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 23: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9
命运攸关的决定
苏联人确实跑了,而且跑得很快。以至于德军怎么都追不上。进攻一开始,希特勒就明确指出,各装甲师师必须不停地前进,彻底歼灭苏军,并尽快达到顿河流域,“合围和歼灭顿河河曲西岸的苏军”。关键点在于:德军须得在苏军溃兵之前赶到那里,封闭顿河的桥梁、渡口、河港。如果此战略取得成功,顿河西岸的苏军就全完了!(一口气断掉苏联两个方面军的后路,元首胃口忒大了)
但是,博克根本不听,总按自己的战略出牌。元首命令他冲向顿河,“并以此河为界,合拢钳口”。他却将元首的命令置于不顾,撒丫子野跑,一口气冲了170公里,越过顿河,剑锋直指沃罗涅日。沃罗涅日是俄国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200万,一名醉心于猛追的坦克连长带着15~20辆坦克,由俄军手中夺下一座尚未毁坏的桥梁,轻而易举占领了该城。从战术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从整个战略角度考虑,实在错得离谱——有谁见过只撒网不收网的?!结果,2个装甲师在那里逗留了整整48个小时,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元首气急败坏,严令博克南下,以顿河为依托,横扫顿河西岸。结果博克推三阻四,对元首的战略产生了质疑。等到7月7日再扎紧这个口袋时,已为时太晚。苏军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在了解到有被合围的危险后,已全面撤过顿河.后来,一名苏军的高级战俘说出了实情:顿河以西已没有苏军部队了(收网太晚,鱼跑了!)——德国的空中侦察亦证实这一点……结果到头来,德军虽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光遗弃在战场上的坦克就超过了1200辆!!但俘虏的士兵却少得可怜——至7月8日,南方集团军群只集拢了73000名战俘,简直不值一提。
表面上看,德军这有声有色的迅猛进军好似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只要进一步分析,这种战果就黯然失色了。俄军各集团军虽然士气低落,一溃千里,但他们并未被全歼在顿河流域,损失也不过8万人。很明显,斯大林已经从哈尔科夫的惨败中汲取了教训,不再采取坚守到底的典型战术,而是主动撤退,保存实力。7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上,新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便抛出了那个著名的论点:把红军主力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线,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争!(夏天不陪你玩,冬天再来桶你小屁屁)
这时,德国统帅部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当性情暴躁的元首质问陆军为何只抓到这么一丁点儿俘虏时,陆军却狡辩说,捞到俘虏甚少这一事实证明了红军已濒临灭亡——斯大林的预备队已经消耗殆尽了!!!
毫无疑问,希特勒轻而易举便相信上了这个论调。7月晚些时候,他在一连串指令中宣称: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实际上已达到了他为南线规定的所有指标。对铁木辛哥的行动比预期中“好得多、快得多。”总之,斯大林只剩下残兵败卒,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团了……
于是乎,希特勒头脑发热,动辄起劲热心。他临时改变部署,从根本上违背了第41号指令的行动准则:他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86个师(包括24个小跟班师)分割为“A”和“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 “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他们兵分两路,沿着两条不同的轴线前进,一路向南,指向高加索油田,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
后来,陆军人士又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纷纷指责希特勒愚昧无知,在指挥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即:忽视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用兵,毁了我们整个的战局。他们说得声泪俱下,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墙上。但他们恰恰忘了,告诉希特勒苏联已经完蛋了的,正是他们自己。元首一向是激进派,如果斯大林后备力量真的趋于枯竭,分兵两路——哪怕分兵三路,也是没有错的。
可是,直到8月2日,也就是分兵一个月后,哈尔德才向元首吐露了实情。据富勒将军记载:7月份的一个月里,斯大林就重新组建了54个步兵师和56个装甲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地区仍能集结150万人的兵力,而在高加索地区还另外有50万人。
那一天,“哈尔德以坦率的态度承认了早期的情报是估计低了”,他还特别提到,苏联在乌拉尔工业区每月可量产1200辆T-34坦克。希特勒可怜地抓住以前的情报不放——他在俄国的战略都是以这个数字为基础的。他坚持认为情报部门一定是受了俄国人的愚弄。元首说得飞珠四溅(据戴维·欧文记载),“他口角中流着白沫,手指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我,一个最伟大工业国家的元首,我,一直在一个最伟大的天才帮助下实施军备生产,”(指后勤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我,一个发动了使全球为之震颤的攻势的人,我流血流汗地干,每月才生产600辆坦克。而你竟告诉我斯大林生产1200辆!”总之,分兵两路已成既定事实。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德军必须要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而且要一气呵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