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2: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换个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先把苏联人放进来,让他们去逼近哈尔科夫,然后集中力量,对其暴露的翼侧发起反击,然后封闭突破口。达到关门打狗的目的。(这张图更详细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2:44: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6
  
  
  
  
  
   “巴尔汶科沃捕鼠器”
  
   也许是起初几天进展太顺利了,3昼夜内前进了25—60公里。铁木辛哥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是德国人为他设好的陷阱,在等着他去钻。他居然打电话给斯大林报喜,说什么形势一片大好,“光复哈尔科夫指日可待”。据朱可夫后来说,这个汇报使“斯大林非常得意”,还故意打电话去羞辱最高统帅部,以示炫耀。他说,“多亏没听朱可夫的意见,险些儿放跑了如此顺利的战役……”
  
   可是就在5月17日夜晚,局势直转而下。铁木辛哥向莫斯科发出求救信号,请求派援兵来阻止克莱斯特的进攻。但他没有完全告诉斯大林实情,更没有提到自己的军队很可能会处于被反包围的危险境地之中。由于斯大林不喜欢更改自己的决定。在和铁木辛哥短暂交谈之后,便草率地向总参谋部宣布说:“南方面军有能力化解危机。所以,西南方面军仍将继续进攻!攻势没有理由半途而废嘛……”
  
   但是,马利诺夫斯基同志有能力化解危机、守住阵地吗?答案是否定的。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如果等到突出部根部被敌人掐断,那个时候,说什么都晚了。
   与往常一样,铁木辛哥明知道局势万分危机,却不敢在斯大林面前吐露实情,只好寻求自我安慰,幻想“形势一片大好”。
   据西南方面军政委赫鲁晓夫后来说,5月18凌晨,他洗了脚正打算上床睡觉,参谋长巴格拉米扬中将突然破门而入,他“精神恍惚”,明显受了某种刺激。他警告赫鲁晓夫,再这样进攻下去,“西南方面军将走向毁灭……”所以他力劝赫鲁晓夫给斯大林同志挂电话,讲明实情,撤销继续进攻的命令。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以前从未见过巴格拉米扬同志处于这种状态……他军事知识渊博,廉洁正派……总而言之,是见过的最优秀参谋长。虽然赫鲁晓夫对军事一窍不通(似乎对政治也不怎么通),但看见“最优秀的参谋长”竟处于这种状态,也很快意识到了局势的严重性。他首先挂电话给华西列夫斯基,让他捎上地图去找斯大林同志谈谈(这后来成了苏共第二十大秘密报告中一个重要攻击斯大林的理由)可是,华西列夫斯基粗鲁地拒绝了。“尼基塔 谢尔盖耶维奇”,他平静地说道:“你知道斯大林同志不喜欢改变自己决定的,要说你自己去吧,这个忙我帮不上”。说完,华西列夫斯基挂上了电话。
  
   不管怎样,赫鲁晓夫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在巴格拉米扬哀求般的目光注视之下,只好亲自给斯大林打电话。就像他后来在秘密报告中说得那样,这是非常冒险的……因为斯大林总把自己看成是个无与伦比的大战略家,不会犯任何错误。果不其然,斯大林拒绝停止进攻,甚至不愿去听电话,因为他知道赫鲁晓夫要说什么。于是让马林科夫(就是那位建议打造大刀、长矛去跟德国鬼子拼命的老兄)代接,自己则座在离电话不到10米远的地方下圣旨,遥控批评赫鲁晓夫“毫无主见,惊慌失措”。马林科夫也是名政治委员,两位政治委员对军事一窍不通,牛头不对马嘴,胡乱扯了半天,赫鲁晓夫只好失望地将电话挂上。此时此刻,巴格拉米扬早已在一旁哭成了泪人,“他的眼泪溃堤般涌出,嚎啕大哭而去”。他显然意识到西南方面军不可逆转的命运——这已经是自战争爆发以来的第二次了。
  
  (2)
   1942年5月19日,巴格拉米扬中将的担心成了事实,那一天,南方面军第9集团军全线崩溃,该集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少将一溜烟跑得无影无踪(后被撤职),德军突入西南方面军左翼80公里,打开了一条80公里宽的巨大缺口。与此同时,苏第28集团军发现自己的左翼失去了掩护——这迫使集团军司令里亚贝舍夫中将做出调整,调出部分兵力来掩护自己的左翼;苏第6集团军在发现背后出现德军之后,更是惊慌失措。因为它不得不掉转头来,在既无空中支援,又无炮火支援的情况下与出现在身后的敌军交战。这样一来,身陷囹圄的德第6集团军的压力自然减轻了(围魏救赵?),保卢斯抓住机会,乘机反击,与克莱斯特第一装甲集团军前后合力,将位于巴尔文科沃突出部的苏军置于一个大磨盘中——只要“磨盘”一转动,铁木辛哥绝大部分军队将被吃掉。
  
   5月19日,斯大林终于清醒过来,命令部队就地转入防御,固守待援。但这一决定显然已经太迟了……22日,德军已完全卡死这个包围圈,封闭了该突出部根部。铁木辛哥的反应是,命令第38集团军去向西突破德军战线,试图恢复与包围圈内部队的联系,但未获成功。
   5月23日,克莱斯特集群与保卢斯第6集团军在巴拉克列亚以南顺利会师,切断了苏军由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向北顿涅茨河对岸退却的通道。与此同时,在包围圈内,苏军拼命突围,他们宁愿战斗到最后一滴血,也不愿放下武器。他们孤注一掷地猛攻德军——有时这样的猛攻一波接着一波——他们在夜里猛攻德国人的前沿阵地,但德国人的阵地异常稳固,借助镁光灯的照射,成千上万的苏联红军被德军残忍地杀死了。阵亡者中还包括西南方面军副司令科斯坚科将军。(正是基辅会战中骑马突围的那位)可惜的很,这一次,他没能跑掉……
  
   另外,第6集团军总司令戈罗德尼扬中将与第57集团军的波德拉斯中将也在突围被击毙。(算起来,这是第6集团军在继乌曼战役后第二次被围歼了)在此后的一周里,落入“巴尔汶科沃捕鼠器”的苏第6和第57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其余集团军不是重创就是半残,成功突围者寥寥无几。德军后来清点俘虏人数,竟逮捕了24万人!!击毙7.5万人!!这大大超出了希特勒的预料。另外,缴获或摧毁的大炮和坦克数量更是惊人——2000门大炮以及坦克1240辆!而德军的伤亡总共才不过2万人。这再次证明了“坎尼战”的优越性——像苏联如此庞大的帝国,通常的击溃战是没有用的,只能通过包围战“大放血”的形式才能将其击垮。
   铁木辛哥后来向赫鲁晓夫承认,“西南方面军已被敌人彻底打垮了……”(此乃铁木辛哥原话)。这一次的人员损失虽低于基辅会战,但重武器与坦克的损失却大大超过了去年。10天之后,铁木辛哥被撤职了,从此永不获重用。与他一同遭殃的还有巴格拉米扬中将——从方面军参谋长贬为集团军参谋长。这也难怪巴格拉米扬同志会痛哭流涕了。作为该进攻计划的坚定拥护者,斯大林必须找替罪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2:4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爱但很悲催的巴格拉米扬同志(出场这么久了,也算是位老熟人了)后来很多作者试图找出苏军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崩溃的原因,数位苏军将领指责苏联最高统帅部及斯大林本人的无能。诚然,苏军的冬季攻势削弱了德国国防军,但没有消灭他们。引用一名不知道姓名士兵的话:“这些法西斯分子在冬眠之后再度醒来”。春天、夏天、秋天依然是德国人的……只有冬天属于苏联……巴格拉米扬同志这黑锅背得太冤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2:46:24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尔科夫战役中被俘虏的苏军。又是一眼望不到尽头啊~~~后面有位哥们怎么看着镜头这么开心呢?难道他不知道当战俘就意味着死亡或者去德国做苦力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0-28 22: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文有一点忘记补充了,南方集团军群的总司令现在是冯 博克陆军元帅。1942年1月12日,南方集团军群新任司令赖歇瑙元帅在波尔塔瓦与保卢斯吃饭的时候突然心脏病发作,后在飞回德国抢救途中飞机坠毁,结果活活摔死了。这时,冯 博克的胃病也好得差不多了,于是被任命为南方集团群总司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 21:5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7
  
  
  
  
  
  
  
  
  
   立即开辟第二战场!
  
   当然了,斯大林同志是没有错的。他不是人,而是半神。所以他永远伟大、光荣、正确!没有经历过大清洗时代的人是无法理解这种感受的。发生于1937年的苏联大清洗开创了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先例:一个政党将自己一半的成员逮捕;一个政权将自己多数的中央领导人处决;一支军队的军官团在和平时期几乎被全部消灭……而这些,全是斯大林一手酿成的。
  
   当惨剧发生后(无论在军事还是政治上),斯大林总是拼命找替罪羊,以洗脱自己的干系;如若战役取得成功,则属他功劳最大,是伟大领袖劳苦功高、教导有方……领导着苏维埃俄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总之,错误都是人家的,胜利则必属于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
   这一次,也不例外。
  
   斯大林当然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而是将赫鲁晓夫紧急召回,询问此次惨败的缘由——据说赫鲁晓夫都差点尿裤子了。
   为什么不传唤铁木辛哥?他才是西南片区最高军事领导人;为什么不传唤巴格拉米扬?!进攻计划是他拟定的……赫鲁晓夫写好遗书,登上了前往莫斯科的飞机。此时此刻,他的心情一半是恐惧一半是迷惘。
   赫鲁晓夫同志在回忆录中激动地写道:“他们没有传唤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而是把我叫去。你可以想象,我的心情是如何压抑,我几乎描绘不出当时的心情是何等沮丧。我们损失了数万人,更重要的是我们失去了那个赖以生存的希望,失去了我们能够在1942年扭转乾坤的希望……哈尔科夫反击战遭到失败已经够难过了,而更难过的是,好像要我个人为此承担一切责任!对斯大林来说,要他同意我们停止进攻是对的,不就意味着承认他是错误的吗?他绝不具备那样高尚的品德……为了避免承担责任,他是不择手段的”。(值得一提的是,当斯大林格勒惨剧发生后,希特勒勇于负责,而不是像斯大林那样去寻找一个赎罪的羔羊。他当着所有高级将领的面说:“此次战役的失利全是我个人错误所致,与诸位无关”。)看看,同样是独裁者,但独裁者与独裁者之间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正是怀着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赫鲁晓夫回到了克里姆林宫。可是斯大林竟没有逮捕他,甚至没有批评他。这反而加深了他的不安,赫鲁晓夫曾不止一次看见有人因犯错误被斯大林呵斥得晕死过去,要副官拖出去用冷水浇醒。没有人知道自己下一刻是被发配到西伯利亚呢,还是被关进集中营。这一切的一切,都隐藏在斯大林那张深不可测的面具后面。
  
   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住了很多天,整日不是吃饭就是睡觉,屁事儿没有。久而久之,他开始暗自庆幸,是不是斯大林把这茬儿忘了?结果有一天斯大林把他招进办公室,问他:“德国人宣布,俘虏了我们20万人。他们说得是实话吗?”
   赫鲁晓夫回答:“他们没有说谎,那个数字差不多,也许还要多一些……”
  
   这个时候,赫鲁晓夫看到了从未有过——甚至想都未曾想过的一幕——斯大林苦闷着头,似乎是在自责,“他的内心备受煎熬,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此次事件对斯大林的冲击是如此巨大。打那以后,斯大林估计也意识到了自己在军事方面是个门外汉,很多时候都肯听部下的意见了。
   也是这一次,斯大林竟一反常态,以罕见的坦率承认了苏联在夏季攻势中遭到惨败。他在指出德军有生力量、火炮和航空兵占有巨大优势的同时,宣布被俘7万人,阵亡5000人。该数字虽被压缩了好几倍,但俄国人公开承认失败还是破天荒的首次——以前无论败得多惨也要充胖子说“打了大胜仗”,或者干脆封锁消息。连德国人都非常惊讶,俄国人今年怎么突然变诚实了??
  
   然而,斯大林承认失败是有政治目地的。最主要因素自然是为了呼吁西方国家“立即开辟第二战场”。斯大林认为,越是把苏联描绘得黯淡无光,才能激起西方国家的同情。5月中旬,苏联外交部长米哈伊洛维奇·莫洛托夫突然造访伦敦,大谈开辟第二战场的重要性——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莫洛托夫一会儿提出派25~30个师到俄国去,一会儿又不顾一切地呼吁第二战场,令人眼花缭乱。丘吉尔在回忆录中写道:“俄国人丝毫不明了一支大军在敌人防御坚固的海岸上登陆的性质……” 他们认为,登陆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非是把几十万人从海峡一边摆渡到另外一边罢了。
  
   最大的讽刺还是来自斯大林本人。就在莫洛托夫冒着相当危险飞回国的同时,德国的夏季攻势正式拉开帷幕。哈尔科夫的胜利使元首备受鼓舞,为了迷惑苏联最高统帅部,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通过不同渠道故意向国外记者透露消息,宣称1942年的战略目标仍然是莫斯科本身。另外,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克鲁格陆军元帅公开做出一副要大举进攻苏联首都的架势——甚至代号都拟好了。叫:“克里姆林宫”。
  
   这一次,斯大林又信了……(不管你信还是不信,反正斯大林是信了!)他轻而易举的上了希特勒的当。并得出结论:敌人无疑是想越过哈尔科夫向北进犯莫斯科的!
  
   可是就在这时,历史上的事件又重演了。6月19日,一名德国参谋部军官携带“蓝色计划”,也就是夏季攻势的文本飞赴前线。结果飞机迷航,被苏联防空火炮击落。一队德军侦察兵被迅速派往失事地点,寻找军官和他身上携带的文件。但俄国人抢先了一步——飞行员和军官的尸体都不见了,连纸片都没剩下一张!
  
   很快,这一重要情报被呈递至斯大林案前。可是,斯大林竟不相信这是真的,而是德国人的伪造品。据说,他生气地将文件扔了一地,还把获得此文件的戈利科夫将军痛斥了一顿,骂他无脑。而希特勒在听到坠机事件之后也是愤怒不已,气得语无伦次——这和1940年发生在比利时的事件一模一样。很明显,他的将军并未从那次事件中汲取教训。如此重要的文件怎么能随身携带呢?又不是身份证。
   这一次,希特勒决定来一个杀一儆百:施图梅特将军(第40装甲军军长)及其参谋长被立即撤职,移交军事法庭。连陆军元帅冯·博克也没逃过干系,挨了元首的一顿臭骂。后来,希特勒亲自签发一份新命令,作为他对此次事件后续的补充:“重大军事行动的保密特别重要,因为落入敌人之手,敌人就会将计就计,造成全局被动。哪个军官如稍有不慎或者不执行命令,我们的士兵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0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8
  
  
  
  
  
  
  
  
  
  
    
   “蓝色一号”
  
   德国治安部门出了如此大的纰漏。据哈尔德说,苏联报纸甚至还刊登了德国的夏季攻势,“引用了老长老长的一段……”
   这样一来,希特勒的战略就不再是什么秘密了——到了妇孺皆知,连苏联老奶奶都知道的地步。但是,希特勒不肯做出任何改变,他料想斯大林不会如此迅速地作出反应,于是冷静地下达命令:“战略计划维持不变!”
  
   事实证明,希特勒错了(大错特错!)他以为斯大林反应迟钝,事实是,斯大林反应可快了。苏联方面迅速从缴获的文件中得出结论:“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迫在眉睫!”因此急忙改变部署,将大本营预备队中的三个集团军北调,加强莫斯科周边的防御——而不是去增援损失殆尽的西南方面军。
   在这里,斯大林那不可理喻的固执再次起了“神效”。去年的时候,他拒绝相信任何关于德国将要进攻的事实……如今,当一架带着“秘密文件”的飞机坠落在他跟前时,他仍然拒绝相信(疑心病太重)。
   因此,德军于6月28日在库尔斯克——哈尔科夫一线展的进攻(代号“蓝色一号”),完全出乎俄国人预料。鉴于西南方面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损兵折将,想要抵抗根本是不可能的——他们甚至无力建立起一道绵密的战线。
  
   就这样,在时隔半年之后,希特勒的战争机器再次转动起来!一名来自大德意志师的士兵在日记中写下了当时的感受:
   “就在进攻发起前半个小时,蒙蒙薄雾弥漫了整个战场,但德军的炮火依旧按时响彻了天际。炮口的火光更是忽隐忽现、此起彼伏,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画卷,其中火箭炮弹的‘身形’最为漂亮,每次怒吼着滑过长空,瞬间总会在半空中留下一道狭长的青烟。一眨眼的工夫,敌军阵地就被淹没在漫天的烟雾和灰尘之中。这并不是结束,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带着它那特有的刺耳的蜂鸣声出现在了天际,很快整个地区就将完全被斯图卡投弹的嚎叫声和航空炸弹着地时的爆炸声所充斥……每个即将参加战斗的德国士兵都躲在战壕里静静地观看着这几百米外从天而降的毁灭,他们感觉到大地在颤抖,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不断上升,但只要当他们看到周围有一个人跳出了战壕,这种紧张就会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士兵们迅速舒展自己的身体,抓紧武器和弹药先后跳出战壕,跟着各自的班长或是排长散开队形向前冲锋”。
  
   德国人预料,苏军一定会像以前那样拼死战斗,至死方休。可是,当大众牌的运兵车和“时髦”的宝马军用摩托在刺鼻的烟幕中碾过一个又一个壕沟时,所有人都放慢脚步,等待着预料中的红军反击。他们等了良久,结果什么也没等到,直到侦察兵气喘吁吁地跑过来报告说,俄国人已经放弃了阵地——他们逃跑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07:1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19
  
  
  
  
  
  
  
  
  
  
   命运攸关的决定
  
   苏联人确实跑了,而且跑得很快。以至于德军怎么都追不上。进攻一开始,希特勒就明确指出,各装甲师师必须不停地前进,彻底歼灭苏军,并尽快达到顿河流域,“合围和歼灭顿河河曲西岸的苏军”。关键点在于:德军须得在苏军溃兵之前赶到那里,封闭顿河的桥梁、渡口、河港。如果此战略取得成功,顿河西岸的苏军就全完了!(一口气断掉苏联两个方面军的后路,元首胃口忒大了)
  
   但是,博克根本不听,总按自己的战略出牌。元首命令他冲向顿河,“并以此河为界,合拢钳口”。他却将元首的命令置于不顾,撒丫子野跑,一口气冲了170公里,越过顿河,剑锋直指沃罗涅日。沃罗涅日是俄国的一座大城,人口接近200万,一名醉心于猛追的坦克连长带着15~20辆坦克,由俄军手中夺下一座尚未毁坏的桥梁,轻而易举占领了该城。从战术上来说,这是值得称赞的,但从整个战略角度考虑,实在错得离谱——有谁见过只撒网不收网的?!结果,2个装甲师在那里逗留了整整48个小时,浪费了珍贵的时间。
  
   元首气急败坏,严令博克南下,以顿河为依托,横扫顿河西岸。结果博克推三阻四,对元首的战略产生了质疑。等到7月7日再扎紧这个口袋时,已为时太晚。苏军西南方面军与南方方面军在了解到有被合围的危险后,已全面撤过顿河.后来,一名苏军的高级战俘说出了实情:顿河以西已没有苏军部队了(收网太晚,鱼跑了!)——德国的空中侦察亦证实这一点……结果到头来,德军虽缴获了大量武器装备,光遗弃在战场上的坦克就超过了1200辆!!但俘虏的士兵却少得可怜——至7月8日,南方集团军群只集拢了73000名战俘,简直不值一提。
   表面上看,德军这有声有色的迅猛进军好似再次取得了辉煌战果。但只要进一步分析,这种战果就黯然失色了。俄军各集团军虽然士气低落,一溃千里,但他们并未被全歼在顿河流域,损失也不过8万人。很明显,斯大林已经从哈尔科夫的惨败中汲取了教训,不再采取坚守到底的典型战术,而是主动撤退,保存实力。7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一次军事会议上,新任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便抛出了那个著名的论点:把红军主力撤到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河和高加索一线,旨在迫使德军再打一次冬季战争!(夏天不陪你玩,冬天再来桶你小屁屁)
  
   这时,德国统帅部却错误地估计了形势。当性情暴躁的元首质问陆军为何只抓到这么一丁点儿俘虏时,陆军却狡辩说,捞到俘虏甚少这一事实证明了红军已濒临灭亡——斯大林的预备队已经消耗殆尽了!!!
   毫无疑问,希特勒轻而易举便相信上了这个论调。7月晚些时候,他在一连串指令中宣称:经过三个星期的战斗,实际上已达到了他为南线规定的所有指标。对铁木辛哥的行动比预期中“好得多、快得多。”总之,斯大林只剩下残兵败卒,再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军团了……
  
   于是乎,希特勒头脑发热,动辄起劲热心。他临时改变部署,从根本上违背了第41号指令的行动准则:他撤消了原南方集团军群番号,将南方集团军群的86个师(包括24个小跟班师)分割为“A”和“B”两个集团军群,“A”集团军群由李斯特元帅指挥, “B”集团军群由博克元帅指挥,他们兵分两路,沿着两条不同的轴线前进,一路向南,指向高加索油田,一路往东,进攻斯大林格勒。
  
   后来,陆军人士又做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纷纷指责希特勒愚昧无知,在指挥上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大错,即:忽视了集中兵力的原则,在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地用兵,毁了我们整个的战局。他们说得声泪俱下,恨不得一头撞死在墙上。但他们恰恰忘了,告诉希特勒苏联已经完蛋了的,正是他们自己。元首一向是激进派,如果斯大林后备力量真的趋于枯竭,分兵两路——哪怕分兵三路,也是没有错的。
   可是,直到8月2日,也就是分兵一个月后,哈尔德才向元首吐露了实情。据富勒将军记载:7月份的一个月里,斯大林就重新组建了54个步兵师和56个装甲师,苏联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地区仍能集结150万人的兵力,而在高加索地区还另外有50万人。
  
   那一天,“哈尔德以坦率的态度承认了早期的情报是估计低了”,他还特别提到,苏联在乌拉尔工业区每月可量产1200辆T-34坦克。希特勒可怜地抓住以前的情报不放——他在俄国的战略都是以这个数字为基础的。他坚持认为情报部门一定是受了俄国人的愚弄。元首说得飞珠四溅(据戴维·欧文记载),“他口角中流着白沫,手指紧紧地握成了拳头”,“我,一个最伟大工业国家的元首,我,一直在一个最伟大的天才帮助下实施军备生产,”(指后勤部长阿尔伯特·斯佩尔),“我,一个发动了使全球为之震颤的攻势的人,我流血流汗地干,每月才生产600辆坦克。而你竟告诉我斯大林生产1200辆!”总之,分兵两路已成既定事实。现在说什么都晚了,德军必须要同时占领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而且要一气呵成。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23: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人们总是纠结于德军为何无法攻克斯大林格勒,却往往忘记了一点——分兵。如果南方集团军群不分兵高加索,斯大林格勒早就拿下了。很明显,德军两路大军以一个“八”字形越走越远。他们越是往东,就越分散,左翼就越发的暴露无遗,很容易遭到苏军的逆袭。

[ 本帖最后由 宝宝寒 于 2011-11-3 23:0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2:50: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0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B集团军群”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现名伏尔加格勒),坐落于伏尔加河下游,俄国内战期间伏罗希洛夫、布琼尼和斯大林率领红军守住了这座城市,击溃了来势汹汹的哥萨克白匪军。此后,三个人都声称打退白匪军是他们共同的功劳。斯大林掌权后,便篡改了历史——经过苏共御用文人不断加工演绎,“察里津保卫战”便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所有功劳都归于斯大林名下。五年之后,为了纪念伟大领袖所取得的“不朽战功”, 苏共中央决定将察里津市易名为斯大林格勒。
  
   从表面上看,向斯大林格勒进军的“B集团军群”无疑是最强大的,它下辖有6个集团军。
   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不过是一个虚幻的肥皂泡。因为在这6个集团军中, “轴心国小伙伴”就占了其中三个,它们包括: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尚在组建中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
  
   鉴于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向来都是世仇,因此必须分开——将意大利军队穿插其中。它们的任务是:掩护“B集团军群”不断延展的左翼,保障后勤线路安全。而剩下的三个德军集团:第2集团军(魏克斯)、第4装甲集团军(霍特)以及第6集团军(保卢斯),则应“直接越过顿河河曲,扑向斯大林格勒”。
  
   起初,“B集团军群”的进展非常顺利。由于刚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吃过德军一记闷拳,许多苏军中级指挥官也突然开窍了——生怕部队再陷入合围。他们往往在没得到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擅自撤退,上级也出乎意料的不去追究这些指挥官的责任(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与往常一样,不论德国人怎样拼命追赶,他们照例追不上逃遁的苏军。苏军熟悉地形和环境,又无重型武器牵挂(早丢光了),故而行动迅猛,逃跑起来特别方面。当然,“德军始终追不上苏军”最主要因素还是来自德军本身。大家应该记得,在1941年时,德国国防军中尚有“装甲集群”这样的编制(如著名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可是现在,这样的编制再也找不到了,而是换以“装甲集团军”这样的番号。
   从字面上看,“装甲集团军”特有气势,读起来也朗朗上口。但实际上,不过是将装甲师与步兵师混搭的产物;外又增加了马匹与炮兵的比例;这样看似拉风,却大大降低了行军的速度。
  
   但是,德军在攻克沃罗涅日之后,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23:5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