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39
          
      1942年冬季大反攻
        ——悲剧啦!
  
   进入11月份,集结在斯大林格勒地区与顿河之间的苏军(包括已配置的部队)总计一百一十万人,有一万三千五百门火炮和一百多个“喀秋莎”火箭炮连进行火力支援。这一百多万军队中有四个坦克军、三个机械化军、十四个坦克旅和大批的独立坦克团(总计坦克1400辆)。如此庞大的部队在这片无遮无掩的草原上实施运动、集结和荫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据英国学者艾伯特·西顿的说法,苏军所有集结行动都在夜间进行的。期间实行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和伪装。向前开进的各部队,强令保持无线电静默。甚至反攻前一天,方面军还不了解有关这次计划的任何消息——反攻计划既不准抄写、也不准标在图上,更不准在无线电通讯或电话上提及此事。所有安排均由斯大林的私人代表在巡视期间进行口头传达。关于这个计划的机密程度,据信只有斯大林、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3人知道。其余执行者只了解该计划的部分,或者根本无权过问——但后来又据罗科索夫斯基的说法,他和叶廖缅科早在10月份就知道要进行大反攻了。
   他写道:“朱可夫曾简短地向我们谈起过,却没有告诉我们具体时间……”起初,反攻被定在11月10日,后因准备不足被改为11月19日。
  
   11月13日,斯大林批准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拟制反攻计划,并亲自给这个计划取代号为“天王星”, 这与针对中央集团集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该计划规定:由瓦杜丁中将指挥的西南方面军,其任务是从顿河西岸的桥头阵地实施主攻,突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防御,直插顿河东岸的卡拉奇;由叶廖缅科上将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南面向西北突击,突破罗马利亚第4集团军防御,与西南方面军在卡拉奇会师,完成对德第6集团军的纵深合围;由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的顿河方面军,其任务是从斯大林格勒西北实施辅助性突击,掩护其主攻方向(换句话说,罗科索夫斯基同志扮演一个跑龙套的角色……)
  
   11月19日清晨,大雾弥漫。瓦杜丁中将的西南方面军首先发难了。与往常一样,苏联炮兵首先是猛烈的炮火准备—— 一直持续到九点钟。之后,火力延伸,步兵开始冲击,坦克越过冰冻的地面进行支援。在纷飞的大雪和大雾中,苏联军队出现在地平线上……“乌拉”声响彻云霄。
   对那些坚守在孤零零阵地上的罗马尼亚军人而言,这是永生难忘的时刻。苏军以40个师的先头部队攻打罗马尼亚军——就像是用高射炮打蚊子。
  
  
  一张极其珍贵的苏军反攻图片,茫茫多的坦克海啊……罗马尼亚军被毫无悬念的打垮了。一名罗马尼亚军官在日记里草草写道:“我们或是我们的祖先犯了什么罪过呀?我们为何要受这等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至此,我也实在不想多谈有关苏军发动进攻而引起的混乱了——正如大家所见。堂堂一个西南方面军,超过10个集团军的庞大编制,去欺负一个集团军,而且还是69个营组成的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好了。仅仅一天时间,罗马利亚第3集团军的阵地便被苏军突破。
   11月20日,在铁钳的另一端,叶廖缅科指挥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也转入反攻,他们的军队也很快突破了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的防线,战斗之顺利,简直如同儿戏——实际上,暴风雪和浓雾带来的麻烦比罗军的抵抗大多了。现在,担任两个主攻方向的矛头都指向了一个目标——横跨顿河的卡拉奇大桥(一译卡拉契大桥)。这座桥距苏军的出发地约160公里,东距斯大林格勒100公里。能否攻下这座“遥远的桥”,是天王星行动取胜的关键。
   一路上,苏军两翼齐飞,“大量坦克部队绕过轴心国军队的两翼飞驰而去,显然是想夺取卡拉奇大桥的……”尽管沿途苏军不断与德军和罗马尼亚后卫部队遭遇,但他们统统不顾,坦克驾驶员开足马力,在地图和指南针的指引下,不顾一切地冲向会师地点。
  
   11月22日深夜,西南方面军的先遣队便接近了卡拉奇大桥(3天前进160公里!!)桥上的德国警卫根本没有预料到,苏军的坦克会如此深入德占区。因此,他们想当然的把开着前灯的坦克当成是自己人。当辨认出来时,已经晚了。经过短暂的格斗,卡拉奇大桥的守军(据说只是一群德国工人……)一哄而散。就这样,顿河上唯一一座向第6集团军提供补给的重要桥梁,便完整无恙的落入到苏军手中。
  
   1942年11月23日,这是所有苏联军人值得铭记的时刻。那天清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前锋部队也冲上了卡拉奇大桥。第36机械化旅的指挥员罗迪诺夫上校以一颗绿色的信号弹辨认出桥上的守军正是自己人!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那是第45坦克旅。几分钟后,这两个方面军的士兵便紧紧拥抱在了一起,由于士兵们实在过于激动,他们在桥上尽情的激吻(俄罗斯人集体搞基啦!!!)并互致了古老的传统问候:三吻礼——这是对德国第6集团军的死亡之吻。
   至此,铁钳已完全合上。20万德军最精锐的部队(第6集团军此时约有250000名士兵,其中50000人被分割在包围圈外),连同100辆坦克,1800门大炮以及1万多台各式车辆,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方圆1500平方公里的大口袋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许多描写二战的文章中,德国的几个“小兄弟”总是扮演一种近乎丑角的角色,似乎德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都是它们造成的。诚然,苏军经常从仆从过的防线上实施突破,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军队是天生的懦夫。相反,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曾奋力作战过,但是由于自己的先天不足,最终都无法避免覆灭的命运。连德国人后来也承认,罗马尼亚人打得很勇敢,但他们的武器实在太差了,有些士兵甚至是光着脚跑到前线去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2 23:35:2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1
  
  
  
  
  
  
  
   1942年冬季大反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真相
  
   如果认为此时的希特勒已是惊慌失措,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他淡定得很。据德国人的说法,苏军反攻是意料之中的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苏联历史学家常以此为笑谈——他们更喜欢把这场进攻描绘成“苏联闪击战”的杰作。这个“谎言”流传至今,甚至前不久CCAV播出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也认为“苏军的进攻是出乎意料,打了德军一个措手不及……”
  
   但我要强调的是,德国人并没有说谎,他们确实预料到了这场进攻。只是没料到反攻的规模会如此之大、罗马尼亚人的抵抗意志如此之差。据王牌飞行员汉斯·鲁德尔后来回忆,他从空中亲眼看见罗马尼亚人是怎样逃跑的:
  “我们作低空飞行,正向我们开来的部队是些什么部队呢?这群人都穿着棕色军服,是俄国人吗?不是,是罗马尼亚人。他们当中的一些人甚至扔掉了步枪,以便能跑得更快些。真是可怕的景象!我们作了最坏的打算,跟着向北飞行,我们已经看到了罗军炮兵的掩体,火炮还没有损坏就抛弃了。弹药就放在火炮的旁边。我们离开它们再飞行一段距离,就看到俄军的先头部队了……”
  
  
   更可笑的是,苏军发起反击的时候,元首并不在大本营里。而是在阿尔卑斯山上的乡间胜地赏雪。留在大本营的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上将打来紧急电话,打断了元首的宁静生活。他安详地汇报说,“苏军已发起进攻,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的阵地被突破了…… ”
  
   然而,元首对此却不以为然。就在几天以前,他还喋喋不休地说,“他的将军又在犯错了,总是过高估计俄国人的力量。现在斯大林正在把军官学校的学院派来战斗。这是最确凿的证据!他们已经完蛋了。当一个国家没有人的时候,才会牺牲下一代的军官”。(阿尔伯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卷4 P257)
   话虽这么说,但元首还是决定返回“狼穴”,以亲自指挥这场战斗。他登上了颠簸驶向东普鲁士的专列——途中几乎每隔3、4小时就要停下车来同蔡茨勒通一次电话。看得出来,蔡茨勒很悲观,“他越来越强烈要求第六集团军后撤……”从一开始,他就给这场战斗蒙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戴维·欧文《元首与战争》P4卷)
  
   当然,我手上也有份蔡茨勒上将的回忆录,他在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情形:
  “我随时用电话向元首汇报前线的情况。我一再向他指出,当务之急,就是第六集团军立即撤退——即使现在不撤退,也要做好一切必要准备,以便在局势更加恶化时执行。但是,元首很生气。他象往常一样,不放过任何一丝希望。他说我们应该再等一等,看看局势发展再说……”
  
   就这样,第六集团军突围的最佳时机错过了。希特勒坚持不由斯大林格勒撤退,因为撤退就意味着将失去“整个战局”。(大战略家真是深谋远虑啊……)与此同时,情况急剧恶化。苏军疯狂的前进,扩大了他们的突破口,红军坦克更深远地插入德军后方,将“B集团集群”的后勤系统搅得鸡犬不宁。由于罗马尼亚人几乎没来得及哼一声就被压垮了。到了21日,局势很明显了,如果德军再不出动预备队,红军那两只巨大的钢甲钳嘴,即可在斯大林格勒周围闭合。
  
  (2)
   这里就有个问题了。德军在南线还有预备队吗?
   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1月上旬,编有一个德国装甲师(第22装甲师)以及一个罗马尼亚装甲师(第1装甲师)的坦克军,开到了顿河大河曲一带。这个军就是第48坦克军。(可见,德军是有准备的!)而且照理说,德国一个装甲军本应比苏联一个坦克集团军的力量还要强大。希特勒显然十分信任这个军,返回“狼穴”后不久,他便下令第48装甲军进行逆袭,“将突破进来的苏军清理干净”。
  
   顷刻间,第48装甲军军长费迪南德·海姆将军便发现自己处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了。然而,可供参战的坦克数量却不到一半。譬如第22装甲师能够发动的坦克只剩下30几辆——第48装甲军参谋长冯·梅林津的说法是坦克的电线被老鼠咬坏了……(应该授予老鼠“苏联英雄”称号)以致坦克缺乏照明,无法行驶。
   更可笑的是,由于“燃油极度短缺”,海姆将军不得不向罗马尼亚军队挪用一些汽油……最终,这个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装甲军只有不到100辆坦克参战,和数量超过它5倍的苏军进行迎头对撞。在卡拉奇以北地域,双方的坦克大战持续了整整一天,结果,德军惨败——第一次在野战中被苏军打得落花流水。在若干地方,俄国人只是被暂时阻挡住了,但并没有使形势发生根本的变化。很明显,这样艰巨的任务是两个力量薄弱的师力所不及的,要有好几个装备精良的师才能完成。
  
   第48装甲军的失败令蔡茨勒上将大喜过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乘机再次向希特勒提出撤回第六集团军……”他发言时,希特勒明显地怒不可歇,用手砰砰地捶桌子,大呼什么,“我决不离开伏尔加!决不!”
  
   就在那天,保罗斯位于顿河岸边的第六集团军司令部,正好处于苏军坦克开进的道路上,保卢斯本人差点被俘。在苏军坦克离司令部几公里远的时候,他登上一架飞机,逃跑了……几天后,整个集团军司令部就以空运的形式搬到了斯大林格勒郊区的火车站。
  
   从表面上看,保卢斯上将的脸上还找不出一丝被围后的紧张情绪,据安东尼·比弗记载,在飞回新司令部的时候,保卢斯换了一套崭新的军服,甚至还不忘带上一些非常棒的红葡萄酒和香槟。他似乎很安于现状。一名德国军官这样解释道:“保卢斯和施密特(第6集团军的参谋长)对敌人的进攻早有准备。只是没料到会是这样的规模……”冯·梅林津在《坦克战》中的描述就更露骨了,他说:“毕竟我们中多数人都有一、两次被围的经历了。这样的光景再坏不过了,但总归会平安过去的”。
   不管怎样,保卢斯信任希特勒——尽管第48装甲军的解围行为未获成功。但他相信,被围是暂时的,元首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拯救他!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3:30: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2
    
    
    
    
    
    
  
  
  
    
   1942年冬季大反攻
      ——关于突围的争论
  
  
   然而,保卢斯的情绪是反复无常的。一开始,他情绪高涨,觉得一切都有希望。可是当苏军在卡拉奇扎紧口袋时,他仍不免吃了一惊——短短三天时间,罗马尼亚第三集团军消失了,斯大林格勒已被团团围住。根据1941年冬季的作战经验,保卢斯一方面下令全军采取“刺猬”式的防御战术,一方面又与各军的军长取得联系,召他们来古木拉克①的新司令部开会。
  
   不出所料,各军军长群情激奋——特别是从保卢斯口中确认“已被包围”的消息后,就更激动了。归根结底,大家都赞成突围。据记载,第51步兵军军长冯·赛德利茨·库尔茨巴赫将军是其中最激动的一个,他甚至表态说,“第六集团军应当立即突围,不用请示陆军总部”。陆军大将埃尔文·雅恩内克(第4步兵军军长)也对保卢斯的意志力产生了质疑,他抱怨说,如果赖歇瑙元帅还活着,他决不允许第六集团军留在这里。这句话戳到了保卢斯的痛处,他恼怒万分,嚷道:“我不是赖歇瑙!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
  
   至于说保卢斯,他确实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②在攸关第六集团军生死存亡的时刻,他犹豫了。其实,此时德军突围是非常容易的——外线的马利诺夫卡突出部(玩过坦克世界的应该很熟悉吧)距卡拉奇只有45公里。
   换句话说,第六集团军只要走出45公里就成功了!
  
   可是…保卢斯还是沉默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一定认为还不到擅自行动的时候。(希特勒的脾气他是了解的)
   由于长期以来的缺乏主见,保卢斯非常依赖他的参谋长阿图尔·施密特将军。与保卢斯不同,施密特是一位个性极其鲜明的人,什么事都是他拿主意。(保卢斯的口头禅是:施密特你认为呢……)
   在这个问题上,施密特中将也很谨慎。毕竟突围是关乎20万人生死的“大事”——况且还有15000名伤病员。难道就忍心把他们抛下吗?在11月22日召开的局势研讨会上,当时就有人建议说,“燃料不足,可以利用高炮平射掩护突围,用人把高炮抱过草原,弹药也用人扛,一定要试一试!”(《攻击高度4000米》卡尤思·贝克尔)
  
   施密特摇摇头回答说:突围的事我们也考虑过,不过那要在结冰的草地上行走45公里才能达到顿河,况且在西部的悬崖上已经有敌人把守。要想通过那里,我们必须从平坦的草原仰攻高地,没有重武器,又没有燃料,难道你们忘记了当年拿破仑的教训吗?
   保卢斯将军一声不吭地听着众人的谈话,他最后下了决心。他坚信突围是不会成功的,现在必须集中一切兵力构筑“刺猬”阵地。同一天,也就是11月22日晚上10点15分,希特勒的声音又一次以无线电的形式飞越天际,直接传达到了第六集团军司令部。这份电报的大意和以往的完全一样:
  “第六集团军被俄国部队合围的局面是暂时的。我非常信任第六集团军和你们的指挥官,并且坚信在这样困难的局势中,你们仍旧会坚守住阵地。第六集团军的全体官兵们都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正在采取一切手段营救他们”。
   阿道夫·希特勒。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4 23: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就是第六集团军的“刺猬”阵地。首先,包围圈约有40公里宽(即东西轴线之长),约28公里深(即南北轴线之长),是一片开阔的平原,几乎一棵树也看不到。包围圈内有几个村庄和斯大林格勒城的大部分,因为这个城市的某些部分仍控制在崔可夫手中。这个包围圈内最西边以马利诺夫卡为顶点,形成了一个小突出部,而保卢斯司令部则设在了中央的古木拉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3: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3
    
    
    
    
    悲剧的上演
    ——通向斯大林格勒的空中桥梁
  
  
  
  
  
   与往常一样,希特勒立刻要找一个替罪羊。他觉得,“未能消灭突入进来的苏军”全是费迪南德·海姆的无能所致。他简直是怒不可遏,冲着负责军内纪律制裁的凯特尔元帅嚷道:“马上把海姆抓起来,撕掉他的肩章,把他关到监狱里!”(经过军事法庭审判,海姆被判了死刑……)直到几个月后,希特勒才赦免了海姆,将他降为二等兵。
   当然了,惩戒“无辜”的将军是无助于打败敌人的。据施佩尔后来追述,那段时间,希特勒的精神劲儿也突然消失了……每天都是和陆军总参谋长没完没了的争论——有时倒是心平气和的讲,有时则是冷嘲热讽,嗓门也高了,语调也变了。希特勒对着蔡茨勒嚷,蔡茨勒也对着希特勒嚷”,大本营内的气氛压抑得令人恐惧。加之天气严寒,万物枯槁,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蔡茨勒将军的脸上已经泛起了不健康的绯红色。由于缺乏睡眠,希特勒则更显憔悴。只要一见面,蔡茨勒便会指出突围的必要性,几乎每天都会提出一次。以至于希特勒一看见他就皱眉头,根本不想同他碰面。
  
   11月22日最后几个小时,保卢斯又一次汇报了形势。他把自己的观点归纳为五个方面:首先,在没有预先构筑好阵地的冬季草原上能否守住环形防线是很令人怀疑的;其次,他所掌握的兵力不足以控制足够大的区域;第三,供应情况已很危急,需要进行不间断的空运;第四,所有各军军长都赞成向西南方向突围;最后第五点是,他请求给予采取行动的绝对自由,也就是说,他将固守斯大林格勒,但是,如果真守不住,他只能强行突围,以拯救集团军。
   这一汇报先到了“B集团军群”,再转到陆军总部,最后传到了希特勒那里……而元首的回答则是冷冰冰的两个字:
   “不行!”
  
   现在,最重要的还是关于第六集团军补给的问题。据保卢斯的说法,他的军火和粮食储备只能维持4天——前文说过,第6集团军有5个军,20个师,220000名德军。可是,包围圈中还有大约50000名所谓的“俄罗斯志愿兵”和12600万名罗马尼亚人,几百名意大利人。这些数字加起来,正好在270000人之间(与保卢斯索要的口粮数目基本吻合)。所以,国内早先出版物的33万人之说并不正确。
  
   于是,当务之急又变成了如何向这27万人提供粮食和弹药。希特勒第一个就想到了他的好基友——帝国空军元帅戈林。尽管这个元帅过去的战绩甚差,但希特勒还是拨通了他的电话。
  
   出乎意料的是,帝国元帅比希特勒还要激进。据施佩尔后来说,“希特勒其实已经在考虑撤退了……”前提是空军无法保证向保卢斯提供补给。
   然而,帝国元帅的出现就像一针强心剂,令希特勒又恢复了活力——当时,帝国元帅正在巴黎游玩。但24小时后,他赶回了“狼穴”。站在元首身侧的施佩尔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他写道: “帝国元帅满面春风,活像一出歌剧中扮演得胜将军的小丑一样。希特勒神情沮丧地带着几近哀求的腔调问他:‘用空运接济第六集团军如何?’戈林啪地一声立正,并庄严地声称:我的元首!我亲自向您保证用空运接济第六集团军。您可以放心”。 (阿尔伯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卷4 P259)
  
   针对戈林的话,同样在场的蔡茨勒反唇相讥:“这一点,空军是绝对办不到的。元帅阁下,您知道每天要空运多少吨东西吗?”
   “我不知道”。戈林搪塞说,可是我的参谋军官知道”。
  
   蔡茨勒根本不理会戈林的回答,当着元首的面,他把空运的具体数字如数家珍。他说,第六集团军每天需要700吨物资,按照最低标准计算,也就是把战马杀掉,每个飞行日也得空运500吨左右。蔡茨勒嘴里反复地说着:“每天要空运500吨啊!500吨啊!”
  
   “这完全办得到!”戈林担保说。
   这时,蔡茨勒再也无法克制自己了,他情不自禁地大声喊道:“你在胡说!”
   据当事人后来追述,当时戈林的脸都气白了,喘着粗气,紧握着拳头,若不是元首在场,他肯定会一拳打在陆军总参谋长脸上。要知道,当初把哈尔德赶下台,推荐蔡茨勒出任陆军总长的就是他。现在可好,蔡茨勒不但不对他感恩戴德,反而处处与他作对。
   其实,要完成对第六集团军每天500吨物资的补给,起码需要12至15个中队,即:630~795架“容克大妈”,但目前德国空军的家底是750架容克——且大部分被派往利比亚,支援同样陷入困境的隆美尔非洲军团。而此时的戈林,已经不管三七二十一了,只要能挽回面子,使元首满意,即使睁着眼睛说瞎话也再所不惜。
   后来,戈林的自我辩护堪称经典,他对里希特霍芬解释说:“元首很乐观。我们空军有什么权利悲观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3: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44
    
    
    
    
  
  
    
   “顿河集团军群”
  
  
   既然是一名深谋远虑的大战略家,元首自然还有第二手准备。现在,他手中还紧攥着一张王牌,这张王牌就是埃里希·冯·曼斯坦因。
   此时,曼斯坦因已不再是那个在“镰刀闪击”中坐冷板凳的步兵将军了,他的威望如日中天。特别是在1941—1942年爆发的“克里米亚战役”中,他指挥第11集团军屡建奇功,在苏联享有绝对海空优势的情况下,击败3~4倍以上的敌人。前后俘获苏联士兵43万。因此被希特勒誉为“克里米亚的征服者”,授享元帅军衔(1942年7月1日)。①
  
   从战略角度而言,如果当时把曼斯坦因和他的第11集团军加入夏季攻势行列,似乎正是时候(这样斯大林格勒早攻克了)。可是很不幸,希特勒犯了老毛病——他突发奇想,硬是要求曼斯坦因北上,前往列宁格勒战区。“以协助北方集团军群拿下该城”。对此,曼斯坦因非常反对(用他自己的话说,“真是莫名其妙!”)。他认为,就算将第11集团军摆在南方集团军群后面当总预备队,也比浪费在一个次要战场上任其消耗要强得多。
   据曼斯坦因自己说,临走之际,他还就此事询问了总参谋长哈尔德,“如果把整个第11集团军抽走了,南线不会出乱子吧?”哈尔德当时很乐观,他回答:“不至于吧……”
  
   事实证明,曼斯坦因的判断一点儿都不错。两个月后,南线还真出乱子了——而且还是大乱子!正当列宁格勒城下的决斗打得难分难解之际,曼斯坦因突然接到了两个噩耗:他的长子吉罗战死了;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围了……尚未等曼斯坦因从丧子之痛中缓过神来,希特勒又传来新的指示,他要求曼斯坦因赶快带着第11集团军南下——第6集团军还在斯大林格勒等着他去救援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3: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一张克里米亚征服者,曼斯坦因元帅的玉照。1942年希特勒的战略真是揪心啊。第11集团军好不容易打赢了克里米亚战役,结果又调走了……最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一个也没有拿下,都打成了“半吊子”工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马上注册

x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1 23: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2)
   此时,元首对曼斯坦因的能力给予极高的评价。他完全相信,曼斯坦因出马,一定会马到成功的。于是,第11集团军便积极扮演了一个消防员的角色,奔波于各出事地点之间。
   起初,第11集团军被转移到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防区中。因为情报说敌人正准备在那里发动巨型攻势(指“火星”)。假使真是如此,则曼斯坦因的任务就是也发动一个攻势,以攻对攻。
  
   可是等了两天,预料中的苏军攻势并未到来(我们都知道,“火星”比“天王星”晚了6天,是11月25日……)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局势却越来越危急。
   11月21日,希特勒终于等不及了,他赶忙给曼斯坦因安上个新头衔,叫“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因为天气极差,不能乘飞机,直到11月24日(那天正好是曼斯坦因55岁生日),他才达到了B集团军群司令部。
  
   这时,曼斯坦因才回过味来,大呼上了希特勒的当。原来,所谓的“顿河集团军群”不过是从“B集团军群”中分离出来的一支偏师,而且都是一些残兵败卒。下辖:保卢斯德国第六集团军、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三、第四集团军。
   真TM坑爹!在包围圈中的第六集团军竟也被拿来充数!并且,曼斯坦因根本指挥不动保卢斯,他不过是个挂名而已——因为保卢斯只对希特勒直接负责。而那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早垮了,所有的22个师中只剩4个还具战斗力(其余的18个不是在溃逃就是被歼灭)。
  
   所以,“顿河集团军群”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霍特第四装甲集团军了(后易名“霍特集团军级集群”)。这反映出该集团军的战斗力实质上已经大打折扣——事实上,霍特已经警告过新上任的曼斯坦因:如果俄国人在他的防区内发动大规模进攻,他根本没办法阻挡他们。更别提什么“拯救第六集团军”之内的豪言壮语了。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