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black白夜

《春秋三百年》第2部:流浪君王晋文公--吴闲云最新作品(<吴大师讲西游>作者)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0: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51. 春秋第一贪污犯是如何戴罪求官谋升迁的?


        话说晋文公斩杀了吕省、郤芮二人,回到晋国后,大赦天下,表示对吕氏、郤氏等各大家族既往不咎。以前的两任君主,执政过于严苛,这样不好。现在要改行宽松政策了,请大家放心。
        但吕、郤各族的党羽甚众,虽然见了赦文,却更加不自在了,经过这么多年的残酷斗争,谁敢轻易相信谁啊。很快就谣言四起,不能平息。
        晋文公虽然又重新登上了国君的宝座,却整日忧心忡忡,坐如针毡。怎样才能快速整合好这个烂摊子,一时也没有好的对策。



        忽然有一天,清晨。有个叫头须的人来到公宫门外,要求见上晋文公重耳一面。
        重耳现在已经是一国之君了,不是什么平民老百姓想见就可以随便见到的,看门的门卫又不认识他,还以为是来了个上访的,所以就被门卫挡在了门外,不让进去。
        但头须执意要见,否则,他就围堵宫门不走了。
        那么,这个头须究竟又是什么来历呢?
        《左传》上说:“初,晋侯之竖头须,守藏者也。”
        头须,是晋侯之竖,“竖”是什么呢?竖就是童仆、小臣、宦官的意思。
        他以前是重耳身边跟班的一个小弟,他的工作是“守藏”。 守藏者,就是看管财库,保管财物的人。
        接着,《左传》上继续说:“(文公)其出也,(头须)窃藏以逃。尽用以求纳之。”
        当年,晋惠公追杀重耳的时候,重耳从翟国出走。刚一出城,没几天,那个管理财物的人,也就是头须,他趁着混乱,把大伙的钱财一股脑都卷跑了,害的大家苦不堪言。

        头须,就是那个时候有记录的最大的贪污犯,以工作职务之便,携公款私逃,眼都不眨一下。
        重耳想到卫国去借点路费,但卫君闭门不见;想找野人讨点吃的,又差点挨了打。所以呀,这重耳的内心深处,是恨毒了头须这个势力小人的。
        现在,晋文公熬出头了,终于当上国君了,头须则又主动跑上门,找他来了,“尽用以求纳之”。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把钱花完了之后,又来找重耳请求收留他;或者为:他用尽了钱财上下打点,以求重耳能够收留他。
        总之,他把当初卷走的重耳的钱,都消耗干净了,这一点是错不了的。
        把人家的钱卷走了,花光了,没钱用了的时候,还敢厚着脸皮,再次大着胆子,来向人家要钱花,要官做!
        这就是头须的本事!若换做一般的人,早跑的远远的,再无脸相见了。


        话说当时,晋文公重耳正准备洗头,头发已经解开,泡在水里刚一打湿,突然听说头须在门外求见,顿时勃然大怒:
        “好你个头须!把钥匙交给你,叫你去守仓库,你居然黑良心,全部盗走,让寡人当了好几年的乞丐,今天,你还来干嘛?寡人不想杀你,快滚!”
        门卫就走出宫来,把文公的话对他说了一遍,让头须快点走。
        头须听得,略一沉思,突然抬头问道:“主公,他现在正在洗头吧?”
        门卫大吃一惊:“你,你怎么知道?”
        头须笑道:“只有洗头的时候,才会低着头,躬着腰,这时他的心就跟着身子反过来了,所以他说的话就是颠倒之言,他想见我还见不到咧!况且主公能免勃鞮之罪,能容吕、郤之族,难道就偏偏容不下我吗?我有安国之策见他,你快快再去通报,他还拒绝,那我就从此消失!”
        门卫就又进去,把头须的话都对文公说了。
        文公道:“这是我的过错!”马上就整了整衣冠装束,召头须入宫相见。



        头须一进来,就跪在地上叩头请罪。
        晋文公余怒未消,还在对他当年卷款逃跑的事耿耿于怀。
        头须解释道:“居者为社稷之守,行者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国君而仇匹夫,惧者甚众矣。”
        什么意思呢?狡辩之词:
        当年,你流亡的时候,我悄悄脱离你,没跟你一起逃跑,你别生气,我这都是在帮你坚守阵地、守护社稷呀!而赵衰、狐偃之流,他们虽然紧紧跟随你一起走了,但他们不过是身不由己的奴仆而已,这十几年来,他们究竟又帮了你什么呀?有多大点贡献呀?什么都没有!你又何必要怪罪我呢?如果你一国之君和我这样的小人物成仇的话,那全国害怕你的人就不知道该有多少了!
        文公听了,默然,无语了。
        头须就问他:“主公,你虽然已经杀了吕省、郤芮这两个人,但你知道这十几年来,他们两大家族在晋国发展的势力有多大吗?”
        文公蹙了蹙眉头,苦着脸回答:“很多,很强大。”
        头须就说:“他们自知罪重,虽然你已经赦免了他们,既往不咎,但他们总还是疑神疑鬼,放心不下啊!这样终究对你不利,主公,你应该想一个万全之策出来,才好安心。”
        文公问:“计从何出?难道还像我老爸、老弟那样大屠杀吗?那一套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不想再杀人。”
        头须奏道:“臣有一计,不用杀人,可以对你好,对我好,对郤氏、吕氏大家都好。”
        文公问道:“是何妙计?”


        头须究竟出了个什么样的计谋呢?他这样说道:
        以前,我为你掌管私人的小金库时,把你的钱都偷走了,使你一度沦为乞丐,我的罪过之大,杀头灭族也还不清了,这是全国的人都知道的。
        现在,你不如再封我一个高官,还让我继续为你掌管国家的大金库,把国库的钥匙交给我掌管,这样,别人就都会说你不念旧恶,不记旧仇,有这么大的容人之量,有这么宽的海阔胸襟,自然也就群疑尽释矣!

        这头须的胆量的确够大,价钱也的确开的够高。以前只听说过戴罪立功将功赎罪的事,而身负重罪之人,还敢在君王面前漫天要价,恐怕除了他,也没几个人了。

        文公曰:“善。”就封了他一个高官,又让他去掌管晋国的国库。
        头须说,为了更快的起到效果,现在,就让我开着车,带上你,围绕着国都游行一番吧!
        文公又点头曰:“善。”
        于是,头须为文公驾车,在国人面前好好的秀了一场。
        吕、郤的党羽们见到后,都悄悄私语说:“看来,重耳果然是个不计前嫌、宽宏大量的人,连头须这样的贪污犯也重用了,勃鞮这样的杀人犯也重用了,又何况于他人乎?”
        都不再想着造反了,都想去学头须,学勃鞮,自比管仲,去向文公效力讨赏。至此,晋国十多年的动荡,这才告下一个段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52. 春秋时期立太子多为加强联盟


        话说晋文公在秦穆公的帮助之下,诛杀了吕省、郤芮后,把他的秦国夫人,也就是秦穆公的女儿怀嬴带回了晋国。
        之所以叫怀嬴,是因为她先嫁给了晋怀公为妻,就叫她怀嬴了。现在,又改嫁给了晋文公,那就叫她文嬴了。其实是一个人,这是怀嬴、文嬴名字的来历——根据老公的谥号而得名。

        跟随着晋文公来到晋国的人,除了怀嬴等五位老婆之外,《左传》里还说:“秦伯送卫于晋三千人,实纪纲之仆。”
        秦穆公又送给了晋文公三千个卫士,这一招,一举两用:既保护他,又监控他。明朝的《东周列国志》说:“以精兵三千护送,谓之“纪纲之仆”。今人称管家为纪纲,盖始于此。”
        这样,当怀嬴等五位秦国的女人来到晋国的时候,实在是威风的不得了!晋国的大臣们都跑到黄河边上去迎接,百官击鼓奏乐,称贺道喜,好不闹热!
        于是,怀嬴也就毫无悬念的当之无愧的被立为了晋国夫人。
        当初,晋献公嫁女儿秦穆姬的时候,曾经叫郭偃占卜过,卦词上说:“世作甥舅,三定我君。”
        秦穆公娶了穆姬为夫人,他就成了晋献公的女婿;晋文公娶了怀嬴为夫人,他就成了秦穆公的女婿。两国之间也就成为外甥与舅舅的关系,这就叫“世作甥舅”。
        秦穆公先送夷吾归国为君;后送重耳归国为君;现在,又诱杀吕、郤,重整山河,第二次送重耳归国为君,这就叫“三定我君”。
        没有秦穆公的扶持,就没有晋文公的现在。

        不提晋文公重耳回国后,坐稳了晋国君主之位。
        我们再来说说重耳以前在齐国的那个女人齐姜。
        当时,重耳嫁给了齐姜,成为齐桓公的女婿,荣华富贵了一阵子。但是后来,重耳离开的时候,实际上仅带走了一辆马车。
        但是现在,重耳一当上国君,齐姜就又找上门来了。这样,就到齐了六个老婆了。
        以前齐姜为什么要把重耳灌醉了送走,有人猜测其实是嫌弃他了,这也是有可能的,但重耳也是有面子的人了,不会提这些,只会说是为了国家大计,云云。
        而齐姜也说:“我当时之所以要你走,正是为了今日也!”
        再说北方的翟国君主。
        翟国君主当年收留过重耳,现在听说重耳已经做了国君,正等着他还款呢。等了好久,不见人来,一着急,他就派使者把重耳原来的老婆季隗送回到晋国,并向重耳称贺道喜。
        这样,就到齐了七个老婆了。
        文公戏曰:“当时,我叫你等我二十五年后,就可以改嫁,幸好,还没等到二十五年。”
        晋文公重耳以前还有两个老婆:徐嬴、逼姞,她们都死了。一共是九个,现在还剩七个。
        不久,麻烦就来了。
        那个翟国君主提出要求:立季隗的儿子为晋国太子。
        因为季隗和重耳生的儿子,是在翟国长大的,如果被立为了太子,将来就会对翟国有利一些。
        重耳就为难了,翟国是个小国,如果依从翟君的,那齐国、秦国怎么交代呢?如果不依从,一时又找不到好的理由。

        正在犯愁,一天,那个大贪污犯头须来见文公。问他以前生的孩子还记不记得。
        重耳回想,最早的老婆徐嬴,没有生育就死了。
        第二个老婆逼姞为他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姬欢,女孩是伯姬。不久,重耳第一次逃亡的时候,逼姞也死在了蒲城。
        所以,在重耳的印象中,以前的老婆孩子都已不在人世了。
        于是,头须就对他说,主公啊,你的儿女其实都还在。
        当年,你从蒲城逃跑的时候,你的一儿一女都还年幼,扔在蒲城没人管,是我把他们收留的呀,把他们寄养在蒲城一户姓遂的家中,每年每月的生活费,都是我偷偷寄给他们的呀。
        文公听了,大吃一惊道:“寡人还以为他们都死于兵刃之祸很久了,没想到还在?你怎么不早说呢?”
        头须奏道:“臣闻‘母以子贵,子以母贵。’当年您周游列国,又生育了几个儿女。臣不知道您想立谁为太子,所以一直不敢说。”
        文公道:“你今天不说,寡人几乎负上不慈之名!”
        于是,就叫头须来到蒲城,厚赏了遂氏,将他的子女带了回来。

        按排行算,姬欢就是晋文公重耳的长子,比其他的儿子都要大,但是他的母家没有权势,按当时的惯例,是不可能被立为太子的。
        古人立太子,就不必拼爹了,但得拼妈。
        妈的势力越大,就越有可能被立为太子。
        晋文公重耳想依靠、拉拢秦国,就必须立怀赢生的儿子为太子,可是,怀赢却没有生育。
        怎么办呢,重耳就叫姬欢认怀赢为母,一下子就解决了诸多麻烦,既迎合了秦国,又拒绝了翟国,又是他自己的长子,也为诸大臣们所认同。
        这样,姬欢也就被合情合理的立为晋国太子了。
        论年龄,排行老大为长子;论正庶,为正夫人怀赢之子。
        以嫡长子的身份成为储君,这就是后来的晋襄公。
        不过,要细推的话,姬欢这个儿子的年龄,只怕要比他这个妈怀赢的年龄还要大。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6-22 10: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53. 读春秋:晋文公为何不赏大功臣介子推?


        话说晋文公重耳回到晋国以后,开始大赏功臣。
        究竟是怎么个赏法呢?凡有功的人员,分作三等:
        1. 跟着他一起流浪的人员,为一等功;
        2. 没跟他流浪,虽在国内为官,但却暗中资助了他,辅助他回国为君的人,为二等功。
        3. 在晋文公回国之后,主动投降,来迎接他的人,为三等功。
        就是这三个标准。

        在这三等之中,又分别按照其功劳的大小、轻重,来进行赏赐。
        第一等,跟着流浪的人员中,以赵衰、狐偃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狐毛、胥臣、魏犨、狐射姑、先轸、颠颉,等等,依次分排。
        第二等,暗中资助他的国内官员,以栾枝、郤溱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士会、舟之侨、孙伯纠、祁满等,依次分排。
        第三等,主动投降迎接他的人,以郤步扬、韩简的功劳为最大;
        其他的,如:梁繇靡,家仆徒、卻乞、先蔑、屠击等,依次分排。

        晋文公对那么多功臣们的分配方案是:赐给封地,授予爵位。
        以前有封地的,承认他的所有权,并给予保护;以前没有封地的,重新划片,分给他独立的领地,成为他子子孙孙的私有财产。
        就这样,晋国被分为了N个独立小国。这就是那个时候非常流行的搞法,分封制。所谓“天子分国,诸侯分家”。

        封赏之后,晋文公颁发诏令说:“倘若还有遗漏的、没有赏到的人员,请于即日内,自己前来表功请赏。”
        当时就有一个叫壶叔的小臣说:“臣,自从在蒲城就跟随着主公您了,奔走四方,两个脚都走裂了。从来没有离开过您的左右。现在,主公您论功行赏的时候,却不赏我,难道是因为我有罪吗?”
        文公说:“你过来,寡人为你明说。
        “凡是引导我以仁义,让我肺俯开通的人,受上等赏;
        “凡是辅我以计谋,使我不辱于诸侯的人,受次等赏;
        “凡是冒着危险,冲锋陷阵,保卫我的人,又次等赏。
        “所以,上赏赏德,其次赏才,又其次赏功。
        “像你这个挑着担子,奔走劳力的匹夫,就该是最后的末等赏,马上就要轮到你了,你快排队领点钱去吧。”
        壶叔愧服而退。

        都赏过之后,还有介子推没有赏到。
        因为介子推在过河的时候,见狐偃居功自傲,变着花样向文公要赏,大为不满,他就托病不出了。所以晋文公大会群臣,也就没有赏他。
        是晋文公忘记了吗?不是的。当年,介子推把大腿上的肉挖下来送给晋文公吃了,这么大的功,又怎么可能忘记得了!真的是忘记了,那可就太没良心了。
        那么,晋文公为何不赏介子推呢?
        《左传》上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就是说,介子推没有主动去向晋文公报功请赏,所以,论功行赏的时候,当然也就没有他的份了。
        那么,介子推为什么不向晋文公报功请赏呢?是他甘于平淡,不慕富贵吗?应该不是的。
       
        当年,曾经跟随着晋文公一起流浪的人员结构,应该是这样的:
        1. 亲随系列:比如介子推(谋臣)、颠颉(武将)、头须(管钱财,后来逃走)、壶叔(管行李),等等。这些人是晋文公的亲随私人仆臣,老早之前就已经跟在文公身边很久了。他们只对文公私人负责。
        2. 依附系列:比如赵衰、狐偃、狐毛、魏犨、先轸,等等。这些人以前并不是晋文公的手下,而是晋献公手下的功臣,在权力大洗牌时,受到献公猜忌,而被迫逃亡翟国,不得已,才依附了文公,形成为一个共同的利益集团。
        因此,晋文公和介子推、壶叔的关系,从本质上说,是“老板与员工”的关系。而赵衰、狐偃则不是。
        晋文公和赵衰、狐偃的关系,更像是“老大与小弟”的关系,或说是“大股东与合伙人”的关系。
        晋文公上台之后,大搞分封制,把权力分散给各个家族,分而治之,这样一来,每个功臣就都是晋国的小老板了(股东之一)。
        狐偃就成为狐子;
        赵衰就成为赵子,(赵成子。后来赵国的祖先。);
        魏犨就成为魏子,(魏武子。后来魏国的祖先。);
        ……等等。
        两百多年后,晋国为什么被“三家分晋”?
        不是这三家的人品坏,道德坏,而是他们本身就是晋国的大股东之一,晋文公上台的时候,把他们整合到一起,临时拼凑组装成了一个大晋国。所以,他们随时一撤股,大晋国也就解体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却说当时,介子推对晋文公的这种分配方案大为不满!
        他认为晋文公没有理由这样分封,而是应该执行像晋献公、晋惠公那样的铁血政策,集权而治。走楚国的路子,强化王权,遏制分封制,才是最有利于国家集权的。
        但是,晋文公回国的时候,狐偃在船上一闹,重耳入国后,又重新大搞起分封制,把狐偃、赵衰这帮功臣们都授予了爵位封邑,这样一来,介子推就愤怒了:
        他们这些人,其实没有什么多大的功劳,却贪天功为己有,趁机盗窃了主公的权力,而主公居然糊涂透顶,还对他们大肆封赏,“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这就是介子推不满的原因所在。

        介子推主张帝国模式(集权而治);晋文公主张封建模式(分权而治)。观念上不能统一,那就无法再继续合作了。
        所以,介子推拒绝领这个赏,就是表示对晋文公分封制的强烈抗议!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宝宝寒 + 6

    查看全部评分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1: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54. 春秋时期因大赏功臣而酿成的千古悲剧

        晋文公大赏功臣的时候,介子推拒绝领赏。
        他说:“下面的人为了牟取私利,就赞美上面的过错;上面的人想要显摆政绩,就奖励下面的欺诈,如此上下相互欺骗,也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
        他的老母亲说:“你也可以去找他请赏,要个爵位啊,否则,就这样死了,怨谁?”
        介子推说:“明知道是错误的,还去效法它,罪过就更大了。况且我出过怨言,不再吃国君的俸禄了。”
        他母亲说:“那么,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
        介子推说:“没有必要了!语言,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还需要言语去装饰呢?既然我连赏赐都不要了,难道还再去显摆一下自己吗?”
        于是,介子推母子二人就悄悄地离开了都城,隐居到一座深山里去了。结庐而居,草衣寒食,从此过着孤独凄苦的日子。

        介子推走后,他的一个朋友为他打抱不平,就偷偷跑到宫门口挂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一首诗:
                龙欲上天,数蛇为辅。
                龙饥乏食,一蛇割股;
                龙已升云,数蛇各入其穴,
                一蛇无穴,不见所处。

        文公看了大惊:“哎呦,这是介子推的怨词!当年寡人经过卫国的时候,若不是他割下大腿肉给我吃,我就差点饿死了,我今天把他给忘了,真是太不应该啊!”
        晋文公就亲自带着人去寻他,怎么也寻不到,遇到一个农夫说,前几天,看到有个男的背着一个老太婆,到绵山去了。
        文公就赶来绵山,地毯式搜索,大声的呼喊,但是,介子推就是死活不肯出来。

        文公面有愠色,这介推怎么就这么恨寡人呢?他躲在山里不出来怎么办?谁有什么办法没有?
        魏犨已经不耐烦了,他想了一个馊主意说,咱们这么多人这么多天的搜索,没有任何结果,介推这家伙脾气一向倔得跟牛样,我看不如点火烧山,不信他不出来。
        心里还在暗想,害得我嗓子都喊哑了,等你出来了,看我怎么羞辱你!
        放火烧山,是当时流行的狩猎方法,在山上三面点火,只留一条路,不一会,猎物“嗖”地就窜出来了。文公想了想,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就只好点了点头。
        于是,军士们便在山前山后围着放火,火烈风猛,延烧数里,大火一直烧了三天才熄灭。
        但是,介子推终究还是不肯出来,他抱着他的老母亲,坐在一棵枯柳树下,硬是被大火活活的烧死了。
        一代大功臣,历尽千辛万苦,奔波了十九年,最后不仅没有得到任何赏赐,还被烧死了,这介子推一生,活的真是悲催啊。

        当晋文公寻到介子推母子的骸骨时,文公嚎啕大哭,都是我害了你啊,我对不住你呀。怎么补偿呢?
        《史记》上说:“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集解徐广曰:一作‘国’。)号曰介山。”
        把他就安葬在了绵山之下,把这座山改名为介山,环山一圈的领地,就封为了介国,算是给了介推一块封地。
        介子推本来就是拒绝这个赏赐的,但他死后,晋文公还是强行硬塞给了他。因为晋文公说了:“这是为了记寡人的过,以表彰善良的人。”
        介子推,本名介推,因为死后被晋文公这样一封赏,他也就被追认为一名小小型的诸侯了,赐予“子爵”。(爵位分五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
        也就和赵子、魏子等人一样,被称为介子了。(这和今天的人称呼赵总、魏总、介总,有几分类似。)
        介是他的姓;推是他的名;子,是他的爵位、级别。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称“子”的。从这之后,历史上就把他叫作“介子推”了。

        晋文公放火烧山的这一天,正值清明节的前两日。文公回到国都后,便下令全国上下,每一年的这个时候,都不得举火炊烟,只能吃冷饭,谓之禁火,也叫禁烟,或叫寒食。
        然后,文公又叫随从人员把焚烧树林时,烧焦了的残木带回去,自己做了一双木屐,也就是木拖鞋,穿在脚上。
       每当他听到走路时的呱嗒呱嗒声,就会低下头,看着木屐,睹物思人,悲恸地对着木屐说:“悲乎,足下!悲乎,足下!”
        “足下”这个词的典故,就是从这里来的,晋文公的发明。后来这种木屐传到了日本,成为小日本最爱穿的鞋子,不知道他们穿这鞋的时候,嘴里会念叨什么。
        到了第二年的清明时节,晋文公又到这里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柳树竟然死而复活,又长出了嫩条。文公坚信这棵树是介子推的英魂显灵,便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还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这就是“清明节”的由来。
     
         诗曰: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1: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55. 品春秋:封建模式与帝国模式的利弊比较


        在我们一般人的常规理解中,往往把中国历史上“从秦到清”的这两千年叫做封建社会。
        真是这样吗?
        其实,中国从秦朝以后,就进入到帝国时代,再没有封建制度了。

        那么,什么是“封建”呢?封,就是划定疆域、分配领地;建,就是建立政权,指定领主。
        天下是天子的。“天子分国”:把天下分成许多个“小国”,承包给各路诸侯们,这就叫“封土建国”。
        这块土地的最高领主就是诸侯。“诸侯分家”:再把整个小国划成若干份,分给国中的各位大夫们……
        这就是“封建”。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一种“邦国制”。

        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们不停的土地兼并战,最终,天下的土地都被秦国兼并去了。这样,秦国成为封建社会的终结者,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帝国。再不搞“分封制”那一套了,邦国消失了,变成了郡县,原先代代世袭的封建领主,变成了轮换上岗的帝国官员。
        很快,帝国模式的尝试者大秦朝,又被旧有势力的项羽推翻了,天下被项羽重新分封为十八个小诸侯王国。历史又回到了分封制的时代。
        不久,直到刘邦打败了项羽,消灭了各路诸侯后,帝国模式才基本定型。这种模式一直延续到清朝,都不再裂土封侯。

        封建模式是一种“邦国制”, 帝国模式实行的是“郡县制”。这两种模式在管理上有什么区别呢?
        西方的马其雅威利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
        世界上有史以来的君主国,统治的方法无非是这两种之一:
        一种是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诸侯来统治;另一种则是由一个君王和一群臣仆来统治。
        前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小王的关系。后者是一个大王和一群奴仆的关系。前者事实上有许多的王,而后者只有一个王。
        这两者,就好比法兰西国王和土耳其大皇帝的关系。
        法兰西国王处在一大群世袭贵族(诸侯)当中,这些贵族都拥有各自的特权、土地、和爱戴他们的人民。国王很难剥夺他们的特权。
        土耳其则只有一位皇帝统治,其余的人都是他的臣仆。他把他的王国划分为若干个“州”,派出各种行政官员到那里上任,并且可以随心所欲地调动或撤换他们。
        在管理上,后者明显要优于前者。
        前者的人民不容易听话,后者的人民很容易听话。前者的国家容易造成分裂,后者的国家则很容易维持稳定。当遭到外族的入侵时,前者很容易被打败,而要想战胜后者,则是非常困难的。
        这些,都是帝国模式(集权)优于封建模式(分权)的地方。

        下面,再来说说封建模式(分权)优于帝国模式(集权)的地方。
        首先第一个好处就是当国君的省力省心。
        他把地盘承包给你后,什么都不用操心了,你想干什么干什么,想用谁用谁,他都不管,他只管收租金。(诸侯对天子提供税赋,和战争时期提供军队兵力,基本上是这两点。)
        但集权制的君主就会有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他每天都要考虑到帝国的每一个角落,历史上还真累死了不少勤政的帝王。
        其次,分权有利于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大家都愿意为你卖命,创造效益,其实也是为了大家自己。但在集权制度下,积极性、创造性就被严重打击了,都在为你卖命,想为自己,还得偷着掖着。
        再次,当外族入侵时:前者诸侯各自为政,容易出叛徒把敌人引进来,所以败的飞快。但想完全占领,则会遇到无穷的困难,残存的贵族们又会成为无法收拾的新首领。并且占领方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中,占不到更多的便宜。
        后者集权的大帝国,虽然不容易被打败,但是,一旦只要攻克了,就会轻易的把它完全占领,从而拥有整个国家。

        封建模式(分权)与帝国模式(集权),究竟哪一种好?应该是互有优劣的。在该分权时分权,在该集权时集权,才是理论上的最佳。
        下面,我们就再来审视我们的历史:
        周武王为了战胜商纣王,就大封诸侯,下放权力,把天下划为若干个小国,大家一起推翻了商朝,快速建立起了一个大周联邦政府。
        建国之初,“分权”的威力巨大。但在过了两三百年后,这种分封制就不能满足时代的变化了,而中央集权又没形成。所以周天子既不能左右天下,又没被别人取代,这就形成了特有的“春秋乱世”。
        为什么在这种乱世中,反而会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绚丽灿烂、多姿多彩的文化呢?
        其实前面已经解释了,分封制下的人民不容易听话,思想活跃而积极,创造性会很强。一旦集权,则被约束住了。
        周天子因为没有集权,所以乱了套,又因为分权过甚,所以倒台的极慢。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周朝硬是折腾了八百多年才结束,成为历史上寿命最长的朝代。
        秦朝为了避免这种“乱世”,就强化集权制,集权是最好的管理手段,是不容易把他被打败的,但一旦被攻克,他就一夜之间轰然坍塌掉了,没有人会留恋。所以秦朝成为历史上的短命王朝。
        项羽、刘邦,都是集权制发源地的楚国人,为了推翻秦朝,他们采用了在扩张期威力最大的分封制,很快就把大秦朝给瓦解了。接下来,中央集权,项羽没有做好,而刘邦做好了,所以天下就是刘邦的。
        发展与稳定似乎总是矛盾的。新生的,总是会“分化”掉旧有的;一旦它悠久了,又走向“聚合”。

        因此,我们可以说:
        “分权”的优点是便于向外扩张,“集权”的优点是便于对内控制。
        “分权”的发展性、开拓性最好,“集权”的稳定性、约束性最好。
        “分权”最适合于打天下时的创业初期;“集权”最适合于得到天下后的成熟期。
        “分权”是最好的营销方式,“集权”是最好的管理手段。

        我们现代企业中能够横空出世突然做大做强的,都是分权给各位代理(诸侯),让他们有特权去独霸一方,快速抢占市场;而一旦强大了,又会变着法儿收回曾经下放的权力。道理是一样的。

        好了,现在,让我们再回到春秋时期的晋文公时代。
        晋文公上台的时候,他自己的势力其实非常孤单,集权而治搞不了,强行搞,就是晋惠公父子的下场。
        所以,在晋文公的创业初期,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分权而治。我们看到,晋文公大肆封赏了那么多的功臣,真是因为他们有功吗,不是,而是晋文公的一种策略需要。
        于是,晋国很快就被他整合成了一个强大的(管理松散的)“联合体”。同时,在客观上,晋文公也成为了维护封建制度(分封)的中兴之主,后来终于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霸主。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3 21: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56. 周天子王室里的烦恼家务事


        我们先来看一下东周的世系:
        东周的第一任天子是周平王(姬宜臼)。他在郑国的帮助下,迁居中原,定都洛阳,历史从此进入到了“春秋”时期。
        周平王在位51年才去世,这个时间是非常长的。他的太子当时被押在郑庄公那里做人质,回到朝廷,继位当王的时候,就病死了。于是,周平王的孙子姬林接位,这就是周桓王。
        周桓王的儿子是周庄王(姬佗);
        周庄王的儿子是周僖王(姬胡齐);
        周僖王的儿子是周惠王(姬阆);
        周惠王的儿子好几个,长子是姬郑,还有个幼子叫姬带。

        周惠王晚年,宠爱小妾惠后,准备废掉太子姬郑,改立惠后生的庶子姬带。
        姬郑没有靠山,就想借助齐桓公的势力上台。公元前652年冬季,十二月的时候,周惠王一病不起,呜呼哀哉,驾崩了,太子姬郑害怕他老弟姬带发难,夺走他的王位,便严密封锁了周惠王的死讯,秘不发丧,同时派出快马,赶到齐国,通知了齐桓公。
        公元前651年春,齐桓公召集天下诸侯,出兵洛阳,终于将太子姬郑推上了天子的宝座,这就是周襄王。
        周襄王姬郑上台之后,才向天下宣布了惠王的死讯。这个时候,王弟姬带才知道一切都迟了一步。
       
        姬带没有当上大王,心中很不服气。
        按照当时的惯例,虽没继承大统,但父亲留下的遗产,兄弟几个总该都得有份,所以,他就分到了一份土地——“甘国”(今河南洛阳市南),号为“甘公”,意思大概就是甘愿在此的领主。
        史书上对他的称呼有很多种:叔带、太叔、大叔、大叔带、甘公、甘公带、王子带,等等,都是他。
        两年后,不甘失败的甘公带以王子的名誉,邀集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等部落的戎族以及伊、雒的戎族,一同攻打京师洛阳,讨伐他哥周襄王。
        他们在攻破了王城,大闹了京师之后,又一把火焚烧了洛阳东门,然后扬长而去。这一年,他21岁,也和晋国的公子重耳一样,背井离乡,流亡天下去了。后来他也流落到了齐国。
        甘公带这一走,就是11年。他的母亲也就是惠太后,整日以泪洗面,哭着向周襄王求情,希望他能原谅弟弟,网开一面。
        周襄王的大夫富辰也劝他说,你们毕竟兄弟一场,只要他能悔过自新,不再反叛,您就应该把他召回来,免得失了王室的尊严,让天下人看笑话,多不好。
        于是,周襄王同意了,赦免了甘公带,召他回朝。
        公元前638年,也就是晋国公子重耳离开齐国的那一年,甘公带也离开了齐国,回到京师洛阳。这一年,他已经是32岁了。

        第二年的时候,已是年过五旬的周襄王,他的夫人去世了,他就又娶了一位小妾。叫做叔隗,乃是翟国君主的女儿。
        翟人部落里有一首歌唱道:“前叔隗,后叔隗,如珠比玉生光辉。”
        是说翟国有两个叫叔隗的美女,一个是翟国俘获的赤狄中一支小部落里的美女,另一个则是翟国君主的亲生女儿。
        前者,早已嫁给了赵衰为妻;后者,尚在闺中,还没嫁人。
        周襄王听说美貌,就派人出使翟国,想把他娶回来,立为王后。
        这时,那个大夫富辰又劝周襄王说,不可!您以天子之尊,下配夷女,恐怕不太合适,以后翟国必有窥伺之患。
        襄王不听,娶回叔隗,立为了王后。

        并不是所有的老头都有重耳那样的艳福。这个新来的隗后,就非常讨厌周襄王这个糟老头子。
        隗后原先在翟国的时候,喜欢骑马射箭,翟君每次出猎,她都会跟着将士们驰逐原野,全无拘束。如今嫁给了周王,居于深宫,就好比笼中之鸟,槛内之兽,很不自在。
        所以,她就吵着闹着,要出去射猎。周襄王宠爱于她,百依百顺,也就只好同意了。
        谁料到,这一射猎,就射出了鬼。
        就在这次射猎的时候,美貌的隗后认识了年轻的甘公带。这甘公带和襄王可不是一个妈生的,偏偏他长的最帅,玉树临风潇洒倜傥,并且还非常的强壮。。。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9:35:12 | 显示全部楼层
    57. 发生在周天子眼皮底下的一场奸情


        周襄王十分宠爱新娶来的隗后,对她言听计从。
        隗后嫁过来不久,闷得慌,她说,我想到外面去打打猎,散散心,周襄王马上就安排太史挑选了一个吉日,带上朝中文武,陪着她一起到北邙山去狩猎。

        到了狩猎的这一天,周襄王为了取悦隗后,以显摆他的富有,就当着所有贵族高官们的面,宣布说:
        “以中午12点为准,凡是抓住三十只动物的,赏越野车三辆;抓住二十只动物的,赏轿车二辆;抓住十只动物的,赏面包车一辆;不足十只的,无赏。”
        (古书上得字,写的很难得认,分别是:“軘”车、“車童”车、“車巢”车。)
        周襄王是历任天子中比较有钱的一个,因为在很久以前,他就请教过最会赚钱的管仲,管仲曾经为他策划了一起“青茅井喷”事件,让他在三时间天内就获暴利相当于七年的收入。

        却说当时,王子王孙、大小将士,无不争先恐后,各逞其能,飞鹰走狗,击狐伐兔,都想获得大王的厚赏。
        到了正中午的时候,诸将都把各自的猎物献了上来,或一十,或二十,其中,只有一个人所献的猎物,超过了三十之外。
        襄王大喜,当即赏赐那人三辆豪车。隗后坐在襄王旁边,看的呆了,只见那人生得仪容俊伟,一表人才,射艺不凡,才貌出众。就问襄王,这人是谁?
        襄王得意地向隗后介绍说,这就是寡人的弟弟,甘公带,也就是王后你的小叔子呀。

        各位的赏赐都分完了。
        隗后对襄王说,现在天色尚早,想自行去山中打一围,以健筋骨。
        襄王本来就想取悦隗后,怎好不准奏呢,即命将士们重整围场,又叫左右准备辂车,以待护驾。
        车都准备好了,隗后说,在这山中,车不如马。妾以前在翟国时,习惯了驰马,请于王前一试。
        襄王又叫人备马。问道:“谁会骑马?保护王后。”
        不料,中原人都不善骑马,个个面面相觑,无人敢应。
        只见一人上前奏曰:“臣,当为王后娘娘效劳!”众人视之,乃王弟甘公带也。

        于是,甘公带骑着马儿,陪着王后,入山去了。
        王后打马先行,甘公不离左右。王后要在甘公面前施逞精神,甘公亦要在王后面前夸张手段。正所谓:未试刀箭,先试跑马。
        王后将马连鞭几下,那马儿腾空一般去了。甘公亦跃马上前,转过山腰,王后突然将丝缰勒住,夸奖甘公道:“久慕王子大才,今日方才得见!”
        甘公在马上欠身道:“臣乃学骑,不及王后万分之一!”
        王后说:“太叔,你明早可到太后宫中问安,妾有话对你讲。”
        话未说完,周襄王的车驾随从侍女们,已经跟过来了。甘公轻轻点头,驰马而去,隗后以目送情,各自勒马而回。恰好山坡下,赶出一群麋鹿来。
        太叔甘公带左一箭,射麋,右一箭,射鹿,两箭射中了两头。隗后也射中了一头鹿。众人喝采一番,抬着麋鹿而回。
        襄王大喜道:“王后辛苦!”
        然后,将所射之一麋二鹿,烧烤了,由周襄王颁赐给群臣们,大家欢饮而散。

        到了第二天,甘公带先入朝中,拜谢了襄王的赏赐。然后又来到惠太后的宫中,向他母亲问安。
        这时,他嫂子隗后已经先在那里了。
        这隗后乃是狄人女子,从无礼仪约束,当即便与甘公带眉来眼去,两下意全,遂私合于侧室之中。
        男贪女爱,极其眷恋。临别之时,两个依依不舍。
        王后对甘公嘱咐说,想见我时,还来此处相会。
        甘公说:“只恐王兄见疑。”
        王后咯咯笑道:“妾自能周旋,你怕他作甚!”

        于是,从这之后,甘公带就变的非常孝顺,经常入宫来向他母亲问安。而隗后也是非常的孝顺,经常入宫来向他婆婆请安。
        惠太后的宫中,就成为她们二人幽会厮混的绝佳去处,哪个吃了豹子胆敢管到这里来?
        一来二去,时间一长,也就终于被惠太后发现了。
        但因为这惠太后是甘公带的亲妈,毕竟只是周襄王的后妈。所以当然就要向着自己的儿子了。
        当老太婆发现了她们的奸情之后,反而还交代宫人们:“闲话少说。”
        而宫人们也想,这太叔是太后的爱子,周王的年纪大了,已经五十多了,一旦驾崩,还不是太叔为王?管他那么多作甚!
        于是,这隗后与太叔的奸情,大家就渐渐地都知道了,只瞒住了周襄王一个人。(自古奸情都只瞒得住一个人。)所以史官讥讽襄王不该召太叔回来,自惹其祸,叹曰:襄王真是梦中人!

        甘公带与隗后私通之后,走得路熟,做得事惯,渐渐地就觉得老是进宫问安,太麻烦了。他就干脆躲在太后的宫中,不出去了。经常是一连多日藏在那里,等他嫂子过来。
        有一天,甘公带又在他母亲的宫中开怀畅饮,不觉醉了,狂荡不已,而这时,隗后还没有过来。
        宫中有个叫小东的婢女,长的颇有几分颜色,甘公带淫心顿发,他就一把将小东按住求欢。
        小东害怕隗后,不敢相从,就慌忙把衣服脱了,裸身而逃。甘公带大怒,拔剑追赶。小东怕被他杀了,就竟直跑到了周襄王那里,叩门哭诉,说太叔如此如此,恁般恁般,“他如今还在宫中等着王后啊。”
        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周襄王听了大怒,“岂有此理!”寡人是天下的共主,这一对狗男女真是色胆包天,竟敢给寡人带绿帽子!
        当即从床上一跃而起,取了床头的宝剑,就要赶过来亲手杀了太叔。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9:35:41 | 显示全部楼层
    58. 春秋时期因奸情败露引发的宫廷政变


        话说周襄王从床上跳下来,打着赤脚,提着宝剑,要来杀他弟弟太叔带。
        怒气冲冲地刚走了几步,忽然转念一想,不好,不好,冲动是魔鬼,我还要再仔细考虑考虑。
        这太叔乃是太后的所爱,我若把他杀了,外人并不知道他犯了什么罪,难道寡人的老婆和他私通了,还要昭告天下吗?不知道的人,必然要说是我不孝,想谋害弟弟和后妈。
        况且,况且这弟弟的武艺高强,身手了得,个头又大,又正值年富力壮,我这一把年纪了,是他的对手吗?倘然杀不过他,万一有个闪失,寡人将如何是好?……
        唉,忍!
        不如暂时先忍了这口气,待日后捉奸捉双,有了真凭实据,再来处置。
        于是,周襄王叹了口气,把宝剑扔在地上,又转身回到寝宫,把被子蒙在头上睡了。

        却说太叔带自知心虚,他什么也顾不了啦,由于害怕,就慌忙连夜逃出城去了。上次也是这样,在宫中胡闹一场,然后扬长而去。
        第二天早上,周襄王带着人来到惠太后的宫中,抓了几个宫女侍从审问,一审就把丑事都交代的清清楚楚。襄王大怒,由爱生恨,将隗后打入冷宫,把门反锁了起来,只从狗洞里送饭进去。
        从此,隗后孤孤凄凄,生不如死。
        而周襄王的后妈,那个老太婆惠太后,经此一吓,把胆都吓破了,自此一病,再不能起床。
        再说太叔带仓皇而逃,这一次,他逃到了翟国。把隗后被贬的事跟翟君添油加醋的说了一番:
        只因王后在我母亲宫中请安,和我说话的时间稍长了一点,就被宫人们诬谤,那周王轻信了谣言,忘亲背德,无义无恩,竟然将王后贬入冷宫,又将我逐出境外,我现在是有家不能归,有恨无处泄……
        翟君一听,勃然大怒:“好你个周天子!你敢虐待我的女儿,我非把你赶下台不可!”
        于是,翟君借给了太叔五千骑兵,让他回去报仇。又邀集了其他狄人部落的兵马,一起随着太叔去讨伐周王。大伙商量好了,杀入王城,扶立太叔为王,救出王后,仍以她为国母。

        周襄王听说他的弟弟勾引狄兵杀过来了,慌忙率战车三百乘,出城迎敌。
        可惜,天子的战车只是个花架子,不经打,几个回合下来,就被狄兵杀的落花流水,抱头鼠窜。
        周襄王输的连连叹气:“太后病的厉害,我不能再打了,再打会把她气死的,寡人我,还是退位吧,我退位了,太后好安心养病。”
        这时,大夫富辰说:“大王,狄兵来势猖狂,就让我掩护你出城去吧,你只要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住下,天下的诸侯们,自然会赶来救你的。”
        周襄王问:“你挡得住吗?”
        富辰说:“大王,我屡次劝谏你,你都不听,到了今天这个局面,我如果不挺身而出,决一死战,你会认为我还在怪你。”
        说完,富辰就带着他的族人,扑了上去,拖住狄兵,大战多时,最后身受重伤,力尽而亡。和他一起战死的亲属们,有三百多人。
        在富辰的掩护之下,周襄王打开城门,怒吼一声道:“让领导先走!”就慌不择路的逃亡而去了。

        于是,太叔带率领着狄兵,攻占了王城,成为这里的新主人。
        太叔带进城之后,先打开冷宫,放出隗后。然后再来到惠太后的宫中,惠太后已经病的不行了,就在她生命的最后一刻,见到儿子终于又回来了,喜之不胜,一激动,就带着满面的笑容而气断身亡了。
        太叔带先不管他母亲的丧事,就在宫中与隗后把酒言欢,通宵达旦。欲寻那个告密的小东杀了解恨,而小东害怕,已经先投井自尽了,呜呼哀哉。
      第二天,太叔假传太后的遗命,册封自己为新的大王,又以叔隗继续为王后,临朝受贺,诛杀奸臣,封赏功臣。打开府藏,犒劳狄军,然后才为太后发丧。
        就这样,太叔姬带,终于打跑了他哥,成为了新一任的周天子。

        再说周襄王逃出了王城,慌不择路,夺命狂奔,一口气也不知道跑了多少里,人员也跑散了不少,直到感觉没有追兵了,才叫停车。
        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这个地方十分荒凉,没有宾馆,没有旅社,只寻到一所茅草屋。
        周襄王上前叩门,询问乡间土人,这里是什么地方?能不能在此借宿一晚?
        土人开了门,见他气度不凡,上下打量着说:“这里是郑国的地界。你们是从哪儿来的?要到哪里去?”
        周襄王说:“从洛阳来的。”
        土人又问:“洛阳?那你——官居何职?”
        周襄王说:“我,就是周天子也。因朝中兵变,逃难到此。”
        土人大惊!慌忙跪在地上,叩头谢罪道:“我家二郎,昨天夜里梦见一轮红日照在草堂之上,今天果有贵人降临。”然后回头大喊一声:“二郎!快杀几只鸡来!”
        襄王问他:“二郎,是什么人?”
        土人回答说:“二郎,是草民的弟弟,后妈生的。与草民一起住在这里,一起耕田种地,以奉养后妈晚年。”
        襄王叹曰:“你农家兄弟,如此和睦。寡人贵为天子,却反遭母弟之害,寡人命苦啊,和你比起来,真是差远了呀!”
        说着说着,不觉凄然泪下,失声痛哭了起来。

        大夫左鄢父在旁劝道:“大王,你哭什么,你看本朝先祖周公,周公该是有名的大圣人、大贤人吧,即便他在世的时候,也同样避免不了骨肉之变,兄弟相残,还不是你杀我我杀你。所以大王,你不必伤心,现在要做的是,快点昭告天下诸侯,诸侯们自然会来救你的。”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12 19:36:12 | 显示全部楼层
    59. 古人在面临重大决策时为何会寻求占卜?


        话说天子周襄王被他老弟甘公带杀出了王城,逃难来到了郑国的一处荒野之地(当时叫作“汜邑”)。
        稍作安顿之后,周襄王亲自写了诏书,叫人分头送到郑国、卫国、陈国、宋国、鲁国、齐国、秦国、晋国等等诸侯那里,叫他们快点带兵来救大王。

        诸侯有对天子提供兵役的法定义务,所以大家都还得为他出兵。
        郑文公最近,他来的最快,一边暗暗坏笑,一边亲自过来慰问,他专门在这里搭建了一个临时办公的茅草棚,给大王居住。(因为周襄王落难于此,所以这个地方,后来就叫做襄城县了。)
        各个诸侯国的国君们,也都陆陆续续的从四面八方赶过来了。
        卫文公没来,因为卫文公已经病的不行了,三个月后他就死了。
        秦国接到消息后,秦穆公显得有些犹豫。
        一是为了天子的家务事而费力,可以看见的好处并不大。
        二是从秦国到周朝之间的东方道路还没有完全打开,这里还盘踞着一些小有实力的戎族、狄族的部落,对秦国有一定的阻碍。
        怎么办呢?他就准备派兵渡过黄河,从晋国过去。这就是秦穆公控制了晋国的好处,秦兵纵横在晋国的土地上,就像在自家的地盘上一样自由,可以畅通无阻的直来直去。
        再说消息传到了晋国以后,晋文公比秦穆公更加犹豫了。
        究竟是去?还是不去?晋文公他完全拿不定主意了。
        如果不去,是没有好处的,只会失信于天下,得罪于大王,对他这个刚刚成为诸侯的人来说,是很不合适的。
        如果去了,也是没有好处的,能不能打败甘公带?有没有必要和他成仇?这些都是不好说的。再者,刚刚当上了晋国君主,国内还非常不稳,此时出兵,万一晋国又乱了咋办?
        所以,经过多方面的权衡,去和不去都是有风险的。

        这时,他手下两位最重要的谋臣都开始极力劝说他了。
        赵衰说,应该去,这是必须的。
        “求霸莫如入王尊周。周晋同姓,晋不先入王,後秦入之,毋以令于天下。方今尊王,晋之资也。”什么意思呢?
        要想成为霸主,不如尊敬天子,护送周王回京。周、晋是共同的祖先,一样的姓,如果晋国不抢先护送周王回京,而落在了秦国后面,将来就只会更加被动了。今天尊敬周王,就会成为晋国明天的资本。
        晋文公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又去询问狐偃。
        狐偃也说,应该去,这是必须的。
        当年齐桓公称霸就是通过“尊王”这一套成功的。况且晋国这些年老是换国君,百姓习以为常了,不知道有君臣大义。主公应该借着这个机会去讨伐太叔带的罪行,让百姓知道君主是不能随便换的。
        扬名立万,光宗耀祖,都在此一举。赵衰、狐偃一致认为应该去。
        但晋文公还在犹豫,周襄王打得过他老弟甘公带吗?万一如果打不赢,甘公带就是天子大王了,这以后还如何相处呢?
        所以,晋文公一直顾虑重重,拿不定主意。
        怎么办呢?他就和他老爸晋献公当年一样,把晋国的那个最高明的占卜大师郭偃(太卜偃)找来求教。

        古人在遇到重大决策的时候,总喜欢求神问卜,听凭天意,今天的人似乎觉得他们迷信的有点可笑。
        那么,通过占卜来做决策,真的是迷信吗?
        表面上看,是的。但这里面,其实有着很深很深的道理。
        古人说的好,“卜以决疑”。占卜是用来解决疑惑用的,有疑问,有着无法解决的疑问,才会通过占卜来定夺。如果没有疑问,那就完全用不着了。所谓卜以决疑,无疑则不卜。
        当国君想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如果他自己一个人已经想好了,已经决定了,(无疑了),那么,他就没有必要再去和任何人商量,直接执行就是了。
        如果拿不定主意,就会找国中的大夫贵族们一起小范围的商量,商量之后,有了主意,决策也就出来了。
        如果还是没有主意,无法决策,就会再将国中的一些老人、智者、专家们聚集在一起扩大范围商量,商量之后,有了主意,决策也就出来了。
        如果还是没有主意,无法决策,那怎么办呢?
        也就是说,无论怎样选择,可以看得见的,可以算得到的利弊关系始终都是差不多的。这样决策,是这样一种利害关系;那样决策,又是那样的一种利害关系,两者不相上下,根本无法定夺。
        如何是好?从现代博弈论的观点来看,理论上应该是“随机选择”,随便选一个,反正概率上是差不多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与条件之下,古人才动用占卜师,问天打卦,参考一下冥冥之中上天的意见,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如果大事小事动不动就不假思索的去求神问卜,那简直就是愚昧透顶了。)

        所以,在晋国究竟出不出兵的这个问题上,晋文公综合了许多意见之后,依然找不到合适的答案,伤透了脑筋,那他就叫太卜偃占卜,看看天意如何,上天说出兵,那就出兵;上天说不出,那就不出。
        这是最终极的决策,一锤定音。
        太卜偃不愧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占卜大师,他的预测,不仅使得新上台的晋文公快速获得了发迹的“第一桶金”,并且也奠定了晋国将来百年霸业的基石。
        话说当时,太卜偃烧了乌龟壳之后,龟甲上就啪啪啪的出现了一些奇怪的裂纹。这些裂纹,就是对该事件的预兆与提示。
        太卜偃看了,为晋文公解读并翻译这些裂纹说:“大吉!此为黄帝战于阪泉之兆。”
        今天的王,就是古代的帝,古时候,黄帝与叛军交战,三战,然后得其志。虽然叛军骁勇善战,但最后的胜利方却是“帝”。
        所以,主公,您就别再犹豫了,快快出兵吧!把宝全押在周襄王这边,才是最正确的做法,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太叔带的失败,您在这个时候赶过去,就正好可以获得这一大功劳!
        说好了听天意是一锤定音的。但晋文公还是疑信参半:“寡人何敢当此!我怎么还是有点不太放心啊。”
        再怎么办呢?晋文公就又像他老爸晋献公当年一样:“郭偃,你就再改用《周易》为寡人算上一卦吧,也或许又是另外一种结果呢?”
        太卜偃就又用《周易》起了一卦,卦得:离上乾下《火天大有》,第三爻动,变为离上兑下《火泽睽》。
        断曰:“《易经》上卦辞说‘公用享于天子。’您这一战,不仅成功,还有意外之喜,将会得到天子的格外赏赐!没有比这一卦更吉利的了。乾为天,离为日。日丽于天,昭明之象,天子的恩光炤临晋国,您还有什么好疑惑的!”

        晋文公这才大悦,既然天意如此,那就决定了:出兵勤王!
        当时,晋国是个只有两军的中等诸侯国,所以他就把兵力分为左右二军,以赵衰为左将军,魏犨辅佐;以郤溱为右将军,颠颉辅佐。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4-10-12 08:00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发表于 2012-7-16 21: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晋文公称霸之前是如何快速发迹的?


        周襄王落难的时候,诸侯们都从四面八方赶来救他。
        晋文公决定发兵了,但他担心秦国抢功,将来更加受制于秦穆公的掌控,他就暗暗贿赂附近的狄、戎各族,让他们从中作梗,阻碍秦国,所以秦穆公这次只派了较少的兵力过去了。

        各路诸侯们都带着自己的军队出发了,浩浩荡荡地去讨伐篡位的太叔带。
        晋文公下了重注,投入了所有的兵力,他让右军郤溱去攻打叛军,让左军赵衰去汜邑迎接周襄王。
        周襄王于夏天的四月丁巳日,又重新回到了王城洛阳。
        各路兵马一起攻破了城门,杀进城来,太叔带慌忙扶着隗后上车,准备逃亡狄国。
        守门的士兵不准他们离去。太叔带是个善战之人,仗剑砍倒了数人后,夺门而走,却被魏犨追上,大喝一声道:“逆贼走哪里去?”
        太叔说:“你放了寡人出城,异日必有厚报。”
        魏犨不肯,太叔大怒,两个挺剑相斗,最后被魏犨跳上车来,一剑将太叔斩杀了。可怜太叔带自立为王仅几个月,没有谥号,所以就被叫作了“周废王”。
        那个年轻美貌的隗后,也被魏犨擒获了,捆绑起来。
        魏犨不知道留下她来还能干什么用,所以就喝道:“此淫妇也!留她何用!”叫士兵乱箭攒射。可怜如花隗后,今日死在了万箭之下。
        右将军郤溱见魏犨连杀了周襄王的弟弟和老婆,大惊道:“为何不押送到天子那里,等宣判了之后再正法呢?”
        魏犨说:“天子怕被后人议论,不想承担杀弟的恶名,所以才借我们的手来除掉她们呀,我们当然要快杀方能遂天子之意!”
        郤溱听了,叹息不已,就把太叔带和隗后的尸体合葬在了神农涧之侧。

        叛乱平息了。
        在各路勤王的诸侯中,这次只有晋文公的投入最多,功劳又是最大。周襄王重临君位后,就要论功行赏。
        一切都和那个太卜偃的卦象相合。最后的胜利方就是襄王;功劳最大的就是晋文公;天子要请文公吃大餐,并且还要重赏!
        那么,晋文公得到天子的重赏,是怎么赏的呢?
        《左传》上说:“与之阳樊、温、原、欑茅之田。晋于是始启南阳。”
        周天子襄王为了报答晋文公为他复位的功劳,就在他的地盘中割了四个大邑,大大小小一共八座城池,封赏给了晋文公。这一大块地盘都在王城洛阳附近,太行山的南边,所以就叫做南阳。
        晋国获得了南阳这块地盘之后,也就打通了从山西挺近中原河南的通道。
        这的确是个意外之喜。晋文公不仅在诸侯里面立了威,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了巨大的实惠,这可比齐桓公强多了。
        当年,齐桓公扶助周襄王登临君位的时候,还没割什么地,只是封了他个诸侯霸主的称号。而现在,晋文公却实实在在的得到了一大片的土地。

        但是,晋文公要想真正得到这些地盘,其实也没那么容易。这八个城邑的人都很傲气,因为一直都在天子脚下,根本就不服新来的山西老板。
        尤其是原城的领主原伯贯,他以前是周天子的卿士(相当于宰相),身份地位比晋文公还要高。他带领着全城的百姓,坚决抵抗,誓死不降,不放晋军进城。
        原伯贯把晋文公描绘成杀人不眨眼的魔王,百姓们都信以为真。
        晋文公的军队到了之后,见不易拿下,就叫士兵们把原城围困了起来,然后说:“城里的人听着!天子已经把这里划给我们了,你们不想投降,就请把城门守好,我们马上就要攻城了,如果三天攻不下来,我们便退兵回去!”
        于是,原城的士兵都做好了充分的抵抗准备,打算奋战三天三夜,拼个你死我活。
        但奇怪的是,晋文公把原城围困了之后,却迟迟不肯攻城,原城的士兵越来越疑惑不解,晋军究竟会在什么时候发起进攻呢?
        就这样等啊等,一直等了三天,都没有进攻。城内的人开始摇摆不定了,晋军好像没有我们老大说的那么残忍呀,更像是一支仁义之师,不如,我们明天开城投降吧,反正天子已经把我们都转手卖给了他,迟早还是他的。
        第三天的晚上,晋文公宣布说:“三天的期限已经到了,攻不下城,明天撤军,我说过的话一定算数。”
        文公的大臣们都很不甘心,纷纷劝说:“再多围一天不行吗?咱们好不容易才打到这儿。”
        文公严肃的批评这些目光短浅的人:“民无信不立,信誉这个东西是非常的重要,当官的不讲信用,老百姓还会听你的吗?为了这点地盘而失掉信誉,那亏的才是真正的无形资产啊。”
        说完,第二天一大早就领兵撤退了。城头百姓看到这一幕,都说:“晋侯宁愿失城也不失信,这才是一个靠谱的好老板啊!”
        于是大家纷纷跑下城来,原伯贯见民心已失,只好打开城门,也跟在后面追了过去,赶上晋军,表示愿意投降。
        文公大喜,命令大队人马就地驻扎,自己只带着几个近臣,返回原城,一路上百姓携老扶幼,夹道欢迎,争相来看晋文公,都纷纷称赞他是“齐桓公复出也!”
        晋文公暗叹道:“唉!这个世道,为了获得信誉,居然还要靠着诡诈的伎俩。”
        至此,原城百姓归顺了晋国,不久,整个南阳也已平定了。

        晋国以前亏给秦国的河西八城,虽然不方便收回,但现在却从天子那里赚到了南阳八城。版图扩大了,填平了以前的亏损。就这样,晋国的实力又重新回到了他老爸晋献公鼎盛的时期,国力大大增强了。
        但烦恼还是有的,秦穆公依然像吸血的蚂蝗一样,紧紧的盯着他不放。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7: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