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5-1 21: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赵争雄(22)
夜里出了什么事儿呢?
如果真是出了什么事儿,倒还让人释然了,匪夷所思的地方就在这里,表面上看,什么事儿都没出,可在半夜三更的时候,突然全军大乱,人喊马嘶,军兵自行溃逃。
蹊跷吧?
史书上就是这么说的,“夜无故大惊,军中溃散”。
刘曜见军心已乱,忙收拾队伍退入渑池,此地离洛阳已经有些远了,到了河南的西部,本以为在渑池能喘口气,哪料到半夜驻扎城外时,军中又惊,士卒奔溃。莫名其妙的连续两次大溃逃,不战自败,刘曜撤回长安。
对于这件事,大多数写手只是照搬史书,告诉读者刘曜的败因就是士卒“无故大惊”,至于为什么大惊,便不去探讨了。有人甚至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刘曜连年战争,士卒疲惫,不堪重负,自起骚乱。
我不同意这个说法。
第一,石勒的人马打过的仗,不必刘曜少,怎么人家的兵马没有“无故大惊”?第二,刘曜的军队征陈安、征仇池、征前凉,可一直是胜利的,屡战屡胜之师,士气高昂,以战为荣,又怎会“无故大惊”?第三,刘曜战石虎,一开头就打了个漂亮仗,这种情况下,将士必将欢欣鼓舞,又怎会“大惊”?第四,匈奴是马上民族,不事农耕,对他们来说,走到哪里放牧到哪里,也就打到哪里,生活和作战是一体的,基本上不会发生“厌战”这种事,那么何来骚乱?“大惊”又为何?
因此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
那到底为什么呢?
我曾经想到过一个很诡异的原因——有鬼。
集体性的惊慌,必有起因。比如地震、海啸、火灾、水灾、爆炸等等,都能引起集体性的慌乱,但那都是有原因的,而且这个原因显而易见。如果你发现身边的某个人突然无故惊慌失措,要么就是他没告诉你原因,要么此人就是个疯子。
但刘曜的军队不可能都是疯子,即便有个把疯子,也不可能如生化危及一般瞬间传染,闹得全军大惊。
如果数万人同时无故惊慌失措,且没有任何预兆,没发现任何原因,那只有两种答案,一个是受到了无色无味的化学武器的攻击,一个是撞见了不可名状的力量。
那年头最大的化学武器,估计就是老牛放屁,因此这个答案可以排除。
剩下的唯一答案,就是撞见了不可名状的力量。当然,您可以善良的说他们遇到了隐身的奥特曼,但我想按照中国人古老的思维判断,他们遇到了鬼。
据史书所载,匈奴帝国遇到鬼不是第一次了。早在刘聪执政的时候,就出现过宫中鬼哭,刘曜执政后,又遇到过五次妖魂作祟之事。第一次,长安西明门大树被风吹折,眨眼间长为人形,发长一尺,须眉三寸,黄白相间,每夜有声。第二次,终南山崩裂,出来一块白玉,上书“皇亡,皇亡,败赵昌。井水竭,构五梁,咢酉小衰困嚣丧。呜呼!呜呼!赤牛奋靷其尽乎”,意思是匈奴之赵要败,石勒之赵要昌。第三次,陕西两男子,化为女子。在那年月,没什么手术之说,男的忽然变女的,不是妖精怎的?第四次,石头说话,说的是别去东边。第五次,凤凰飞到宫中下了五只崽,然后飞走了,这五只崽悲鸣五日,不吃东西,死了。
这五次是大事,还有什么猪生狗、马生牛之类的妖变就多了去了。
既然神鬼妖狐如此钟情于刘曜,那么忽然现身于他的军中也就不奇怪了,吓跑个几万的也是平常事儿,完成任务后鬼怪们化作清风那么一吹,外人看来自然就“无故大惊”了,也只有这个解释是合理的。
但凡是正常人就看得出来,我这一顿白乎,纯属胡说八道,世上何来鬼怪?
也对,我说的是正史,不是封神演义。
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古人写史,很喜欢将一些乱力怪神之事纳入史籍,以证明正方的“君命天授”和反方的“天不佑”,对十六国的记载,无论是北魏的崔鸿,还是以唐代房玄龄为首的晋书班子,抑或明代的屠介孙、项琳,清代的汤球,都将篡位者看作十恶不赦之徒,喜欢编一些,或者直接拿一些前代史书上的神怪之事安在篡位者身上或政权上,以表示此政权无天命,必速亡。
刘曜是匈奴人,匈奴灭亡了西晋这个正统王朝,后世对匈奴政权自然诟病多多,因此将一些神鬼之事放在此政权身上,以证明其必遭天谴也是很正常的,那么搞一些看起来很有些恐怖气氛的事情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如此推断下来,刘曜军队连续两次“无故大惊”,实是史书作者们的鬼神理念的一种沿用,实质上,“无故大惊”这种事根本没发生过,“大惊”确实是发生了的,却并非“无故”,而是“有故”,那么这个“故”是什么呢?
我认为,是石虎夜晚发动了偷袭。
刘曜战胜石虎的当天夜里,驻军在洛阳以北的金谷,石虎军在他的南面,而石梁戍所又在石虎军的南面,匈奴大将刘岳就在石梁戍所内。那也就是说,当时的战场,是刘曜军最北,石虎军次之,刘岳军又次之,洛阳城最南。
这种形势下,石虎最麻烦,因为他前有强敌,后有残敌。一个弄不好,人家前后夹击,他就歇菜了,而洛阳城中兵马少,帮不上什么忙。这就逼着他先破刘曜,再打石梁,这也是传统的围点打援之法。所以,石虎必须在夜间发动袭击,否则等到天明,刘曜整得胜之军讨战,就很难对付了。
石虎的人马并不多,他在偷袭得手后,并未奢望能彻底战败刘曜,而是将精力主要投放在攻破石梁戍上面,说到底,他还是很明确自己的任务的,那就是保卫洛阳。求稳不求全,是石虎此时的用兵方针。
所以将刘曜击退后,石虎拿下了石梁,俘虏了刘岳和他的人马。
史载刘曜军因“无故大惊”退走后,石虎俘虏了刘岳,还俘虏了羌氐三千余人,以及匈奴赵国士兵一万六千余人。
这就更证明了石虎当夜确实偷袭了刘曜。
刘岳来取洛阳时,人马不过一万五,被石虎以四万人战败,而后石虎再战刘曜于函谷关时,四万人马却变成了三万,那也就是说,与刘岳一战后,他至少留了近一万人继续围攻石梁,据此推断,刘岳手上残存的兵马,不过两三千,可能还不到。
这样说来,刘曜败后,石虎所俘虏的一万九千余人,绝大部分,是刘曜的人。
石虎将刘曜的军队俘虏了一万五六之多,如果他带着这么多俘虏再去攻打石梁,无疑不现实,因为经过函谷关之战后,他的人马才三万多一些,那也就是说,石虎攻破石梁,与俘虏刘曜的人马,是同一时间段内发生的,那么可以推断,当天夜里,刘岳确实兵出石梁(因为石虎只有三万多军队,他不可能分兵打刘曜的同时还分兵攻石梁,所以事后刘岳全军覆没,只能说是他自己从戍所里跑出来了),要与刘曜前后夹击石虎,只是没有成功。
为何没成功?
为何没成功的同时,刘曜军还大乱?
为何刘曜军大乱的同时,石虎战败了刘岳,同时也俘虏了一万多刘曜的人马?
世上没有鬼,即便有,也不可能出现数万人同时怕鬼的情景,所以据我判断,当天夜里的情景其实是这样的,石虎做好了偷袭刘曜的准备,而刘曜不知,所以着了道儿,全军大乱,石梁戍里的刘岳发现刘曜中计,为了挽回败局,他从石梁戍中冲出,要给石虎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石虎早有准备,分兵拒之,反倒在打跑了刘曜的同时,俘虏了刘岳,之后乘胜直追,几日后于夜里再次发动突袭,再败刘曜于渑池,前后俘虏了匈奴赵军一万九千之多,属后一次渑池之战俘虏最多。
至于史官为何偏要写匈奴因“无故大惊”而败,可能是要突出“天理报应”四字吧,毕竟史书是维护君权的,君权受命于天,违背了天意的政权便要受到惩罚。
当然,您如果有什么新看法,欢迎给出。
刘曜何尝遭此大败,痛不欲生,穿上孝服,大哭七日,病倒在长安。病好以后,很不幸,他老婆刘氏却死了,刘曜葬妻,旋又纳妃,意志消沉,整日里酒色度日,国政不理。
不久消息传来,仇池失陷。杨难敌趁着刘曜与石虎开仗这段时间,领兵重夺仇池,杀匈奴赵国将军田崧。
刘曜一惊,杨难敌果真难敌,马上派武卫将军刘朗率军三万再攻仇池。
兵马派出不久,又一路探报来,凉州张氏闻陛下败于洛阳,宣布不再对匈奴赵国称藩,仍称晋朝大将军、凉州牧,派将军韩璞率军几万,攻我天水诸郡。
刘曜心说这可真是墙倒众人推,派皇子刘胤率军四万,以冠军将军呼延那鸡为辅助,北抗凉军。
这一路刚派出去,又有探报到,说石勒派石虎领兵四万,入山西,已连下五十余县,兵锋直指蒲坂(今山西永济),再往南走,就要入关中了。
刘曜大怒,洛阳之战,石虎不过是占了个便宜,竖子竟敢托大至此!朕要再次亲征,报洛阳之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