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1-7-9 11: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攻取大梁后,李嗣源没有休息,做为主管军事行动的大将,他成为了一块好用的砖。那里需要就往那里搬。
最经常的工作是去北方,抵御契丹的入侵。那里风很大,而且契丹人很不地道,经常不按规律办事,一会说来,等到了地方,他们又放人鸽子,可等前脚刚走,他们后脚又来了。
据后来的情报显示,阿保机同志正在攻打渤海国。为了避免李存勖拖他的后腿,经常派人来骚扰。大战还好说,骚扰太让人头疼,这是一个苦差事。但李嗣源没有怨言。
周德威,李嗣昭都战死在沙场,我还埋怨什么呢,李存审到今天都不能回中央,我还埋怨什么呢。
就这样吧,在沙场之上,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第一线,李嗣源继续率领着的他的横冲军,这是一支所向无敌的精兵,更是一支让人吃惊的部队,据统计,李克用的鸦军可能是出皇帝最多的军队,而在鸦军当中,李嗣源的横冲军更是精华。在这支部队里(或从这里出来的),有许多们已熟悉和未熟悉的名字,比如义子李从珂,女婿石敬塘,军将刘知远。。。。
除了这些旧将之外,李嗣源的麾下又有了许多新目孔,比如从梁朝投降过来的霍彦威成为了他的副将。
这位霍彦威工作努力,作战勇敢,还能够对事情做出独到的判断,李嗣源很快就将他视为心腹,碰到事情就跟他商量一下。
无论是老部下,还是新部属,包括梁朝降将,李嗣源一视同仁,在他的眼里,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守好大唐的边疆,让天子放心。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这是为臣的本份,保家卫国,也是军人的本份。
李嗣源是个本份的人。
而这个世界,干点坏事容易,想老老实实尽本份可不容易。
在洛阳,关于李嗣源的谣言满天飞,原因很普遍,没有跟伶人太监们搞好关系。而实质上,他的处境比郭崇韬还不好。
郭崇韬顶多要对付一些小人,至少百官还站在他身边,而李嗣源就比较不妙,除了那些宵小在攻击他外,郭崇韬也在打他的小报告。
据郭崇韬的观察,大唐上下,就数李嗣源这人气量恢宏,皇家的子弟(包括李继岌)都比不上他。要是放着他领军在外,要是出事了,谁也制不了。
郭崇韬果然有火眼真睛,就差没算到自己出事在先了。
最后,郭崇韬建议找个事情把李嗣源办了,最起码也应该把他叫到洛阳来,卸掉军职,安排一个门卫的工作给他。
对于这个提议,李存勖并没有采纳,不是他完全信任李嗣源,只是北方的契丹天天闹,把李嗣源调回来,让你郭崇韬上,你肯去吗?
当然,虽然没有同意,但李存勖心里留了个神,时刻观察这位老将,看其思想上有没有什么异常。
很快,李存勖就发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
4.151
有一次,李嗣源领着部队去打契丹,在经过魏州时,向魏州留守张宪借五百件铠甲。
张宪同志没有多想,不都是为了祖国的边防事业嘛,借点装备是应该的,于是在没有向李存勖汇报的情况下,私自打开武库,支付了五百付高档铠甲。
这一下犯错误了,因为这些装备是御用品。
李存勖大怒,严历批评了张宪,并责令他到李嗣源的大营里把东西要回来。
马上,亲自,而且你这个月的薪水别领了。
五百副铠甲不值什么事,李存勖也不是在为难张宪,他只是要让李嗣源明白,这天下是大家打下来的,但归根到底是我的。就算你劳苦功高,也最好搞清楚状况。
别让我抓到你的小辫子!这是李存勖给老大哥的警告。
可惜,李嗣源没有及时体会到这个暗示,再一次犯了错。
上回的伤疤还疼着,李嗣源又上了一个表,请求将自己的义子李从珂调到太原,原因也很充分,李嗣源有些家属在太原,父亲已经常年出差了,好歹让这个儿子能回到太原照顾照顾,最起码人家两夫妻挺年轻的,常期分居不利于社会和谐。
但实质上,这个一个并不和谐的提议。一般来讲,大将领兵在外,皇帝一方面希望他打胜仗,一边还提防着他倚仗兵权突然发难。为了让将军端正思想,精忠报国,一般就会将其家属控制。等你完成任务,一手交兵权,一手交老婆孩子。
于是,李嗣源这个请求很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况且李嗣源同志最近刚就任成德节度使,驻守镇州,你再让自己的儿子进驻太原,这黄河以北,太行内外,还不全是你老李的了。
这些东西,我都想到了,李存勖没理由想不到,我都发火了,李存勖更是火冒三千尺。一顿怒斥之后,李从珂就别想回家了,李存勖大笔一挥,将他安排到石门镇守关防。石门镇在今天的山西大同境内,这个地方,现在煤多,以前跨境作业的契丹人比较多。
李从珂的职位从卫州刺史变成了突骑指挥使,统率人数达到三位数,大小算个营长。这下,别说照顾家属,能把自己照顾好,活着回来就要烧高香,感谢祖宗显灵了。
命令下来以后,李嗣源才知道自己办错了事。
该退出了,再这样下去,只怕用不了多久,去陪义子李从珂喝西北风事小,被安排去陪干爹李克用酒才是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