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虎论坛

 找回密码
 马上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宝宝寒

[转帖] 女真金国的百年风云----东吴春秋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126正月初七的夜晚,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率领他的六万女真铁骑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这也是宋国自建国以来,首都遭受的第一次军事攻击。
  完颜宗望虽然打仗很勇猛,但也并非是有勇无谋之辈,因为他很快发现了汴京城的防守的一个弱点,那就是宣泽门。
  宣泽门又称西水门,城门下方是个水道,完颜宗望决定选择宣泽门方向发动奇袭。
  他所谓的理由是金国士兵长期居住北方,不习水战,因此宋国对西水门的防守应该不会很强,他就是要用自己的短处去攻敌人的长处,起到奇兵的作用。
  如果换做别人的话,完颜宗望的计划或许能成功,但很不巧,二太子碰到的对手是李纲同志,一位宋国的猛人。
  李纲同志对汴京的防御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每个城门安排一万两千名士兵守城,同时还编排马步兵五军,共四万人,作为机动部队,随时增援各城门。
  对于西水门的防守,李纲并没有因为金兵不习水战,而放松警惕,相反他还招募了两千多名敢死队员,准备了大量的防守工具,并且还在河道中设置了木栅栏作为障碍,可以说西水门的防御一点也不比其它城门差。
  因此,进攻西水门的金兵就成了第一批倒霉蛋。
  正月初七的夜晚,乘坐几十小船的一千多名女真士兵偷偷地向宣泽门发动了攻击。
  宣泽门的两千多名宋军敢死队员们早就等得不耐烦了,很多队员用长钩将小船钩住,然后用石块将小船击破。
  这是李纲创造的新方法,效果非常好,金兵本来就不习水战,并且小船都被木栅栏阻档无法行动,因此很多金国士兵不是淹死,就是被石块砸死,总之这一千多人基本上都报销在宣泽门城下。
  完颜宗望被激怒了,一向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们居然败在一个宋国的文官手里,这位二太子脸上挂不住了,于是他发起了总攻的命令,要求六万大军同时向汴京的各个城门发起攻击。
  但李纲面对强大的金国铁骑,一点也不紧张,他从容指挥全体官兵沉着应战,打退了完颜宗望的多次进攻。
  完颜宗望的第一次汴京战役打的非常激烈,宋金双方都发挥了自己百分之百的水平。
  龙其是李纲,作这一名文官主帅,他亲自登上城楼指挥作战,给了汴京城的官兵们极大的鼓舞。
  史书记载,李纲在金兵猛烈攻击景阳门的危急时刻,亲自上阵,杀死了登上城楼的数名金兵头目,阻止了金兵反扑的势头。
  碰到这样一块硬骨头,也算二太子倒霉,经过一天的激战,完颜宗望是损兵拆将,估计当天金兵的伤亡率应该达到10%。
  于是,完颜宗望彻底死心了,他对攻克汴京城已经没有任何信心了。
  并且,他发现自己的六万大军已经处在了相当危险的境地。
  首先,本来约定在汴京城下会师的西路军完颜宗翰居然连影子都没看见,原因是完颜宗翰受阻于太原城下,无法南下汴京帮助自己,自己的六万大军成了孤军深入,犯了兵家之大忌。
  其二、宋国的勤王部队好象马上就要赶到汴京了,据说人数不少,有二十多万,并且都是从西北边境调过来的精锐部队。
  其三、汴京城内还有李纲同志这号猛人坐镇,要想攻破汴京城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基于以上三点考虑,完颜宗望不想再作无谓的牺牲,决定暂时停止攻打汴京城,改为停战和谈。
  也就是说,为了避免宋金两国伤和气,我完颜宗望不想再打仗了,大家坐下来谈判吧!
  听到完颜宗望要求议和的消息后,最高兴的应该是我们的赵桓同学。
  这位宋国第九代掌门人继承了赵老二后代们的一贯“光荣传统”,天生胆小。
  从赵恒到赵佶再到赵桓,无不是如此,不禁让人怀疑难道胆小也会遗传?
  我们的赵桓同学在金兵攻城的这几天内是度日如年啊!虽然有李纲在前线坐镇,但他每天都是提心吊胆,生怕金兵会突然闯进皇宫。
  如今听到不可一世的金兵居然主动要求议和谈判,赵桓同学是乐翻了天,好旋没大摆宴席庆祝。
  但李纲还是保持着非常清醒的头脑,他认为完颜宗望显然是在玩忽悠人的把戏。
  有能耐你再来攻城,城攻不下,就想搞什么和谈,分明就是缓兵之计,典型的欺软怕硬。
  所以李纲是不同意进行议和的,他认为目前的形势有利于宋国,只要等勤王大军一到,他甚至还有把握彻底击溃完颜宗望的主力部队。
  对于李纲的这种想法,赵桓同学是非常不高兴的,他可不想拿自己的性命去陪李纲赌博,当皇帝就得当的舒服点,整天这样提心吊胆的,有什么意思呢?
  既然金国要议和,那就议和吧,大不了我们赔点钱和赔点土地给人家,反正我们宋国有的是钱和土地,只要能保住我的皇位,让我这个皇帝当的舒服点,这点损失算得了什么?
  这就是当时赵桓同学内心的真实写照,所以他不顾李纲的反对,急急忙忙派出了使者李棁到完颜宗望的大营商谈议和大事。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棁和副使郑望之带着赵桓同学的特殊使命偷偷摸摸来到了完颜宗望的大营,要求和这位金国二太子进行和谈。
  这种和谈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因为李棁等人的主要目的是用金钱和土地来换取耻辱的和平,他们从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弱者的地位上。
  赵桓同学吩咐李棁的谈判条件是答应给金国的岁币增加三百万两白银和三百万绢,并且还答应另外送给金国一万贯钱。
  金国的二太子听到李棁的谈判条件后,好旋没有乐翻了天,前些天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后,完颜宗望心情郁闷了好一阵子。
  实在没办法,又不甘心就此撤军,于是完颜宗望便试探着吓唬一下一向懦弱无能的宋国人,最好能捞点好处再撤军,也总比空手而归好。
  没想到宋国的新皇帝居然这么配合,主动送钱上门了,这下完颜宗望可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以一个胜利者的姿态向李棁提出了更高的谈判要求:
  一、宋国要一次性给金国五百万现金黄金、五千万两白银,一百万绢,牛马各一万匹。
  二、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
  三、要派亲王一名、宰相一名亲自到金营中谈判。
  这三个条件都是完颜宗望自己临时想出来的,因为在当时的金国军事体制中,统军的主帅是具有相当大的军事政治自主权。
  试想如果完颜宗望连这种谈判都要去请示吴乞买的话,估计还没等吴乞买下指示,完颜宗望早就撤回燕京了,还谈什么判啊!
  不过,这位二太子的胃口可是相当的大,五千万两金和五百万两银相当于宋国以前献给辽国岁币一百多年的总和。
  面对这一天文数字,李棁吓得差点没昏过来,完颜宗望的三个要求他一个都不敢作主,只好回汴京城如实向赵桓同学汇报。
  李纲得知完颜宗望提出的谈判要求后,差点气昏了,因为他知道完颜宗望完全是在吓唬赵桓,以达到敲诈勒索的目的。
  和谈赔钱并不是不可以,李纲心幕中的前辈偶像寇老先生也曾干过这样的事,不过当时的赔款金额实在是少的可怜,每年只需给辽国三十万贯钱。
  但如今金国的要求实在是过分了,光是这些赔款足以把整个宋国榨穷。
  第二条更不可答应,太原、河间、中山三镇乃是汴京城在河北的屏障,一旦这三个地方交给金国,那将是后患无穷,金国随时可以轻易包围汴京城。
  至于第三条,派亲王谈判,那更是金国人的阴谋,一旦亲王到了金营,肯定会被扣压起来作为人质,到时金国以此来要挟,就更麻烦了。
  因此,李纲对于这三个条件的回应是一条都不能答应。
  但李纲向赵桓同学的建议是既然金国人喜欢忽悠,那么我们也忽悠他们一把,暂时口头答应金国的要求,但谈判的时间可以找理由拖延,等到勤王大军一到,我们就翻脸不认账。到时,完颜宗望想发飚都发不出来了。
  可以说,李纲的这个主意比较损,如果赵桓同学采纳的话,估计二太子完颜宗望真的会被气死。
  可惜,李纲碰到的是宋国历史上最窝囊,最废物的一个皇帝和一群大臣。
  宰相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极力反对李纲的建议,认为这样只会激怒金国人,说不定还会连累赵桓同学,最好还是乖乖的听金国人的话,不要进行无谓的抗争。
  李邦彦和张邦昌等人的共同特点就是有点文才,且官位较高,都是宰相,但又非常胆小、喜欢一味的“和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右倾投降主义,似乎都是被赵老师父子所传染。
  而且,在宋国末期这类文官集团的人数相当多,从最早的蔡京到白时中,再到李邦彦、张邦昌无不是如此。
  赵老师下台,赶跑了老蔡等一伙人,但又冒出了李邦彦和张邦昌,真是“奸臣杀不尽、春风吹又来”。
  而且李邦彦和张邦昌还将这一文官集团的“优良传统”传播给了后来人,大家最熟悉的便是一位姓秦的宋国宰相,具体是谁就不用我多说了。
  李邦彦和张邦昌在关键时刻怂恿赵桓同学向金国妥协,而赵桓同学似乎对李邦彦和张邦昌等“和平主义者”比较信任,主要是赵桓同学其实和他们都是一类人。
  于是,赵桓同学不顾朝中以李纲为代表的其它主战派的反对,决定马上派人出城和完颜宗望谈判。
  至少谈判的人选,赵桓同学亲自选定自己的弟弟康王赵构和宰相张邦昌一同前往金营。
  康王赵构是赵佶老师的第九个儿子,本来也就是个普通的亲王,如果没有金国入侵宋国这档子事,估计赵构也就这样在汴京城里快快乐乐的度过一生了。
  但历史注定要把他推上这个大舞台,自从被他大哥任命为出使金国的使者后,赵构就开始了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旅途。
  史书记载赵构“资性朗悟,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挽弓至一石五斗”,从中可以看出赵构比起他的父亲赵佶和大哥赵桓各项能力都要强。
  而且,更可贵的是,这位康王没有受到父亲和大哥的传染,胆子还算比较大,在临行前,康王是一点也不害怕,反而慷慨请行。
  要知道,出使金营这差事可不好玩,弄不好就永远回不了汴京城,作为一名赵家后代的亲王能有如此的胆量确实很难得。
  李纲等众臣似乎从赵构身上看到了宋国未来的希望。
  但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历史有时经常和大多数人开玩笑,这就是历史之所以精彩的地方。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0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公元1126年,金国天会四年,宋国靖康元年,一月十七,宋国的康王赵构在宰相张邦昌的陪同下出使金国,同金国进行事关宋国生死存亡的终极谈判。
  二太子完颜宗望对于宋国的配合程度是非常的满意,如果这时宋国当成缩头乌龟死活不理睬他的话,完颜宗望还真拿赵桓同学没什么好办法。
  幸亏汴京城内的最高统治者赵桓同学比较胆小,也比较听话,还真派了自己的亲弟弟前来谈判,看来自己的愿望基本上可以实现了。
  不过,赵构到了金营后的表现比张邦昌还要镇定,史书记载他见了完颜宗望后是“不卑不亢、意气闲暇”。
  使的完颜宗望一度认为这个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为在这位二太子的印象中,赵老师的后代们个个都是窝囊废,看到赵构的优良表现后,他确实有点怀疑赵构身份的真实性。
  但不管宗望兄对赵构的身份有多么怀疑,谈判还得继续进行下去,赵构虽然比他的大哥赵桓能力强,但毕竟赵桓才是皇帝,谈判还得按赵桓的思路进行下去。
  于是,赵构没有任何办法,只得非常郁闷的答应了完颜宗望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件。
  而完颜宗望打没打胜仗,却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包括金钱、土地和人质,简直就是天上掉下的大陷饼,他从内心真心“感谢”宋国的赵桓同学。
  虽然如此,康王赵构和张邦昌却还不能回去,因为在完颜宗望没有摆脱宋国的军事威胁前,康王这张牌对于完颜宗望来说还是很有用的。
  但随即发生的一件突发事件却差点儿要了康王赵构的性命。
  事情的起因还在于宋国这一方,就在康王的使者团离开汴京城还不到一周,赵桓和李纲期盼已久的勤王大军终于来到了汴京城下。
  这无疑于给赵桓同学和李纲同志注射了一注强心剂,一直战战兢兢过日子的赵桓同学终于可以抬起头作人了。
  而且此次勤王大军都是点头力相当强的军队,头号明星便是西北种家的名将种师道。
  我们前面提到过这位仁兄,在三年前攻打辽国燕京时,由于受到童公公的排挤,种师道是倒霉透顶,非但作战失利,还被童公公等人诬陷,成了宋国战败的头号罪人,被降职留用。
  金兵南下后,种师道被重新任命为静难军节度使,奉命勤王。
  此时的种师道已经七十五岁,而且是重病在身,但为了国家的危亡,种师道决定拼了自己的性命也要去挽救已经病入膏肓的赵宋王朝。
  一接到赵老师的勤王命令,种师道便率领一万五千名西北将士日薄西山夜兼程向汴京城进发,终于及时赶到了汴京城下。
  另一位勤王的知名人物也是来自西北地区,此人名叫姚平仲,乃是西北名将姚古的养子,姚家与当时陕西一带的种家齐名,而姚平仲作为姚古的养子也是一员猛将,多次在与西夏国的作战中立下战功。
  赵桓同学也曾闻听姚平仲的威信,因此这位姚将军也被召回汴京担任勤王的重任。
  靖康元年一月二十四,宋国的各地勤王大军共计二十万聚集于汴京城下,宋国军队从人数上已经远远超过了完颜宗望的军队,胜负的天平已经开始向赵桓同学这一方倾斜。
  看到这样一片大好的形势,赵桓同学有点后悔自己答应完颜宗望的条件了,
  于是,这位同学召集了所有的文武重臣召开军事会议,商谈如何应付目前的局势。
  参加会议的人有宰相李邦彦、侍朗吴敏、李纲、种师道、姚平仲等重量级人物。
  会方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想答应金国的条件了,他想乘着目前兵强马壮一举击败城外的六万金兵,挽回宋国的败局。
  从赵老师到赵同学,宋国的两代统治者们都在重复做同一类事情,
  和谈—签约---违反合约---出兵惹事---投降---再和谈---再签约。
  这类事情赵老师干了几次,现在赵同学也准备这么干。
  至于金营中康王赵构的生死就管不了了,赵桓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关键进修牺牲个亲弟弟跟本算不了什么!
  首先发言的还是李纲,自从在汴京城下击退了完颜宗望后,李纲对于击败金兵是信心十足。
  他提出目前只需重兵坚守,等待完颜宗望的军队粮草基本耗尽时,金兵必然会撤兵,到时从后面追杀,肯定能大获全胜,而且追杀的最好时机应该是金兵北渡黄河的时候。
  李纲的这个计划几乎是无懈可击,得到了种师道、姚平仲等人的一致同意,因此与会的所有人员一致同意了这个计划,并商定于二月初六出兵。
  但历史如果就照这样发展下去,宋国和金国和历史就都得改写。
  一个偶然的因素就会改变整个历史。
  同为勤王大将的姚平仲生平第一次见到了宋国的赵桓皇帝,为为在新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能力,姚平仲突发奇想,向赵桓提出来了新的作战计划。
  在二月初一那天,派所有的勤王军队连夜偷袭完颜宗望的大营,争取活抓完颜宗望。
  我们无法得知当时姚平仲内心的真实想法,为何要突然提前发动对金兵的攻击,他的计划也只不过比李纲的计划提前了五天,但就是这五天改变了整个战局的形势。
  李纲虽然对姚平仲的计划持有怀疑态度,但赵桓同学却非常支持这个大胆的偷袭计划,夜长梦多,他太想赢得这场胜利了。
  于是,作战计划又被再次修改,改在二月初一发动对完颜宗望的偷袭,偷袭的主将当然由姚平仲担任,李纲同志担任接应任务。
  二月初一的夜晚,姚平仲率领着四十万勤王大军向完颜宗望的金兵大营杀去。
  姚平仲仿佛已经看到了胜利在向他招手,他即将立下自己一生中不朽的功绩。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当姚平仲的大军快要接近金兵大营时,他突然发现了很奇怪的一幕,金兵大营居然是空的,很快他的四周出现了大量的金兵。
  姚一平仲的第一反应是他的偷袭计划被完颜宗望提前知道了,然后这位身经百战的西北名将的后代的第二反应是扭头就跑,展开了一场马拉松式的骑马长跑比赛。
  我们不知道姚平仲为何会选择逃跑,因为当时他所率领的敢死队有一万多人,即将使被金兵包围,如果鼓起勇气决一死战的话,胜负还是很难预料的。
  但姚大将军关键时刻作出了一个非常错误的决定----逃跑。
  他完全不顾手下一万多人的死活,一个人策马狂奔,向南方逃去。
  第二天早上,这位姚将军居然一口气跑到了邓州,也就是说他一个晚上跑了七百公里。
  他在邓州稍微休息了一会,考虑了一下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然后做出了一人令人匪夷所思的决定----逃亡隐居,从此世间已无姚平仲。
  其实姚平仲虽然偷袭失败,但元气并未受到损伤,也就是牺牲了几千号敢死队员,对于整个战局不会有大的影响,他大可重整人马,回到汴京,继续抗金。
  但此时的姚平仲已经完全迷失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以往的那种豪言壮志早就丢到九宵云外去了。
  于是,这位大将军继续长跑,从武关到西安华山再到四川青城山,从此以后,世间真的再无姚平仲这号人,他从此彻底离开了硝烟迷漫的宋金战场。
  直到五十多年后,突然有一天,一位鹤发童颜的老年道士从青城山的深山老岭里走了出来,自称便是当年战败隐居的大将军姚平仲。
  而姚平仲的逃跑距离路线之长几乎创造了历代武将逃跑距离的一个新记录,估计也就只有后来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能和他媲美。
  所以后人为了讽刺这位胆小怕事的大将军,给他起了个“逃跑将军”的绰号。
  至于姚平仲的偷袭计划是如何让完颜宗望得知的呢?
  这个问题颇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是投降派李邦彦等人故意泄密给完颜宗望,为的是破坏抗战,但没有证据,只是猜测。
  另一种说法是姚平仲出发前被金国的侦骑提前发现了,所以完颜宗望能提前做好准备。
  我们也无法判定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姚平仲夜袭金营的计划失败了,后果非常严重,因为完颜宗望的军队乘着姚平仲溃败之际,率兵又一次来到了汴京城下。
  李纲!李纲!还是李纲!关键时候,李纲又一次站在了汴京城下。
  他的任务本来是接应姚平仲,但没看到姚平仲胜利归来,却等到了完颜宗望来势汹汹的金国大军。
  但李纲毕竟是和完颜宗望交过手的,在心理方面他是占优势的,这一点他要比“逃跑将军”姚平仲强。
  于是,在一阵狂轰滥炸后,完颜宗望再一次败在了李纲的手里,只好退回大营。
  但事情还没完,完颜宗望看到宋国皇帝居然跟自己玩起了忽悠人的把戏后,心里是非常恼火,于是他便想到去训斥金营中的两位宋国人质---赵构和张邦昌。
  张邦昌被完颜宗望训斥后的表现是痛苦流涕,跪地求饶,而赵构的表现却是镇定自若,既不痛哭、也不求饶。
  这下可把完颜宗望可气坏了,于是他认定这个所谓的康王肯定是个冒牌货,因此派人前往汴京城内,要求重新更换一位真正的亲王前来谈判。
  而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此时是彻底的傻眼了,昨天在姚平仲出发后,他还曾满怀希望地等待姚大将军的胜利归来。
  然而,仅过了一天,李纲就带来了坏消息,姚平仲的偷袭计划失败,姚本人率兵南逃,不知所踪。
  “逃跑将军”姚平仲作战失利给宋国带来的后果是很严重的,但是他带头逃跑带给所有勤王大军的影响是相当严重的。
  二十多万勤王大军的士气随之受到了严重影响。
  并且,姚大将军的逃跑作法使赵桓同学也深受重击,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敢招惹强大的金国人了,金国人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只要让我保住这个皇位,什么都可以给他们。
  还没等赵桓同学从郁闷中恢复过来,完颜宗望的使者立马来到了汴京城,金国使者的主要目的当然是兴师问罪。
  这好办,宰相李邦昌及时出来为赵桓解围,这次偷袭金营全部是姚平仲和李纲两个家伙私自所为,和我们的皇帝没有任何关系,我们会将两位元凶严加惩办。
  于是,为了讨好完颜宗望,赵桓同学决定向主战派动手了,他随即免去李纲和种师道等主战派的职务,然后命令肃王赵枢前往金营谈判,以代替康王赵构。
  赵桓和李邦彦的这种无耻做法是不得人心的,虽然你是皇帝,但宋国不是你老赵家一家人的,他还是属于所有宋国百姓的,你要出卖国家,还得先问问百姓们是否同意。
  闻听李纲等忠臣被罢官后,整个汴京城都沸腾了,一个叫陈东的大学士组织了几万名汴京城里的百姓,上街组织大规模示威游行,要求严惩奸臣李邦彦,恢复李纲等人的官职。
  赵桓同学怕激起民变,不得不向百姓们妥协,李纲和种师道重新踏上了工作岗位,汴京城的军事危机得到了及时的化解。
  但赵桓同学从骨子里是不敢再同金国叫板了,于是谈判成了唯一能解决这场战争的方式。
  宋金之间的第二次谈判完全成了一边倒,说的好听点是谈判,说的难听点就是在金国的危逼下,宋国象征性的签字而已。
  和谈的双方变成了完颜宗望和肃王赵枢,而康王赵构奇迹般地从金营中全身而退。
  他以自己的大无谓的勇气和智慧拯救了自己的生命。
  在完颜宗望的威逼和肃王赵枢的退缩下,宋金之间的谈判终于宣告成功。
  宋金之间签订了历史上的第二份和约,但与第一份和约不同的是,这次宋国是彻头彻尾底的输家,不仅赔偿了大量的钱财,还割让了河北三镇。
  而孤军深入的完颜宗望做梦也没想到上天会如此的眷顾金国,居然在作战不利的局面下还获得了如此巨大的利益。
  所以说历史只会照顾强者,一旦你强大,各种好运气都会伴随着你。
  汴京城外的完颜宗望在得到了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后,开始产生了撤军的念头。
  因为汴京城的勤王大军数量还是相当可观的,何况又有李纲这个猛人坐镇,自己是没有把握击败数倍于自身的宋军。
  那么再待在汴京城外就相当危险,说不定哪天又冒出个“姚平仲”来劫营,自己不可能总是有狗屎运。
  基于以上几点顾虑,完颜宗望终于下定决心撤军河北。
  公元1126年,金天会四年,宋靖康元年,二月初十,金国的东路军主帅二太子完颜宗望带着他的“胜利之师”缓缓地向河北撤军。
  历时一个多月的汴京战役终于画上了句号。
  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闻听此迅后,终于长出了一口气,他可以继续做他的皇帝梦了。
  但宋国难道就真的天下太平了吗?
  暴风雨即将来临,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赵桓同学和他的国家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中原王朝的历史悲剧即将上演!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7-31 13: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宋国永远的伤痛---靖康之难
  公元1126年初,金国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孤军深入,直达汴京城,发动了对汴京城的第一次攻击。
  最终结果是,宋金双方各有胜负,难分上下,而完颜宗望出奇的好运,靠着赵桓同学的帮助,居然凭空获得了大量的钱财和土地。
  这位二太子心满意足的带着宋国的战争赔款撤回了河北。
  而和他同时出兵的另一位大哥完颜宗翰却是倒霉的要命,本来约好和完颜宗望会师汴京的这位大哥却是寸步难行,被阻挡在了太原城脚下。
  公元1125年的十一月,完颜宗翰(粘罕)率领西路军从西京大同府出发,目标直指宋国的山西重镇太原府。
  进军初期非常顺利,粘罕的金国大军像秋风扫落叶般横扫朔州、代州,转眼之间就将兵临太原城下。
  太原城位于山西的中部,又称晋阳,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太原便是易守难攻的军事重镇。
  在五代军阀混战时期太原曾是北汉刘崇割据势力的都城,而宋国的开国皇帝赵老大为了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多次派大军征讨太原,都未能成功。
  赵老二踩着他大哥的肩膀,依靠手下文武众臣的帮助,终于在公元979年攻破了太原城,消灭了北汉割据势力,统一了整个中原。
  而为了攻破这个太原城,赵老二动用了大量的军队、消耗了大量的经费、用了五个多月的时间,损兵折将无数。
  因此,赵老二作出了一个影响宋国以后命运的非常重要决定----拆毁城墙坚固的太原旧城,在旧城东北新建了一个太原城。
  而新建的太原城已经失去了以往旧城的风采,易守难攻不再是太原的优势。
  正当粘罕的大军即将兵临城下时,太原城内的最高长官不思抵抗,却想着如何逃跑,这位最高长官正是我们熟悉的童公公。
  童公公自从收复燕京等六州后,得到了赵老师的重重奖赏,被封为广阳郡王,燕山、河北宣抚使,个人的荣誉地位达到了顶峰。
  而对于金国方面的侵略计划,宋国有一个人是早有预感的,此人便是促成宋金海上之盟的大功臣---赵良嗣。
  这位赵特使一手促成了宋金的联手,并亲眼目睹了辽国的慢慢衰亡,但在内心里,他对于金国的强大是非常不安的。
  早在张觉事件叛逃发生后,赵特使便强烈反对宋国接纳张觉,但遭到了赵老师的训斥,甚至还为此被降了官职。
  从此以后,赵良嗣一直闷闷不乐,担心总有一天宋国会遭到辽国一样的命运。
  在粘罕出兵的前夕,赵良嗣奉童公公之命作为使者最后一次出使金国,目的是和金国商谈收回蔚州和应州的事宜。
  接待赵良嗣的便是粘罕,看到宋国居然还敢厚颜无耻的前来讨要土地,粘罕大人是气急败坏,以宋国私自接纳张觉的理由大声训斥赵良嗣,要求童公公献上河北的土地向金国赎罪。
  话说到这个份上,就是傻瓜也能看出金国准备和宋国彻底翻脸的迹象,赵良嗣急忙赶回太原城,向童公公汇报了金国的态度。
  而作为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似毫没有作任何的军事准备,反而考着如何尽快逃离太原城。
  不久之后,粘罕大军南下的消息终于传到了太原城内,赵良嗣的担忧不幸成了现实,因此我们的童公公也加紧了逃跑的准备工作。
  这时,太原城内的行政长官,太原城太守张孝纯极力劝阻童公公,张太守的劝告是情真意切,大意是童公公你是太原城的最高度官,你理应留下来同我们大家一起守城抗击金国,如果你都跑了,那等于是把河东丢给金国人吗?
  而童公公对张太守的回答相当有水平,我只是个小小的宣抚使,没有守城的义务,你们非要我留下来守城,那么还要你们这些太守、将军干什么?
  1126年十二月八日,童公公不顾太原城内军民的强烈反对,抱头鼠窜逃离了太原城。
  面对这样懦弱无能的领导,张孝纯也无可奈何,只有自己组织力量进行太原城有防御工作。
  就在童公公逃离太原还不到十天,粘罕的大军便将整个太原城围了个水泄不通。
  此时的太原城中负责城防工作的除了太守张孝纯外,另一位则是童公公手下的副都统王禀。
  王禀字正臣,宋国汴京人,原本是一名军队中的小卒,靠着在镇压方腊起义中的英勇表现,王禀被任命为宣抚司,在小说《水浒传》中也曾提到过这位王将军。
  后来,王禀一直在童公公手下效命,并靠着自己的努力当上了太原城的副总统。
  可以说,作为一名没能任何后台的武将,这位王都统能取得目前的成就,完全是靠自己的战功而取得的,这在当时风气败坏的宋国军队中也算比较少见。
  童公公逃离太原城的做法是虽然是非法错误的,但同时他也做对了一件事,在他逃离前,任命王禀留守太原城。
  不知道这个决定对王禀来说是喜还是忧,既给了王禀一个独立作战的机会,同时也给王禀安排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而且张孝纯和王禀还面临着“无米之炊”的困难,当时的太原城中只有王禀手下的三千胜捷军(胜捷军是来自西北地区的一支部队,主要是童公公私自招募的亲军),根本无法抵抗来势汹汹的粘罕大军。
  但王禀和张孝纯不想束手就擒,他们要靠自己的努力来阻挡粘罕的大军。
  于是,这位王都统发动了全民皆兵的指令,发动太原全城的百姓共同守城。
  太原城内的百姓一共才两万多人,王禀从中挑选六十岁以下、十六岁以上的男姓百姓作为民兵,派发武器,共同抗敌。
  同时,王禀抓紧时间在太原城上筑起重城、在城外挖掘壕沟、派民兵在城楼之下不分昼夜的巡逻。
  另外,为了作好长期抗战的准备,王禀还实行了存粮军事管制制度,就是所有人不分贫富贵贱,均按人头每日供应。
  总之王禀作好了守城的一切准备,整个太原城一时间变得空前团结,攻不可破。
  “万事俱备,只待敌攻”,王禀和张孝纯在静静的沉默中等待暴风雨的降临!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国的大元帅粘罕先生得意洋洋地来到了太原城下,他对这场战役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因为据可靠消息透露:太原城的最高长官童公公已经畏战潜逃,目前太原城中的正规军队只有三千人。
  而粘罕的大军有四万人,并且都是战无不胜的女真勇士,“女真不要满万,满万不可敌”这句话对宋国人同样有效。
  于是,粘罕先生得出了一个结论,这次太原战役金国必胜,并且将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大获全胜。
  但很快粘罕发现自己的判断出现了错误,因为太原城中守军的人数似乎比他知道的要多许多,另外太原城的防守也是相当的坚固。
  因此,粘罕发现自己运气相当的不好,相比他的堂弟完颜宗望而言,自己碰到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但骨头再硬也得啃,否则怎么能实现和宗望会师汴京的计划呢?何况粘罕也不希望攻克宋国都城的头功被自己的堂弟独占。
  所以粘罕先生率领着手下的金兵轮番上阵,并且使用了几乎所有的攻城机械,包括云梯、偏桥、抛石车等等,就连汾河附近稍微大一点的石头都被金兵用光了。
  但结果却没有任何变化,那就是太原城在王禀将军的英勇指挥下,击退了金兵的多次进攻,一个多月后,太原城依然没有被攻破。
  这下粘罕可有点沉不住气了,因为他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堂弟完颜宗望的军队已经横扫河北多外州县,很快便将兵临黄河。
  而自己一个多月以来,却连一个太原城都没攻克,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更要命的是如果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延误了攻克汴京的最佳战机,那么自己就将成为金国的罪人。
  于是粘罕先生经过了短暂的考虑后,做出了调整战略方针的决定。
  他的战略调整是围而不攻,将整个太原城团团包围,在城外修筑工事并用鹿角相连,切断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粘罕的这一招确实非常厉害,他这样做等于是将整个太原城变成了一座孤城,慢慢地消耗城中的粮食,等城中的粮食吃完了,也就是太原城告破之日。
  而粘罕布置完这一切后,安排银术可为攻城主帅,带一部分人马继续围城,而自己则率领主力部队绕过太原,继续向南进发,目的还是汴京城。
  山西其它的州县可不像太原城那么坚固,另外也没有那么多“王禀”,于是粘罕先生很顺利地攻下了威胜军(今山西沁县)和德隆府(今山西长冶),很快兵临黄河北岸的泽州。
  正当粘罕踌躇满志地准备越过黄河,与完颜宗望胜利会师时,他终于得到了完颜宗望的消息。
  对他来说,既是好消息,也是坏消息。
  因为完颜宗望已经提前来到了汴京城下,并且未等他到来便发动了对汴京城的攻击,但效果很不好,汴京城没被攻下。
  但宗望兄弟似乎运气还不错,自作主张和宋国和新皇帝进行了谈判,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和土地,其中还包括自己的那块硬骨头---太原。
  从整个金国的国家利益来看,这位堂弟的做法确实无可争议,为自己的国家争取到了大量的利益。
  但完颜宗望也有自己内心的打算,完颜宗望孤军深入,攻打汴京,并因此获得了大量的利益,这会对提升完颜宗望在金国皇室中的地位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而做为与完颜宗望同时出征的粘罕,非但没有及时赶到汴京城下,反而连一个太原城都没能攻下,自己在勃极烈制度中的地位说不定会就此受到极大的挑战。
  但完颜宗望已经撤兵离去,粘罕连攻打汴京城的机会也没有了,既然宗望都不能在汴京城下讨得便宜,那么粘罕也不会傻到孤军去攻打汴京城。
  于是,粘罕心生撤兵北还之意,而很巧这时宋国大臣路允迪奉赵桓同学之命到太原城宣旨,粘罕先生顺便带这位路先生再次回到了太原城下。
  太原城在金兵开始围城起,就变成了一座孤城,在金兵刚围城不久,陕西麟州知府折可求和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刘光世曾率领四万兵马前来救援太原城。
  但很惜,这两位仁兄的能力值较低,并且他们碰到的又是金国的名将银术可和娄室,结果不用我多说---失败。
  因为从阿骨打起兵至今,在我的印象中娄室将军还未曾打过败仗。
  太原城的第一次救援行动失败,王禀和张孝纯失去了一次解围的良机,但他们是不会放弃的,哪怕是皇帝要他们放弃太原。
  很可笑的是,皇帝果然派人前来要求他们放弃太原城。
  当看到粘罕先生带着赵桓同学派来的使者路允迪出现在太原城下时,王禀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因为路允迪带来的消息令人无法置信,他们的新皇帝已经和金国达成了和平协议,同意割让太原、河间、中山三镇给金国,也就是说大家辛辛苦苦守了近两个月的太原城要拱手让给金国。
  王禀和张孝纯当然不会相信路允迪的一面之辞,于是路允迪在粘罕的同意下,一个人乘吊篮爬行上了城楼。
  看到路允迪出示的圣旨后,王禀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他便清醒过来,并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决定违抗这位新任皇帝的旨意,不交出太原城,因为从金兵围城那一刻起,他已经做好了同太原城共存亡的决心。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05: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书记载王禀手中仗剑,慷慨陈辞道:“国君应保国爱民,臣民应忠君守义,现并州军民以大宋国为重,宁死而不作金鬼,朝廷竟如此弃子民于不顾,何颜见天下臣民,并州军民坚不受命,以死固守。”
  王禀的举动得到了包括张孝纯情在内的全城军民的一致拥护,所有的士兵们均怒目以对路允迪,大有一拥而上之趋势。
  我们的路允迪先生一看形势不对,连忙乘着吊篮逃离了太原城。
  粘罕先生满以为靠着路允迪的圣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得到太原城,但没想到王禀是个软硬不吃的家伙,居然连自己皇帝的命令都敢违抗。
  于是,粘罕先生第一次在心理上输给了王禀,在他看来王禀简直是个十足的笨蛋,居然敢抗旨不遵,这样即使保住了太原城,王禀也会受到宋国皇帝的严惩。
  但粘罕是永远不会理解王禀的举动的,因为在王禀的心中已经把太原城的存亡和自己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所以粘罕先生服输了,他决定带着一部分人马撤回西京,准备休整一番,再出兵太原。
  同时,对太原城的封锁也不能放松,粘罕命令银术可和完颜娄室继续围困太原城,等待时机再次出击。
  太原城的第一次危暂时缓解了,但宋国朝廷的危机远没有结束,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又一次发动了政治风暴。
  第一次汴京保卫战胜利结束后,长期压抑在汴京城军民心中的愤怒和仇恨终于像火山一样暴发了。
  大家一致要求赵桓同学严惩赵老师当政时期的一大帮奸臣,诸如童公公、蔡宰相、王黼、梁师成、李彦、朱勔等人,大学士陈东上书称此六人为祸国殃民的六贼,要求赵桓将此六人处斩,“传首四方、以谢天下”
  “六贼”原本也就是赵老师的亲信,平时和赵桓同学的关系也不怎么样,因此对于这六个家伙的处置,赵桓同学是不会心软的。
  王黼成了第一个牺牲品,赵桓同学的命令是其抄家、贬为崇信军节度副使,但李纲、吴敏等人为了防止夜长梦多,让开封府尹聂山派武士半路追杀,以绝后患。
  李彦、梁师成的结果是被赵桓同学直接赐死了事。
  童公公和蔡宰相的结局稍微要好一点,毕竟这两位是赵老师当政期间的重臣,怎么说赵桓同学给父亲点面子。
  于是,童公公和蔡宰相的待遇仅仅是被流放。
  但李纲、吴敏等人深谙痛打落水狗的道理,对这两个罪大恶极者不能手软,一旦让这两位仁兄翻身的话,必将是一场灾难。
  因此,不断有人出面揭发童公公和蔡宰相的罪行,赵桓同学一生气,决定终结他们的生命。
  1126年七月,童公公在自己的贬被监察御史杀死,终于结束了他作为一名太监显赫的一生。
  而另一名主犯蔡宰相可能是由于惊吓过度,再另上年事已高,还未等赵桓同学的催命符到来,便一命呜乎了。
  六贼已除五人,剩下一个朱勔也难逃法网,1126年九月,朱勔和老蔡的两个儿子蔡攸、蔡翛一同被流放,最后也被半路干掉。
  赵桓同学登位后做的最大快人心的一件事便是干掉了祸国殃民、罪大恶极的六贼,整个宋国上为之振奋,濒临绝境的宋国生命又出现民一丝转机。
  于是,赵桓同学又一次显示出了他年青鲁莽的性格。
  既然金兵已经撤回河北了,那么所谓的和约还去遵守他干吗?反正金国的二太子完颜宗望已经得不少好处了,至于割让河北三镇,只是说说而已,大不了厚着脸皮不承认吧。
  赵桓同学又在走自己父亲的老路,那就是签了合约不承认,总想着占别人的便宜。
  因此,赵桓在金兵撤军后不久,便派使者通知河北三镇守将,抵抗金兵,不再割让,看来我们王都统的做法非常英明,否则便白白让粘罕得到了太原城。
  另外,为了解救处在危机之中的太原城,赵桓派出了另外两位名将再次救援太原。
  一位是种师道的弟弟种师中,这位小种也是个久经沙场的名将,在西北知名度与其兄长一样的高。
  另一位则是“逃跑将军”姚平仲的养父姚古,虽然小姚跑了,但赵桓同学还真不错,并没有责怪老姚,相反还委以重任。
  小种的任务是救援河间、中山两镇,并配合姚古解太原之围,而老姚的任务就是救援军太原。
  1126年三月,小种和老姚奉命越过黄河,救援河北三镇。
  战争初期,宋国的军队进展非常顺利,小种的军队顺利地攻下了寿阳、榆次,但由于得不到有效的策应只好屯兵真定。
  而此时二太子完颜宗望由于无法攻克河间、中山两镇,又怕受到小种的背后突袭,只好不甘心地退回了山西一带。
  同时间出征的老姚和小种相比,就逊色多了,虽然老姚也攻克了太原南面的重镇德隆府和定胜军,但无法攻破太原城外围的金军阵营。
  原因在于粘罕先生做的很绝,在太原城外围的防御工事修得非常坚固,几乎连只鸟都飞不进,他把这种战术称为“锁城法”,何况他所任命的攻城主将是银术可和完颜娄室这两位金国的常胜双雄。
  太原之围无法解开,汴京城内的赵桓同学却不耐烦了,他数次催促姚古尽快解决战斗,同时还下令汾州城守将张灏一同北上,配合姚古解围。
  这位张灏乃是太原城太守张孝纯的儿子,用儿子去救老爸,也算赵桓动了翻筋。
  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赵桓同学手下的给事中许翰却犯了个自摆乌龙的错误
  原因是许老先生得到消息说围攻太原城的金兵将要大举撤军,而这对赵桓来说绝对是个天赐良机啊!
  于是,许老先生奉了赵桓的旨意,要求种师中立即从河北井径出兵,跨过太行山,与姚古、张灏三支部队共同攻击太原城外围的金兵,争取一举击败金兵,解太原之围。
  对于这种来源都不明的军事情报,种师中是非常持怀疑态度的,作为一名久经沙场的老将,小种深知“知已知彼”的道理,如果自己冒然出兵,很可能会遭受惨败。
  但许老先生立功心切,容不得小种对自己的情况有所怀疑,要求小种不得延误战机,立即出兵救太原。
  万般无奈之下,小种将军只得留下了大量的军需物资,带领手下的精锐部队轻装上阵,迅速出兵太原。
  临行前,小种还派人通知姚古、张灏两位将军,约定时间共同出兵。
  1126年五月,小种率领部队从河北井泾出发,跨过太行山,目标直指太原城。
  出兵初期,又是出奇的顺利,小种一路上并未遇到金兵有效的抵抗,很快部队便来到了离太原城不到五十里的石坑。
  由于前期进军太顺利,使的小种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也产生了麻痹大意的思想,他以为金兵的主力可能真有像许先生所说的那样牛头马面走了。
  因此,当探马回报榆次方向有金兵运动时,小种也毫不在意,他认为肯定是金兵的少数北当零散部队。
  但很不幸,这次小种遇到的是金国的主力部队,金国名将完颜娄室的部队。
  小种的出兵行动早已被银术可和娄室所察觉,为了消灭这股宋军,完颜娄室决定亲自出马。
  但有位年青将领自告奋勇要求出战,并且娄室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因为这位年青将领不是别人,正是完颜娄室的亲生儿子完颜活女。
  说起这位完颜活女,真是“虎父无太犬子”,早阿骨打宁江州起兵时,年仅十七岁的完颜活女 便随父参军,并且在战场中英勇杀敌,引起了阿骨打的注意。
  战斗结束后,阿骨打亲自为活女治伤敷药,并且预言这位少年以后必将成为女真人的一代名将。
  阿骨打的预言一向比较准确,在以后的抗辽战争中,活女跟着父亲东征西讨,为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这十多年来,活女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之下,虽然也曾立过战功,但至多是一名副将,知名度根本无法和自己的父亲相比。
  这次,活女再次跟随父亲南下攻打太原,因此决心要寻找机会立下大功,摆脱父亲的阴影,使自己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将军。
  于是,活女便主动要求承担起阻击种师中的艰巨任务。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0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国的年青将领活女在石坑附近遭遇宋国的种家名将种师中,双方展开激战。
  这场战役是宋国的老一代将领同金国新一代将领之间的第一次交锋,如果按经验、资历来讲,似乎活女根本不是小种的对手。
  但活女是第一次南下和宋军交战,并且是憋足了劲要立下大功。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活女才不管你小种是什么西北名将,他所做的是要击败眼前的这个对手,使自己能够在金国的阵营中脱颖而出,成为金国的勇将。
  因此,遭遇战的初期,活女居然和小种打了个平手,双方各有胜负。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对小种越来越不利,原因是小种次番是轻装上阵,大量的军粮物资料都留在了真定,战争拖的越长,对不小种越不利。
  而且更加要命的是本来约好共同出兵的姚古和张灏不知为何原因按兵不动,见死不救。
  宋国将领在共同出兵的问题上不知犯了多少次错误了,早在当年郭药师攻打燕京时,刘光世就干过这类蠢事,导致郭药师大败。
  而这次,姚古和张灏没有出兵的原因居然轻信了手下一位偏将的谎报。
  姚古手下有位叫焦安节的部将,估计是患了“恐金症”或是其它原因,不愿和金兵交战,于是这位仁兄居然向姚古谎报军情,称粘罕又重新杀回了太原。
  姚古和张灏其实也有点恐金,听焦部将这么一忽悠,也就顺势按兵不动,采取观望的态势。
  援兵不至,粮草不济,同时对手又是金国新一代的优秀年青将领,因此这场战争小种注定将成为失败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种的军队由于得不到粮草的供应,已经军心大乱,无心恋战,出现了大量的逃兵。
  无可奈何,小种只好退至距离太原一百多里的榆次。
  完颜活女是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对手的,他率领大军紧追小种。
  双方在榆次再次展开激战,但这次小种已经无力回天了,手下的士兵们纷纷四散而逃,最后仅剩下四百多人。
  小种最后身中四箭,含冤而亡。
  在击败种师中后,完颜活女乘着获胜的余勇回师太原,对姚古和张灏两部发动了攻击,姚古、张灏两支部队溃不成军,大败而逃。
  宋国对太原城的每二次救援行动在占有极大优势的情况下,由于某些将领的失误再次失败。
  这场战役宋国的三位主将一死两伤,但却成就了完颜活女,使他开始在金国的战争舞台上崭露头角。
  第二次救援太原的惨败对赵桓同学和其它主战派大臣来说是个重大打击,这时,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再次获得了机会。
  汴京城内的头号右倾分子李邦彦由于在第一次汴京城保卫战中的无耻表现引起了共愤,赵桓同学迫不得已把李宰相贬到邓州。
  但李邦彦走之前又干了件坏事,把自己的亲信唐恪推荐给直赵桓同学当宰相,真是前面赶跑了狼、后面又来了虎,宋国的投降派是赶之不尽、阴魂不散啊!
  刚刚上台的这位唐宰相联合另一位著名的投降派专家耿南仲开始对李纲发动了政治攻势。
  由于第二次救援太原失败,唐恪便向埸桓同学建议请遵守与金国签订的合约,按时割让河北三镇,否则惹火了金国人,可没好果子吃。
  当然,他们的建议遭到了以李纲为首的宋国主战派的强烈反对。
  那好,既然你李纲有能力收复失地,那就请你出兵救太原,唐宰相使出了他的杀手锏。
  事实证明李纲同志政治斗争经验还不丰富,一不小心就中了别人的圈套。
  因此李纲多次上书赵桓同学,认为自己只是个文官,不适合率领大军出征,请赵桓另外选派有能力的武将前去。
  但唐宰相等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救什么太原,他们推荐李纲出战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李纲从汴京城赶出来,好让他们这帮人能控制整个朝廷。
  而正巧,此时另一位宋国的重要支柱种师道老将由于闻听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后,心情极度郁闷,再加上年事已高,便向赵桓同学提出了辞职。
  于是,唐宰相便抓住这个机会,非常好心的推荐李纲出任河北、河东路宣抚使,负责组织太原城的第三次救援工作。
  宋国的老大---赵桓同学从内心也有点讨厌这位敢在自己面前大呼小叫的正直宰相,于是李纲的外调便成了不可挽回的命令。
  万般无奈之下,李纲只能率兵跨过黄河,进行救援太原的准备工作。
  但唐宰相做的太绝了,只派了一万二千多人给李纲,并且李纲要求的军需物资也打了个二折,本来申请一百万,唐宰相只批准二十万。
  朝廷内部如此的不信任李纲,使的李纲的心都凉透了,但忠君爱国的思想又能激励着他要克服面前的困难,完成皇帝下达的任务。
  于是,我们的李纲同志自力更生,在孟州附近就在招兵买马,训练军队,等待时机出兵太原。
  能有这样一位忠心的手下实在是赵桓同学的福气,但我们的赵桓同学不懂得去珍惜这种人才。
  在唐恪相和联南仲等人的再次建议下,赵桓同学怒斥李纲,要求李纲不得随意招兵买马,立即出兵太原。
  到了这个份上,李纲对这位糊涂皇帝无可奈何,只得硬着头皮出战。
  在出战前夕,李纲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考虑,再次向赵桓建议,要求将所有出兵救援太原的部队进行统一指挥,以防止出现第二次救援太原时的惨剧。
  但对于李纲这个非常合理的建议,我们赵桓同学的态度是置之不理。
  因此,宋国对太原的第三次救援工作就是在这种非常混乱的条件下进行的。
  这正是太原城外的银术可和娄室所希望看到的,因为这次宋国的援兵表面上看来势汹汹,实际上各支队伍就是各自为战、一般散沙,要击败他们并非难事。
  于是,银术可和娄室经过商议,采用分兵出击,各个击破的方针,将救援太原的四路大军全部击破。
  第三次太原救援战再次告败,整个宋国损失了十多万军队,宋国的自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赵桓同学和唐宰相等人将这次失利的所有责任都推到了李纲身上,李纲同志以“专主战议,丧师费财”的罪名被再次贬官,被发配到四川奉节一带担任保静军节度副使。
  作为一名在宋国危急时刻挽救国家命运的忠良之臣,居然得到了这样的一种结局,而宋国的皇帝们一直在干这类“过河拆桥、自毁长城”的蠢事。
  但李纲还算是幸运的,至少他保住了自己的生命,使的他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还有机会继续为自己的国家继续效忠。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汴京城内的投降派如愿以偿地把眼中钉李纲给赶跑了,随即又把另一个主战派的重要人物种师道再次推到了前线。
  1126年八月,赵桓同学任命种师道为河东、河北宣抚使,屯兵滑州,负责抵御金兵。
  但实际上赵桓同学给老种的只是个虚名,老种手中实际上没有多少可用的兵马。
  面对这样非常不利的局面,老种也向赵桓同学提出来了合理化建议,要求在黄河两岸的沧、卫、孟、滑四州屯集重兵,以防止金兵在秋冬之季再次南下。
  但就是这样非常正确的建议,也被赵桓同学彻底否决掉了。
  原因是唐宰相等人认为金兵刚刚被我们宋国打退,是不敢再来侵犯了,何况在黄河两岸聚集大量的兵马会花费大量的钱财和人力,为了帮国家节省开支,你老种就不要再进行无谓的军备竞赛了。
  看到自己的建议居然被朝廷以这样的借口予以拒绝,老种心中郁闷之极,再加自己亲弟弟战死沙场带来的悲伤,使得这位老将终于病倒了。
  而正当宋国朝廷上下正激烈地进行着政治斗争之际,金国却利用这段宝贵的时间对军队进行了充分的休整。
  老大吴乞买的第一次侵宋计划基本宣告失败,东路军在汴京城下被李纲打败,虽然二太子完颜宗望通过连哄带骗,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赔款。
  但赵桓同学所答应的河北三镇却一个都没到手,河间、中山两地的守将在得到赵桓同学的指示后,拒不交城,使的完颜宗望无功而返。
  西路军更不用说了,打了两个多月,却连一个小小的太原城都没攻下,更别提会师汴京了。
  因此,在粘罕和完颜宗望回师燕云后,吴乞买严令两人加紧进行部队的训练和军需物资料的准备,计划在秋天过后再次南下攻打汴京。
  因为对于女真族这类长期生活的北方的民族来说,秋季过后是战马膘肥体壮、粮草十分充足的季节,而且气候凉爽,很适合女真士兵作战。
  因此,每年的八九月份是女真族发动南侵的最好时机。
  吴乞买当然也不会错过这个绝佳时机,但吴乞买和他大哥一样都喜欢找一些借口来发动战争。
  攻打辽国,阿骨打借的是阿疏,第一次攻打宋国,吴乞买借的是张觉,那么这一次谁又会成为倒霉蛋呢?
  不争气的宋国这次又自己惹火烧身了。
  在完颜宗望退兵后不久,金国派使者到汴京城和赵桓同学进行谈判。
  本来也就是一次很平常的谈判,但金国派的使者有问题,因为他们派了位辽国的降臣作为使者。
  这名降臣叫萧仲恭,也曾是位辽国的贵族,其祖父是辽国的名臣萧挞不也,其父亲是辽国的驸马萧特末,而萧仲恭也曾被耶律延禧封为护卫太保,兼领军事。
  而且这位萧仲恭敬是位非常忠心的大臣,在耶律延禧逃亡云中夹山期间,萧仲恭一直跟随着耶律延禧,多次冒死解救耶律延禧,直到和自己的主人一起被完颜娄室抓获。
  吴乞买被萧促恭的忠诚所感动,并没有加害他,而是以礼相待。
  萧仲恭成了亡国之人,无处可去,又看到金国皇帝吴乞买比自己的前任主人耶律延禧强百倍,于是便决定效忠金国。
  这次出使宋国,其实也是吴乞买对他的一种信任。
  但赵桓同学却对萧仲恭的辽国降臣身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为赵桓同学内心有个不可告人的阴谋。
  于是,萧仲恭便被赵桓同学请到了密室单独谈话,赵桓同学终于对这位昔日辽国的贵族说出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赵桓同学希望萧仲恭能联合另一位辽国的降将耶律余睹乘宋金交战之际,在金国后院发动叛乱,实现辽国的复国计划,而宋国这边会全力支持他们。
  萧仲恭听后的第一反应是害怕,第二反应是不能答应,第三反应是必须答应。
  于是,萧仲恭这位老实人也学会了撒谎,他答应了赵桓同学的要求。
  赵桓看到自己的策反计划基成功,自然是心花怒放,因此写了份蜡书,让萧仲恭带给耶律余睹,蜡书的内容无非就是策反耶律余睹起兵反金。
  如果萧促恭能成功的将这分蜡书顺利的送到耶律余睹手中的话,说不定整个宋金两国的历史就将改写。
  但历史没有如果,因为萧仲恭是个忠臣,以前对耶律延禧效忠,现在则对吴乞买效忠,因此他回到金国的第一件是便是将这份蜡书交到了吴乞买手中。
  吴乞买看到蜡书后自然是对赵桓同学这种背后捅刀的做法非常生气,但生气的同时,他也找到了一个再次攻打宋国的绝佳借口。
  公元1126年八月,经过半年多的休整,吴乞买命令完颜宗望和粘罕再次出兵南下,攻打汴京。
  而很有意思的是,这次金国出兵的战略方针和进攻路线几乎与第一次如出一辙。
  东路计划:完颜宗望从燕京出兵,目标还是汴京城。
  西路计划:粘罕从西京出兵,攻克太原,与宗望会师汴京城。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发表于 2015-8-3 11:0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路军的进军和第一次一样出奇的顺利,二太子完颜宗望大破井径,种家军的另一位名将,种师道的堂弟种师闵兵败被杀。
  九月,完颜宗望攻取天威军和河北重镇真定,离黄河仅一步之遥。
  而西路军的进军似乎又碰到了老问题---太原,自从第一次南征宋国被太原城打乱整个计划后,粘罕和太原城结上了仇。
  如果太原城不能攻破,弄不好这第二次南征计划又要宣告破产,因此粘罕上此番是发了誓非要攻破太原城。
  粘罕的自信是有理由的,金兵从去年十二月出兵太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太原城的围困,粘罕把这种围困法称之为锁城法。
  可以粘罕的这种锁城法还是相当成功的,虽然一时无法攻破太原城,但切断了太原城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就算是神仙也救不了太原城了。
  而此时太原城的处境已经相当危险,自从金兵十二月开始攻打太原以来,王禀和张孝纯便已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
  虽然王禀在守城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多次击退了粘罕的进攻,但对太原城来说,粮草给养的缺乏却是致命的问题。
  从1125年12月到1126年8月,太原城已经被围困了整整八个多月,赵桓同学所组织的两次大规模援军都无功而返,困此太原城内的粮草早已耗尽。
  两位守城的主将并不因此屈服,城内所有的牛、马、羊都被宰杀充当军粮,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到八月底,太原城中很多守城的军民只能用草根、树皮充饥,甚至还有人用武器弓弦当食物。
  “人相食”,最后太原城中终于也出现了最可怕的一幕,人吃人,到这个地步也就离太原城的失守日子不远了。
  历史上如果一个城池出现“人相食”的局面,那么十有八九这个城池的命运将是非常的悲惨。
  太原城也没能幸免,九月初三,在坚守了二百五十多天后太原城终于被攻破,粘罕终于获得了最后的胜利。
  但粘罕击败的仅仅是一群数日未进粮食的宋国士兵,而且还有一群士兵在王禀都统的率领下拒不投降,在城中继续抵抗。
  虽然太原城还是被攻破了,但王禀还是不肯投降,他带领着一群自己的亲兵准备同粘罕的金兵进行最后的决战。
  当粘罕率兵进入太原城时,他发现了惊人的一幕,都统王禀带着一群面黄肌瘦的士兵站在城中的大街上,准备同金兵进行最后的一博。
  粘罕终于亲眼看到了这个和自己交手近九个月的可怕对手,他被王禀的这种永不屈服的精神深深的震撼了。
  王禀的最后一击当然无法抵抗金兵的进攻,眼看大势已去,王禀背负城中祠堂供奉的宋太宗赵光义的御容,突围冲出城去。
  粘罕命令金兵全力追击,最后终于追上了王亶。
  此时的王禀已经精疲力竭,但他仍然全力死战,最后身中数枪,大骂粘罕不止,投河而亡。
  粘罕深恨王禀,将九个月来的怒气全部撒在了王禀身上,因此命令士兵将王禀的尸体打捞上来,用坐骑踩踏,以泄心头之恨。
  可叹王禀作为一代名将,死后还要遭受如此的折磨。
  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王禀用生命的代价给宋国的君臣们竖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忠臣是永远不会被自己的百姓们遗忘的,太原城的百姓们乘金兵不备,偷偷将王禀的遗体运出,在太原近效就地埋葬,后来王禀埋葬之地便被称为王村。
  而太原城的另一位守将太守张孝纯的情况则颇为复杂,太原城攻破后,张孝纯被金兵抓获,送到了云中。
  金兵对这位文官的态度是努力争取其投降,所以一直未加害张孝纯。
  四年后,这位张太守终于经不起各种诱惑,接受了金国的官职,担任金国的附庸齐国的丞相。
  但这位张丞相身在曹营心在汉,对自己的失节叛变是深感羞愧,曾经多次找机会帮助后来的南宋国。
  又过了八年,齐国被金国所废,原来齐国的官员大部分被遣返回南宋,张孝纯情也在遣返之列。
  但这位昔日太原保卫战的大功臣自感无脸去见宋国的皇帝,便自致请仕,后来病死于徐州,结束了他复杂而又很无奈的一生。
  太原城的失守对宋国来说绝对是个大灾难,因为自太原南下,一马平川,仅需数十日便可兵临黄河北岸。
  金兵合围汴京城的计划即将成为现实,风雨飘摇中的汴京城即将要面临前所未有的痛苦与耻辱,宋国和赵家皇族们的悲剧命运即将到来!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马上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及公众号二维码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星虎 ( 黔ICP备05004538号 )|网站地图

GMT+8, 2024-11-22 12: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