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2:52: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1
  
  
  
  
  
  
  
  
  
   斯大林格勒绞肉机
   ——致命的延误
  
   前文说道,希特勒不允许夺取沃罗涅日,原因是该城为布良斯克方面军的地盘(该方面军掩护着图拉——沃罗涅日一线)是连接西方方面军与西南方面军的“桥梁”。
  
   不出元首所料,博克执意夺取该城,无异于捅了一个马蜂窝——没错,斯大林允许撤退。但人总是有底线的嘛。当两个方面军结合部之间受到威胁时,斯大林是绝对不会坐以待毙的。他认为,“预料中向莫斯科的进攻开始了”,于是大为愤怒,连吓带骂,严令戈利科夫将军夺回沃罗涅日。
   面对苏军猛攻,德军左翼压力倍增,魏克斯第2集团军很快被卷了进来,紧接着,匈牙利第2集团军也陷入了这个“无底陷坑”,轴心国军队不得不在沃罗涅日——奥廖尔一线组织纵深梯次防御,日以继夜地承受着俄军由正面和北翼实施的强大反冲击。
  
   这时,元首的愤怒可想而知了,他将满腔怒火全都集中在博克一人身上。瓦利蒙特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他(希特勒)怀疑一切,到处吹毛求庇,训斥怒骂……整日都是与冯·博克之间极不愉快的通话”。据说,主要原因还是来自博克本人,他反对希特勒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更反对将南方集群一分为二。简而言之,“从根本上反对希特勒的战略”(无异于打元首的脸)。
   元首脾气再好,也终于忍无可忍。7月13日下午,凯特尔打电话给博克,通知他将B集团军群的指挥权交给魏克斯,他力劝博克告病辞职。博克极为愤慨,要求澄清免职的原因,凯特尔一时语塞,竟告诉他,“希特勒对B集团军群的油料补给安排不满……”这当然是不成理由的理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7月15日,魏克斯接过B集团军群指挥权,博克解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之后再未获任何录用。后来,希特勒对人事局长施蒙特说,博克无疑是一个优秀的将军。“他仍然钦佩这个人, 然而在这紧要关头,他只能同那些不折不扣执行命令的将军们合作”。
  
   鉴于德第2集团军被钉在原地不能动弹(有趣的是,我发现第2集团军永远在东线扮演打酱油的角色……) 真正有能力继续前进的只剩下霍特和保卢斯了。
   可是,就在这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希特勒做了一件至今都令许多史学家迷惑不解的事:他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
   这样,进攻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就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第6集团军了。而保卢斯第6集团军的动量却又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如此一来,第6集团军的“能量”再也没有了,从而放慢了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步伐。
   人们常说,历史总是在不断地重演,800年前,蒙古大军西征途中,主帅旭烈兀突然班师回朝,只留下一支偏师西进,结果为埃及军队所击败。现在,因为分散了兵力,希特勒也终于毁掉了他自己设定好的战局。
  
   “其实,A集团军群根本不需要什么协助的,”克莱斯特后来对李德·哈特这样说道:“他们来支援我反而堵塞了正在使用的道路”。十多年后,克莱斯特仍然对此事耿耿于怀。整整两个军团,数万辆机动汽车挤在极为简陋的俄国道路上,大雨一落下,路基就全部垮了,结果越帮越忙。
   最后两个军团只得停止前进,来疏散数以万计的车辆,导致部队的路程至少延误了一个星期。李德·哈特后来在啊《间接路线战略》一书中尖锐地批评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改变行军轴线,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攻克斯大林格勒了……”
  
   至此,希特勒也后悔不迭,发现自己干了蠢事。为了亡羊补牢,8月1日,霍斯第4装甲集团军再次归还B集团军群指挥,调回斯大林格勒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德军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来最扯淡、最令人发指的调动了)。
  
   但是,时不我待……等到霍特回过头来再向北进攻的时候,俄国援军已陆陆续续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了。为了拯救斯大林格勒这座以最高统帅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毅然决定将预备队中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其它地区调来10个师加强该城防御。7月28日,斯大林签发了那条著名的命令——第227号命令。
   当然,它还有一个我们更加熟悉的名字,叫“一步也不后退!”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22:5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大战略上,元首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强者。夺取高加索油田,可以战养战,迫使苏联退出战争。夺取斯大林格勒,一方面掩护深入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侧翼,一方面为1943年的战略建立一个起点
  。如果那时斯大林还不投降,德军可沿伏尔加河下游往上打(见图白箭头),用伏尔加河这道天然屏障掩护自己的右翼,直指莫斯科后方(紫圈处),然后中央集团军群还可以在勒热夫突出部实施佯攻,对莫斯科正面进行合理的挤压。那时,斯大林将会面对两个选择:是主动放弃莫斯科大突出部呢?还是再重演一次基辅战役。可惜的很,元首战略是好的,却忘记了一个基础,那就是德军在东线至少还要留上一个集团军的战略预备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2:0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2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序幕
  
   不后退,就意味着死守。为了停止溃逃,苏联内务部紧急成立了一支“督战队”,(或称:“NKVD反撤退小分队”)。NKVD部队权力很大,每个单位都是独立的。尽管它齐装满员,装备精良,但苏军将领是没有权利调动它们参加战斗的。这些人整日扛枪,沿顿河流域反复巡逻,围追堵截各路逃兵。据记载,光是直属第62集团军的“督战队”,在8~10月间便堵住了逃兵140755人,枪毙1189人。
   可见,逃兵在当时已属普遍现象,而非个体行为。一份关于斯大林格勒的报告显示,一名中尉被督战队杀掉了,罪名是“自残”,证据是“索要纱布隐藏伤口……”许多人就是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被处决。虽然这些行为看似残忍,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通过强硬手段,才能使红军被打垮的“脊梁”重新站起来!
  
  
   7月的最后两个星期,优势仍然在德军一方。保卢斯开始向顿河河曲以西的苏军桥头堡逼近。桥头堡由两个红军集团军固守(第62、64集团军),此外还有刚刚抵达的第1、第4坦克集团军配合。
  
   德军愈是逼近斯大林格勒,这引起了苏联最高统帅部的恐慌。逐命令第1、第4坦克集团军发起反击,迟滞敌军入城。第1、第4坦克集团军都是由步兵改建(组建于7月23日)。既未训练又未定编,坦克数量也不充分。明眼人都知道,让这群新兵蛋子去跟训练有素的德军对撞,无异于自取灭亡。但是,根据斯大林签署的命令,苏军必须坚守阵地,绝不后撤一步。因此,苏军不但没有撤过顿河,而是把部队源源不断调往顿河西岸,企图在大河曲一带稳住它们的阵地。①
  
   经过激烈战斗,苏军又损失了3.5万人和120辆坦克,“以高昂的代价迫使保卢斯第6集团军转攻为守,为重组战线赢得了时间”。利用这宝贵的时间,苏联最高统帅部进行了改组,它将原西南方面军的番号永久撤销(铁木辛哥从此失去了工作……).划分成两个较小的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指挥人选倒是早早确定下来了——瓦里西·尼古拉耶维奇·戈尔多夫中将。但东南方面军的指挥人选却迟迟未定。人们显然意识到南俄战场是一片“死地”——既费力又不讨好的工作是没人干的……第62集团军司令洛帕京将军更是公开宣称,“斯大林格勒无论如何也守不住”,他建议最高统帅部另做打算,早日撤过伏尔加河为妙。
   这种失败主义情绪在前线到处蔓延,很快引起了斯大林本人的注意。很明显,在如此危机时刻,自信的人,才会获得最高统帅的青睐。他不停地撤换指挥官,希望能有一位“铁打”的将军来扭转当前不利的局面。终于…斯大林想起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被他本人誉为“俄国最优秀野战将军”、至今仍躺在医院里的吹牛大王——安德烈·叶廖缅科。
  
  
  
  
  现在许多人对伏尔加河有一种误解,其实笔者前不久也没搞清楚伏尔加河的流向……实际上,被人津津乐道“大河曲”,是向东“凸”出的顿河,而不是向西“凸”出的伏尔加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图就更明显了!顿河自北向南,在流经斯大林格勒时,突然转向西南方面,形成了一个狭长弯道,苏军不退守斯大林格勒,而是顿河西岸河曲内筑起一道防线,实在让人费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7: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3
  
  
  
  
  
   斯大林格勒战役
   ——叶廖缅科的第二春
  
  
   叶廖缅科真是一个悲催的家伙,在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他不仅损兵折将,致使布良斯克方面军全军覆没,本人还在战斗中受了重伤。多亏斯大林同志一直信任他、推崇他,专门派一架飞机把他接出包围圈,结果飞机又在途中失事,一头栽倒在一座村庄旁边,叶廖缅科同志头朝下,屁股朝天,倒插在一棵树上,昏失去了知觉……
   被村民发现的时候,我们的司令员同志已经冻得半死了,被一辆牛车拉回莫斯科抢救。
  
   不过也许是太可怜了吧,斯大林同志没有再追究叶廖缅科打败仗的责任,还亲自去医院探望他(罗科索夫斯基同志负了伤也没有得到这个殊荣!)可见斯大林同志是多么的爱他……但是打败仗就是打败仗,不能不惩罚(何况还有基辅会战的旧帐还没跟他算呢)。
   当叶廖缅科于1941年12月出院后,发现已经没有属于他的方面军了,只能降职去指挥一个集团军——突击第4集团军,结果他又在战斗中负伤,被送进了医院……据叶廖缅科自己说,当新的任命下来时,他还在跟自己的主治医师就出院与否的问题争论不休呢。
  
   叶廖缅科还是那么的聪明,懂得讨斯大林欢心,接受任命当天,他跑到参谋部看了一个通宵文件,将斯大林格勒周边的局势铭记于心。第二天斯大林抽问时,他“夸夸而谈,对答如流,”令斯大林既惊愕又钦佩。(又在那里纸上谈兵了……)当时,许多人对这个任命表示反对,有人甚至当着叶廖缅科的面调侃他——任命谁也比任命叶廖缅科强啊!但毫无疑问,叶廖缅科很快就抓住了斯大林的心,他又在那里吹牛了……大谈所谓“进攻灵魂”,说什么我的“军事灵魂”更偏向进攻,而不是防守,甚至建议最高统帅部将两个方面军都交由他指挥,“定能全歼纳粹第6集团军”,多亏斯大林审时度势,提醒他现阶段的任务是防守,而不是进攻,这才打断了他那不着边际的意淫。
  
   然而,叶廖缅科到前线第一件事并不是指挥军队战斗,而是想方设法将戈尔多夫中将①挤走。与叶廖缅科一样,戈尔多夫为人脾气暴燥,桀骜不拘,经常对下级拳脚相加。最招人厌的原因是,他竟建议将部队中政委一职撤销,或者限制这些人的权利。这当然引起了赫鲁晓夫的不满——赫鲁晓夫恰好是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东南方面军的政治委员。因此他与叶廖缅科串通一气,设计陷害戈尔多夫。
  
  
  
  戈尔多夫将军唯一的照片。他后来遭到了赫鲁晓夫的陷害(赫氏不停在斯大林面前说他的坏话,说叶廖缅科的好话)叶廖缅科是个聪明人,懂得和政委搞好关系。事实证明,要想在共产党的队伍中混下去,搞好与政委的关系尤为重要。此后,戈尔多夫一蹶不振,后因“说斯大林同志坏话”,被枪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3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4
  
  
  
  
  
  
  
   斯大林格勒战役
   ——“顿河防线”的崩溃
  
   将帅失和,两个方面军的首长自己首先掐起来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胜仗呢?保卢斯第6集团军虽缺少装甲兵力支援,但仍能稳步向前,步步近逼斯大林格勒。至8月20日,德军已完全摧毁了苏第1、第4坦克集团军在顿河河曲西岸的抵抗,包围圈了顿河桥头堡上苏联最后一个完整集团军——第62集团军。苏军纷纷躲进顿河沿岸的灌木从里,以躲避围剿。直到德军纵火烧掉森林后,红军残部才肯放下武器投降。
  
   此时,第62集团军司令洛帕京将军已是“失魂落魄”,成了一个无可救药的人了。他的职务很快由崔可夫将军接替。据资料显示,苏第62集团军下属的第181步兵师,在战斗刚开始时还有13000名士兵,但最终逃过顿河的,仅仅只有105人,可谓全军覆灭。
  
   当然了,认为苏军逃到顿河东岸便可以“高枕无忧”的想法很快证明是错误的。就在苏军惊魂未定之际,保卢斯抓住机会,命令冯·塞德利茨将军指挥第41军于第二天,也就是8月21日强渡顿河,向东岸发起冲锋。
   凌晨时分,手持橡皮艇的德国士兵开始行动了。他们偷偷下水,将220艘登陆艇一字铺开,借助夜幕掩护,悄无声息地向对岸飘去。多亏顿河水流缓慢,德国士兵的划桨声引起了苏军的警觉,等到小艇划到中游时,苏军终于反应过来,进行还击。
  
   可惜的是,苏军没有照明弹,一片黢黑,四周黑灯瞎火的什么也看不见,只能对着河面胡乱扫射,迫击炮炮弹也没有准头。所谓“顿河防线”,一天之内就被德军的奇袭(真正意义上的奇袭!!)打了个透心穿,至8月22日午后不久,德军就能在顿河上搭建浮桥了。由于失去了制空权,红军企图摧毁浮桥的计划也未能如愿——苏联飞机只敢在夜间飞往顿河上空,结果一片黢黑,什么也看不见。只好作罢。
   就这样,1941年夏季德军强渡第聂伯河的悲剧再一次上演了。艾伯特·西顿在他的《苏德战争1941—1945》一书中写道:“许多部队都已溃散,许多苏联军官和部队有的被遗弃、有的逃跑、有的则借故到后方去了……”牵着牛、携带着农具的难民队伍与溃兵混为一路,拉着长长的编队向东缓慢地移动着。他们沿途还要面对德国俯冲轰炸机的轮番扫射,场面很快趋于混乱。但是,多数幸存着还是活了下来,逃进了斯大林格勒市区,“难民和溃兵像潮水般涌进这座城市”。据叶廖缅科的说法,一支德国士兵化妆成红军,跟在难民队伍后面,企图一鼓作气拿下斯大林格勒。多亏他本人“胆识过人”,识破了敌人的诡计,并把这支“特种部队”全歼了。
  
   我固然不知道叶廖缅科同志是不是又在那里吹牛,但他有理由感到高兴的,“顿河防线”的失守意味着德军已逼近斯大林格勒市区——顿河后面60公里就是斯大林格勒市,而斯大林格勒后面又是一公里宽的伏尔加河……这意味着苏军要么撤过伏尔加河,要么背水一战。
   不成功,便成仁!叶廖缅科很快意识到,自己的翻身仗来了。他没有一丝的恐惧,而是感到“无比振奋”。
   由于他与赫鲁晓夫坚持不懈的努力,现在,戈尔多夫中将终于滚蛋了,他如愿以偿,成为了东南方面军兼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总司令——这意味着他一个人同时指挥两个方面军!!戈尔多夫起初是他的副手,后又被降职为第33集团军司令,失去了斯大林的信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4
  
  
  
  
  
  
  
   斯大林格勒战役
   ——前进,伏尔加河就在眼前!
  
  
   从顿河河曲——伏尔加河这短短的60公里,第六集团军只用了一天时间.一切看起来是那样顺利。早晨,德国兵还光着脚丫在顿河岸边搭建浮桥;下午,他们就站在了伏尔加河畔的大堤上了。刚刚从“顿河防线”溃退下来的苏第62集团军试图抵抗,结果很快被扫到一边,与方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①
  无奈之下,第62、第64集团军残部被迫退守市区,准备在这里,与德国人决一死战。
  
   但是,斯大林格勒会成为第二个凡尔登吗?愈是靠近这座城市,保卢斯就愈是不安起来。种种迹象表明,苏军正在加强这座城市的防御,利用驳船对全城进行补给。由于斯大林禁止居民从该城撤走,所以,红军还必须负担约50万妇女和儿童的口粮问题。斯大林相信,妇孺的存在会鼓舞士兵进行更顽强的抵抗。
   与往常一样,当德军逐渐逼近市区之后,居民们又被迅速组织起来,派往各处修筑战壕及防御工事,这其中还包括12~15岁的孩童。市内一些工厂仍在生产,特别是“红色十月”拖拉机厂还可以生产T-34坦克。
  
   保卢斯意识到了,苏军是要迫使他打一场巷战。但他的兵力实在有些捉襟见肘啊……没有预备队的窘境始终困扰着他,令保卢斯寝食难安。
   后来,许多人对这场战争产生了误解,认为第六集团军是德国实力最强大的野战集团军,兵力破天荒地达到了27万人。但是,他们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第六集团军不可能集中全力去攻取斯大林格勒,保卢斯在指挥8个师向斯大林格勒发起进攻的同时,其余11个师却要试图控制接近200公里长的战线——从顿河大小河曲开始,穿过顿河草原,直至伏加尔河走廊,第六集团军不得不派出自己2/3的兵力来掩护自己不断延伸的左翼。
  
   事实上,保卢斯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的。 鉴于斯大林格勒异常严峻的形势,斯大林决定委派他的“救火队长”—— 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到斯大林格勒坐镇指挥,并立即调拨预备队中的第24、第66和近卫第1集团军开赴斯大林格勒,“粉碎进入斯大林格勒地域的敌军集团”。(老毛子的动员能力,老夫无力吐槽了……)。
  
   8月29日,朱可夫飞到斯大林格勒,立即着手组织反击计划。但一到那里他就发现,局势根本没有想象中的严重——后备力量正在源源不断抵达,而德国人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因此朱可夫审时度势,建议缓缓再进攻,却遭到了斯大林严厉指责。叶廖缅科更是误以为朱可夫是在“消极怠工”,是要故意看他的笑话。于是顷刻间对朱可夫产生了恶感。
  
   事实证明,朱可夫是对的,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残有62、64两个集团军,虽然这两个集团军在之前的战斗中遭到德围歼,师的数量有所下降,但他们仍拥有八个完整的步兵师,大量分遣队、失去建制的官兵和数不清的民兵营……要知道,保卢斯真正能用以攻城的也是8个师啊!
  
   但是,叶廖缅科总是很激动。他就像一只神经质的老母鸡那样,将局势描绘得暗淡无光,指责朱可夫“你是不是以为敌人会等你慢腾腾地弄好了再干呢? ”……叶廖缅科断定,如果朱可夫不立即由北面实施突击,消灭走廊地带的德第14装甲军,敌人只要用第一次猛攻就可以拿下斯大林格勒!”
  
  
  
  如图所示,德第6集团军下辖第14装甲军从北面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切断了城内两个集团军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一个狭长的走廊。至此,苏军只能用驳船向城内输送兵员和物资了(电影兵临城下中有深刻的描写……)朱可夫的任务是:以3个集团军的兵力打通走廊,与城内取得联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5 21:4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5
  
  
  
  
  
  
  
  
   斯大林格勒战役
   ——神话的破灭
  
   一方面来自斯大林本人的压力,一方面来自叶廖缅科无端指责。朱可夫不得不仓促上阵。3个集团军全由后备军改编,没有任何弹药(朱可夫原话),有的坦克甚至炮弹也不充分的情况下,对第六集团军左翼走廊实施冲撞。
   结果不出朱可夫所料,苏近卫第1集团军才前进了2~4公里,而第24集团军进攻面太窄,一冲锋就被德军挤回到出发阵地。当晚,斯大林以强硬的口气命令朱可夫:“继续进攻,你们的任务是把尽可能多的敌人调开斯大林格勒!” 9月6日,朱可夫再次指挥部队发起冲锋,但是,这次冲击又一次被击退了……苏军前前后后进攻了10天,付出了骇人听闻的人力、物力。结果也没有,还在出发阵地……
  
   当然,德军的日子也是不好过的,第14装甲军军长维特斯哈姆将军意识到,情况正在急剧地恶化。德军实力一天不如一天,由于缺乏预备队,第六集团军就像一个“秃头”那样,钉在离后勤线路最遥远的顶端(铁路终端远离前线达200公里!!)面对着3个苏联集团军的轮番围攻。加之朱可夫生力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第14装甲军不久就不再能够掩护第六集团军的北翼了。”维斯特哈姆将军把这些情况作了如实的汇报,并且认为如无增援,应终止在斯大林格勒的冒险,将部队撤回顿河以西——选择一条较短的战线。
   “如果他的这个建议被采纳,斯大林格勒这场灾难也就不会发生了。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也没有增援兵力调来前线。他的报告唯一后果就是,他被革了职,理由是看问题的观点过于悲观。”(冯·梅林津《坦克战》卷10)
  
  
   于是,保卢斯顷刻间也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苏军再这样进攻下去,他不得不放弃强攻斯大林格勒。道理很简单,一旦把正面的8个师投入巷战,就再无任何预备队可言;如果北翼走廊崩塌,深入斯大林格勒的8个师不就被包围了吗?他的观点很快得到了陆军统帅部的认同。因为明眼人都知道,“希特勒的远征”实际上已经破产了——德军无力攻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个目标。
   富勒将军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中这样写道:希特勒并非不知道他的一线兵力是不足以担负这两个任务的;但他却深信只要能迅速攻克斯大林格勒,则即可抽出足够的兵力来加强侧翼防御。哈尔德当然不同意于他的看法,一旦很明显看清斯大林格勒是不可以攻取时,他就力主放弃这个战略,并向西撤退。希特勒骤然火起,满腔怒火全部宣泄在哈尔德一人身上。在8月24日元首大本营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哈尔德再次谈到了撤退的必要性。
   “撤退!?”希特勒怒不可地吼道,“你每次来这儿都提同一条建议:撤退!我只要求将领们与前些士兵一样顽强”。
   受到奇耻大辱的哈尔德咆哮着反击:“我是很顽强的,我的元首。当前线那些成千上万的士兵和普通军官倒下,成为绝望环境中的牺牲品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指挥官被死死地束缚住了……”(暗示希特勒在指挥军队上面不够灵活)
  
   希特勒不禁一愣。他双目直视哈尔德,粗声粗气地说:“哈尔德上将,你怎敢在我面前使用这种语言。你以为你可以教训我,前线的士兵在想些什么?前线的情况你知道些什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你在哪里?你还装模作样,说我不懂前线?!你甚至连一次伤都没负过——说着,元首又敲了敲胸前的铁十字勋章。在场的人既感惊讶又觉尴尬,一个个低着头溜到会议室外去了……但是,目睹了这件事的人都明白,哈尔德的总参谋长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50:22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26
  
  
  
  
  
  
  
  
   斯大林格勒战役
   ——A集团军群的远征
  
  
   元首仍然信心十足。据均军备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后来说,元首副官每晚都会在悬挂的地图上标明部队推进情况,供大本营文职官员了解。希特勒得意洋洋,常常盯着地图发呆。从上面看,帝国的疆域恒古未见——地中海亦然成为了轴心国家的内湖,德国陆军守卫着北起北冰洋上挪威北角、南到埃及的广袤区域;欧洲基本上都是第三帝国的了!
  
   但是,夺取油田仍然是希特勒战略中的核心。由于受到后勤部门愚弄,希特勒总是反复强调高加索油田的重要性。到了8月中旬,A集团军群已在北高加索由北向南,横扫了560公里,形成了一个伸向中亚的触角。由马利诺夫斯基指挥的苏联南方面军一溃千里,虽然没有被全歼,但实际上已不存在了。偌大一个方面军徒剩其表,有的师竟不足百人(全是在撤退中跑散的……),到了8月底,南方面军更是被赶过了亚述海,退入卡尔梅克草原。这种大踏步的撤退显然是最高统帅部所不能容忍的。于是,斯大林顷刻间得出结论:马利诺夫斯基①已不再适合方面军司令员一职。接着,这位内战时期的老英雄被打入冷宫,降为第66集团军司令员。
  
   随着德军的触角不断延展。现在,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摆在了元首面前——如何保障“A集团军群”的后勤呢?Ⅲ、Ⅳ号坦克在行驶了600公里之后就必须进行修理,油料已经耗尽,装甲部队携带的备件也不充分。不到9月份,徒步行军的步兵就再也受不了了——他们每日负重强行军超过40公里,时而渡过波涛汹涌的马内奇河,时而穿越齐腰深的麦田,时而行走在寸草不生的盐碱滩上。天气热得使人窒息。人畜干渴难熬,骡子数量严重缺乏。装甲部队不断要求空运燃料,但仍不能满足需求。
   克莱斯特后来承认,“有时,一个装甲师会原地停顿达一星期之久,不是因为苏军抵抗,而是等候新的补给品达到……”甚至,用卡车运送燃料都是奢侈的,只好用骆驼来向前方输送。结果,进军速度一再下降。最后,终于失去了动力。
  
   没有什么好吹嘘的啦……事实上,苏军正在以广袤的空间消磨德军意志,克莱斯特指挥的第1装甲集团军距格罗兹尼油田仍有100公里,而距巴库油田则有560公里②。至此,德军筋疲力尽,到达了进攻的顶点。李德·哈特认为,德军此次挫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苏军完完全全掌握了制空权。他们时常调遣几百架一队的轰炸机去炸毁森林,燃起冲天大火,将在森林中挣扎前进的德军赶出来。
  
   有人肯定要问了,德国空军呢?以牛逼哄哄著称的德国空军死哪去了?事实上,由于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坚战迫在眉睫,冯·里希特霍芬的第4航空队大部分防空炮和飞机都已经调去支援第六集团军了。唯一可喜的消息是,德军终于占领了欧洲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峰。那是1942年8月21日,蓄谋已久的德国山地师,在两名上尉的率领下,将纳粹战旗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峰顶(5642米)。这一消息迅速被当成“德军征服高加索”的铁证广为流传。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0 22:51:31 | 显示全部楼层
  马利诺夫斯基戎装照。因为不停的失败,斯大林开始怀疑马利诺夫斯基是故意的,并且怀疑马利诺夫斯基在法国服役时就已经与外国利益集团相勾结了。为了寻找证据,斯大林要求赫鲁晓夫搬到他司令部隔壁,监视马利诺夫斯基的一举一动。“连在睡觉时赫鲁晓夫都要走上去看他是不是真合眼睡了……”许多年后,当马利诺夫斯基出任苏联国防部长,赫鲁晓夫问他,你知不知道我一直在监视你?马利诺夫斯基笑了笑说,当然知道,你总是与我形影不离,总是住我隔壁……所以我只好拼命工作,希望你在斯大林面前美言几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