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3: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四章 马陵之战(4)
  
  
  
  
  
  
  后人提到马陵之战时,总是津津乐道于孙膑设计杀庞涓的故事。不过细细品味战争全过程,可以发现伏击庞涓只是马陵之战的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更大的会战是庞涓死后的齐、魏总决战。关于这场决战,《史记》写得十分简单:“齐因乘胜(指杀庞涓后)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没有具体的过程,似乎只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是在出土的《孙膑兵法》残篇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总决战中,齐国兵团的开局并不利。
  在庞涓的先锋兵团覆灭后,魏太子申本想一走了之,可是手下诸将却跃跃欲试,他只好驱兵前行,迎战齐军。
  齐、魏两国的大会战开始了。
  从兵法残篇中,我们可以了解孙膑的指挥风格。他非常注意军事侦察,《兵法》写道:“见使谍来言而动”,就是大军的行动,得根据掌握的谍报来决定。“去守五里置候”,候就是“斥候”,即侦察兵,在距离己方阵地五里远处,就要布置侦察兵,在高点建立观察哨,以观察敌人的动向。倘若白天发现有敌情,便举旗通报,如果是晚上则击鼓通报。
  当魏申的主力部队气势汹汹前来时,田忌与孙膑已是做好准备。但是从战场来看,齐国一方地形相对不利,没有可以掩蔽的地方。在以往的战争中,齐国兵团战胜魏国兵团,多数是以伏击战的方式,在地利上占得先手。可是这一次却不同,地利上居于劣势,要怎么办呢?
  这难不倒孙膑。
  为了遏制精锐魏国武卒的进攻,孙膑先是用蒺藜布阵,阻滞魏兵的冲锋,起到了濠沟的作用。魏军不得不先动用兵力清扫蒺藜,开出一条道路。此时孙膑下令将战车集合起来,排成一列,作为阻挡魏师的铜墙铁壁。步兵则用盾牌层叠排列,构成一道攻防兼备的矮墙,既可以挡住魏军的冲击,又可利用盾牌墙的缝隙作为射击孔。
  在战车垒与盾牌墙背后,是长兵部队,士兵们手执长矛、长戟等武器,可以躲在战车壁垒与盾牌墙后面与冲上前来的魏军士兵拼杀。倘若第一道防线被突破,这些部队便会迅速填补缺口,巩固防线。在长兵部队的后面,布置了短兵部队,他们的任务是在敌人被击退时,迅速出击,武器轻便是为了出击迅猛,迅速插向敌军的后侧,对溃败之敌实施大包抄歼灭。
  在短兵部队后面,安排的是精锐的弩兵。弩兵由于自身防卫能力较差,故置于阵中,以避免在短兵相接时大量伤亡。
  以上是孙膑在这次大会战中的防御措施。从士气上看,齐军刚刚在马陵道斩获庞涓,孙膑完成报仇雪恨的心志,全军上下同仇敌忾,摩拳擦掌。行动不便的孙膑给自己的部属树立了身残志坚的典范,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在孙膑精神的鼓舞下,齐军士兵个个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虽然在遭遇战中地形不占优势,但孙膑巧妙的防御体系很快便使齐国兵团反客为主,由防御转向进攻。
  此役的结局以齐国的大胜而告终,魏军则兵败如山倒,太子魏申在战场上兵败被俘,十万精兵灰飞烟灭。
  据《战国策》的说法,“齐人伐魏,杀其太子,覆其十万之军。”魏申不仅是被俘虏,而且最终死于齐人之手。至于魏申是如何死的,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录,也许是在被俘后伤重而死,也有可能被魏军处决。
  
  马陵之战,使魏国遭遇到立国以来最惨重的失败,而齐国则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场胜利。这既是魏国盛衰的分水岭,又是齐国迈向超级强国的标志性事件,同时它还成就了一段传奇。
  这也是孙膑与庞涓的战争,并最终以庞涓之死为这段恩仇录划上一个句号。这个故事延续了春秋以来的复仇传统。在遭到陷害,身陷囹圄、失去双脚后,孙膑以非凡的意志力克服身体残疾的缺陷,实现人生的大逆转,并且最终得以致仇家于死地,既为齐国崛起于东夏立下不拔之基,又一雪毁身受刑之大耻,真可谓是快意恩仇。从赵氏孤儿的故事到伍子胥的复仇,从勾践卧薪尝胆的磨砺到孙膑身残志坚的传奇,春秋战国的血性一脉相承,自强不息、迎难而进、永不言败、境遇有困厄之时,心灵却永远逆风飞扬。
  凭借桂陵、马陵二役,孙膑挤身于中国历史上伟大军事家之行列。他与孙武、吴起等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将一样,身兼理论家与实践家于一身。他所著的《孙膑兵法》在当时盛极一时,《史记》称“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他的军事思想对齐国武力的提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很可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他的兵法书失传了,以致于有人怀疑《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实为同书。但幸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失传许久的《孙膑兵法》竟然破土而出,尽管只剩下一万多字的残篇,但足以见证孙膑博大精深的军事思想。在那刻痕模糊的竹简里,我们似乎又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战国时代,看到了一位失去双脚的巨人的身影,似乎回到了马陵,回到了那令人久久回味的、激动人心的一刻。
  
  马陵之战深刻地改写了战国列强的格局。
  魏国的地位进一步被削弱,这使得魏、赵、韩三国的关系更加疏远,魏惠王重新建立三晋联盟的努力以失败而告终。此后,“齐威奋起于东夏,秦孝起于西陲”,天下重心,由魏国分移到齐国与秦国。
  此时的秦国,变法运动如火如荼。这场大变法将深刻地影响秦国的方方面面,并最终使得这个文化落后的国家异军突起,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天下,结束数百年的纷争战乱,实现中国的大一统。主持大变法运动的灵魂人物,便是赫赫有名的商鞅,他的变法背后有着怎么样的故事,他又是怎样让一个国家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呢?他为这个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可为什么最后却惨淡收场呢?
  在这一连串的疑问中,我们还是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那个充满梦想的时代。
  请允许我采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全景展现变法主角商鞅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与复杂的心路历程。
  
  
  (下一章 《我是商鞅》)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3:26:13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五章 我是商鞅(上)-1
  
  
  
  
  
  我叫商鞅,不过在生前,更多的时候被称为“卫鞅”或“公孙鞅”,那是因为我是卫国人,而且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在那个兼并杀伐的年代里,小国的国民充满了不安全感,总是提心吊胆,担心某一天清晨醒来时,发现有一支虎狼之师已经兵临城下了。我的国家在那个时代绝对不是天下人关注的焦点,我们小心翼翼地迎合周围的大国,仅仅是为了生存下去罢了。可是要生存并不是容易的事,对我们卫国来说,最可怕的敌人是赵国,因为这个强悍的邻居把我们的地盘当作扩张的第一站。赵国的侵袭是无止境的,我们每次只能向魏国求助,幸好魏国喜欢充当世界老大,总在关键时刻出兵相助,这才使我们有了一点呼吸的空间。
  也许是因为生存压力巨大,卫国人比起其他国家的人有更多的忧患意识,而且我们也以“旁观者清”的视角去观察周边的大国。正是这种超然的心态,使卫国人超越狭隘的国家思想,而是以世界的眼光来看待这个乱糟糟的时代。尽管是不起眼的小国,卫国还能涌现出世界级的人物,这令我很受鼓舞。我的偶像之一就是吴起,他就是卫国人,他先后到过鲁国、魏国、楚国,无论他身居何国,都能把自己所有的才华与智慧,无所保留地奉献给那个国家,这就是我说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人。哪里能接受我、信任我、给我无限发挥的舞台,哪里就是我的家园。
  说实话,我跟吴起有很多共同点,这或许是我深受他的影响。我们都致力研究兵学与法学,当然,论兵学我不及他,但论法学他不及我;我与他一样,脑袋里只有一根筋,我们想要做的事,就一定会尽心竭力去完成,不论遇到多大的阻力,都要去挑战它,冲决它,我们都是天生的斗士。你想不到吧,何以卫国这样的小地方能出现我与吴起这样无畏的斗士呢?这大约是因为我们一生下来,就要面临无休止的各种灾难,包括战争、内乱等等,因此我们的神经变得十分坚强。
  
  从小时侯始,我就喜欢上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学,因为我喜欢探究事情的真相与原因。卫国的政局一直很混乱,比如说昭公六年时(公元前425年),公子亹杀昭公自立;在他上台后十一年(公元前415年),又被公子颓所杀。为什么贵为一国之君,却频频被弑呢?要怎么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才能富足强大呢?这就是我所关心的事。我搜罗来了历代刑名家的著作,钻研他们的做法,借鉴他们的经验。我如饥似渴地学习,在头脑里渐渐有了一幅清晰的图像,这是一张井然有序的国家图画,我把它想象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怎么说呢?譬如……人体?差不多吧,脑袋是一个指挥中心,四肢躯干都听听它的,脑袋下达命令后,全身每一块肌肉、神经都调动起来,去完成想要达成的任务。国家也应该是这个样子,君王与政府高高在上,就是个脑袋,百姓就是四肢躯干,各安其职,一旦有命令,就迅速调动起来,有条不紊地去完成。这样的国家就是一个有机体,实现效率的最大化
  当然,我并不满足于当一个理论家,得要有一块试验田。卫国不是好的试验田,尽管它是我的家乡,一来因为我身份特殊,身上有卫国公室的血统,如果我在这里推行我的政治主张,会被人认为我想篡权夺位;二来,我自信我的理论不仅可以富国强兵,吞并天下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必须在大国试验才行,卫国太小,无法用我的理论。
  那要去哪呢?
  魏国当然是首选。首先魏国是个开放的国家,对外来的人才没有歧视,当年吴起来到这里后也是如鱼得水;其次,魏国的基础相当好,在此之前,李悝已经主持过一次变法了。李悝是我的精神导师,他所写的《法经》是我随身必带的卷册,只要有空,我就会打开这本奇书,细细揣摩他深遂的法学思想。还有一点,我对魏国有好感,因为每次卫国受到赵国欺负时,总是多亏魏国的及时出手。
  
  就这样,我离开了卫国,来到了魏国,进相国府当一名中庶子。中庶子是一个官名,其实就是君主、太子或相国的侍从官。那时魏国的宰相是公叔痤,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有识人之才,也有雅量。因为我是他的侍从官,公叔痤有时会随口问我对于时政的看法,我当然不愿意浪费这种可以表现的机会,经常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看起来似乎很有兴趣,但并没有说出口。做了一国之相,他总是把真实的想法藏在心里,不让别人窥视到其内心的秘密。
  我迫切地希望有一天,公叔痤能够采用我的理论来治理魏国。可惜的是,我来得不是时候,魏国最迫切的事,并不是改革,而是要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公叔痤就算赏识我的才华,恐怕也分身乏术,他不得不把精力用于对付韩国、赵国联合发动的战争。那是在魏惠王八年(公元前362年),公叔痤亲自指挥一支军队,大败赵、魏联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但是这场胜利并没有令他高兴多久,因为不久后,魏国在河西被秦国打得大败,还丢了繁庞城。
  说实话,我自己也有几分灰心了。魏国所要面临的战争几乎是无休止的,政府的力量都用于对外战争了,无暇来顾及国内的改革。当然,骄傲的魏国人并没有认为有改革的必要,因为李悝留下来的制度,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足够了。更糟的是,公叔痤病倒了,而且病情越来越重,很显然他已经过不了阎王这关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3:3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五章 我是商鞅(上)-2
  
  
  
  
  
  
  有一天,公叔痤突然把我唤到卧室内,他躺在病床上,被病魔折磨得瘦骨如柴,但思想还很清晰、精神还不错。他见到我进来,叫我把门掩上,然后说了一句让我震惊的话:“你快逃吧,不然会遭殃的。”
  我心头一震,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但脑袋高速运转了,在短短的数秒时间里,我把自己做过可能得罪人的事都想一遍了,可是没发现犯下什么大过。自从进了相国府,我一心为相国办事,自信做事严谨而周到,怎么会遭殃呢?今天相国的语气为何如此古怪呢?
  “你仔细听好了,是这么回事。”公叔痤用手撑着床坐起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下。
  原来魏惠王刚刚来探病,惠王拉着他的手问道:“相国倘若有什么三长两短,国家以后要怎么办呢?”
  公叔痤的回答是:“我有一名侍从官,名叫公孙鞅,虽然年纪轻轻,但有非凡的才能,希望主上能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治理。”
  公孙鞅?魏惠王压根就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宰相在病重时居然推荐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当然觉得很惊咤,但又不便当场拒绝,只得沉默不语了。公叔痤把左右支开后,又小声地对魏惠王说:“主上如果不愿意用公孙鞅,就杀了他吧,不要让他到别的国家去。”魏惠王答应了。
  
  公叔痤这么一说,我真的像遭到雷劈似的怔住了。
  没有想到在公叔痤心里,我竟然是可以安邦定国的人物。说实话,我并不是一个谦虚的人,而是极其自负的人,但正是这种自负,也不断带给我挫败感,因为我说出的话,总不免惹来嘲笑。可是公叔痤却相信我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大大提升了我的自信力,他也是第一个真正了解我、知道我价值的人,我从心底感激他。
  可是我还有一个疑问,既然他赏识我,为什么又要劝国君杀我,既要杀我,为什么又要叫我逃跑呢?
  这些自相矛盾的做法出自同一个人,不是很奇怪吗?
  是有点奇怪,但却合理。
  公叔痤似乎知道我的困惑,他微笑着说:“我本想推荐你为宰相,可是我看得出主上不会同意的。这时我要把国家、君主放在首位,把臣下放在次位,所以我劝主上杀了你,因为你一旦去了别的国家,会成为魏国的心腹之患。我把自己的意见先说给主上听,我尽到臣子的职责了;可是我爱惜你的才华,所以叫你赶紧逃跑。你还是快点离开吧,否则就来不及了。”
  这真是用心良苦啊。
  我在想,倘若公叔痤可以多活几年的话,那么我就会留在魏国而不是去秦国,或许历史就会改变了。可惜这个明智的人死得太早,这对魏国是一个大损失。可是我并不想逃跑,我对他说:“主上如果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会听您的话杀我呢?”公叔痤听了笑而不答,他挥挥手,示意我走出房间。
  事后,我听说魏惠王回到宫中后,对他左右的人说:“相国真是病得太厉害了。真可悲啊,他居然要寡人把国家交给公孙鞅治理,这岂不是太荒谬吗?”
  过了不久,公叔痤死了,他的葬礼办得风风光光,可是他说过的话很快被遗忘了。魏惠王既没有丢给我一个官职,当然也没有空来杀我,我被遗忘了。相国死了,相国府自然也摘了牌,我的编制也被取消了。我又在魏国逗留了一段时间,想看看有没有其他机会,可是一无所获。
  就在我灰头土脸之时,我听到了一个消息,这个消息最终改写了我的人生。
  
  这则消息来自西方的秦国。
  当时秦国刚刚完成权力交接,秦献公死了,他的儿子渠梁上台,这就是秦孝公。
  说到秦国,后来固然大名鼎鼎,可是在那个时候,却很受中原诸侯的蔑视,大家都把秦国视为夷狄之邦,是个非常落后的地方。尽管秦国的军力一直很强大,但在国际舞台上却是声名狼藉,中原诸侯国都不愿自掉身价,与秦国会盟,因而秦在外交上是十分被动的。
  刚刚去世的秦献公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在位总计有二十三年。他上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除了活人殉葬制,我必须说,他的这一做法是秦国得以走向强盛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秦国也有过十分强大的时候,那已经是大约两百五十年前的事了。当时的秦穆公十分了得,他曾经打败过晋国,后来又扶立晋文公,与晋文公联手在濮之战大败楚国,秦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秦穆公时代的秦国是开放的,积极收收外国人才,正是这些人才造就秦国一时的霸业。可是他的继承者实无此目光,在穆公死后,共有一百七十七人陪葬,其中包括几名秦国的名臣。
  从那时起,谁也不愿意跑到秦国去了,试想想,有人愿意莫名其妙成为国君的陪葬品呢?秦国人才开始青黄不接,从那时起,这个国家就沉沦了,只是靠着蛮勇维持着军事大国的地位。由于晋国的拦路,秦国一直没有办法涉足中原,只是在西陲小舞台上自舞自乐。
  这个军事大国,其实并没多少政治影响力。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3 13:3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五章 我是商鞅(上)-3
  
  
  
  
  
  
  废除活人殉葬制度,这确实是秦献公的丰功伟绩之一,为有野心、有抱负的人前往秦国扫平了心理障碍。
  秦献公之所以能痛下决心,革除顽症,是因为秦国在魏国的逼迫之下,已经岌岌可危了。自从吴起主持西河郡,秦国几乎是屡战屡败。当时吴起已经策划一个大战略,打算用几年的时间灭秦,是魏武侯在不经意之间拯救了秦国,他对吴起产生怀疑,迫使我的这位同乡离开魏国,投奔楚国。
  这里我又要感慨一下了,吴起比我的命运要好,他能受到怀疑,说明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而我呢,魏惠王甚至都不愿意去怀疑,因为在他眼里,我根本什么都不是。
  其实只要不是对秦国抱有偏见,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国家所拥有的潜力。
  秦国人民性格倔强、政令简单但是赏罚分明,军队有一种死斗的传统,这一点让其他诸侯国都觉得头疼、不好对付。我更看好这个国家的地缘优势,它只有东面与三晋相连,其余三面都没有强大的敌人存在,后方稳固坚实,有很大的扩张空间。即便是东面,地形也极险峻,有大山大河,易守难攻。
  在我看来,这个国家是我试验新政的良田,因为它不象魏国那样整天要应对周围强国的进攻,要改革内政,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很重要的。
  
  在我沮丧的时候,我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一条求贤令。
  这道求贤令是这样写的:“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我看了后心中狂喜,认定这是上天给我的机会,又细细地读了几遍,想用心揣测孝公内心的意图。这则求贤令可以看出秦国新君主是有抱负的人,后来我得知他刚二十一岁,我喜欢有忧患意识的人,因为有了忧患意识,才会有完成伟大事业的动力。秦孝公太渴望建功立业了,你看看他所说的穆公霸业:“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那是多么令人心驰神往的辉煌啊。反观现在呢?“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求贤令的文字之间跳动着一个年轻人渴望进取的心,这种渴望已经到了极致,恨不得马上可以实现愿望。对我来说,更有吸引力的则是最后一句:“国人宾客贤士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尊官、分土,这不是我的梦想吗?
  裂地为侯,我也可以成为天之骄子,不是吗?
  我突然间想喊出声来,大吼几下,因为我被狂喜占据了胸腔,好象不喊出来就会憋死一样。秦孝公想要的,不正是我所有的吗?他想要富国强兵,而我一肚子的学问,都是富国强兵的学问,而且我自信,我的这一套,比李悝、吴起都要强。其实这也不奇怪,我是先钻研他们的书,并学习他们的做法,我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自然更高一点,能比他们看得更远一点。这是我自负的一面,自负是源于自信,我自信可以翻江倒海,我的机会来了。
  
  我离开了魏国,只身前往秦国,怀里揣着一册书简,就是李悍写的《法经》的刻本。对我来说,这是一本圣经,我必须要经常翻读,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就这样,我一路跋涉到了秦都。我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但并没急着去见秦孝公,我必须得细细观察一下。由于秦孝公刚张贴“求贤令”,尊官分土对任何人都是一个大诱惑,故而很多人抱着侥幸的心态,想忽悠蒙骗,因此天天前往秦宫游说的人也不少。我心里暗想,如果我没有通过一些关系,就这样冒冒失失地去见秦孝公,那不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得找人引见才行。
  于是我四处打听,得知秦孝公最宠幸的一个大臣名叫景监,于是我先找到了景监。
  这是我狡猾之处,虽然我来自小国,但好歹也是贵族,对官场上的事情知道得多,我会疏通关系的。我给景监送了礼物,加上我也是有身份的人,他对我客客气气的,并答应引荐给秦孝公。国君的心思是很难揣测的,这位秦孝公究竟是沽名钓誉之辈呢,还是有野心的实干家呢?
  我得试探一下才行,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方案。
  景监把我推荐给了孝公,他刚二十出头,还很年轻,他看到我时,态度很友善。但他似乎有一点不信任我的样子,可能因为我也年轻吧,我也刚二十来岁,一看就不象是富有行政经验的人。我依照我的计划,开口就跟他说起帝道。什么是帝道呢?就是三皇五帝的那些道道,那些都是时代久远、传说中的人物,也不晓得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我正儿八经地大谈帝道,孝公听着听着,无精打采,甚至中途有几次差点睡着了,最后他不耐烦了,把我赶走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0:51:14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五章 我是商鞅(上)-4
  
  
  
  
  
  这一次见面,秦孝公显然不高兴了,他还批评景监说:“你所推荐的门客是什么人呀,哪里值得用呀。”
  景监回来后闷闷不乐,把气发泄在我身上,我和颜悦色地对他说:“您先别生气,听我说。我今天跟主上说的乃是帝道,这个学问太深了,主上思想不开悟,与帝道无缘啊。”
  我请求景监再安排我与秦孝公见一次面,他答应了。
  这里我要顺便说一下,这就是我的小伎俩,如果没有景监这个关系,我与孝公第一次见面搞砸了,就不会有第二次机会了。
  宠臣有宠臣的优势,秦孝公同意第二次见我。
  五天后,我又一次与他面对面,这次我大谈王道。什么是王道呢,就是夏王禹、商王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先王的道道。这回秦孝公没有打瞌睡了,谈论的时间也比第一次要长,但我看得出,他仍然有不满意的地方。果不其然,退席后,景监又来找我了,说秦孝公仍然怪他举荐非人,我胸有成竹地打保票说:“我心里有底了,您再安排一次我与国君见面,保证不会让您失望的。”景监将信将疑,但可能是我超强的自信心打动了他,他想把赌注押在我的身上。
  别人或许会很奇怪,我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跟秦孝公大谈刑名之学,谈富国强兵呢?
  这就是我的计划,谈话与打仗一样,要有技巧与策略,要诱敌深入,要从外围向核心渗透。
  我有许多新的思维,不是一般人可以了解的,你们要知道,人都有一种惯性思维,每当遇到问题时,总想着从历史经验中获得答案。所以我对付秦孝公时,我先把历史经验罗列出来,跟他说帝道、王道,看他的反应,这也是了解君主真实想法的办法,前两次的谈话,我能肯定秦孝公并不像儒者那样,喜爱古人的经验,所以这次我要跟他说霸道。
  第三次的谈话,我跟秦孝公说了五霸的经验,他饶有兴趣地一边听一边点头。事后他跟景监说:“你的门客很不错,可以跟他讨论问题了。”我便答道:“今天我跟主上谈了霸道,看来他是想采纳了。如果下次主上召见我,我就知道应当说些什么了。”景监也十分高兴,能讨好君主,对臣子来说是一种成功,所以他请我喝酒了。
  
  过了几天,我又一次入秦宫,与秦孝公面对面交谈。
  与前几次不同的是,这次是秦孝公亲自要求见我的,这说明他已经对我说的霸道产生了兴趣,想知道更多的情况。一见面,他就对我说:“您最早说的五帝三王那些道道,用他们的方法来建功立业,花费时间太长了,我等不了。贤明的君主,应该在自己在位时就扬名天下,而不是默默无闻地等上数十年乃至上百年才能成就帝王之业。”
  我便对秦孝公说:“要想使国家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起来,方法是有的,但是这个方法,在德行方面,就无法与商、周时代相比了。”秦孝公对德行这个问题显然并不关注,因为他急于要雪耻,一是要夺回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二是要改变中原诸侯把秦国当作蛮夷来看待的种族歧视。
  机会成熟了,我可以把自己的理论全盘托出了,便对孝公说:“秦国一直以来所沿用的制度法令,很多都不适宜当下了。要改变国家,首先要变法。”于是我侃侃而谈,把这些年来的心得一一道出,可谓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孝公有一个肢体变化的细节,被我发现了,他听得十分认真,上身前倾,当我说到精妙之处时,他还下意识地把膝盖挪动到座席前——当时我们可都是跪坐哦。我知道,他听入迷了;我也知道,我大展身手的机会来了;我已经看到,通往荣誉之殿的大门打开了,我要昂首阔步地前进。
  连续好几天,秦孝公都把其他的政事推掉,关起门来听我“说教”,他神情兴奋,显然是受到我的感染。我给他画了一幅美丽的图卷,他的国家与他所处的地形一样,居高临下傲视群雄,世人不再投以蔑视的眼光,因为面对征服者,他们总是诚惶诚恐。我看到他双拳紧握,似乎现在他就已经是高高在上的天神,准备给敌人予雷霆一击。
  显然,秦孝公认定我就是他苦苦寻觅的人,我能给秦国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局。
  可是,忽然间他灿烂的笑容飘过一片乌云,若有所思的样子。
  我知道,他是在内心交战。作为一位新上台的君主,要把历代先王的法令制度推倒重来,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哪。这一点我十分清楚,历来的变革者,身上所必须具备的勇气,是一般人所无法了解,任何法令的变更,都势必要伤害到许多权贵的利益,他们会疯狂反扑,阻止任何形势的变法。我的老同乡吴起不就是被这么一群顽固派给射死了吗?可是我不会退缩,因为人生本来就是一个赌局,是一个战场,你愿意赌也好,你不愿赌也罢,都无法置身于政治漩涡之外。这点我们卫国人最清楚不过了,你不去惹大国,但你仍然大国眼中的案板上的鱼肉,你不想去冒险改变人生,那就只有等着人家上门宰割了。
  如果命运的结果都是在劫难逃,我宁愿选择轰轰烈烈的一生,而不是待宰的羔羊。
  所以,我义无反顾。
  可是秦孝公却不一样,他是一国之君,而且大国之君。他若变法,将遭到国内反对势力的阻击,甚至可能酿成政变;他若退缩,照样当君主,日子或许可能更舒服快活,只是他的雄心壮志要付诸流水。所以,我必须要激起他的雄心,点燃他的斗志。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0: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五章 我是商鞅(上)-5  
  
  
  
  
  果不其然,兴奋过后,秦孝公有点想打退堂鼓了。
  我听出了他的犹豫与动摇,他说:“我想变法,但又怕天下人会非议我。”其实我一点也没觉得奇怪,作为一个温室中长大的王侯,没有经历什么大风浪,内心摇摆而不坚定实是人之常情。一个人伟大与否,首先并不是看他做了什么事,而是看他有没有一颗伟大的心。我必须在他迟疑的那会,在他内心里注射一剂英雄主义的药方。
  于是我说道:“优柔寡断者不会成名,迟疑不定者难以成功。真正高人的做法,必定超乎寻常人的见解;有独立见解的智者,必定遭众人的厌恶。”我这是告诉秦孝公,不遭人忌、不遭人恶,那只是庸才,为什么呢?我接着说:“有智慧的人在事情发生之前便能看到结果,而愚蠢的人即便事情发生了也懵然不知。智慧的人少,而愚蠢的人多,因此主上要做成一件事,不可与民众商量如何开始做,因为他们不过是鼠目寸光。您只需要在事成之后,让民众享用现成的果实即可。有高尚道德的人总是不合于习俗,建立大功业的人总是独断专行,不与众人共同商量。因此,只要可以强国,不必效法旧的规章制度;只要有利于民众,不必遵循旧的礼制。”
  我给秦孝公一个选择:是勇往直前,当一代旷世雄主呢?或者是优柔寡断,只能成为一名平庸的国君?
  秦孝公毕竟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血气方刚,被我这样一说,身上的血性都张扬出来了。我必须说,他身上确实有秦人那股倔强之气,不认输的劲儿。对我来说,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我做好了一切准备,因为我比任何人都更明白,政坛是一个血腥之地,这里杀戮之重,绝非战场所能相比,因为战场上你知道谁是敌人,而在这里,你根本不知道敌人在哪里,更难以防住暗中袖出的冷箭。
  
  我的第一场战斗是在宫廷之上。面对守旧派大臣,我跟他们展开一场唇枪舌战。
  秦孝公已经决定把我留下,主持变法,但在变法之前,我必须跟朝中大臣进攻一番辩论,主题就是该不该变法。几乎所有的朝臣都攻击我的理论,这里我只选择两个有代表的人物来说,这两个人,一个是甘龙,一个是杜挚。
  首先发难的人是甘龙,他是一个老官僚,这种人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只要窝在旧的体制下,他的个人利益就不会受到冲击。这位老官僚的语气显然有点倚老卖弄,“你说的不对。”他先下了一个结论,然后才慢才斯理地说:“自古以来,圣人教化人民不改变习俗,智者治理国家不变更法令。顺着民俗来教化,不费力却易成功;沿袭旧法来治国,官吏习惯,百姓安心。“
  说完后,甘龙转过身对秦孝公说:“现在倘若要变更法令,不遵循旧法,我恐怕天下人会背后非议君上,请君上仔细考虑。”
  我必须要马上反击,不能让这些顽固派动摇秦孝公的决心。甘龙话音刚落,我就给了他当头一棒:“您所说的,不过是俗人的见解罢了。平庸的人被习惯所左右,学者们又拘泥于自己的见闻,不能突破常规。这两种人,不能跟他们讨论变法的事。我想提醒甘龙先生,历代的礼法制度都是不断革新的,而非一成不变。夏、商、周三代的礼制是不同,但都能称王天下;五霸的法度也各不相同,但都能称霸诸侯。我想告诉大家一个事实,揭示真相:智者创建法令制度,而愚者只是受其制约;贤者更改礼制,平庸者受其束缚。”说到这里,我也转向孝公,用坚定的语气说:“受制于旧法者,不可与之谈变法;受制于旧礼者,不可与之谈政事。主上不要迟疑不决了。”
  在这里,我不禁要自己得意一下,因为我的计划缜密得毫无破绽。
  还记得我最初几次与秦孝公的对话吗?我尽说帝道、王道,把他听得打瞌睡,可这是我计划的一部分。这些守旧顽固分子喜欢拿久远的三代来说事,我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彼之矛攻彼之盾,我证明了人们理想中的三代,其强盛并非因循守旧,而正是有革新的思想。这些道理,我跟孝公说过,但这般大臣从未听过这样的见解,自然被我打得落花流水,一时间无以应战。你说,看我到得意嚣张的样子,秦孝公能不喝彩吗?
  
  可是顽固分子并不善罢甘休,尽管他们黔驴计穷,可是仍然百般狡辩。杜挚跳出来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变更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变更工具。效法古制,可以不出差错,遵循旧礼,可以避免偏差。”
  这就是顽固分子的水平吗?太可笑了。他们所有的防御工事,不过是一层薄薄的纸,只消我一根手指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捅破。
  我开始大举反击了,质问说:“您口口声声说要效法古制,请问是效法哪一代的古法呢?又是遵循谁的礼制呢?伏羲、神农教化却不诛杀;黄帝、尧、舜诛杀而不过分;周文王、武王时代法度、礼制又异于前代。”说到这里,我瞥了一眼,杜挚头冒冷汗,无言以对。我继续发动发势:“事实上,治理天下绝不仅有一种方法,何必非要效法古代呢?商汤、周武王不受古法的拘束,却成就王者之业;夏桀、商纣不变更古制,最终却走向亡国。因此,遵循蹈矩并非就是好,而突破常规并非就是坏,关键是要顺应时势而定。希望主上不要再疑惑不决了。”
  这些顽固派以为我只知道变法的事,其实对于各家各派的学说,我都有涉略的,对古代政治思想的变迁,我也是有研究的。在我凌厉的攻势下,他们全线溃败。但是我打心底要感激一个人,他就是秦孝公,因为没有他的支持,我就算巧舌如簧,也无用武之地的。这位英明的君主坚定地站在我这边,成为我的庇护者与支持者,没有他强有力的臂膀,我就是折翼的鸟儿,永远飞不起来。
  在这次舌战群臣后,我以一名外邦人的身份,被提拔为左庶长。
  我知道,我的时代到来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4 10: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六章 我是商鞅(中)-1
  
  
  
  
  
  如果问我:变法的目的是什么呢?
  不论什么时候,我的答案都是一样的:富国强兵。
  这是一个乱世,这是一个杀戮的时代,一个国家要免除厄运,就必须要富国强兵。一切政令都要服从于这一最高原则。
  其实每个国家都想富国强兵,可是为什么那么难做到呢?
  究竟是什么地方出问题呢?
  我认为,是因为没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国家一切可资利用的力量,投入到农耕与作战中。农业是本,商业是末,必须把农业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富国之本,也是战争后勤的根本保证。要怎么做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力量呢?必须要采取赏与罚两手硬的手段,赏是要激起百姓的热情,罚是要用恐怖手段来控制他们。只有双管齐下,才能驱使他们去做任何一件事情。
  我绝不仁慈。
  我一直认为,仁慈是一种罪过,因为我生活在这样一个混乱的世界,早看惯了流血与死亡,仁慈只是送给敌人的礼物罢了。因此,我所制定的新法,是看不到仁慈的。新法的规模之大,我自信是前无古人,无论是子产或是李悝、吴起,都无法像我推出这种颠覆性的政令,我几乎是要把旧的体制连根拔起,然后在其上营建崭新的大厦。
  
  秦孝公十分信任我,所以我才可以无所顾忌地制定新法,我知道这些法令必定会让许多人不舒服、反感、厌恶、抵制,因为法令条文相当苛刻。比如说连坐法,我是这样规定的:百姓每十家为一“什”,五家为一“伍”,一家犯了法,其他九家有举报的义务与责任,倘若知情不报,十家连坐。不告发罪犯者处以腰斩的酷刑,举报者得到的奖赏与战场杀敌相同。窝藏罪犯的惩罚与战场投降相同。
  我的这些做法当然令人十分不满,可是我说过,变法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只要能达到这个目的,我就会不择手段。为政者能操纵民众的只有两手:一手是赏,一手是罚。这两点做到位了,一个国家就如同一个巨人,中央政府就是巨人的头脑,是四肢、躯干的操纵者,只要下达指令,该指令就必须得到彻底的、强有力的执行。只要生活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每个人都别想置身事外,权力的意志从最上层贯彻到最下层,面对这样的国家巨人,谁可抵挡呢?
  在我的新法中,对农业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说实话,我得感谢我的精神导师李悝,他很早就明白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性,他主张要“尽地力”,而且用政策来鼓励“治田勤谨”的人。经济是国家实力强大的根本,而农业又是经济之本。秦人尚武,以前一直注重军功,却不注重农耕,可是我把农耕的重要性与作战相提并论。要提高农耕的效率,就得压制商业,让商人无利可图,他们破产了,就只好去务农了。对于懒惰而贫困的人,我不仅极度蔑视,还要用尽手段打击这些社会蠹虫,我下令,遇到这样的懒人,一律抓到官府充当奴婢。我的政策就是,这个国家里的所有人,都必须要有用,无所事事的,就要让他当奴隶,他不能摆脱国家严密的罗网。
  当然,在这个群雄并起的时代,建立起绝对的军事优势,这是我努力的最大方向,这同样需要使用赏罚作为手段。凡在是作战中立功的,按照功劳的大小受封爵禄。由于秦人尚武,民间的私斗十分盛行,这必须要坚决清除,对私斗者要视情节不同而给予不同的惩罚。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说过,一个国家全体国民,必须要成为有机体的一部分,要服从国家意志,而不许自作主张。对于有军功的人,得给予显赫的声名,没有军功的人,就算富有也不光彩,公室宗族倘若没有军功,也不能列入贵族行列。
  一言以蔽之,我就是要把人当作机器部件,国家则成为巨大无比的机器,这个机器恶魔将爆发无限的能量,把其余的国家一一摧毁。这是我的构想,虽然一切还没有开始,但我在内心里总是能看到最后的一幕,气壮山河的一幕,我为此而生,也将为此而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2: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六章 我是商鞅(中)-2
  
  
  
  
  我把法令制定出来了,还没有正式颁布。我不能在众人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公布这个法令,这样效果将大打折扣,要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知道政府强有力的决心呢?我想了好几天,最后想出一个办法。
  请看我是怎么做的。
  我先在都城的南门立了一根约有三丈长的大木头,然后对围观的人群说:“有谁能把这根木头从南门扛到北门,赏十金。”大家觉得很奇怪,由是围观的人群越来越多,扛这么根木头可以得到十金的奖赏,不可能吧,天上真能掉下馅饼呀?
  大家不相信,没有人自告奋勇站出来。我十分知道小民的心理,平庸的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看到别人怎么做,就盲目跟从,没有自主见解,所以我打心眼里瞧不起这帮人。过了一段时间,还是没有人愿意一试,由于我又站在台上高声说:“把木头扛到北门,赏五十金。”台下的人惊叫起来,议论纷纷,刚开始也没有人站出来,过了片刻,总算有一个人挤上前来说道:“我来试试吧。”
  我点点头,那人身强力壮,扛这根木头不在话下,他从南门走街过巷,一大群人跟在他身后,想看看热闹,也想知道他能否真的得到五十金。那人把木头扛到了目的地,我也乘马车抵达北门,绝不食言,当场发放五十金赏钱给他。他脸上有一种得到意外之财的狂喜,而其他人则表现出懊恼的神情,早知道如此他们也会去扛那根木头了。
  这件事,使整个都城都轰动了,街头巷尾都在议论这事。这就是我想达到的广告效果,我趁此时机表明:政府是讲信用的,绝不欺骗百姓。紧接着我便公布了新法的各项细则,变法的大幕就这样拉开了。
  
  新法所致致的不满,并不出乎我的预料。
  数以千计的人从全国各地集中到了都城,抗议新法,这些人中有的是个人行为,有的则是有人在背后操纵。人的行为都有一种惰性,有时也称为习惯,这种习惯刚刚受到外力的剧烈改变时,人通常会感到很不舒服,有抵抗心理。可是我坚持认为,习惯是可以改变的,只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新的习惯就会形成。变法的最大阻力,并不来自底层的百姓,而是来自上层的贵族与官员,他们想方设法要中止改革,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我必须要采取更加强有力的手段,要杀鸡骇猴,我要让所有人都知晓,新法的威力绝对是不可抗拒的。
  机会来了,这也是巨大的考验。
  太子犯法!其实这时太子年龄还小,没遵守法令,也是底下人纵容的,太子党显然认为根本不受新法的约束。我要拿太子党开刀!我承认我是相当疯狂,太子是国家的储君,未来的君主,大家都争先巴结的对象,可是我却要跟他唱对台戏,这是自找死路吗?或许是,可是我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因为变法已经成为我的生命,绝不能允许任何人危害到我的事业。
  这也是考验秦孝公决心的时刻,我当着他的面说:“新法得不到强有力的执行,就是因为上面的人触犯了它。太子犯法,依法应当查办,只是太子作为国家储君,不能施刑,但太傅公子虔、太师公孙贾两人,作为太子的老师,其过不可恕,请允许我将此二人法办。”
  对秦孝公来说,这真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他肯维护一个外邦人而不惜与族人反目成仇吗?我已下定决心,倘若秦孝公偏袒太傅与太师,我便准备辞职而去,因为这已经明摆着变法无法深入了。但秦孝公的意志是坚定不拔的,对他来说,没有比富国强兵更重要的事了。为了富国强兵,他不惜与所有人为敌,我必须说,他是一名伟大的君王。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太傅公子虔与太师公孙贾两人都被我依法惩罚,其中公孙贾被处于黥刑,就是在脑门上刺字,这样他一辈子都得留下这么个耻辱的烙印了。位高权重的太傅、太师都因违反新法而被惩罚,这个消息一传开,所有人都震惊了。正所谓刑不上大夫,这是时代的观念,没想到新政府动真格的,竟然拿这些大夫上刑,这让大大小小的官吏都为之胆怵心寒。
  我这霹雳般的一击,令所有反对新法者噤若寒蝉,大家都不敢抱怨了,不敢吭声了。所有人都知道我商鞅背后有国君的支持,而且是无条件地支持,大家不敢跟我对着干。当然我也知道许多人心里厌恨我,但我毫不在意,因为我才是创造历史的人,他们只是庸庸碌碌的无名之辈。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2: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六章 我是商鞅(中)-3
  
  
  
  
  新法推行的进程越来越顺,大家也慢慢习惯了。在短短几年里,秦国的面貌焕然一新,老百姓路不拾遗,山里没有盗贼,这是儒家分子一直想做却不到的事,但我全做到的。因为他们用的是教化手段,而我用的是恐怖手段,事实证明,恐怖手段的效果要明显得多。不过仅仅是恐怖手段还是不行的,得让百姓享受到新法的好处。有什么好处呢,人人都丰衣足食,家家富裕,社会治安相当好。同时,私斗几乎绝迹了,国人怯于私斗,而勇于为国家战斗,军队的战斗力比以前更强大了。
  “富国强兵”的理想已经初现端倪了。
  
  “强兵”不是纸上画出来,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战绩。
  对秦国来说,最大的敌人当然就是魏国了。秦孝公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被魏国人夺走了河西之地,这是他的心头之痛。可是我认为魏国的鼎盛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魏国人的战略完全错了,他们没能与赵、韩形成一个战斗体,而是陷入三国混战之中。三晋相互杀伐,对秦国最有利了,我敏锐地发现机会来了。
  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魏国对赵国大打出手,出兵十万包围邯郸城。在我看来,魏国这样做实在太过于冒险,因为它的重兵集结在东部,西部绝对无法抵御我们强大军队的进攻。我不失时宜地做出反击的决定,事实证明魏国的西线防御是脆弱的。在我军的勇猛进攻下,元里战役中,斩获敌人首级七千级,我军一鼓作气攻下河西重镇少梁城。尽管河西仍有一部分土地还未光复,但我军已经获得少梁城这位桥头堡,随时可以渡过黄河进攻魏国本土。
  我向秦孝公建议,我们应该乘魏国主力北上伐赵、无暇南顾的机会,发动对韩国的进攻,把楔子深深打入到韩国与魏国的交界处。这是一招妙棋,秦孝公对此非常认同,于是派公孙壮率领一支军队攻打韩国,并夺取上枳、安陵等地,这一带在韩、魏交界线附近。这么一来,魏国人要坐卧不安了。
  
  好消息接连不断,魏国身陷邯郸之战的泥潭中,无法脱身。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齐国与楚国先后卷入到这场国际混战中。齐国军队在战争中一鸣惊人,洗过去弱军的形象,脱胎换骨,在桂陵创造了一个奇迹,打败了八万名魏军并俘虏魏国大将庞涓。楚国也乘机混水摸鱼,捞到不少地盘。骄傲的魏国人开始手忙脚乱了。
  秦孝公非常开心,因为敌人的失败就是我们的快乐。他问我,秦国能不能趁机也捞一把呢?我回答说,当然可以,而且打蛇要打七寸上,我们要渡过黄河,直接攻打魏国的旧都安邑,打掉安邑,魏国必然大受刺激。
  这时的秦孝公对我是百分百的信任,他想让我亲自率领军队出征。他是对的,因为我一直鼓吹军功,没有军功就不配享受爵禄。我这样鼓吹,当然也要以身作则。我知道有很多人不怀好意,想看我在战场上出丑,最好是在战场上被击毙,这样他们就会举杯相庆了。可是我冷笑了,因为他们真的低估我的本领了。我学习的主业是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家之学,可是我对兵学也颇有研究,还曾经写过几篇军事论文,比如《战法》是一篇论述作战方法的文章,《兵守》是一篇论述战争中防守问题的论文。这些文章都收录在我的文集中,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
  我能写文章,会说话,但我首先是实干家。在出征前,秦孝公把我提拔为大良造。大良造是秦国的最高官职,相当于相国兼将军,这是对我莫大的信任。所以我此番出征,只能得胜,不能失败。倘若失败的话,立即会落人口实,说不定反对派就要用这个来大做文章了。
  可是我喜欢让那群庸人失望。
  我指挥的这支军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东渡黄河后迅速向魏国境内挺进,进而包围安邑城。我军的突然出现,令安邑城出现了恐慌,他们焦急地等待援军的到来。可是魏国在北部与东部都陷入战争的泥潭中,怎么腾得出来来救援安邑城呢?安邑守军失望沮丧,最后放下武器向我投降。我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进入这座我熟悉的城市,作为魏国的旧都,这里留下我很多回忆。我想起恩师公孙痤以及他的遗言,如果他还活着,我会去拜会他,因为他是第一个了解与赏识我的人,而今我又回来了,以征服者的身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5 12:3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血战天下——战国全史》
          
        
        
  
  第十六章 我是商鞅(中)-4
  
  
  
  
  其实我的军事才华总被人忽略,这是因为我作为改革家的光芒盖过了军事家,但我打仗真的一点也不含糊。在安邑大捷后,孝公十一年(公元前351年),我又一次带兵杀入魏国,兵围固阳城,并迫使守军献城投降。魏国在与秦的交锋中屡屡败北,魏侯魏罃不得不放弃吞并赵国的企图,他愿意把到手的邯郸城交还赵国,换取赵国的结盟。很明显,魏罃不得不直面西线连遭败局的事实,魏国与其他国家陆续谈和,他要集中力量对付秦国。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魏罃出兵包围秦国的定阳。秦孝公摩拳擦掌,要与魏国人一决死战,可是我劝他主动与与魏国议和。
  我们主动与魏国谈和,并不是畏惧他们的力量。我在魏国呆过一段时间,对其军事力量知根知底。魏国从晋国分离出来后,国土面积并不大,而且地理位置欠佳,国家资源有限,却无止境地扩充军队,在魏侯魏罃时,军队达到三十多万,还不包括在战场上损失的数十万人呢。光从数量上看,这样的军事力量够吓人的,可是魏国的农业能支撑如此大规模的军队么?我是很怀疑的。倘若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没有足够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长期强盛的。这也是我的变法中所强调的,农耕与作战有着等量的意义。
  与魏国休战的真正原因,是我正酝酿着新一轮的变法。
  
  自变法以来,秦国国力的突飞猛进是有目共睹的。秦孝公显然极为满意,不过对我来说,这才只是第一步罢了。第一次变法,主要是变更法令,强化赏罚手段,限制民众的自由,让他们服从于国家,他们只需要懂得去执行命令就行。这一阶段的改革,基本成功了,但不能松懈,因为好逸恶劳是人性的弱点,只要松懈了,前期的改革就泡汤了。
  第二阶段的变法,主要是完善、强化国家的行政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迁都咸阳。
  秦都原本在雍,后曾迁到泾阳、栎阳,整个迁都过程就是往东迁移,这也明摆着秦国的发展方向便是向东扩张。迁都这种事情牵连很广,而且对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得十分慎重。譬如魏国就是一例,魏都从安邑迁往大梁,实际上说明魏国的发展重心从西部转向东部,这从根本上影响到其国家的整体战略。对于迁都咸阳这件事,我思考了许久,而且是经过多方论证后才向孝公提出来的。自从秦献公二年迁都栎阳,这个都城距离河西十分近,显然秦献公是要做出一种姿态,一定要收复河西之地。可是我不能不说,栎阳并不是一个十分理想的都城,它更像是一个临时军事指挥中心,难以担当行政中心的职能。相较之下,咸阳的地形十分好,四周有山河之险,易守难攻,且扼东西、南北交道要冲,在此建都,中央政府对国内四境之地都有很强的掌控力。迁都还有另一个重大意义,作为新都,咸阳的保守派势力绝对不象雍、栎阳这些旧都那么强大。
  第二,完善行政区。
  我把秦国的小乡小邑、村落整合为县,全国总共有四十一个县。每个都设置县令、县丞、县尉,分别掌管县的民政、军事。以上三个要职都由国君直接任命,这样一来,政府对地方的管理力度大大加强了。
  第三,废井田,开阡陌,“以尽人力垦辟,弃地悉为田畴”。
  这是跟我一贯的农业原则相一致的,农业是经济基础,是战争的坚实保障。秦国地广人稀,而三晋地狭民贫,针对这种情况,我就从三晋引进劳动力,分给他们田地与住宅,允许他们三代人不用服兵役。我这样做,既增加了秦国的劳动力,同时也削弱了魏、韩、赵三国的兵源后备力量,可谓是一箭双雕之计。我又颁布政策,鼓励开荒,只要是力所能及,不限土地数量,任由百姓耕种。这一政策实施数年后,秦国一举成为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关于开垦荒地的事宜,我有写一篇专门的文章叫《垦令》,这里就略过不提了。
  第四,统一度量衡制度。
  这就是标准化,标准化的重要性,别人都没有看到,但我看到了。可以说,后来秦国能异军突出,标准化是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就单说一个例子吧:兵器。秦国统一度量衡后,有了标准的量器、容器,国家要打造一批兵器时,只要在设计图中标明规格,如大小、重量、尺寸等,那么无论在全国的哪个工场打造,出来的兵器规格都是相同的。这点重要性可不要小看啊,除了秦国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做到这点。其他诸国,兵器五花八门,有长有短,规格混乱。往往这里制的箭,在别处制造的弩上无法使用,自个的兵器一旦丢失,使用另一把时,总是长短、重量都不同,用起来很不顺手。秦国兵团能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原因之一,就是武器的标准化。我感到幸运的一点是,其他诸国对此视而不见,因为他们太讲究个性与自由了。
  第五,革除戎狄陋习,禁父子兄弟同室而居。
  秦国僻居西北,受戎狄风俗影响至深。戎、狄这些蛮族,风俗迥异于中原。譬如说,女人嫁人后,丈夫死了,就嫁给丈夫的弟弟,也可以嫁给下一代,只要没有血缘关系,甚至可以嫁给孙辈,一个女人嫁入一个家庭后,她就至始至终是这个家庭的女人。正因为如此,其一家人住在大屋里,连同女人,不避亲疏,这对中原人来说,实有伤大雅。所以我要制止这么风气漫延,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入主中原,得有文明人的样子。
  以上就是我第二次变法的内容,说起来简单,实际上是浸透了我的心血。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