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3-2 10:2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15)
在这封信中,史可法不仅对朱由崧的人品进行了深入剖析,而且总结得非常精炼,他列举出七条不可立朱由崧为皇帝的理由——“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
这不禁让人倒吸一口冷气,一位寡廉鲜耻的人物形象顿时跃然纸上,这样的人怎么能当皇帝?不过史可法并没有冤枉朱由崧,如果找证据来一一论证的话,朱由崧一条也跑不了。
鉴于逐条举例篇幅过长,权且挑两条论证一下。
拿不孝来说,洛阳陷落时,朱由崧自己翻墙跑了,老爸被李自成宰了;逃难途中,由于跑得太快,跟母亲失散了,以当时的观点来看,确实是不孝。
再说不读书这条,朱由崧从小生在王府里,要啥有啥,哪有读书的动力?谁生来就开得起宝马X5谁还去读书,换我我也不读。后来他忙着逃难,保命上升为头等大事,更没心情读书了。
客观的讲,朱由崧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确实不具备救时之君的素质,所以说史可法的顾虑不是一点道理没有。可他却干了一件最失策的事,就是把对皇帝候选人的批评落在了纸面上,白纸黑字,想赖都赖不掉。
当史可法在信纸上落下第一个字时,与其说他是在批评朱由崧,不如说他是在忧虑帝国的未来,他马士英视为并肩作战的朋友和志同道合的同志;当马士英公开这封密信的内容时,他就已经决定,要踩着史可法的肩膀登上权力的顶峰。
在公开书信的同时,马士英以凤阳总督和三镇的名义,致书南京守备太监韩赞周,正式宣布支持小福王朱由崧称帝。
在收到凤阳总督通告的这一刻,韩赞周就知道,新一任皇帝的人选已毫无悬念。
也许你要问,南京各部主张立潞、立桂的官员们对此什么反应?
答案是没反应,也不能有什么反应。
他们手里没有兵权,掐架是掐不过高杰他们这些职业选手,这年头光耍嘴皮子也不好使,没办法只能认了,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东林党魁钱谦益,如果你还记得,就在几天前,他还上蹿下跳的叫嚷潞王是如何贤明、如何堪当大任,现在也只能无奈的接受这一现实。
就在明帝国南都的精英们,为使自己心仪的人选登上皇位而明争暗斗时,江苏无锡一位二十二岁的青年,在舅舅家听戏时,得知了北京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尽管他所得到的消息明显滞后,但悲痛丝毫不少于那些思虑自己政治前程的高级官员们。
此后很久,他一直无法排解心中的悲伤,他恨自己是个书生,不能救国于水火,最后只能把对故国无尽的思念一字一句的写成两部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