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慵懒 2024-10-12 08:00 |
---|
签到天数: 95 天 [LV.6]常住居民II
|
楼主 |
发表于 2013-12-3 10: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9. 唐版空城计
李世民、长孙顺德、刘弘基三人的征兵工作开展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的时间,就有近万人来投军。李渊把新招募来的士兵全都交给长孙顺德和刘弘基二人统带,这就越发加重了王威的疑心:新兵训练工作应该由鹰扬府(相当于今日的武装部)主抓,为何要交给刘弘基和长孙顺德这样的编外人员?
恰在此时,他的拍档高君雅从抗突前线回来了,王威便去找高君雅商量。高君雅的智商显然要比王威高一些,他断定,李渊这厮要造反了。王威听了,大吃一惊,但仔细想想,的确是这么回事儿。哥俩儿头碰头地商量了一番,决定先发制人。
可巧,眼下就有一个现成的机会。这一年初,晋阳一带地区遭受了罕见的春旱。作为一方父母官的李渊宣布将于近日去晋祠祈雨。王威、高君雅商定:就利用李渊到晋祠祈雨的机会,率兵逮捕他。
把计划定下来以后,这两人才意识到这个计划有一个绝大的缺陷:兵从哪里来?他俩都是副职,未经主官批准,无权调动一兵一卒。还是高君雅脑子快,灵光一现,想到了一个人——晋阳乡长刘世龙。身为乡长的刘世龙有权调动民兵,而民兵和李渊的隶属关系薄弱,正好可以为他二人所用。
于是,哥俩儿便来找刘世龙。刘世龙听了,把胸脯拍得哐哐响:“二位大人,你们就把心放到肚肚里吧!为国除贼,我刘世龙义不容辞。”王威、高君雅十分满意,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他们做梦都不会想到,刘世龙扭头就将这件事情报告给了李渊。
李渊一听,先是一惊,继而又乐了。好啊,正想着怎么办你们呢,你们自己倒送上门来了。世民何在?
第二天一大早,李渊便派人去召王威和高君雅,说是要开抗突紧急会议。军情大事,二人不敢怠慢,匆匆赶来开会。
正在商谈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上访户——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吵着闹着要告状。李渊就让王威去接状。岂料,刘政会不给,还振振有词地说:“我告的是王威和高君雅,状纸只有唐公可以看。”王威、高君雅当时就懵了,什么情况。
李渊佯作惊讶:“不会吧,居然会有这种事儿?”他接过刘政会的状纸,上面就一行字儿:“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潜引突厥入寇。”李渊“震怒”,将状纸扔给王威。
王威看了,大吃一惊,赶忙辩白:“大胆狂徒,居然敢陷害朝廷命官?”
李渊冷笑道:“真是陷害吗?”
王威还想分辨,高君雅伸手拽住他,冲他摇了摇头。两人索性不做辩解,一同下堂而去。
还未到门口,李世民已经带人拦住了去路:“两位大人,请配合我们调查。”
王威、高君雅被当场拿下。
王威、高君雅潜引突厥入寇?老李当初也就是指使刘政会随口说说,没想到,突厥人居然真得来了!
就在王威、高君雅二人被下入大牢两天后,突厥大军突然出现在晋阳城下。事发突然,晋阳守军猝不及防,竟被突厥先锋部队突入外城。好在突厥人摸不清城中虚实,不敢多做停留,很快就撤了出去。否则的话,中国历史上就不会有唐这个朝代了。
能不后怕嘛,老李惊出了一身冷汗。待突厥人撤出城后,他立即调拨部队,“勒兵为备”。老李登上城楼这么一看,我勒个去,城下白乎乎(突厥人尚白)的全是突厥的精骑,人数绝不在五万以下。
说怪也不怪,自刘武周举马邑诸郡归附后,始毕可汗估摸着晋阳孤掌难鸣,便派二弟俟利弗设统率精骑南下,偷偷袭取晋阳。李渊这些天一直忙于应对王威、高君雅二人,竟然把始毕可汗这个心腹大患给忘了,于是就有了刚才这一出。
裴寂等人立即劝李渊关闭城门。岂料,李渊略一思考,竟然传令:将全部城门都打开。
那年头,罗贯中还没有出生呢。所以,俟利弗设的脑中完全没有空城计的概念。眼见各处城门洞开,他心中不由犯了嘀咕:李渊这个老东西卖的是哪壶药?不过,虽然心中有些虚,但俟利弗设似乎要比司马懿谨慎得多,转而求其次:围而不攻。
李渊见俟利弗设没有上当,心中暗自着急。他派大将王康达率千人出战。岂料,王康达等人还没冲到突厥大营前,就被对方一次齐射给射没了。
“事实”胜于雄辩,全体晋阳人民一致认定,王威和高君雅二人确实是内奸,就是这两个坏东东把突厥人招进来的。李渊心里面都乐屁了,顺势以通敌罪名将二人处死,悬首示众。
关键时刻,李世民给李渊出起了注意:晚上派部队从后门出去,第二天一大早则大张旗鼓地从别的门开入城中,如此循环往……没错,当年小李雁门关救驾的时候,玩儿的就是这一出。李渊听了,拍案叫好。
突厥大营中,俟利弗设面对一份接一份的情报,傻了。
警告,一大波隋军接近中……
警告,又一大波隋军接近中……
刘武周不是说李渊的部下不足一万人吗?这怎么一波接一波地这么多啊?粗略算算,没有十万也得有八万。这仗还能打嘛?没法打!风太紧了,扯乎吧。
就这么过了两天,俟利弗设撑不住了,在城外抢掠了一番,仓皇撤退。
回到漠北王庭,俟利弗设在大哥始毕面前极言晋阳留守李渊兵多将广,实力不容小觑。始毕听了,颇为吃惊。从此以后,东突厥高层一致认定:这个三奶怪胎很有料。
其实,他们对李渊的实力做出了过高的评价,这直接导致了东突厥后来在对李渊的政策上犯了一系列的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