,无意间一扭头,见身后不远处一个路人猝然停步,迅即闪到旁边一棵粗榆树后,只露出一小截身子,穿着石青绸衫。赵不尤心里微有些起疑,正在张望,茶店店主笑着迎了上来:“客官喝茶?”
    “我是来寻一个人,蒋经纪。”
    “那就是——”店主指了指窗边座上一个矮胖的中年男子,正在和对面一个老者下棋。
    赵不尤便走了进去:“请问你是蒋经纪?”
    “是。你是……”蒋经纪拈着棋子抬起头。
    “抱歉,打扰两位了。我想请问一件事。”
    “什么事?”
    “前几日,是否有人经你的手租赁了梁侍郎家的宅子?”
    “是。”
    “他们是什么人?”
    “他们只说一个姓胡,一个姓……对,姓杨,名字我也不知道。”
    “赁屋都要找保人、签契书,他们没有签?”
    “那两人说是替自家主人寻宅子,他家主人挑剔得很,得先住几天试试看,还要找道士相看风水,中意了才签约。他们只交了五天的保银,我想着反正宅子空着,就让他们先住住看。清明过后,我去寻他们,竟已经走了,连院门都没锁。奇怪——”
    赵不尤仔细留意蒋经纪语气神色,应该没有说谎。
    简庄是从朋友处得来的梁侍郎家的住址,他恐怕并不知道梁侍郎一家早已南下归乡。照蒋经纪所言,那两个人来租赁梁侍郎家宅子,却只试住了几天,日期又恰好是寒食、清明,而梅船、郎繁、章美、宋齐愈……几桩事件也正好在这几天内发生,这是巧合?那两人究竟是什么来历?真的只是来试住房子?他家主人又是何人?
    赵不尤道过谢,出了茶坊,向那棵榆树望了一眼,树后那人已不见了。
    赵不尤来应天府前,曾去找过顾震,顾震写了封引介信给赵不尤,让他去应天府寻一位掌管船户户籍的主簿,姓回,是顾震的故友。
    赵不尤到府里打问,找见了回主簿,一个四十出头的中年男子,样子十分和善。他读了顾震的信,忙叉手致礼:“久闻赵将军威名,只是一直无缘得见,幸会!幸会!”
    “回兄言重了,”赵不尤回过礼,问道,“在下此次来,是想打问梅船船主梅利强的讯息。”
    “几天前收到顾震的信,我已经去查问过了,梅利强去年就已经死了。”
    赵不尤一惊,清明那天死在新客船上的船主并非梅利强?那他是谁?他为何要冒充梅利强?那个叫谷二十七的船工为何要说谎?
    他忙问:“去年什么时候?如何死的?”
    “是去年腊月。据他妻子说,夜里喝醉跌进水里淹死的。”
    “他的船呢?”
    “他妻子和两个儿子都不愿再经营那船,已转卖给他人了。”
    “卖给了什么人?”
    “是一位杭州的船商,有卖契,我抄了一份。”
    回主簿从怀里取出一张纸递给赵不尤,赵不尤接过一看,关于买家,上面只写了“杭州船商朱白河”,身份来历都不清楚。再看卖价,竟是八百贯。
    梅船并非新船,时价最多五百贯。造一只新船也不过六百贯,朱白河为何要用如此高价买下梅船?他和冒充梅利强的船主是什么关系?难道是一个人?
    应天府已查不出什么,赵不尤告别回主簿,把租来的马还了回去。刚离开鞍马店,眼角无意中扫过一人,石青绸衫,是个壮年男子,正在斜对街一个书摊子边翻书。赵不尤一眼便看出,那人的手势神态,没有丝毫心思在书上,显然是在装样子。此人应该正是方才茶店门外躲到榆树后的那人,他在跟踪自己。
    正愁找不到线索,赵不尤装作不见,抬脚走向码头。走了一段路,发觉那个男子果然在后面跟了上来。
    应天府去往汴京的船只都泊在西城门外的河岸边,赵不尤找好一只客船,船主还得等客,他便先去岸边一座茶坊里,要了两样菜、一瓶酒。他原本要坐到临河的座上,但那男子跟到码头后,不知躲到了哪里,应该就在附近,赵不尤便选了靠里一个座,能望见河岸,但岸边的人不容易看见自己。酒菜上来之后,他一边吃,一边偷眼望着河岸,那个石青绸衫果然走了过来,装作没事闲逛的样子,赵不尤忙侧转身低头吃菜。那男子走到那只客船边,向船主打问了些什么,随即上了那船,走进客舱里。他竟要跟到船上去,赵不尤放心吃起来。
    吃过后,他见店主五十多岁,待人活络,便问道:“店家,你可是常年在这里经营?”
    “可不是,这店从我祖父算起,已经三代了。”
    “你可知道一个叫梅利强的客船船主?”
    “老梅?他是我家的常客,跟我年纪差不多,可惜太贪杯,去年腊月喝醉跌进水里淹死了。”
    “他死后这三个多月,你可再见到过那只梅船?”
    “听说梅船已卖给外乡的客商了,被买走后,再没见过,直到前一阵,我似乎看到过一次。”
    “什么时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7:1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大约是寒食第二天,开始动火了。那船从我门前驶过去,我见船帆上似乎有一大朵梅花图样。不过那天生意好,店里忙,只看了一眼,没工夫细看。”
    这时水边那只客船的船主在船头大声招呼,船要开了,赵不尤便付了饭钱,谢过店家,下岸上了船。
    这船也是两排六间小客舱,船主将赵不尤安置在左边中间的小舱里。大舱中没见那个石青绸衫,应该在小舱里,不过小舱门都关着。
    赵不尤便不去管他,走进自己舱里,坐在床头,斜靠在窗边,望着窗外又思索起来。目前既无法得知那个冒充梅船船主之人的真实身份,也不清楚郎繁和章美为何要在寒食节来应天府。梅船又凭空消失,船上二十几个人一起死于另一只客船,唯一的活口谷二十七又服毒自尽……自从开始做讼师,他经手过数百个案子,从没有哪个案子如此离奇迷乱,更未如此茫然,毫无入手之处。
    虽然如此,他却并不气馁,心想再离奇,也是人做出来的事情,正如程颐、程颢二先生所言,天下之事,无非理与欲。做这事的人,必定出于某种欲,也必定依循某种理。当然二程之“理”是天理、仁义,而赵不尤自家体会,理不但有善恶之理,更有事物之理。比如执刀杀人,其中既有善恶是非之理,也有为何杀人及如何杀人之理,即事物之理,这无关善恶对错,只是事物真相。若连一个人是否杀人,因何杀人都不清楚,就难以判断是非对错。
    真相在先,善恶在后。
    不过,无论如何,只要顺着“理欲”二字,总能查明真相,不同只在于迟速。
    他理了理头绪,接下来,得摸清楚这几件事——其一,简庄究竟是从何人口中得知应天府梁侍郎地址?
    其二,去十千脚店查问,寒食节前和郎繁密会之人是谁?
    其三,郎繁生前将两朵梅花藏在墨筒之中,是否有什么深意?
    其四,托人去杭州打问买梅船的朱白河是什么人?
    其五,梅船何以在众目观望之下凭空消失?
    这五件事,只要查明其中一件,都能找出些头绪。
    他正默默寻思着,忽觉得右肘有些酸痛,他的右胳膊一直支在窗沿上,窗框底沿只有一条窄木,因此有些硌。他放下胳膊,一边舒活关节,一边望着那窗沿,想起以前没有留意到,发现郎繁及二十几具尸体的那只新客船的窗底沿不太一样,镶了块木板,要宽一些。他想,还得再加一条——第六,再去仔细查看一遍那只新客船。
    上回着意于郎繁及二十几具尸体,没有亲自探查那船。那只船绝非偶然停在那里,或许那船上会有些线索。
    此外,还有跟踪自己的那个石青绸衫男子,他是什么来路?难道也和此案有关?若真是为此而来,那再好不过,正好从他身上探出些踪迹。
    斜阳照进卧房,温悦坐在床边收拾衣物,瓣儿在外间教琥儿认字,厨房里传来切菜的声音,夏嫂正在准备晚饭。
    温悦细心叠着丈夫的一件半旧衫子,想起母亲的话,不由得笑叹了一声。当年父亲将她许给赵不尤,一是看重他的宗室身份,二则是相中了他的人品。母亲却有些不乐意,说赵不尤家世人才都不必说,但看着志向大了些,身为宗室子弟,又不能出仕任官,做不了事,自然会郁郁不得志。到时候嫁过去,他一肚子气恐怕会撒到温悦身上。
    温悦只在相亲时隔着帘子偷偷瞧了瞧赵不尤,第一眼就中意于他的沉雄之气,觉着不似一般文弱士子,这才是男儿汉。听母亲这样说,她反倒更加乐意了。她不愿嫁个被朝廷供养、无所事事的宗室子弟。觉着身为男儿,就该像她父亲,尽己之才,立一番功业。赵不尤有志气,自然会去找些事来做。
    如今看来,她猜对了。成婚不久,赵不尤就和她商议,搬离了敦宗院,住到了民间,做起讼师的事。成天忙个不住,却至少有一半的事都是白替人劳累,收不到钱。温悦出身仕宦人家,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自小衣食优裕。起初她的确有些不适,但好在她生性随和,很快也就惯了。看着那些人敬服感激丈夫,她自己也觉着快慰。何况丈夫对她,始终爱敬不减。
    温悦唯一担心的是,丈夫性子太直,打理讼案时,只认理,不认人,遇到权臣豪门也不退让。就像眼下这桩梅船案,连开封府尹都压住不敢碰,赵不尤却丝毫没有退意。不知道这案子背后藏了些什么,只盼不要惹出什么祸端才好。
    温悦正在默想,忽听夏嫂在厨房里惊叫起来。她忙起身出去,快步赶到厨房,瓣儿和琥儿已经站在门边,朝里惊望着。夏嫂在里面连声叫嚷:“爷咯!这是怎么了?”
    她走进去一看,夏嫂一手拿着菜刀,一手捏着根切了一半的大葱,望着地上仍在叫嚷。地上躺着一只猫,龇着牙,嘴边吐出一些白沫,一动不动。嘴前不远处,掉了一条被撕咬了大半的鲤鱼。看来是这猫偷吃了这鱼,中毒而亡。
    温悦忙道:“瓣儿,带琥儿到堂屋去!”
    瓣儿忙应声牵着琥儿躲开了。
    夏嫂惊声道:“我剖好洗好了这鱼,挂在柱子上沥水,正忙着切菜,这猫不知啥时间溜了进来,这么高都能把鱼叼下来,它怪叫了两声,我才发觉,等回头看时,它抽搐了几下,就不动弹了。”
    “鱼仍是在老柳鱼行买的?”
    “对啊。这两三年都是在他家,没换过别家。”
    温悦心底忽然涌起一丝不祥:“你回来路上碰到什么人没有?或者把鱼放到哪里了?”
    “没有啊,我先买齐了菜,最后才买的鱼,只在鱼摊前跟老柳的媳妇说了两句话,就牵着琥儿回来了。”
    “你再好生想想?”
    “哦!对了!到巷口时,琥儿跌了一跤,我赶忙把菜篮子放下,把琥儿抱了起来,替他拍了拍灰……其他再就没了。”
    “当时附近有没有其他人?”
    “有!迎面一个汉子急慌慌走过来,琥儿就是被他撞倒的。我抱起琥儿回头要骂时,那人已经走远了。身旁还有个阿嫂,也跟我一起骂了那人两句,还问琥儿跌坏没有。”
    “那阿嫂你见过吗?”
    “从没见过,她也提着个菜篮子,不过上面盖了块布。她说完就往另一边走了。”
    “今天买的这些菜都丢掉!菜刀、砧板都用热水好好烫一烫。晚饭切点酱菜,将就吃一顿。”
    夏嫂听了一愣,忙要问,温悦却没有工夫解释,忙转身走到堂屋,告诉瓣儿:“你带琥儿到里屋去!”
    瓣儿似乎也已经猜到,并没有问,哄着琥儿走进自己房里。温悦又赶忙去内屋取了三百文钱,回到厨房,夏嫂正挽起袖子,将砧板放进热水锅要刷洗。
    温悦道:“这些先放着,等会儿再收拾,你拿着这钱去巷口找乙哥,让他租头驴子,赶紧去东宋门外瓦子,找见我妹子何赛娘,让她立刻到我家来一趟!”
    夏嫂忙擦了手,接过钱,快步出去了。温悦跟着她走到院门,等她一出去,立刻闩好门,回身去堂屋摘下丈夫的那把长剑。
    她握着长剑,心里急急思虑:那条鱼一定是有人投毒。
    琥儿被人撞倒,是事先设计,跟在夏嫂身后那妇人恐怕一直偷偷跟着夏嫂,买了条一样大小的鲤鱼,喂好毒,趁夏嫂去扶琥儿,掉换了夏嫂篮子里那条鱼。
    他们为何要下毒?一男一女,如此安排设计,一定是受人指使。一般仇怨绝不至于下毒杀人,难道是由于梅船案?那案子牵连极广,背后之人恐怕是知道赵不尤不会轻易罢手,因此才趁他去应天府,下毒毒害我们母子,好让他停手?
    温悦惊怕起来,丈夫去应天府,恐怕也有危险!墨儿去了小横桥,说不准也要遭人暗算。那些人毒杀不成,恐怕还要来设法加害,眼下,我只能拼力护好瓣儿和琥儿。
    她伸手将剑掣出一截,剑锋在夕阳下闪耀刺眼银光。她只跟着丈夫比弄过几回,从没有认真练过。真要有凶手逼近,恐怕斗不上两招。她不由得大为后悔,但事已至此,只能尽力而为。
    正在慌惧,大门忽然敲响,温悦惊了一跳,门外传来夏嫂的声音:“夫人,是我。”
    温悦忙掣回了剑,过去打开门放夏嫂进来,随即又闩好了大门。
    夏嫂看着她手中的剑,很是诧异,却不敢多问,小心道:“乙哥拿了钱,立即去了。”
    温悦回身坐到堂屋里,将剑横放在腿上,手一直握着剑柄,不时扫视大门墙头。
    夏嫂将厨具都烫洗过后,才另煮了一锅米,盛了两碟咸菜酱豉。饭端上来,温悦却丝毫不想吃,让瓣儿和琥儿出来,跟夏嫂一起先吃,她则一直握剑防备着。
    瓣儿吃过后,让夏嫂带着琥儿去内屋,她也去拿了把短剑,坐到温悦旁边,低声问道:“嫂嫂,可是有人下毒?”
    温悦点了点头。
    “为了梅船案?”
    “应该是。你不要在这里,进去,不论发生什么都别出来。”
    “若真有人来,躲起来也没有用。我跟嫂嫂一起守在这里,两个人总胜过一个。哥哥也教过我一套剑法。”
    温悦没再说什么,露出一丝笑,点了点头。
    两人默坐着,守候了一个多时辰,天已渐渐黑了。
    到了傍晚,赵不尤出去敞风,其他小舱只有两间开着门,但舱中都不是那个石青绸衫男子。他又去船头船尾随意走了走,都没有见到那人,可能一直躲在小舱里。于是他在船头吹着风,赏看河景,直到天黑,都未见那人露头,便回到舱中,默坐了一会儿,才上床安歇。
    因防着那人夜袭,他睡得很轻,到半夜,果然被一阵轻微响动唤醒,是门闩滑动的声音,很轻,有人在门外用刀尖拨动。自然是那个石青绸衫男子。没多久,门闩被拨开了,随即响起门轴转动声,极慢。赵不尤一直躺着不动,等他进来。看来此人不只是跟踪,还要暗杀。
    舱门打开后,又被轻轻关上,随后,和着船的摇晃声,脚踩木板的轻微声响一点点向他移近。赵不尤偷眼觑探,窗外月轮被一大团云遮住,漆黑中只隐约见一个黑影朝自己逼近。他身子虽然一动不动,但全身都已戒备。
    黑影来到床边,静立了片刻,似在运气。赵不尤不等他动手,自己猝然伸掌,向黑影腰部位置横砍过去,他这一掌能轻易将砖块劈裂,然而掌缘刚触到衣衫,那人便立即惊觉,急忙一闪,那一掌只削了他一下。是个练家子!
    赵不尤随即腾身起来,一拳捣向那人,那人侧身让开,随即竟俯身绕到赵不尤胁下,双臂箍住他的腰身,一只脚绞住他的左腿,而后陡然发力,赵不尤脚下一虚,险些摔倒。他忙用力一蹬,站稳脚跟,同时一肘击向那人后背。那人却已经料到,身子一旋,绕到了赵不尤身后。
    盘龙绞!赵不尤在京中跤社中曾见人使过这种招数,是相扑绝技,与人相斗时,盘旋不定,绞缠不止,矫如游龙。使的尽是巧力,稍有不慎,便会被错骨拧筋。
    此人刚才这一绞,功力比京中相扑名家只高不低。赵不尤不敢大意,忙提起精神,不等那人从背后缠定自己,双拳弯到腰后,重重向后夹击过去。那人猛一腾身,躲过双拳,跳到赵不尤背上。“咚”的一声,应是顶篷太矮,撞到了他的头。赵不尤趁机扭身一甩,将那人甩开,随即一拳猛击过去。那人身未站稳,就势一倒,接着一滚,滚到赵不尤脚边,双手抱住赵不尤双腿,竟倒竖起身子,双脚绞向赵不尤脖颈。赵不尤知道这招叫“倒龙柱”,厉害无比,忙搂紧那人腰身,猛一弯腰,那人知道要被倒蹶,忙松开双手,躬蜷起身子,头钻到赵不尤腹部。赵不尤不等他换招,双臂用力一抛,将那人摔到地上。那人倒地之后,轻灵一旋,又站起身子,赵不尤隐约见他掏出一样东西放到嘴中,正在纳闷,那人又一弓身,向自己袭来。赵不尤知道不能让他近身,抬起左脚,狠力踢去,那人却侧步让过,继续逼过来。
    这时,月亮移出云团,光亮透过窗纸照进舱中。赵不尤这才看清,那人瘦长脸,斜挑眼,几缕细髭须。他的嘴前寒光一闪,原来嘴里咬了一把钢锥。
    赵不尤心里一寒,这锥刺恐怕是喂了毒,一旦被这人贴身缠住,就很难防备这锥刺。他忙又抬腿一招千军横扫,将那人逼开,随即抓起桌边那张椅子,用力一撇,卸下一条椅腿,借用霸王锏招式,横挥斜砍,暴风一般向那人袭去。舱室狭小,不时击到墙壁顶篷,不断发出震耳之响。那人的盘龙绞在这威势之下顿时丧失功效,他左滚右闪,不停躲避。赵不尤丝毫不给他喘息之机,连连进攻,渐渐将那人逼到门边墙角。
    可就在这时,舱门忽然打开,赵不尤一棍击中门扇,发出一声巨震,门外随即一声惊叫。月光中依稀可辨,是船上的杂役,斜靠在对面舱门上,满脸惊恐。赵不尤略一分神,墙角那人猛地蹿出,从他身侧溜过,随即听到窗扇响,等赵不尤转身时,那人已经开窗钻出,纵身一跃,一声水响。
    赵不尤忙奔到窗边去看,月光之下,水波如银,望了半天,才见对面近岸处水上冒出一个黑影,那黑影急速划水,游到对岸,之后便消失于黑苍苍的草野中……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火篇 香袋案
   
    第一章 香袋、耳朵、卖饼郎
   
    惟刚立之人,则能不以私爱失其正理。——程颐清明正午,那只客船从烟雾中消失时,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斜对岸焦急地等人。
    男子名叫康潜,和当今天子同岁,今年整四十岁,经营着一间古董铺。他本就肝虚体弱,加上这几天忧烦不已,面色越发灰黄,人也越发瘦削,一双眼里,阴沉沉黯黄的愁郁。
    不过,即便心里装着事,亲眼目睹对岸大船消失,康潜仍旧惊诧不已。看着白衣道士从烟雾中现身,顺流而下,漂过虹桥桥洞,都已经望不见了,他仍旧呆呆张望着。
    正在失神,身旁忽然传来一声低沉之唤:“请问,您是康先生吗?”
    康潜吓了一跳,扭头一看,是个老汉,干瘦佝偻,衣帽破旧,手里捏着一个三寸大小的小布包。
    康潜忙答道:“是,我姓康。”
    “先生大名是?”
    “康潜。”
    “那就对了,”老汉将小布包递过来,“这东西给您。”
    康潜要去接,又迟疑了一下,问道:“谁使你来的?”
    老汉摇摇头:“那位客人没说姓名,只说是‘鱼儿’,他要我把这给康先生,说您会赏我五十文钱。”
    “鱼儿”是康潜弟弟康游的乳名,他人并不知道。康潜向四周张望,并不见弟弟身影,他恐怕是不愿现身。康潜心里一阵怅郁,前日弟弟临出门前,忽然跪下来给自己连磕了几个头,这是生平头一回,看弟弟当时那神色,竟像是永诀……“康先生?”老汉怯生生问道,拿着布包的手仍伸着。
    “哦!”康潜忙从衣袋里取出一陌铜钱,整七十五文,递给老汉,“都拿去。”
    老汉顿时咧开缺齿露龈的嘴,笑眯了眼,连声道着谢接过钱,忙又将布包递过来。康潜接了过来,等老人笑颠颠转身走后,才打开布包,里面是一个香袋,蓝底银线梅纹,香气馥郁,袋角上绣着个“花”字,是花百里锦坊的香袋。他看了看周围,并没有人留意他,又小心解开那香袋,里面装着艾叶、辛夷、薄荷等碎香叶,碎香叶中有一大颗深褐色药丸,另还有一个油纸小包,折角上隐隐沁出些血迹,他心底一阵恶怕,心想弟弟做事自然不会错,便没敢打开油纸包查看,系好袋口,将锦袋小心放进衣袋里。
    约好的交货地点是身后的梢二娘茶铺,时候是正午,也差不多了。康潜回身走进茶铺,里面只有几个客人,康潜选了个临着汴河大街的座位,坐了下来。一大早他就从小横桥赶过来,这时才觉得疲乏之极,从昨晚到现在也没有吃东西,虚火冒上来,满额满腋是汗,连手都有些抖。
    他知道这梢二娘店里煮的杂辣羹有名,就先点了一碗。羹很快端上来,鲜肚嫩肺,香辣滚烫,很是醒胃。才喝了几口,街上传来叫卖声:“汴梁好饼属哪家?得胜桥边老郑家!油饼脆哎——炊饼鲜!糖饼香呦——辣饼欢!”是个年轻后生,肩着几屉竹笼,提个木架,边走边叫卖。康潜正想再添个饼,才抬头,还没招手,那后生已先望见他,快步朝他走了过来。
    “炊饼,一个。”康潜放下筷子,去摸钱。
    那后生却不放下饼笼取饼,竟问道:“请问您可是康潜先生?”
    康潜一愣,抬头望向那后生,二十出头,脸晒得褐红,眉眼生得倒也端正淳朴,只是脸虽挂着笑,神色却有些紧张。
    是他?康潜心里一紧,略点点头,警惕地盯着后生。
    后生望望四周,放低了声音:“我……我是来取货的。”
    康潜忽然想起以前好像见过这后生,终日在街头游走卖饼,似乎叫什么“饽哥”。他也忙扫视店里,见无人留意这边,便压低声音恨恨问:“是你做的?!我妻儿在哪里?”
    饽哥先一愣,随即慌起来:“不,不!我只是受人托付,来取东西,其他什么都不知道。”
    康潜这才回过神。那等贼人怎么会亲自来取?当然要寻饽哥这样的小厮来替他跑腿。于是,他取出了香袋。
    “就只有这个?”饽哥接过香袋,有些纳闷。
    他是照娘的吩咐来取货的,不知道娘是从哪里接的这件差事,也不敢问,但娘交代的时候,语气不似平常,看康潜那神色,更是十分严峻。结果要接的货竟然只是一个小小香袋。
    康潜道:“信里要的东西都在里面了。”
    “哦。”饽哥点点头,将香袋仔细放进怀里。康潜一直用阴沉沉的眼盯着他,他忙扛起饼笼,拎起木架,转身才走出茶铺,胳膊却被康潜抓住。回头一看,康潜那瘦青的脸,像皱缩的干萝卜,嘶哑着声音又逼问道:“我妻儿在哪里!”
    “我真的什么都不知道!”饽哥有些怕厌。
    “谁让你来的?我要去见他!”
    康潜目光似烧红的针,手指抓得饽哥生疼,饽哥更怕起来,正要躲开,康潜目光却忽然黯冷下来,手也缩了回去。饽哥有些诧异,却没工夫细想,赶忙趁机走开。他照娘的吩咐,没有直接回去,而是沿着榆疙瘩街,先向北边绕,他边走边回头偷看,康潜并没有追上来,不过一直站在茶坊外,抻着脖子,定定望着自己,孤魂一样。
    看康潜的言语神情,似乎他的妻儿被事主绑走了,也怪可怜的。饽哥不由得叹了口气,但随即便自嘲起来。你算什么人物?每早五更天就爬起来,跑几里地,到得胜桥郑家油饼店赊饼,天一亮就扛着饼笼,满街叫卖。跑断腿,赔尽笑,一个饼五七文钱,一天下来,常常连百文钱都挣不满,回去还要挨娘骂。现在却可怜起别人?
    穿出榆疙瘩街,走到无人处,他放下木架展开支好,把饼笼搁在木架上,从怀里取出那个香袋,解开细绳,打开一看,一些碎香叶里,有颗大药丸,还有一个油纸小包。他心里好奇,取出纸包小心打开,一眼瞧见里面东西,猛地一个激灵,惊叫一声,连油纸带里面的东西一起扔到地上——是耳朵!血糊糊一对人耳。
    他激出一头冷汗,心跳得几乎要蹦出胸口,良久,才平复下来。他壮着胆子,折了两根柳条,硬咬着牙,把那两只耳朵拨进油纸,勉强包好,夹进香袋里,小心扎好绳口。至于耳朵上粘了泥灰,已顾不得了。这下再不敢放进怀里,想了想,管不得许多了,揭开饼笼,把香袋挤在饼中间。等重新扛起饼笼,始终觉得有老鼠在咬肩头一般,一阵阵发悸。
    他绕到正东边的新宋门,进城沿着东御街向西走了一段,才转向南。经过街口的丑婆婆药铺时,想起清早他娘说脑仁又痛起来,他娘一向吃这家的药最灵,就进去照旧又买了十颗川芎祛风丸。
    买了药出来,他又顺路折到香染街,街上大半店铺是卖香料、染料的,一路飘散着各种香气。走了不多远,见斜对面走过来一个小伙子,担着一副挑子,因走热了,褂子都捋到后腰,露出一件破旧汗衫,是串街卖干果子的刘小肘,有气没力叫卖着:“干果、蜜果、闲嗑果,又脆又甜又香糯!”
    饽哥迎着走过去:“肘子哥,我买榛子,十文钱的。”
    刘小肘瘦尖脸,小弯缝眼,左臂有点畸形,比右臂短小一些,他笑眯眯放下挑子:“饽哥,今天生意可好?”
    “还成。”饽哥随口应着,也支好饼笼,从腰间解下一个小布袋,里面有九串钱,是他每天一文、两文偷偷攒的。因怕弄出声响被娘和弟弟听到,就十文一串,用麻线扎得紧紧的。他取出一串,又把钱袋系回腰间。
    刘小肘已揭开前面竹筐的盖布,里面一袋一袋挤满了干果,他找出榛子袋,用个木瓢舀了小半瓢,又添了一小撮,取出张油纸,包了起来,他左臂虽然有疾,手指却灵巧。
    饽哥掀开他后筐的盖布看,里面挤满了竹筒,装着各色蜜煎果子:楂条、回马葡萄、西川乳糖、狮子糖、霜蜂儿、柿膏儿、橄榄、温柑、金橘、龙眼、荔枝、党梅、香药……他赞道:“你的货色更齐全了。”
    刘小肘已经包好榛子,递给饽哥,仍眯眯笑着:“没法子啊,现今人的嘴一年刁似一年,随你什么新鲜吃食,吃几回就厌了。”
    “可不是,去年我只卖一样油饼,倒也还好。今年吃紧,又添了三样,生意还是不如去年。”
    饽哥重新扛起饼笼,两人道声别,各自前行。
    走了不多远,饽哥就望见“梁家鞍马雇赁”的招牌,隔着街上路人,他一眼瞅见,牌下墙根一个穿着浅绿布衫的姑娘,正蹲在木盆边洗东西,是小韭。
    一望见小韭,饽哥不由自主就笑得花儿一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韭是梁家雇的女使,去年才来,因爱吃郑家油饼,常向饽哥买,一来二去,两人渐渐能言笑几句,再后来,越发亲熟。饽哥从未和女孩儿这样过,不觉动了心,空一天不见,都会觉着虚落落的难受。
    只是梁家主人看管得严,不许小韭和外人多说话。饽哥和小韭除了借买饼悄悄说两句,大多时候,只能远远望一望,笑一笑。后来,饽哥有了个主意,常用私攒的钱,买些香糖果子,偷偷送给小韭。
    饽哥咧嘴笑着,踏着欢步,向小韭走过去,还没走近,小韭就已经发觉了他,扭头朝他抿嘴一笑,小小尖尖的脸儿,瘦瘦巧巧的身子,配着绿衫,像春天河边柳条上的一只翠鸟。
    饽哥顿时醉掉,越发笑得没了边沿儿,虽扛着饼笼,却鸟雀一样,几乎是轻跳着到了小韭近旁。
    “今天要饼子不?”他跟小韭每天先说的都是这句。
    小韭仍蹲在地上,搓洗着衣裳,因怕羞,也怕主人家和邻人看到,头也没敢抬,只笑着说:“今天不要了。”
    “哦……”饽哥这才发现小韭戴上了他买给她的假髻,眉心也贴了花钿,越发好看了。他抬眼望向店里,主人家并不在门首,赶忙把右手的木架倚在腿边,腾出手,从怀里掏出那包榛子,扔到小韭脚边,小声说:“给你的。”
    小韭睃了一眼店门,忙伸手抓起纸包,迅即塞进怀里,斜仰起脸儿,朝饽哥笑了一下,眼里闪着欢喜感激,清亮亮,灵闪闪,比露珠还动人心。
    店里忽传来咳嗽声,两人忙各自躲开目光,饽哥装作无事,转身走开。一边走一边回想小韭那一笑,心里甜过霜蜂儿糖。有几个路人看他独自傻笑,也都望着他笑。
    穿出香染街,就回到汴河大街了。
    街上正热闹,出城进城的人像水里的蝌蚪一样,黑麻麻,涌来涌去。街角上,一群人围在查老儿杂燠店口,里面传出一个爽朗朗的声音:“那天公将军张角大喝一声,头顶的肉瘤伸出一尺多长……”饽哥朝里望了一眼,是说书人彭嘴儿,身形胖壮,一双圆鼓鼓的大眼,一脸浓乱胡须,头顶扎了个髻,灰袍子外披了一领深褐披风,扮得似道非道,正瞪圆了眼,说得起兴。
    饽哥没有停步,扛着饼笼继续向东。身后忽然有人唤他的大名“孙勃”,他听得出来是幼时同学赵墨儿,但他一直不太愿意见赵墨儿,现在更没心思和人说话,便装作没听见,快步出了东水门,向虹桥走去。
    虹桥桥头街南口是温家茶食店,紧挨着店,靠街边两顶大伞,伞下挂着个“饮子”小招牌,是饽哥他娘摆的水饮摊子。因天气转暖,出城踏青的人多,他娘让他每晚煮些漉梨浆、卤梅水、甘草水,趁过节摆在桥头,好卖些钱。
    “娘。”饽哥走到水摊边,轻声叫道。
    他娘尹氏,四十多岁,双眼已盲了十来年,但面容端洁,仍可见当年之标致。她生性要强,极爱整洁,衣衫虽然全都旧了,却每天都要换干净。当然,都是由饽哥来洗。
    这时,他娘正侧着脸,跟旁边伞下一个喝水的客人说话。那人在大讲林灵素、神仙、祥瑞什么的。听到饽哥的声音,他娘忙回过脸,脸上顿时露出慈爱:“勃儿啊,跑了这一上午,渴了吧,赶紧歇一歇,喝碗梨浆。”他娘说着,伸手去摸小桌边的木勺和碗,要给他舀水。
    饽哥忙道:“娘,我不渴。”
    他娘仍满脸慈爱,柔声问道:“噢,那好,等渴了再喝。对了,东西取到了吗?”
    “取到了。”
    “那你扶娘进屋里去。”
    “好,娘,你慢点。”
    旁边那客人羡叹道:“母慈子孝,难得!”
    他们家就在温家茶食店后边,饽哥将木架挎在臂弯,腾出手扶着娘回到家里,开门进去后,他娘尹氏照常收起慈笑:“把门关起来!”
    饽哥放下饼笼,关好了门。
    “东西给我!”
    饽哥打开饼笼,用两根指头捻起那个香袋,放到尹氏张开的手掌中,尹氏仔细捏摸了一番,而后道:“成了,你去卖饼吧。”
    “娘,那个姓康的说有人绑走了他的妻儿。这香袋——”
    尹氏神色微变,但随即冷冷道:“不用管那么多,你走吧。”
    饽哥只得答应了一声,扛起饼笼开门出去了。
    听着饽哥的脚步声出了门,混入街上谈笑、吆喝、驴牛、车轮的嘈杂声海之中,再辨不出,尹氏仔细闩好门,仍侧耳静待了片刻,确信屋里没人后,才慢慢走进自己卧房。
    她来到床边的柜子前,从脖颈上取下钥匙串,摸寻着打开柜锁,手伸到下层最角落,从一摞衣服下取出一个小楠木盒,又从钥匙串中摸到一把小钥匙,打开盒盖,用手指一一摸着清点里面的东西:螺钿小首饰盒里一副金耳环、三枚玛瑙戒指、一个银镯子、三根银钗、一卷房屋田产文书、三块小银饼——一块三两,两块一两。一样不缺,都在。
    她这才从怀里取出饽哥方才取来的香袋,一股药草香味。她向来不爱好奇,不愿打听人家的隐秘,更怕香袋里的东西撒漏出来自己看不到,便没解开绳扣,只是又细细摸了摸,有个圆球,两块软韧的东西,不知道是什么,此外就是干草叶子和碎碴。她没多想,把香袋放进木盒,仔细锁好,放回柜子角落。又关起柜门,再次锁好,把钥匙串套回脖子,几把钥匙仔细塞进前襟里,这才摸索着出门,扶着温家茶食店的外墙,慢慢走回街角的水饮摊,坐下来等那取货人。
    原本这温家茶食店整个都是她丈夫孙大郎的产业,她嫁到孙家时,还享过两年的富贵。可惜丈夫好赌,把整片宅店都抵当掉后,一次喝醉回来,摔下虹桥淹死了。只丢下这三间续盖的小房,一块田地,两个幼子。
    那样的丈夫,死了自然是好事,她一个人,虽然辛苦些,至少清静安稳。唯一让她气难顺的是饽哥。
    饽哥并非她亲生,是孙大郎前妻所生。这孩子虽然自小老实听话,并没有什么大不是,但无论如何,看着都不讨喜。尤其丈夫死后,他哑了一样,极少开口说话,常拿眼睛直愣愣盯着人看,盯得人浑身不自在。尹氏盲了以后,听什么都格外响,只要听到他的动静,甚至只是呼吸的声气,她心底不由自主就会腾起一股火。不过就算四邻不议论,她自己也知道做人之理,并不让这火随意烧出来。
    这些年,母子之间,还算相安。尤其是当着外人的面时,他们母子会一起做出彼此亲善的样儿来。这从没教过、练过,自然而然就是这般默契。这一点上,饽哥比圆儿更像她亲生的。
    真正让她操心的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孙圆。这孩子只比饽哥小一岁,却比饽哥伶俐得多,但可能是自小过于宠了,做事拈轻怕重,心气又高。去上学,不守规矩,被撵了回来。跟人学做生意,又吃不得苦,东一灯,西一烛,到哪儿都亮不久。已经年满二十岁,却还四处晃荡,连个正经营生都没有……“娘!”尹氏正坐着烦恼孙圆,就听到孙圆叫。这孩子连声音都滑溜溜、稳不住。
    她忙问:“你不是跟着仇大伯去点货吗,怎么这会儿就跑回来了?”
    孙圆嘟囔道:“我巴巴赶过去,他还嫌我去晚了,唠里唠叨说我懒,跟了他半个月,腿都跑断筋,至今只给了我三百文钱,够喝风还是喝雨?我一恼,就回来了。”
    尹氏骂道:“我好说歹说,仇大伯才肯带携你,你连正经路都没上,不过帮着跑跑腿、点点货,每天饭食还是仇大伯管,前天你点错了香料件数,让仇大伯平白亏了几贯钱,他没罚你钱,反倒给你钱,你还嫌不够?”
    孙圆嚷起来:“我在那儿点货,他在一边叨嘈个不停,能不点错?”
    尹氏气得说不出话,听见孙圆抓起木勺,舀了碗漉梨汁,咕咚咕咚大口喝尽,她正要骂,孙圆却爽足地大呼了口气,走过来蹲在她身边,揽住她的胳膊,身上散出一股香料味,笑嘻嘻摇着说:“娘,别气了,我已经找到桩极好的买卖,今年朝廷废了三舍法,又要重兴科举,今后来京城的举子,必定又要大增,书生们的钱好挣,我已经挂搭上望春门外印书的胡大个子,正商议着印些书生们用得着的卷册,娘就瞧着吧,等我赚了大钱回来孝敬娘,不过……”
    尹氏打断道:“又要钱?”
    孙圆在她臂边磨缠:“谈生意,至少得喝喝茶、吃吃东西,我不能总白吃别人的嘛。”
    尹氏被缠不过,只得掏出钱袋,数了三十文:“费油灯,拿去!”
    孙圆嚷起来:“这连一顿茶钱都不够啊。只够到娘这儿,几个体面人蹲在地上,一人喝一碗这煮梨水儿。”
    尹氏骂道:“我坐这一上午,通共就卖了这几十文钱。你不心疼钱,也该心疼一下你这瞎眼的娘!”
    孙圆没敢再出声,一把抓过那些钱,转头甩着腿噗哒噗哒走了。
    尹氏叹口气,不知道这儿子何时才能上得了正道。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偷换
   
    人多思虑,不能自宁,只是作他心主不定。要作得心主定,惟是止于事。——程颐尹氏等了近两个时辰,有个人走过来,坐到了水饮摊前的小凳上。
    尹氏先闻到一股极淡的香气,混着沉香、腊茶和鸡舌香——男子熏衣的香味。她立即知道,是那位叫她取货的人。果然,那个有意压低却仍然清朗的青年男子声音在身前响起:“尹嫂,是我,货取到了吗?”
    “取到了,你随我去拿。”尹氏也放低声音,抓住木杖站起身,戳点着,向屋里走去。
    这个年轻男子寒食前两天来到水饮摊,要了碗卤梅水,等附近没人后,才压低声音,跟她谈这桩生意,代取一样东西,一贯钱,先付二百文。
    在这汴河湾,四方生意人云集,常有代人取货的生意,尹氏此前也接过不少,不过一般最多一百文钱。她有些吃惊起疑,但一想,又不是替人偷盗,只是转手交个货,所以就答应了。这男子也立即取出三陌钱交给了她。
    尹氏数了一下,一陌不是街市通用的七十五文,而是七十文。各行各业的钱陌数不同,她记得七十文好像是书画行的数目,要取的货恐怕是名贵书画,就问了句:“你是书画经纪?”
    男子只回了句:“这些你就不用问了,只要好好把货取到就成。”
    尹氏识机,花这么多钱找人代取货物,自然有隐情不愿人知道。她便不再多问,仔细听那男子交代了取货的事宜。听后越发觉得这事不寻常,有些怕起来。男子似乎看破她的心思,笑着安慰说:“你不必担心,取了货交给我就完事,其他和你无关,不会有任何不妥。”
    她却仍旧担心,但随即想到饽哥,让饽哥去取,就算有事……她虽然一直看不惯饽哥,心肠始终热不起来,却从未有过什么歹意。这次却生出这种念头,这让她很是不安,不过已经答应了人家,何况也应该不会有什么。
    现在东西已经取到,交给这男子就了结了,她引着青年男子来到自家屋里,让男子在外屋等等,她摸着走进自己卧房,掏出钥匙,依次开锁,取出那个香袋,回身出来,把香袋交给了那男子。
    男子接过香袋,一阵悉率声,香气越发浓郁,应该是打开袋子在验视。
    “不对!”男子忽然道。
    “怎么?”
    “袋子里的东西被换了!”
    天色已晚,饽哥的饼却还剩一大半没卖掉,大太阳底下捂了一天,饼已经隐约散出酸馊气,明天是混卖不出去了,光本钱就得二百多文钱。以往卖不完时,他会找个穷汉或贪占便宜的妇人,多减些钱,整卖掉。可今天几条街走下来,都没见着一个愿要的。回去怎么跟娘交代?
    他正在犯愁,旁边传来一阵猪哼哼声,是一家的猪圈。只好这样了,先用自己私攒的那些钱当利钱,今晚给娘,先对付了,至于郑家饼店的赊账,明天再说。他走到那猪圈边,把笼里的饼全丢了进去。自己也有些饿了,就留了个辣菜饼。边走边吃,边往家赶。
    其实自从父亲死后,那个家就已不是家了。人还没踏进门槛,娘那双盲眼,无影寒针一样,时时隔空刺探着你。他很怕这个娘,从小就怕。她很少骂人,更不打人,甚至极少看你一眼。但她身上有股冷冰冰的气,逼着你,让你不敢乱动,更不敢笑。尤其是盲了之后,她似乎另生了一双眼睛,随意你怎么躲,都能看穿你的心底。所以,他一直小心再小心,哪怕现在已经成人。
    他时常在想:若是娘的眼睛没有瞎,会不会不一样些?
    娘是为了他,才弄瞎了眼——
    十年前,汴河发洪水,大水漫上岸,冲到屋子里。当时还是清早,他和弟弟孙圆才醒,正要穿衣服,娘从院子里大叫着奔进来。弟弟机灵,看到水,立刻从后窗跳出去了,他却仍想着怕娘骂他没穿衣服,慌忙中还抓起衣服套到身上,一耽搁,大水已经冲了进来,连叫一声都没来得及,一阵急流就把他卷了起来。他虽然自幼熟悉水性,但水势太猛,一下子被水拍晕,之后便什么都不知道了。等他醒转,才知道,他被大水卷到街上,娘为了救他,跳进水里把他扯了回来,自己却被水里冲来的粗树枝戳到双眼,从此瞎了。
    那之后,娘什么都没说,更没抱怨他,但邻居们时常在念叨,他也经常提醒自己:你欠了娘的一双眼。
    扛着饼笼,饽哥上了虹桥,天已经暗下来,两岸食店灯烛荧荧,像两条明珠链子,河面上的泊船有的也点起灯火,桥西北岸那只客船尤其明亮,十几盏灯笼把那船映得通明,上面有几个人在走动,今天街上人们纷传“仙船”消失前撞到了一只客船,说的就是它吧。
    河上的凉风吹过来,饽哥又想起小韭,若是能和她一起站在这里看灯景,那该多好……但想到娘,他忙收了心,大步走下桥。
    走到家门前,屋里漆黑,没点灯。
    他轻轻推开门,小心走进去,屋里静悄悄没有声息,他轻唤了一声“娘”,却没有回应。他有些纳闷,放下木架,搁好饼笼,在窗沿上摸到火石,打着火芯,点亮了油灯,回头一看,见尹氏端坐在靠正墙的椅子上,对着门,脸色有些异样。
    他又小心唤了一声“娘”,尹氏的嘴角微微动了动,却又犹豫了片刻,脸色忽然柔和下来,露出些笑意,温声道:“回来啦,累了吧?”
    饽哥吓了一跳,只有在外面当着人时,娘才会这样跟自己说话。他不知道该如何作答,愣在那里。
    他娘仍旧微笑着:“勃儿,你坐下,有件事我要问你。”
    “什么?娘……”饽哥越发诧异,在家里娘极少这样叫自己。他本名叫“勃”,后来因卖饼,被人们混叫成“饽”。他小心走到桌边坐下来。
    “这些年来,我这个做后娘的待你如何?”
    “娘……”饽哥张着眼睛,不知所措。
    “这里又没有外人,所以咱们也不必再说虚话。我不是你亲娘,没法像疼圆儿那样疼你,全天下但凡做娘的,都由不得。这我自己清楚,你心里也明白。不过,神佛面前,我敢说,你死去的爹娘面前,我也敢说,我偏心圆儿,却也没有亏欠你什么。这几年你卖饼,挣的钱,一半拿来家用了,另一半我一直存着,总共三十贯。另外,家里那块田,每年收的租,我也省下一些,这些年也攒了三十几贯。我都兑成了银子——”
    这时饽哥才发觉,尹氏手里一直抱着一个小布包,很沉。她将布包放到身边桌子上,摸索着揭开,里面叠着两块猪腰子形状的银铤,在油灯下闪闪发亮,饽哥见铤面上铭着字:“京银铤壹拾伍两”。
    “圆儿这些年花出去的,只会比这个多。所以,这些钱都该归你。你好好收着,小心别被他看到。”
    “娘这是……”
    “你爹没留下什么家业,只有这三间半旧房,还有那块田,不过再少也是家业。下午我已经托隔壁的温朝奉作保,替我写好了分家关书,房和田,你兄弟两个一人一半,等你们签押后,再到官府印押。你已经成年,若想出去自己过活……”
    “娘,这究竟是怎么了?”饽哥惊得背都寒起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8:03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娘却用那无光的盲眼朝着她,神情肃然:“你最后听我说一句——你我母子一场,我从没求过你什么,今天就求你一次,把那香袋还给娘。”
    “香袋?中午不是已经给娘了?”
    “里面的东西被换了。”
    “啊?我从那姓康的手里拿到,回来就交给娘了。难道是他交错了?”
    “你中午也说了,这香袋关系到他妻儿性命,他绝不敢弄错。除了他,这香袋经过手的,只有我和你。”
    “娘,我没有!我连看都没敢看!”
    “勃儿,娘求求你。我虽不是你亲娘,圆儿却是你亲弟弟。那收货人今天发了狠话,说找不回香袋里的东西,就拿你弟弟的一条腿来换!”尹氏的声音忽然变得尖利,脸也扭斜起来。
    饽哥正要辩解,忽听到有人敲门。母子两人顿时收声。
    饽哥过去打开门,漆黑中站着个人,看不清脸。
    饽哥还未询问,那人已先开口:“我妻儿在哪里?”
    是中午交货那个康潜。他怎么会找到这里?
    饽哥吓了一跳,不由得倒退了两步,康潜却抬腿冲了进来,扯住饽哥的衣领,连声问:“我妻儿在哪里?在哪里?”
    灯影下,他面色灰白,青筋毕露,眼珠鼓胀充血。
    第二天清早,赵墨儿才进城门,就望见一个人候在自家书铺凉棚下,是饽哥。
    当年在童子学里,他和饽哥十分亲近,上下学都一起做伴,后来饽哥的父亲亡故,饽哥就休了学。此后,两人偶尔在路上碰见,饽哥似乎总是有意躲着墨儿。
    “孙勃。”墨儿走过去,笑着招呼。
    饽哥今天并没有扛着饼笼,看到墨儿,嘴角勉强扯出些笑,犹豫了片刻,才开口说:“我娘有件事想求你。”
    “哦?什么事?”
    “她丢了样东西,想求你帮忙找回来。不知道你……”
    “现在就去?”
    “嗯。”
    墨儿忙一口答应,饽哥从来没有求过他任何事。
    两人又一起出城门,往虹桥走去,一路上,饽哥都不言语,看着心事重重。墨儿也没多问。
    到了饽哥家,尹氏听到声音,已摸索着迎了出来:“是墨儿兄弟吗?”
    “尹婶,是我。您一向可好?”墨儿当初还吃过尹氏亲手蒸的糕儿。
    “墨儿兄弟,我有件急事,就不跟你客套了,你得帮帮我。”
    “您尽管说。”
    “我丢了样东西,很紧要,若找不回来,你圆儿兄弟恐怕有大麻烦。”尹氏素来气性刚傲,这时却露出忧色。
    “究竟是什么东西?”
    “你跟我来……”
    尹氏转身摸索着向内边的卧房走去,墨儿跟了进去,屋子很窄,一张雕花旧木床就占去大半,床边一个漆色发暗剥落的旧木柜,墙角堆着一个旧木箱子,两个坛子,窗边一个小木桌,上面摆着些瓶罐木盒。窗子很小,窗纸已经黄旧,房里十分昏暗。
    尹氏从脖颈上取下一串钥匙,摸寻着打开柜锁,将手伸进最下层,从里面摸出一个乌漆小木盒,盒前挂着一个小铜锁。她用从钥匙串上选出的一枚小钥匙,打开了木盒,从里面摸寻出一个小香袋,递给墨儿:“就是这个香袋。里面的东西昨天被人偷偷换掉了。”
    墨儿接过那香袋,蓝底银线梅纹,角上绣着个“花”字,认得是汴梁有名的花百里锦坊的香袋。他解开绳扣,里面一些碎叶香草,一颗裂成两半的药丸,还有一个油纸包,打开油纸,里面是撕成两片的柿饼,油纸内面浸着血迹,粘了些尘土沙粒。
    “原来这里面是什么东西?”
    “我也不知道,我只是摸了摸,闻了闻,就锁起来了。”
    “那您如何知道里面东西被换了?”
    “这个……唉!怪我贪心,几天前,有个人找我,说出一贯钱,让我帮他取样东西,我没多想就答应了,昨天让勃儿去取了来,我拿到后就锁在这盒子里。下午,那人来取,我就拿给了他,他说里面东西不对,被人换了。我现在回想,放进去时,摸着和现在的确有些不一样。那人让我三天之内必须找回来,否则就用圆儿的一条腿赔偿。圆儿一夜都没回来了!到现在都不见人……”尹氏声音发颤,一双盲眼空望着屋角,脸上现出忧急。
    “这柜子和盒子的钥匙有几把?”
    “都只有一把,我一直挂在胸前,揣在怀里。这二十年从来没离过身。”
    墨儿望着尹氏胸前那串钥匙,想起上童子学时,饽哥邀他到家中玩耍,他记得那时尹氏胸前就挂着这串钥匙,那个小木盒中藏着的,恐怕是首饰银钱等贵重之物。她双眼已盲,自然会格外小心警觉,除非硬抢,否则很难偷走那钥匙。
    “一般一只锁都配有两把钥匙,另一把钥匙呢?”
    尹氏一怔,想了想,才说:“十几年前就没了,随着他爹去了。”
    墨儿随即想起,尹氏的丈夫十几年前失足落水,尸体被大水冲走,没有找到,另一套钥匙在她丈夫身上,自然也找不见。
    “会不会锁的时候没锁好?”
    “不会,每次锁完,我都要摸拽一下。昨天比平日更仔细些。”
    “开柜子的时候,锁头是好的吗?”
    “都锁得好好的。”
    “屋门呢?”
    “我放好香袋出去后,也锁好了。回来取东西时,门锁也锁得好好的。那人走后,我赶紧去摸窗户,也都是关死的,外人应该没进来过。不过,屋门钥匙勃儿和圆儿都有。”
    墨儿点头想了想,又问:“香袋是从哪里取到的?会不会对方给的时候就已经不对了?”
    “是个姓康的人,他应该不会这么做,昨晚他还冲到我家里,疯了一般跟我们要他妻儿。”
    “他妻儿?”
    “他说那取货的人劫走了他的妻儿,用那香袋里的东西来换。”
    “这么说,他也不会换掉里面的东西。目前看,经过手的共有五人……”
    墨儿不由得回身向外屋望去,饽哥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立在卧房门边,他沉着脸瞪着尹氏,目光又冷又硬,更隐隐透出些乐祸之意。墨儿暗暗一惊,尹氏是饽哥的后母,饽哥自小就很怕尹氏,和尹氏说话都低着头不敢大声,现在却这样直直瞪着尹氏。
    饽哥随即转过眼,望着墨儿,冷声道:“我没动过里面的东西。”
    “除了你,还有谁?你就是要害死我们母子……”尹氏厉声反问。
    “尹婶,先不要着急,姓康的和取货的都没说香袋里究竟是什么东西?”
    尹氏略略平息了下怒气,低声道:“取货的那人不愿意说,姓康的昨晚才讲,说药丸里应该藏着一颗珠子,油纸包里是对耳朵。”
    “耳朵?”墨儿一愣。
    “他说是人耳朵。”
    “什么人的耳朵?”墨儿起初以为只是小事一桩,这时才发觉这事情不简单。
    “姓康的不肯说,不过他说,他也是经了别人的手给他的,他拿到后只看了一眼,油纸包也没敢打开,就交给了勃儿。”
    “这么说,姓康的拿到时,或许就已经被换掉了。”
    “姓康的说,交货给他的人绝对信得过。”
    墨儿又抬头望了一眼饽哥,饽哥也正盯着他,目光满是被冤枉的气闷。他转头又问:“尹婶,木盒里其他东西有没有少?”
    “其他东西都在,只有块一两的小银饼没有了。那块银饼我已经藏了十几年。”
    “您昨天最后见到孙圆是什么时候?”
    尹氏面色微变:“昨天下午,我放好香袋出去,他回来过一次。不过,他就在水饮摊子那里待了一会儿,我听着他是直接走了,并没有回家。而且,圆儿虽然有些懒散,却从不偷拿家里的东西,需要钱他都是直接跟我要,这么多年,我家里从没丢过一文钱。还有,我接这香袋的事,因怕他多事,并没有告诉他,只告诉了勃儿一个人……”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8:1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古董铺
   
    君子于天下,达善达不善,无物我之私。——张载墨儿告别了尹氏和饽哥,心里有些忐忑。
    这件事初看只是一个小小的香袋窃案,但现在看来,那个香袋不但关系到康潜妻儿的安危,更关涉到一双耳朵,甚至是一条性命。
    哥哥今天让自己独自照看讼摊,一大早居然就遇到这样一桩案子。他有些后悔,若知道这么严重,开始就应该找借口推掉。不过随即想起哥哥早上说的话,自己已经成年,不该总依附着哥哥,的确该振作起来,独自办些事情。跟着哥哥这么多年,其实经见过的事情已经不少,只要用心尽力,应该能做得到。
    于是,他在心里告诉自己,那就别再犹豫,好好查一查这件事情。
    他已经仔细查看了尹氏家中的门窗、柜子和那个小木盒,门锁没被撬过,门框门板也都牢固无损;几扇窗户都是方格木窗,里面插销都紧紧插好,窗纸虽然旧了,但只有几道小裂缝。据尹氏和饽哥讲,这几天都没开过窗户,窗框积了薄薄一层灰尘,的确没有什么擦抹印迹。只有尹氏卧房窗户插销处有几个指印,尹氏说她得知香袋东西被换后,去查看过那扇窗。而且门窗对着街,昨天清明,这一带人来人往,外人想要撬门窗进入,也难有时机。
    尹氏卧房那个木柜,虽然也已陈旧,但用料是上好核桃木,连蛀洞都没有。柜锁没有被撬的印迹,柜子内外的木板、边缝,墨儿都一一细查过,并没有松动之处,更不见被割砍撬开的痕迹。而那个藏香袋的小木盒是楠木盒,八个角都镶着铜皮,边角都没有任何缝隙或残破处,锁子、锁扣也都看不到划痕。
    若要偷换香袋里的东西,只有两个办法:其一,交给尹氏前就换掉;其二,偷走尹氏胸前的钥匙串。
    若是夜里,或许能趁尹氏睡熟,偷走钥匙,但从锁好香袋到取出来,都是白天,前后不到两个时辰。尹氏锁好后便去了水饮摊。其间,尹氏的小儿子孙圆曾回来,并凑近尹氏。不过,就算他手法高明,能偷到钥匙,但偷完之后,如何将钥匙重新挂回尹氏脖颈上?尹氏虽盲,但其他感官都极敏锐,偷走又放回她脖颈间的钥匙而不被察觉,这几无可能。何况水饮摊在虹桥口,最是热闹,无数人来往看着,即便能偷走,也难以下手。
    看来只有一个可能,香袋交给尹氏时,里面东西就已经被换。
    那么,是谁换的?
    目前所知,经手的有五人:交货给康潜的人、康潜、饽哥、尹氏、取货人。
    虽然据尹氏转述,康潜认定交货给他的人完全信得过,但依然值得怀疑。不过,尚未见过那人,暂且存疑。
    康潜,他的妻儿被人绑架,要用香袋里的东西来换,按理而言,他应该不会换掉里面东西。不过,事情因由目前还不清楚,也要存疑。
    饽哥,据他讲,拿了香袋,并未打开看过,回来直接交给了尹氏,看他当时神情,似乎说的是实情。饽哥为人也一向质朴诚恳,但照目前所知,他嫌疑倒是最大。若真是他,他为何要偷换?那个香袋里原本有一颗珠子,恐怕是个值钱的东西,他是因为贪财?不对,如果仅仅是为贪财,他偷走珠子就成了,为何要连那双人耳也要一起换掉?从耳朵被换来看,他的嫌疑似乎可以抹掉?
    尹氏,应该不会贪心到拿自己亲儿子来赌。
    取货人,那香袋对他显然很重要,且很怕暴露行迹,不至于取到货后,又来讹诈尹氏。
    眼下还得不出任何定论,得先见一见事主康潜。
    汴梁有四条河水穿城,汴河、蔡河、金水河、五丈河。其中五丈河由城东新曹门北边流出,水上有座石桥叫小横桥,沿岸两条长街。这里原本僻静少人,十几年前,天子赵佶因嫌汴梁周围太平阔,缺了高山景观,便搜寻江南奇花异石,经淮河、汴河,源源运载到京城,号称“花石纲”。耗费数年之功,在城东北郊以人力垒起一座青峰,名曰“艮岳”,周回几里,林木繁茂,景致幽绝。
    官宦富商都来凑景借光,在东北郊置业造园,小横桥一带也跟着热闹起来。河北岸街西头,有家古董书画店,店前挂着一面褐色锦绣招子,写着“康家古物收售”,锦色已经灰旧,边角也已残破。店里堆满了金石古物、书画瓶盏,杂乱无章,蒙满灰尘。
    康潜呆坐在店铺里头的一张乌木旧桌前,店里常日生意本就冷清,即便有人进来,他也毫无心思起身招呼。客人若不仔细看,甚至辨不出他是个活人。
    活到四十岁,康潜发觉自己竟活到一无所有。年少时,被父亲逼着读书,十几年苦寒,却连考不中。仕进无望,又没有任何其他本事,幸而父亲因在前朝名臣欧阳修府中做过文吏,欧阳修酷好金石古玩,首开古董之学,康潜的父亲也跟着喜好起来。康潜又自幼受到熏染,还算知道一些深浅好坏。父亲病故后,就借着父亲留下的一些古物和这间临街宅子,开了这家店。后来又娶了妻子春惜,生了儿子栋儿。他生性不爱说话,没有几个朋友。一店,一妻,一儿,便是他的全部所有。此外,就只剩个弟弟康游。
    可现在,妻儿被人劫走,弟弟已生嫌隙,只剩这间店宅,古墓一般,毫无生趣。自己孤零零守着这店,也似孤魂一样。
    昨天,饽哥取走香袋后,他始终放心不下,四处打听,终于问到饽哥住处。夜晚冲到饽哥家,但那家只有一个盲妇、一个卖饼的后生,看他们惊惶的样子,看来的确不知道自己妻儿的下落。让他更加气败的是,他们竟然说袋子里的东西被人换了。他听了之后,胸中怒火翻滚,但自小家教严苛,连大声说话都不敢,虽然气得浑身发抖,却不知道该如何发作,只狠狠跺了两脚,闷着头,离开饽哥家,一个人在外面乱走,走到筋疲力尽才颓然回家。
    奔走了一整天,虽然累极,却睡不着觉,自己除了古玩,世事一无所通,收到那封信后,也只能交给弟弟去做,结果却落到这个地步。春惜死活,他已不挂怀,甚至暗暗盼着她死。但儿子栋儿却万万不能有任何不测。然而现在,栋儿安危一无所知,劫匪更不知道是什么人,香袋里的东西又被人换掉……他越想越怕,越怕越焦,正在床上翻来覆去,忽然听到后门轻轻叩响。
    他吓了一跳,顿时定住不敢动,又响了两下,他小心走到后面厨房,门外传来一个低低的声音:“哥哥。”
    是弟弟康游!他忙打开了后门,一个身影飞快闪入,就着月光辨认,果然是弟弟康游,但头发凌乱,衣衫似乎也破破烂烂。康游转身很快将门关住闩好,随后低声道:“到里面去说。”
    康潜跟着弟弟来到里面过厅,月光照不到里间,一片漆黑。康潜摸到桌上火石,准备打火点灯,康游却低声阻止:“莫点灯。”
    康潜忙住了手,心里越发惊疑,他隐约见弟弟坐到桌子靠外的木条长凳上,便也摸到对面坐了下来,漆黑里望着弟弟的黑影道:“取货的人说香袋里的东西被换了……”
    “我知道,我抹脏了脸,装成个乞丐,一直偷偷跟着。”
    “是不是你找的那个老汉换掉的?”
    “没有,我就是怕他偷看香袋,才用了块布包起来。把东西交给他后,我一路都盯着他,他没动过那个小包。”
    “你当时在哪里?我怎么没见到你?”
    “躲在树后。”
    “你真的是照着信里说的,取到了那两样东西?”
    康游略略停顿,才道:“这个哥哥放心。”
    “那就是卖饼的饽哥换的?”
    “哥哥把东西交给他后,我一直在后面跟着,想看他究竟会交给谁。穿出榆疙瘩街后,他偷偷打开香袋看了——”
    “那就是他换的!”
    “没有,他看完之后,又把东西装了回去。不过,他途中又去了两个地方,先是丑婆婆药铺,然后是梁家鞍马雇赁店,最后才到水饮摊,把香袋交给他的瞎眼娘。”
    “那就是在那两个地方换的?”
    “他进药店,我以为会在那里交货,忙凑到门边盯着,他只是买了些药就走了。后来到香染街,他又在路上买了包榛子,送给了鞍马店的一个小姑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2-22 10:38:2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袋藏在那包榛子里?”
    “应该不会,他打开香袋看了之后,把香袋放进了饼笼里,一路上再没打开过饼笼。”
    “把香袋交给他瞎眼娘的时候?”
    “他没在外面把香袋交给他娘,搀着他娘进屋之后才给的。他家门窗朝着后街,街上来往人多,我不好凑过去,只有这一节没有看到。”
    “那应该就是那时候换的。劫走栋儿的那人你见到没有?”
    “饽哥把香袋交给他娘后,他娘又回到水饮摊,我一直躲在斜对面看着,谁知道后来有个真乞丐过来纠缠了一番,等我打发走后,饽哥的娘已经不在水饮摊子上,我忙跑到后街她家门外,却见她从屋里出来,脸色很不好,我想事情恐怕不对。就一直守在那附近。后来饽哥回家,天已经黑了,我在窗外偷听,才知道东西被换了。饽哥他娘也怀疑是饽哥,但听那声气,似乎不是他。”
    “既然你断言那老汉没有换,那就只有饽哥。”
    “目前还不能断定。不过我猜劫走嫂嫂和栋儿的人一定会来这里,所以这一阵我得继续躲在暗处。”
    “船上那人怎么样了?你真的……”
    “这个哥哥就不要多问了。这事恐怕还得要几天,哥哥明日到县衙帮我告个病假。我先走了,哥哥也不要过于忧急,有消息我会马上来告诉哥哥——”
    康游说着起身穿过厨房,轻轻开门,悄悄走了。
    墨儿来到康潜的古董店门前。
    他朝里望去,只见店里古物凌乱堆满,到处蒙着灰尘,一片死寂,不像个店铺,更像一座墓室。张望了半晌,才发现店里最角落有张桌子,一个人坐在暗处,呆呆地,一动不动,像个木塑泥胎一样。
    他轻声问道:“请问,您是店主康潜先生吗?”
    连问了两遍,那人都不答言,连眼都不动一动。
    墨儿正在纳闷,听见旁边一扇门打开了,里面走出一个人,胖壮魁梧,竟是说书的那个彭嘴儿。墨儿和他平日在香染街街对角,虽然经常见面,却未说过话。
    彭嘴儿见到墨儿,立刻认了出来,笑呵呵问道:“是赵小哥,来买古玩?”
    墨儿没有答言,只笑着点点头。
    彭嘴儿走到古董店门前,朝里面喊道:“大郎,有主顾来了,怎么不来招呼?”
    康潜这才闷声闷气道:“今天不做生意。”
    “怎么?身子不舒服?”
    康潜并不答言,抓起一本书,胡乱翻开,装作在读。
    “赵小哥,我看你还是去别处看看,街东头还有一家古物店,”彭嘴儿凑过来压低声音,“他家娘子生气,带着孩儿回娘家去了,康大郎这几天正在生闷气。”说着,就大步走了。
    墨儿看彭嘴儿走远,才穿过铺子中间一条小道,走到康潜跟前,小心道:“康先生,我是受虹桥水饮摊的尹婶之托,来问先生一些事情。”
    “什么事?”康潜一愣,抬起了头。
    “关于那香袋。”
    康潜一惊,赶忙站起身:“那个盲眼妇人?你是什么人?”
    “我叫赵墨儿。”
    “你是她什么人?她为何要叫你来?”
    墨儿顿时心虚起来,嗫嚅道:“我……我哥哥是东水门外开书讼摊的。”
    “难道是讼绝赵不尤?”
    “是。”
    康潜眼中的犹疑似乎消了不少。
    墨儿却有些沮丧,若不搬出哥哥的名号,自己到哪里都只是个无名之辈,根本办不成事。不过,他随即给自己打气,你本也什么都没有,所以更该尽力把这件事查清楚。
    于是,他微赔着笑,问道:“康先生,那香袋关系到你家妻儿安危,能否将事情的因由告诉我?这样我才好找出香袋里的东西,还有你妻儿的下落。”
    康潜眼中疑云又升起来,他盯着墨儿看了片刻,又低下头,盘算犹豫。
    墨儿见他这样,便小心问道:“是不是那绑匪告诫了,不许告诉他人,更不许惊动官府?”
    康潜点点头。
    墨儿跟着哥哥办讼案,遇到过不少这种境况,便道:“康先生请放心,此事我一定会格外小心,不会泄露给外人,除非能保证你妻儿安全,否则也绝不会让官府知道。”
    康潜抬起眼,似乎定下主意:“其他的你不必知道。偷换香袋的一定是那个卖饼的饽哥,我交给他时,里面的东西还在。他拿到香袋后,穿过榆疙瘩后,在僻静处偷看过香袋里的东西,而且,途中去了两个地方,一个是丑婆婆药店,另一个是梁家鞍马雇赁店,尤其是后一家,他给了那家一个小姑娘一包东西。”
    墨儿听了一惊,饽哥只讲了途中去丑婆婆药店买药的事,鞍马店的事情则只字未提。
    他忙问:“香袋里原先也是一颗药丸?”
    “不,那其实是一颗珠子,外面裹了层药膏。”
    “什么珠子?”
    “这……我也没见到。”
    “哦?如果不知道是什么珠子,那怎么去找?”
    “饽哥自然知道。”
    “那双耳朵是什么人的?”
    康潜猛地一颤,但随即强硬起来:“这个你不必管,既然你说要帮忙找回东西,那就去找。”
    墨儿知道不能再问,这事恐怕关系到一桩伤人,甚至是杀人案,康潜决不会轻易说出来。至少从康潜这里已经得到一些线索,当务之急,是尹氏之子孙圆和康潜妻儿的安危。
    于是他小心问道:“康先生能断定香袋交给饽哥时,里面东西都在?”
    “是。”
    墨儿别了康潜,出来后长舒了一口气,这头开得还算顺利。
    虽说是借了哥哥的光,才让康潜愿意开口,但总算是自己独自向他问出了一些事情。康潜认定香袋里的东西是被饽哥换掉,他恐怕是偷偷跟踪了饽哥,饽哥拿到香袋,并没有直接回去,而是绕了一大圈,先后去过丑婆婆药铺和梁家鞍马店。
    难道东西真的被饽哥偷换了?
    墨儿仔细回想饽哥的言语神色,饽哥一直冷沉着脸,还有些负气,看不出有什么不对。不过还是先去那两处地方查问一下。
    那香袋里有一颗涂了药膏的珠子,看起来像药丸,后来却被换成了真的药丸。而昨天,饽哥先去丑婆婆店里买了十颗药丸,这事尹氏也说是自己早上交代的。墨儿当时取出香袋里的药丸,又向尹氏要了她的药丸,对比了一下,颜色、气味都很相似,难道真是巧合?
    他先进城去了丑婆婆药铺。丑婆婆药铺是京中名店,街面三层宏阔高楼,底层左边是一大间零卖药铺,右边一大间是生药大货收卖。楼上两层及后面大院都是仓房。
    墨儿走进零卖药铺,里面几个伙计正忙着各自招呼买主,找药称药。账柜这边,坐着个老者,正在查看账簿。墨儿认得,是这药铺管账的林祥安。去年哥哥赵不尤曾替他打赢一场官司。
    他走过去笑着问候:“林大伯,一向可好?”
    “赵小哥啊,”林祥安忙站起身笑呵呵道,“有一阵子没见啦,赵将军可好?”
    “哥哥一切都好。林大伯,我今天来是打问一件事。”
    “尽管说。”
    “昨天中午是否有个年轻人来买过药?年纪和我一般大,扛着个饼笼,他买的是川芎祛风丸。”
    “哦?你也来问他?昨天下午就有个人来问过。那卖饼的是来买过药。”
    墨儿想,昨天先来问的那人应该是康潜,便问:“那年轻人一共买了几颗?”
    “十颗。是阿奇接待的他,他以前也来过,每次都买十颗。”
    墨儿环视店里,一圈都是柜台,客人伸手够不到药柜,不可能偷拿到药,于是又问:“会不会多给他数了一颗?”
    “阿奇数好药丸,拿到我这里,我还要再数一道,应该不会出这个错。”
    墨儿从袋中取出半颗药丸,是香袋里换掉珠子的那药丸:“再劳烦林大伯帮我看看,这半颗是不是川芎祛风丸?”
    林祥安接过去,仔细看了看,闻了闻,又掐了一点在指间碾抹,笑着道:“这可以叫川芎小风丸。我们店里的川芎祛风丸有二十八味君臣药,这半颗只有川穹、防风、当归、生地黄四味,其他全是荞麦面,街上那些江湖郎中常卖的多半是这种药丸,随处都有。”
    墨儿拜谢过后,离了药铺,又赶往香染街。
    香袋里的药丸至少不是在丑婆婆药铺里买的,而取到香袋之前,饽哥不可能预先知道香袋中会有药丸,也就无法预先备好。
    听康潜所言,饽哥拿到香袋后,他必定一路跟踪,饽哥在途中应该没有到别处买过药丸。至于梁家鞍马店的那个小姑娘,康潜也只看到饽哥给了那小姑娘一包东西,并没看到小姑娘拿东西给饽哥。
    因此,大致可以断定,药丸并非途中换的。
    不过饽哥和那小姑娘的事情还是得去查问一下。梁家鞍马店离书讼摊很近,墨儿和哥哥常去他家租驴马轿子。他家去年新雇了个女使,墨儿也见过,名字好像叫小韭。康潜说的应该就是她。
    来到香染街,还没走近梁家鞍马店,墨儿就先望见了饽哥。
    饽哥将饼笼搁在街边,站在那里向街对面的鞍马店张望,墨儿顺着他的目光望过去,见鞍马店门口有个绿衫小姑娘,正是小韭,牵着一头驴子出来交给一个客人,那客人似乎嫌驴鞍脏,那姑娘正拿着刷子和帕子,忙着刷拭。
    墨儿又望向饽哥,饽哥定定盯着小韭,像是欣赏什么稀世珍宝,眼里嘴角还泛着笑。
    墨儿顿时明白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4 19:5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