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分享] 细说二战战史——欧洲战场(整理扩充 长篇连载)-----万国咸宁天下平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1: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0
  
  
  
  
   完善的英国情报网,此时发挥了作用,情报像雪花一样飞进了丘吉尔的办公室。
   4月8日上午8时,一艘执行布雷任务的英国驱逐舰“萤火虫号”,在纳尔维克海域发现德国舰队。这艘驱逐舰,由于一名水兵在夜晚布雷行动中,失足坠海,所以留在原地寻觅。结果落水者没有找到,却阴差阳错的发现了一艘德国驱逐舰。接着,又遇到了第二艘,第三艘......“萤火虫”号见事不妙,立即就转舵逃跑。它一边施放烟雾弹,一边向英国海军部门发报:“发现德国舰队,位置——佛斯特峡湾西南约一百五十哩。我正与优势的敌方舰队作战,(是逃跑吧)请求火速支援。”
   由于烟雾弹施放的太多,此刻又下着暴风雪,能见度极差。这艘慌不择路的英国驱逐舰居然撞上了同样高速行驶而来,企图拦截它的德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双方都试图躲避撞击,但速度太快,距离太近,在双方船员撕心裂肺的惨叫声中,两舰撞到了一块。“希佩尔号”是一艘巡洋舰,“萤火虫号”是驱逐舰,这种不对称的对撞的结果是:“萤火虫号”舰侧被撞开了一个宽四十米的大洞。接着,舰身又燃烧起了大火,火势迅速蔓延进了弹药仓。伴随着一声滔天巨响,几分钟内,这艘“萤火虫号”就沉入了大海。
   尽管“希佩尔号”全力抢救落水的英国官兵,但“萤火虫号”沉没的实在太快了,那些还没来得及游开的英国水兵,就被船体沉没时所造成的漩涡吸了进去,最后所抢救起来的英国官兵仅有40名,包括他们的舰长杰拉德.鲁普海军少校。这位已经昏迷的舰长,当他醒来后却一心寻死,他拖着精疲力尽身躯,从巡洋舰的甲板上翻身滚入大海,慷慨就义。(这是英国海军与德国海军就挪威战役的第一次交火。)
  
   接着,丘吉尔又收到了以下重要情报:
   4月8日下午5时,一艘落单的德国运输舰在挪威南部沿海一带,被隶属英国海军的波兰潜艇“奥泽尔”号击沉,大批的德国士兵由当地的渔民救起,据他们说:“是奉命前往卑尔根,帮助挪威保卫国家,抵抗英、法两国的入侵。”(好崇高)
   4月8日夜,一架英国侦察机,在挪威北部海域,再次发现德国舰队。
  ………
  ………
   没有错了,种种情报表明,德国的目标不是英国。是挪威!
   此刻,按照2月5日的巴黎会议决定,原计划在挪威登陆的英国第一巡洋舰分舰队所运载英国士兵,已经上船出发。无奈的是,既然德国人已经赶在了前面,大规模的登陆作战已成为不可能,第一巡洋舰分舰队被立即召回,卸下了这些英国士兵,并作为战斗舰队再次出海,在与海上主力舰队会合后,一同驶往挪威。
   由于情况万分紧急,丘吉尔决定仅把人员送上岸,(要我说,跳海直接游回来得了)武器装备还留在船上,就迫不及待的拔锚启航,赶去与主力舰队会合去了。与此同时,那些其余港口已经登船起航的英国士兵,也接到了同样的命令:卸下人员,改登陆舰队为作战舰队使用。至4月9日,英国本土已再无一艘军舰。双方卵足了劲儿,拉开架势,一场大西洋上的绞杀无可避免的爆发了!
  
   就在清醒过来的英国人风驰电掣的杀向挪威的时候。4月9日凌晨5时20分,德国驻奥斯陆的使节向挪威政府递交了最后通牒,限时1小时内答复,而此时德国舰队已逼进挪威各主要港口,焦急的等待着出击的命令。
   1小时不到,挪威人的答复出来了,(原文)一字不差的原文,因为就6个字:
   “我们决不屈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1:3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1
  
  
  
   “威塞演习”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占领挪威的6个主要港口城市,它们分别是:奥斯陆、克里斯丁、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纳尔维克;第二阶段的目标是向内陆进攻,全部占领挪威;并准备对可能登陆的英、法联军,进行反登陆作战。
   由于此次战役战线过长(从南到北,挪威那长达2.1万海里的区域都在进行激战),作战区域繁多,为了避免混乱,我就不以常规的时间轴线进行描写了。而是以地点,首先是——纳尔维克。
  
   纳尔维克战役
  
   纳尔维克坐落在北极圈内,是个小镇,人口不多,至今总人口也才1万多人。镇上的居民都是清一色的码头工人,100多年以来,这些勤勤恳恳的码头工人也就一件事可干——将来自瑞典的铁矿石装船运走。虽然此港坐落在北极圈内,但是个不冻港,爱德华.狄特尔准将所辖部队的登陆地点就是在这里,这些部队来自德国第3山地步兵师,第139步兵团,总人数——2000人。
   上文提到,狄特尔准将,是个踩狗屎运的家伙,他的舰队虽然最先启航,航程也最远,但一路上都没碰到英国海军的拦截。这只舰队于4月9日黎明时分到达纳尔维克港口的时候,才被停泊在港外的两艘古董级的挪威装甲舰所发现。在狂风暴雪之下,挪威海军起初还不敢断定,它们是哪个国家的军舰。于是发出信号,要求来者说明身份,并发了一炮,作为警告。
   不久,一个德国军官乘着汽艇,摇着白旗过来了,他要求挪威舰艇投降。但挪威海军的答复是斩钉截铁的:“坚决抵抗”。这个德国军官耍了个小花招,他说:“既然你们要抵抗,那我问问我们指挥官,交涉交涉,有话好好说。” 但他的汽艇刚一离开,德国驱逐舰就立刻发射了一连串的鱼雷,一艘装甲舰被直接命中,很快就沉入大海,另一艘挪威军舰英勇的开炮还击,但几分钟之内,它也被鱼雷击中,立即沉没,两艘舰上的287名挪威水兵,几乎全体遇难。
   与挪威海军英勇抵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港口防卫部队的态度。纳尔维克驻军司令——康拉德.孙德洛上校,是个铁杆的亲德份子。他非但一枪不发就立即投降,还给德国人提供了大量物资装备,以及详细的资料地图。那些三天以来,饱受晕船困扰的德国山地兵们迅速从驱逐舰登陆,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港口。到8时15分,纳尔维克被德军占领。
   接下来就是英国海军的反击。4月10日清晨,一只由5艘驱逐舰所组成的英国小型舰队,在他们的指挥官——沃伯顿.李上校的指挥下,抵达了纳尔维克港。狄特尔准将未曾预料到英国舰队会来的如此迅速,所以毫无准备。此时,5艘德国驱逐舰正静静的停泊在港内,德国水兵在船舱里睡大觉,一片安详景象。
   英国人可不客气了,他们的舰炮对港内的德国舰船来了个依次点名——经过一小时的战斗,德国驱逐舰被击沉2艘,剩余3艘仅有气无力的还击了几炮,就丧失了战斗力,德国海军司令邦迪少将也随着旗舰的沉没而阵亡。另外,8艘德国辅助商船也被悉数击沉,最冤的是一艘德国潜艇,估计是为了补充食物,当他们的艇长听说纳尔维克被占领了,就兴高采烈的跑来停泊。该潜艇瞬间就被击伤,而丧失了下潜能力。现在,港口内除了一艘德国商船还未遭到袭击以外,剩下的,就只有3艘重伤的驱逐舰了。
   就在英国舰队调转炮口,准备全歼港内德舰的时候。负责担任后方警戒的旗舰——“勇敢号”发现暴雪弥漫的海平线上,出现了5艘舰船的模糊轮廓——它们正全速驶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21:33: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2
  
  
  
  
   由于沃伯顿.李上校不清楚德国人的底细,他并不知道德国舰队是由10艘驱逐舰所组成的。他以为港口内的敌舰,已是德国舰队的全部船只了。因此他把这5艘舰船当做了前来增援的英国军舰。
   一枚炮弹打破了他的幻想,这发炮弹直接命中“勇敢号”的舰桥,站在舰桥上的沃伯顿.李上校也被弹片击中,当场阵亡。随后,一发炮弹再次命中该舰的引擎舱,从而使该舰丧失了机动能力,为了避免被德舰俘虏,“勇敢号”向它的小舰队发出的最后一个电讯:“继续与敌人作战”后,便引爆自毁。
  
   现在,轮到英国人仓猝应战了。他们不得不放弃港内那些已经到手的猎物,边打边往公海撤退。
   由于德国的驱逐舰横停在港口外,经验丰富的英国驱逐舰队,立即改变队形,他们排成单列纵队,试图突破敌舰的封锁。在撤退途中,英舰“猎人号”被击沉,另外三艘被击伤,一艘企图拦截他们的德国驱逐舰也被炸成重伤,而退出了战斗。这样,英舰就从这个缺口,一拥而出,逃到了公海。恰巧,一艘为德国登陆部队运送补给的商船,正好抵达这里。它上面装载着德国驱逐舰所急需的燃油,刚逃出生天的英舰找到了出气筒,三下五除二,就把这艘万吨巨轮打入了海底。
   至此,第一轮的纳尔维克海战,以英国皇家海军退出战斗而结束。当天海战的结果是:英军2艘驱逐舰被击沉,3艘驱逐舰被击伤。德军2艘驱逐舰,以及9艘商船被击沉;4艘驱逐舰被击伤,损失惨重。并且,双方海军最高指挥官都在这场战斗中阵亡。
   幸存的8艘德国驱逐舰,并没有逃脱覆灭的命运。4月12日,得到9艘驱逐舰和1艘重巡洋舰、1艘航空母舰增援的英国海军卷土重来,发动了第二次袭击。尽管天气恶劣,英国空军仍然坚持升空作战,并击伤了4艘德国驱逐舰;4月13日,英国舰队发起了总攻,德国海军虽然处于绝对劣势,但仍肯不投降,负隅顽抗。只不过这个“顽抗”有点戏剧性,德国舰队刚一出港就被冲散了队形,并被英国战列舰追的四散逃命,他们试图避免全军覆灭的命运,但是无处可藏。经过半天的激战,8艘德国驱逐舰被全部击沉,包括港内那艘倒霉的潜艇,真正意义上的全军覆灭啊,德国海军连根毛都没留下……
  
   在会战过程中,在纳尔维克海边的岸上,挤满了前来观战的德国士兵。他们彻底傻眼了,他们的驱逐舰队就这样眼睁睁的没了。直到海战结束,他们还都傻呆呆的站在海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随后,英国海军巨炮的轰击声,才让这些吓呆的德国士兵清醒过来,他们惊慌失措,四散逃命。现在,德国山地部队可真成山地部队了,因为,他们都逃进了纳尔维克附近的山沟里。德国陆军狼狈逃窜的景象,被一位英国海军军官通过望远镜,看得清清楚楚。他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士兵的士气已经瓦解,应该立刻登陆,占领纳尔维克港。
   但这个果断的建议,被他的上级,一位于4月14日赶到的谨小慎微陆军指挥官——麦克赛少将所否决。因为,英国第一巡洋舰分舰队的登陆人员,在丘吉尔的命令下被改做战斗舰队使用,他所带来的陆军并不多——仅3个营的兵力。他拒绝冒险,4月15日,他决定在纳尔维克以北40 公里,还留在挪威人手里的一个小港口登陆。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很高代价的错误。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3
  
  
  
   英国人的小心谨慎,给予了德军足够的喘息时间。当时德军的情况是:海军被消灭后,在纳尔维克北面和南面,还驻有挪威军队;海上和陆上的交通都已遭断绝,补给只能依靠空军。这里的制空权,也被英国牢牢掌握着,因为纳尔维克地区在挪威最北部,超出了德国战斗机的航程之外,仅有德国的容克——52运输机才能飞临上空。
   尽管英国人的舰炮,飞机,不断对岸上目标进行轰击,但纳尔维克仍旧牢牢的掌握在德军手中。那些清醒过来的德国士兵,又全部回到了纳尔维克港,他们加固工事,做好长期防御的准备。在接下来2个多月的时间里,这里将要爆发更为惨烈的激战。但现在,双方争夺的焦点不是这里,是在南边,挪威首都——奥斯陆。
  
   奥斯陆的陷落
  
   奥斯陆之战的爆发时间是4月8日深夜。那天晚上,德国登陆舰队便悄悄的逼近奥斯陆。最初,他们遭遇到一艘挪威鱼雷艇的拦截,这艘小小的鱼雷艇大显神威——它击沉了德国的一艘布雷船,还打伤了一艘轻型巡洋舰。这个时候,闻讯赶来的一艘只装有一门大炮的挪威捕鲸船,也参加作战。这是一艘私人船,当这位船长听说奥斯陆遭遇不明船只的侵犯,就义务反顾的带领他的海员,投入了战斗。在战斗中,这位勇敢的船长双腿被炸断,为了使船员们更专心作战,不为他而分心,他选择了自杀——从甲板上翻身滚入大海。最终,这艘没有装甲防护的捕鲸船,也被炸得粉碎,全体海员无一幸免。
   挪威军民这种英勇的抵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它给予了海防人员,充分的准备时间。当德国舰队收拾掉挪威海军,并在袖珍舰“吕佐夫号”和旗舰——崭新的重巡洋舰“勃吕彻尔号”率领下,继续前进,偷偷摸进奥斯陆峡湾的时候。那些严阵以待的挪威守军,利用一门28厘米口径的海防炮对“吕佐夫号”和“勃吕彻尔号”开炮射击,还从岸上发射鱼雷。
   讽刺的是,这门威力巨大的海防炮,正是著名的德国克虏伯大炮公司,于1892年卖给挪威的。 这门伪装良好的巨炮所发射的重磅炸弹,使得德国海军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在狭窄的峡湾中,体积庞大的重巡洋舰“勃吕彻尔号”,成了绝好的活靶子,它不断中弹,并燃起了大火。最终,一枚炮弹击中了“勃吕彻尔号”的弹药舱,引起该舰内部剧烈爆炸,“勃吕彻尔号”持续燃烧了27分钟,才沉入海底。舰上的1600名官兵,纷纷跳水逃生,在刺骨的海水中,得以生还者,寥寥无几。年过半百的舰队司令奥斯卡·孔末茨海军少将和率领第163步兵师的埃尔文·恩格尔布莱希特将军,凭着惊人的毅力勉强游到了岸上,这两位冻得瑟瑟发抖的指挥官还未来得及庆幸,就被一艘挪威巡逻艇所发现,成了俘虏。
   眼见旗舰被毁,剩余的船只也无心恋战了。在已受重创的“吕佐夫号”火力掩护之下,(“吕佐夫号”即“德意志号”,“施佩伯爵号”沉没后,这艘袖珍舰被召回,并改了名字,因为希特勒担心,以国家命名的战舰如若被击沉,会严重打击德国军民的士气)这只损失惨重的德国登陆舰队被迫退出了战斗。此刻,奥斯陆港口,还站着一群望眼欲穿,从德国大使馆里派出的欢迎团。
   到4月9日,除了挪威首都奥斯陆之外,包括上文提到的纳尔维克,以及克里斯丁、斯塔万格、卑尔根、特隆赫姆都无一例外的落入了德军的手中。前一天还在为英国就侵犯其领海问题,而进行口诛笔伐的挪威政府,现在,已经坚决的和英国人站到了一块。尽管奥斯陆守卫的英勇作战,击退了德国海军的第一轮攻势,但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仍觉得首都不够安全。他带上皇后,以及庞大的挪威皇室成员,载着20辆挪威银行的黄金,以及3 辆外交部秘密文件的卡车,仓皇的于9日上午逃离了首都,在皇家卫队护卫下,朝挪威北部城市哈马尔奔去。
   海军的失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些彻夜站在港口,脸被冻的铁青的欢迎团,急急忙忙赶回大使馆,向柏林方面发出了一封无线电报,证实了海军的行动,“实际上已遭到失败。”德国最高统帅部不得不启用第二套方案:使用空降部队,去占领这座城市。(这也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空降部队)
   原计划,这些乘坐容克——52运输机的空降兵,是准备以跳伞的方式降落的。但飞行员发现,奥斯陆机场跑道并未遭到破坏,于是就直接飞了下去,降落在了跑道上。尽管如此,容克老姑妈(这是德国兵给它取的绰号)运载能力实在太低了,一架每次,只能运送14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到4月9日中午,德国空运部队也才集结了500来人。留在机场附近的挪威军队,本来是能够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消灭掉的。只不过,他们都被德国人的这种新鲜的战术给吓傻了,对空胡乱放了几枪,就仓皇的四散逃命去了。
   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颇具“艺术天赋”的戈林元帅,不知从哪里找来的一只军乐队,他们拿着各自的乐器,乘坐容克老姑妈,也抵达了挪威机场。在伞兵们惊讶的眼神中,他们列队队形,并在一名大号手的带领下,迈着整齐的步伐,一路吹吹打打地开进了挪威首都。9日下午,这只由217人组成的乐队,就已然站在市政厅广场前那著名的托盘喷泉池下面,为奥斯陆市民进行了一场“生动”的乐器表演。市民们更是万人空巷,跑来看热闹。军队和警察由于缺少指挥(指挥官都跑了)他们拿着武器,围着这只欢天喜地的乐队,急得手脚无措。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挪威民众的态度——他们并不仇视德国人。相反的,他们对这个邻国,有种与生俱来的好感。譬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善良的挪威人,就无偿收养过好几千名因战争而失去父母的德国孤儿。但当他们得知,德国人在一个夜晚,悄悄地,拿着武器侵入他们国家的时候,毫无疑问,挪威人民愤怒了,他们忽然发现,一个多年来一向表示友好的大国,变成了一个死敌。但当这个邻国拿着乐器,来到他们中间的时候,他们又屈服了,毕竟,毕竟他们属于同一个民族。善良又不知所措的挪威人民,在一只临时拼凑的军乐队面前,放下了武器。当那些全副武装的德国士兵随后赶到的时候,仅与警察们做了一些简单的交涉,就接管了这座城市。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1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4
  
  
  
   这时,空降兵又接到了最高统帅部的一项特殊任务——活捉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当德国空军指挥官斯比勒上尉,赶到挪威皇宫的时候,敞大的皇宫,早已空无一人。于是他就急急忙忙的召集了两连德国伞兵,进行追击。由于缺少交通工具,他迅速派人去征用了10来辆市内公交车,这两连伞兵,就整整齐齐的坐在公共汽车上,真像在作一次观光旅行。
   不过,他们愉快的旅行很快就结束了。在哈马尔附近,德国伞兵遭到了挪威皇家卫队的伏击。这些躲在灌木丛里的士兵,惊奇的发现,公路上驶来了一大串的公交车,他们的指挥官,挪威步兵总监卢格上校。毫不犹豫就开了火。尽管这些挪威士兵大老远的并未看清车里坐的是什么人,但你见过10来辆公交车跑到野外去郊游么?毫无疑问了,绝对是德国人。幸亏距离太远,如果放近了打,这只德国伞兵非全军覆灭不可。坐在第一辆公交车上的斯比勒上尉被一颗子弹击中,受了重伤,德军不敢恋战,天然气驱动的汽车,一旦爆炸,可不是闹着玩的。德国人逃的犹如来的那样迅速,载着受伤的指挥官,一路退回了奥斯陆。
  
   尽管没能捉到国王,但德军第一阶段的战略目标,似乎是达到了——他们已经占领了挪威沿海所有的港口,这并不困难,因为挪威并没有像样的军事力量。真正的困难是如何守住现在的成果,抵御同盟国的反攻。
   与此同时,同盟国的反攻,也在酝酿之中。法国人似乎对挪威战役很感兴趣。因为法国总理达拉第有个天真的想法,他认为,只要在挪威发动一次强有力的登陆作战,就会迫使德国把全部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个方向。让挪威,成为这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这样,法国本土就不会遭到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的浩劫了。同盟国陆军总司令甘默林将军,也很欢迎在这个地区,进行长期的大规模战斗。因为,在挪威这个多山的国家,几乎到处都利于进行防御战争,而法国陆军是众所周知的防御战能手。
   于是,热情高涨的法国政府的高级军事将领们,就蹲在办公室里花了一个星期的功夫,制定出了一个作战计划。丘吉尔先生则继续想入非非,他觉得,应该让瑞典人也卷入这场战争。只不过他的理由好像有点不靠谱,他声称,等到德国人完全占领了挪威,就该轮到你们瑞典人遭殃了。他指示外交部,赶快去做瑞典的思想工作,他还期待着与瑞典军队在挪威中部胜利会师呢。
  
   法国人制定出来的作战计划是这样的:该计划运用强大的军队(其实就2个英国步兵旅,3个法国轻骑兵营)在挪威中部城市——特隆赫姆附近,进行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为2个,一个在特隆赫姆的北部,一个在特隆赫姆的南部,并形成左右夹击之势,采取钳形攻势,消灭该区域内部的德国军队;(看上去挺不错)并和有可能投入战斗的瑞典军队在特隆赫姆胜利会师。(想得也挺美)法国人还为这个的作战计划,取了个牛气冲天的代号——“铁锤”。顾名思义,他们的军队,要像铁锤一样,击碎敌人。只不过,按照最终结果来看,同盟国军是确确实实,完完全全地被德国的铁锤击碎了。
   因为,同盟国完全丧失了制空权。这些4月20日,在挪威中部登陆的盟军士兵,刚一上岸,就遭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袭击。虽然在北部战区——纳尔维克,德国空军由于受作战半径限制,而无法投入战斗。但在挪威南部、中部地区,则牢牢掌握着压倒性的优势。法国人则担心西线随时有可能的危险,而只能被动的把大量的空军力量,停留在本土各个机场上,无所事事。与之相反的,由于德国掌握着西线的主动权,所以戈林能集中1100架飞机来投入战斗(.战斗机850架,运输机250架)法国人也是第一次,但并不是最后一次,尝到德国空军的滋味。
   特别是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那凄利的尖啸声,以及随后投下的精准炸弹,给予了盟军心里上最为严重的打击。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能以80度的角度向地面急剧俯冲。该机身腹部中心,可悬挂一枚500公斤重型炸弹,两侧翼下可加挂两枚110公斤炸弹,在斯图卡前翼梁下,装有的一对俯冲减速板,而其肥大的主起落架在飞机俯冲时也起到减速的作用。这些特点使斯图卡具有极高的轰炸精度,圆径误差在25米以内。在斯图卡的机头,装有的一个空气驱动的发声装置,能在俯冲时发出类似空袭警报的凄利的尖啸声,在炸弹还没落下以前,已对地面的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冲击,加强了打击效果。曾有人采访过德国飞行员,驾驶斯图卡俯冲时,是什么感觉,这位德国飞行员回答:“就像在跳水一样。”
   甚至,有些技术高超的德国飞行员,能让斯图卡俯冲到离地面10米的距离,再拉起机头。值得一提的是,俯冲轰炸机的发明并不是德国人,而是英国。只不过,由于在一次模拟试验中,英国产的俯冲轰炸机被地面防空炮打得“千疮百孔”。因此,英国人宣布:“俯冲机是个没用的玩意儿”,没有再继续研究下去。他们恰恰忘记了,在真正的实战中,面临着一架尖啸着从高空俯冲而下的钢铁怪物,人们首先所考虑的是抱头鼠窜,而不是举枪射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5
  
  
  
   法国人所期盼,在挪威中部“强大”的登陆作战,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斗。他们不但缺少制空权,甚至还缺少重武器。为他们运输大炮的英国船只,刚一靠岸,就被德国空军所击毁。在这场并不是势均力敌的战斗中,盟军只得用步枪和机关枪,同有大炮和轻型坦克装备的强大德军对抗。
   到了4月下旬,这个虎头蛇尾的“铁锤行动”算是失败了。更糟糕的是,盟军夺取特隆赫姆的军事计划,居然被一家千方百计想要攀升发行量的英国报刊所披露。
  
   既然无法逆转空中局势,军事计划又遭到披露,没有比这个更糟糕的事情了。4月30日,“铁锤行动”执行的第10天,彻底无望的盟军便撤出了挪威中部。法国军队则边打边撤,不断延缓德军向挪威北部的推进速度,德国人也始终未能消灭这只小小的登陆部队。
   5月1日,盟军便分别于两个小港口登船撤离,在德国空军的不断袭击之下,这两个小港口早已是一片火海。甚至在这些撤离的部队,已经入海很远了,德国空军仍然不肯放过他们,这些成群结队的轰炸机,悬挂鱼雷,专门袭击他们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盟军的运输舰队,损失惨重。丘吉尔最后不得不严令:“在挪威中部,南部地区,只使用空军,以及潜艇部队。”这等于就是承认了失败,放弃了对该区域的争夺。
   此次战役的失利,让同盟国的指挥官们清楚的意识到,空权对陆战所带来的影响,一个严密的军事行动,居然未经陆战,就为敌方的空军所击败,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空军的出现,让战争模式不在局限于二维空间,而是向着三维空间发展。特别是敌人空袭所带来的心理因素,不可忽略。譬如一只英国登陆部队,刚一上岸,就躲进了一个铁路隧道里,任凭他们的指挥官如何地呵斥、威迫,就是不肯出来。但撤退命令一下达,跑的比兔子还快。
   其实早在1921年,意大利少将朱里奥.杜黑在他那本著名的《制空权》里就已经斩钉截铁的指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丧失制空权就是战败”。他能在飞机发明不到20年的时间里,说出这样具有远见的预言,确实很不简单。
  
   不过,盟军撤出特隆赫姆,并不意味着希特勒的这次“威塞演习”已经获全胜。恰恰相反,由于同盟国放弃了对挪威南部的争夺,使得他们可以腾出手来,集中人力来争夺挪威北部战区的——纳尔维克。现在盟军的进攻重点便开始转向纳尔维克,决定对此地的德军发动毁灭性打击。并永久占领这个要地,进而控制瑞典的铁矿石。而此地的局势也与特隆赫姆地区恰恰相反——盟军掌握着绝对的制空权,并集中了大约1万人的部队。这些部队包括有流亡伦敦的波兰政府所组建的波兰营,以及一个法国外籍兵团。这个外籍兵团更是鱼龙混杂,丹麦人、西班牙人甚至还有德国人。同盟国的高级指挥官们一致认为,既然无法完全占领挪威,那么就控制纳尔维克的铁矿石港口,至少能挽回一点面子。
   于是,那些从挪威中部撤离的盟军士兵,也不回国了,直接转向,前往纳尔维克。英国人已经控制了纳尔维克港外的罗弗敦群岛,大量的士兵,战略物资都全部集结在这个小岛上。随时准备对纳尔维克港发起进攻。狄特尔准将则率领他的2000德国山地部队,死守在纳尔维克港内,但他们缺少补给,海军、空军都没有,陆军也不占优势,想凭这点部队守住纳尔维克,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情。
   面对如此颓废的局势,远在千里之外,纳粹最高统帅希特勒紧张不已,甚至有些失去理智。当他得知狄特尔的部队被包围的消息之后,他更是激动不已。副官后来回忆说,他那时不是大声谈论些毫不相干的事情,便是坐在约德尔房间的角落里呆呆地怒视。在柏林总理府里召开的会议上,大家情绪很是低落,三军首脑相互埋怨误了军机,甚至连专会奉迎拍马的凯特尔将军,也忍受不了这样的气氛,而愤然退出会议。希特勒简直被这个小小的战役弄得神经错乱了,他逢人就说:“看来,纳尔维克恐怕守不住了。”他要求把狄特尔将军的部队用空运撤出来,或者通过陆路撤退到特隆赫姆。这个提议让戈林异常的尴尬,他嘴里念念有词,却答不上话来。因为,纳尔维克连个飞机场都没有,希特勒简直是在说梦话。而且,从陆路的撤退也行不通,约德尔对这种撤退的主张更是持有激烈的发对态度,他说:“我的元首,我曾到过那儿。在那儿行军如同在北极探险!”约德尔了解而且信赖狄特尔,也了解纳尔维克。他认为尽管供应不足,也完全可以坚守一段时间。这位平时沉默寡言的最高统帅部作战处处长,不断向希特勒陈述自己的观点:“出路只有一条,集中力量,坚守,不放弃。”接着,他便与已经歇斯底里希特勒大声辩论起来,好像他们是同级似的,把旁观者吓得目瞪口呆。不善言辞的约德尔当然争不过希特勒的雄辩,后来,约德尔发了火,把门一摔,傲然阔步地走出内阁会议室,砰砰的关门声震得整个总理府嗡嗡作响。(此乃约德尔将军的“标准”动作,6年以后,当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宣布约德尔死刑的时候,他也是愤怒的把耳机一摔,仰首挺胸,大跨步的走了出去)希特勒则一声不吭,阴沉着脸,从另一扇门走了出去。这位自诩为20世纪最伟大的天才,第一次军事指挥的素养似乎表现的并不令人满意,由于没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他总能批准一切最大胆的军事行动,但如若碰上哪怕一点点挫折,就会垂头丧气,心灰意冷。 约德尔在他日记里写道“歇斯底里症真吓人。”
  
   第二天,希特勒一觉醒来,不知是睡糊涂了还是怎么着,他突然又同意了约德尔坚守纳尔维克,等待支援的计划。他把烂摊子一股脑推给约德尔,自己则精神奕奕,和他的法国军事顾问举行了通宵会议,忙乎他那征服法国的“黄色方案”去了。
   得到指挥权的约德尔将军开始忙碌起来,他绞尽脑汁,想尽一切手段,来加强纳尔维克的防御力量。
   我们知道,纳尔维克的德国海军早在4月13日的那场海战中被英国海军悉数歼灭。但那些幸存的海军士兵则有2500名之多,他们被组成了五个“水兵山区陆战”营,穿上从挪威军队那里缴获来的服装,利用挪威军队的武器,加入了山地兵的行列,一起抵御盟军的进攻。不过,这些水兵的结局很惨,因为他们身穿挪威军队的制服,一旦在战斗中被俘虏,就不会当成战俘对待,而是被当成间谍,直接枪决。日内瓦战俘公约可不包括对间谍的保护。
   接着,约德尔又提出通过瑞典北部的铁路,向狄特尔准将的部队提供医疗用品和医疗卫生人员。名义上说是“人道主义行为。”事实上,大约1000多名德国士兵,全部伪装成医疗卫生人员,并携带所谓的医疗用品,食物,乘坐火车,抵达了纳尔维克。对于这样的偷渡行为,瑞典政府睁眼闭眼,最终是迫于同盟国的抗议,才不同意德军过境。(瑞典政府如此亲德态度,不知那位梦想与瑞典结盟的丘吉尔先生做何感想)德国空军也全部高效运转起来,容克——52运输机冒着坠毁的风险,在纳尔维克北部16公里已冻结的哈特维格湖上着陆,运来了一个山地榴弹炮连。如果天气一旦好转,还会连续不断的空投一些士兵,到了5月1日,德军通过不同手段一共增援了大约1500人,加上狄特尔准将手上的2000名山地士兵,以及2500名水兵部队,此时德军的总兵力已达到6000人。从结果来看,约德尔将军的努力没有白费,得到加强的狄特尔准将,凭着这只军队,坚持到了最后的胜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6
  
  
  
   盟军的增援似乎要容易一些,他们的舰船很方便的就运来了15000名士兵。4月下旬,盟军在纳尔维克港外的部队包括:英军1个旅,法军3个营,法军外籍军团2个营,波军4个营,再加上当地的挪威军队,总数为2.5万人。
   尽管拥有比德军多出4倍的部队,盟军在纳尔维克的陆军指挥官——麦克赛少将,此时却谨慎得有些不可思议。由于他是陆军指挥官,作为海军大臣的丘吉尔,无法有效节制他的行动。于是,丘吉尔便派出了他的朋友——科克勋爵,去督促麦克赛少将,希望他能尽快发动进攻。但麦克赛少将仍然使用了各种各样的、层出不穷的理由,来阻挠针对纳尔维克港的进攻计划。
  
  
   科克勋爵与麦克赛少将的第一次见面对话如下:
   科克勋爵:“将军阁下,丘吉尔爵士希望你在纳尔维克发动一次强有力的进攻,并消灭这座小镇里盘踞的全部敌人。现在,两千名德国士兵,无疑地是在日夜赶工,建筑他们的防御工事。而这些工事以及纳尔维克城,全都隐匿在大雪中。敌人这时无疑已经把那些从沉没的驱逐舰中逃脱出来的两三千水兵组织起来了。你已经在这个地方呆了快半个月了,想必已是准备充分了吧。
   而这位陆军少将好像专门为自己的部队抹黑似的,他的回答是“:绝不能进攻敌人,因为他们正以机枪阵地坚守着港口”……
   科克勋爵压下怒火:“我们海军可以在距纳尔维克港较近的海域,用排炮,压制岸上的敌人火力;同时,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也可以升空作战,给予登陆部队充分的火力支援。”
   麦克赛少将的回答更是理直气壮了。他一字一顿的说道:“在对纳尔维克采取军事行动之前,我有责任警告你,勋爵阁下。假使在纳尔维克的挪威男女,及幼童,竟然遭受我们所计划的炮击,则我部下的将士,就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国家来说,都将引以为耻。”
   彻底无语了……碰上这样的活宝,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科克勋爵直接把这番对话,通过电报转发给了丘吉尔,4月22日,同盟国举行的国防委员会上,这位可爱的麦克赛少将就被撤职了。科克勋爵则直接被任命为驻纳尔维克的最高司令官,他严格的执行了丘吉尔的命令,迅速对纳尔维克展开攻势,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盟军的舰炮,飞机持续不断的对这个小镇进行火力袭击,炮弹像雨点般的落在港外德军前沿阵地上。最初,德军还偶尔用榴弹炮还击一下,到后来,这些榴弹炮阵地均被摧毁,人员伤亡异常惨重,小镇被夷为平地。
   这个科克勋爵,明显也不是个打战的材料。虽然丘吉尔极力赞扬他“富有充沛的进攻精神。”但在如此优势的情况之下,科克勋爵除了让军舰悠闲自得的打炮,就不见别的动静了。科克勋爵打了一个月的炮,估计是打累了。5月28日凌晨,盟军才发动了开战以来的第一次三军联合行动。
   在进攻中,英国军舰连续不断的发射照明弹,为登陆部队提供引导,法国外籍兵团则搭乘经过特别制作的登陆艇冲上了海岸,德军外围阵地早就被炮火炸的稀巴烂了,这些登陆部队损失不大。德军旋即发动了数次反击,试图将盟军赶回去,这时,盟军的轻型坦克已经上了岸,虽然数量不多,可对付缺少重型武器的德国士兵,是足够了。打退了德军的反扑后,挪威的后续部队也上岸了。英国的部队则利用登陆艇在纳尔维克外围半岛同时登陆,他们企图采用钳形攻势,彻底消灭盘踞在镇中的全部敌人。德军由于人数不够,只能收缩防线。凌晨七时,狄特尔准将被迫指挥部队撤出了纳尔维克城,退守城外的一座小高地。战斗进行到白热化阶段,德军集中所有的机枪,封锁了城外到高地的一切道路,盟军士兵在坦克的支援下,对这个高地展开反复不间断的冲锋。此时天以放亮,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也赶来支援,被炮火耕犁的高地,到处弥漫着使人窒息的浓烟,盟军士兵通过烟幕的掩护,小心翼翼的爬上了半山腰,狄特尔的部队此时只剩下1500人了,山地兵再勇敢,也是寡不敌众。他只好继续撤退,他期望撤到英舰的射程以外,在山地和森林中继续与盟军周旋。
   德军便沿着铁路,撤向瑞典边境,他们边打边退,并通过用机枪封锁铁路线的方法,大量杀伤敌军,盟军士兵只好躲在铁路边的壕沟里,慢慢向前推进。山上的战斗也同样激烈,那些躲在森林里的德国士兵,也不断冲杀出来,采用小规模的反突击,延缓盟军的进攻。
  
   德军实力毕竟太单薄了,由于长期未得到任何补给,他们的弹药几乎消耗殆尽,到了6月7日,狄特尔撤到距离瑞典边境只有三公里远了。那位在哈马尔勇敢伏击德国伞兵的挪威步兵总监卢格上校,也带领他的部队,投入了战斗。德军被压缩在瑞典边境的几座小山头上,盟军士兵则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顽强的狄特尔准将,此时也彻底绝望了。他对部下说:“再坚持两个小时,等到弹药耗尽,如果盟军的进攻再不停止,那只好退入瑞典境内,听候瑞典人的处置吧。”
   好的,美国电影中的最后一秒拯救出现了。6月8日,盟军的进攻突然终止,当阳谷洒满山谷的时候,那些眼光迷茫的德国士兵从散兵坑里小心翼翼的探出头来,他们惊奇的发现,盟军已经撤退了。对面的阵地上更是空无一人,整个战线上,像死亡一般的寂静。
   咸鱼翻身的德国士兵,来劲了。他们毫不犹豫的发动了反击,于当天重新占领了纳尔维克港,盟军已经神奇的全部撤退了,只剩下卢格上校和为数不多的挪威士兵。这些挪威士兵也没顽抗下去——他们感觉自己被盟友抛弃了。在那位愤怒且感到迷惑的卢格上校的带领下,这些挪威人光荣地放下武器,全部向德军投降。
   盟军就要在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突然撤退呢?了解二战史的朋友也许会猜到——法兰西战役爆发了。鉴于德军在西线惊人的进攻速度,迫使盟军要以全部兵力堵塞这个漏洞,纳尔维克终于放弃了。在盟军登船撤离纳尔维克的时候,他们的工兵便完全炸毁了这个港口,让德国人无法在短时间内,使用这个港口运送铁矿石。
  
  
  
   一点补充
   ·挪威战役结束后,狄特尔被提升为少将,得到骑士十字勋章,被希特勒赞为纳尔维克的征服者。
   ·为表彰纳尔维克战役中德国官兵的英勇顽强行为,德军统帅部专门设计并颁发了“纳尔维克盾章”。这也是德军首次颁发此类战役纪念臂章。一共有8577名官兵获得了该盾章,包括牺牲的。
   ·今天,居民还是一万多人的纳尔维克港每天仍然在繁忙的将来自瑞典的铁矿砂装船运走,到现在为止,偏僻的纳尔维克港还是只有铁路和瑞典相连,却没有铁路和任何一个挪威主要城市相连。
   ·德国人在完全占领挪威之后,成立了一个亲德的挪威政府。该政府的首脑人物是挪威民族统一党的党魁,一个叫维德孔·吉斯林的家伙,这人每张照片都是一副忧心忡忡,忧国忧民的模样,常年拉起一张马脸。1945年10月他被作为挪威最主要的战犯被处死。在英文词汇里,吉斯林成为英文字汇里“卖国贼”的同义词,就跟中国人提起秦桧差不多。
  
   ·丹麦(由于丹麦没有值得一提的事件,故在这里稍作补充)
   这个小国是在挪威战役爆发的同时,即4月9日,被德国征服的。这个无忧无虑的小国投降的很快——4小时就投降了。但德国尊重这个小国的高度自治,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则精明的两面下注,他名义上投靠德国,实际上他将丹麦外属地——冰岛和法罗群岛交予盟国,同时要求全部的丹麦海军,商船,协助盟军工作。(曲线救国?)
   ·最后提一下那位可怜的挪威国王哈康七世,他随着盟军的撤离而逃亡伦敦,并在那里过了5 年辛酸的流亡生活。他的50吨黄金最终也没能保住,这批黄金通过小渔船被运往英国,美国人参战后便征用了它,不过美国人声称:“黄金是哈康七世,赠送给他们的。”是不是赠送,我不想妄加评论,就中滋味,恐怕哈康七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连载56的一点补充
  
  
  
   随着盟军士兵在纳尔维克的撤退,耗时2月的挪威战役正式结束。狄特尔准将真可谓大难不死,若不是法国战役的爆发,此时,他估计已经蹲在某个瑞典拘留营里,等待战争结束的命运了。
   盟军最终撤离挪威,也并不是因为战败,才放弃对这个北欧国家的争夺。而是法国的局势实在太糟糕了,不得不调派一切可以作战的部队,赶赴西线,予以增援。
   尽管在挪威战役中,双方热热闹闹的打了2个月,但双方人员的损失,非常的轻微。德国方面死亡1317 人,失踪2375 人,负伤1604 人,总共伤亡5296人;盟国方面的伤亡数字则一直都未公布,不是不想公布,是太复杂,根本无法做出最精确的统计。因为盟军参战部队番号实在太多,英国、法国、挪威、波兰均派遣有自己的部队参加。但普遍观点认为,此次盟军在挪威战役伤亡人数也大约是在5000人左右,与德国方面的伤亡人数基本持平。
  
   挪威的胜利,可以让希特勒安安心心的坐下来,不再担心他的铁矿石运输线被人切断的危险了。就如同他在战前对雷德尔元帅说的那番话:“哪怕损失掉一半以上的海军力量,也在所不惜。”他的预言,也确实灵验了。在这次挪威战役中,德国水面战舰几乎被一扫而空:主力舰被击沉了3 艘,驱逐舰损失了10 艘,还有3艘伤势严重,半年之内,都无法出海作战。到挪威战役结束时,德国海军仅剩下1艘巡洋舰,2艘轻巡洋舰和4艘驱逐舰。德国水面战舰,将在半年之内,对英国海军构不成任何实质性的威胁。
  
   也有人持过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挪威战役就整个战略来说,实际上是德国战败了。因为,德国海军的惨重损失,使得在两个月后将要爆发的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连可以出海作战的舰队都没有,这是直接导致“海狮行动”被迫放弃的原因之一,也是导致德国最终战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个观点虽说有些事后诸葛亮的味道。但似乎还是有一点道理的。通过这次挪威战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弱国,想要战胜一个强国,是多么地困难。德国占领了挪威,但损失了海军,同盟国丢掉了挪威,却因祸得福给予了德国海军最严重的打击。英国和德国就像2个走进赌场的赌徒,一个身价百万,另一个穷的掉渣,那个百万富翁可以一败再败,仗着自己的财大气粗,却能挣扎着爬起来。另一个呢?当9万俘虏从斯大林格勒挣扎着走进西伯利亚战俘营的时候,就再也爬不起来了。上天似乎只留给德国一次机会,就一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7
  
  
  
  
   法国战役爆发前,在英国政府高层发生的一件事,值得一提。那就是英国首相张伯伦政府的垮台。特别是英国在挪威的失败,惹得许多热血沸腾的议员大为火光,并认为这是大英帝国几百年来的奇耻大辱。一位情绪激动的的议员更是引用克伦威尔解散议会时的宣言:“你们在这里坐得时间太长了,没干出任何好事,走吧,走吧,让我以上帝的名义,告诉你们,滚!”
   张伯伦就滚了,夹着他每次露面都要携带的那把著名的黑阳伞,面容惨淡的离开了唐宁街10号。作为保守党的党魁,张伯伦向英国皇室递交辞呈的同时,正式推荐了一个人,一个政治理念与他格格不入,却私交甚好的人——温斯顿.丘吉尔。这个提议,获得了英王的批准。
   1940年5月10日,那个精力充沛,性格顽倔的丘吉尔,正式替代张伯伦接任首相一职。也就是这一天,希特勒在西线发动了他那准备已久的战争,静坐了8个月的法兰西战役,终归还是爆发了。就像丘吉尔说的那样,上百万法国军队坐在长长的马其诺防线后面,把脑袋埋在沙子里,就以为能躲过这次灾难,不,德国人的复仇之战总归会降临在这些人的头上。
  
  
  代号“镰割”
   德国的军事计划,最终代号为“镰割”, 这个代号颇具深意,暗示德军像一把镰刀,要一下把敌军连根割断。这个计划在上文说过,是曼施坦因将军的产物,只不过这个物主有点郁闷,他不但没得到专利费,还被踢到前线当了一个小军长,连最终计划的讨论都无权参与。用他自己的话说:“当我曾经奋斗了许久之后,我的计划才在西战场上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个人却投闲置散地坐在德国的心脏地区中,眼睁睁的看着”。
   他不用悲伤,因为在希特勒心里,已经牢牢的记住了这个名字——冯.曼施坦因。是金子总归要发光的。
  
   关于这次法兰西战役对历史所产生的影响,我无需累述,不过在后世书籍当中,德国的军事力量显然都被神话了,成了无敌的象征。装甲洪流滚滚而来,敌人就毫无悬念的倒下了。
   是这样吗?完全相反,德国并不曾拥有绝对优势的兵力,而且,他们所能调集的兵力,甚至还不如对方。事实上,德国只有136个师可发动攻势,但是对手,包括法英荷比四国的兵力在内,相当于156个师。只有在飞机方面,德军在数量和素质上具有较大的优势。他们的坦克尤其不如敌人——德军共有2800辆,甚至这2800辆也有水分,这其中包含有大量的1号坦克,这是一种轻型坦克,或者说连坦克也算不上,因为它的炮塔上仅安装了2挺机枪,总重量为5吨(想象一下德国后来生产的接近60吨重的虎式坦克,这个比较就直观了) 本来1号坦克是古德里安将军计划用来训练坦克手的训练车辆,但在缺少作战坦克的情况之下,也只得让1号坦克出来充充场面了。而他们的对手——英法联军的坦克数量在4000辆以上。一般而言,德国坦克在装甲和火力方面都比较逊色,只有在速度和通讯方面略占上风。但德国人懂得把坦克集中在一起,让装甲师充当进攻的矛头。在法兰西战役爆发时,德军136个师当中,有10个是装甲师,虽然数量有点寒碜,但已完全可以决定整个战役的胜负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9:40: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58
   德国陆军统帅部最终敲定的“镰割计划”兵力分配如下:
   B集团军群,有28个师(3个装甲师),由冯·博克将军指挥,集结在德国北部,准备席卷荷兰和比利时,然后作为德军的右翼,向延伸在外的法国北部地区推进。第一阶段,要把法国的这个延伸在外的突出部打直,尽量压上去,能压多少,看自己的造化。主要是虚张声势,让盟军误判此处为德军的主攻方向,并吸引盟军主力往此地区集结。
   A集团军群,有44个师(7个装甲师),由一位老将军——冯·隆德斯泰特指挥,是德军挺进的主力。这是一只庞大的奇兵,它要翻阅道路险峻的卢森堡边境阿登山区,强渡马斯河,挺进法国中部平原,并绕到集结在北部盟军的背后,同B集团军群一起,围歼该区域内的盟军主力。该兵团下辖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它编有3个装甲师,几乎占了整个德国装甲师数量的1/3(可以看出希特勒对古德里安是多么的器重)
   C集团军群,有17个师,由冯·布勒将军指挥,扼守剩余的德国边境线至瑞士边界。
   剩下47个师,则作为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的后备军使用。哪个方向缺少兵力,就往哪个方向投掷。
  
  
   这个计划很美妙,几乎毫无瑕疵,但问题的关键是,这条蜿蜒曲折,被恺撒大帝称为不可逾越的阿登黑森林,现代化的机械化部队能逾越吗?这个问题,也是每次讨论“镰割计划”都无法回避的话题。特别是那些坚信步兵制胜的老将军们,他们巴不得古德里安的坦克全部瘫在路上,让自己的步兵师来打头阵。尽管装甲部队在波兰取得了如此辉煌的胜利,但步兵决胜负的观点是根深蒂固的。他们于是就千方百计的刁难古德里安。
   譬如,一次A集团军群高级军官的军事汇报,这次汇报也是A集团军群的高级军官,在战役爆发前,最后一次齐聚总理府,当面向希特勒报告自己所辖部队所要担负的任务,以及他将要如何去执行。古德里安的汇报如下:「在奉命进攻之日,我要经过卢森堡的国境,越过阿登山区,一直到色当要塞,强渡马斯河。并在那面建立一个桥头堡阵地,以掩护后续步兵渡河。 这一共需要5天的时间。」 希特勒问到“ 那么之后你又准备做什么呢?” 古德里安回答:“除非我已接到其他命令,否则第二天我就会继续进攻,最高统帅部应该决定我的目标是亚眠还是巴黎。照我个人的看法,正确的路线是应该直取亚眠,占领这个法国北部的交通枢纽,切断敌军退路。” 希特勒点了点头,没有再说什么。 这时,一位将军再也按耐不住了,他大声喊到:“好吧,第一点,我首先就不相信你能渡过马斯河。”据古德里安回忆,听了这话的希特勒脸上出现了一种莫名的紧张表情,死死的盯着他,看他怎么回答这句充满藐视的挑衅。于是,古德里安就若无其事的回答道:“无论如何,总不需要你来代劳呵!”言下之意,你来指挥我的装甲军还不够格呢。 希特勒也没再说什么,这次的汇报就在这样的气氛下不欢而散,各位将军也回到自己的部队,各自忙乎自己的准备工作去了。
  
  
   直到战争爆发的最后一刻,也很少有人相信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能获胜。那个20年前与德国对抗了4年之久,并最终拖垮德国的法兰西,怎么会这么轻而易举的就被打败呢? 每一个德国人都做好了打一场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勃劳希契元帅已为今后将要持续数年的法兰西之役,订好了蓝图。包括希特勒本人,这位在20年前,在前线同法国人打了4年交道的前下士,应该比任何人都清楚法国人的实力,以及保卫国家的决心。
   从我现在所接触到的任何资料,也可以看出希特勒对这场战役的看法:他要狠狠的打击敌人,并利用英、法两国的隔阂,从政治上离间这两个国家,直到法国政府不愿意再为这场战争再流一滴血了,到那时,法国人自然就会跪在他面前摇尾乞怜,军事上的彻底胜利,他不敢想。这位在数月之前,还在大骂勃劳希契元帅拖延军事行动的纳粹统帅,到了最后一刻,却比任何人还要胆小,在即将发动进攻时,这位不可一世的元首是那样的心惊胆战,谨小慎微。对于进攻的具体时间,也因为这种心理而几度推迟。他在5月1日确定在5月5日发动进攻,5月3日他把它推迟到5月6日,5月4日他确定5月7日;次日又把它推迟到了5月8日。最后,他终于被自己的这种畏惧心理给彻底搞烦了,5月10日,元首决定,一定要在5 月10 日发动进攻。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5月10日,“镰割计划”正式启动,一支数量空前未有的坦克部队,由德国边境通过阿登森林出发。此刻,古德里安正仰首站在装甲指挥车上,在他身后,三路延展到莱因河后面100 英里的装甲纵队,正在缓缓向西移动。当初夏的阳光洒满莱茵河两岸,耸立在尼德瓦尔德,象征着日耳曼帝国的巨大的雕像,突然出现在人们眼前。这些被民族热情感动得热泪盈眶的士兵,自发地唱起了雄壮的《莱茵河卫士》。
   人们也许还记得,26年前,在通过此地的一辆列车上,那位普通的自愿兵——阿道夫·希特勒也触目过同样的情景,唱起过同样的歌曲。时间改变,敌人却没变,26年前,日耳曼民族为威廉二世而战。今天,他们为——阿道夫·希特勒。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3 00: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