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4 23:3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连载468
“战斧”折戟
6月15日凌晨2时30分,英军兵分三路,气势滂沱地向轴心国军队发起进攻,分别攻击埃及边境的西迪欧麦尔、卡普佐小道和哈尔法亚隘口,他们的意图很明显了,只要在这三个点上任意打开一个缺口,就可以长驱直入,一下子钻到德意军队的后方。换言之,隆美尔要么选择逃跑,要么接受一次正面的会战,没有第三条选择。
久经沙场的隆美尔当然知道,只有88毫米高射炮才能够对付“马蒂达尔”坦克。因此,他在哈菲德山脊和哈尔法亚隘口,这两个英军必经之路布置了仅有的12门88毫米高射炮。他把一组(四门)部署在哈尔法亚,另一组(八门)部署在哈菲德山脊,等待着英军的大驾光临。
果不其然,6月15日清晨6时许,驻扎在哈尔法亚隘口的德军首先听到了英国坦克的轰鸣声,该营营长是50岁的维尔赫姆·巴赫少校。战前,他是一名受人尊敬的牧师。不过一上战场,牧师也变成了杀人魔王,透过野战望远镜,“巴赫牧师”密切监视着杀气腾腾的英军坦克直逼而来,它们就在数公里以外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开火,”巴赫告诫他的部下,“让他们过来再说”。英军坦克一边推进,一边盲目射击。然而,德军仍旧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按照预定计划,进攻哈尔法亚隘口的是第4印度师和第22装甲旅(各一部)。可是,这里的情况静得出奇,他们已经落入了隆美尔的圈套而毫不自知。上午9时15分,英军无线电机突然传来了麦乐斯少校惊恐万状的呼救声。当时,他指挥的坦克正处在首当其冲的位置上,“我的上帝!他们竟把大口径炮掩藏在了地下,我的坦克就要被撕成碎片了!!”这是他的最后呼喊。沿着隘口处的悬崖峭壁,4门德军88毫米口径高射炮一轮齐发,首当其冲的13辆英军中的12辆便像火炬一样燃烧起来。德军越打越尽兴,越打越Happy,英军连续五次试图强行突破隘口,巴赫的高射炮连续五次把他们给打了回来。英军试图呼叫榴弹炮压制德军火力,可是指定支援任务的英军榴弹炮陷在了沙里,根本无法提供支援。经过一天混战,英军损伤惨重,不得不宣布这个地点实在太坚固,无法攻下。
与此同时,在另外一条进攻轴线,整整一个联队(两个装甲旅)的马蒂尔达坦克却占据了上风,这支由90辆坦克组成的纵队穿过沙漠高地向卡普佐堡进发,一路没有88毫米高射炮构成的“坦克陷阱”,德军部署在这一线的37毫米反坦克炮对马蒂尔达坦克失去了作用,结果很快败下阵来。面对这一威胁,隆美尔反应迅捷,马上命令第15装甲师的80辆坦克投入反攻。
然而,他的进攻却没有扭转局面,由于英军牢牢地掌握着制空权,他们的两个装甲旅把第15装甲师打得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当天黄昏,英军攻下卡普措堡,大有迂回哈尔法亚隘口后路的危险。第15装甲师被迫退出战斗,因为八十辆坦克仅剩三十五辆可以运转了!!
关键时刻,隆美尔命令第5轻装甲师——他手中最后的预备队,攻击这支敌军的侧翼,谁知在西迪欧麦尔,迎头撞上了有着“沙漠之鼠”之称的英军第7装甲师!!现在,英军的数量优势终于发挥了作用,尽管隆美尔指挥若定,但他手中再也没有拿得出手的预备队了。如果英军此时不顾一切地集中兵力,隆美尔将不得不放弃多托布鲁克的包围,撤回利比亚。
但是,隆美尔毕竟是隆美尔,他非常清楚集中兵力的原则,虽然在整条战线上已处于劣势,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心再赌上一把,他把赌注压在英军指挥官小心谨慎以及侧翼明显感到不放心这一点上。晚上12点35分,隆美尔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惊险刺激的决定之一,他电告第十五装甲师,“立刻撤离卡普佐堡正面阵地”,只留下最少量的步兵和反坦克炮兵监视英军——就像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所强调的那样:“在会战中出其不意地调动兵力,往往会决定战役的胜负!”
在夜幕掩护下,第15装甲师的35辆坦克悄然撤离了卡普佐堡,留下了他们仍在阵地的假象……不谙机动战术的英国人,到现在还没弄明白自己已成了瓮中之鳖,他们集中装甲兵力和作战物资在卡普佐以北,计划在次日天亮后,再对第15装甲师发动排山倒海的最后一击。
可是,第15装甲师早就通过急行军加入到第5轻装甲师的行列。此时此刻,第5轻装甲师正与英国第7装甲师打得难分高下。第15装甲师的突然介入扭转了这个局面,它与第5轻装甲师的前沿平行向南推进,猛然插入英军侧翼,英军果然对冲向自己的德军感到惊恐万分,丘吉尔后来在回忆录中发出惊呼,“一支相当强大的部队,据说配备有一百辆坦克投入战斗……”
6月17日上午7时45分,英军第7装甲师再也抵挡不了德军的猛攻了,阵地上已经有指挥官向开罗的英军总部请求援助。这意味着英军的前线指挥官对于局势失去了控制。隆美尔的电台监听到英国第七装甲师报告弹药告罄,“形势危急”的求救信号。见策略奏效,隆美尔立即催促第5和第15装甲师继续向前推进,“将网收紧”。英军高级指挥官匆忙磋商了一下,就慌忙下令部队赶紧跑路——事实上,占领卡普佐堡的印度第四师师长梅塞维少将不待韦维尔下令,便擅自做出了撤离卡普佐堡以免被围的决定。
不消说,英国人在撤退方面一向很有一套,堪称撤退专家。他们连忙烧毁辎重,扔下伤兵不顾,几乎是死里逃生——而不是丘吉尔吹嘘的,“全军的撤退在战斗机的掩护下秩序良好……”
后来,梅塞维少将在机场上与板着脸的韦维尔撞了个正着。当时,韦维尔一言不发地盯着他好几分钟。“我想我的军事生涯肯定是完蛋了,”梅塞维少将追述说。但是,韦维尔终于开口说话了:“我觉得在那种情况下撤退,你是正确的。但是,你不应擅做主张。”到第4天早晨,英军已后退50公里,回到了开始进攻时的那条战线。
现在,随着英军全线退回到埃及境内,丘吉尔寄予厚望的“战斧”行动破产了…… ,四天之内,英国人又回到了出发阵地,他们有一百多辆坦克遗弃在战场上,969人战死沙场。而隆美尔仅仅损失了12辆坦克和678人,因为战场是在德军主宰之下,其损毁坦克大部分可以修复再用;而英军在匆忙撤退时,受损的坦克只能被弃置在战场上不能带走。此种不成比例的损失即可证明英军遭到了多么惨痛的失败。丘吉尔在回忆录中悲哀地写道“17日这天一切都糟糕透了”,他独自一人郁郁不乐地徘徊于幽谷之间达数小时之久,闭门不见来客。
当然了,隆美尔此时却沾沾自喜,对于这次难忘的胜利欣喜万分。他迫不及待地向柏林报告了战果,并将英国人的损失夸大到了180~200辆坦克。几天后,他大笔一挥,又将这个数字改为250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