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铁血时代——以霸业为主线的春秋战国史----醉罢君山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1)
  
  六、九合诸侯
  
  齐桓公的霸业不仅仅是在军事上,更多表现在政治上,即建立一种新的国际政治关系,史称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九合诸侯意指九次召集诸侯国会议,而根据钱穆的《国史大纲》统计,齐桓公主持召开诸侯国会议多达十五次,这十五次国际会议中,参与最积极的是宋国,每次都参加了(怪不得齐桓公之后,宋襄公也想过过霸主的瘾);鲁国、郑国、陈国三国各参与十次会议;卫国参加九次会议;曹国和许国各参加七次会议。当时齐国主持的国际大会,会盟各国主要是黄流下游东部及黄河中游南岸的中原各国。
  在齐桓霸业之前,周王国陷入一种极端的混乱之中,这种无序状态的第一个表徵是以周王为天下共主的中央政府暗弱无力,旧的国家、诸侯国的等级秩序被打破,或者用传统的话说就是“礼乐崩坏”。第二个特点是诸侯国的内乱不断,弑君政变有越演越烈的倾向,祸变迭起,此起彼伏。第三个特点是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大国吃小国,强国并弱国。第四个特点是戎人、狄人频频向华夏诸族发动大规模的侵犯,当时中原诸夏最感威胁的,莫过于南方崛起的楚国,楚的不断扩张与北进,地盘已经延伸到中原地界,成为中原诸夏最可怕的对手。
  管仲认为目前这种国际的混沌状态必需要重建,要解决以上问题,得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华夏诸国必须要联合起来,组建政治同盟,使国际秩序正常化。这是管仲非常伟大的思想,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上做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创举。
  齐国第一次召集诸侯国会议是公元前681年(齐桓公五年)的北杏会议,这次会议参加的国家有齐国、宋国、陈国、蔡国、邾国五个国家,这也是春秋时代首次的由诸侯国召集的会议。当时遂国也接到齐国发出的邀请书,但遂国拒绝到会,结果遭到齐国毁灭性的报复。所以北杏会议是齐国在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开始。
  不过史书一般都把齐国称霸的时间定在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这年齐桓公主持了鄄城会议,参加的国家还有宋国、陈国、卫国、郑国。之所以把这次的鄄城会议作为齐桓公霸业的开始,很可能是因为这次国际会议得到周王室的认可,因为在上一年(公元前680年),齐、宋、卫、郑四国已经召开过第一次鄄城会议,当时与会的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周王室的代表单伯,这意味着齐桓公召集诸侯国会议得到周王室的认同。
  
  齐桓公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帜,尊王并非是无条件地遵从周王室的政令,这从齐桓公干涉周王室的太子问题可见一斑。
  由于齐国等诸侯国的联合干涉,使周惠王企图改立太子的计划破产。公元前653年的年底,周惠王在当了二十四年的天子之后,终于一命呜呼。
  王权更替时期,一直是个多事之秋。太子姬郑一直担心自己的天子宝座被弟弟姬带所取代,所以他秘不发丧,封锁周惠王的死讯,然后急急忙忙地派人前往齐国,向齐桓公求援。对齐桓公来说,这正是他大出风头的时候,他当即声明,坚决拥护姬郑继随王位,并且马上召集宋、鲁、卫、许、曹等国的君主,在洮地开会,共同支持姬郑就任周天子。
  顺利登上王位的姬郑对齐桓公心怀感激,他后来被称为周襄王。
  公元前651年的夏季,齐国与各诸侯国在葵丘召集第一次葵丘会议,周襄王派宰孔前来参加,并送来了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时所用的祭肉,作为对齐桓公的赏赐。
  赐祭肉这是一个王恩浩荡的体现,不过现在周王当然只是象征性的国家领袖。齐桓公还要按照规矩来,他准备下阶跪拜,接受祭肉。宰孔赶紧说道:“天子有令:伯舅的年龄大了,且功勋卓著,爵加一等,不必下阶跪拜。”
  为什么周襄王管齐桓公叫“伯舅”呢?原来周礼中,周天子对于异姓诸侯的年长者,叫伯舅,如果是同姓诸侯,则叫伯父或叔父。
  颇能作秀的齐桓公正色说道:“天威近在咫尺,小白我岂敢贪天子之命而不下拜呢?”说罢他走下台阶下拜,登堂接受祭肉。
  齐桓公“尊王”的表态有仅令周襄王心里的石头落地,也为他本人捞了不少政治上的声誉。现在他雄心勃勃,打算制订一个协调诸侯国之间矛盾、解决国际纠纷的一揽子方案,这个方案最终在秋季的第二次葵丘诸侯会议上亮相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0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2)
  
  第二次葵丘会议是齐桓公“九合诸侯”中的一次重要会议,在这次会议中,与会诸国达成了以下的盟约,共有五款:
  其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这一条是用来防止国内内乱的产生,对于公子中不孝的,坚决诛杀,以免日后引发政变,不得随意更改废立太子,不得将妾室立为正妻。这个原则是依据春秋初期兄弟间争夺君位而导致的流血事件过多而制定的。
  其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这条可能是针对诸华夏国受夷狄的威胁甚大,所以应当重视人才,以求华夏族之繁荣稳定。
  其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这一条是突出华夏文明的美德,与前一条一起写入盟约的内容,也体现了各诸侯国在华夏文明的立场上是一致的,这也为“攘夷”的事业打下共同的文化基础。
  其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意思是,士人的官职不搞世袭制,不要兼任几个差事,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得专横杀戮大夫。这是规定了诸侯国内政的一些原则,其中士官不搞世袭制这点颇有意义。
  其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这一条是涉及到结盟各国之间的利益。曲防就是在河流上做手脚,比如说位于河流上游的国家将水源截断,所以在葵丘会议上,严申各国不得擅自截断水源以涸下游国家。“无遏籴”就是不阻止邻国来购买粮食,事实上就是要打破贸易壁垒,结盟国之间实现商品交易自由化。各诸侯国内如果有重大的封赏事件,一定要互相转告,就是要求政务公开。
  以上这五条盟约的内容,针对性是非常强的,所以齐桓公所做的努力,是顺应时代与民心的。除了这次葵丘之会外,其他次的会议,历史没有留下太多的资料,所以这个盟约只能看到齐桓公设想的政治新秩序的一个侧貌,而这个政治新秩序,就是春秋时期所谓的“霸业”,霸业不独是武力之霸,关于霸业的说法,钱穆的看法可以作些参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列举霸业的四个基本标义:第一,尊王。尊王不仅是要尊重周王室,而且是霸主的命令,如同代替周王行使王权,即将霸权等同于王权。第二,攘夷。这里的夷主要有戎、狄,还有楚国,其中以楚国为患最大,不过所谓华夷之分,乃在文化而不在种族。第三,禁抑篡弑。遇到某国有篡弑,同盟国互不承认,并出兵平乱,另立新君。第四,裁制兼并。同盟国之间互不侵犯,有事端提交盟主公断。
  
  不过话说回来,盟约归盟约,事情总是人在做。即便齐国力主裁制兼并,而事实是齐国在兼并小国上也是不含糊的,齐桓公在外交上的原则,有点类似于美国著名的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大棒政策”,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是:“说话要和气,但手中要有大棒。”齐桓公手中也有大棒。
  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国就灭掉了小国谭国;桓公五年(公元前681年),又借口遂国不参加北杏会议,灭了遂国;不过四年后,遂国掀起了复国运动,这次复国运动的组织者是遂国的四大家族(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当时四大家族联手举办了一次大型的宴会,以犒劳齐军为名,邀请驻遂的齐军前来渴酒,在这些齐军喝得稀巴烂时,这些遂国的哈马斯分子就将他们一一结果了。但是遂国的复国运动马上遭到血腥的镇压,四大家族复国分子全部被齐军斩杀。
  在齐桓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64年),齐国攻取鄣邑,纪国灭亡。桓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60年),齐国又强迫小国阳国的百姓迁移他处,而吞并了阳国的地盘。所以齐国虽然是提出抑制兼并的东方联合国的主席国,但政治的利益也驱使其不断地兼并小国的土地。
  不过话说回来,齐桓公提出的新的政治秩序的见解,尤其是“尊王攘夷”的华夏诸国的联合主张,对捍卫华夏文明是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当然,齐桓公新主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管仲犀利、富有前瞻性的政治见解。怪不得百年后的孔老夫子十分佩服的说:“要不是管仲,咱可都要成野蛮人啦,披头散发的,穿野蛮人的衣服。”(“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被发左衽正是蛮族的发型衣着特征。
  
  攘夷之路,任重而道远。
  在葵丘会议后的第三年(公元前649年),扬拒、泉皋、伊雒的戎人进攻周王国的首都,并攻入王城,一把火烧了东门。由于秦国与晋国出兵勤王,王城得保无虞,齐国由于距离京城甚远,没有来得及赶上这次勤王战争。事后,齐桓公派管仲作为戎、周的调停人,隰朋作为戎、晋的调停人,实现戎人与周、晋的和谈,并有派一支军队进入周王城,以帮助周王室防备戎人的再次进攻。
  不仅是戎人在西北威胁华夏族的安全,东部的淮夷也向杞国发起进攻。公元前647年,齐桓公主持咸地会议,与会诸国协商讨论杞国问题,最后各诸侯国达成协议,援助杞国迁都,以避开淮夷的锋芒。次年,以齐国为首的中原诸侯国在缘陵为杞国修筑一座新的国都,杞国百姓迁移至此。
  与戎人、淮夷相比,南方的楚国威胁更大。
  公元前648年,楚国进攻黄国。黄国投靠齐国阵营后,不向楚国进贡,黄国的君主认为:“从楚都城郢都到黄国距离有九百里,楚国能奈我何呢?”这种麻痹大意葬送了黄国,楚成王挥师北上,一举消灭并吞并黄国。
  三年后(公元前645年),楚成王大举发兵,进攻淮河下游的徐国。齐桓公召集诸国君主在牡丘会晤,并确定对徐国实施军事援助。
  然而中原联军在宋国集结后,却逗留不前,中原各诸侯国貌合神离了。这一年齐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其霸业之灵魂人物管仲于是年去世,管仲之死,使得齐国的霸业大厦摇摇欲坠,各诸侯国虽然一时还不敢挑战齐国之霸主地位,但是却各自心怀鬼胎,静观其变。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齐国在无奈之下,只得以齐军、曹军进攻楚国所控制的厉国,企图迫使楚军回援,以解徐国之围。
  然而失去管仲后,中原诸侯联盟的团结已经岌岌可危了。就在齐军、曹下南下进攻厉国时,宋国突然进攻曹国,联盟内部起内讧了,这使得齐桓公的援助徐国计划遭到挫折。
  一直等待联军救援的徐国在楚军的施压下,被迫与楚军进攻决战,强大的楚国兵团轻松在娄林大败徐国军队。
  与此同时,齐军对厉国的进攻,却无功而返。齐桓公在称霸四十年之后,开始有力不从心的感觉了,联盟的内讧与伐厉之战的失利,预示着齐国正从巅峰急剧地下坠,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后管仲时代的齐国内政开始由一群小人所操纵,弑君的故事,即再次在齐国上演,而这次被弑的主角,就是风云霸主齐桓公。
  
  (下一节《齐桓公之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3)
  
  七、齐桓公之死:齐国霸业的终结
  
  齐桓公的事业,就是管仲的事业。
  没有管仲这个灵魂,齐桓公不成其为英明的君主。
  公元前645年,辅佐齐桓公四十年之后,管仲与世长辞了。管仲的去世对齐国是最大的打击,他的地位是任何人都顶替不了的,但是齐桓公并没有意识到,后管仲时代对他意味着什么。
  在管仲病重期间,齐桓公亲临病榻,对这位最信赖的大臣进行探望,而且还想从老臣这儿得到些指点。齐桓公问管仲:“大臣之中,还有谁有资格能接替宰相这个职位呢?”
  管仲勉强从病榻上坐起身上,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最了解大臣的人,莫过于国君了,想必国君心中自有答案吧。”
  齐桓公说:“易牙对我可谓是忠心耿耿了,有一回我吃腻了各种宫中美食,觉得没什么可口的东,开玩笔地说了一句: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不知人肉的味什么样。结果易牙回家后就将他的儿子杀了作了一顿鲜美的菜肴,虽然后来我知道以后觉得很不舒服,但是易牙这个人爱戴我超过爱自己的儿子,我看让他办事,我是放心的。”
  管仲听了叹了口气,摇摇头,于是对齐桓公说:“易牙杀了儿子,并非爱戴君主超过爱儿子,只是为了取悦迎合国君罢了,连自己儿子都烹杀的人,还有什么人不可以杀呢?”管仲的原则是,君主应该有自己的爱好,只要不涉及到政治大事,管仲是不会干涉的,对于易牙这种小人,管仲认为只是齐桓公私生活中可以宠幸的人,不料老晕的齐桓公竟然想将相位交给这种小人,
  齐桓公不太以为然,于是又说:“那么开方这个人怎么样?开方十五年来一直服侍在我身边,一次都没有回家看望过父母,父母亲死的时候他都舍不得离开我而回去奔丧,这个人爱戴我超过对父母的孝顺,我看他忠心为国,当国相是合适的。”
  管仲一听,便回答说:“这个开方,根本就不孝顺嘛,连有生养之恩的父母亲,他都忍心背弃,还有什么人他不会背弃的呢?这处这样不近人情的人,还是要小心点的好。”
  齐桓公一听,又碰钉子了,于是又说道:“那么竖刁一定就可以胜任了。竖刁他既没有杀儿子,也没有背弃父母,他为了好好侍候我,把自己给阉了,这样心无杂念,可以说是一个忠心无比的人了。”
  齐桓公都看上啥样的小人啊,尽说这些让管仲听了觉得恶心的名字,他劝桓公说:“竖刁这种人为了得到您的宠幸,连自己的身体都可以残毁,这种人真是无情到了极点,决计不可让这些人当国相的。”
  齐桓为公也很不太高兴了,便问:“这三个人在我身边己经很久了,你现在觉得他们一点也不好,为什么从前你就不提呢?”
  管仲说:“一个君主生活不可太枯燥,所以享受些快乐也是应该的,我在相国的位置,总能控制着他们,不让他们为非作歹。现在我病得快不行了,大堤要垮了,水就要泛滥起来,您一定要当心啊!”
  
  管仲在这次与齐桓公会谈之后不久,便病情加重去世,管仲的去世,不仅意味着齐国霸权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齐桓公政治生命的结束,甚至是意味着齐桓公个人生命的结束。管仲临终前的一番善言,并没有改变齐桓公的看法,齐桓公对易牙、开方、竖刁三人的宠幸有增无减。
  在管仲去世的这一年,各诸侯国开始对齐国阳奉阴违。在齐桓公联合各诸侯国援徐抗楚时,各国的军队在宋国集结后,居然停止不前,齐国不得己,与曹国联手进攻厉国以牵制楚军,在这个时候,宋国居然在联盟内部大搞破坏,出兵攻打曹国。
  此时宋国的君主是宋襄公,宋襄公也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春秋五霸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宋襄公是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三十五年)继承宋国君位,他是个颇有政治才干的君主,上台之后,他任用庶兄目夷为左师,使得宋国国力很快得以复兴。他雄心勃勃,企图取代齐国成为新的中原盟主。
  齐桓公很快发现,没有管仲后,他的中原盟主的地位实在很不牢靠了。在公元前644年,即管仲去世后的第二年,齐桓公召开了诸侯大会,这次大会的议题是帮助鄫国抵御淮夷的入侵,齐桓公提议各个国家派出劳役到鄫国,为鄫国修筑城墙,这个议案得到了诸侯大会的通过。
  可是当修筑工程进行到一半时,有一天夜里,有人在山上高喊道:“齐国出现动乱啦。”各国的差役一听,二话没说,拔腿就跑,结果城墙没有筑成,成为烂尾工程了。这种谣言的出现,说明齐国的号召力在持断地下降。
  
  以宋国为首的诸侯国对齐国阳奉阴违,这已经让齐桓公很是头疼了,更令他愤怒的,是鲁国居然吞并了项国。
  鲁国的几任君主都是娶齐国公主为夫人,鲁僖公的夫人是齐桓公的女儿声姜。当时鲁僖公正好在淮地参加诸侯大会,齐桓公认为吞并项国是鲁僖公的命令,便将他扣押起来。这下子可把鲁僖公的夫人声姜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她想办法援救自己的丈夫,凭着与齐桓公的父女关系,声姜请求父亲释放鲁僖公。
  在声姜的营救之下,鲁僖公最后还是被释放。
  看来此时的齐桓公开始有些力不从心了,宋国、鲁国这些中原重要国家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郑国更不用说了。不仅如此,齐桓公在内政上也开始陷入混乱之中,易牙、开方、竖刁这几位佞臣在朝中一手遮天,而更敏感的问题则是立太子的问题,因为齐桓公在位已经四十三年了,垂垂老矣。
  由于齐桓公先后三任正式夫人王姬、徐嬴、蔡姬都没有生育,所以太子只能从庶子中挑选。齐桓公这个很好色,宫中的女宠非常多,其中最受桓公宠幸的六位,被称为“如夫人”,虽然不是正式夫人,但享受夫人的待遇,这六人是长卫姬、少卫姬、郑姬、葛嬴、密姬、宋华子。这六位如夫人都为齐桓公生了儿子,分别是公子无亏、公子元、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商人、公子雍。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4)
  
  在管仲生前,齐桓公曾经与他商量过立太子的事情,当时确定下来由公子昭担君位的继承者,即太子。由于齐桓公深知宫中争权夺利、刀光剑影,为了保证公子昭的安全,他早早把公子昭送到宋国,托付给宋襄公。
  但是这个决定对易牙和竖刁这些宠臣都不利,因为易牙、竖刁都被到公子元亏的生母长卫姬的宠幸,他们希望齐桓公去世之后,还可以牢牢地把持住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于是决定协助长卫姬,将公子无亏拥立上台。由于易牙和竖刁都深受齐桓公的宠幸,所以齐桓公便答应立公子无亏为太子。
  这样一来,其他的几位公子都非常有意见,于是便一哄而上,个个要争当太子。
  易牙、竖刁等人为了谋求公子无亏上台,便利用手中的权力,对反对者采取打击的措施,让齐国的宫廷中充满了杀气,但是可憾的齐桓公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早已习惯倚赖管仲的齐桓公显然对于宫廷政事有些麻木不仁了。于是易牙、竖刁等人加紧了安排在齐桓公死后,让公子无亏上台的计划。
  
  年老力衰的齐桓公终于病倒了,易牙、竖刁等人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为了防止齐桓公在病终前做出不利于自己的决定,索性将齐桓公的房间给反锁了,将齐桓公的房间四周垒起高墙,只留下一个小洞,可以窥视齐桓公的生死。然后派军队守住宫门,严禁一切人进出。
  病危中的齐桓公突然发现这些他最信任的人,暴露出其狰狞之面目,突然间他从一个雄视天下、至尊无上的君主,跌落成为高墙里的囚犯,不,甚至比囚犯还不如。他已经习惯下命令,但他呼叫,却叫不来一名卫兵或侍从。此时的他一定对人生有了更多的认识,原来人是成不了神的,即便他曾经有神一般的地位,但当神圣的权利被剥夺之时,他就成了高级的四肢动物,生存本能让他想顽强地生存,但病痛使他只能在绝望中哀嚎。
  可怜齐桓公一代雄主,曾经叱咤风云,令诸侯国胆战心惊、开拓一代伟大事业的英雄,最终的结局竟然是死于几个小人之手,而且是在身患重病之后,活活饿死在高墙之内。而且在他死后六十七天,这封闭的高墙才被破开,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具躺在床上,从衣服间、从尸体的腐烂不堪的皮肉中,爬出的是一群群肥大的蛆虫。
  这就是一代天骄的下场!
  
  齐桓公死的时候,除了公子昭在宋国之外,其他的五位公子便在京城大打出手,最后,公子无亏在易牙、竖刁的支持下,击败了其他四位公子的势力,登上了齐国国君的宝座。
  但是管仲、齐桓公一死,齐国再无霸者之气势,雄心勃勃的宋襄公理所当然认为自己乃是齐桓公之后理所当然的东方盟国之盟主,决心卷入齐的内政,因为他手中有一张王牌,即当年由齐桓公与管仲所立的太子公子昭,此时公子昭尚在宋国。
  公元前642年初春,公元无亏的君主宝座尚未坐暖,宋襄公集合了宋国、曹国、卫国、邾国四国联军,发动对齐国的讨逆战争,战争持续了三个月,当时齐国正陷于五公子混战的格局中,在四国联军的打击下,京城中的反对派也掀起了反对公子无亏的运动,最后,公子无亏被杀。宋国军队将公子昭接入齐国的京城中,继任君位。
  在四国联军撤出齐国之后,公子昭面临着很尴尬的境地,因为公子昭长期呆在宋国,在齐国缺少实力派的支持,更缺少军队的拥护,而此时,原先陷入混战的其他四位公子,决定联手组建反政府军,赶走公子昭。公子昭没的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不能抵挡反政府军的进攻,于是很没面子地、灰溜溜地又逃到了宋国。
  危难之中,宋襄公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宋国军队二度进入齐国作战,并且在五月份时,在齐国境内的甗地(今山东济南西)击败了反政府军的主力,公子昭二度返回齐国,重新登上君主宝座,史称齐孝公。
  齐桓公的死亡,昭示着齐国霸权时代的结束,虽然继任君位的齐孝公也雄心勃勃,想继承父亲留下的霸业,但是此时经历十个月的内战后的齐国已经是今不如昔,而且齐孝公并没有铲除掉其他的四个公子,反对派的势力依然强大,齐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下降。
  
  在公元前634年(孝公九年),齐孝公讨伐鲁国,以图重树齐国的霸权,没想到鲁国却引狼入室,将楚国引入中原战局,鲁国人向楚国请兵,楚军攻打齐国,占领了谷城,并且派齐孝公的政敌公子雍驻守在谷城。
  谷城一役的失败,使得雄心壮志的齐孝公忧愤交加,终于在次年去世。齐孝公去世后,齐国再一次陷入政变之局,齐孝公的弟弟,也是他的政敌之一公子潘,杀掉了齐孝公的儿子,自立为国君,史称齐昭公。
  在齐国十年来的数次政变风云中,政变严重削弱了这个昔日强国的实力,齐国所开创的霸权时代是短暂的,人亡政息,只有在历史的天空中,还闪烁着管仲与齐桓公伟大事业的光辉。
  
  (下一节《狗尾续貂:宋襄公的霸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 12: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5)
  
  八、狗尾续貂:宋襄公的“霸业”
  
  宋国是一个中原颇有影响力的国家,但是命运不济,在郑庄公称霸的时代,宋国与郑国爆发十次战争,最后以战败而告终;到了齐桓公时代,宋国又只能屈居于齐国之下。到了宋襄公上台后,他励精图治,宋国的国力大为改观。
  在中原诸侯中,追随齐国最卖力的便是宋国,根据钱穆先生的统计,在齐桓公召集的十五次诸侯大会中,只有宋国每次都参加,成为齐桓公霸业最忠实的助手,也这正这个原因,齐桓公与管仲才会把君位继承人公子昭安心地托付出宋襄公。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没有辜负齐桓公所托,他两次将公子昭送上齐国国君的宝座,当然,他这样做的目的还有一个。在后齐桓公时代,中原以齐国为霸主的新型政治体系摇摇欲坠,如果没有新的诸侯盟主,中原诸国势必难以联合起来,以抵制蛮夷的入侵以及南方楚国的进攻,宋襄公显然认为自己是接替齐桓公成为盟主的最佳人选,凭借宋国是中原联盟最积极的参与者与平定齐国太子之争的功,新的霸主,舍宋襄公其谁?
  
  宋襄公怕其他诸侯不服,便想出一个立威的办法。
  首先,他找了个借口,逮捕滕国的国君滕宣公;其次,他用鄫国君主的血来做祭祀,在齐桓公晚年时,鄫国受到淮夷的进犯,当时齐国号召各国协助鄫国政府修筑城墙,但是这件事最终告吹。关于这次祭祀,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宋襄公杀了鄫国的国君,另一种说法是割破鄫国君主的鼻子,把血涂在祭品上;后一种说法可能符合真相。宋襄公以鄫国国君的血来祭祀,是为了让东夷蛮族部落前来归附,因此可以判断鄫国与东夷蛮族之间必然有过节。
  宋襄公连续羞辱两位小诸侯国的君主,他的庶兄、也是宋国中兴的最重要人物目夷叹道:“齐桓公保存了三个将亡的国家(指鲁国、邢国、卫国),从而令诸国归附,可是义士们还指责他刻薄寡恩;现在却虐待两位诸侯国的国君,靠这种手段想要称霸,我看是很难的,能得以善终就算是走运了。”
  使用这种恐怖手段想让其他诸侯国屈服,看来不现实,与宋国有过节的曹国拒绝服从宋襄公。当年曹国军队随齐桓公讨伐厉国时,宋襄公在背后插了一刀,进攻曹国,所以两国关系恶化,曹国国君岂肯听命于他呢?宋襄公气急败坏,率领宋国军队第二次对曹国发动侵略。
  目夷又一次批评宋襄公的政策,他评论道:“国君现在的德行还有欠缺,却去攻打别人,我看还是要先撤兵好好反省一下,等到德行圆满了再出兵不迟。”
  
  宋襄公一味欺负弱国,却得不到大国的认同,在公元前641年,即齐桓公死后两年,齐、鲁、陈、蔡、郑、楚六个国家召开诸侯峰会,这次峰会有一个特点,楚国居然也加了进来,但是但以往齐桓公时代连续十五次参加诸侯大会的宋国却被排斥在外,这无疑让宋襄公一肚子的酸水。
  心有不甘的宋襄公决心亲自出面,主持一次国际峰会。公元前640年,宋襄公开始筹划诸侯大会,他企图成为诸侯盟主的野心,已经是路人皆知,鲁国大夫臧文仲就此事评论说:“让自己服从众人的意愿是可以的,可是要众人服从自己的意愿,那就不能成功的。”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6)
  
  第二年(公元前639年)春季,宋襄公先与齐孝公、楚成王在宋国的鹿上举行会晤。宋襄公向楚成王提出要求,希望楚国能支持他成为中原诸侯的盟主。为什么宋襄公想成为中原盟主,却找楚成王呢?原来这时中原的郑国、陈国、蔡国等国家都归附楚国了,如果得到郑、陈、蔡三个国家的支持,再加上齐国(宋襄公在立齐孝公上有很大的功劳,他认为理所当然会得到齐国的支持),那么即便鲁国、卫国这些国家都反对,也无济于事了,宋襄公就这样做着中原霸主的美梦.
  楚成王答应了宋襄公的要求。
  宋襄公为自己的如意算盘而沾沾自喜。
  可是目夷又一次发出慨叹:“与齐、楚相比,宋国只是个小国,小国却想要争盟主,我看要大祸临头了。难道宋国要亡国了吗?”
  
  宋襄公还沉醉在盟主的美梦之中,他开始俨然以盟主自居了。
  这一年的秋季,他召集楚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曹国等国家在宋国的盂地会盟。宋襄公显然忘了自己的身份,楚成王原先答应他,只是想在中原立一个听命于楚国的傀儡,可是宋襄公却以诸侯领袖自居了,对楚国采取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
  这下楚成王勃然大怒了,他大吼道:“召我?我将好往而袭辱之。”意思是:“他宋襄公也配召我,那好,老子就陪他玩玩,点他点颜色瞧瞧。”说罢带着一队人马,前往盂地参加会议。
  宋国执政大臣目夷对宋襄公说:“楚国是蛮夷之邦,强横而且没有信义可言,我看还是带些战车前去赴会的好。”宋襄公自以为与楚成王达成协议在先,不肯听从目夷的建议,说道:“不行,我与楚王约定乘坐普通的车子会面,这是我提出来的,我可不能破坏规矩。”于是只带了少些人抵达盂地。
  宋襄公很快就明白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霸主了,与会的七个国家,除了宋、楚之外,郑国、陈国、蔡国、许国都归附楚国了,而曹国则两度被宋国人欺负,其对宋襄公阳奉阴违的态度也可想而知。
  大会一开始,宋襄公摆出盟主的架式,但不久后,他就察觉到气氛不对了,与会各国惟楚国马首是瞻。他一看情形不对,想拔腿开溜,楚成王带来的军队马上将他逮住,然后发兵攻打宋国都城。
  
  宋襄公这时有些后悔莫及了,他对目夷说:“你赶快逃吧,回去保卫国家,现在宋国就是你的了,我不听你的劝告,才落了个这样的下场。”目夷是个爱国者,他握着宋襄公的手说:“就算您不说,宋国也始终是臣下的国家。”他想方设法逃出来,回到宋都,然后下令全城进入战备状态,秣马砺兵,准备与楚军决一死战。
  楚成王威胁宋国人说:“你们要不投降,我就把你们的国君杀了。”
  守城的宋国军民给楚成王回话说:“我们有社稷神灵的保护,现在我们国家有新的国君了。”
  楚成王一想,要是真杀了宋襄公,那么目夷必将成为宋国的国君,目夷这个人有智慧,有本事,而且深得人心,如果他成为宋国国君,楚国岂不是多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吗?他在心里权衡利弊后,看来还是把这个呆头呆脑的宋襄公释放回去,对楚国最有利。
  宋襄公被释放了,但他心里很是惭愧,没脸见江东父老,不愿意回到宋国,便跑到卫国去了。忠心耿耿的目夷派人给宋襄公传话:“我为您保卫宋国,您什么不回来管理呢?”宋襄公这才继续回到宋国担任国君。
  不过,宋襄公的闹剧还没有结束。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3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7)
  
  倍受羞辱后的宋襄公准备要报复了。
  公元前638年,郑文公前往楚国进行国事访问。齐桓公去世后,郑国迅速向楚国靠拢,宋襄公掂量着要报复楚国,实力还不够,不如先趁郑文公访楚之机会,进攻郑国。他纠集宋国、卫国、许国、滕国的军队,大举进犯郑国。
  楚成王当即出兵进攻宋国,以解救郑国危局。宋襄公见楚军大举出动,便率师回战楚军。目夷想要劝阻宋襄公:“宋国是殷商的后裔,上天已经很久没有眷顾了,您想到实现中兴的梦想,恐怕是不可能了,还是不要与楚国正面交锋好。”
  宋襄公看来是个固执的家伙,好了伤疤忘了疼,他又不听目夷的劝阻,率军抵达泓水的北岸。此时楚军抵达泓水的南岸,两军隔水相对。宋襄公派人向楚军向战书,约定在泓水北岸进行决战,楚国统帅同意了,于是大批楚军开始渡过泓水。
  这时宋军已经排好阵势,做好战斗准备了。目夷说道:“楚军人多,我军人少,趁他们还未全部上岸,我们得赶快出击。”
  令人不解的,一向奉行霸权的宋襄公居然在这种关键时刻,打起“仁义”的旗帜,他说道:“不行。我听说君子不乘人之危,虽然我是险些丧失了国家的人,但还是不忍心这样做。”
  目夷心里着急呀,这都什么时候了,一会儿功夫,楚军全部渡过泓水了,但是还没来得及排好阵列,目夷又对宋襄公说:“敌人现在阵形混乱,我们得赶快出击。”
  宋襄公又摇摇头说:“不行,我听说君子是不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军队。”看来自从上次被楚国人俘虏之后,宋襄公是一直在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前宋国偷袭曹国、逮捕滕宣公、以鄫国君主的血来做祭祀,这些事情哪样是君子所为呢?哪样是“仁义”呢?估计宋襄公闭门思过后,觉得要学习古代周文王,以德服人,以仁义服人。
  以德服人是没错的,但不是在两军对垒之际,兵者,诡道也,凭着所谓的“仁义”能打垮对手吗?
  这位理想颇高、但能力颇低的宋襄公只得再尝苦果了。
  楚军渡过泓水,摆好了阵势,宋襄公这才下令击鼓进攻。这次进攻的结果不必预测了,在兵力与战斗力都占上风的楚军面前,宋军一败涂地。宋襄公的近身侍卫全部战死,他本人大腿挨了一箭,落荒而逃,好歹捡回一条性命。
  
  事后,宋国人都责怪宋襄公顽冥不化,宋襄公振振有理地回答说:“君子不会杀掉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苍白的敌人,古代用兵之道,不以险隘取胜,我虽然是殷商亡国者的后代,但不对没摆好阵势的敌人发动进攻。”
  光从这点看,宋襄公有值得称许的地方,他具有古代武士的某些品质,既有一种道义感,又有一种从容不迫的精神,如果他仅是一名武士,那无疑是出色的,但作为国君,注定只能是眼高手低的一名平庸君主。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受的伤不轻,在次年,箭伤复发,可能引起伤口的感染,无法医治而死,他在位共计十四年。
  宋襄公是一位幸运的君主,因为他居然被认为是“春秋五霸”之一,其实他从来没有真正成为霸主,更没有霸业可言,而且他在泓水之战中的拙劣表现,已经成为一则历史笑话。但历史同时也开了个玩笑,很多人知道宋襄公,是因为他是五霸之一,至于为什么会被列入其中,这就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了。
  真正接过齐国霸业的,乃是雄踞西北的晋国。
  晋国所发生的历史故事,总是惊心动魂,扣人心弦。
  
  
  (请看下章《亡命天涯》之“太子之死”)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32:40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8)
  
  第六章 亡命天涯
  
  一、太子之死
  
  公元前672年,晋献公讨伐骊戎,骊戎是戎的一个分支,主要居住在骊山一带,所以称为骊戎。晋献公灭了骊戎,这次征战,晋献公得到了一个意外的战利品,就是骊戎一位艳丽无比的女子:骊姬。骊姬和她的妹妹一同被晋献公召入宫内,大约是骊姬姐妹不同于晋国妇女的异域风情,让晋献公很是宠爱。过了不久,骊姬为晋献公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奚齐。
  在那个“母以子贵”的社会里,骊姬虽然很得晋献公的宠爱,但是这种宠爱是很难持久了,年老色衰之时,便是恩宠断绝之日,骊姬决心要以儿子的富贵来维持自己在宫中所拥有的地位。她开始产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必须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合法的君主继承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骊姬必须将自己倍受晋献公宠爱的这张王牌发扬到淋漓尽致,一旦失宠,所有的一切计划都会形同空言。
  不过看上去,骊姬胜出的机会很是渺茫。
  晋献公有八个儿子,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夷吾这三个人都非常有才干,而且在口碑甚好,一时之间被社会各界认为是“贤人”。骊姬要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就必须将这三个人铲除掉。骊姬找到晋献公的软肋,晋献公这个人,气量很是狭小,猜忌心很强,他在上台之后,就极力铲除公室支族的势力,将支族成员几乎斩尽杀绝,这很明显看出晋献公是容不得任何人可以挑战他的权力。
  
  骊姬经历了灭国到受宠的大起大落,深知权力斗争中的潜规则。
  骊姬的第一个计划步骤,就是先将申生、重耳、夷吾三人调离京城,以瓦解其势力,同时使得晋献公与他们的父子感情得以削弱。不过要达到此目的,绝非易事,而且也非她一人可以做到,因此骊姬决定利用晋献公的两个男宠,一个名叫梁五,另一个叫东关嬖五。骊姬用重金贿赂他们二人,于是这两人就想方设法离间晋献公与太子之间的关系,首先,要逼使太子离开都城。
  有一天,趁着晋献公心情挺好的时候,这两人就跟晋献公说:“咱们晋政权是从曲沃发迹,所以曲沃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但是现在看来,曲沃这个地方还没有一个很好的地方官,所以这里的老百姓有些刁钻,并不害怕官府,这样对曲沃的安全是个隐患。依我们看来,曲沃这个陪都,应该由强有力的人来领导,这没有比太子申生更合适的人选了。”
  这两人可算把晋献公的心思给摸透了。
  晋献公心中常恐发生什么对自己统治不利的事情,为人猜忌心强,听了这两人的说法,心中想想也有些道理,曲沃是内战时期的根据地,确实是战略要地,晋献公心里一琢磨:让太子申生到曲沃,总比其他人去放心些。于是便下令让太子申生进驻曲沃。
  太子申生被调离京城而去曲沃,骊姬下一次目标就是在公子中很有影响力的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于是梁五和东关嬖五又故计重施,对晋献公说:“蒲城和二屈这两个地方,是国家的边疆重镇,离戎狄又近,容易引起戎狄的入侵,所以一定要派有能力的人去镇守,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都是很有才干之人,只有他们才能胜任。”晋献公也同意让重耳和夷吾分别前往镇守两城。
  这样,骊姬就把最有威胁的三位公子都清理出了京城,骊姬凭借自己受晋献公的恩宠,不断地拉近晋献公与儿子奚齐的情感,并且希望有一天晋献公能废掉太子申生,而改立奚齐为太子。但是,骊姬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她还必须要等待机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3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69)
  
  太子申生也非等闲之辈,他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在驻守曲沃的几年时间里,申生将曲沃治理得井井有条。公元前661年,晋国发动了对耿国、霍国、魏国三个国家的毁灭性打击,灭亡了这三个国家,在这场战争中,晋国军队共有两个军,第一军的总司令由晋献公亲自担任,第二军的总司令即由申生担任,申生在这场战争中,也立下赫赫的战功。
  不过申生虽然立下战功,但是由于骊姬收买的两位男宠长年在晋献公面前说太子申生的坏话,而且在中伤的时机与分寸上掌握得很好,时间长了,晋献公对太子申生渐渐没有好感,而喜欢骊姬的儿子奚齐。这个时候,废除太子申生的念头也已经开始在晋献公的脑中形成了。
  公元前659年,晋献公命太子申生讨伐皋落氏(乃属赤狄),申生作为太子,即便是征战凯旋,也不能加官进爵,可是万一战败了,便要追究战争的责任。这很可能是出自骊姬的主意,但是晋献公默认了这个阴谋,他虽然对废掉太子一时还下不了决心,但是倾向性很明显的。
  这可以从以下的事例看出,当大臣里克得知晋献公让太子申生去攻打皋落氏,力谏献公,而晋献公居然说:“我有好几个儿子,谁能当继承人还不知道呢。”可以看出,晋献公其实内心深处,已经考虑废除申生继承人的地位了。
  就连太子本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当申生见到里克时,对里克说:“我恐怕是要被废黜了。”太子手下的几位干将对晋献公的这个决定也非常不满,一致指责晋献公背后有阴谋。申生重兵在手,却没有想到要利用手中的兵权发动政变,他虽然有才干,但是他的孝顺使他似乎不合那个时代政治潜规则,最后也只能沦为政治的牺牲品。
  申生强顶着巨大的压力,最终率领军队在稷桑击败了皋落氏,由于这次军事上的胜利,使得反太子派暂时找不到逼迫的理由。
  
  但是四年后,申生终于落入了骊姬设计的罗网之中。
  骊姬是一位非常工于心计的女人,她深知晋献公的好恶,所以她从来不在晋献公面前说太子申生的坏话,但是背地里却暗中指使晋献公的亲信,利用一切可能的时机,中伤太子申生。当晋献公有时勃然大怒,扬言要废掉申生,改立奚齐为太子时,骊姬又会假惺惺的哭道:“怎么可以因为我的原因,废嫡立幼呢?如果大王这样做的话,那么妾就只能选择自杀了。”说罢泪水汪汪的,直把晋献公看得心疼,这样一来,晋献公更加信任骊姬了。
  晋献公的衰老,使得骊姬不可再等了,必须要尽早除掉申生。
  公元655年的正月,骊姬对申生说:“昨晚大王梦到你的母亲齐姜了(齐姜去世甚久),你快回曲沃,到你母亲的庙里去祭祀一下,然后把祭祀用的酒肉拿回来。”申生这个人有个优点,同时也是弱点,就是很孝顺,听了骊姬的话后,他就赶回曲沃祭拜了一番,又回到京城,带回了祭祀的酒肉。正好这时晋献公外出打猎去了,骊姬就把这些酒肉收下来,放在宫中。
  骊姬这次是做好了充足的计划,她暗中在太子申生带回来的酒肉下了毒。等到晋献公打猎回来时,骊姬就拿出申生所呈献的酒肉给献公。
  晋献公正要吃的时候,骊姬用手阻止了他,说:“这酒肉是从老远的地方拿来的,也不知有没有变质,应该先验一验啊。”晋献公脸色一变,将酒倒到地上,结果在地上象灼蚀似的泛起泡沫;晋献公大吃一惊,又将肉给狗吃,结果狗吃了之后就倒毙,再让一个宫中一个内臣吃了一口,也马上倒毙(此人够倒霉的)。
  骊姬一见此种情形,马上上演了一出好戏,她跪在晋献公面前就哭道:“太子怎么忍心做出这种事啊?连自己的父亲都想杀害,您都已经这般岁数了,他还这样的迫不急待(也不知是谁迫不急待哩)。太子这样做,都是因为妾与儿子奚齐的原因,请您让我们母子到外国去避难好了,要不然妾还是早点自杀,以免受太子的欺负。以前大王说要废太子时,妾还维护着太子,看来妾是看错他啦。”
  骊姬这一番说得可怜兮兮的话,真把晋献公的心理都摸透了。
  晋献公气得鼻子直冒烟,心想:可恨啊可恨,这个畜生不仅要害我,还想害骊姬母子。震怒之下,晋献公下令捉拿太子申生。
  
  这时有太子党成员火急地向太子申生通告了这件事,太子一听大吃一惊,来不及细想事情的来龙去脉,先一溜烟回曲沃去了。晋献公一听太子返回曲沃,认定太子是做贼心虚,更加的愤怒了,把太子的老师杜原款抓起来杀了。
  回到曲沃之后,太子党成员对申生说:“这事明明是骊姬在搞鬼嘛,太子何不去向国君解释清楚呢?”太子申生说:“唉,父亲年老,现在离不开骊姬,要是没有骊姬,寝食不安啊。要是父亲怪罪骊姬,那么父亲生活就失去乐趣,要不是不怪罪骊姬,我解释了也没有用啊。”
  又有太子党成员说:“现在看来这儿也呆不下去啦,要不然就到国外去避难吧。”申生长叹了一声,说:“我这样到国外去,大家一定会认为是我下毒的,背着一个企图杀父弑君的恶名,谁会接纳我啊。”申生既不想造反,又不想逃亡,他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了自杀。
  申生在与骊姬的这次政治斗争中最后彻底地失败,这与他性格的软弱有关。其实申生手握重兵,即使不能自立君位,至少可以拥兵自重,割据曲沃,再现晋国的两个政治中心,但是申生没有这样做,以一死摆脱了残酷的政治斗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3-1-14 11:3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铁血时代-70)
  
  二、韩原之战
  
  太子之死并不是结局。
  骊姬下一个目标就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于是骊姬向晋献公诬告两位公子:“太子申生在祭祀的肉中放毒这件事,重耳和夷吾两位公子都有参与。”
  晋献公本来这段时间心情就不太好,听了后大怒,下令对此事追究到底。重耳与夷吾得到消息后,很是害怕,于是两人逃离了京城(大约是新年全家团聚,所以重耳、夷吾都在京城里),重耳回到了蒲城,夷吾回到了二屈。
  然而,这场晋国的政治风暴还没有结束,重耳与夷吾将会是怎么样的命运呢?
  
  重耳与夷吾各自回到自己的驻守的城池内,晋献公的军队先抵达重耳所驻守的城池蒲城。重耳叹息一声说:“君主与父亲的命令是不可抵抗的。”于是下令全城放弃抵抗,于是晋的军队顺利入了城,晋献公派遣的宦官勃鞮进城之后,传晋献公的旨令,让重耳自杀谢罪。
  怎么办?是坐以待毙还是逃跑?
  重耳虽然放弃抵抗,但是不甘心这样不明不白地死去,他跟哥哥申生或后世的秦扶苏不一样,心中自有一番韬略,怎么肯就这般束手就擒呢?他决心弃城逃亡。
  前来执行捕杀任务的宦官勃鞮的速度也很快,他怕重耳逃跑了,于是急匆匆地带了人马追上来,正好看到重耳正准备翻墙而逃,勃鞮大喝一声,猛的冲上前去,拔出佩刀,“哗”的就是一刀劈过来,重耳正翻到墙头,这一刀劈下,没有伤及重耳的身体,只把重耳的衣袖斩了一截下来。
  重耳有惊无险,他狗急跳墙,一翻而过,跳上一辆准备好了的马车,就没命地逃跑了。宦官勃鞮登上墙头,只看到马车扬起尘埃渐行渐远,不禁捶胸顿足。重耳这一逃,逃到了赤狄(重耳之所以逃到赤狄,是因为他的母亲是狄人,因此他有一半是狄人的血统)。跟着重耳一起逃亡的,还有几个有名的人物:赵衰、狐偃、贾佗、先轸、魏武子等。
  
  第二年(公元前654年),驻守在屈城的夷吾,也面临着晋政府军的围剿,夷吾抵挡不住了,想想没有其他退路,也只能学着重耳亡命他国了,也准备逃亡到赤狄去。
  这时夷吾的手下郤丙对他说:“您别再跑到赤狄那儿去了,重耳已经流亡到那儿,你再去的话,晋国的大军必定会对赤狄进行大举入侵,如果赤狄在晋国大军的威逼下屈服,那么留在那儿就只有死路一条了,不如逃到梁国,梁国背靠强大的秦国,如果以后国内出现机会,咱们就可以迅带返回国内。”
  夷吾想想这个说得有道理,便逃命到了梁国。
  果然,因为狄人收容了重耳,引起了晋献公的强烈不满,因此在公元前653年,晋国的军队由里克率领,侵入赤狄境内,并且在采桑击败了赤狄,但是赤狄当时的势力也很强大,次年(公元前652年),狄人为了报复采桑之败,入侵了晋国,这样算是打了一回平手。
  
  公元前651年,垂垂老矣的晋献公终于一命呜呼,晋国的政权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谁将成为下一任的国家元首,重耳、夷吾、奚齐三位竞争者都浮出水面,背后都有实力派的支持,这使得晋国的政局变得扑朔迷离。
  晋献公在逼死申生之后,骊姬的儿子奚齐就成为合法的继承人,支持奚齐的实力派人物是荀息,也就是制定了“假道灭虢”计划的战略大师。晋献公是个明白人,知道在晋国政府高层,许多实力派人物支持流亡在外的重耳与夷吾,所他特地让荀息担任奚齐的老师,希望荀息能以其智慧,使奚齐顺利继位。
  在晋献公病危之时,他召来荀息,对他说:“我把幼小的孤儿托付给你,你打算怎么办呢?”荀息这个人十分忠诚,他叩头答道:“臣会竭尽所能,忠贞不二辅佐公子奚齐;如果事情不成功,臣只有一死报之。”
  由于骊姬逼死太子、逼走重耳与夷吾,在朝中许多重臣并不支持奚齐,现在晋献公已死,主张由重耳回国继位。这一派的支持者有里克,里克是晋国的名将,是灭虢之役与征狄之役的战场总指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